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辽金时期人口
一、人口分布
唐代末年(公元907年至1125年),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契丹族先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国
,统治着中国北部。1115~1234年,女真族人在黑龙江中南部起兵先灭辽国,后灭北宋,建
立了大金国,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公元1271年,黑龙江西北部地区的蒙古族人挥师南下,统
一中国,建立元朝。在诸族诸朝争战中,黑龙江地区各族人口历经艰辛,南迁北徙,人口变
动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辽初与金初,均实行过“移民实内”的人口政策。辽
代的人口政策是大力鼓励本民族人口增殖,同时掠俘其他民族人口,来扩充本民族人口。辽
国执行了从吉林、黑龙江和河北俘掠人口充实上京、东京的政策。查看《辽史·地理志》就
可看出上京所属各府州县人口几乎都是由“渤海俘户”、“幽州俘户”之类的民户组成的。
辽太祖征渤海时,每攻下一城,即尽徙其民,以实上京临潢府之地。就这样,骤然使黑龙江
地区人口从300万突降至不足100万;近200万渤海人口被契丹人驱逼至西拉木伦河流域临潢府
地和辽西地区,60余万渤海人南逃至高丽国内,剩下的40余万渤海靺鞨人留居原地并与黑龙
江北部地区的50余万黑水靺鞨人结合,成为女真族人,总人口约为八九十万。在东北地区的
契丹国的总人口发展到200万人口。这些人口中的“正户”即所谓契丹本族的人户并不多,基
本上是被辽军征服俘掠的汉族、渤海靺鞨与高丽等各族人口。金政权在对辽、宋用兵过程中
,曾将中原地区的汉人及辽本土的契丹人,大量迁往黑龙江地区,谓之“实内地”。1115年
(辽末金初),黑龙江地区的人口又呈上升趋势,总数约在100万人以上。到金代末年(121
0年),黑龙江地区人口包括女真人口,再加上鞑靼、蒙古诸部的人口,总数超过200万人。
二、辽代人口
继唐朝(公元907年)和渤海(公元926年)之后,管理黑龙江地区的是由契丹建立起来
并与北宋王朝并存的辽朝。今黑龙江地区以嫩江为界,南起于松嫩以西,沿嫩江上溯,转向
西北顺大兴安岭直到今黑龙江省的呼玛县与漠河镇为止,西属上京道管理。东部地区嫩江以
东直至滨海(包括库页岛)均为东京道管辖。东京道治于辽阳府(今辽阳市),其辖境东北
达黑龙江中下游,东到日本海,南至今鸭绿江下游两岸,包括辽河东西及渤海大部分地区。
在黑龙江省境内设有率宾府,位于绥芬河流域,治所在今东宁县大城子古城。今黑龙江地区
的南部从松嫩合流点以西的泰州起,沿东流松花江而东,直至拉林河人松花江处以东一带设
立黄龙府、宁江州。在黑龙江东南部阿什河流域设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
江中游地区,即今依兰县以东的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设立五国部节度使
司。
辽代在黑龙江流域设东京道,女真等族各部人口则分布在黑龙江全境,其中:女真完颜
部,分布在今阿城、宾县、双城、延寿、宝清等地;女真铁骊部(铁骊王府),分布在今呼
兰、木兰、巴彦、铁力、伊春、海伦等地;室韦涅刺努古部,分布在泰州之东肇州、肇东、
肇源等地;乌隈于厥部,分布在嘉荫、萝北、佳木斯、鹤岗、德都、逊克、嫩江等地;兀惹
分布在哈尔滨、通河、方正、延寿等张广才岭一带;女真五国部,分布在依兰、富锦、绥滨
、同江、饶河、抚远、勃利等地;同江以北为鼻古德部;室韦王府,室韦部大、小二黄室韦
、黑车子室韦等,则分布在今泰来东北,讷河与德都以北今黑河、呼玛、嫩江等地;突吕不
室韦部,在今安达、龙江、甘南、齐齐哈尔一带;术不姑国大王府,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以
北。
辽代人口约为380万。其中,在今辽宁境内约有90万左右;吉林省境内有37万人;黑龙江
地区人口,仅女真人总数,约在八九十万左右,加上黑龙江上中游和嫩江流域乌古敌烈8部,
以及西北部嫩江地区的大、小黄室韦等20余部,还有蒙古族人,总人口接近110万人。
(一)契丹人口
契丹一词意为“镔铁”,始见于《魏书·契丹传》。契丹族起源于东部鲜卑,最初游猎
于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先是渔猎为生,以后过游牧生活。拓跋南下后,契丹人也相继
南下,隋唐时期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以南和辽河上游南北。唐初,契丹族人形成了部落联盟。
唐在其地置松漠都督府,赐其酋长姓李。公元926年灭渤海,并在原渤海地区建东丹国,遭到
渤海人民反抗。契丹改辽国后便把200万渤海遗民迁往今巴林左旗和辽阳一带,加入辽籍,被
称为曷苏馆女真,或熟女真。
唐元和时,契丹人发展到七八十万人,至唐末已有40万军队,其人口至少达到200万,成
为北方强国,建立辽朝。被金灭亡后,其贵族率部西迁后建立西辽,又称哈刺契丹,后逐渐
同汉族、蒙古族和达斡尔族人相融合。
(二)女真人口
黑龙江地区是女真人的故乡。辽灭渤海,黑水靺鞨部改隶于辽,以女真名世,该族称见
