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明代时期人口

  一、人口分布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明室兴起。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驱逐蒙古族人口 北徙,中国内地又为汉族所统治。1371(明洪武四年)至1406年,明朝先置辽东都司统治东 北,在东北地区普遍建立卫、所。在松花江中流建海西卫,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置泰宁、乃颜 、福余三卫,以蒙古族人降王降将为长官。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出海口附近设立奴儿干都 司,辖境包括外兴安岭、库页岛在内的整个黑龙江流域。
    明代,在黑龙江地区居住着众多氏族部落。在嫩江以东,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 地区,则为女真诸族人口聚居区;由嫩江以西到斡难河以东的黑龙江上游地区,则为蒙古族 中的鞑靼和兀良哈两部族人居住地,亦为蒙古族人与达呼尔、锡伯、卦勒察诸部游牧地方。 多以渔、猎、畜牧为生,少数部落兼事农业。有的吃兽、鱼肉,穿兽、鱼皮,暑则野居,寒 则室处(穴居),有的被称之为“野人”,乘鹿出入,当时经济生活十分落后,还处于原始 社会及奴隶制的发展阶段
    明代黑龙江地区人口发展最快、迁徙地域最广的是女真族人。《大明一统志》记载,“ 女真,东濒海(东海),西接兀良哈,南临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口 族群,它以后发展为清代的满族、赫哲的先世,而且与明清之际的鄂温克、鄂伦春、奇勒尔 等族的族源有着密切关系。明在奴儿干地区驻屯的军队多达2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汉人。 后来,由于汉族人口大量北迁,更有山东、河北一带破产农民流入黑龙江广大地区,定居下 来的汉人,其村落分散在河谷地带,被称为“沟民”,并与赫哲人杂居。据《鸡林旧闻录》 载,“渔皮鞑子以不通语言,不谙交易,每一鱼皮鞑子家必用一山东棒子,谓之管家,一切 家务皆全令掌之”。
    (一)女真族人口
    明初,女真人多居住在黑龙江地区。为了发展生产和扩张疆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逐 渐南迁。野人女真大多居住在今黑龙江省境内松花江中下游及黑龙江下游地区。明代女真人 ,主要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野人女真(北山野人)、乞吉列迷和苦夷等。15 73~1619年(明万历年间),女真族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又分裂为建州、长白、扈伦 与东海四大部,各大部又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其中,建州女真分为五部,即苏克苏浒部、浑 河部、栋鄂部(今阿城一带)、哲陈部、完颜部(今浑江流域通化以南)。海西分为扈伦四 部,即吉林省境内的叶赫、乌拉、辉发等三部与辽宁开原一带的哈达部。长白部,又分为珠 舍、讷殷、鸭绿等三部。野人女真则分裂为东海七部,即地处黑龙江流域的窝集部、萨哈连 部、使犬部(即赫哲人)、使鹿部(即鄂伦春、奇勒尔人)、索伦部(即鄂温克人)与牡丹 江流域和延边地区的瓦尔喀部和库尔哈部。在女真诸部中,建州与海西女真较为先进,乐耕 种,善纺织,饮食服用,皆如汉人,已过着农业定居生活,兼事畜牧、狩猎。野人女真社会 经济生活较为落后,除少数部落从事农耕外,大多主要从事渔猎,上自海西,下至黑龙江谓 之生女真,略事耕种。这一带村落规模较大,有的不下五六十户。村屋遍布各地,宅地近山 傍水。到元末明初,散居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各部,掀起了一百多年的大迁徙活动 。
    建州女真,是渤海族的直接后裔,其前身是由元代原居在牡丹江下游以依兰为中心地带 的斡朵里部万户猛哥帖木儿(即清之肇祖)与佳木斯一带的胡里改部万户阿哈出两支女真人 组成。永乐元年(1403年),明在胡里改故地置建州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使。其率众1000余 户,万余人,沿牡丹江中下游移动,迁至今宁安一带,后又翻过张广才岭,越过穆棱河谷进 入绥芬河上游,并在该河下游地区定居下来。1404年,阿哈出死后,其子和家奴(赐名李显 忠)继任建州卫指挥使。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在旧开原(今东宁县 大城子古城)继任建州卫指挥使,始有建州女真名称。后被女真野人所侵,又率其众西迁到 鸭绿江支流浑江一带居住,再走向东南,折向西迁至辽宁境内浑河上游赫图阿拉(今新宾县 )定居下来,成为满族的核心部分。当建州卫女真南迁至浑江一带时,原居于依兰一带的另 一支女真人斡朵里部1000余户,约六七千人,也由其酋长猛哥帖木儿率领正军1000人、妇女 小儿共6250人,分三批迁到图们江下游珲春一带,后迁入朝鲜东北部阿木河地区,以后渐向 西南迁至赫图阿拉定居下来,形成建州左卫、右卫。从1533年(明万历十一年)起,建州女 真斡朵里部猛哥贴木儿的后裔努尔哈赤开始南征北战,先统一吉林省南部浑江和苏子河流域 建州五部,后征服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再招抚长白山东北、乌苏里江以东及黑 龙江下游东海诸部。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努尔哈赤率部自呼兰哈达移居赫图阿拉迅 速繁殖起来,到1613年,人口多达五六十万人。明中叶增到80万人左右。
