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对开展边境旅游、冰雪风光旅游、 森林旅游、狩猎旅游、野生动物观赏旅游、避暑度假旅游等活动,十分有利。
    根据1982年考古发掘证明,早在4万多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古人类 活动。此后,黑龙江地区逐渐成为北方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满、赫哲、达斡尔、 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锡伯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不仅保卫和建 设了祖国的边疆,也共同创造了灿烂区域文明,这里的文化和民俗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具有浓郁北国情调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为开展北方人类社会古遗址与历史名胜、民俗与 文化风情、区域建设及其成就等项游览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
    黑龙江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旅游业的发展比之沿海和中原地区相对滞后。直至 清末,伴随沙皇俄国、日本帝国主义及其他列强势力的侵入,外国资本渗透到黑龙江地区经 济的各个领域,黑龙江境内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主要城市,才开始有了一些旅游设施和旅 游经营机构,初步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早期旅游业的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对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殖民地性质的 旅游业,进行了彻底地整顿和改造,并使之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旅游事业。但是由于受 “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经营管理及服务宗旨方面,只讲政治挂帅, 不讲经营效益,只着眼于官方的接待服务,而不注重经营管理,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使得原本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黑龙江地区旅游业,更加步履维艰,在困境中维持。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方针指引下,黑龙江地区的 旅游业才开始“转轨、变型”,步入了“友谊为上,经济受益”的健康发展道路,成为方兴 未艾的产业。
    一
    旅游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活动。旅游作为一种初始形态的社会现象,可谓“古已有 之”。中国古代的天子巡狩、官宦出使,乃至商贾旅行、宗教信徒长途跋涉的朝拜活动、文 化科技考察等,都可以看作是早期旅行活动形式。黑龙江地区的旅游活动,也同内地经济发 达地区一样,伴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古代少数人的旅行活 动发展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漫长过程,只是由于黑龙江地区地处边陲,加上饱受沙皇俄国的 侵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14年殖民统治,这个过程更加曲折艰辛。
    史料记载,从虞舜时起,居住黑龙江地区的山戌、发、肃慎等部族,就曾派出贡使,千 里跋涉到中原,贡献方物。《竹书纪年》载:“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来朝贡弓矢。”汉时, 黑龙江地区已出现地方政权夫余国,并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新莽时,曾遣使 到夫余国“颁发印绶”。除了贡使来往外,还出现了从事商贸活动的商贾旅行。魏晋时,黑 龙江地区的地方政权与魏晋建立了从属关系。南北朝时期,七大部族的勿吉族先后积极发展 同南朝、北朝的关系,直至北齐政权建立后,仍朝贡不绝。
    隋唐时期,黑龙江东部地区因与中原地区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文化,有了蓬勃发展。 公元698年(唐武则天圣历元年)以勿吉后裔粟靺鞨为主建立了受唐王朝册封的地方政权震国, 即后来的渤海国。755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迁都至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境内)。渤海 国不仅官制全面效仿唐朝,在其他方面,也积极向中原学习。因此渤海的经济、文化有了迅 速发展。除原有的畜牧业、渔猎业外,因受内地的影响,农业、手工业也逐渐壮大,商贸亦 较为活跃。
    为了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及对外交往发展的需要,渤海国还以上京龙泉府为中心,积 极发展水陆交通,先后开辟了通往中原、松嫩平原、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 日本的水陆通道。各主要干线,都设有驿站,驿站周围还建有店肆,以接待过往使者及商贾 行人。
