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经济鱼类

  1.黑龙江野鲤(俗名:鲤子、油鲤)
    《盛京通志》云:“黑龙江夏多鲤。”《呼兰府志》云:“巨鳞之鱼有鲤,金鳞赤尾, 为饭食上品,江产者大而肥,重十数斤,其小者俗称鲤拐子。”
    体纺锤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口亚下位,略呈马蹄形。须二对。一般鱼体为金黄色 ,背部为黑褐色,尾鳍的下叶为鲜红色,所谓“金鳞赤尾。”
    黑龙江野鲤属于底层鱼类,喜水稍混浊,适应性强,是杂食性鱼类,以高等植物、摇蚊 幼虫、螺蛳和浮游动物为食,生长较快。冬季在大江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3年性成熟,体长 为30厘米左右,怀卵量因体大小而变幅较大,为6.5万—62.5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6月 底,分批产卵。产卵时溯河游向浅水处,卵粘着在淹没的植物体上。
    黑龙江野鲤分布广,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捕捞鱼类之一,产量约占捕捞总量的20%左右;且 能在池塘中自然产卵,是养殖的主要品种。
    黑龙江野鲤的出肉率和含脂肪量高于其它地方之鲤,为本省群众所喜食,每逢佳节或喜 庆之日,“席必有鲤。”
    2.德国镜鲤、苏联鳞鲤
    镜鲤生长快,易捕捞。体型粗壮侧扁,背部隆起,头较小。鳞片较大,镜状、沿边缘排 列。除背鳍两侧各有一行相对称的连续鳞片外,其余部位少鳞。镜鲤原产于德国的巴伐利亚 州。1957年从大连金县移入亲鱼在哈尔滨水产试验站进行饲养、繁殖。1984年联邦德国赠送 我国一批鱼种,其中一部分交黑龙江省饲养。
    苏联鳞鲤系苏联渔业科学工作者选用黑龙江野鲤与镜鲤杂交,经过定向培育,成为遗传 特性稳定的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苏联鳞鲤体型高,生长快,成熟早,越冬、抗病能力强。 外形上比黑龙江野鲤短、高、厚,即俗称短、粗、胖。1958年从苏联引进鱼种200尾在哈尔滨 松浦水产试验站试养,于1966年前已推广到北方各省养鱼单位,效果显著。
    3.银鲫(俗名:鲫瓜子)
    《呼兰府志》:“鲫,青白色,扁身,多刺,巨者尺余,味美。”《宁安县志》:“镜 泊湖鲫,红嘴、红翅、红鳞,红尾、与他江湖所产者特异。”
    体短侧扁而高,体高显著超过头长,尾柄高等于或稍超过尾柄长,这是与普通鲫鱼的不 同之处。口端位,无须。体色:栖息于江河或深水湖泊水库的为银白色;在水草丛生的泡沼 里的为灰黑色。
    银鲫是杂食性鱼,生命力强,在低氧和碱性较大的水域中也能繁殖衍生,一般3年性成熟 ,体长16—20厘米,怀卵量9万—13万粒,粘性卵。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初,分批产卵,属 于雌核发育。
    银鲫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捕捞鱼类,分布广、产量高,因其个体大、生长较快,现已成为 池塘养殖品种,被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市进行养殖。
    鲫鱼肉嫩味美,素为人们所喜食。《柳边纪略》云:“牛鱼(指鳇鱼——引者)在辽金 时已贵重矣,然其味在鲫鱼下。鲫鱼大者三斤,小者若滦鲫,鲜美不可名状。”《新唐书· 渤海传》:“俗所贵者,湄沱湖(镜泊湖——引者)之鲫。”镜泊湖鲫早已远近驰名。
    4.白鲫
    体高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稍小,尾柄细长,体色银白。适应能力强,喜欢生活在水 的上、中层,以食浮游生物为主,兼食一些水生昆虫及有机碎屑。繁殖习性与鲤、鲫相同。
    白鲫原产于日本琵琶湖,称日本河内鲫、大阪鲫、源五郎鲫。1976年从日本移入我国, 因其体色银白,故称白鲫。1983年本省从江苏、浙江两省引入夏花鱼种进行放养,效果较好 ,具有食性广,个体大,生长快,易捕捞等优点,已成为池塘养鱼的搭配品种之一。
    5.翘嘴红鲌(俗名:松花江大白鱼、兴凯湖大白鱼、刀子鱼、大白鱼、岛子鱼)
    《呼兰府志》:“白鱼,喙锐微峭,窄身扁腹,首尾上曲,多冗刺,大者六七尺,肉肥 而味美。”《依兰县志》:“岛子鱼又曰白鱼,为松花江之特产,亦前清之贡品。”
    体修长而侧扁,头部背面平直。眼大,下颌厚大而向上伸延形成上翘,故名为翘嘴红鲌 。背部和两侧呈棕色或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色或灰暗色。
