解放战争时期,戏剧和曲艺创作数量较大,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戏剧创作成果主要有:李之华编剧独幕话剧《反翻把斗争》、胡零编剧大型歌剧《火》
、白桦编剧大型歌剧《杨勇立功》,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颁发的创作奖,并分别为作者各记
大功一次;吴英林编剧京剧现代戏《活捉谢文东》,受到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和省长李
延禄、副省长李范五等领导人的表彰;白韦、谭亿、侯相九编剧大型话剧《王家大院》,受
到中共合江省委的奖励,并为编导演集体记大功一次。曲艺创作成就突出的是蹦蹦戏(二人
转),主要有:王家乙创作的《全家光荣》;李之华创作的《光荣灯》;东北文工团二团创
作的《土地还家》、《姑嫂劳军》等;另有集体创作西河大鼓《国事痛》、《劳动英雄赵占
奎》、东北大鼓《李兆麟将军抗日史》等。这些戏剧和曲艺作品,以民族化形式、大众化语
言和革命性内容,及时反映当时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广大群
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原两省文联成立后,戏剧曲艺创作和整理改编是专业和业余创作的重要任务。原两省文
联曾努力培养作者,热心辅导,多次举办汇演比赛,加强交流和提高,推动戏剧和曲艺创作
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50年代前半期,戏剧创作产生了大量的配合当时政治形势和中心工作的小型戏剧作品,
也有几部大、中型戏剧作品。1958年以后,大、中型作品逐渐增多,进入60年代以后,产生
了一些优秀的大型戏剧作品,有的在全省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广播剧
和皮影剧剧本以及电影文学剧本,并且创造出黑龙江地方新剧种龙江剧。曲艺创作收获较大
的是演唱(二人转),也产生了一些评书、相声、鼓词和快书等作品。但是这个时期,由于
政治上受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思想影响,“双百”方针没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
使戏剧曲艺创作一度存在题材单一化、艺术表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文化大革命”后半期,产生了几部较有份量的话剧剧本。曲艺创作受到忽视。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很快出现几部在全省和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戏剧和电影文学作
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黑龙江省委和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以及政府文化部门,
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采取开会,办班、汇演等各种措施,下大力气抓了剧本创作,推动
各类戏剧、曲艺和电影文学创作,出现异常活跃和初步繁荣的局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
优秀作品在观众和评论界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省级和全国级奖励。
一、戏剧
50年代前半期新创作的大量小型戏剧和少数大型戏剧作品,多属现实题材,也有整理和
改编的传统戏剧作品。从1949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电台播放
或出版社出版,或县以上剧团演出的各种新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本,约30部左右。主要有:
金剑编剧《赵小兰》(独幕话剧)1951年《黑龙江青年》发表,同年《剧本》月刊转载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3年参加东北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创作奖、
演出奖。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丛深编剧《百年大计》(独幕话剧)。1953年《东北文艺》2月号发表,同年《剧本》月
刊5月号转载。获《剧本》月刊1953年独幕剧征文二等奖,参加1956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话剧
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
陈桂珍编剧《家务事》(独幕话剧),1956年《黑龙江文艺》发表,同年《东北月刊》
、《中国妇女》相继转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进京参加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获编剧二等奖。在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周恩来总理接见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
王地、崔宝库、姜清文编剧《马》(独幕话剧)195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黑龙江
省话剧团演出,进京参加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获编剧三等奖。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
摄制成舞台艺术片。
此外,有大型歌剧、评剧:鲁琪等编剧《红旗飘在程家门》;许伯承改编《人面桃花》
、《白蛇传》;向一编剧《杨树林的早晨》、《雨过天晴好前程》;潘青改编《葡萄熟了的
时候》;王浩编剧《猎犬失踪》。歌剧、秧歌剧:谭亿等的《两头都不对》、张浪的《红旗
飘飘》、栾文海的《父子争担架》,崔岚的《立功喜报》,潘青的《枪》。独幕话剧谭亿的
