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省蔬菜资源比较丰富,有栽培蔬菜和野生蔬菜两大类。
一、栽培蔬菜
(一)种类
本省栽培蔬菜历史较久,种类逐渐增多。据《魏书》记载,公元3世纪时,黑龙江地区的
“勿吉人菜则有葵”。《明一统志》记载:“女真土产葵菜。”清《盛京通志》也有“葵菜
古人常食”的记述。葵菜是黑龙江省最早栽培的蔬菜。约在17世纪,葵菜栽培消失。到渤海
时(公元7世纪末—10世纪初)有大蒜。《金史》等书记载,辽、金时期(公元10世纪末—1
3世纪初),黑龙江地区女真人种植的蔬菜,有大蒜、大葱、韭菜、芥菜、葵菜、瓜类等。自
清代以来,从中原地区引进和当地培育的蔬菜种类渐趋增多。到现今,从食用其嫩荚、子粒
的豌豆、豇豆、菜豆,到食用其叶的韭菜、葱、甘蓝、白菜、芥菜、芹菜、菠菜、生菜、油
菜、茴香、香菜、茼蒿以及食用其根、茎、果的萝卜、胡萝卜、苤兰、马铃薯、莴苣、大蒜
、圆葱、冬瓜、南瓜、丝瓜、西葫芦、青椒、西红柿、茄子等,已经应有尽有。形成了叶菜
、根菜、果菜三大类。并依栽培季节不同,形成春菜、夏菜、秋菜三种类型。
1、春菜。早春种植,夏初上市(包括部分越冬菜),多为叶菜。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
:春菠菜、芹菜、韭菜、葱、早甘蓝、水萝卜、小白菜、香菜、油菜等。种植面积占蔬菜总
面积的10%左右。(1)春菠菜。据《盛京通志》记载,菠菜“唐太宗时尼波罗国所献”,逐
渐传入北方。现今春菠菜种植面积占春菜面积的25%左右。有尖叶和圆叶两种,尖叶形抗寒,
可越冬栽培。以“双城尖叶”著名。圆叶形不抗寒,适宜春种或夏季栽培。(2)韭菜。为多
年生宿根植物,可耐零下40℃低温。主要品种有竹杆青、大马蔺等,种植面积占春菜面积的
15%左右。佳木斯的竹杆青,叶宽,抗倒伏,已有70多年的栽培历史。(3)
甘蓝。别名大头菜、疙瘩白。1896年由俄国引入。春季以早熟品种为主,现在栽培面积
占甘蓝总面积的50%左右。主要品种有60年代从大连引进的金早生,、80年代由北京引进的抱
春和中甘11号杂种一代。
2、夏菜。以果菜类为主,现今种植面积占蔬菜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有茄果类、瓜类
、豆类、葱蒜类。其中面积较大的品种有:(1)茄子。每年栽培面积20—30万亩,占夏菜面
积的18—25%。紫色长茄栽培面积最大,60年代主栽品种为科选1号,80年代推广新育出的龙
杂茄6号和齐杂茄等品种。(2)辣椒。又称秦椒。有大辣椒、小辣椒两种,每年栽培面积约
10—20万亩,占夏菜面积的10%以上。50—60年代从农家品种选出的大辣椒主要品种有巴彦青
椒、双富青椒、铁皮青椒、龙椒1号、佳农椒1号、鹤椒1号等;小辣椒主要品种有早熟1号、
金星小辣椒等。(3)番茄。别名洋柿子、西红柿。1896年哈尔滨香坊农事试验场试种,至今
有近百年的历史,逐渐成为重要的夏菜品种。每年种植面积15万亩,占夏菜面积的10—15%。
普遍种植的早熟品种有小桃柿子、6613、黑园1号、齐研矮粉和东农702等。晚熟品种主要是
从日本引进的强力米寿。(4)黄瓜。来自西域,别名王瓜、胡瓜。每年栽培面积15—25万亩
,占夏菜面积的20%左右。有水黄瓜、旱黄瓜两种。水黄瓜保护地栽培的有长春密刺,露地栽
培的有龙杂黄1号杂种一代。旱黄瓜主要品种有叶三、老来少、大八杈。(5)豆角。又名云
豆,来自云南省。每年栽培面积10—20万亩,占夏菜面积的15%左右。有矮秧、蔓生两种。矮
秧品种有五月鲜、沙克沙、早油豆;蔓生品种1949年前就有家雀蛋、翻白眼、双季豆和红旗
油豆等。1972年鸡西市种子公司在农家品种中选出早油豆,在哈尔滨等大城市郊区推广了白
大架和晚油豆等品种。(6)菜花。学名花椰菜。70年代末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
