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是中国种植甜菜最早的省份。早在1897年沙俄在中国东北开始修筑中东铁路时,
俄籍侨民在哈尔滨香坊中东铁路试验场进行过小区试种甜菜。1904年,沙俄军官波兰人格拉
吐斯在黑龙江阿什河附近试种甜菜获得成功。1908年奉天候补道李席珍与候选知府王沛霖为
抵御外资,集华股创办糖厂,在呼兰府境内五站地方置荒地3 818垧每垧地折合10亩。试种过
甜菜。作为制糖原料大面积种植甜菜,是从1908年“阿什河精制糖股份公司”(阿城糖厂前身)
建成投产开始的。随后于1915年“东三省呼兰制糖厂”(哈尔滨糖厂前身)正式建成投产。从
此,黑龙江继续进行大面积种植甜菜,种植区域亦有扩展。
阿城糖厂甜菜种植区域:1908年,在阿城、双城、三岔河等地种植甜菜1.8万亩,平均亩
产1.24吨,甜菜含糖16%。1908~1928年间,甜菜种植区在双城(约7 500亩)、阿城、城高子、
大亚沟一带,平均亩产约790公斤,甜菜含糖12%左右。当时种植和收购甜菜不是工厂直接与
农户接触,而是通过“买办”(类似“把头”),“买办”再雇用巡视人与农户办理甜菜种植
和收购事宜。工厂对甜菜种植与收购处于被动地位,致使甜菜原料不能保证加工需要。1932~1945
年期间,日本人经营阿城糖厂时期,废除了以往通过“买办”和巡视人指派农民栽培甜菜面
积和收购甜菜的管理办法,由厂方直接与农户订立种植面积和产量合同,并在甜菜产区设置
农业技师和检地员。除以阿城为中心外,还在双城县周家、拉林、城高子等地设农务员驻在
所,管理和指导农民栽培甜菜和收购甜菜。日本人还在“振兴农村”、“繁荣经济”等欺骗
口号下,施以压制手段,强迫农民种植甜菜。农民种植甜菜也不精耕细作,每亩地甜菜产量
只有半吨左右,收购甜菜最多年份5万余吨,最少年份只1万余吨。1932~1945年共加工甜菜
448 566吨(因甜菜总产量无准确资料,只能列加工量),平均每年加工甜菜32 040吨。
哈尔滨糖厂甜菜种植区域:1915年,工厂建成投产时在哈尔滨郊区、呼兰、对青山、满
沟(肇东县前身)、尚家、四方台一带种植甜菜,总种植面积约5 000垧,其中呼兰种植面积最
大,其次是满沟。工厂还在满沟设有自营农场,雇用农工种植甜菜1 350亩,其它地区则委托
当地农民种植,除厂方提供种子外,每垧地先预支羌帖注:羌帖,旧中国沙俄在东北发行和
流通的纸币卢布的俗称。10元,秋天收购时结算。1917年,经奉天省长公署批准,颁布了《
东三省呼兰制糖厂招种萝卜规则》22条和《东三省呼兰制糖厂种植事务所办事章程》23条。
“招种萝卜规则”规定,免费向农民提供种子,每垧地分4期预付羌洋13元,秋后结算;还规
定种植地块选择、栽培要求、甜菜规格,以及灾害照顾等。“种植事务所办事章程”规定,
工厂设种植经理员,事务所设所长、司事、勘验、杂役等人员及其职责。共设种植事务所6处:
一所设在双城县;二所设在滨江县的田家烧锅;三所设在呼兰县与肇东县之间的对青山;四
所设在肇东县的北涝洲;五所设在肇东县的甜草岗;六所设在呼兰县。这些章程、规定,虽
已颁布,但未能完全实施。由于种植分散,放弃指导,耕作粗放,产量很低,平均亩产甜菜
只有半吨左右,甜菜含糖只7~8%。因甜菜得不到保证,工厂于1924年被迫停产。
东北沦陷后,在“满洲制糖株式会社”经营期间,哈尔滨制糖所(哈尔滨糖厂前身)甜菜
种植区域,以哈尔滨为中心在双城、拉林、呼兰、绥化等4县,共设双城、对青山、拉林、呼
兰、绥化、兴隆镇、哈尔滨等7个驻在所,经营甜菜种植与收购,培植模范种植甜菜田点100
个,每年种植甜菜面积8~9万亩,实收甜菜约6万吨左右,平均亩产700~800公斤上下,甜菜
含糖最高19%,最低12%以上,平均15.8%。据可考资料记载:在1937年11月工厂恢复生产至1941
年4个制糖期内,1938、1939年是哈尔滨糖厂甜菜产区甜菜种植面积和收购量最高的年份。
黑龙江地区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甜菜糖业的发展,一面对原有糖厂进行恢复性建设,
