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文艺
赫哲族民间文学以“伊玛堪”为首,还有“说胡力”、“特仑固”、“嫁令阔”、“白
本初”、“博布力”等。
(一)“伊玛堪”
“伊玛堪”,赫哲族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说唱故事之总称,流传广、影响深,颇受群
众欢迎。“伊玛堪”故事长且合辙押韵,一般押头韵,不押尾韵。长篇“伊玛堪”能说唱30
多个小时,如葛得胜说唱“什尔达如莫日根”录了30盘磁带,短篇“伊玛堪”也需说唱10多
个小时。说唱“伊玛堪”有一定规则,说唱者背熟整个故事情节后。说一段唱一段。说,即
叙述过程或对话,唱,即唱一段男腔、女腔、老翁腔,少女调、欢乐调、悲调、叙述调等,
故事均以胜利结局。说唱“伊玛堪”不受限制、不用任何乐器伴奏,晚间劳动之余,渔滩、
猎场、室内、院庭均可,只说唱者说唱,群众围坐而听。说唱者语言生动、唱音宏亮、绘声
绘色。听众百听不厌,每听完一段,便说一声“克”,表示助兴。“伊玛堪”内容丰富,大
多是歌颂萨满施展神术,或说唱英雄为父母、亲人报仇雪恨,说唱家乡的美好富饶、青年男
女纯朴的爱情,等等。
据统计,长篇“伊玛堪”共24部,短篇或片断亦有20余部。解放初期,尤国托力、葛长
胜、葛德胜、傅长春、傅干江、尤安喜、毕张氏、芦明、吴进才、吴连贵、尤树林、尤长松
等说唱“伊玛堪”。至1985年,只剩葛德胜和尤树林2人。女人也说唱“伊玛堪”,但为数不
多。现说唱的“伊玛堪”只有“安徒”、“满斗”、“香叟”、“什尔达如”、“马尔口土
莫日根”、“木杜里”、“阿格地莫日根”等。
(二)“说胡力”
“说胡力”,口头相传比较完整的寓言、童话、神话、笑语等故事。总共有“老鼠和蛤
蟆偷鱼籽”、“狐狸、黑瞎子和猎人”、“莫日根射太阳”、“月亮的故事”、“瞎虻和蚊
子的来历”、“黑瞎子的来历”等近百个内容不同、长短不一的故事。
(三)“特仑固”
“特仑固”,早年真实的故事,男女均讲。说讲者和听者均较郑重其事。19世纪50年代
后,各种故事均以汉语讲述。
为抢救和挖掘这一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黑龙江省文联、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80年组织傅万金、尤志贤、韩福德和汉族王士媛、李熏
风、杨晶、马明超、黄任远等人进行抢救挖掘工作。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1981年于《黑
龙江民间文学》第2辑专刊了“安徒莫日根”、“满斗”、“香叟”、“阿格地莫日根”等长
篇“伊玛堪”4部和“木杜里”、“什尔达如”、“木竹林”、“莫特格格富真”、“抗婚”
等“伊玛堪”片断5个,共20余万字。1983年《黑龙江民间文学》第5辑专刊了赫哲族渔猎、
爱情、英雄、风俗、动物等传统故事95篇,约25万字。1985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参与了
赫哲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四)“嫁令阔”
“嫁令阔”,类似南方少数民族民歌。有欢快、悲伤、爱情等抒发心情的多种不变的固
定曲调。轻柔悠扬,如“苏完尼别汗”、“莫土格格奔月”、“留客”、“择婿”、“思夫
”、“嫌夫”、“恋歌”、“怨歌”、“松花江岸相会情歌”、“乌苏里船歌”、“猎貂”