于辽、宋、金、元、明各朝代。1031年,因避讳契丹王宗真被改为女直。女真人一直散居在
南起长白山,北到黑龙江的广大地区。
10世纪以后,整个黑龙江地区都处在辽统治范围之内。为了削弱女真实力,加强对女真
人的统治,辽将一部分女真人南迁到松花江以南的辽阳一带,编入辽籍,称作熟女真;未被
迁徙、仍留居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人,不在辽籍,称作生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熟
女真、生女真和回跋女真三种。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主要是生女真和东海女真。其中,东海
女真亦称濒海女真或野人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于东海,分布在今锡赫特山以东,辽朝
于此地设女真国大王府。
生女真,是指居于今依兰以下、松花江两岸、直至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一带的女
真人。黑龙江地区是辽代生女真的主要居住地,仍然过着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的经济生活。
辽代生女真人,地方千余里,户10余万,散居山谷之间。至10世纪初,女真族已有72个
部落。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在其集中分布区则是每三五里有一族帐,每族帐不过三五十
家。喜居临山近水之处。在阿城、哈尔滨之阿什河一带有完颜部、温都部、斡勒部、乌林答
部、按出虎水部;在五常县拉林河地居有加古部、蒲察部、术虎部、乌萨扎部、裴满部;在
通河县内有徒单部、术甲部;木兰县内有婆卢木部;巴彦县内有泥庞古部、唐括部;萝北县
内有主偎部、鳖古部;汤旺河有纥石烈部;绥芬河有斡难部、职得部;乌苏里江畔有含国部
、兀勒部;嫩江下游洮儿河一带有达鲁古部等。史料记载,分布于今黑龙江省境内的主要部
落有32部:
(1)完颜部,是辽代生女真中最强大的部落,也是女真族的核心部分,它统属12部,下
分3支。一支为金之始祖函普所率,初居仆干水,即胡尔哈河(今牡丹江)流域绥滨县蜿蜒河
,后迁至阿城县之海沟水,定居于按出虎水(今哈尔滨东郊阿什河畔的阿城东)、尚志与五
常一带;另一支为函普弟保活里,世居耶懒河城(今珲春一带);函普兄阿乃古为另一支,
世居曷苏馆(今盖县南辽阳一带)。还有居住在牡丹江支流马纪岭等完颜部人。辽朝末期,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得到渤海遗人的帮助和女真各氏族贵族的支持,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朝政
权。
(2)温都部,属胡里改女真,为辽时女真强大部族之一,居今五常拉林一带,东至完达
山脉。其盛时占有来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及匹古敦水(今阿什河东之蜚克图河)以北的
宁古塔西境。在辽代生女真部落中,因居住在胡里改江(今牡丹江)而得名的胡里改女真,
初以胡里改自别于女真,后与女真融合。
(3)蒲察部,下有7部,世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以北,位于宁安、海林、五常交界处
;还有居于今伊通县境内斡泯水(今额尔敏河,即斡泯河)畔的蒲察部。
(4)乌古沦部,下分14部,分布于苏滨水(今绥芬河)与图们江、珲春河合流处。
(5)纥石烈部,属三十部女真。其中,有陶温水(今黑龙江省汤旺河)纥石烈部;徒笼
古水(今汤原县北多陇泉河地)纥石烈部;还有居萝北县境内的都鲁河、通河县之呼兰河与
绥芬河、乌苏里江、吉林延边一带星星水等地的纥石烈部。
(6)乌林答部,居上京孙懒水,即位于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海兰河)与汤原境内伏尔
基河畔的宁安、海林、林口等地。
(7)徒单部,下有14部。居于今通河县境内的活刺浑(付拉晕河或乌兰晕河)即呼兰河
流域。
(8)唐古部,又叫唐括部,居帅河即率水,今呼兰河北支通肯河与双阳河地,在今巴彦
县南部五岳河附近与泥庞古部人生活在一起。
(9)裴满(费摩)部,地在今五常县与方正、呼兰境内。
(10)驰满部与加古部,位于按出虎水完颜部附近。
(11)瓜尔佳(加古)部,居今牡丹江与绥芬河间的老爷岭一带。
(12)温迪痕(温特赫)部,位于五常县境内今拉林河上游的支流活龙河地。
(13)不术鲁部,当在按出虎水蒲察部附近。
(14)婆卢木部,在今木兰县布雅密河(白杨木河)流域与巴彦交界处;在今巴彦克特
依河有当时的生女真直屋铠水部。
(15)泥庞古部,在今海伦县的呼兰河北支通肯河与双阳河(《金史》称率水)附近。
《黑龙江志稿》谓在“呼兰府巴彦县境。”
(16)术甲部,居今木兰县境佛特库河地,俗称黄泥河。今木兰县境内还有当时的生女
真乌耶古部地。
(17)术虎部,又作乌虎部,约在今五常县拉林河上游北冲河流域。
(18)乌萨扎(乌苏展)部,在今双城县境内来流水(拉林河)与五常境地。
(19)斡勒部,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北。