    在发展与东北地区及中原地区交往的同时,渤海国还积极建立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政治、 文化及经贸联系。在对外交往中,以与日本的交往为最频繁,渤海国存在的228年中,其使臣、 商贾、航海家和游客,东渡日本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先后达36次,每次少则几十人,多 则几百人,最多一次达1 100多人。日本的使者与商贾也不断往来。长达两个世纪中,形 成了海上航船络绎、商旅不绝的景象,开黑龙江地区与日本进行国际交往和经贸文化交流的 先河,为促进和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渤海国于926年(后唐天成元年)为契丹所灭。后因渤海人不断反抗,929年(辽天显四年) 契丹将渤海的豪族及大部分居民数十万人迁置于辽河一带,少部分人则自行流徙。渤海故地 人烟锐减,田园荒芜,住宅宫殿被焚毁。已经发展起来的封建经济、文化及商旅活动中辍。
    自辽、金经元至明代,这400多年中,黑龙江地区虽然政权不断更迭,战乱不止,但由于 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经济状况不仅有所好转,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 展。为适应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旅行基础设施和旅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如辽代,每年初 夏,皇家大多要举行一次出游活动,奔赴黑龙江下游地区,观赏当地特产名雕海东青捕捉天 鹅的情景。为此,开辟了上京临潢府(今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境内的波罗城址)至奴儿干城 (城址在今黑龙江下游入海口125公里处)的水上驿道,全长约2 500公里,时称“鹰路”。
    金灭辽后,初都会宁(今阿城县白城古城),至1152年(完颜亮贞元三年)始迁都燕京(今北 京)。阿什河流域一带,一度被视为“金源内地”,是金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的 使者、商贾、游人云集。为此,金朝大力加强驿站的建设与管理,由兵部施治于辅驿、车辆、 险阻、要塞并编绘地图,修撰舆志;由刑部管理关隘与渡津的旅行查验;由工部主办道路, 桥梁的修筑、维护。另设都水监,掌管水上旅行的设施事务。金朝还仿效北宋朝廷的制度, 由礼部主管“四方使臣,诸国进贡”,在宣徽院设客省,置五品官省使,直接“掌接伴人使 见辞之事”《金史·卷五十六·百官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 258页。 又设馆伴使、出表人、牵拢官等职,从宾客入境起,直至迎迓、宴请、馆宿、接见等,均形 成制度。
    如果说金代的驿站制度仍以官方的使者为主,至元代的站赤(即驿站),不仅数量随着驿 道的开辟明显增加,驿站的性能亦略有改变,即兼有旅行接待与管理的职能,可为过往旅行 者提供住宿、饮食、乘驭等项服务。驿站设有专门人员(称“脱脱未苏”),负责查验旅行证 件(即通用的牌面),以辨明真伪,确定可否通行和提供接待。
    明初,由于元代的残余势力北逃至蒙古及东北地区并屡犯明朝边境,明太祖、成祖均注 全力平叛,因此东北地区战乱不止,但明朝在平定一个地方后,立即设置地方机构,进行有 效治理。至1409年,朝廷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今苏联境特林)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黑 龙江流域设置的120多个卫所。为了加强辽东地区同奴儿干之间的联系及对黑龙江中下游的控 制,明廷置海西东水陆城站、满泾等45站。为岁贡方便,奴儿干都司曾设有狗站,以解决马 匹通行困难时期的交通,可见当时驿站之盛。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商贾往来,也较为频 繁,但驿站的使用,仍以官方为主。如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十二月的8天中,奴尔干都司所 属的184个卫中,向明廷入贡的就有166个卫,因本年明廷规定,朝贡者在获得赏赐以后,可 于街市买卖5日。可见这种官方朝贡使的往来,已具有商贸旅行的性质。
    清王朝入关后,完成统一局面,为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旅行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顺治时,朝廷于卜奎和墨尔根(今嫩江县)分别设南北路站官。各站“皆有官房待过客。私开 旅店,间亦有之”《黑龙江外记·卷一》(清)西清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驿站对旅人的管理和接待作用更加突出。1668年(清康熙七年),清廷下令废除《辽东招民开 垦例》,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禁止汉人流入东北。但为了军事及政治方面的需要,驿站的 建设仍在进行,1681年(康熙二十年)建立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道,设驿站25处。1685年(康熙 二十四年)又在青林至瑷珲间,设驿站19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自1698年(康熙三十七 年)沙皇俄国对华贸易开始以国家商队为主,此后20年中来华10次,最多一次来800人,一般 也超过200人,都取道尼布楚,经嫩江进抵北京,由此可见黑龙江西部地区商旅之盛。后来商 道改由恰克图经蒙古至北京,大批外国商旅不再经黑龙江,但地方上两国人民短途商旅仍未 断绝。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清廷颁布《宁古塔等处地方禁止游民例》,对柳条边外的吉林、 黑龙江地区实行严厉的封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商旅往来。