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鸡西矿井建设

第三章 矿井建设

  鸡西矿区(原称密山矿区)在日本投降时遭到了严重破坏,机电设备被炸坏,井口坍塌 ,雨水和地下水灌入,巷道被水淹没,井外长满了杂草。人民政府接收矿山后,立即进行恢 复建设。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器材。许多矿工纷纷贡献器材,把过去拣的“洋捞”,无代 价地送回矿山。在恢复中暖六井时,水大泥多,用35人抽了近一年。抽抽停停,抽出的水不 如灌进去的多,水反而上涨四米。后来,把滴道煤矿共产党员苗子文调到六井。他带上些干 粮,到达井下,坐在水泵旁边,脚踩在泥浆里,不时用手把混在水里的杂物顺开,以防抽到 水泵里造成阻塞。他饿了吃些干粮,渴了喝口凉水,实在困得不能支持,就打个盹。眼睛闭 上了,手还有规律地动着。就这样他把预定3个月才能抽干的水,3天3夜抽干了。随后,他又 把井口棚好,垫好,使井口恢复了生产。滴道二井瓦斯大,顶板碎,是危险最大的井口。为 了排除瓦斯,必须把通风巷道打通才能采煤。共产党员刘瑞全和刘春楼、王凤杰等人承担了 打通风巷道的任务。他们刨到40米,觉得闷气。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湿手巾捂住鼻子,4个 人轮换着干。原计划6天刨完,他们3天就刨透了,为新工友安全刨煤创造了条件。刘瑞全当 了坑内木匠后,西七路大工作面顶板破碎,别的木匠不敢去打顶子。刘瑞全看后,认为顶子 打不住,非打木头垛不可,可又没有那么多木头。他就领着3个小工拆旧工作面的旧坑木。4 天撤出350根,打起一趟木头垛,保证了出煤安全。一次三井附近起了荒火,眼看就要烧到马 机房子,刘瑞全和两位工友把火扑灭,衣裳烧坏了两件。别人说这回你可吃亏了。他说:“ 我一个人烧坏衣裳不要紧,烧坏马机房子是大家的损失。”就是在许许多多这样的工人、干 部的努力下,鸡西矿区到1947年末恢复了20个井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加快了对鸡西矿区的开发。截至1985年新建了小恒山、二道河子 、正阳、大通沟、张新、平岗、东海7个煤矿,并对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穆棱5个老 矿进行了改建扩建。鸡西矿区由解放前的5个煤矿,增加到12个煤矿(杏花尚在建设)。原煤 产量由1950年的235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1495万吨。
    一、新建煤矿
    (一)小恒山竖井矿小恒山煤矿位于鸡西市南12.5公里,东邻二道河子矿,西邻恒山矿 ,南邻红旗乡,北邻恒山火车站,总面积27平方公里。小恒山煤田属鸡西含煤盆地南部条带 中段,平均走向长4.5公里,倾斜长6公里,有可采煤16层。其中7层为全区发育煤层,总厚 度15.8米。东北沦陷时期系属恒山炭矿的一个区,辖三、四两个井口。1950年在此兴建小恒 山竖井。
    小恒山竖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对自行设计(沈阳煤矿设计院),自行施工(鸡西矿 务局矿建公司)年产60万吨的现代化新型矿井。鸡西矿务局过去多是斜井开拓,对竖井施工 没经验,尤其是大型新竖井更感困难。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从淮南矿务局调来两名工程 师和36名有竖井施工经验的老工人。以他们为骨干力量,配合由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 4矿选调的一些工人,组成施工队伍。1950年3月1日进入施工现场。当时的施工现场虽荆棘丛 生,荒冢累累。施工人员不畏困难,不分昼夜地平地、修路,为施工准备条件。7月1日在鸡 西矿务局副局长主持下破土动工。
    小恒山井田采用一对中央竖井,从地表到深部煤层分3个水平,各煤层间开石门相通,几 个煤层共开一个主要运输道的开拓方式。一水平标高为正110米,井筒净径5米,井深361米( 至负41米),井壁厚500毫米。