一面积极组织发展甜菜原料生产。随着老厂改造与新厂建设,制糖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甜菜
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与增加,其发展变化情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6年至1952年解放战争和恢复时期。
一、阿城糖厂甜菜种植区
1946年松江省人民政府接管后,派国家干部加强管理,从发展甜菜入手,扩大食糖生产,
把甜菜种植区域集中在双城、周家、拉林、阿城等4个地区,各地分设驻在所,经营管理甜菜
的种植与收购。1948年种植甜菜的村达288个,农户18 100户,其中种1~5亩的7 500户;种6~9
亩的6 500户;种10亩以上的3 500户,共种植甜菜面积10万亩,实收面积107 565亩,产甜菜
50 688吨,平均亩产471.2公斤,甜菜含糖17.3%。1949年因进口苏联种子未及时到货,不得
不压缩甜菜种植面积,把双城、周家、拉林、阿城4个产区200多个村压缩到22个村,种植农
户减少到10 688户,甜菜种植面积52 678亩,甜菜产量59 377吨,平均亩产1.13吨,甜菜含
糖16.68%。1946~1949年共收购甜菜115 515吨。
1950年仍在阿城、双城、周家、拉林4个地区种植甜菜120 375亩,甜菜总产量98 398吨,
平均亩产817公斤,甜菜含糖13.1%。1951年种植甜菜9万亩,实收面积86 505亩,平均亩产867
公斤,甜菜含糖12.94%。1952年,阿城县甜菜产区因种植甜菜地块轮作和多年连续发生病虫
灾害暂停种植,只在双城、周家、拉林3个产区种植甜菜116 790亩,实收面积114 870亩,甜
菜总产量92 372吨,平均亩产804公斤,甜菜含糖15.1%。
二、哈尔滨糖厂甜菜种植区
1949~1951年甜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郊和呼兰县两个地区。1949年,哈尔滨
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在农场发动农民为糖厂种植甜菜,各区、村干部密切配合工作,在香坊、
顾乡、松浦地区与5 480户农民签订种植甜菜合同。糖厂在呼兰县设置管理甜菜生产的办事机
构,配置农务人员,发动与组织农民种植甜菜。当年两个地区共播种甜菜42 675亩,其中哈
尔滨市郊种2 860亩,共产甜菜3万余吨,平均亩产703公斤,甜菜含糖16.58%。1950年种植甜
菜97 725亩,产甜菜79 729吨,平均亩产815.8公斤,甜菜含糖13.9%。1951年种植甜菜115 755
亩,产甜菜86 031吨,平均亩产743公斤,甜菜含糖15.3%。1952年甜菜种植区域扩展到绥化、
巴彦和庆安县,甜菜种植面积增加到213 675亩,产甜菜154 072吨,平均亩产721公斤,甜菜
含糖15.53%。
第二阶段,1953年至1970年曲折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从1953年起国家进入有计划大规模地
经济建设新时期,黑龙江甜菜生产的大发展也从这个时期开始起步。“一五”期间,国家重
点投资新建了和平、红光、友谊、齐齐哈尔4座大型甜菜糖厂,黑龙江成为全国的甜菜糖生产
基地,甜菜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953~1959年六大糖厂的甜菜产区共种植甜菜893.44万亩,实收面积772.8万亩,平均每
年种植甜菜127.63万亩;甜菜总产量519.4万吨,平均每年产甜菜74.2万吨。甜菜种植区域分
布在全省近40个县(市),其中:阿城糖厂甜菜主产区分布在阿城、双城、周家、五常、宁安、
尚志、海林、北安、克山、克东、通北、绥绫、海伦、林口和吉林省扶余、榆树等地区;哈
尔滨糖厂甜菜主产区分布在哈尔滨市郊、呼兰县、绥化、巴彦、庆安、木兰、 海伦、绥棱、