但实 际上奏效并不大,加上伴随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了适应经济的需 要,与吉林、辽宁、内蒙古之间及与中原地区乃至俄国、朝鲜之间的旅行和交通,仍日渐发 达。黑龙江地区的驿道,在元、明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以省城齐齐哈尔为中心,北至瑷珲, 南通茂兴,与吉林、盛京(今沈阳)连结,直达京师,沿干线各驿站间形成了交通网络。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俄国势力大举进入黑龙江地区。1898年中东铁路正式开工, 历时5年,满洲里至绥芬河的干线与哈尔滨至旅大的支线,建成通车,不久,又与俄国境内 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结。1905年,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将中东路南支线长春至旅 大段(即后来的南满铁路)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同年12月22日,中日签订《东三省事宜条约》 3条及附约两条,清政府宣布开放东北16处地方为商埠,其中,当时属黑龙江管辖区内的有哈 尔滨、齐齐哈尔、宁古塔、三姓、海拉尔、瑷珲、满洲里等7处。
    1907年2月,俄国最先在哈尔滨建立了总领事馆。同年,日本、法国也先后在哈尔滨建立 领事馆。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止,黑龙江地区的外国领事馆达25处之多。大批 外国商人、侨民涌入黑龙江地区,除俄国侨民多达20多万外,还有日本人、德国人、捷克人、 波兰人、瑞典人、荷兰人、英国人、美国人等,他们的足迹遍及哈尔滨、齐齐哈尔、肇东、 安达、呼伦、龙江、瑷珲、嫩江、呼兰、巴彦、木兰等地。随着哈尔滨市区建设的发展,各 国的旅游者也日渐增多,这又推动了城市建筑规模的迅猛拓展。哈尔滨出现了许多欧洲风格 的建筑群落,公共娱乐设施、公共园林、旅游设施也相继出现,并日臻完善,迅速成为东北 亚地区商贸和旅游的大都市。一时竟有“东方小莫斯科”之誉。
    为了加强对外国游历者的管理,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将在黑龙江将军衙门下 设的黑龙江交涉处改为黑龙江交涉总局,下设和会科,专门负责外国宾客接待,外国游历者 旅行证签发和出入境管理。省和各府、县,对外国人入境游历,均采取了一些保护和监视措 施,向有关上级按时填报外国游历者统计表报。这些措施的实施,实际上是黑龙江地区国际 旅游管理的发端。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下令撤销全部驿站,驿站的职能,改由新成立的相应 职能部门如文报局、交涉局及新兴的旅店业负责。
    随着中东路地区市政建设的开展,中华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的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 旅游业已初具规模。1912年2月,中东铁路管理局与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签 订了全球客票联运合同。随后,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京奉铁路开始联运,与戊通航业公司 实行水路联运,这一些交通运营方面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哈尔滨马 迭尔旅馆、新世界旅馆的建成营业,标志着黑龙江地区现代旅游饭店的出现。
    1915年11月4日,黑龙江巡按使公署向各县发出了《黑龙江通志目录咨文》,目录建置志 条目中专列了津梁、驿站、胜迹、城址、园亭、寺观等与旅游有关的条目,要求各地广泛予 以采辑,这实质上是对黑龙江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的一次最早的普查。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后远东地区的混乱局势,使黑龙江地区的旅游业受到了一定 影响,但随着局势的趋向稳定,特别是中国政府接管中东路及后来中苏合办中东路后,黑龙 江地区的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来黑龙江地区的外国观光团,日见增多,个人游客有较大 增长。日本的旅行机构,在哈尔滨也设立了分支机构,不仅负责接待日本来华的游客,也组 织华人团出游。来黑龙江地区的外国人除俄国人、日本人外,还有英、美、德、荷兰、瑞典、 丹麦、奥地利、挪威、波兰等国的旅游者。国内的旅游者除工商界人士外,还有许多大学生 及一些中小学生。在外国的旅游团组中,除正常的旅游者外,也不乏一些带有政治目的的团 组如日本众议院议员视察团(1927年7月)等政治、军事团组。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黑龙江地 区旅游业的一个旺盛时期。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旅游业为日伪政权所把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伪当局 在原有的“日本国际观光局哈尔滨分局”、“日本观光响导社”及“铁道局旅客科”的基础 上,又相继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设立了“观光协会”、“东亚旅行社 案内所”等旅游分支机构。这些机构由铁路、航运、公路、商务、警务、旅店等有关行业人 员组成,名义上受伪政权的观光委员会所属观光联盟领导,旨在对观光业统一协调和领导, 实际上为日本国际观光局所操纵,在鼓吹所谓“日满亲善”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的开发和 控制。