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音乐、舞蹈、杂技创作成果

  解放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许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群众歌曲和舞蹈,广泛流传 。1946年由希扬作词,马可作曲《我们是民主青年》,感情真挚,曲调高昂,有力地鼓舞了 青年一代的革命热情;1948年由马可作词作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雄浑有力,乐观自豪, 唱遍全省全国;集体创作的许多秧歌舞、腰鼓舞、花棍舞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喜 庆气氛;杂技方面。有魔术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音乐舞蹈创作力量薄弱,作品不多。省直和一些市(地)、县 成立专业性歌舞和杂技演出团体,聚集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发扬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传统,创 作演出了一些较好的歌曲和舞蹈、杂技节目,但在“左”的政治思想影响下,创作思想都受 到一定束缚。
    “文化大革命”中,音乐舞蹈创作都要为“左”的政治路线服务,杂技节目也带有政治 色彩。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音乐、舞蹈、杂技都得到了解 放,创作队伍和编导演队伍经几十年的磨练和经验积累,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创作和演 出了大量优秀作品。
    一、音乐
    黑龙江地区两省文联成立后的音乐创作成果,除一大批歌剧,秧歌剧谱曲外,主要是传 统民歌的改编整理。50年代中期以后,群众歌曲创作逐渐多起来,同时产生了一些器乐作品 ,比较突出的是少数民族歌曲和政治歌曲。从1950年到1966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和电 台发表的各类较好的歌曲和器乐曲,平均每年约30首左右。主要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剧唱段),1950年,侣朋、胥树人作词,李劫夫等作曲。为 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实验剧团演出大型歌剧《星星之火》唱段,至今流传。另有《我是个劳苦 的小姑娘》、《说起游击队》等唱段,广泛流传。
    《丢戒指》(民歌改编),1956年,郭颂整理并演唱。爱情民歌,风趣幽默,演出时引 起轰动。1958年曾受到少数人不公正的批判。
    《松花江渔歌》(月琴独奏曲),1957年,大仓、少先作曲,描绘了松花江渔民捕鱼情 景,灌制了唱片,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大顶子山高又高》(群众歌曲),1958年,吕聂作词作曲,在赫哲族民歌基调的基础 上创作而成。广泛流传。曾录制唱片,由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电台多次播放。后被选入为 纪念建国30周年而出版的《黑龙江歌选》。
    《花灯》(大型民族器乐曲),1958年,以东北民间乐曲为基调创作而成,描写元宵佳 节之夜人们歌舞欢腾的情景。由黑龙江省歌舞团、中央广播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并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新货郎》(群众歌曲),1958年,秀田、郭颂以东北民歌小帽为基调创作而成,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
