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远古时期人口

  在今黑龙江境内和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今属俄罗斯之远东地区)发现 了许多原始文化遗存,表明数万年前,在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居住过旧 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据中国考古学家们发现,东北地区的古人类,是从华北平原由于追逐 野兽,自南向东北而来的。人类史前的古生物化石很早就在黑龙江发现过,在嘉荫县龙骨山 发掘出土的以鸭嘴龙为主的恐龙化石,距今有7000多万年,表明当时黑龙江流域气候适宜古 生物的生存与演变。黑龙江古人类出现在诺敏河冰期。当时,黑龙江地区的气候比晚近的年 平均温度低7~8℃以上,耐寒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在森林和草原中迅速繁殖起来。丰 富的野生动物,给早期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人类提供了充足的衣食之源,狩猎和原始畜牧 已成为黑龙江古人类的主要经济生活方式。那时的古人类,还是过着游猎不定的群居生活, 但已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脑子已很发达,有相当高的智慧,能制造较复杂的石器和骨器, 而且已有雕刻和绘画艺术,出现了装饰品。
    黑龙江古人类的繁息,是从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开始的。当时的古人类处于新人 阶段,属于“晚期智人”。从黑龙江省南部边界榆树县周家油坊北行几十公里处,便是距今 至少约有4.2万年的五常县龙凤山乡学田村“晚期智人”的遗址。据鉴定,在龙凤山地区发 现许多具有清楚的人工打击痕迹的兽骨片和一些石片、石核,以及大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与邻近的7万多年前的吉林“榆树人”大体相同。动物化石有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 、鹿、东北鼢鼠等8个属种,计925件。其中猛犸象化石至少可以代表21个个体。从伴生的具 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和哺乳动物骨骼化石看,这里是黑龙江古人类较早的游猎地,这里的 人们已将狩猎作为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哈尔滨顾乡屯的石器文化遗存的“地质地貌盖与吉 林省榆树县周家油坊一带十分相似,出土的古生物化石的类别种属也大体一致,发现的石器 、骨器的类型及其年代亦与周家油坊一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①(①干志耿、孙秀仁 《黑 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29页。)。1982年6月,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在哈尔滨阎家岗发现两处 古猎人的临时营地,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是在22370~25000年前。其相对年代和山顶洞 人、柳江人等属于同一时期,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已开始形成,人们仍是集体围猎猛犸象、东 北野牛、野猪、羚羊和鹿等动物。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与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在黑龙江地区, 从南到北,从西向东,发掘出80多处旧石器晚期古人类遗址。从肇东县的涝洲、阿城县的小 岭和向阳、尚志县的蚂蜒河畔、饶河县的小南山、讷河县清河屯、塔河县十八站、漠河县老 沟河、札赉诺尔磨菇山以及龙江、齐齐哈尔、东宁与穆棱县等地,均出土了旧石器晚期的石 片、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从1万年前冰川融化 以后,黑龙江地区气候逐渐转暖,进入最佳气候时期,草原辽阔,森林密布,成群的野马、 獐子、熊、狼、虎、豹等常常在草原上、森林中、溪流河畔寻找食物,也威胁着古人类的安 全。古人类为了长期生存下去,往往数十人聚集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用木棒、石 块制作简单原始的生产工具,集体围猎各种动物或捕鱼、采集果物,食动物之肉,寝其皮, 依山傍水,逐水草而作,掘地穴而居。
    远古人类没有较长期固定的住处,他们外出采集野果,围猎小动物或捕捉鱼虾,一般是 以当天能往返洞穴为活动范围。在小范围内猎取食物总是有限的,由于当地食物不足,更难 以抵御自然灾害,不懂得治病,有的饿死,有的病死,有的被迫迁徙到其它地方去。
    黑龙江境内的古代先民究竟有多少?这始终是一个未揭开的“谜”。但古今史料和中外 学者又为我们研究黑龙江古代历史人口数量提供了线索。
    古代先民一个群体,人口大约是在20~100人之间,一般约为40人①(①《英国百科全书 ·人类人口》条。)。中国古人类群体人口约有1/3活不到14岁,个别人能活到40岁左右。 由于寒冷、疫病、食物中毒,以及抵抗力很弱的婴儿和少年的高死亡率,使古人类的平均死 亡率高达60~80%,原始穴居人平均寿命只有18岁。低出生、高死亡使古人类繁衍极为缓慢。 有人估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有一千万”②(②国家计生委朱岑珠 《社会大系统中的人口问题》第3~5页,科普出版社,1988年5月版。)。大约在4万年以前 ,中国的人类社会组织为母系氏族公社,1万年时开始了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在过去的漫长 时期内,中国人口平均每1000年的增长率还不到1%,当时全国总人口接近100万人。公元前2 110年夏禹初期,中国有人口1355万人③(③《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自《帝王世纪》。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人口估计数字。
    根据现有科学条件,已在东自乌苏里江畔和牡丹江流域的林口、东宁、勃利与饶河等县 ,南及松花江流域沿岸的五常、哈尔滨、尚志等地,西至呼伦贝尔盟的札赉诺尔及嫩江边的 齐齐哈尔与龙江等市、县,北达我国最北边界黑龙江上游的漠河、呼玛县等黑龙江地区内先 后发现了50余处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出土了数千件类似华北地区出 土的旧石器。在黑龙江以北与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今属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发现20余 处距今约1万多年前类似在今黑龙江省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出土了上 千件类似华北地区出土的旧石器。古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提高了原始人群与生态 环境作斗争的能力。据测算,每12.5平方公里地面上的食物资源,能养活1个古代先民,在 45.5万平方公里的黑龙江省沃土上,可为3.8万名古代先民提供狩猎、采集和生存的条件。 仅以黑龙江地区发掘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数量推算,黑龙江地区在2.5万至1万年前的 原始人类人口总量约为五六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