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惜梦
赵惜梦,原名赵云鹤,因以笔名惜梦闻名于世,故改名赵惜梦。1899年5月23日生,奉天
瓦房店(今辽宁省瓦房店市)人。出生3个月父病故,由寡母抚养成人。赵惜梦自幼聪慧好学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奉天一中求学。时值北京爆发“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赵惜梦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新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21年暑期中学毕业后,考入奉
天文学专门学校。1922年底,以惜梦的署名接连在《盛京时报》的《新诗》栏,发表《枕上
》、《梦》、《孤雁》3首新诗,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到1923年底,在《盛京时报
》上已发表新诗、小说等数十篇作品,成为东北第一代的新文学作家。
1924年初,于奉天文专毕业,经友人介绍,任《哈尔滨晨光》报文艺编辑主任。任职后
,除革新原有的综合性副刊《光之波动》和综合性周刊《艺林》的内容,向新文学方面倾斜
之外,又先后创建了《绿意》、《儿童》、《文学》和《文艺》(“春潮社”社刊)4个纯新
文学周刊,几乎每天都刊载文学作品,有力地促进了黑龙江新文学的兴盛与发展。
赵惜梦不仅是一个新文学作家、优秀的报纸编辑,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对军阀卖国、
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勇敢地撰文揭露抨击。《哈尔滨晨光》报自1923
年创刊之日起,在每天报纸的骑缝上印有“诸君记得二十一条否”9个大字,意在提醒民众不
要忘记袁世凯的卖国罪行。但此举遭到一些政客和亲日势力的攻击。赵惜梦在该报任职后,
撰文予以驳斥,指出二十一条是日本“侮我”、“凌我”、“蓄意灭亡我”的“通令”。“
诸君记得二十一条否”9个大字,“实欲促国人之深醒,而思有以敌制之,有以抗御之,有以
使彼知有忌惮也!”
1924年“双十节”,广州市民在公园里集会、上街游行,抗议反动军阀陈炯明和商团军
的大屠杀。针对反动军阀的罪行,赵惜梦在《同胞!还不奋起吗》一文中指出:“怎奈我们
弱小的同胞,将逃出了满清专制的酷毒,活泼泼的生命,却被万恶的军阀,给我们握住了。
可痛呵!”文章号召全国同胞迅速奋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为了壮大新文学队伍,扩大新文学的影响,1925年赵惜梦联合哈尔滨的于浣非、陈凝秋
、张末元、涛光和沈阳的李笛晨、金亦棠、周东郊、赵鲜文、周均溪等成立了哈尔滨的第一
个新文学社团“春潮社”,在《哈尔滨晨光》报上辟出《文学》、《文艺》两个周刊。
1926年12月15日,《哈尔滨晨光》报被吉林省滨江县警察厅以“似有鼓吹赤化之旨趣”
为由查封,被迫停刊。1927年初,赵惜梦应《国际协报》社长张复生、总编辑王星岷之请,
任该报副刊部主笔,创建了大型综合性副刊《国际公园》,以发表新文学作品为主,同时刊
载文学批评、哲学、文化、教育等社会科学论述。另外又以《国际协报》副刊附页的形式,
相继发行4种纯新文学周刊:《绿野》、《啬薇》、《灿星》、《蓓蕾》。这些周刊,不仅填
补了黑龙江没有文学期刊的缺陷,而且扩大了黑龙江文学在全国的影响。
1929年,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由孔罗荪和陈纪滢出头,组建一个“蓓蕾文学社”,并
在《国际协报》上出版社刊《蓓蕾》周刊,一直出版到1932年哈尔滨被日军攻陷。
赵惜梦特别注重培养新文学人才,组建文学创作队伍。在他的热心鼓舞帮助下,一大批
文学青年开始从事新文学创作。现代著名作家张铁弦、金人、孔罗荪、陈纪滢、杨朔等,都
是在他的帮助下,步上文坛的。
赵惜梦在哈尔滨期间的文学创作领域开阔,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作品有小说《归
途》、《婚孽》、《自杀》、《安慰》、《期待》、《后妈的使命》、《在公园里》、《余
烬》;散文《血花》、《结束的帐》、《深夜》、《醉后》、《微颤》、《梦里的歌声》、
《他和伊的恋爱》、《七夕》、《心泉零滴》;新诗《我的心》、《有给》、《感怀》、《
雪花》、《踏雪》、《春风》、《春潮》、《秋夜》、《惆怅》、《你漂泊的儿子》等近百
篇(首)。这段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惜梦把《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作为抗日救
国政治宣传阵地。自9月20日起,每天在《国际公园》上用通栏大字标语口号,进行政治鼓动
。
“江桥抗战”爆发后,他以《国际协报》特派员的身分,携带劳军款和慰问品亲赴江桥
前线慰问采访。事后被委任为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将军的私人秘书,负责接待来齐齐哈尔
采访的国内外新闻记者和外国驻华武官。“江桥抗战”失败,齐齐哈尔陷落后,马占山率部
退往海伦,赵惜梦返回哈尔滨。
1932年2月5日,日军攻陷哈尔滨,赵惜梦去北平,任《大公报》与《华北日报》的外勤
记者,负责采访东北、热河、绥远、察哈尔一带抗日爱国军民的活动。
1934年,张学良任武汉行营主任后,决定由他出资,让赵惜梦出头,在武汉办一家报纸
。赵惜梦根据张学良的旨意而办的《大光报》,于1935年3月1日在武汉创刊,发行10万份左
右,成为全国七大报纸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光报》停刊,受南京大主教于
斌之请,赵惜梦参与了《益世报》的复刊工作。
1940年,接受兰州市长蔡孟坚之请,出任兰州市政府秘书长兼任《西北日报》社长。
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东北接收员、大连市政府秘书长、
市长。大连解放前,携全家逃往上海。1949年7、8月间,逃往台湾,出任国民党国大代表、
立法委员。1950年春,在台中创办杂志《自由亚洲》,仅出版3年多便因缺乏资金而停刊。后
来一直过着孤单寂寞的隐居生活。1956年12月14日因肝癌病故于台中,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