    《越走越亮堂》(群众歌曲),1963年,王书怀、秀田作词,郭颂作曲,曲调高昂嘹亮 ,唱中夹白,生动活泼。表达了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
    《乌苏里船歌》(群众歌曲),1963年,郭颂、胡小石作词,汪云才、郭颂作曲。在赫 哲族民歌基调基础上创作而成。曲调开阔豪放,悠远深情,抒发赫哲族渔民捕鱼劳动的喜悦 心情。作者郭颂曾多次出国演唱,受到国际友人好评。被选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编印的亚 洲音乐教材。
    《大海航行靠舵手》(群众歌曲),1964年,李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原名《干革命 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歌词精短,比喻贴切,曲调深情奔放,节奏明快流畅,表达了亿万人 民对毛泽东思想的真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爱戴,流传全国。“文化大革命”中林彪 、江青一伙打着红旗反红旗,曾利用此歌去煽动群众情绪,为其极左路线服务。
    上述作品之外,还有:
    群众歌曲:佚名作词、暴侠作曲《鄂伦春马队在巡逻》;大仓作词、吕聂作曲《滑冰园 舞曲》等。
    民族器乐曲:尚存岩创作《欢乐的嫩江草原》(笛子独奏曲);高扬、少先创作《百万 雄师过大江》(月琴独奏曲);王荣、张维民创作《花木兰》(器乐曲)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生了《新苫的房,雪白的墙》等几首政治性很强的群众歌曲外 ,没有产生一般的抒情歌曲。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音乐生活空前活跃,专业和业余 音乐工作者的创作和演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专业性音乐团体及有关部门和音乐出版单位 等多次举办的音乐比赛和歌曲征集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群众歌曲、器乐曲以及儿 童歌曲等。从1978年到1985年,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和电台、电视台发表、播放 和重要演出中演出的各类较好的音乐作品约50首左右。许多优秀作品获得省级或全国级奖励 。主要有:
    《太阳岛上》(群众歌曲),1979年,秀田、邢籁作词、王立平作曲。电视风光片《哈 尔滨的夏天》插曲,流传全国。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群众歌曲),1979年,秀田、王立平作词,王立平作曲,电 视风光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流传全国。
    《丝路驼铃》(小合奏),1980年,描绘古代丝绸之路上驼队在行进的情景。
    《我们是火我们是钢》(群众歌曲),1980年,毛撬作词,石锁民作曲。
    《欢欢喜喜朝前走》(群众歌曲),1980年,毛撬作词,石锁民作曲。
    《我爱你,塞北的雪》(群众歌曲),1981年,王德作词,刘锡津作曲。流传全国。
    《怀念》(群众歌曲),1981年,郁文作词,初旭作曲。
    《冰排》(筝独奏曲),1981年,高扬创作,描写松花江春季开江时冰排漂流的壮观景 象。
    《二胡独奏》(器乐曲),1982年,李顺泽创作。
    《珈耶琴独奏》(器乐曲),1982年,韩瑛创作。
    《东山魁夷画意》(钢琴独奏曲),1983年,江立三创作。
    此外有群众歌曲:吴岩、王德作词,郭颂、王羊作曲《我爱黑龙江》;杨木作词、伊今 声作曲《嫩江渔歌》;张振南作词、张丽媛作曲《山亲水亲党也亲》;王德作词、刘锡津作 曲《兴安岭——绿色的长城》;刘锡津作词作曲《黑土地》等。
    民族器乐曲:刘锡津创作《北方民族生活素描》;霍殿兴、王羊创作《秋思》;张长弓 创作《笑语满山村》等。
    儿童歌曲:邢籁作词,陈娜作曲《祖国可真大》;李玉湘作词、霍连文作曲《我们都是 幸福花》;邓锦江作词、孙凯作曲《小雪花》;闻乃锦作词、谢莉莉作曲《下乡叔叔到我家 》等。
    