为此,日本旅游资本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修建了“新哈尔滨”、 “东洋”、“满洲”等30多家规模不等的大小旅馆。日伪观光机构,还与有关部门共同编排 了亚细亚特快列车、一日游列车、避暑专线列车;先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 斯、黑河、依兰、北安、富锦等地,辟建了民用机场。以哈尔滨为中心,一些旅游设施也陆 续出现:在玉泉修建了大型游乐园,在哈尔滨道里,开办了高尔夫球场,扩建了赛马场。此 外还开辟了几处钓鱼、狩猎场所。先后开展了钓鱼、狩猎、避暑、滑雪、采集野果等20多种 特种项目旅游活动。出于日本帝国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的需要,日伪当局将组织旅游对 象重点放在日本人及富有阶层的中国居民上,为此曾出版了一些导游刊物,在北安、海伦、 绥化、阿城、呼兰、五常、安达等地、举办“电影放映会”、“讲演会”、“日本观光展览 会”等活动,进行宣传,以蒙蔽中日两国人民,掩盖其侵略中国领土的目的。为此,日伪当 局还对旅游团组实行车船票减价办法,最高可减价50%。因此,沦陷初期,每年来黑龙江地区 旅游的外国人(主要是日本人)约在万人以上,有组织去日本旅游的(主要是富有家庭出身的中 国学生)约在千人左右。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各方面统治的加深,中国居民对日本侵略者的 认识更加深刻,去日旅游者逐年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在经济上的掠夺加剧, 不仅广大中国居民民不聊生,普通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曾一度活跃的充斥着殖民主 义宣传、夹杂着丑恶现象的旅游业日趋衰落。1945年8月,日伪政权覆灭,这一地区殖民性质 的观光旅游业也随之结束。
    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段岁月,全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出于革命战争和地方治安形势的需 要,黑龙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对旅游者采取了一些出入境限制措施,因此,这一地区的国际 旅游活动基本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黑龙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即着手筹建旅游接待机构,保护古 迹、修葺园林、扩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旅游服务业。
    早在1949年8月,哈尔滨国际旅行社(现国际饭店)即宣告成立。稍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成立交际处,并与哈尔滨国际旅行社合署办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第一个官方国 际旅行接待管理机构。此后,随着地方政府的调整、变动,又相继设置了黑龙江省交际处、 黑龙江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负责国际宾客和旅行者的接待与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些接待与管理,均属于政府外事工作的范畴,仍不能视为纯粹的旅游专业性质的机构。
    1954年8月,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同年10月25日,中国国际旅 行社哈尔滨分社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黑龙江地区组建的第一个旅游专业经营机 构。1960年至1976年的十几年中,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绥芬河、牡丹江、大庆等支 社,这些国际旅行社的分支机构,主要承办外国人的团体旅游和散客游人的接待。1956年6月 2日,中国国际旅行社哈尔滨分社接待第一批苏联旅行团25人,其成员是科学家、工程师、医 生、和教育、新闻工作者。至60年代初,按照总社的统一安排,先后组织了国内去苏联、朝 鲜、民主德国、波兰等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几批官方参观旅游的旅行团。
    1975年,成立了黑龙江省中国旅行社和黑龙江省华侨旅行社。稍后,又成立了大庆市中 国旅行社。这些旅行社主要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旅游者。黑龙江省中国旅行社成立 的当年,就接待中国血统的外籍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14批、11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立和健全旅游机构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旅游资源的 调查与保护工作。1950年6月1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向各市、县、旗政府批转了中央人民政 府政务院《关于规定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并发布古文化遗址及古迹、 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要求遵照执行。