    由于小恒山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建井过程中遇到许多困 难。1950年7月主井井筒施工至67米深处时,井筒涌水量增大到每小时126立米,排水无法解 决,井筒淹没,被迫停工。1952年3月根据燃料工业部派来的苏联专家石曼阔夫提出的建议, 从井筒中心打一直径100毫米的钻孔,通至四井二斜井底,将井筒涌水导下,解决了涌水问题 ,于1952年4月恢复施工。1951年4月副井井筒施工到71米深处时,也因涌水量大而停工。后 将在苏联订货的100千瓦吊泵运来,进行排水。1951年8月副井井筒得以恢复施工。
    小恒山竖井施工采用分段掘砌单行作业法,即先由上向下掘进25—40米,然后自下而上 用混疑土砖砌壁。开始时劳动力组织混乱,效率不高。张怀祥小组的工人苦心研究,创造了 螺旋砌砖法,改进了工具,改变了劳动组织,明确分工,流水式向上砌壁。不但效率提高, 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试行高距离折圈,每班出勤仅9人,曾创日进11.7米的记录。
    在井筒掘进中打眼对进度起决定性作用。为了加快进度,小恒山竖井施工工人在施工中 创造了分组分圈交替打眼法,大大缩短了打眼作业时间,爆破效率也有显著提高。其基本特 点是:打眼人员固定,在工程进行中将工具及工人分成小组,每组两台风钻,进行流水作业 。一般打眼时间为3—4小时,实行此法后缩短到1—2小时,加快了施工进度。1953年9月“七 一”掘进队在小恒山竖井一水平创单孔岩巷月进120.8米全国记录。东北煤矿管理局授予红 旗一面。
    1954年10月初,由矿务局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竖井的矿建、土建、机 械、电气工程进行了全面大检查,于12月17日签署了矿务工程移交协议书。接收代表为矿务 局建设处处长马明良,移交代表为鸡西建井公司经理施斌。1955年2月小恒山煤矿正式成立。 5月2日中巷第一个采煤工作面开始出煤。8月1日竖井正式投产。
    小恒山竖井一水平全部建成总投资为3027.7万元。完成的工程量如下:
    矿建工程有:主副井井筒实际掘进量为690.8米,掘进体积为23486立方米;第一水平井 底车场、峒室及主运道实际掘进9835.8米,掘进体积96194立方米,砌碹体积64491立方米; 中部车场及峒室实际掘进628.4米,掘进体积6522立方米,砌碹体积538.32立米。
    土建工程主要有:选煤厂、煤仓、主副井井棚、变电所、锅炉房、机修厂、特高输电线 、大铁路、住宅、疗养院等56项工程。
    机电安装工程共完成重点工程59项,其中变电所、主副井井架包给抚顺安装公司施工; 鸡西发电厂至小恒山竖井变电所,全长13.2公里22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包给牡丹江电业局施 工;鹤岗建井公司负责施工选煤厂、主副井筒装备、主副井大型绞车、新型锅炉等设备安装 。其余工程由鸡西矿建公司安装队完成。
    小恒山煤矿自1955年8月投产后,至1963年底共产原煤1020万吨。按第一水平可采储量1 587万吨计算,仅存可采储量415万吨,尚够服务5年。为保证原煤产量持续增长,1964年10月 24日进行小恒山竖井二水平延深。采取了主井正打(由上往下打),副井反打(由下往上打 )的施工方法。二水平延深工 程于1971年3月竣工。共完成巷道工程量4428.6米。二水平投产后,回采工作面增加,机械 化程度提高(综机采煤),使煤炭产量大幅度增长,产生了提升、通风等满足不了生产需要 的新矛盾。因此,1980年1月开始,小恒山竖井矿进行改扩建。截至1985年末改扩建工程仍在 进行中。尚有工业储量22325.8万吨,可采储量13266.1万吨。
    (二)二道河子煤矿
    二道河子煤矿位于鸡西市恒山区,距市中心15公里。东与张新矿相连,西与小恒山矿接 壤、南靠艳丰村,北连丰乐村。矿区面积20.65平方公里。煤田属城子河含煤组。井田面积 为7平方公里,有9层可采煤层,总厚度10.7—14.45米。地质储量5688万吨,可采储量468 9万吨。1938年秋,日本人曾在彭家街(现丰乐村)开一对斜井,雇40—50中国工人,小规模 开采。1940年因井下水大而停产。1956年鸡西矿务局开始在此建设二道河子竖井。由沈阳煤 矿设计院设计,年设计能力60万吨。采用一对中央竖井,分水平开拓方式。主井井筒直径5米 ,壁厚450毫米,至一水平井深177.7米。