    
    
    
    
    
    
    
    二、舞蹈
    原两省文联成立后,舞蹈工作者坚持深入群众,向各民族传统民间舞蹈学习,借鉴古今 中外舞蹈成果,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创作了一批受到 群众欢迎的各类舞蹈节目和舞剧,其中大部分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从1950年到1966年, 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刊物发表或由县以上表演团体演出的较好的舞蹈作品,约20个左 右。主要有:
    《猎人舞》(双人舞),1952年,关守中、宋秋菊编舞,魏作凡作曲,关守中、宋秋菊 表演。表现鄂伦春人的狩猎和爱情生活。1953年在东北大区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奖,有十 几个文艺团体学习演出。曾随东北歌舞团赴民主德国演出。
    《小车舞》(双人舞)1954年,夏春阁、夏英编舞,夏春阁、夏英表演。以秧歌舞形式 表现父女推小车慰问军烈属情景。1954年全国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节目 奖,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毛 主席接见。
    《高跷舞》(双人舞),1956年,朱敏诚编舞,石荫成作曲,朱敏诚、刘云升表演。以 广场高跷舞形式表现喜获丰收的欢乐情景。1957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受到中共 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宝莲灯》(舞剧),1958年,黄伯寿、白水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神话故事,贾承莲 导演,李松华助理导演、李艳、田兆春等集体演出。
    《欢乐的送粮队》(群舞),1959年,徐德才、姜虎臣等编舞,谭维友、暴侠作曲,李 悦信、姜虎臣、郑子忠等表演。表现公社社员赶着大车喜送公粮的情景。曾参加全国文艺汇 演。1964年拍摄成电影。
    《歌唱黑龙江》(群舞),1962年,李松华、宋秋菊编舞,李秀田、郭颂作曲,宋秋菊 、田兆春等表演。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歌唱黑龙江的富饶美丽和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公社女民兵》(群舞),1964年,古经南编舞,高扬作曲,邢籁、原桂兰等表演。表 现公社女民兵劳逸结合,飒爽英姿的精神风貌。曾在哈尔滨之夏和全国会演中演出,并拍成 电影。
    《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舞剧),1965年,集体创作,总导演古经南、李松华。于曼珍 、董振国、刘长仁等表演。
    《草原新牧民》(双人舞),1965年,宋秋菊、何新力编舞,吴岩作词、暴侠作曲,何 新力、安立明表演。表现知识青年在牧民关怀教育下,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上述作品之外,还有:
    舞蹈:吕莲荣编导《红曲舞》;李松华编舞《钢水奔流》等。
    舞剧:赵金铭、杨晓君编舞《东郭先生》;集体创作《抗日烽火》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少量舞蹈和舞剧,基本上是在当时“左”的政治路线影响 下所创作的政治色彩很浓的作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舞蹈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异常活跃。从1979年到1985年,平均每 年在市(地)级以上刊物、电视台和县以上演出团体发表和演出的各类较好的舞蹈作品,约 50个左右。许多优秀节目都获得了奖励。主要有:
    《春花盛开》(群舞),1979年,李艳、贾晓露编舞,高扬作曲,表演者孔欣丽等。表 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大地春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新貌。
    《看秧歌》(双人舞),1980年,于颖、乔良编舞,高扬作曲,表演者孔欣丽、蔡锦政 。表现元宵之夜,夫妻观灯、看秧歌的喜悦心情。
    《歌伴舞蹈集锦》(歌伴舞),1982年,李松华、张英武、田兆春编舞,张英武编曲, 表演者武丽艳等。以《鸽子》、《森吉德玛》、《回娘家》、《卖木瓜》、《拉网小调》等 段落组成舞蹈集锦。
    《路》(独舞),1982年,于颖、宋秋菊编舞,暴侠作曲,表演者武丽艳。表现一个失 足少女在阳光雨露哺育下,痛悔过去,走向光明之路。
    《我爱萨日朗》(群舞),1982年,王举编舞,表演者吴国义等。表现蒙古族青年,回 到家乡,正值萨日朗花开,抒发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小院》(双人舞),1984年,于颖、乔良编舞、高扬作曲,表演者傅玲、赵冰心。表 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妇女走上勤劳致富之路的情景。
    《油娃》(独舞),1985年,王举编舞,表演者王深。表现在开发大庆油田过程中,石 油工人勇敢豪迈的奉献精神。
    《根》(四人舞),1985年,于颖编舞,表演者武丽艳等。取材于电影《牧马人》,表 现主人公在灵与肉的搏斗中,坚定地扎根于祖国的信念。
    此外,还有:
    舞蹈:张淑芬、杨若玲创作《丹顶鹤的春天》;张延风创作《情歌》;赵冬力、吴石梅 创作《冬钓》等。
    舞剧:金红、李荣、李吉来创作《阿里郎》等。
    
    
    