宾县等地区;和平糖厂甜菜主产区分布在哈尔滨市郊西北部、肇东、安达、海伦、绥棱、巴
彦(1954年划归哈尔滨糖厂)等地区;友谊糖厂甜菜主产区分布在佳木斯市郊、桦川、集贤、
汤原、富裕、林口、密山、勃利、依兰等地区;红光糖厂甜菜主产区分布在讷河、嫩江、富
裕、依安、克山、绥化等地区;齐齐哈尔糖厂甜菜主产区分布在龙江、泰来、甘南、杜尔伯
特旗、安达、克山、克东等地区。
1960年,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的经济作物逐步走向基地化的构想,在全省38个县(市)
302个人民公社20 700个生产队中建立16处甜菜生产基地,并把38个县(市)集中为28个县(市)
甜菜种植区,分别划给六大糖厂为原料主产区。其中:阿城、双城、北安、绥棱等4个县划归
阿城糖厂的甜菜种植区;呼兰、绥化、巴彦、望奎、庆安、等5个县划归哈尔滨糖厂的甜菜种
植区;讷河、依安、嫩江、富裕等4个县划归红光糖厂的甜菜种植区;哈尔滨市郊区、肇东、
海伦、五常、安达等1市4县划归和平糖厂的甜菜种植区;佳木斯市郊区、桦川、集贤、勃利、
汤原、林口等1市5县划归友谊糖厂的甜菜种植区;克山、克东、泰来、龙江等4个县划归齐齐
哈尔糖厂的甜菜种植区。集中种植甜菜县份后,实行定地区种甜菜、定专人管理、定点收购
“三定”管理法,既可以使各糖厂适当集中安排种植面积,便于管理,又避免了厂与厂之间
互相争购原料的弊端。
1963年,为了解决哈尔滨地区糖厂过于集中而出现的原料供应不平衡的矛盾,将松花江、
哈尔滨、牡丹江、嫩江地区13个市县集中种植甜菜产区,按阿城、哈尔滨、和平三大糖厂的
加工能力划分甜菜种植区,即:哈尔滨南部地区沿哈大线、滨绥线、拉滨线的双城、阿城、
五常、尚志、宁安5县划给阿城糖厂为甜菜主产区;哈尔滨市东北地区沿滨北线的呼兰、绥化、
巴彦、望奎4县划给哈尔滨糖厂为甜菜主产区;哈尔滨市西北部沿滨洲线的肇东和滨洲线的海
伦、绥棱、北安4县划给和平糖厂为甜菜主产区。各厂在各县设立甜菜管理站和收购站,阿城
糖厂设5个管理站、18个收购站;和平糖厂设4个管理站、12个收购站;哈尔滨糖厂设4个管理
站、12个收购站。由于多设收购站点,相应地减轻了农民长途运送甜菜的负担。在正常情况
下,每个县生产甜菜4~5万吨,每个收购站收购甜菜1万吨左右,短途运输距离一般15~20公
里。红光、友谊、齐齐哈尔三座糖厂的甜菜种植区域也有调整。红光糖厂的甜菜种植区,1953
年主要集中在讷河、嫩江、依安、富裕4个县,1966年开辟了甘南县;友谊糖厂的甜菜种植区,
1955年投产时只在佳木斯市周围的桦川、集贤、汤原3个县种植甜菜,以后逐步扩展到勃利、
依兰、林口、密山等地;齐齐哈尔糖厂的甜菜种植区,1957年投产时在龙江、泰来、甘南、泰
康等县种植甜菜,后扩展到安达、克山、克东3个县,1958年和1963年分别撤消了甘南、泰康
甜菜种植区。从1965年开始着手在安达县建设甜菜基地,于1970年平均每年提供甜菜5.5万吨,
加上其它产区提供的甜菜,基本保证了制糖生产的需要。
1953~1970年期间,甜菜生产波动较大,单产不高,总产不稳。1957年六座大型甜菜糖
厂全部投产,全省有41个市县种植甜菜,播种面积166.94万亩,实收面积137.1万亩,甜菜总
产量88.87万吨,平均亩产648公斤,甜菜含糖17.7%,甜菜产量基本满足加工的需要。“大跃
进”的1958年,全省39个市县种植甜菜176万亩,实收面积153万亩,甜菜总产量95.6万吨,
平均亩产625公斤,甜菜含糖18.28%,是甜菜生产史上第一个高峰年。以后几年,甜菜产量逐
步下降,1960年全省39个市县种植甜菜202万亩,实收面积164.8万亩,甜菜总产量34.8万吨,
平均亩产211公斤,甜菜含糖16.5%。1961年甜菜总产量下降到7.8万吨,平均亩产只有120公
斤。1962年全省种植甜菜市县减少到27个,种植甜菜46万亩,实收面积22.7万亩,一半面积
绝产,当年仅收购甜菜5.9万吨。1964年,省化工轻工业厅贯彻1963年8月召开的全国糖料会
议和1964年初召开的全国制糖工业电话会议精神,组织全省性的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