    海西女真,是金朝的直接后裔,原居于松花江北岸的呼兰河流域。1387年(明洪武二十 年),明廷以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师20万北伐攻打女真时,依兰胡里改部纳哈出元 军余众尚有20余万,在松花江以北溃败,有4万多人受降,并得其各部落人等20余万人,羊、 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还至亦迷河(今饮马河),招降其残卒24229人,得其车辆499 63辆及马数千匹,纳哈出降明军后被封为海西侯。“海西”为元代一部分女真人的旧称,是 指在松花江中下游,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中段南北两岸平原地带广大地区,即今哈尔滨到扶余 以东的阿什河流域。以后逐渐向南发展扩散,分布在黑龙江地区东南部、吉林西北部与辽宁 开原以北地区,逐渐形成哈达、乌拉、辉发、叶赫四部,又称扈伦四部。海西女真有山夷( 熟女真)、江夷(生女真)之分。辉发、乌拉属江夷,哈达、叶赫属山夷。1406年(明永乐 四年),明政府在呼兰河流域一带置塔山卫,哈达与乌拉两部同属于塔山左卫。1502年,塔 山左卫渐次迁至今吉林农安、扶余与前郭县一带。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哈达部迁至哈 达河(今辽宁西丰县小清河),乌拉部迁至吉林市西北的乌拉镇。叶赫部的始祖星根达尔汗 ,原姓土默特,曾任塔鲁木卫指挥,初居于今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以北一带,后迁至叶赫河( 今大清河)住牧,筑城立国,改称叶赫。1573年迁至吉林省梨树县东南,叶赫分居东、西两 城。东城部落6000户,精兵3000人;西城部落5000户,精兵2000人,计约10余万人,成为能 与建州女真努儿哈赤抗争的势力之一。辉发部原居住在牡丹江下游至富锦一带。1409年(明 永乐七年),明在忽儿海(今牡丹江)设忽儿海卫,以塔失为指挥;在今富锦县设弗提卫。 后两部发生纷争,从黑龙江畔南下至今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努尔哈赤率兵打败了以叶赫为首的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锡伯、瓜尔佳、朱舍里、讷 殷等九部联军3万人,杀死叶赫部首领布寨及联军4000人。
    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或东海窝集部,也叫生女真,包括不同语族的众多氏族部落, 分布在松花江中游以下至黑龙江两岸流域,东至今日本海。随着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南移 ,野人女真中的一部分则逐渐占据了建州和海西的故地今松花江大曲折点处及东南部,大多 没有定居,多以游猎和畜牧为生。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或女直野人(即清代赫哲族 )和乞列迷(即清代费雅喀)以捕鱼为食,暑用鱼皮,寒用狗皮,不识五谷,六畜惟狗多; 在大兴安岭一带的北山野人(即清代的使鹿鄂伦春)以养鹿为主,乘鹿出入;分布在黑龙江 口入海处的“野人”(即清代的奇楞、奇勒尔等族人)也以捕鱼打牲为业。
    1583年,努尔哈赤以为父祖复仇为名,攻打尼堪外兰。尼堪外兰逃至鄂勒次(今齐齐哈 尔城南)。从此,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行动。1583~1593年,努尔哈赤用兵 11年统一建州女真各部;1599~1616年统一扈伦四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先统一东海三部, 即瓦尔喀部、窝集部和虎尔哈部,又统一东北边境诸部,即索伦部、萨哈连部、使犬部、使 鹿部等;1599~1643年,努尔哈赤等在黑龙江地区用兵17次,招抚了赫哲人等。1599年(明 万历二十七年),分布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中游两岸,东至沿海一带的渥集部呼尔哈路 长王格等率百人朝谒努尔哈赤,献狐皮、貂皮。据《黑龙江历史编年》记载,从1607年(明 万历三十一年)至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太宗崇德五年),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等人曾多 次率兵数千人东征招抚东海女真人。粗略估计,约收抚降人万余户,8.5万人。其中,1607 年,在宁古塔等地俘掠2000人;1609年,在乌苏里江兴凯湖地收编2000户;1610年,至绥芬 河、牡丹江中上游及图们江以北,招抚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 及雅揽路,俘其万余人而返;1611年,先至今兴凯湖东北岸及穆棱河俘获两路人马,围扎库 塔城斩首千余,俘2000人;1613年,至今海参崴地锡林路收降民200户、俘千人;1615年,攻 克东海渥集部东额里库伦城,斩800人,俘获万人,编户500(户均20人);1616年,先至黑 龙江中游征萨哈连部,行至兀尔简河(今鹤岗市伏尔基河),刳舟200,水陆并进,夺取36寨 ,后至黑、松二江合流处,夺取萨哈连部11寨,再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合流处招抚赫哲、费 雅喀两部和使犬、诺洛、石拉怜三路路长40人,部众百余户;1618年,虎尔哈部部长纳喀答 率民百户归附后金;1619年,收抚东海虎尔哈部散处遗民1000余户及丁壮2000人;1625年, 征东海虎尔哈部收降户500户;1631年,在宁古塔地俘男子1219名,妇女1284人,幼丁603人 (计3106人);1633年在斡里河斩338人,获男妇幼小700人,马373匹,牛102头,及大量皮 张等物;1634年,吴巴海等人俘获虎尔哈部落男子566人,妇幼924口(计1490人),马牛15 1头,皮裘163领,皮张2230张,犬39头,人参80两,布120匹等;1640年,清廷将所获新满洲 壮丁2709人,妇女2964人,共计5673人,均分隶于八旗,编入牛录。至明末清初,野人女真 便与建州女真合并了。
