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源流
第一篇 满 族
第一章 历 史
满族,黑龙江地区世居民族。直系先人为明代女真(亦称女直),女真族在宋朝时期曾
建立地方政权,国号金。上溯隋唐时称靺鞨、南北朝称勿吉,秦汉时称挹娄,周代以前称肃
慎。考古发掘出的镜泊湖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为三、四千年前肃慎人的村落遗址。
商周时期,肃慎也称息慎。《史记·五帝本纪》载:“南抚交趾……北山戎·发·息慎
”。
战国和秦汉时期,称肃慎为挹娄,活动于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至靼鞑海峡与日本
海北部的广大地区及今辽宁、吉林东部等地。
265—420年(魏咸熙二年至东晋元熙二年),称挹娄为勿吉。《魏书·勿吉传》载,勿
吉“在高句丽北”,“去洛(阳)五千里”,“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今松花江
)”,“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白’(即长白山)”。辖境比挹娄大,已囊括夫余之地。
581年(隋开皇元年),称勿吉为靺鞨。《北史·勿吉传》称,“勿吉,一曰靺鞨,靺鞨
内分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后黑水发展壮大为16部落,
散居在依兰以北、瑷珲以东、黑龙江下游两岸。
629年(唐贞观三年)靺鞨黑水部屡向唐王朝纳贡,往来频繁。722年(开元十年),靺
鞨首领倪属利稽到长安朝贡,被唐玄宗命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开元十三年),朝廷设黑水
军、黑水府,黑水部酋长为都督、刺史,直接管辖黑水靺鞨地区。
698年(圣历元年),靺鞨粟末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渡过辽河,东归奥娄河靺鞨
故地,于“旧国”(今吉林敦化附近)和东牟山一带,建立地方政权,国号“震国”(即渤
海国),自立为震国王。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派使臣抚慰大柞荣。大祚荣遣子入
侍,以示臣服。713年(开元元年),唐廷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震国去靺
鞨号,专称渤海,成为唐朝的地方民族政权。755年,都城迁至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东京城
镇)。
辽灭渤海后,契丹人称靺鞨为女真(诸申)。《资治通鉴》注,女真之名见于后唐926年
(天成元年)。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讳称为“女直”。后来女真人又分为两部,大抵是粟
末靺鞨,女真人加入辽籍,史称“熟女真”,黑水部女真人称为“生女真”。生女真各部中
的完颜部最为强大。
北宋初期(10世纪末),完颜部第四代首领绥可率部迁至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定
居。公元11世纪初,完颜部强大之后,开始兼并邻近诸部,逐渐形成一个以完颜部为核心的
部落联盟。辽朝封乌古乃为生女真节度使。完颜部继续统一女真各部,势力已达松花江下游
和黑龙江中游及图门江一带。1113年,阿骨打继位任都勃极烈(勃极烈意为部长)辽廷授以
节度使称号。1115年(收国元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率领下反抗辽朝
,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建都于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县南白城子)。金朝先后经过10个皇帝
,于1234年(天兴三年),被蒙古汗国灭亡。
元朝,留在黑龙江地区的女真族又分散为部落。朝廷以依兰为中心,于松花江流域和黑
龙江中、下游,东达海岸地区“设官牧民”,初置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邻,孛苦江
5个万户府,后又在黑龙江入海处设征东元帅府,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儿千户所,在海滨
地区设鲸海千户所,在黑龙江下游设兀者野人、乞列迷等诸军万户府,“随俗而治”。“名
仍旧俗,无市井城廓,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也从事农业生产。
明朝,女真按其分布分作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分。
建州女真分布于今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一带,聚居于今宁安县和吉林省珲春县;海