的甜菜生产管理大会战,集中力量打了春耕、夏锄、秋收三个歼灭战,攻克了种植面积、保
全苗、增产保收和购、运、贮等四关。与此同时,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参加劳动和进行技术指
导,大搞样板田,在全省29个市县270个公社483个生产队示范种植各种样板田24 600亩,效
果极其显著。样板田产量比一般农户的亩产量高30%以上,如红光糖厂在依安镇树立的样板田,
平均亩产2 850公斤;哈尔滨糖厂在呼兰镇示范的样板田3 529亩,平均亩产1 800公斤;和平
糖厂在肇东镇种植的样板田1 575亩,平均亩产2 300公斤。通过组织大会战和大搞样板田等
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甜菜生产大幅度回升。1964年全省种植甜菜93万亩,实收面积87万亩,
甜菜总产量64万吨,回升到1959年的水平。1966年全省31个县(市)种植甜菜147万亩,实收面
积139.9万亩,甜菜总产量141.8万吨,平均亩产1 013公斤,创甜菜生产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地区把种植甜菜说成是搞资本主义的“金疙疸”,当作资本主
义倾向来批判,竟有的县和公社对种植甜菜提出“八不准”(不准多种、不准用好地、不准多
上粪、不准上好粪、不准先种、不准先间苗、不准先铲、不准多追肥)的错误做法,严重地打
击了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甜菜产量又逐渐下降。到1970年全省36个县(市)种植甜菜144万
亩,实收面积133.6万亩,甜菜总产量98万吨,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下降了21.4%,
已经上升的趋势又出现了逆转。
第三阶段,1971年至1985年大发展时期
这期间,全省共建成投产中小糖厂20座,增加日处理甜菜能力12 600吨,甜菜种植面积
基本稳定在150万亩以上。
1971在全省城市乡村广泛地贯彻毛泽东主席批示的中共中央28号文件批转的国务院召开
全国棉、油、糖会议和全国棉、油、糖、麻、烟生产会议精神,强调发展经济作物的重要性
和计划的指令性与严肃性,并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地经济措施,甜菜生产又呈直线上升
的势头。这一年全省36个县(市)种植甜菜161万亩,实收面积147万亩,甜菜总产量123.4万吨,
平均亩产840公斤,甜菜含糖16.5%。到1976年全省种植甜菜的县份扩展到47个,种植甜菜面
积达208万亩,实收面积202万亩,甜菜总产量118.5万吨,平均亩产587公斤,甜菜含糖17.5%。
1977年以后,国家轻工业部领导来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利用黑龙江优势发展甜菜制糖
基地的设想。省委、省革委提出发展轻纺工业以“糖、纸、乳、革、麻、毛、丝、化、木、
薯”为重点的十字方针。把发展制糖工业列为第一位,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种植甜菜农户的积
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甜菜生产的大发展。1977年,阿城、哈尔滨、和平、红光、友谊、齐齐
哈尔六座大型糖厂甜菜种植区域扩展到42个县(市)529个公社、5 446个大队、28 635个生产
队,种植面积220万亩。1978年,全省46个县(市)种植甜菜226万亩,产甜菜124.7万吨。1979
年甜菜种植区域又作了调整,在全省44个县(市)423个公社中,阿城糖厂的甜菜种植区域分布
在双城、阿城、五常、安达、宾县等地区21个公社;和平糖厂的甜菜产区分布在肇东、海伦、
兰西、肇州、哈尔滨市郊区共16个公社;哈尔滨糖厂的甜菜产区分布在哈尔滨市郊、呼兰、
