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餐馆
一、餐馆业的发展
黑龙江地区何时出现餐馆,其发展过程如何,已无可考,但随城镇的逐渐增多至迟到上
世纪末,在齐齐哈尔城、三姓(今依兰)、呼兰、阿勒楚喀(今阿城)、北团林子(今绥化)、双
城堡(今双城)等地,已逐步形成为一种专门行业。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前后,黑龙江地区的餐饮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规模较大的
专营饭店多集中于哈尔滨。1902年,天津北塘人张仁在哈尔滨道外区开设了张包铺,这是黑
龙江地区开设最早的专营餐馆。此后10年,哈尔滨市的几个重要人口居住区段,专营餐馆迅
速增加,尤以道外为最,并出现了行业公会。
1905年哈尔滨开埠以后,外国侨民大量涌入哈尔滨,其中最多为俄国人,因此在哈尔滨
的香坊、道里、南岗出现了许多由俄侨开办经营的餐馆。如1917年11月23日,哈尔滨市内的
各俄国餐馆的中国工人,因“地位低下”、“薪水微薄”,要求增加工资,实行同盟罢工①,
可见俄人餐馆之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日本侵略东北止,黑龙江地区经贸有了较快的发展,旅游业又随之兴
盛。哈尔滨闹市区餐馆林立,先后有许多较有名气的大餐馆开业,如1919年,朱安东在哈尔
滨市道外区开设新世界旅馆饭店。此饭店档次较高,不仅餐饮经营在当时数一流,还可住宿
并设有配套服务设施。此外如瀛洲大饭店(1918年)、异香饭店(1918年)②、原德福饭店
(1919年)、及福泰楼、兴滨楼、五芳斋、新华楼等,这些餐馆接待对象多为外侨和旅行富
商、达官显贵。此时期黑龙江地区其他城市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较有规模的餐馆,如齐齐哈尔
的同兴园饭店、龙江饭店、厚德福饭店等。牡丹江、佳木斯地区的餐馆多为日本人开办,
中国人开办的较少。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日本人涌入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成为日为统治下的
北满商业经贸中心,据1937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尚有中餐馆610多户,西餐馆260多户,另
外有可供应炒菜的酒馆400多户。在此时期开业的一些较大的中餐馆,如道外晏海楼饭店
(1932年)、道里宴宾楼饭店(1932年)、会宾楼、致美楼、泰华楼等,但不少新餐馆多为日本
人投资的日式餐馆,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尤其明显。后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经济萎
缩,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一切生活必需品均实行配给制,各餐馆原料供应不足,许多大餐
馆纷纷倒闭。
1945年,日本投降后,黑龙江地区城乡物资交流恢复,流动人口大增,市场繁荣,餐饮
店又逐渐趋于活跃。据哈尔滨市工商局1947年的统计,全市共有中餐馆442户、西餐馆69户、
回族餐馆87户,其他类型饮食店铺尚有1571户。哈尔滨市当时曾出现了20多条餐馆集
中的街道,人们称之为饭馆街,如道外区的张包铺胡同、富锦街、天一街、纯化街;道里区
的中国八道街、中国十三道街等。
道外区张包铺胡同,是黑龙江地区最早形成的一条有特色、档次较高的饭馆街。在不足
100米的街面上竟开设了10家餐馆,均以独特的风味小吃而驰名,如清香阁的山东包子、
范记永水饺、清真饶的烧麦、魁元阁的排骨包子、三合春的馅饼、福宴春的蒸饺、馥香春的
锅烙、顺香斋的馄饨、肉火烧等。而道里十三道街不足200米的街面则集中了20家餐馆,
中餐、西餐、红幌、蓝幌,从高档到低档,南餐北菜,争香斗味。这些饭店从路南到路北有
老都一处、兴寄楼、天福楼、洪庆楼、同兴楼、巴黎饭店(西餐)、女华香浆汁馆,南江春、
新华春、五芳斋、广珍粤菜馆、五味香、福泰楼、北江村、松江园、义和馆、德胜园、
东海春、王记园馄饨馆、东亚菜馆(西餐、俄国大菜)等,这些饭店有的竟能从日伪统治时期
挣扎过来,一直沿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的至今仍生意兴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全面公私合营以前,餐饮业中,仍以私营企业为
主,国家投资经营的规模大、设施高档的企业数目较少。1956年餐饮业全面公私合营以后,
经过多次调整,许多小餐饮企业陆续合并,使饭店规模增大。数目大大减少,在县乡小城镇
