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量资源分布
(一)气温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多在-4~4℃之间。冬季气温显著偏低,但有限的热量高度集中。
5~9月温热,其间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欧洲、日本一些地区,尤其6~8月平均气温多在19~21℃
之间(图1—12)。在此期间,最高气温与国内华北地区相近,比积温值相当的法国、波兰高
2~3℃。7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高2~4℃。夏季高温日数少,
热量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
气温日较差大。5~9月,大部地区在10~14℃之间,北部大于南部,山区大于平原。在
作物生长季内,为春、秋双峰型变化(图1—13)。白天气温较高,有利于作物大量积累有机质
和糖分,夜间气温偏低,可使呼吸消耗降到最低限度。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为得天独厚的热量
资源之一。
(二)≥(大于等于)0℃,≥5℃,≥10℃的初终日期
1≥0℃的初终日期
全省日平均气温≥0℃初日先后出现在3月中旬到下旬末,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多
在4月上、中旬(图1—14)。南北相差10~15天。终日全省普遍在10月份。初、终间日数一般
介于170~210天之间。
2≥5℃初终日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全省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比稳定通过0℃初日拖后7~10
天。终日一般为10月上、中旬。初、终间日数为140~180天。
3≥10℃初终日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开始日期由南向北推迟,松花江地区、牡丹江半山区多在4月
末到5月初,中部农区在5月上、中旬,大、小兴安岭地区为5月下旬。南北相差近1个月。终
日普遍在9月20日到25日之间。初、终间日数多在100~150天。(图1—15)
(三)作物生长季的活动积温
平原地区平均每北移一个纬度,积温平均减少100℃左右。山区平均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米,积温平均减少100~170℃。
全省稳定通过0℃积温平均值在2 000~3 200℃(图1—16),由南向北递减。两大平原区
普遍在2 800~3 200℃之间,松嫩平原最多。
稳定通过10℃积温多介于1 600~2 800℃(图1—17)。大兴安岭腹地不足1 600℃。西南
部的泰来、肇源等地多达2 800℃以上。全省大部农区普遍介于2 400~2 800℃。
(四)无霜期
一年中春季终霜日与秋季初霜日之间的持续日数为无霜期。无霜期是一个主要的农业气
候热量条件特征量。全省无霜期在100~160天之间(图1—18)。南部和东部均在140天以上;
孙吴以北山区不足100天。一般情况下,谷地的无霜期比平坦地区明显偏少,山体顶部比谷地
偏多。
二、热量资源变化
热量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和准周期振动规律。
全省各地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南北变幅不同,南部较小,年平均气温变幅多在3℃
以下,北部偏大,多在3℃以上。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1955、1968、1975、198
2年全省性气温偏高,主要低温年出现在1956、1957、1960、1964、1969、1972和1976年等。
8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夏季(6~8月)平均气温稍有上升趋势。1954~1984年,
每10年平均的气温距平值变化见(表1—6)
生长季积温的年际变化各地趋势一致,变幅不同。一般情况下,高温年积温比常年多100~200℃,
低温年积温少200~300℃,各地不等。全省积温年际变化最大差异多达600~750℃,少数地
区在±400℃以上。建国以来积温的年际变化(图1—19)有增多趋势。1975年以来变幅减少。
≥10℃积温变化具有3年和7~8年的准周期性变化规律。(图1—20)
积温初、终间日数逐年变化以哈尔滨为例(图1—21),≥0℃积温的初、终间日数1951~
1985年平均为2111天,最多年235天(1959年),最少年仅189天(1980年),分别与平均值相
差24天和22天。≥10℃积温的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455天,最多达165天(1952、1967年),
最少只有115天(1951年),极差50余天。(注:这里关于热量资源的评述采用的是1951—1985
年间的资料。此间正是低温泛害频发期,此后随着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请
使用者注意。)
三、地温与冻土
(一)地温
地温指地面与空气交界处的温度及表面以下的土壤温度。全省地面温度从11月到下年2月
(北部到3月)略低于平均气温,其余月份和年平均值均高于气温,尤其6~8月明显(表1—7),
是优越的农业气候资源。年平均地面温度变化多介于-3~5℃之间,孙吴以北在0℃以下。地
面温度的年内变化趋势与气温类似(图1—22),7月最高,1月最低。年变幅多在45~55℃之
间,由南向北增大。从地面到地中温度年内变化趋势不同:9~3月逐层下降,4~8月相反。
越深变幅越小。从地面到320厘米深处,最高温度出现时间从7月延至10月,最低温度从1月
延至5月。地中温度年变幅以冬季最大,春季最小。盛夏季节,地表层(0—15厘米)土壤温度
高于气温(表1—8),是热量资源的一大优势。而地中又是“夏凉”,尤其160厘米以下,温
度多不足10℃(北部更低),是充分利用地下窖贮藏菜果等的优越条件。
(二)冻土
地面稳定冻结日期北早南晚。讷河、北安、伊春、嘉荫一线以北地区普遍在10月中、下
旬冻结,以南地区在11月份冻结,局部地区在11月10日以后冻结。地面稳定解冻日期全省多
在4月份,南早北晚,大约相差20余天。泰来、肇源、东宁等地早,于4月5日前稳定解冻。
地表30厘米土层中,冻结日期向下延后,0~5厘米后延1~2天;5~10厘米后延3~4天;10
~20厘米后延5~6天;20~30厘米多延后7天左右。
从地表到30厘米深处的解冻日数全省多在7~12天之间。10厘米深处的解冻日期普遍早于
5厘米土层,有些地方5厘米土层比地面解冻还早(表1—9)。最大冻土深度,南部普遍在2米以
内,东宁、宁安、五常、肇州等地不足19米。两大平原区多介于20~23米之间,河谷
地带较浅,伊春、克山以北山地普遍在25米以上,大兴安岭腹地深达3米多,局地伴有岛状
永冻层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