斯等市引进菜花种植。以后东北农学院研究采种成功,发展很快。现在仅哈尔滨市就种植20
00多亩。菜花可做夏菜并可做为夏秋之交淡季的补充菜种,对满足市场供应有重要作用。
夏菜中还有西葫芦、芹菜、豌豆、香菜、葱、茼蒿、茴香等,也是广为种植的传统品种。
3、秋菜。秋菜以大白菜和根菜为主,是冬季食用的主要蔬菜。黑龙江地区秋菜栽培面积
占蔬菜播种面积的50%左右。主要有大白菜、萝卜、胡萝卜、大葱、大蒜等。(1)大白菜。
每年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占秋菜面积的60%以上。有牛心和长棵菜两种类型。现在牛心形白
菜品种有哈尔滨二牛心、牡丹江1号、牡丹江5号、佳白1号、通化白菜等。长棵菜主要品种有
天津青麻叶、翻心菜、核桃纹、千号矬和黄籽大矬等。(2)萝卜。每年种植面积占秋菜面积
的15%左右。萝卜有大红皮萝卜、青皮萝卜、红心萝卜三种类型。红皮萝卜的王兆红、大红袍
,青皮萝卜中的翘头青、拌倒驴、豆瓣青,红心萝卜的心里美等,都为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
。(3)大葱。每年栽培面积58万亩,占秋菜面积的3—6%。主要品种有海洋葱和鸡腿葱。易
贮藏,干贮供冬春食用。(4)大蒜。来自西域。每年种植3万亩左右。有紫皮、白皮蒜两种
。阿城、宁安县是紫皮蒜生产基地,远销东南亚诸国。呼兰、肇东、肇州、肇源、兰西等县
、市是白皮蒜生产基地。白皮蒜是制作糖蒜的原料。(5)胡萝卜。元时传入中国。每年种植
面积占秋菜的2—3%,亩产2000公斤左右。主要品种有三寸胡萝卜、五寸胡萝卜、一支蜡等。
秋菜中还有南瓜、秋甘蓝、雪里红、根用芥菜、苤兰等辅助品种。
(二)生产
1、面积产量。据资料记栽,渤海国时期,民人种植少量的蔬菜以自食。到金代,女真人
在宅旁近地经营园圃种植蔬菜,除自食外,还进行产品交换。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随
着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城乡人口逐渐增多,蔬菜种植面积渐趋扩大。东北沦陷时期,广大农
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193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到1945年,蔬菜面积已扩大到
326万亩。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城乡有充足的蔬菜供应,相继制定
了城市郊区以生产蔬菜为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了蔬菜生产稳步发展。1949—1957年,
全省蔬菜面积由239万亩增加到345.8万亩,年平均亩产600公斤左右,比1945年提高20%。1
958年和1959年,全省蔬菜面积400万亩左右,年平均亩产850公斤。1960年后,因遭受严重的
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城乡人民普遍以菜代粮食,蔬菜需要量猛增。1961年全省蔬菜
面积剧增到809万亩,成为历史种植蔬菜最多的一年。1964年以后,随着粮食生产形势好转,
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但产量增加。1964—1971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21—332万亩,年平均亩产