西女真分布于呼兰河至松花江下游一带,阿城县和扶余县之间;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中、
下游及乌苏里江以东。
1403年(永乐元年),明朝在建州女真地区设建州卫,首任指挥使为阿哈出。因被野人
女真所逼,渐由北部南迁,至1436年(正统元年),迁至辽宁新宾一带。1416年(永乐十四
年),由三姓南迁的猛哥帖木儿奉命建立建州左卫,不久被野人女真所杀,其子董山嗣位,
但叔父凡察不服,朝廷又置建州右卫。建州左、右卫继续南迁。1436年(正统元年),迁至
辽宁新宾一带。1465—1487年(成化年间),又迁至辽宁浑河和苏子河一带。
1583—1593年(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一年),建州左卫首领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付起
兵统一建州五部,即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兼并了鸭绿江部。
占有抚顺以东至鸭绿江、长白山地区。继之,又挫败了科尔沁、叶赫、哈达、乌拉、辉发、
锡伯、瓜尔佳、朱舍里、讷殷九部联军3万人的进攻,兼并了长白山北侧朱舍里、讷殷两部。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驻军绥芬河、牡丹江流域窝集部。在统一过程中,努尔
哈赤建立了牛录,每牛录编300人,设一牛录额真,即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
,即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固山额真,即统领。1601年(万历二十九
年),努尔哈赤把诸固山编为黄、白、红、蓝4旗。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又增设镶黄、
镶白、镶红、镶蓝4旗,统称八旗。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
1636年(清太宗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增编汉军八
旗佐领(牛录)167个,蒙古八旗佐领129个,满洲八旗佐领319个。黑龙江上游的少数民族实
行“按丁披甲”,“均隶八旗”。这部分人亦统称伊彻满洲(新满洲),139个姓氏。留在原
居住地的其他各族人皆以村屯或氏族为单位,“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
1644年(顺治元年)3月,明朝灭亡,清朝定都北京,以白山黑水为祖宗发祥之地。在宁
古塔(今宁安)驻军,1647年(顺治四年)设牛录章京。1653年(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
,管辖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域。宁古塔驻防各类章京受朝廷与盛京双重
领导。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为抵抗沙俄侵略,清朝在黑龙江北旧瑷珲城置黑龙江将军。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南迁墨尔根(今嫩江县),瑷珲只留城守尉驻守。16
93年(康熙三十二年),又置墨尔根城副都统,与黑龙江将军衙门合署办公。1699年(康熙
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迁至卜奎(今齐齐哈尔城)。
17世纪中叶,清朝在抗击沙俄侵略的同时,对黑龙江地区实行移民屯垦、戍守边疆的政
策。定居精奇里江口至松花江口的满洲人最多,仅瑷珲以下至小兴安岭即有1200个帐篷。松
花江口附近有2000个帐蓬,1.5万余人。雅克萨战役之前,萨布素将军从宁古塔地区带来一
大批满洲八旗兵丁及家属,至嫩江、黑河地区屯戍,如今富裕县三家子屯等地的满族亦为其
后裔。
1737年(乾隆二年),御史舒德赫上《八旗开垦边地意见书》,“请移八旗散丁数万屯
东三省”。1742年(乾隆七年),户部侍郎梁诗正复疏,方可其奏,派大学士查郎阿等勘察
三省地,定呼兰为上等。次年,发军户1000人屯拉林、阿勒楚喀(今阿城)。1814年(嘉庆
十九年),吉林将军富俊上奏拉林试垦章程,请求往拉林、双城堡移拨京旗人。但京旗人视
屯垦为畏途,直至1822—1827年(道光二年至七年)才移驻487户。同时,呼兰、巴彦、绥化
、海伦等地也相继移来一些京旗人。来黑龙江屯垦的京旗人,仍按八旗编制,每旗由佐领率
领,“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有事征调、无事耕猎”,国家按丁分给土地,按一户3牛,发给
牛具。屯垦的旗人,占据大量农田,草原,建立以旗为单位的官庄、旗屯,双城县旗人共建
旗屯120个,占有旗地3万垧,拉林地区每旗建屯3个,共计24屯,占地1.5万余垧。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改称“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