省行政当局还责成各级地方政府对具有革命 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文物,妥为保护,详细登记,逐级呈报;对珍贵化石及稀有生物亦 应妥为保护,严禁任意采捕,还规定了奖惩办法。以后,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后 以召开专门会议、发布公告、制定法令等多种形式,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开展狩猎生产和 建立禁猎区等事宜,作出具体规定。从1958年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着手自然保 护区的规划工作,把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建设纳入规划之中。省内各地、市人民政府除对原 有的园林、楼、堂、馆、所进行改建扩建外,还投资修建了一批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娱乐、 购物、交通等设施。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先后建成了哈尔滨工人文化宫、中苏友谊宫、北方 大厦、和平宾馆、花园宾馆、少年宫、青年宫、防洪纪念塔、友谊商店、阿城玉泉滑雪 场、佳木斯宾馆、齐齐哈尔湖滨饭店等。在原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航空站的基础上,相 继开辟了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国内航线,一度开通哈尔滨分别 通达齐齐哈尔、依兰、佳木斯等省内航线。各种旅游设施的改善和充实,为黑龙江省旅游业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来黑龙江省的外国旅游者主要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及苏联 旅行者。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关系的改 善,来黑龙江地区旅游的国外客源结构发生了变化,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游客逐年下降,西方 国家的旅游者相对增多。在这段时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全国经济形势不够稳定, 以及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水准不高,因此国内自费来黑龙江旅游者很少,多数是 省内和外省人民团体、省市政府组织的参观团、考察团等公务旅行者。
    自50年代后期起,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有关部门将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接待工作看 作是一项政治任务,片面强调算政治账,不讲求经济效益。安排的参观游览项目,也仅仅是 为了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参观游览项目主要是一些工厂、 学校、农场、医院、疗养院、大庆油田及少数城市风貌,参观面太窄,出现了参观点不愿接 待、参观者不愿看的现象,旅游经营部门多数亏损,资金靠政府财政补贴。
    “文化大革命”的最初几年间,由于“左”的思想的极度膨胀,特别是林彪和“江青反 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刚刚兴起的人民旅游业横遭厄运。黑龙江省和各地、市人民政府 的交际处、外事部门以及接待旅游者的各旅行社、宾馆,均被破坏,机构被“砸乱”,旅游 经营被指为宣扬、推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横加批判,业务停顿,大批从事旅游接待工作 的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被批斗,一些旅游项目、旅游设施被取缔或遭破坏,已初具规模的旅 游资源规划和管理,被迫中止,国外旅游者锐减。
    1971年3月,国家旅游事业管理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毛泽东 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指示。同年4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开始着手落实全 国旅游会议精神,整顿恢复遭受破坏的旅游事业。1974年,哈尔滨市重新对外开放,自费来 黑龙江地区的外国人和华侨逐渐增加。1975年黑龙江省中国旅行社成立,与中国国际旅行社 哈尔滨分社合署办公,当年接待了来自11个国家的外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旅游者20批、 204人,旅游事业开始复苏。
    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黑龙江省的旅游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 年至1985年,全省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逐步开始从外事接待型向经营接待型 转变。