    三、杂技
    50年代初期,省直和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相继成立了杂技和马戏团(队),本着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经老一代的传授培育,逐渐培养起一代新的杂技艺术工作者,淘 汰了一些旧的摧残演员身心健康宣传低级趣味的节目,创造出许多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新节 目,使杂技艺术不断得到繁荣发展。从1950年到1966年,平均每年正式演出的新创作和整理 改编的新节目,约10余个。其中的优秀节目多次到北京和外省演出。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 曾多次观看。有的曾到朝鲜、越南等友好国家演出,受到所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和奖尝。主要 有:
    《地圈》,1950年,钱小侠、胡庆和、关中元首演于哈尔滨市。1963年、1985年都有新 的传人作了新的发展。
    《椅子顶》,1952年,赵亚琴首演于哈尔滨市,1961年、1985年,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
    《柔软体操》,1952年,赵文兰(七岁红)首演于哈尔滨市,1983年、1985年都有创新 和发展。
    《晃梯》,1954年,范洪训、范洪生首演于齐齐哈尔市,1982年有新的发展。
    《飞杠》,1956年,俞维武等首演于齐齐哈尔市。1959年、1964年作了新的发展。
    《马上劈刀》,1957年,赵凤歧首演于齐齐哈尔市。
    《驯狮》,1958年,蔡纯栋驯化,首演于上海市。为中国演出的第一个驯狮节目。主要 技巧有:人骑狮子、狮子过桌、钻圈等。两个狮子一个叫齐齐,一个叫哈尔。同年5月哈尔滨 市杂技团也上演了《驯狮》,范洪宽驯化,两头狮子和一头山羊表演,有狮、羊排队,狮子 跳木凳、钻火圈等。
    《驯虎》1958年,范洪训、张桂琴驯化,首演于齐齐哈尔市。为中国演出的第一个驯虎 节目。主要技巧有:二虎把门(二虎同时站起前脚搭在范洪训双肩上),老虎推磨和虎羊同 餐等。1961年哈尔滨市杂技团也演出了《驯虎》,刘兰发、陈秀珍驯化。表演技巧有老虎睡 觉、走木桩、人骑老虎、人扛老虎等。正值大跃进年代,两个老虎一个叫前进,一个叫跃进 。
    《空中体操》1959年,赵亚琴、赵小球首演于哈尔滨市。1978年、1985年,都有新发展 。
    《驯水牛》1959年,范洪训驯化,马祥奎扮演牧童,首演于齐齐哈尔市。
    《滑稽驯驴》1959年,赵凤歧驯化,首演于齐齐哈尔市。为中国演出的第一个滑稽驯驴 节目。主要技巧有老汉赶驴、张国老倒骑驴、骑驴跳圈等幽默表演。
    《双蹬伞》1959年,李小平、李小珍首创并首演于哈尔滨市。为中国演出的第一个双蹬 伞节目。
    《高车踢碗》1962年,李春来首演于哈尔滨市。主要技巧有:踢一个碗、踢两个碗、扣 踢两碗和扣踢三碗上头顶、踢上一块平盘、再踢上一个布娃娃。1978年有新的发展。
    《驯骆驼》1962年,范洪训驯化,首演于齐齐哈尔市。主要技巧有:骆驼前腿跪行、前 足跳舞,原地转圈和向观众敬礼等。
    《狮子舞》1964年,姚成波、冯玉堂、王会金、曹世权等首演于宾县。主要技巧有:狮 子单腿跳、在梅花桩上大站、地上看球、睡觉等。1971年、1980年、1985年都有新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杂技艺术受到荒唐批判,马戏是“四旧”魔术,是“宣扬唯心主义 ”,“驯兽”被批判为“和平共处”,滑稽被批判为“丑化劳动人民”。要求杂技为政治服 务,把过去一些杂技节目名称改为有政治内容的新名称,又创作了《飞夺泸定桥》、《敌后 武工队》、《智擒美国狼》等有突出政治内容的新节目,也曾受到群众观迎。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杂技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从1978年到1985年,除保留节 目外,平均每年演出新创作的节目约近20个。一些优秀节目曾多次到外省以及香港、澳门和 日本、阿曼、朝鲜、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参加全国和国际比赛,有的在国际 比赛中获最高奖励。主要有:
    《倒立技巧》1978年,黑龙江省杂技团首演于哈尔滨市。1979、1985年都有新的发展。
    《蹬技》1981年,黑龙江省杂技团王虹首创并首演于哈尔滨市。为中国第一个文活武演 的轻蹬节目。主要技巧有:持伞前桥翻下,单手顶单脚晃毯子,手脚晃四块毯子,为蹬伞的 发展开辟了新路。
    《舞中幡》1981年,黄玉林、尹左洲演出于齐齐哈尔市。
    《蹦绳》1984年,齐齐哈尔马戏团王辉、马勇演出于齐齐哈尔市。主要技巧有:连续前 空翻、连续后空翻、翻两周、三周,后空翻转体360接前空,后空翻转体720等。
    《萝圈》1985年,曹云龙首演于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