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品种试验和审定

  一、引种试验
    本省引种约千余年的历史。有些作物品种是随着移民由山东、河北传入辽宁、吉林,再 北引至黑龙江。据1940年伪满产业部农务司《关于玉米栽培法》记载:“在满洲种玉米,大 约在300年前,是汉族向满洲移民带进来的,开始由南满逐渐向北满扩展,遍及全满洲”。1 9世纪末沙俄侵略时向北满俄领地带移入一些玉米种子。清末以前,黑龙江地区引入的品种, 多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民国时期,开始进行引种试
    
     版的《北满洲的农林》一书记载,1918年巴 彦县设立农林试验场,开始从外地和本县引入试验新品种。当时引入试验的品种有水稻、陆 稻、小麦、大麦、燕麦、大豆、高粱、粟、玉蜀黍9种作物共36个品种。当时农家品种,多数 是农民引入和选择的。
    大豆品种有:一窝峰、四粒黄、小黑脐、铁荚青、猫眼、平顶香、白花矬子、大粒黄、 小金黄、大白眉。
    高粱品种有:瞎子翻白眼、蛇眼、黑高粱、黄罗伞、红壳儿、笤帚高粱、老母猪翘脚。
    粟品种有:黄粘谷、黄谷子、刀把齐、白砂、鸭子嘴、老来变、大青苗。
    玉米品种有:黄包米、红包米、白包米、老来秕、长八趟、火包米、金黄穗、金顶子、 秋傻子、小粒黄。
    小麦品种有:火麦子、花腰麦子、大青芒、洋麦子、光头、大青玉。
    水稻品种有:北海、田泰、青盛、京租、天落租。
    陆稻品种有:红毛粳子、白毛粳子、光头粳子。
    黍品种有:黑糜子、白粒糜子、黄糜子。
    稗子品种有:锁链、蛤蟆头、黑头。
    东北沦陷时期,克山、佳木斯、哈尔滨等农事试验场开始引入和研究农作物品种改良。
    大豆品种:从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引入和选出适于黑龙江地区种植的公555号,其后命名为 紫花1号。1935年又引入选出适于哈尔滨种植的含油率22.1%的黄金4号,其后命名为满仓金 。克山农事试验场从克山、呼兰、海伦等县地方品种中引入选出适于齐北、滨北、滨州及北 黑铁路沿线种植的早熟品种金元2号、克霜、紫花4号。哈尔滨农事试验场对当地品种进行了 引入试验,认定西比瓦可在生育期短的地方种植。
    粟品种:哈尔滨农事试验场引入选出的早熟大粒薄地租2号,成为优良品种。克山农事试 验场于1935年从地方品种中搜集选出黄金子、黄沙子等优良品种。
    高粱品种: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从洮安、依兰、兰西、肇东、肇州等县的原有品种中引入 选出小黄壳、打锣棒、牛心棒、大黄壳、红棒子、黑壳2号等,在当地进行推广。
    小麦品种: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从绥化、呼兰、五常等县的原有品种引入后进行纯系分离 ,选出了滨南、兰寿、肇安等优良品种。克山农事试验场从附近地方品种中选出克华、克丰 、克辉等优良品种。
    水稻品种:1932年,从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引入选出适于黑龙江省南部种植的青森5号。从 熊岳农事试验场引入选出弥荣、兴国、国主、京租、嘉笠等优良品种。
    新中国建立后,逐步把引种纳入品种区域试验,作为新品种的主要来源之一。1949年由 华北引入美国小麦品种明尼2759(后被命名为松花江3号)与麦粒多,同时在本省进行了推广 。1951年从甘肃省引入甘肃96号小麦,具有抗秆锈病和耐叶锈病的特点。另外从美国引入的 小麦品种还有沙其尔(命名松花江1号)、明尼2761(命名松花江2号)、“11—3739”(命 名松花江4号)、“11—37—34”(命名松花江5号)和从加拿大引入的“C、T、503”(命名 松花江6号)。1959年从苏联引入的284大豆,是适于本省北部种植的早熟品种。还从辽宁省 引入了大穗黄、英粒子和从吉林省引入了长春2号玉米品种。1974年,从山西省大同良种场引 入同杂2号高粱杂交种,比当地高粱品种增产一倍左右,比自行配制的杂交种增产两三成,成 为本省第一积温带和第二积温带上限的当家品种,这是高粱品种的一个新突破。
    二、区域试验
    1948年秋,本省着手进行满仓金大豆,农林3号小麦,弥荣水稻等品种的搜集和外地品种 的引入工作。1950年克山、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开始进行哈系等小麦品种的比较试验。1953年 着重进行了哈系2370、哈系2602、哈系3197、甘肃96、秃不齐等抗锈、耐锈小麦品种的试验 鉴定工作。1954年上述三个哈系小麦品种由省确定推广,命名为合作2号、合作3号、合作4号 ,代替了原有的不抗锈的小麦品种。到1956年嫩江、绥化、合江、松花江、牡丹江等地区, 选择重点良种场和国营农场建立了品种区域试验点。当年秋,省农业厅成立由种子部门、农 业科研部门、农业院校等单位人员参加的新品种评审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由省、地 、市种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的,以不同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站为核心,以县良种示 范繁殖场、国营农场和重点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的品种区域试验网。共设区域试验点256个 ,试验省内各科研育种单位选育的作物新品系和引种试验表现好的作物品种。当年供试材料 456份。经过试验,于1958年首次确定全省推广新品种35个。