    1978年6月,黑龙江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是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 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黑龙江省的旅游业开始作为一个新兴经 济事业,以崭新的姿态,步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1980年1月,黑龙江省旅游管理和经营部门,开始对日本、香港等旅游市场进行自主外联。 同年11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外事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全省旅游工作,决定大力发展 冰雪游乐等旅游项目,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和推销。1982年10月,齐齐哈尔、牡丹江、 佳木斯、大庆、伊春等市继哈尔滨之后对外国旅游者开放。1985年4月,黑龙江省旅游局开始 直接办理国外入境旅游者的旅行签证手续,黑龙江省的旅游业逐渐向国际旅游市场发展。
    为了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政府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重点风景区的规划和建 设,摆到重要位置。1982年2月,黑龙江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相继与哈尔滨、大庆、齐齐哈 尔、伊春、牡丹江等市人民政府共同考察当地旅游资源,研究发展规划。同年6月,位于齐齐 哈尔市东南郊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率先对外国旅游者开放,当年即接待了日本扎龙探鸟会访华 团等外国旅游团组。198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桃山野生动物狩猎场开放,这是中 国第一个正式对国外开放的狩猎场。同年初,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整治 会议,对省内旅游资源的普查、保护与整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到1985年底,全省共规划 和建立了国家著名的镜泊湖、五大连池避暑疗养地和尚志青云、阿城玉泉等滑雪场,以保护 珍贵稀有的东北虎、东北豹、丹顶鹤、白鹳、天鹅、林蛙等野生动物,保护原始森林、针阔 混交林等自然生态为主要目的的14个自然保护区,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 佳木斯、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等为中心的7个游览区。各地、市共修葺或新辟园林、景区和 专项旅游点44个,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推出了冰雪游乐、狩猎、观鸟、游钓、游牧、民俗观赏、 森林景观、山川风光游览等近30个特种旅游项目。其中,冰雪游乐、狩猎、观鸟、游牧、冷 水鱼游钓等项,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1985年1月5日,哈尔滨市举办了首届冰 雪节,历时1个月,参加各种冰雪活动的国内外游人超过100万人次,其中,港澳同胞和外国 游客约3 000人次。
    在对全省自然旅游资源调查的同时,黑龙江省文物管理部门对全省文化古迹和革命遗址, 也进行了全面普查,分别划定了保护等级,落实了开放政策。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的宁安县境内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经过发掘整修,已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阿城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的金代文物,已在陈列馆中展出。除此之外,省市政府还拨专 款对哈尔滨市的东正教教堂、极乐寺、清真寺等宗教场所进行修葺,恢复宗教活动,并向游 人开放。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参观游览的新天地。
    在这一时期内,黑龙江省还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旅游饭店和交通运输 等接待条件。7年中省内主要开放城市和重点风景区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宾馆、饭店。重要的有 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的哈尔滨天鹅饭店、哈尔滨国际饭店东楼、哈尔滨华侨饭店新楼、佳木 斯宾馆新楼、牡丹江宾馆、桃山庄宾馆、镜泊山庄宾馆、五大连池宾馆等。各地还对一些60 年代以前建造的宾馆、饭店,进行改造,重新装修,基本上改变了黑龙江省旅游饭店设备陈 旧、落后的局面。到1985年底,全省已有旅游饭店15家,标准床位6 541张。
    在旅游交通方面,1980年哈尔滨建成一座东北地区当时最大的现代化民航机场,可起落 波音—747等大型客机,有同时容纳4架大型客机的停机坪和500人的候机室。1984年国家正式 批准哈尔滨机场为国际空港。同年9月4日,哈尔滨——日本国际旅游航线首次开通。此后, 哈尔滨空港陆续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罗马尼亚、荷兰、朝鲜、日本等国的包机、专机近 百架次。至1985年底,已分别开通了哈尔滨至沈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大连等省际 航线。全省已拥有铁路干、支线26条8 562公里。省内各主要城市间基本上形成了铁路交 通网,通过滨绥、滨洲、牡图、拉滨等线与苏联、朝鲜铁路相连。通过哈长、齐平等干线, 经吉林、辽宁与全国铁路网相通,成为全国铁路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松花江、黑龙江、 嫩江和镜泊湖上,有近20艘游艇为旅游观光者服务。全省已拥有公路45 487公里,形成 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络。