副井井筒直径6米,壁厚500毫米,至一水平井深1 43.8米。设备全部国产。1956年4月22日动工。在施工中,将打眼钎子头直径由35毫米改为 45毫米。使用大直径药卷,爆破效率提高10—20%。在井筒砌壁时,将砌壁段高由原来的30米 加大到57米,加快了成井速度。推广了井筒与连接峒室一起掘进的先进经验,使装载硐室掘 砌时间由过去1个月缩短到14天。在安装竖井井架时,采用无抱杆起立,获得成功。此法被定 为全国基本建设先进经验之一。1959年8月31日建成投产。同时建成与竖井配套的地面工程有 :煤仓、筛分楼、工人宿舍、食堂、家属住宅共40813平方米,投资3528.9万元。工程造价 虽然比小恒山竖井降低1/4,但投产时未达到标准,移交3年后仍未达到设计能力。在调整时 增建了两个采区,1964年达到设计水平。经过10年生产,一水平可采储量将近采完。因此, 1968年12月经省煤管局批准,决定进行二水平延深。1971年开始施工。在施工中采用了吊笼 反井掘进①(①反井掘进即从井下往地面掘进井筒。),正向刷大②(②正向刷大即反井掘 进到地面后,再从地面往下把井筒扩大到设计尺寸。)和金属活动模板,短段刷砌的施工方 法,取消了临时支护,加快了施工速度。1980年6月30日竣工。
    (三)正阳煤矿
    正阳煤矿位于鸡西市城子河区,西邻城子河煤矿,东邻鸡东县哈达乡普山屯,北邻正阳 村,南与麻山煤矿杏花井接壤。矿区面积21平方公里。煤层属城子河煤组,可采煤层19层, 多为薄煤层。总厚度21米。工业储量为13400万吨,可采储量7300万吨。1954年开始勘探。1 958年由鸡西矿务局建设处设计,以5对斜井开拓,集中工业广场布置方式进行开发。设计能 力为66万吨。同年9月开始由鸡西建设工程处,按水采矿井陆续施工。后因技术、设备、材料 所限,1959年改为旱采矿井。1959年9月至1961年3月先后移交生产,全部投资1299万元。由 于在地质资料设计跟不上的情况下,采取“四边”作业方式建成,移交后地质构造发生变化 。一井改为勘探井,4对斜井正式生产。二井井筒斜长620米,三井950米、四井800米、五井 750米,年产能力降为39万吨。
    1962年产煤28.8万吨,只达到核定能力的73.9%。调整期间经填平补齐后到设计能力。
    该矿由于建设时采用斜井群开拓,集中工业广场方式,地面用小电机车运输,造成环节 多,运距长,管理不便。尤其开采下一水平时,须分井延深,开拓量大。因此,1966年进行 集中改造,建设正阳箕斗井。箕井斜井由小矿车提升改为箕斗提升,加大斜井井筒的提升能 力,实现了斜井集中提煤,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45万吨。
    随着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1980年生产达到70万吨。提升能力满足不了需要, 而该井深部储量较多,1982年6月再次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后能力为90万吨。1985年末改扩建 工程竣工。
    (四)大通沟煤矿
    大通沟煤矿位于滴道煤矿西部。煤田储量1097.34万吨,可采储量961万吨。是在“大跃 进”期间建成的。鸡西矿务局设计处设计,以4对斜井开拓。设计能力为年产60万吨。原设计 为水采矿井,后改旱采。由鸡西矿务局基建工程公司施工。1958年9月动工,1960年6月竣工 。除建成4对斜井外,还完成土建工程19928平方米,铺设兰岭至大通沟铁路16.3公里。由于 煤矿是采取“四边作业”方式建成,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开始施工时只搭了几个马 架作职工住房。交通运输线未建成,从10公里之外的老区用汽车运坑木,经常停工待料。遇 到连雨天气,公路不通,不但材料运不到工地。主副食也运不进去。有时动员工人到十几公 里以外去扛坑木。由于设计时地质勘探尚未完成,深部情况不清,特别是煤质资料不全、不 准,将第18号层煤当成了可采层。结果建成投产后,10号层灰分达到45%以上,不符合国家技 术标准,被迫停采。仅剩两对斜井,能力降为24万吨,为原设计能力的40%。
    (五)张新煤矿