巴彦、绥化、望奎等地区12个公社;红光糖厂的甜菜产区分布在讷河、富裕、依安、甘南等
地区13个公社;友谊糖厂的甜菜产区分布在富锦、集贤、桦川、桦南、庆安、绥棱、宝清、
密山等地区12个公社;齐齐哈尔糖厂的甜菜产区分布在克山、克东、泰来、龙江、立志(大庆
地区)、北安、齐齐哈尔市郊区等10个公社。其它如安达、肇东、肇源、肇州、肇州丰乐、望
奎、明水、林甸、嫩江、宝清等县属糖厂和农场局系统的双山、卫星、赵光、宝泉岭糖厂的
甜菜产区,均由各县和农场自行安排。这年,全省种植甜菜226万亩,实收面积174万亩,产
甜菜135.7万吨,平均亩产780公斤,甜菜含糖18.1%。在重点甜菜产区中,出现了38个万亩、
万吨的公社,213个千亩、千吨的大队。其中:安达县万宝山公社种植甜菜1.5万亩,连续5年
平均亩产稳定在1.6吨以上,每年交售甜菜2.4万多吨;富裕县二道湾公社种植甜菜1.1万亩,
平均亩产1 564公斤,年交售甜菜18 390吨;讷河县团结公社种甜菜1.1万亩,平均亩产1.2吨,
年交售甜菜共13 550吨;绥化县团结公社种甜菜1万亩,平均亩产1吨,年交售甜菜1万余吨;
富锦县砚山公社种甜菜9 000亩,平均亩产900公斤,有少数大队、生产队亩产超过2吨。在全
省范围内推广了安达县万宝山公社等先进县、社的经验,甜菜生产增产保收的势头越来越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六座大型糖厂的加工能力所需要的甜菜种植区域,合理
地调整了甜菜生产布局,实行集中种植。1980年,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甜菜糖生产
的决定”,确定了西部地区(包括绥化、嫩江两个地区和齐齐哈尔市郊区)为甜菜重点产区和
基地县,全省甜菜种植区域扩展到45个县(市),种植甜菜381.5万亩,实收面积334万亩,甜
菜总产量316.6万吨,平均亩产948公斤,涌现出10万亩以上的县14个,万亩以上的公社126个,
千亩以上的大队877个。集中种植的基地县更显示了优势,如安达县1980年种植甜菜20万亩,
产甜菜31万多吨,平均亩产1.5吨。这个县的万宝山公社种植甜菜2万亩,产甜菜3.54万多吨,
平均亩产1.8吨;肇东县种甜菜22.5万亩,甜菜总产量22.4万吨,亩产接近1吨;富裕县涌现
出4个万吨以上的公社,42个千吨以上的大队,5个千吨以上的生产队。这个县的富路大队种
甜菜3 700亩,产甜菜5 100吨,为全省总产量最多的大队。全省主产区包括双城、阿城、五
常、尚志、宁安、呼兰、绥化、巴彦、望奎、肇东、海伦、绥绫、北安等13个集中种植的县,
甜菜总产量187万吨,占全省甜菜总产量60%左右。
1980年以后,全省甜菜种植面积每年均在300万亩以上。1983年全省种植甜菜50个县份,
种植面积572万亩,实收面积498万亩,甜菜总产量519万吨,平均亩产1 041公斤,创甜菜生
产历史上第三个高峰年。到1985年全省种植甜菜的县(市)扩展到70个,当年种植甜菜492万亩,
实收面积373万亩,甜菜总产量324.6万吨,平均亩产870公斤,这5年甜菜种植面积和甜菜产
量比较稳定。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至1985年9年累计种植甜菜面积3 408万亩,实收面积2 908万亩,
甜菜总产量2 545万吨。同前9年相比:甜菜种植面积增加1.25倍,甜菜总产量增长1.38倍。
1949~1985年36年中,全省累计种植面积6 837万亩,实收面积5 926万亩,受灾害面积911
万亩,占种植面积13.3%,甜菜总产量4 731万吨,平均亩产798公斤。1983年甜菜种植面积和
总产量最高,分别是572万亩和519万吨;平均亩产量最高年份是1967年,亩产1 109公斤。
1985年与1949年相比:甜菜种植面积增加39倍;实收面积增加30倍;甜菜总产量增加37
倍;平均亩产量增长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