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生育科研
一、男性节育技术
早在1931年,黑龙江地区在临床医学上就已能开展结扎男性输精管外科手术。1956年,
省内各大城市和医疗条件较好的工矿、企业医院已能普及输精管结扎绝育术。在开始阶段,
术式为阴囊中位双侧切口,损伤较大,且需缝合拆线等。进入60年代,输精管结扎手术量激
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术式逐渐改进到切口小,
出血少,不需缝合且减少了并发症,技术日臻成熟。为了提高节育效果,还采取了术中向尿
道端输精管断端腔内注入抑制或杀灭精子药物的方法。每侧2~4毫升,注入的药物有5%维生
素C或0.01%的醋酸苯汞。同时,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研究用组织钳改制成输精管固定钳——“
钳A”;用蚊式止血钳改制成输精管剥离钳——“钳B”(该钳亦称为环型输精管固定钳),
用此钳进行手术时,可将输精管挤至皮下最表浅处,固定可靠,便于输精管的分离,因切口
小、损伤组织少,可防止术后血肿,缩短手术时间。1979年,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吕德滨医师
提出了《输精管结扎术后远期临床与睾丸组织学观察》的论文,对10例输精管结扎10年以上
者,从临床与睾丸活检组织进行了观察,得出结扎10年以上者,睾丸组织形态与对照组无差
异的结论。
睾丸活组织检查用于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不仅能确定不育症的原因,还为判断预后及确
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计划生育科研工作中,观察各种抗生育方法对睾丸生精功能有何影
响,对阐述作用部位、作用机制与原理以及对间质细胞分泌男性激素有无影响等,也有赖于
睾丸活组织检查。过去应用的穿刺吸取活组织方法往往难以成功,故多用手术切取的方法,
但组织损伤较大,群众不愿接受,因而影响男性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吕德滨医师研
制出睾丸活组织钳穿刺取材法。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不用手术刀切开阴襄皮肤而改用
输精管剥离钳直接插入法,可减少出血,有利于早期愈合。
据调查,在一些产棉区发现了长期食用生棉籽油的人极易出现男子不育情况。经动物实
验,证实粗制生棉籽油中导致男子不育的成分是棉酚。随后对棉酚抗生育效果、作用的部位
和机理、药理、毒性等进行研究,并开始了全国性的临床协作。1978年,全国14个省市共试
服节育棉酚8806例,其中黑龙江省试服133例,发现有引起持久性不孕的可能。对此,哈尔滨
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吕德滨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电镜室副教授于天文进行了研究,于19
83年共同发表了《22例服节育量棉酚的睾丸形态学观察》的论文,在国内外首次指明停服棉
酚后部分人的精子长期回升的机理是精原细胞受损。并阐述了它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分类,
明确提出口服节育量的棉酚可引起少精症,从而引起不可逆性的药物性绝育。这个与上海第
二医科大学等单位协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时受到国家“六五”期间科技攻关表彰,获得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六五”期间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女性节育技术
30年代,哈尔滨市医院就已开展人工流产钳刮术。较大月份妊娠先用昆布棒插入宫颈,
待宫颈软化成熟后再行钳刮;或用Mitrolynda(相当于现代水囊)插入宫腔,待宫口开大后
自然流产。在当时,主要用于治疗,很少用于节育。1953年,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主治医师杨
景兰在国内首先开始对女性输卵管结扎节育术小切口术式进行了探索。经临床研究,得出了
腹部正中小切口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少、受术者痛苦小、成功率高,绝育效果好的结论。1965
年,杨景兰在全国22省市计划生育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小切口3335例输卵管结扎术改革
》的学术报告,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在北京首都医院和北京妇产科医院进行了技术
操作表演。1968~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和第二医院、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市
第一医院的韩向阳、张景环、李象忠等共同进行了短效口服避孕药效果与长期应用安全性的
研究。根据临床观察身体内分泌三大代谢检查、肿瘤检查、子宫内膜光镜及电镜检查得出了
长期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对人体是安全的结论,得到国内有关人士的重视。
1972~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及黑龙江省医院的韩向阳、郭敬德
、王菊本等对长效口服避孕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经仔细观察每周一次服用一
片长效避孕药的效果,并从服药者的三大代谢、肝肾功能、肾上腺功能和有无诱发肿瘤等方
面进行了检测。最后得出临床避孕效果安全可靠(有效率达98%以上)、对身体健康无危害的
结论,总结资料汇编在全国长效口服避孕药的总结中。同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计划生育科研组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部电镜室韩向阳、郭敬德、李象忠等承担《应用避孕
药后妇女子宫内膜腺上皮电子显微镜的初步观察》的课题,探讨了应用短效、长效避孕药后
,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说明药物避孕的机理。该总结论文发表在《中华医
学杂志》上,这是国内第一篇报道,受到了重视。
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向阳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李艳珠在全国计划生
育科研会上首次提出金属节育环放置10年以上对人体无害的报告。经过长期临床随访研究,
对子宫内膜病理检查、金相检查等手段,得出了以上结论,为国内延长金属环放置年限提供
了科学依据。
1978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向阳等完成了对中药甘遂抗生育作用的机理、
动物实验研究,并在早、中、晚期临床引产中试用。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
滨市妇产医院、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齐齐哈尔铁路中心医院、青冈县人民医院及哈尔滨市