(20)斡准部,位苏滨水,今绥芬河流域;在今穆棱县境内有当时的生女真直达里部。
(21)含国部,在绥芬河流域与乌苏里江上游今兴凯湖一带,该部酋长斡豁曾居拔泓特
城(今东宁县城)。
(22)职德部,在苏滨水(今绥芬河)中上游地带;在今东宁县境内有当时的苏滨水部
。
(23)主偎部,居烛偎水(今嘉荫县境内嘉荫河地)。或谓乌隈于厥部族,即主畏兀答
,其地在今嘉荫、乌云、扎伊芬河地。在今萝北县佛山镇附近及今齐齐哈尔、讷河、海伦、
汤原、青冈、德都、逊克等为乌隈于厥节度使地。
(24)奇达勒(直攧里)部,在今依兰(三姓)、宁古塔间;婆离八部分布在伯力一带
。
(25)珠格朗,在五常厅境。
(26)乌舍(乌惹)兀惹部,在今依兰、密山、虎林、桦川等地。
(27)乌雅部,在牡丹江附近。
(28)秃答部,分布在今鹤岗、萝北县之都尔河流域。
(29)奥屯部,起源于今萝北县境内的梧桐河流域。
(30)乌古、敌烈部族人,在今嫩江与乌尔逊河地。
(31)铁骊部,居今铁力县一带,与五国部相邻。
(32)乌塔部,与乌古沦部相邻。
使鹿部、使犬部与鼻骨德部、活棱部等初在黑龙江下、中游,后来逐渐南移,进入黑龙
江省境内。
在女真各部中,生女真最为强盛,有户口10余万,五六十万人。公元986年(辽统和四年
,宋雍熙元年),辽边将一次就抢掠女真人口10余万,马20余万匹。五节度熟女真部族,共
有1万余户,六七万人,皆杂处山林,尤为精壮。五国部也有6万余户,30余万人。以上合计
,辽代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人约有17万户,近百万人。剔除南迁的熟女真人,留居黑龙
江地区的女真人约有八九十万人。
《文献通考》与《契丹国志》均载:“女真外又有五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
国东接大海”。辽代的五国部,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等五个大部族
集团。这里的居民是黑水靺鞨的后裔,属生女真。但衣着、耕种、屋宇、言语与女真各不相
同。
五国部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即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东的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
江汇合处。三姓(今依兰)当为五国头城,自此而东至乌苏里江口、松花江两岸皆五国部地
。依兰为五国部地的中心地带,其南包括牡丹江下游之地,其东至乌苏里江下游和绥芬河流
域,其西境达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中游,其北逾伯力及黑龙江东北广大地区。今依兰以下松
花江两岸至黑龙江口有10余座古城。其部众居地与人口分布如下:
越里吉,又称越里奴、越刺、伊呼奇、伊勒希,伊勒济等。唐为铁利、铁骊,渤海时为
德里府地,在五国部中居主导地位,为五国头城。
越里笃,又称玩突、伊呼图。在今桦川县万里河村万里霍通古城地;有说越里笃在今富
锦县城西南约九十里的宛里城,亦作斡里城、瓦里城、万里城。
奥里米,又称咬里没、阿里眉、鄂罗术。在今绥滨县城西9公里处,鳌来里河边敖来米古
城。
盆奴里,又叫薄奴里、博诺、蒲聂、富聂赫。《辽史》称其为“渤海”。唐初为拂涅部
,渤海时为东平府。在今汤原县西汤旺河上,有公屯双河大队古城、固木纳古城或桃温城。
剖阿里,又叫兀惹、帕忽、博和里、颇里、婆里。在今俄罗斯境内伯力(哈巴罗夫斯克
)。隋唐时为勃利州地。《文献通考》与《契丹国志》谓:“在富锦一带有剖阿里国”。日
本人池内宏也将剖阿里考定在富克锦。
辽代五国部中居绥滨地区的奥里米部,已有居民1万户。五国各有1万余户,则五国部居
民当有5万户以上,达数十万人。人口的繁衍与增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五国部已成为
黑龙江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力量。据记载,辽圣宗开泰年间(1012~1021年),五国部每年
向辽廷岁贡貂皮6.5万张,马300匹。再以每丁(户)每年献纳貂皮1张,计约6.5万丁口(
户)。再以每户5口人计,计约32.5万人。
女真族人,多以同姓聚居一地,也有异姓同居的局面。由于长期没有本族文字,不知纪
年为何事。问其年龄多大,回答则是以草青一次为一度,即是将草青一次算作一年,本人也
随之增长一岁。
女真人社会经济,拥有农业、畜牧、渔猎、园圃、采集等门类,经济较为发达。大部分
地区采用了铁农具和牛耕。在辽朝统治下的生女真各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生活在长白山
和黑龙江地区的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但居于南部地区的,即今吉林和黑龙江省南部包括长
白山和松花江以及牡丹江流域的五国部等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完颜部酋长发动战争,目的
在于掠夺奴隶和财货,开始了阶级分化,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辽中期
后,南部女真各部开始定居务农,到辽末进入奴隶制社会。在黑龙江省的双城、阿城和五常