950公斤左右。10城市郊区的平均亩产达到1288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35.6%。1972—198
4年,全省蔬菜面积由375万亩发展到410万亩,年平均亩产都在1000公斤以上。其中城市郊区
年平均亩产1541公斤。1984年全省平均亩产大幅度上升到2116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一
时期蔬菜的面积稳定,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各城市贯彻执行中共黑龙江省委在1975年
城郊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每个城市人口要有菜地一分四厘,土豆地七厘”的要求,认真规划
安排蔬菜的种植面积。二是积极推广塑料棚室、地膜覆盖等蔬菜生产新技术,保护地生产面
积由70年代的1.5万亩增加到1984年的16万亩,增长10多倍。三是加强了菜田基本建设,城
镇菜田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60—70%。四是调整了品种结构,建立了高产稳产基地。五是198
3年后实行包产到户调动了菜农生产积极性。
2、种植分布。古代,在民族部落聚居的地方种植,从东部地区的忽汗河流域逐渐扩展到
阿什河流域,17世纪以后,随着西北部局部地方实行屯垦,蔬菜生产逐渐扩展到墨尔根、呼
兰、齐齐哈尔、旧爱辉等地。到清朝末年,移民大量增加,蔬菜生产便随之分布到各地。新
中国成立初期,蔬菜种植面积10%在城郊,90%分布在县镇和各地农村。1957年城郊蔬菜面积
发展到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24%,县镇和农村占76%,逐步形成城镇近郊以春菜、中郊以夏菜
、远郊以秋菜为主的生产布局,并在近中郊建设高产稳产春、夏菜生产基地。进入80年代后
,因城建的发展,近郊老菜地被占,蔬菜基地逐渐转移到中远郊区,并开发了30多万亩庭院
蔬菜,补充市场需要。
(三)栽培技术
随着水利化、机械化和塑料工业的发展,蔬菜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已从露地直播种植发
展到育苗和保护地栽培;从旱地平播和垄作发展到水园子畦田化;从手工、马拉农具作业发
展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
1、露地栽培。本省早期种植蔬菜,采用露地直播方法。约距今一百多年前,开始出现育
苗定植的栽培方法。这两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85年,蔬菜露地栽培面积354万亩,占全
省蔬菜总面积的94.7%。育苗定植栽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引进新技术,逐步发展。(1)育
苗方式。最早出现的是温床育苗。1886年,爱辉县(今黑河市)开始用马粪做酿热物铺垫苗
床,提高地温,促菜苗生育。1920年哈尔滨郊区太平桥、丁新屯等处开始用玻璃扇覆盖温床
育苗。1964年哈尔滨市又在新春公社试用塑料小棚和电热温床育苗,均获得成功。70年代,
大中城市发展到利用一室(温室)三棚(塑料薄膜覆盖的大、中、小棚)育苗方法,即在温
室播种育母苗,然后分苗移植至大中小棚育成大苗、壮苗,再移植至露天菜田。80年代进一
步发展到“工厂化”育苗,做到了快速、定时获得优质秧苗。育苗设备包括催芽室、绿化室
、移苗棚、育苗盘、电热加温线、控温仪等。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
13个市,一室三棚育苗面积256万平方米,占这些市育苗总面积的78%。其中电热快速育苗2.