    张新煤矿位于鸡西东南恒山区境内,距市中心21公里。东邻鸡东县,西邻二道河子矿, 北连薛家崴子,南接解放村勘探区。矿区面积16平方公里。有可采煤层10层。1943年密山炭 矿曾在张新区试锥(钻探),随后开了2对斜井。日本投降后隶属恒山矿。后因距矿太远,管 理困难而停产。1955年东北煤田二局通过普查,肯定上述地区具有开采价值。1958年由鸡西 矿务局设计处设计,东西各建一对竖井。后查明东部地区可采煤层发育不好,地质构造复杂 ,修改为只在西部建一对竖井。采取分水平、主要石门开拓方式。年设计能力60万吨。主井 井筒净直径5.9米,副井井筒净直径为6米,壁厚400毫米,第一水平井深为263米。1958年1 0月由鸡西建设工程公司施工。
    施工时铁路尚未修好,大量基本材料依靠汽车、马车运输。不但运费高,且经常停工待 料。因投资不足,1961—1962年处于半停工状态,1962年末只完成全部工程量的1/3左右。 1963年恢复施工,推广了二道河子竖井采用的井筒与装载峒室同时施工的经验。创造了井筒 薄壁砌井法。在掘凿井筒时,涌水量高达每小时80立方米。当时没有吊泵排水,工人们就将 卧式水泵改成吊式水泵,保证了井筒正常施工。1964年末移交生产。到1976年该井第一水平 储量基本采完。为保持产量接续,鸡西矿务局决定进行二水平延深。1977年矿自行设计,19 80年5月开工,1985年竣工。尚有可采储量5200万吨。
    (六)平岗煤矿
    平岗煤矿位于鸡西市梨树区,在恒山矿和穆棱矿之间,东邻前进林场,西接磷矿,南与 穆棱七井相连,北与老达沟煤矿接壤。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3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煤 层分别属于穆棱和城子河两个含煤组。1930年俄国人发现并在南凤和北凤作过井探。1937年 日本人在此开采小露天矿。1947年4月,松江省工业厅在此成立凤山煤矿。后因煤质不好、井 下水大而关闭。1958年6月,鸡西市冶金局接管后恢复生产,到1965年9月,因地质情况复杂, 亏损增加,国家停止投资,再次关闭,作为一个井区划给碱场煤矿。1970年又划归穆棱煤矿 。经过多次勘查,查明此地煤质好,储量大,可采储量为2566.7万吨,可采煤层为9层。19 71年鸡西矿务局自筹资金,在此建设平岗煤矿。以后列为国家建设项目。平岗煤矿建4对斜井 ,采取片盘式开拓方式。1971年6月由鸡西建井工程处施工。二井于1971年6月开工,1972年 12月投产。主井井筒斜长600米,副井井筒斜长500米。三井于1971年11月开工。1973年末投 产。主副井井筒斜长均600米。四井于1973年1月开工,1976年末投产。主副井井筒均为600米 。五井一斜井于1973年12月开工,1975年9月投产。井筒斜长850米。除建成4对斜井外,还完 成土建工程面积41131平方米,安装机电设备115台套。1979年该矿结合矿井延深,开始技术 改造。为减少提升、运输环节,新建皮带斜井,改原地面集中工业广场为集中皮带斜井提升 。延深工程由平岗矿自行设计,最初自己施工。当皮带斜井施工到350米时,由于施工力量不 足,矿务局决定由建井工程处施工。1982年延深工程竣工。
    (七)东海煤矿
    位于鸡西市东北25公里处。东邻农垦总局8510农场红旗矿,西、南分别与鸡东县新华乡 、东海乡接壤。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3公里,矿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含煤层35层。东北沦 陷时期,日本开拓团在东海至向阳地区内挖有槽探和小窑。1958年东北煤田108勘探队开始勘 查。同年“屯垦戍边,保卫国防”的转业解放军在此建东海煤矿。该矿曾先后隶属黑龙江铁 道兵农垦局、牡丹江农垦局和东北农垦局完达山林业管理局管辖。1965年11月划归鸡西矿务 局。生产井有一井、二井,年设计能力20万吨。1967年建三井二斜,1970年12月竣工。年产 能力达到45万吨。由于原斜井布置在井田西部须向东伸展,1983年进行改扩建。截至1985年 末生产井有二井、三井、综采队,年设计能力60万吨。尚有工业储量1.2亿吨,可采储量65 10万吨。
    (八)杏花竖井
    杏花竖井位于鸡东县哈达乡境内,矿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杏花煤田有16个可采煤层, 可采厚度5.7—14.4米,可采储量1.36亿吨。是接替麻山煤矿的新区。