一带,还有吉林省的农安和榆树地区,是辽代最发达的地方。
女真人生活在山区或江河沿岸,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其居室多依山谷而建,联以木栅
。屋高数尺,门皆东向,室内有土炕,家家户户用火炕取暖,以糜酿酒,以豆为浆,以厚皮
为衣。富人衣布,冬衣毛皮且以貂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利其轻暖;贫者用牛、马、猪、
羊、猫、犬、鱼、蛇之皮或獐皮制作裤袜,因其易得。
(三)室韦人口
辽代室韦,只有黑车子室韦八部,即唐时的和解室韦,在契丹以北;大、小黄头室韦,
又称突吕不室韦,即唐时的黄头室韦,分布在泰州(今泰来)东北望奎、绥化、富裕等地;
在泰州以东系室韦的涅刺拏古部,分布在今肇州、肇东、甘南、杜蒙等地;还有蒙兀室韦等
。辽在黑龙江上中游室韦族人居地即嫩江县等地设室韦国王府。公元904年,辽破黑车子室韦
,将其族人掠至契丹地,融合成为契丹族;大、小二黄室韦也被征服分化;蒙兀室韦西迁后
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室韦人仍游牧于嫩江中下游一带。在室韦之西,即今内蒙古
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和昭乌达盟一带则有乌古与敌烈两部,也于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
,迁至乌纳水(今嫩江),以振北边要冲。
今黑龙江西部拜泉、讷河、龙江、青冈、克山、林甸、嫩江、德都、明水、依安、克东
等县地为辽代乌延突厥部地。到了金代,黑龙江地区的室韦族人便融合于女真族人口之中了
。
(四)汉族人口
辽朝是靠大批汉人东迁来发展东北经济的。同时也把大批渤海人向南调动,使汉族人与
渤海人大多集中在辽阳地区。
辽、金之际,是汉人北徙黑龙江地区的一次高潮时期。诸多史料把汉族人向黑龙江一带
的迁徙时间追溯到辽代。1046年(辽重熙十五年),辽兴宗在混同江行宫下令禁止契丹人将
奴婢卖与汉人。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辽泰州城)出土的1091年(辽大安七年)刻石,上有
47个汉人姓名,证明公元11世纪末,就有相当数量汉族人口聚居于黑龙江地区了。
三、金代人口
金朝,是世代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古肃慎、靺鞨族人的后裔女真族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
地方性民族政权。10世纪初,在辽统治期间,女真(女直)族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居住在
松花江上游地区今黑龙江省阿什河、拉林河流域的生女真完颜部发展得更为迅速,并逐步用
武力统一了西起松花江,东至乌苏里江,南达今吉林延边以东的女真诸部,并以完颜部为中
心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和反辽的核心力量。1113年,乌古乃之孙阿骨打(1068~1123年)
,23岁时随军出征,继任完颜部首领后力农积谷,练兵牧马,修弓矢,备器械,并利用诸部
皆怨辽廷的有利形势,于1114年(辽天庆四年,宋政和四年),会合诸部精兵2000人在来流
水(今拉林河畔)开始伐辽。经过宁江州、出河店等几次战役,壮大了女真势力,兵力已超
过万人。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大金国,建都于上京会宁府。国初曰皇帝寨(今黑龙江
省阿城县白城),筑屋千余间,面积达32万平方米。1125年,俘获辽天祚帝,辽被金灭亡。
1127年又灭北宋,俘宋徽、钦二帝迁至五国头城。1153年(海陵王贞元元年),先迁都于燕
(今北京),削去阿城上京之号;后迁至南京(今开封)等地。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
重新恢复上京(阿城)称号,成为金朝的陪都。
金初户籍混乱,人口不实,不易按户籍征发猛安谋克壮丁,决定在上京等22路地区进行
全面户口调查。1116年(金收国二年),金太祖命以300户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到117
5年(金大定十五年),又规定每1谋克户数不过300,7~10谋克为1猛安。1183年(金世宗大
定二十三年),金廷通过猛安谋克户的户口调查,统计全国有猛安200,谋克1878,户61562
4,口6158636。内有正口4812669,奴婢口1345967。在上京有宗室将军户170,口28790,内
正口982,奴婢口27808;在迭刺、唐古二部五畿户5585,口137544,内正口119462,奴婢口
1881。这三种户总共为631万人口。其中,有近1/3的猛安谋克户在今黑龙江地区。1190年(
明昌元年),又进行户口调查,1193年(章宗明昌四年)金廷尚书省奏报上京、蒲与、速频
、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17.6万多,以每户10人计算,则有170多万人。平均每