3万平方米。(2)育苗技术。50年代瓜类用纸筒装营养土育苗,茄果类蔬菜用营养块、营养
钵育苗,到70年代营养块育苗达到50%以上。1980年哈尔滨市香坊区利用稻壳灰、沙子等作基
质,浇营养液培育秧苗成功。苗距由50年代不足3厘米,到70年代后扩大到5×5—7×7厘米,
营养充分,生育快,苗齐苗壮。苗龄,50年代青椒、茄子为70天左右。70年代以生理苗龄为
标准,茄果类在现蕾时,为移栽定植期。
2、保护地栽培。利用保护设施,改变蔬菜生产环境,使其提前或延后成熟,以提高产量
,增加茬次,缩短淡季。(1)温室栽培。1920年哈尔滨市太平桥建一栋半地下式、一面坡、
土木结构、以烟道加温的原始型温室。1956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设计出有天窗和地窗
的改良式温室。50年代末出现利用电能、工业余热和暖气管道加温的蔬菜温室。1976年哈尔
滨、富裕等地学习吉林省通化经验,建日光温室生产蔬菜。1978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7个市
日光温室面积达14万平方米。1980年哈尔滨市蔬菜研究所从荷兰引进一座双屋面连跨自控玻
璃温室,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1981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工商联合公司,从保加利亚引进一
座6万平方米现代玻璃温室。1983年伊春市农企公司,建成了黑龙江省第一座自已设计和制造
的自控玻璃温室,面积5000平方米。到1984年全省共建成玻璃温室58.4万平方米。(2)塑
料棚栽培。1964年哈尔滨新春公社首先试用塑料小棚生产蔬菜获得成功。1985年全省推广小
棚面积达666.7万平方米。小棚高0.5—1米,宽1—1.5米。塑料大棚,1970年由吉林省长
春市传入。哈尔滨市新春公社鼎新四队建第一栋竹木结构塑料大棚,面积333平方米,栽培黄
瓜。此类塑料棚面积,1970—1974年为400—500平方米。1975—1977年普遍建大型棚,全省
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棚54栋,其中万米以上的12栋。1978年以后,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每棚面积660平方米,即1亩1个大棚。塑料大棚的结构,到80年代大棚支架已由竹木结构发展
成用钢材或镀锌薄壁钢管装配式骨架,棚顶呈圆拱形。1985年全省大棚面积2333万平方米,
占夏菜面积的2%。其中钢架大棚面积占大棚总面积的40%。大棚栽培蔬菜的管理,各地已从多
年实践中总结出育壮苗;提早扣棚定植;重施底肥每亩5000公斤以上;两头控、中间促,控
促结合;调节棚内温湿度;采取生态防害;防止棚内结露等一整套促进高产的栽培技术措施
。棚栽蔬菜的茬次、种类也有增加。70年代黄瓜占大棚总面积的40—50%,茄果类占10%,并
且是一茬到底。到1984年,随着承包到户,放开经营,菜农生产技术提高,大棚黄瓜生产已
由一茬变两茬,而且间套叶菜。(3)地膜覆盖栽培。1979年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蔬菜先
进技术。首先在哈尔滨、佳木斯、伊春等市进行试验示范,面积530亩,效果显著。随后伊春
市农机研究所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3BF—2.4型地膜覆盖机。1980年国家农业部科技司,在哈
尔滨、伊春两市召开全国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交流会,促进了本省地膜覆盖蔬菜生产
迅速发展。1985年全省蔬菜地膜覆盖面积达15万亩,纯增收750万元。地膜覆盖,具有保温、
保水、保肥、保土壤疏松和防治病虫害等“四保一防”作用,地温可提高2—4℃,使蔬菜提
前上市7—15天,而且提高前期产量50%以上,总增产30%以上。地膜的覆盖方式,有人工覆膜