1971年,省农牧局提出“省、地 、县三级试验、三级审定、三级推广”的办法,对调动地、县两级积极性,审定推广新品种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行这种办法,每年全省粮、豆、薯作物就审定推广100多个新品种, 其中县审定推广的占一半以上,造成品种“多、乱、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4年把上 述办法改为“三级试验,三级审定,逐级上报,由省统一审定命名和推广”。这种办法比三 级审定,三级推广的办法有很大的改进,控制了推广的品种。但在三级试验上仍然以行政区 为单位,有的忽视或排挤外来品种;有的往区域试验里增加试验材料,造成试验点负担过重 ,影响了试验效果。鉴于这种情况,1978年把三级试验改为按品种积温区划,实行试验“五 统一”,即:由省统一制订品种试验方案,统一试验方法,统一对照品种,统一调查项目, 统一进行汇总。就是由省种子管理部门集中统一抓品种区域试验,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把 住了审定推广关。
    通过不断地改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基本上走上了正轨。现在全省形成了以省农作物品 种审定委员会为领导,以种子管理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为指导,以地、市、县国营原(良) 种场和县农科所与国营农场为基础,以乡村为辅助的品种区域试验网。全省主要作物品种区 域试验点,共设置367个,临时性区域试验点53个。
    三、品种区划
    在50年代推广新品种时,都按区域试验中的对照品种适应区域作为新品种推广区域。60 年代初,省农业厅种子处和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研究确定,按地势、土质、无霜期和降水量等 条件,将全省划为六类品种区域。即:中部黑土平原区、东部半山间冷凉区、西部盐碱土区 、嫩北黑土丘陵区、西部干旱平原区、北部高寒区。并按这六类区域进行品种试验和审定推 广新品种。经过几年实践,这种区划比过去按照对照品种进行推广新品种有很大的改进,但 未根据本省气候特点,把活动积温作为品种区划的主要依据。为使品种区划更加合理,70年 代末,省种子公司孙震哲等根据本省过去20多年的气象资料,以活动积温为主,参照地势、 土质、降水量和耕作水平,将全省划分为六个积温带,作为本省的六类品种区域。
    第一积温带:是在齐齐哈尔市和呼兰县康金镇以南的16个县(市)的210个乡的全部或部 分村。生长季日平均气温10C及其以上活动积温2700℃以上,无霜期130—145天,年降水量4 00—600毫米,海拔高度100—750米。主要土壤为黑土、黑钙土、白浆土和部分新积土,中西 部为风沙盐渍土。共有耕地1705万亩(不含国营农场耕地,下同)
    第二积温带:是在齐齐哈尔和呼兰县康金镇以北,富裕镇和富锦镇以南的36个县(市) 的345个乡的全部或大部分村。生长季日平均气温10℃及其以上活动积温为2500—2700℃,无 霜期125—140天,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海拔高度100—1000米。主要土壤为黑土、草甸土 、白浆土、盐渍土、风沙土等。共有耕地2110万亩。
    第三积温带:是在富裕镇和富锦镇以北,讷河县老莱乡和鹤岗市花园乡以南的46个县( 市)的403个乡的全部或大部分村。生长季日平均气温10℃及其以上活动积温为2300—2500℃ ,无霜期120—135天,年降水量400—700毫米,海拔高度200—750米。主要土壤为黑土、草 甸土、白浆土、暗棕壤土、盐渍土等。共有耕地2867万亩。
    第四积温带:是在讷河县老莱乡和鹤岗市花园乡以北,嫩江县联兴乡和伊春市友好区以 南的35个县(市)的253个乡的全部或大部分村。生长季日平均气温10℃及其以上,活动积温 为2100—2300℃,无霜期105—123天,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海拔高度200~800米。主要 土壤为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土等。共有耕地1292万亩。
    第五积温带:是在嫩江县联兴乡和伊春市友好区以北,嫩江县星火乡和伊春市乌伊岭区 以南的16个县(市)的70个乡(区)的全部或大部分村。生长季日平均气温10℃及其以上, 活动积温为19002100℃,无霜期80—115天,年降水量300—500毫米,海拔高度3001000米。 主要土壤为黑土、草甸土等。共有耕地232万亩。
    第六积温带:是在嫩江县星火乡和伊春市乌伊岭区以北的10个县(市)的42个乡的全部 或大部分村。生长季日平均气温10℃及其以上,活动积温为1900℃以下,无霜期79—100天, 年降水量300—500毫米,海拔高度500—1500米。主要土壤为暗棕壤土、黑土、新积土等。共 有耕地102万亩。
    全省按照上述六类品种区域,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推广新品种,防止越区种植造成 减产。并按这六类区域,整顿了原有品种。1977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领导关于“黑 龙江一定要研究出早熟高产粮食品种来”的指示,针对黑龙江省每隔三五年发生一次低温早 霜的气候特点,提出大打早熟高产品种攻坚战的号召,并决定成立攻坚战领导小组。由种子 部门,整顿原有品种,按照早熟高产的要求,从298个粮豆作物品种中,整理出88个品种作为 当家品种和过渡性品种。同时确定了“早熟、高产、质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育种目 标。截至1982年全省各育种单位共选育推广早熟高产品种47个,种植面