路3.5万户,30多万人。这5路中,有4路在今黑龙江境内,假若去掉曷懒路的30多万人,约
有130余万人。黑龙江地区所属的猛安谋克户数,约占金代全国猛安谋克总户数的28.6%,即
1/4强。
(一)女真人口地理分布
金朝政权与女真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今黑龙江的中部地区,北至黑龙江流域,东至
乌苏里江及黑龙江下游,西至兴安岭,南至长白山以北一带。
金在其所统治的中国北部地区共建5京,置14总管府,是为19路。路相当于省一级建制,
下辖683县。黑龙江地区主要属上京路管辖。其下又设相当于今专区一级的速频路(今绥芬河
流域)、胡里改路(今依兰为中心地区)和蒲与路(今克东县为中心地区)和曷懒路(不在
黑龙江地区)等四路,还有会宁府和肇州、泰州等。
上京路领府1、节镇4、防御1、县6、镇1。其辖境除今黑龙江全省外,还包括黑龙江以东
的广大地区,以及今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和今朝鲜咸镜南道,整个白山黑水都在其内。上京路
所辖在今黑龙江地区的建置有:会宁府,为京城所在地,是上京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
口聚居中心。领有会宁、曲江、宜春三县。《金史》记载,金初,上京会宁府有31270户,3
0多万人。其中多半是从中原及辽东迁来“实内地”的汉族人与契丹渤海族人,大都被编入猛
安谋克之中。仅在今依兰县境内就有宋歌屯、胡里改、屯河3猛安,在今通河县内有率宾明猛
安,在今木兰与呼兰县境内有呼尔哈二猛安,其辖区包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区和松花江与
绥化两地区,以及嫩江地区东部和牡丹江地区的南部地区。今哈尔滨、阿城、尚志、五常、
双城、宾县、巴彦、木兰、延寿、呼兰、绥化、方正、通河、庆安、铁力、海伦(部分)、
拜泉(部分)、呼兰、兰西,望奎等20市、县均为会宁府地,还包括今吉林省西北部之吉林
、农安、扶余、敦化一带。今黑龙江省绥化、绥棱为金之上京路沈州地;今宾县为金代威矩
部、图塔部人居地;延寿、尚志为乌济赫部人居地;肇州为金肇兴之地,辽称出河店,治所
在今肇源县,其辖区包括今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阿城、安达、双城、五常、呼兰、肇东、
拜泉、林甸等县,有人口5375户,约5万多人。泰州,辽时为契丹二十部族牧地,1185年为金
之东北路招讨司驻地,有户3540户,3万多人。泰州故城即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为金临黄府
所属,后改隶于上京路。今泰来、龙江、甘南、克山等县为泰州地。1198年,金置泰州于长
春县(今吉林省前郭旗自治县他虎城),原泰州改置金安县,隶于新泰州。
蒲与路,治所在今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旧址,以临乌裕尔河著称。其辖区包括东至小兴安
岭、佳木斯、嘉荫,西到嫩江今齐齐哈尔、漠河,南起呼兰、肇州,北至今俄罗斯境内的外
兴安岭的广大地区。今齐齐哈尔、林甸、克山、克东、伊春、汤原、黑河、漠河、塔河、呼
玛、海伦(部分)、北安、德都、富裕、依安、讷河、嫩江、孙吴、逊克、拜泉(部分)等
20余市、县均在该路辖区内。克东县境内蒲与路古城,是12世纪时我国北方重镇之一,也是
黑龙江女真族聚居地之一。
胡里改路,治所在今依兰县城北五国城旧址,其辖区包括今牡丹江、松花江下游及黑龙
江中下游地区。西以汤旺河上源与蒲与路交界,西南以张广才岭与会宁府相邻,东以完达山
与恤品路为界,北至今俄罗斯鄂霍次克海。今依兰、牡丹江市中部、海林、佳木斯市大部与
嘉荫、集贤、双鸭山、宝清、桦川、富锦、绥滨、萝北、勃利、鹤岗、同江、密山、虎林、
饶河、抚远等19市、县均在其路辖内。富锦、同江与抚远为金之黑水靺鞨人居地。
速频(恤品)路,治所在今东宁县大城子古城。辖区从今黑龙江省抚远、鸡西以东乌苏
里江两岸、绥芬河以东、兴凯湖以南地区至日本海。今东宁、绥芬河、穆棱、鸡东、鸡西、
密山、虎林、饶河、抚远等9市、县均在速频路内。金在今宁安置呼尔哈路万户府,宁安以东
为金之女真赫哲部、费雅喀部及库页部人居住。
原居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乌古、敌烈两部,在金人南侵黄河流域时,被迁至今嫩江流域
。金在此地设乌古敌烈统军司。其辖地在兴安岭之东,蒲与路之西,泰州以北,即今黑龙江
省雅鲁河与绰尔河流域的嫩江县与龙江县等地。
生女真在建国以前,长期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聚族分散而居。建国初期无城郭,狩猎是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以后逐渐处于以农业
为主的筑室定居生活。由氏族社会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
金朝的建立,标志着黑龙江地区从原始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转化的成熟与完善。太宗时,
在黑龙江地区仍实行着奴隶统治。首先是实行授田制,让奴隶主占有奴隶、牲畜和按一定比