    杏花煤田采用一对竖井开拓。由鸡西矿务局设计处设计,原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后 改为120万吨。1978年开始筹建,一年后,因无投资于1979年4月停工。直到1981年11月恢复 建设,由鸡西建井工程处施工。在开工前铁路、公路修到了广场,大宗材料通过铁路可以送 到工地。利用高压输电线路等17项永久工程施工,大型临时工程费用比概算降低9%①(①按 建设程序,开工前应修临时的运输、供电等施工必需的工程,竣工后临时工程拆除。杏花竖 井开始按设计要求把运输、供电等工程修好,利用这些永久性工程来施工。)。在施工中实 行了层层包干的管理方法。对施工企业分别按平方米造价包干、概算砍块包干或按预算加系 数包干给工程处。工程处再按直接费包干,二次材料包干等形式包给工区、队、组,使包建 合同目标落到实处。在施工技术上,把技术的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施工可能性结合起来。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井筒在87米处的最大涌水量为每小时69.3立米。为保证顺利施工,矿务 局地测处和地质队共同研究,采用了疏
    干排水法。在井筒周围打若干钻孔,下入有孔的钢管,地面设有压风机站。 用压风进行排水,既保证了井筒正常施工,又节省了投资。与注浆法比较节省100万元。在井 筒施工中采用长绳悬吊大抓斗(0.6立方米)抓岩,大吊桶装岩(3立方米),大绞车提升( 4米绞车)以及金属活动模板,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方法,加快了施工速度。杏花竖井的主副井 筒的平均施工速度分别为47米和53米。600米深的井筒一年完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主要大 巷平均月进88.37米,也较先进。杏花竖井设计,井巷工程31981米,截至1985年末已完成1 9554米,仍在施工中。杏花竖井包建工期60个月,预计51个月建成。包建投资调整后为1945 5万元,预计需用18892万元,吨煤投资157.4元。达到了投资省、速度快、工期短、质量好 的目标。
    二、改扩建煤矿
    (一)恒山煤矿
    恒山煤矿位于鸡西恒山区境内,东邻小恒山煤矿,南到胜利村,西以19号大断层为界, 北迄1号露头。矿区面积40平方公里。煤田属城子河含煤组。含煤层20余层,其中有12个可采 和局部可采,可采煤层总厚度15米。1918年在此开密西煤矿。1923年改裕边煤矿。1938年改 鸡西炭矿。1945年1月被密山炭矿株式会社收买,改称鸡西采炭所,隶属密山炭矿。煤田以片 盘斜井开拓。1946年5月16日东北人民自卫军三支队派十七团见习参谋陶树柏接管恒山煤矿。 同年9月东北工矿处派吴俊良接收恒山煤矿,并任陶树柏为矿长。人民政府接收后,改建了六 井。1954年新建七井,由鸡西矿务局设计处设计,年设计能力15万吨。同年7月由鸡西建设公 司施工,1957年6月竣工。1959年局设计处设计9井,年设计能力30万吨。同年9月由鸡西建设 公司施工,1959年10月竣工。截至1985年底恒山煤矿已将六井、七井、九井、南采区改造成 钢丝绳皮带运输机大型斜井。尚有可采储量5470.9万吨
    (二)滴道煤矿
    滴道煤矿位于鸡西市北18公里的滴道区境内,东邻滴道河,南至穆棱河,西、北分别与 兰岭乡和大通沟煤矿接壤。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7公里。矿区面积84平方公里。煤田属城子 河和穆棱两个含煤组。城子河含煤组共25层,可采15层;穆棱含煤组共8层,可采3层。1906 年当地居民在此开7米深之煤井。1934年私人开小井月产1吨多煤。1935年伪满政府批准日本 资本家沈古组与“满炭”合办滴道煤矿。同年8月霸占了私人开的小井,编为河北一井。9月 开凿河北二井。1936年8月,又开了河北三、四、五井,暖泉一、二井。1945年日本投降时井 口遭到破坏。1947年2月1日成立滴道矿务局。同年工矿处接管滴道矿务局,改名为滴道煤矿 。当时只有生产井口两个,半生产一个,日产煤100吨左右。到1947年底恢复生产井8个。19 58年改造二、四、七、一井,1964—1965年改造了六井和六井二斜。