、“春季生产歌”、“狩猎歌”、“耶格也”、“采雅格达”等。歌词大多是触景生情,即
兴编出。有的人不愿说出内心话便选择适合曲调,只用虚词“呵呢”(类似汉族“哎海哟”
)哼曲,表达心情。
(五)“白本初”
“白本初”,女人说唱的故事。包括内容不同、唱法和曲调一致的“耶林出”、“木旦
出”、“牙伦出”、“匡古儿旦”、“昆别儿库”等。形式上先唱一段而后再说一段,每段
必以“白本初”开头,唱一句歌词,又唱一个“白本初”,再叙述一段故事。
(六)“博布力”
“博布力”,摇篮曲。曲调温和低缓,内容大多是催促小孩睡眠的。如无词,就用“博
博也”、“博博也”词反复哼曲。
二、音乐
赫哲族乐器大多失传,流传至今的敲打乐有“萨满”用的椭圆形鼓、腰铃和“阿哈玛发
”用的圆鼓。用削制好的柳木等制成卵型鼓架,再把去毛的狍皮用鳇鱼鳔粘在鼓口上,晒干
。同时以炆火缓烤,达到一定高音即可。弹拨乐器有口弦琴“木克衣恩给依”,用四棱铁条
制成三角形,中间平直,梢部开口的框架,框架中间为钢丝制成的舌簧,舌簧梢头上翘90度
,根部固定在框架手握处。用时,左手拇指顶住琴把,食指和中指夹住琴框,把琴放在唇里
,琴架抵在微开的上下前牙上,然后用右手食指拨弹舌簧,随需要的音节呼气,或用舌头鼓
气使之产生高低音。这种乐器声音小、音节单纯,大多为妇女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很少有人制做和弹拨口弦琴,已被现代乐器替代。
1953年,同江县街津口歌咏队何桂香、傅喜云参加了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演出
奖。1956年至1959年,八岔赫哲族业余演员吴进才、尤玉芝、尤桂兰、傅喜凤、董兰香、毕
素云、董凤喜等多次参加了合江地区、黑龙江省文艺汇演,演出了合唱、独唱等文艺节目。
1964年,尤玉成、傅桂芝、毕秀华、傅兴春、吴汉章、吴桂英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观摩
演出。1983年,齐艳华、孙玉华参加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85年,同江县街津口
赫哲族乡举行了第一届赫哲族文体大会,饶河县四排村、八岔村赫哲族演员演出了舞蹈、合
唱、独唱等文艺节目,参加了划船、游泳、顶杠、射击等体育比赛。
三、舞蹈
赫哲族舞蹈早年有萨满舞“得日克衣得额伊”、“哈康布雷舞”、“批勒西雷舞”。“
萨满舞”萨满跳神时进行。左手握大鼓,右手执槌,腰系铁管腰铃,击鼓绕地晃腰,多人同
跳。“哈康布雷舞”、“批勒西雷舞”,只是拍手击掌、欢跳,没有鼓、乐。迷信破除后,
“萨满舞”已无人再跳,其它舞也已失传。至1985年,均跳新编现代舞蹈“天鹅舞”、“钓
鱼舞”,等等。
四、美术
赫哲族图案、剪纸艺术发达,早年衣、裤、鞋帽、被褥都绣有云纹、几何形和花朵、蝴
蝶等各种图案。这些图案有的用鱼、兽皮剪成图样用植物或颜料染成各种颜色缝上,有的用
各色小布块剪成三角形、方形、菱形,拼缝成各种几何图案,再做成被褥,生动逼真、美观
大方。各种鱼、兽、禽、蝶、花卉剪纸,雅致精细、栩栩如生,富有民族特色。雕刻和绘画
艺术也很精细,早年木制家俱、器皿,特别是桦皮盒上都刻有各种精细云纹、花朵、鸟兽、
山水风景等图画。扎枪上也刻有精细、匀称的花纹,有的镶嵌上铜钱,看上去很美观。绘画
则多以植物、动物和神像为主题,抽象不细腻。现只剩尤连仲老艺人制做桦皮家俱器皿,尤
翠玉等3名老艺人制做鱼皮、兽皮民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