《麦收之前》,大型话剧马纳的《前进的人们》等。这些作品,先后由原《黑龙江文艺》、
《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文艺丛书》、原《松江文艺》、《松江日报》、《松江省文联丛
书》、东北新华书店、《东北文联文艺丛书》、《东北文艺》、上海文艺出版社、《剧本》
月刊、《演演唱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等报刊、团体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并由省内有关
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
1958年以后,产生了一批直接为政治服务和生产斗争服务的作品。60年代以后,面对繁
荣戏剧创作,正确反映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创作任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文化部门的领导鼓
励下,努力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产生了几部在全省和全国引起热烈反响的优秀作品,
黑龙江戏剧创作实现了突破。新剧种龙江剧以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广大观众见面。皮影剧、广
播剧也都有了新的发展。从1958年到1966年,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电台播
放,县以上剧团演出、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创作,整理、改编的戏剧作品约为35部左右。主要
有:
高中兴编剧《秃尾巴老李》(皮影剧),1959年,根据民间传说创作,黑龙江省民间艺
术队皮影队演出。1960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1961年《剧本》月刊发表。1981年参加全国
第四次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节目奖。
集体创作,晓范执笔《北大荒人》(大型话剧),1961年,《剧本》月刊发表,北大荒
文艺工作团首演。
丛深编剧《千万不要忘记》(大型话剧),1962年《剧本》月刊10月号发表(原名《祝
你健康》),哈尔滨话剧院首演。1963年进京演出,引起轰动。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刘少
奇、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彭真、薄一波等观看了演出,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分别接见了编剧、导演和全体主要演职人员。首都各大报纷
纷表发评论,薄一波在《人民日报》发表长篇观后感。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先后
几乎无一例外地演出此剧。剧本由《北方文学》、《工人日报》转载,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6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作奖,同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刘文彤改编《双锁山》(龙江剧),1962年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团首演。古代爱情故
事。1979年又经徐明望、李方重新编剧,参加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汇演,获剧本改编二等
奖等多项奖励。剧本由《黑龙江戏剧》同年第4期发表。同年胡耀邦在哈尔滨观看了此剧,并
接见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王洪熙等改编《革命自有后来人》(现代京剧),1963年哈尔滨市京剧团首演,中国戏
剧出版社出版。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经文化部推荐为全国京剧演出团
体学习剧目之一。“文化大革命”中经修改,改名为《红灯记》演出,为当时的“八个样板
戏”之一。
乌·白辛编剧《赫哲人的婚礼》(大型话剧),1964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少数民族历
史题材。
郭大彬编剧《岭上春》(大型评剧),1964年齐齐哈尔市评剧团首演。同年参加省现代
戏汇演大会演出,受到好评。革命斗争历史题材。
杨步云改编《千万不要忘记》(现代京剧),1964年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演出
。1965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毛泽东
、周恩来等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
在上述作品之外,还有:
龙江剧:祁景方、刘萤移植《五姑娘》;刘文彤改编《寒江关》;王浩编剧《春灵庵》
;刘文彤编剧《千万不要忘记》;李春、祁景方改编《龙马精神》等。
评剧:集体编剧吴家莱执笔《跃进之花》、《纺织姑娘》、《烈火丹心》;王浩改编《
李双双》、《寒梅花》;郭大彬编剧《八女颂》;董向华编剧《白嘎拉山》;杨音朋等编剧
《嫩水雄鹰》;刘炎编剧《一颗滚珠》;张韧、刘小楼、张篱东改编《三个红领巾》;张万
林编剧《湖光春色》等。
京剧:陈昊、马太中编剧《让马》;王毅编剧《上任》;杜平、王士编剧《三少年》;
杨音朋编剧《交班》;赵麟童编剧《雪岭苍松》;于发和编剧《黑奴恨》等。
话剧:王福仁编剧《向阳红松》;于靖编剧《红色标兵》;乌·白辛编剧《黄继光》;
金国良、李束丝编剧《党的好儿子李大成》;潘青编剧《千山万岭红花开》;刘相如编剧《
松花江上》;金剑编剧《春光曲》等。
歌剧:关守中编剧《兴安岭战歌》;王成军、吴翊南编剧《赫哲三百人》等。
皮影剧:高中兴编剧《三打白骨精》等。
木偶剧:白喜山改编《智取威虎山》、《猪八戒背媳妇》等。