例占有不同数量的耕地。金初规定,凡占有耕牛3头(即1犋)、民口5,即授田4顷零4亩,奴
隶主拥有奴隶和牲畜越多,占有土地也就越多。因此,金廷还规定奴隶主占有土地数量不得
超过40犋。依此制度,一个大奴隶主可拥有耕牛120头,民口1000人占有土地160余顷,约合
现在的869公顷(垧)。
金代民口,包括奴隶和女真部氏族平民。金代黑龙江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区,在以上京路
按出虎水为中心的居民成份中,多为原居住的女真本族人,包括阿骨打建立政权前后归附的
诸部人口,他们约占“内地”居民的大部分。一般属于猛安谋克户的,多为奴隶主阶级。从
中原及辽东迁来实内地的大量汉人,还有相当数量的渤海、契丹等归附人口,也有被编入猛
安谋克户实内地的,但多为奴隶。金建国以后,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将中原地区的汉族人
口向东北乃至黑龙江地区迁徙,并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还将内地的大批女真族人向
中原迁徙,与汉族百姓杂处,定居在宋、辽边界线上,使其星罗棋布,散居四野,加强对中
原地区人口的控制,实现了占领地区民族人口的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既改变了民
族人口分布的格局,又极大地改变了黑龙江地区土地荒芜的面貌。在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
,女真族人逐渐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并通过计口授田途径将奴隶制转化为租佃制,
将族中奴隶转化为自耕农民。
金代黑龙江地区耕地的开垦是古代土地史上的一个顶峰。根据金代户口和牛头税统计,
在今黑龙江省境内有垦地21万余顷,约等于现在的117.6万公顷(垧)。粮食年产量也达到
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为198万担,人均1.5石粮。公元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金拥有马
47万匹,牛13万头,羊87万只,骆驼4000头。黑龙江地区的人口迁徙和土地开发,带来了金
朝内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使女真族的故乡步入了繁
荣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金代人口增长
金代,是黑龙江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在人口发展史上是第二个高峰期。人口主要
集中在黑龙江地区中南部,人口总量增长大体上是在100~200万人之间波动。
金建国前夕,地方千余里,户口10余万,这时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地区。1159年
(正隆四年),海陵王下令,以户为差,诸路征调马56万余匹。这是金朝迁都至燕京(今北
京)后,从全国19路征调的情况,如以1户调1,则当为56万户。《金史·地理志》统计为62
6496户,其中女真猛安谋克户不会超过1/3,占多数的是汉族、契丹、奚、渤海遗民等。
近年来,根据金代各路户数史料推算黑龙江地区金代人口数量。当时,上京会宁府是金
国的首都,居住在那里的女真贵族、功臣都拥有众多奴隶,仅奴婢一项,大户人家有几百人
,最小的户也有三至五人,如以每户10人计算,仅上京城内就有30余万人。《金史·地理志
》记载:上京会宁府户31270,肇州户5375,泰州户570。上述三地户数计为40755户,约有4
0余万人。《肇州县志》(1985年版)说,“肇州全盛时期不下四五十万人”。蒲与路(以今
克东县为中心的地区)是5路中较大的路,经济富庶,可以推断,蒲与路人口不少于30万。到
金朝末期,吉林人口约为80万左右。金代辽宁地区有60余个县,45万户,近300万人。金代黑
龙江地区上京、蒲与、胡里改、速频等路猛安谋克户人口至少有140万左右,再加上鞑靼蒙古
诸部的人口,当时黑龙江地区人口的总数将近210万左右。
金代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赎奴为民”的人口增殖政策、“移民实内”的人
口迁移政策和土地私有的土地开发政策。
(1)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金初,战争中的俘虏、因债务而卖身为奴的、犯罪被罚作
奴婢的以及奴婢繁殖再生的构成了金代社会奴婢的主要来源。女真贵族占有大量奴隶。据《
金史》统计,金代的正口与奴婢之比为3.5:1,在全国615.9万人口中,奴婢口达到135万
人。金世宗即位前,在辽阳作留守时,就有奴婢数万和牲畜数千。女真猛安谋克户占有奴婢
,多者一二百人,少者一二人。在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内30余万人口中,从中原迁入为
金主晟(金太宗)和贵族服役的汉人占半数,即金室奴隶近20万人。这些外族奴婢,多为女
真族人从事田间耕作,属农奴或家奴。奴隶主(后为封建地主)有权买卖奴隶,但屠杀奴隶