由于滴道矿原来以斜井 群、片盘式开拓,矿井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虽经恢复改造,仍不适应开采深 部煤层需要。为开采深部煤层,于1964年开始建设河北竖井。1964年由鸡西矿务局设计处根 据北京煤矿设计研究院制定的设计内容进行设计,采用一对中央竖井,分水平开拓方式。主 井井筒净直径5米,壁厚350毫米,井深636米,副井井筒净直径6米,壁厚400毫米,井深603 米,为国内最深的一对技术改造矿井。1965年3月动工。鉴于该井区上部涌水量每小时达248 立方米,影响施工,在煤炭部科研所派人指导下,采用了地面预注浆的施工方法。注浆孔为 双环排列,内环距掘进面1米,外环1.5米。70米以上主井井筒布置24个注浆孔,副井布置3 2个,等距排列,孔径为115毫米,孔深为140米,注浆孔总长度5865米,消耗水泥1816吨。注 浆后,井筒涌水量降低至2.7立方米/每小时,封水效果达98%,保证了井筒顺利施工。在井 筒施工中,虽有108地质队提供的地质资料和局设计处提供的施工图纸,但实际施工地质状况 与地质柱状图不符。当副井井筒掘至588.5米深时,因没有采取预防瓦斯突出的措施,在放 炮时引起了瓦斯突出,发生了一起瓦斯燃烧事故。停工27个月,拖延了移交工期。于1969年 1月竣工移交。截至1985年滴道煤矿有三井、六井、九井、十一井和竖井。尚有可采储量584 3.8万吨。
    (三)麻山煤矿
    麻山煤矿位于鸡西市麻山区。矿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满炭调查班于1939年9—10月在此 开掘一、五井,年底开2个水平试掘井。1941年调查班改名采炭所,隶属密山炭矿株式会社。 1946年11月东北工矿处派任弼绍接收此矿。接收后发动职工抢修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矿井。 1955年新建麻山七井,同年10月由鸡西工程处施工,1958年3月竣工。年产能力6万吨,完成 投资额448.6万元。到1983年由于麻山煤炭资源枯竭,老矿区接近报废。同年7月东迁到杏花 新区。
    (四)城子河煤矿
    城子河煤矿位于鸡西城子河东区。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含煤45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 采有17层。1938年满炭在此进行槽探和试锥,9月建西一井、西二井、鹤鼻井和水平井。194 2年矿设晓城和兴城两个采炭所,各辖5个井口。1947年2月7日东北工矿处接收城子河煤矿。 同年8月一井、五井开始恢复生产。人民政府接收以来,对城子河矿不断进行改扩建。1952年 新建九井,年设计能力9万吨,1958年9月竣工。1962年改建城子河一井,1963年改造六井, 1964年改造十一井。1965年改造五井、西风井。1974年改造九井。城子河矿原以斜井群开拓 ,存在着管理分散、生产环节多、运输提升能力不足等困难,决定进行矿井改造。
    新建一对中央竖井,分水平开拓,用总石门和水平运输巷及采区石门贯通各煤层。将原 六、七、九、十一井集中于中部竖井。由鸡西矿务局设计处设计,建井工程处施工。井筒开 凿前,采取了地面预注浆措施。1972年12月开工。井筒施工采用了金属活动模板,短段掘砌 ,混合作业方法。但受“文化大革命”停产闹革命和武斗的影响,至1980年12月竣工。
    (五)穆棱煤矿
    穆棱煤矿位于鸡西市梨树区境内。东与平岗煤矿相邻,西以大碱场沟为界,北至6号大断 层,南面地界未定。矿区总面积70余平方公里。1925—1931年建成两座小竖井和7个平硐。1 940年后,新开两对斜井。1946年6月接收该矿。1953年划归鸡西矿务局后,投资改造了三、 四井、新建五、六、七、八井。其中五井由沈阳煤矿设计院设计,采用一个竖井、一个斜井 的开拓方式。年设计能力9万吨。1955年12月动工,1957年12月竣工。八井由矿务局设计处设 计,年设计能力9万吨,1957年9月施工,1958年9月竣工。1979年后,大搞矿井挖潜改造,原 煤产量稳定在140—150万吨。截至1985年尚有可采储量2402.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