这些剧本,先后由《剧本》月刊、《黑龙江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北方文艺出版社等刊物和出版社及省内外有关剧团发表,出版和演出,都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文化大革命”后半期,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
周年举办了全省文艺汇演。为参加这次汇演,各地剧团积极组织作者编写现代题材剧本。大
多是由“三结合”的创作班子,按照“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所创作的剧本,结果出现惊人的
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现象。这次汇演之后,产生了几部较好的剧本,主要有:
关守中编剧《松涛曲》(大型话剧),1974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
丛深编剧《先锋战士》(大型话剧),1974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剧作家带头解放思想,打破题材禁区,大破“三突出”创作模
式,独立思考,顺应民意,最早产生了大胆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作品,也创作一些其它题
材的作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编剧队伍新人辈出,迅速发展壮大。老中青剧作家,解
放思想,彻底摈弃“左”的精神枷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既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
精神污染,又充分发扬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和历史,
来刻划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品质,描写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人物的生活命运。广播剧、
电视剧的创作也同时兴旺起来。戏剧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争奇斗艳、多姿多采的繁荣景象
。从1977年到1985年末,平均每年在市(地)以上刊物、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县(市
)以上剧团发表、出版、播放和演出的新创作和改编的剧本,约50部左右。主要有:
丛深、林予、刘长水编剧《间隙与奸细》(大型话剧),1979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群
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浩改编《俩新媳妇》(龙江剧),1979年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首演。
那树绵、杨利民编剧《严峻的考验》(大型话剧),1978年大庆市文工团首演。
王治普、黄肖华、江漾编剧《龙江怒涛》(大型话剧),1978年牡丹江市话剧团首演。
王毅编剧《皇亲国戚》(龙江剧),1980年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首演,1982年进京
参加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调演大会演出,1983年由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纪录片。历史故
事。
刘炎、相源臻、周一朴编剧《民警家的“贼”》(评剧),1980年哈尔滨市评剧团首演
。1982年进京参加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调演大会演出,1983年由龙江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搬
上银幕,改名《她从雾中来》。
杨宝琛编剧《将军的战场》(大型话剧),1981年鸡西市话剧团首演。故事梗概被收入
维也纳皇家戏剧学院编《世界戏剧大全》。
李济民、杨音朋编剧《重返中华》(京剧),1982年齐齐哈尔市京剧团首演。
车连滨编剧《吉它轻轻弹》(话剧),1982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
邵宏大编剧《啊,将军》(大型话剧),1983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
关守中编剧《黑俊妮告状》(大型话剧),1984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同年获全国少数
民族文艺创作金奖。
矫崇兴编剧《序幕刚刚拉开》(广播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周树山编剧《曹植》(大型话剧),1985年哈尔滨话剧院首演。
王毅、徐明望编剧《豪杰女》(龙江剧),1985年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首演。中央
电视台改编成四集电视连续剧播放,曾到香港、澳大利亚等地进行文化交流。
常玉昌编剧《女儿行》(电视剧)等。
在上述作品之外,还有:
龙江剧:朱国启编剧《花子巡按》;李超仁编剧《结婚前后》;孙殿美编剧《乱世荒唐
人》等。
评剧:郭大彬编剧《鄂家儿女》;集体创作《西门豹》;刘炎、郭砚芳改编《泪血樱花
》;胡小元编剧《台下包公》;张万林、傅军凯、崔敬贤编剧《茉莉花》;陆正群编剧《婆
婆媳妇》等。
京剧:周枫改编《孔雀胆》;集体创作《雪岭苍松》;王靖编剧《两只皮包》;李立民
、杨荫彭编剧《天涯归鸿》、李云龙编剧《晋宫寒秋》等。
话剧:丛深编剧《悲喜之秋》;黄铭宗、马风编剧《迟开的丁香》;矫崇兴编剧《情与
法的漩涡》;袁军编剧《常委与长伟》;徐立根编剧《晚睛》;梁国伟、李贵平编剧《荒原
阿,故乡》;孙琦、杨威、姜维义编剧《酒干淌卖无》等。
歌剧:姜国臣编剧《山花烂漫》;贾非、刘青编剧《炮队街10号》;关守中编剧《带枪
的新娘》;刘书彰编剧《北大荒的婚礼》等。
皮影剧:刘惠敏编剧《猴子的心》;李金森编剧《森林里的故事》等。
木偶剧:任德耀等编剧《好伙伴之歌》等。
广播剧:赵宗婕编剧《追随》;孙远涛、马友骏编剧《将军府》;华方毅编剧《第九个
