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工具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主要是围绕扣耕作制如何提高精耕细作水平 进行。改革重点:一是耙。主要是改窄播为宽播,改单一耠沟为耠沟、播种、覆土、镇压 一次完成。如双铧改良耙,为佳木斯农业试验场设计,可种玉米、大豆,一次完成耠沟、 点种、覆土、镇压4道工序,种的均匀,覆土一致,用一人两马日可地45亩,比旧农具提高 工效一倍。熊岳耙,系原东北地区推广的改良农具。能谷子、大豆、高梁。能一次同时 完成破茬、播种、压底格子、覆土几道工序,比用旧农具地节省4个人工,由于采用地轮传 动,马拉起来也很轻便。二是铲嫚工具。主要是解决笨重木大犁只能嫚地培土,不能同时除 草的缺陷。如当时使用较多的联合号铲嫚机,它是综合几种除草机和培土犁的优点而成,既 能嫚地培土,又能铲地,除草铲及培土铧均可调节,一人两马1天可铲嫚22—27亩地,很受农 民欢迎。
    为了使改良农具在生产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黑龙江省曾提出:第一,在推广以前要慎重 研究当地的经济条件和群众的技术条件,然后再选择可以推广的地区去推广,取得经验,一 定要用事实证明新农具和改良农具,确实比旧农具节省人力畜力,使老百姓接受。第二,要 把现有新式农具和经过鉴定的改良农具,无利息贷给变工互助组,然后分期还款,贷给互助 组以后,领导上应该具体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一切困难。第三,在推广新式农具以前,各 地农业机关应该准备农具推广员。通过各种方式选调区村干部,劳模等开办训练班,技术推 广员要深入农村,要认真耐心的把技术教给群众。第四,要加强领导,深入实际,指导好新 农具和改良农具的推广工作。
    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为了使改良农具规格化、标准化,经过试验改进设计, 鉴定定型了综合号铲嫚机,做为在东北地区统一推广的型号。这种铲嫚机在省内各地试用, 效果很好,农民赞扬它轻巧(阻力小),效率高,作业质量好,能起垄、能嫚地,很快在广 大农村普及使用。到60年代,全省共推广26万台,基本上取代了旧式木犁。
    1953年,为了适应肇源丰产经验的合理密植、缩垄增行、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 肥的技术要求。全省又改革推广了一批宽播耙。改良农具的范围越来越广,品种也越来越 多。翻整地农具有无壁犁、小铁犁、水田犁、木制钉齿耙、木耢子等;播种农具有多种改良 耙、条播机、点播机、覆土器等;中耕农具有耘锄、除草机、疏苗机等;脱粒农具有玉米 脱粒机、简易脱粒机、选种机、扬场机等。
    1958年,农业机械第一次下放给社、队自营,为了给拖拉机配上套,各地曾改革一些机 引播种机、除草培土机等,但收效甚少。
    这一年,在全国大搞工具改革的形势推动下,农具改革作为群众性工具改革的重要内容 继续深入开展。中共黑龙江省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村工具改革运动的指示》。指出 ,群众性的改革工具运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使“水、肥、土、种、密、保、工、管 ”农业八字宪法得到切实贯彻的根本措施。各地必须克服忽视工具改革的作用和坐等机械化 的思想。在组织上要全党动手,书记负责,层层建立工具改革的专门机构和技术研究机构, 规定任务,限期完成。据此,省、地、县均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工具改革办公室、 设专人抓这项工作,各地行动迅速。据1958年5月50个市、县统计,改革各种农业、水利工具 300多种,2万余件。同年7月以后,又根据中央“关于迅速实现农业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的指 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运输工具滚珠轴承化为中心的工具改革。调动各行各业支援, 充分发挥国营、地方工厂设备能力和乡、社手工业的作用,制造滚珠轴承,改革运输工具。 到年末全省大车、手推胶轮车等运输工具基本上改装安上了自制的滚珠轴承。但制造质量粗 糙,不能使用。同年秋,还曾推广过绳索绞关机,也因实用性不大而停顿。
    1959年1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对各 地改革、创造出来的各种工具逐级评比,从而选出一套适于省内农业生产要求的农具和副产 品加工、水利施工、排灌、畜牧业、交通运输以及炊事等方面的工具。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 ,1960年3月2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全省农业工具 改革比武大会。中共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欧阳钦、强晓初、冯纪新、王一伦、王鹤峰、杨易 辰、李剑白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省二届一次党代会主席团成员,参加省二届一次党代会的 各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也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副省长范子文致开幕词,省委书记冯纪新讲 了话。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剪彩。中共黑龙江省委总结群众经验,提出配套成龙10条作业线 :即旱田作业,水田作业,田间运输,肥料生产,水利施工和排灌,畜牧,粮米加工,场上 作业,炊事等10条作业线。比武大会后还举办了农业工具展览会,展出改革工具达3100多种 。经过评比,选出了优秀工具314件,其中有26件推荐为全国优秀产品。内含12件推荐为出国 样品。评选并奖励46个先进单位和41名先进人物。