1978年,黑龙江省旅游部门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大型旅游车 队 (后改名为省旅游汽车公司),配备各种旅游用车辆85台。各开放城市和边贸口岸城市的旅 游部门也都配备了旅游汽车,为旅游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黑龙江省对旅游经营体制作了重大调整。1983年 5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将黑龙江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移归省政府管理,并更名为黑龙 江省旅游局,作为全省的旅游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1984年2月,黑龙江省中国旅行社、华侨 旅行社由黑龙江省旅游局移交黑龙江省政府侨务办公室,成为独立的旅游经营机构。稍后, 中国国际旅行社哈尔滨分社与黑龙江省旅游局实行体制与职能分离,成为独立的旅游经营机 构。黑龙江省旅游局直属的哈尔滨国际饭店、哈尔滨天鹅饭店、黑龙江省旅游汽车公司等也 相继实行经理负责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封闭的单纯接待型管理转为面向市场的经营 接待管理,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4、1985两年中,齐齐哈尔、 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黑河等地先后组建了10个旅游局,全省初步形成了旅游行政 管理体系。旅游出入境签证、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市场、旅游价格与收费、旅游统 计表报、旅游安全等项管理,逐步纳入旅游行业管理轨道。全省从事旅游经营的各类旅行社 已达30家。其中,以国内风景名胜区为市场,以自费旅游的农民、工人及其他劳动者为主要 客源的国内旅行社22家。黑龙江省还出现了一家在当时来说是全国第一家专营国内旅游的个 体所有制旅行社——哈尔滨民间旅游服务中心。
    随着旅游管理和经营机构的扩展,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数也有较大增加,到1985年底,全 省旅游从业人员已近万人。各级旅游管理和经营部门加强了对员工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和 外事纪律教育以及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效地保证了旅 游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加速旅游业的发展,全省各级旅游管理和经营部门认真坚持“友谊为上、经济受益” 的方针,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采取印刷宣传品、摄制旅游风光影视片、邀请中外 记者采访、举办旅游展览、派出外联团组等多种形式,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宣传黑龙江,树 立黑龙江旅游业整体形象。在中国旅游市场由卖方向买方转换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冰 雪风光”和“旧地重游”两个重点项目,打开了港澳地区和日本旅游市场,进而又以狩猎、 观鸟等特种旅游项目,吸引欧美游客,先后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旅行社建立了业务 联系,旅游招徕能力明显提高,国际游客数量逐年增多。全省旅游经济已从“文化大革命” 前的负效益,转为正效益,并创造了可观的利税和外汇收入。1980年至1985年期间,全省共 接待外国旅游者10.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85年旅游经营全口径收入1 680万元, 为1984年的122.5%,为1978年的400倍,旅游直接外汇收入为549.1万元(人民币外汇券), 为1984年的189.1%。
    黑龙江省旅游部门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注意发挥在经贸、友好交往方面的“ 桥梁”“纽带”作用,主动“穿针引线”,介绍和组织外国旅游者中有专长的人士同省内专 业人员进行科技文化交流,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以促进本省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取 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先生,最初正是作为日本旅游者来黑龙江省旅游 后,才萌发到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稀植栽培法”的想法,连续两年自费到方正县亲自示 范,推广这一先进栽培方法并取得成功。此栽培法现已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黑龙江地区旅游业的经历表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振兴了黑 龙江省的旅游业,旅游业的振兴,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 发展。旅游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正沿着一条符合黑龙江省省情,独具特色、不断深化改革 的道路发展、前进,并在促进对外贸易和科学文化交流、加速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