中尤为明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黑龙江省的餐饮业中,又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档次竞相发展的局面,大大小小餐馆遍布
城乡各地,为城乡居民,特别来往于各地的国内外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名餐馆
黑龙江地区内,较为有名望且常为旅游者光顾的餐馆,约有几十家,其中特别知名者,
均集中在哈尔滨市。
(一)福泰楼
福泰楼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十三道街19号,是黑龙江省知名餐馆之一,经常为旅游者所光
顾。
福泰楼于1902年在海参崴,(现苏联境内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开业,创始人陈鸣九。
1923年迁至哈尔滨。它以经营鲁系菜肴和北国山珍而著名。30年代前后为它的极盛时期。
80年后,又恢复生机,餐馆内外修饰一新,一楼为接待室,二楼有10个高级餐室,三楼是供
聚餐和大型宴会的餐厅。
福泰楼的厨师可烹制200多种高档菜肴,平时普遍供应的也不下150多种。当年餐馆传统
的名菜不仅全部恢复,而且结合现代人们的习尚及黑龙江特产,又创制了十余种独家菜肴,
如香酥飞龙、鸡茸猴头及以鲑鱼为主料的烧大当、烧中段等。1959年,福泰楼从北京烤鸭店
聘名师崔润亭来店传授北京烤鸭的制作技术,因此,该店的烤鸭,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纯正的
北京烤鸭风味。
(二)华梅西餐厅
华梅西餐厅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始建于1925年,其前身是马尔斯西式茶食店,
经理为犹太人初基尔曼。此店初建时以经营高级西式糖果、点心、冷、热饮料等而负盛名。
1931年后,增添了俄式大菜、纸包小牛肉、软炸鸡脯、罐闷牛尾等西菜。日本投降后,仍以
经营西餐为主。1956年改称华梅西餐厅,成为哈尔滨独树一帜的西餐厅饭馆。“文化大革命”
初期,华梅西餐厅曾一度改称“反修饭店”,并停止经营西餐,改为经营中餐。1972年,恢
复原店名,继续经营西餐。1985年,餐厅重新装修,店内富丽堂皇,典雅幽静,吸引了大批
旅游者。
华梅西餐厅菜肴风味独特,如炸板虾、姜汁鱼、拌香鸡、法国蛋、奶汁肉丝、奶汁鱼、
烤奶猪、罐闷肉等色香味俱佳。所制的俄式面包亦极有名。
(三)老都一处饺子馆
老都一处饺子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十三道街,原由河北人杨保增于1936年创办,素以经营
三鲜水饺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营业面积并增添了京式酱菜。
老都一处经营有两大特点,一是用料精良考究,二是服务周到。在用料方面,按传统习
惯所规定的主副料如精肉、海参、干贝、蟹肉、虾籽、海米、鸡肉等,均须为上品,要求极
严,故能保持传统风味不变。
在服务方面,一是服务时间长,自早7点至深夜12点,顾客随吃随做;二是调料齐全,应
有尽有;三是餐具考究卫生。因此深受外国旅游者青睐。
近年来,饺子品种已扩大到十几种,风味各自不同,深受顾客的欢迎。几名日本旅游者
用餐后,曾以“天下一品”四字,书赠该店。
(四)北来顺饭店
北来顺饭店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尚志大街,是黑龙江省内最大的一家回族饭店,以经营
独具特的涮羊肉而闻名遐迩。
北来顺原称永安号饭店,1933年开业。1959年改为北来顺回族饭店,特聘北京东来顺饭
店的名师谭德正到店传艺,将北京东来顺驰名中外的涮羊肉技艺传到了哈尔滨。
20世纪80年代,北来顺饭店曾进行一次大装修,营业面积大大增加。冬季,每日接待人
数常超过千人,营业时间至晚22时。北来顺除涮羊肉外,创制的传统风味菜肴如白扒鱼翅、
蝴蝶海参,瓤羊尾等,均独具一格。此外吸取其他菜系所长而改制的鸡茸豆腐、田鸡鲍鱼、
葡萄鱼、雪地梅花鱼等,亦知名。北来顺擅长制作面食,尤以烧麦最佳。
(五)江南春饭店
江南春饭店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路,是一处大型综合饭店。其前身为“中兴楼”饭
店。1958年改建后,更名为江南春饭店。现有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
江南春饭店以经营中国八大菜系的各种传统名菜、名点,风味正宗而吸引着过往旅游者,其中
尤为擅长鲁菜及京菜。饭店每日烹制风味名肴300多种,其中“扒三白”、“鸡茸猴头”、
“干烧鲤鱼”等十几种特色菜肴尤为出色。为招待来哈尔滨观赏冰灯、参加冰雪节活动的国
内外旅游者,江南春饭店经过多次实践研制出一系列冰雪菜肴:雪花熊掌、雪珠犴鼻、雪山
飞龙、冰雪银花猴头等,受到港澳旅游者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