售货亭》;饶津发、马友骏编剧《神奇的土地》;丁双、于静波编剧《法律的尊严》;刘国
勋编剧《炎黄子孙》;王国臣编剧《来历不明的人》;阴法勇、吕程编剧《绿川英子》等。
电视剧:张勋、张扬编剧《笔墨春秋》;王国臣、马青编剧《小草青青》;黄肖华编剧
《从头开始》;何继莹改编《礼物》;杜鹃编剧《夫妻之间》等。
以上先后分别由《剧作家》杂志、《剧本》月刊、《辅导》杂志、中国戏剧出版社、群
众文艺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或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以及省内有关市(地
)广播电台、电视台发表、出版或播放。
二、曲艺
黑龙江地区两省文联成立后,认真贯彻积极培养新的曲艺人才,团结改造旧艺人,努力
创作新曲目,慎重改编旧曲目的方针,在各种曲艺形式,特别是二人转的创作和改编上,成
绩可观。从1950年到1966年上半年,平均每年在市(地)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的以
及重点演出的各类创作和改编的曲艺作品,约45篇左右。主要有:
胡景歧、李泰创作和演出的《姚大娘捉特务》(二人转),1950年首演于齐齐哈尔市。
曾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演出,受到称赞;又在查哈阳农场为联合国细菌战考察团
(六国人员组成)演出。
胡景歧、李泰创作和演出《三只鸡》(二人转),1952年首演于齐齐哈尔市。1952年参
加东北区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表演奖。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受到志愿
军欢迎。
黄河创作《李桂英控诉》(评书),1954年首演于齐齐哈尔市。
胡景歧、祁景方、隋书金创作《标兵苏广铬》(二人转),1958年首演于哈尔滨市,参
加黑龙江省第一届曲艺汇演大会,获优秀节目奖。
李维信、于世德创作并演出《琼林宴》(相声),1959年,《黑龙江艺术》第9期发表。
曾参加黑龙江省建国10周年献礼文艺汇演大会,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黄枫创作《不夜的江堤》(山东快书),1962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参加黑龙江
省首届曲艺会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与周恩
来总理、董必武副主席合影留念。
董廷瑞创作《掉萝卜》(二人转),1963年首演于哈尔滨市。获黑龙江省二人转、拉场
戏观摩演出会创作奖,优秀演出奖。
此外,还有
相声:刘起、吴高超等创作《说大豆》等。
评书:聂田盛创作并演出《十杰闯关东》(传统书目)等。
说唱:田润堂传授、作凡等采录记谱《馋大嫂》(传统曲目,靠山调)等。
山东快书:聂元奎、王雪山创作《一丝银发》;英枫改编《真假胡彪》等。
数来宝:王珍创作《漫游北大仓》等。
山东琴书:王月华创作《两封信》;张喜彦创作《劈山驯水》等。
以上先后分别由《黑龙江艺术》、《北方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等刊物和出版社发表
和出版,或由省内有关演出团体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曾产生一些曲艺作品,主要有:奚青汶的《演兵场上》(二人
转);陈谷音的《农牧曲》(拉场戏);李启荣的《鱼水深情》(单出头,改编)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曲艺界人才辈出,创作迅速发
展,思想艺术质量大为提高。从1979年到1985年,平均每年在市(地)以上报刊上发表,电
台、电视台上播放,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曲艺作品,约60篇左右。其中优秀作品广泛演出,反
响强烈,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主要有:
徐福林创作《人民卫士》(评书),1980年,首演于齐齐哈尔市。同年赴北京参加文化
部、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曲艺调演大会,获表演奖。
原建邦、师胜杰创作《郝市长》(相声),1981年,《北方曲艺》发表,同年赴天津参
加全国(北方片)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大会演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先后播放。
陈谷音、尹阔良、王天君创作《白楼春晓》(长篇评书),1982年《北方曲艺》第一期
,第二期连载,同年赴开封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电台文艺广播年会演出,获三等奖。
田军创作《良医慈母心》(二人转),1982年《北方曲艺》发表,同年参加了黑龙江人
民广播电台、省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全省二人转广播演出评比活动。
孙成铭创作《三访岳父》(二人转),1983年《北方曲艺》发表,同年参加黑龙江省文
化厅、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省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二人转广播演出评比活动。
原建邦创作《男妈妈》(相声),1983年《北方曲艺》发表,同年参加黑龙江人民广播
电台、黑龙江电视台、省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颂新风》相声广播电视演出比赛活动。
原建邦创作《肝胆相照》(相声),1984年参加了文化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艺
家协会、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相声评比活动。
原建邦、陈阵创作《四角风波》(相声),1984年《北方曲艺》发表,同年参加黑龙江
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电视台、省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祖国颂》相声广播电视比赛