    随着农业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的深入和广泛开展,改革工具也从单项向全面系列改 革,由简单改革向机械化、自动化方面发展。如密山县1960年3月统计,全县共建立起96处粮 米加工点,推广制米机151台、磨面机52台,使全县90%以上人口吃上机制米(面);推广了 铡草机213台、粉碎机65台,使80%以上的牲畜吃上机加饲料;推广了淘米机60台、切菜机61 9台,使85%左右的农村集体食堂淘米和切菜方面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后来,集体食堂 取消了,这些机械也随之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畜牧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自动化成套饲养设备。如东北农学院实验农场于1960年, 创造出一条养猪自动线,每人可养猪500—600头。哈尔滨市香坊人民公社畜牧场制成饲料粉 碎、蒸煮、搅拌、添食连续作业的养猪自动线,仅提高劳动效率每年就可节省劳动日13800余 个。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院实验农场,采取教师、干部、工人、学生“四结合”的办法, 于1960年2月,制成一条包括饲料加工、运送、供水、给料、拣蛋、除粪连续作业的养鸡自动 线。这个场过去养鸡5万只,用饲养人员89名,人均养鸡560只,使用这条自动线后,用38名 饲养人员,就可养鸡20万只。
    为了克服创造、改革的多,定型推广的少,真正用于生产更少的浪费现象,实行了首先 定型,再指定专厂制造,然后有组织、有步骤地推广方法,做到提高一批,巩固一批,再推 广一批。1960年,全省定型推广80项先进农业工具,其中有旱田工具26项,水田工具12项, 蔬菜工具5项,场上工具2项,畜牧饲养工具6项,水利工具11项,粮米加工工具5项,炊具9项 ,农田运输工具1项,施肥工具3项。除13项是由外省引进或定型产品外,其余均为省内各地 群众改创。勃利县小型玉米脱粒机,也是这一时期群众创造出来的。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61—1970年,工具改革以机械垄作为中心,突出解决“犁后 喘”问题。1961年以后,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已有的平作农具不适应垄作需要的矛盾更为 突出。虽然1964年机引垄作七铧犁已经问世,但生产供应满足不了需要,一些畜力不足地方 ,采用拖拉机直接牵引大犁嫚地,人扶犁跟着走,由于劳动强度大,群众称之“犁后喘”。 经过几年的摸索,各地先后搞出四五种联结工具,可以把6个、9个或11个大犁横排联结在拖 拉机后面,人坐在联结器上操作,群众称“犁后乐”。1966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与呼兰县农业良种场协作研制的康金耙,畜力牵引,可用于谷子簇播、高粱双行拐子苗、 玉米穴播、大豆撒播,同时施化肥,株距、播量可调。采用垂直窝眼、毛刷清种,芯铧式开 沟器,人工滤土粪,拉子覆土。有的地方还将其改成机引耙,如东方红—28拖拉机可牵引 4台进行机播。1970年,黑龙江省组织工厂、农村掀起一个以消灭“犁后喘”为中心的农机大 会战。一方面组织工厂协作生产绳索式悬挂装置和七铧犁;一方面要求全省普遍开展制造“ 犁后乐”的群众运动。巴彦县组织能工巧匠1200多人,奋战8天,造出107台“犁后乐”,全 县消灭了“犁后喘”。为使拖拉机能嫚3遍地,这期间还改创成功东方红54/75拖拉机高地隙 装置和窄链轨板。1971年,嫩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综合全区11种植耙优点的基础上, 改革成功黑嫩植耙。该耙能做到等距点播,大豆双行、双粒拐子苗,高梁等距点播拐子苗 谷子3行成簇鸡爪子苗,做到合理密植,有效增施粪肥。在一般年景下,农业措施相同,用黑 嫩耙比旧式耙播种的地块增产15%左右,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全区推广近两万台,长春电 影制片厂还将其拍成科教片。
    1971——1977年,工具改革又以科学种田为中心,突破“老三样”,充分发挥拖拉机在 科学种田中的作用。原来平作农具只能进行“翻、耙、压”老三样作业,已不适应农民群众 科学种田的要求。因此,各地工具改革围绕整地、播种、中耕等环节,改革了许多机引农具 。比较普遍使用的有大型机引播种机播大田作物时加装小铧,做到随播随起垄;机引中耕除 草机加绑草把和护苗器,边铲草边嫚地。绥化县农机人员在垄作七铧犁上做文章,首先,加 装播种和施肥部件,做到双箱(种子箱、肥料箱)、双杯(排种杯、排肥杯)、双盘(两个 开沟圆盘),简称“三双”。使七铧犁原只能起垄、嫚地作业,扩大到能播种,能播种同时 施肥和中耕同时追肥。其次,在七铧犁上加装了移行器,提高其嫚非标准垄的适应性。机械 化试点的秦家公社机械整地、播种、嫚地面积达98%,粮食单产也居全县之首。
    1974——1976年,黑龙江省政府连续3年在绥化县召开全省机械化科学种田现场会,交流 推广各地工具改革经验。全省到1977年,共改革播种、中耕、深松等机具达4.1万台,等于 为每台大型拖拉机增配1.8台(件)工具,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种田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工具改革形成了以小 型为主、全面配套的局面。由于农村中的小型拖拉机每年以26.4%的速度递增,而配套农具 很少,农村中又出现新的“犁后喘”。农民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一个以小型配套为主的 农具改革运动逐步开展起来。如海伦县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发动群众改革改良农具和新式 马拉农具,为小型拖拉机配套,将10行播种机、改良耙、铲嫚机、新式犁、镇压器、石滚 子,大车以及追肥部件,单体播种部件等都改成小型拖拉机的配套农具,拓宽了小型拖拉机 的作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