的现象已不多见了。后来由于阶级分化,金代出现了女真族内外因负债而卖身为奴、出卖妻
子为奴婢,或用妻子和家中奴婢偿还债务的现象。《金史·太祖纪》载,“时,民间多逋负
(欠债)、卖妻子不能偿”。连阿骨打也说:“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骨肉之爱
,人心所同”。
金灭辽与北宋后,受到中原地区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循辽、宋之旧,逐渐实
行解放奴婢的封建性政策,从金太祖至世宗时先后发布释奴措施15次之多。主要措施是禁止
杀害或买卖奴婢。1123~1136年,金太宗多次下令禁止权势之家买贫民为奴,禁止女真人凌
虐典雇良人;1178年(金大定十八年),定杀奴婢者有罪;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祚
州刺使因掠死染工,妄认良人25口为奴,被削去官位;准许奴婢自赎或官赎私奴。金世宗规
定被掠为奴者,一律准予赎免为民。1124年(金天会二年)诏赎上京路新迁宁江州户口卖身
者600余人。对新徙戍边户,匮于衣食,有典质其亲属为奴婢者,官为赎之。1135~1148年时
,金熙宗下令内地典雇为奴者,由官府出绢(丁男三匹,妇人幼小二匹)赎买为平民;放奴
为良。早在1114年阿骨打就传令: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这是有条件释放奴婢的最初决定
,以后又规定奴婢与良人结婚所生的子女即为良人,奴婢部曲立功者,敌方奴婢先降者,贫
民、族人戍边户、屯田因贫而自卖身者,均在放良之列。1183年(大定二十三年),制定限
放良之奴,娶良人为妻,所生男女即为良丁。1189年(大定二十九年)诏宫籍监户旧系睿宗
及大行皇帝、皇考之奴婢者,悉放为良。诸饥民卖身赎放为良,复为奴所生男女,均听从为
良。金代社会的奴婢解放,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增殖。
(2)推行移民实内政策,把中原地区百万人口迁至黑龙江。金朝政府,为了适应军事、
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行了反向迁徙人口的政策。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汉人、契
丹人东迁至上京以实内地的同时,又把上京猛安谋克户大批迁往中原地区。金建国之初,随
着军事上的胜利,把新占领区人口和物力掠夺过来,用以充实和发展上京地区。金太祖每收
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1122年(金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
其民(数万人)实之。这次迁徙,以500人为一队,俘虏被数十骑驱赶,其押送之兵就有400
0多人。1123年(天辅七年),取燕京路,尽徙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又发寿州粟
,赈济降人徙于上京。1174年(大定三年),徙东北戍边汉军于内地。金世宗时,出于军事
上的需要,还把速频、胡里改路的3猛安、24谋克户迁到上京周围的率水(今巴彦县境内的少
陵水)和胡刺温(今呼兰河)流域。1127年(建炎元年),金军攻破开封后,除把北宋徽、
钦二帝及其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以及技艺工匠近两万人押至上京或五国城,还将汴京等
地汉族男女10余万人,驱迁至黑龙江地区。这种迁徙人口,以实内地的政策,带来了上京会
宁府一带的空前繁荣。
(3)推行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发展农业生产,为人口增殖创造了物质基础。《黑龙江
通志纲要》记载,最早有组织地向黑龙江移民是金朝的天辅五年(1121年),“金移民(万
户)屯种泰州(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为黑龙江(集体)移民之始”。以后又由政府
提供屯垦牛具等费用,大力开拓土地。随着金王朝封建化的日益发展,逐步规定女真贵族地
主出租土地的合法化,极大地调动了摆脱农奴地位而从事土地私有开发的农民的积极性,从
而使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作物不断增产,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三)金国人口南迁
金廷将大量女真人口成批或分散南迁,分为两个阶段,出于两个目的。第一阶段,自11
33年(天会十一年)至1152年,为顾虑中国(中原地带)怀二三之意,为加强对汉族人民的
控制,便迁徙猛安谋克户人居汉地。只有金主及将相亲属卫兵之家属得留。天会十一年秋天
,迁徙女真国土人,散居(中原)汉地,使其星罗棋布,比屋连村,结屯而起,与汉族百姓
杂处。1141年(皇统元年),南宋把淮水以北割让给金以后,金人既取河南地……始创屯田
军,女真、奚、契丹人等五六万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指黄河以南中原地区),与百姓杂