和机械覆膜两种。机械覆膜比人工提高工效70倍以上。1985年全省蔬菜机械覆膜面积1万亩。
覆膜栽培方法,有先覆膜后播种、移栽和先播种后覆膜两种。
3、菜田灌溉。清代时,有的农家就用井水灌溉菜园。1945年前各地都是利用土井灌溉菜
田,大部分是用人工提水,少数是用马拉水车提水。1947年,哈尔滨市开始使用解放式马拉
水车提水灌溉,1949年发展到用电井灌溉。1973年哈尔滨市道外区松浦公社广信大队喷灌菜
田试验成功。到1985年全省菜田拥有机电井10565眼,实灌85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2.7%。
其中喷灌面积为12.7万亩,占灌溉面积的14.9%。
(四)蔬菜贮藏
本省气候寒冷,蔬菜生产季节很短。为保护常年有蔬菜食用,贮藏蔬菜是一项重要措施。
1、窖贮保鲜。民间的传统方法,是在庭院建筑菜窖,将收获的耐贮秋菜藏于窖内,利用
窖内的自然温度防冻、防腐、保鲜,备冬季食用。这类菜窖,由原来的简易筒窖逐渐演变成
每年春拆秋盖的棚窖,至今农村仍在沿用。城市经营蔬菜部门,为贮藏大量冬菜,已由原来
利用棚窖贮菜,发展到建筑永久性的菜库。1957年哈尔滨市动力菜站建成第一座土木结构的
半地下式永久性菜库,面积5000平方米。1970年哈尔滨市郊区新发公社先锋大队,建成一个
砖瓦水泥结构永久式拱型菜窖。1981年大庆市蔬菜公司建成一座自动控制温度的第一座现代
化菜库,面积达4万平方米,可贮菜2000万公斤。1984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10个城市菜窖面
积31万平方米,贮菜能力5000万公斤。窖藏蔬菜的品种和贮藏方法:(1)白菜。窖藏方法有
三种:一是堆藏,白菜收获后,经过晾晒,净菜入窖,一般损失率在30—40%。二是架藏,白
菜入窖,分层码放在架上,比堆藏可降低损失率10%以上。三是1966年解放军某部创造的低温
“六不”贮菜法,即温度保持0℃最适宜,上下不超过1℃。“六不”是:不去根,不去菜帮
,不去菜梢,不长时间晾晒,不带露水或顶风雪拔菜,不扔掉无心菜。白菜损失率只有5—1
5%,比上述两种贮藏方法降低损失率25—35%。(2)青椒。民间传统贮藏方法,是把秋季霜
前采收的青椒,装入大缸密封,或装入筐中悬挂在水井里贮藏,也有用温床假植等简易贮藏
法。50年代哈尔滨市郊区香坊乡园艺场,采用沟窖贮藏,可保鲜到新年。损耗约10—30%。6
0年代开始利用永久式菜窖和菜库贮藏。有筐贮、堆贮和装入塑料袋贮藏方法。(3)萝卜。
主要是利用棚窖和贮藏壕进行贮藏,窖内温度保持1—2℃。采用堆藏和埋藏两种形式。为防
止萝卜糠心,先削顶假贮,在上冻前就地挖60—70厘米深,长宽1.5—2米的大小坑,把萝卜
堆放在坑里,用土埋好。到上冻前入窖贮藏。窖藏蔬菜的品种,还有土豆、圆葱、蒜台、甘
蓝等。
2、速冻贮藏。把夏季生产的蔬菜,放在人工制冷—30℃左右低温环境里速冻,在—18℃
条件下贮藏,可做到夏贮冬食,长期保持新鲜蔬菜的品质和风味。黄瓜、青椒、西红柿、豆
角、蒜台、胡萝卜、土豆等都可采取速冻方法。1984年已有5市1县运用这种方法速冻蔬菜18
种300万公斤。
3、晒干贮藏。在夏、秋蔬菜生产旺季,把豆角(蒸成半熟)、南瓜、西葫芦(削成条片
状)、茄子(切片)、小红椒以及土豆(切片)等,在太阳下晒干水分,然后存贮起来,备
冬季食用。
二、野生蔬菜
黑龙江省野生蔬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自古先民们就采野生蔬菜为食。至今各族人民
仍然喜食。野菜有大地野菜和山野菜两类。大地野菜主要有蒲公英、苣荬菜、刺菜、荠菜、
苋菜、车前菜、灰菜、马齿菜、水芹菜、小根菜等几十种,可为人们食用。山野菜有薇菜、
蕨菜、山芹菜、野胡萝卜、刺老芽、黄瓜香、山白菜、山葱、黄花菜、红花菜、野豌豆、桔
梗、野芍药等几十种。其中蕨菜、薇菜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物资,每年出口日本和
东南亚各国,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