活动。
原建邦创作《姑娘小伙别这样》(相声),1985年《北方曲艺》发表。
此外,有:
二人转:奚青汶《桃李春》;王尧《闹酒桌》等。
相声:集体创作崔玉宽执笔《我爱哈尔滨》;师胜杰改编《恋爱历险记》等。
东北大鼓:陈谷音、王天君《老两口夸富》等。
快板书:张铁成《打赌》等。
评书:安文泉《宴会风波》等。
山东快书:张传辉《自食其果》等。
单出头:刘今生《祝酒歌》等。
以上分别由《北方曲艺》、《黑龙江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发表,出版或由省内市(
地)以上电台、电视台播放。
三、电影
黑龙江地区两省文联成立初期,没有人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创作,5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
人开始尝试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并且产生了一些成果。从50年代到1966年,所产生的电影文
学剧本不过10余部。主要有:
金剑编剧《赵小兰》(故事片),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作者同名话剧改编
。
潘青编剧《万木春》(故事片),195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被评为1945~1965年优秀电影作品。
关沫南编剧《松花江的风雪》(故事片),1959年《哈尔滨文艺》发表。1963年《电影
文学》转载,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改名《冰雪金达莱》。
丛深编剧《娘子军》(故事片),1959年《中国电影》杂志5月号发表,同年中国电影出
版社出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改名《笑逐颜开》。
从深、骆宾基、陈桂珍编剧《社员之家》(故事片),1960年《北方文学》第3、4期合
刊号发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改名《大家庭的主妇》。因故未能放映。
丛深编剧《千万不要忘记》(故事片),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作者同名话
剧改编。
程树榛编剧《钢铁巨人》(故事片),196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作者同名小说
改编。
“文化大革命”中,没有产生电影文学剧本。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电影文学创作开始触及的是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继而触及到工
农兵及知识分子题材等各个领域,尤以政治运动中遭受挫折的青年知识分子题材为突出。从
1978年到1985年,在市(地)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出版社出版包括内部出版的电影文学剧本共
约80部左右,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搬上银幕。主要有:
鲁琪编剧《大渡河》(故事片),1978年《人民电影》杂志第12期发表。1979年10月中
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光辉业绩。
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在我国电影创作上第一次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等人形象
和国民党反动头子蒋介石等人的形象搬上银幕,引起轰动。
关守中编剧《海誓》(故事片),1979年《电影文学》杂志发表。反映东北沦陷后,日
军中一反战同盟会员、日本共产党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秘密帮助抗日联军的动人故
事。根据真实故事写成。剧本发表后在日本引起注意。1982年作者与日本作家合作改成小说
(日文),由东京时代出版社出版,由田琳译成中文,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丛深等编剧《奸细》(故事片),1979年《电影文学》杂志第8期发表,八一电影制片厂
摄制。根据作者话剧《间隙和奸细》改编。
邵宏大编剧《雪花和栗子球》(故事片),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1981年《黑龙
江戏剧》发表。
鲁琪、刘畅园编剧《勿忘我》(故事片),1980年《电影文学》杂志第8期发表。1981年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描写“摘帽右派”和下乡插队的“走资派”女
儿之间的爱情纠葛,情节曲折,故事感人至深,引起评论界广泛注意。
刘子成编剧《飞来的仙鹤》(故事片),198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丛深编剧《第二次宣判》(故事片),1982年《电影文学》杂志第2期发表。
鲁琪编剧《等啊》(故事片),1982年《电影文学》杂志第1期发表。根据作者同名小说
改编。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改名《等》。
吕中山编剧《又一村》(故事片),1982年《电影创作》杂志发表。
鲁琪编剧《绿川英子》(故事片),1984年《电影文学》杂志第9期发表。国际题材。
刘子成编剧《原野上的马车》(故事片),1985年《电影文学》杂志第12期发表。
此外,有
徐希嵋、董玉振、盛春青编剧《死证》;谢逢松、张国维编剧《他没有看见》;鲁琪编
剧《沦落人》;林农、程树榛编剧《春归》;万俊新、王冷、栾文海编剧《野葡萄》;丛深
编剧《幸运的人》;孟烈编剧《侠女十三妹》;鲁琪、刘畅园编剧《荒野女孩》;关守中编
剧《美丽的囚徒》;潘秀通、万丽玲编剧《姑苏碧血》等,先后发表在《电影文学》、《黑
龙江艺术》、《电影创作》、《电影剧作选》等刊物和书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