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春秋给衣服等。屯田之所,自燕以南,至淮陇以北,
皆筑垒于村落间。据1216(贞祜四年)统计,被迁入的军户100多万人,经过淘汰之后,还有
42万之多。
第二阶段,从天德元年(1149年)起,尤其是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即位,迁都燕京(今
北京)以后,又恐上京旧室起而图之,为分散女真旧贵族势力,将黑龙江境内,尤其是上京
一带的女真猛安谋克户,不问疏近,均被往南迁徒。大量迁往中都、山东、河间与黄河流域
,即河北、山东等地,与汉族人口共处,尽令汉人佃耕、取租而已,上京地区女真人口由此
大量减少。上京路的猛安谋克户,经过几次大的迁徙之后,留在上京地区的仅占少数,其可
考者,仅有7猛安与6谋克了。其中有阿什河一带的速保子猛安;依兰一带的宋葛屯猛安、胡
里改猛安;汤旺河一带的蒲与路猛安;五常县境内的熟加泊猛安;木兰县白杨木河一带的奴
古宜猛安、乌耶古河谋克;甘南县内的拜因河谋克、逊克县逊河乡一带的谋鲁坚谋克、通河
县内太平屯古城的把刺海山谋克以及桦川县马库力村一带的恼温必罕合札谋克等。
经过多次迁徙,有近三分之二(约39万户,390万人)的女真人分布到中原地区,既造成
中原地区女真人与汉族人民杂居融合的局面,也使金朝内地的生产力遭到严重削弱与破坏,
往日那种繁荣局面已不复存在。金末时,由于战乱不已,蒙古兵对这一地区破坏很历害,到
元初时便出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现象。
(四)宋徽、钦二帝及其皇室人口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后南下攻宋。1126年,金军以10万铁骑围攻宋朝都城汴
梁(今河南省开封)。宋帝徽宗赵佶惊惧之下忙下“罪己诏”,让位给他的儿子赵桓继承皇
位,是为钦宗,以支撑残局。徽宗自称太上皇。同年,钦宗派使臣割地求和称侄臣。第二年
(金天会四年),金廷毁约,派兵直捣汴京,京城失陷,徽、钦二帝出降,金兵人城。虏俘
徽、钦父子、皇后、皇子、公主以及宗族驸马、文臣武将,乃至歌伎百工近2万之众,被押解
北上到了塞外,史称“靖康之难”。
《三朝北盟汇编》记载:“金掠宋之徽、钦二帝时,除宗室男女,文武官员数千人外,
还有男优女优、百工技艺之人、杂工匠、伶人、医官、尚书省吏人,太学生中通经术者,迁
到上京城”;李有棠在其编纂的《金史纪事本末》中统计,被“劫迁上皇宗戚等3000人。其
中宗族自太子外王公如郓王楷等24人,妃嫔王夫人16人,帝姬15人,诸妃1200余人”。金军
北返时,还将宫廷器物、国宝、典籍、金银等大批财物尽皆抢走。其中,有绢绸5400匹,金
300万锭,银800万锭,缎子等1500万匹,宝印29颗,珍珠423斤,北珠40斤,西海夜明珠138
个,玉623斤,珊瑚600斤,玛瑙1200斤等。宋氏祖宗200年之积蓄被搬运一空。
据吴克尧著《宋俘流迁北国》等史料记载,金军5000余骑分数批将宋俘迁往黑龙江地区
。被迁徙的是宋室贵戚男丁2200余人、妇女3400余人。1127年3月28日,宋徽宗之妻韦太后、
相国、建安两子(相国王赵框、建安王赵横)及康王赵构(后为宋高宗)之妻妾、郓王妻妾
、富金、环环两公主等35人被押解北迁。3月29日,宋徽宗、燕、赵、郓、肃、景、济、益、
莘、徐、沂、和、信等12王,安康、广平两郡王,赢、嘉、英、温、仪、昌、润、韩等8国公
,诸王孙驸马、宋徽宗妃妾、奴婢等1940人被押送北行。4月1日,宋钦宗和朱皇后、妾朱慎
妃、珠珠公主、柔喜公主等37人启程;随后被押解北徙的有宋室王妃103人、侍女142人、贡
女3180人、诸色目3142人,宋钦宗之太子祁王、缨络公主及随从12人、侍女144人等。于4月
4日在今河南省延律、滑县向北渡黄河,途经汤阴等县于4月10日到达河北省栾城;4月28日到
达燕山(今北京)。5月23日,韦后等首先到达金上京(今阿城县南之白城)。
1127年(金天会五年十月),宋徽、钦二帝自燕京徙至中京燕山居延寿室,嗣濮王仲理
等1480余人尚在,计口给粮,监视严密,宗室人等死者甚多。1128年8月21日,徽、钦二帝被
押解至金上京城,先拜金太祖庙,后至乾元殿朝见金太宗。8月25日,金主封宋徽宗赵佶为昏
德公,钦宗赵桓为重昏侯。11月21日,金徙徽、钦二帝先到韩洲居住,与宋室晋康郡王孝骞
等904人同处,给田15顷,让耕种作物以自养。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七月),
金国皇帝又将宋徽、钦二帝等200余人迁至胡里改路五国城(今依兰县)。当时五国城内,地
方园不足3里,人不满70户人家,山寒水重,处境凄惨。
1131年(金天会九年)11月,又迁赵氏亲属500余人至上京。此时,被掠宗室女多被佣作
奴婢,有的被贬为百姓,令其自在居住。所有人员命运极为悲惨,由于饥饿、劳累和生病,
少数死于迁徙途中,多数则死于迁居地。1135年(金天会十三年,宋绍兴五年四月),宋徽
宗死于五国城,终年53岁。1141年11月,宋金议和,南宋高宗赵构向金朝称臣纳贡,并索回
其父徽宗、母郑太后、妻邢后尸骨。1142年(金皇统二年三月),金国释放宋高宗生母韦贤
后,返回南宋杭州。这位饱经北国风霜的宋朝皇后终于实现了与儿子宋高宗赵构的团圆之梦
。1156年(宋绍兴二十六年,金贞元四年),宋钦宗病故于五国城,终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