    (二)蒙古族人口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灭元后,蒙古族人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 中鞑靼部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及贝加尔湖(今内外蒙古)一带;瓦刺部在今科布多河、额 尔齐斯河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兀良哈部在今大兴安岭以东、松花江以西、嫩江流域、呼 伦湖以南、西拉木伦河以北。次年,明政权在兀良哈地置泰宁、朵颜、福余等三卫,是为兀 良哈三卫,也称朵颜三卫,隶于大宁都司。泰宁卫在今洮儿河下游,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带; 朵颜卫在洮儿河上游及索岳尔济山西南一带;福余卫则在嫩江中游今黑龙江省泰来县西北至 齐齐哈尔市周围。1486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鞑靼别部那孩拥有3万众,攻人大宁、金 山、涉老哈(今老哈河),杀兀良哈三卫头目伯颜等,掠去人畜数以万计。在兀良哈三卫地 区居住的蒙古族人,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业,同时也从事狩猎。
    二、人口总量
    明代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全国耕地面积扩大20%以上,增至五六亿亩,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户口昌盛,人口增长率从明代前期的年均4%上升到16世纪初期的10%以上,全国总人口从1 381年的5995万人,增至1562年的6365万人。
    明王朝在东北各地设立了许多个卫和千户所,明代一个卫约10.7“里”,一个千户所约 有2.2“里”。据考证,“里”是明代特有的一种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明初(1381年)规定 1里为110户,1460年达到145户,1571年增至154户。明政权还规定卫、所是军事组织,大约 有5600名士兵的设卫,有1120名士兵的设千户所,有112名士兵的设百户所。根据《大明一统 志》所记“里”数推算,1381年至1491年东北地区人口总数为383万人。据《中国人口史》统 计:东北地区辽、吉、黑三省在1381年有301万人,明代中期增到525万人,明末增到700万人 左右。所以,清廷能够轻易组织七八十万军队挥师入关,君临中华。
    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总量,是根据明代黑龙江地区设置卫、所、城、站数量推算的,这是 大多通用的方法。
    早在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建立之前,明朝就在黑龙江流域等地设置115个卫,从永乐八年( 1499年)到万历时,共设有384卫、24所、6个地面、7个站、1个寨,计422个。其中,约有半 数以上的卫所设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之间以及这两江流域一带。明代在黑龙江地区设 置130个卫。杨晹等人在《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表列明代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1 88个,其中今属黑龙江省境内可考知者就有91个卫所(另31卫在前苏联境内)。还有海西东 水陆10城、45站;海西西陆10站。黑龙江省宁安、依兰等县志对明代当地卫所也做过统计, 宁古塔地区设有48卫、3所、2地面、1站;依兰地区设有25卫;齐齐哈尔地区设有41卫、6所 、2地面、2站、1寨;爱辉地区有23卫、4所、2地面;哈尔滨市附近也有5卫、5站。仅以上5 个地区就有142卫、13所、6地面、5站、1寨。
    明王朝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陆续在辽宁地区设立了20多个卫,派兵戍守。到洪 武二十九年(1396年),官兵达13.6万人,连同家属五六十万人。说明每个卫有官兵6775名 ,连同家属约有2.8万人左右。对明代奴儿干都司辖区人口按408个卫推算,应为220万人左 右,总人口至少有230万人。
    黑龙江地区人口总数,在明代前期(1381~1626年)约为110~150万人左右;明中叶后 ,女真各部纷纷南迁,若暂以1/3计算,明代后期总人口约为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