     积达到56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0%。这一年省种子公司获得国家农业委员会和国家科委的早 熟高产品种推广奖。
    四、品种审定
    从1958年到1963年,省、地、县每年都以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会议的形式,审定推广新品 种。1958年审定推广了抗锈病的克强、克壮小麦品种,逐步更换了合作号小麦。这在小麦品 种上是个很大的突破。同时还审定推广了桦川县农民荆山璞选育的荆山璞大豆和克山农业试 验站选育的丰收1号、丰收2号、丰收3号以及东北农学院选育的东农1号、东农2号大豆,东农 201玉米,省农科院选育的龙玉1号玉米品种间杂交种,还有佳木斯农业试验站选育的合江1号 、合江3号水稻品种等。过去种植的一些老品种逐步被这些新品种所代替。到1959年,全省农 村社队良种面积达到5731.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3.8%。1964年2月,省人民委员会决定, 正式成立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全省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工作。每年冬 季召开一次品种审定工作会议,除了审定推广新品种外,还总结交流品种审定工作经验,部 署品种区域试验任务。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农业厅种子管理局负责办理。1964 年5月,省首次制定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品种审定范围,以粮食、油料、马 铃薯、麻类、蔬菜等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为主。其它作物优良品种需要审定时,则由品种选育 单位或个人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当年秋,省审定推广了第一个由省农科院育成的自 交系间的黑玉46玉米双交种。这是玉米品种的新突破。以后陆续推广了一大批玉米双交种。 1966年,省审定推广了省农科院育成的黑杂1号、黑杂3号两个高梁杂交种。1970年,开始推 广玉米单交种。首先审定推广的是嫩江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嫩单1号、嫩单2号和牡丹江地区农 科所育成的牡单1号、牡单3号。到1976年全省玉米杂交种面积达到2168万亩,占玉米播种面 积的72%。全省先后推广了40多个玉米单交种,全部代替了原有的双交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品种审定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7年3月,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 恢复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同年5月,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了《黑龙江省农作物 品种审定试行办法》,对有关品种审定问题作出了规定。1979年3月和1981年2月,省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农业生产和种子科学事业的发展,分别对试行的《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 审定试行办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84年2月,根据《黑龙江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的规 定,农作物品种审定扩大了范围。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对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委员会成员除农业系统外,还增加了省轻工 、烟草、粮食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或科技人员和各地(市)农作物品种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会共37人组成,代表面比以前更加广泛。到1985年,全省共审定推广了粮豆薯作物479个品种 ,每种作物品种都更换了4~5次。其它作物共推广了128个品种。这些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均 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中有些品种受到国家和省的奖励。受到国家二等发明奖的有大豆 品种黑农26和黑河3号。受到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的有小麦品种克丰2号,玉米杂交种龙单 1号。受到省奖励的有54个品种,其中黑农26、丰收12、合丰22号大豆,获省政府重大科技成 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