第一、四、五医院等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该项研究属国内外首创,为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提
供了一种新的引产药物和新的引产方法。本研究共总结出10余篇论文,先后6次在全国计划生
育科研会议与技术交流会上宣读,受到全国同行的重视。
1979~1984年,黑龙江省安达县人民医院妇外科计划生育协作组对女性绝育手术进行改
进,总结改进出一种经腹小切口施行输卵管结扎术,其主要特点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减
少体内缝线异物,麻药、手指、止血钳指示下操作分离钳夹腹膜,无付损伤;取管迅速准确
,切实可靠,防止了误扎、漏扎。
1978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计划生育科研协作组韩向阳用动物实验证明中药甘遂有抗生育
作用。1979年,将50%甘遂乙醇注射液试用于计划生育中期妊娠引产。肇东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开始应用利凡诺引产术,在全县开展2万余例引产,成功率为92.5%。经临床实践证明,此法
引产临床反应小,患者愿意接受,且药源充足,制剂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易于掌握。80
年代,临床扩大使用甘遂乙醇注射液,全省已临床引产4000余例。临床引产资料说明,羊膜
腔内注射0.5~0.8毫升,流产效果达99.5%,平均流产时间为26~28小时左右。
198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部电镜室李象忠、韩向阳
等完成了《长期放置金属避孕环子宫内膜腺上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课题。观察结果表
明,子宫内膜无致癌性改变,长期放环对人体无害,该论文率先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
上。
198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向阳和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李艳珠等又完成了《
金属避孕环放置20年左右及绝经期取出》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说明,长期放置金属环对人
体无害,可作为终生避孕工具,并为修改全国《节育手术常规》、延长金属环使用年限提供
了科学依据。论文在全国计划生育技术交流会上宣读,并被列入汇编。该成果获1984年省科
技成果三等奖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六五”期间科技进步三等奖。伊春市林业中心医院采
用中药白芨与碘仿、液状酚、甘油等制成堵塞输卵管药物。经临床试用,效果较好,为堵塞
输卵管绝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药剂。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4年,哈尔滨市妇产医院主任医师牛鸿光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刘荣周等共同
完成《宫腔内压力测定研究以及新型吸引流产管的设计》,通过生物力学的方法,探讨了在
人工流产吸引时宫腔压力与宫血逆流的道理。早期妊娠时人工流产吸引术时宫腔压力的研究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人工流产时宫腔压力进行实验测定、理论分析与计算,测得了妇女
早孕(妊娠8~10周)时宫腔压力值的生理常数,提出与证实了人工流产吸引术时整个宫腔是
正压值的结论,纠正了以往认为人工流产吸引术时宫腔是负压的模糊认识,从而对阐述人工
流产吸引术时宫腔血液逆流腹腔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的发生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消除人
工流产时宫腔血液逆流至腹腔现象,减轻受术者的痛苦,减少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作了较大
贡献。这项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是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常出现的事故。1984年,齐齐哈尔医学
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王舒兰对输卵管绝育术并发盆腔静脉瘀血症进行了探讨研究。实践证
明,与输卵管平行之系膜大血管与卵管同时被切除易于其后并发盆腔静脉瘀血症。有的术后
者虽然扎管术后无明显炎症包块、粘连等症状,但仍感觉腰腹部酸痛。为了有利计划生育的
开展,使妇女在接受手术后无并发症的痛苦,齐齐哈尔医学院在此项研究上继续观察,开展
盆腔静脉照影术研究,提出了预防方案,以防止输卵管结扎术所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
三、优生学研究
根据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对第一胎出生了遗传病儿
、畸型儿或生后致残儿再要求生第二胎者,对该病残儿及其父母进行必要的检查与诊断,及
时控制了遗传病儿和畸型儿的再生率,以提高第二胎的健康水平。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
属第一医院肖永义、朱文峰、白馨芝等自1981年至1983年6月,在对全省11万儿童进行遗传病
流行病学调查,并在门诊遗传咨询2061例病儿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随访,提出了第一胎是
病残儿、第二胎优生的原则,并在1983年于合肥市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会议上作了报告,得
到了与会专家们的好评。该研究因在全国具有应用价值,又为各地迫切需要,先后在《健康
报》、《中级医刊》、《计划生育报》、《优生快讯》、《浙江省科技情报》、《中国卫生
画刊》、《大众医学》等报刊上予以报道。1983~1984年,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率先试点,在
申请生二胎鉴定病残儿中,按优生学原则有15~29%被控制下来,不准生第二胎。1983年6月
,省卫生厅、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省内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后,在全省试行。同年,在全国
优生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以此为规范,要求全国参照试行。1985年末,省卫生厅、省计划生
育委员会作出了在全省正式执行的决定。该优生学研究获1985年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成果
一等奖,并为国家制定优生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刘德贵等在分析913例接受遗传咨询患者的染色体中,成功地发
现了6种8例系国内外均无报导的遗传病,在染色体畸变研究中发现4种染色体的新核型,填补
了国内外遗传病学的空白,为优生学提供了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