    翘嘴红鲌广泛分布于大江干流和兴凯湖、镜泊湖,形成了江河与湖泊两个不同的生态类 群。江河群体在大江二流上产卵。湖泊群体在沙质湖岸产卵。5年性成熟,怀卵量为35万—8 0万粒,漂浮性卵。兴凯湖翘嘴红鲌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集群向湖北岸洄游产卵。兴凯湖的 白鱼滩、鲤鱼港均系翘嘴红鲌的产卵场。
    翘嘴红鲌是本省主要名贵经济鱼类,以食水生昆虫、虾、鱼为主,也吃少量的高等水生 植物,生长快,一般捕捞个体为67厘米左右,大者可达1米以上,重10余公斤。1953年在兴凯 湖一网曾捕获118吨。据调查资料记载,60年代春渔汛期,翘嘴红鲌的产量可占松花江下游、 黑龙江中游鱼产量的4.520.6%。近几年来产量显著下降。
    翘嘴红鲌含脂高,味极鲜美。兴凯湖的翘嘴红鲌(大白鱼),被誉为全国四大淡水名贵 鱼之一。
    6.鳊鱼(俗名:鳊花)
    《盛京通志》称为鲂,“缩项,弯脊、扁身,细鳞,俗称鳊花。”《呼兰府志》:“鳊 ,土人名鳊花,扁身阔腹,白色如银,大者二三斤,肉薄多刺,味腴美。”
    体高侧扁,脊部隆起,头小,眼大。口端位,口裂斜。背鳍在体的最高处的中位。尾鳍 分叉较深。背部青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灰色。
    鳊鱼喜栖息于有缓流的水域中,居于水的中层。4年性成熟,怀卵量为2.8万—10万粒, 漂浮性卵。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月初。是杂食性鱼类,以植物为主,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次 之,偶尔也吃小鱼。
    鳊鱼分布较广,以松花江中、下游数量为最多。据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记载,60年代占松 花江明水期三层挂网产量的6.2—8.5%,1984年下降为2.7%。
    鳊鱼是本省民间流传的“三花五罗”之一,肉嫩味鲜,是淡水鱼中的佳品。
    7.虹鳟鱼
    体呈纺锤形,头大,口小。背鳍短,有一脂鳍。背部黑褐色,体侧黄绿色,横列一条宽 而鲜艳的彩带,故名“虹鳟。”
    虹鳟为冷水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喜栖息于水质清晰、水量充沛,具有砂砾底的溪流中 ,最佳水温为15—20℃。生长快,3年性成熟,个体可达1—2公斤,10年达25公斤。掘坑产卵 ,雄鱼有保护鱼卵孵化的习性。产卵期为早春,水温为4—13℃。以昆虫和小鱼为食。特别贪 食。
    虹鳟鱼原分布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美国的一些地区和加拿大的西海岸。1874年首次被移 往美国东海岸水域饲养,1877年引进日本,1880年移入欧洲大陆。目前虹鳟养殖已遍布世界 五大洲,成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养殖冷水性鱼类,并完全依赖人工配合颗粒饵料饲养。肉嫩 味美,为上等佳肴。1959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赠送给我国一批虹鳟鱼卵和鱼种,在黑 龙江省建场饲养,现已逐渐推广到全国18个省市。虹鳟鱼是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鱼类,黑龙 江省池塘养殖亩产已达45吨。
    8.高白鲑、楚德白鲑
    这两种白鲑的外形基本与乌苏里白鲑相似。属于冷水性鱼类,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0—20 ℃。高白鲑有两种类型:河道型和湖泊型。本省引进的为湖泊型。楚德白鲑为河道型。均以 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
    高白鲑和楚德白鲑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快,3年性成熟可达0.75—1公斤,怀卵量为1. 1万—4.26万粒。11—12月当水温为3—6℃时产卵,经过一冬至3—4月份孵出,冬季仍不停 食,继续生长。高白鲑的个体最大可达3—4公斤,楚德白鲑为4—5公斤,这两种鱼容易捕捞 ,味道鲜美。
    高白鲑、楚德白鲑原分布苏联西伯利亚水域。1985年本省从日本国长野县引进两种鱼卵 各20万粒进行孵化和饲养。
    9.鲂鱼(俗名:法罗鱼)
    《盛京通志》云:“发禄鱼,似鳊花而大色黑”。《宁古塔纪略》云:“形似缩项鳊, 满名发禄。”
    体形似鳊鱼,但比鳊鱼体高呈棱形。头尤小,口小斜裂,口端位,背鳍高。背部灰褐色 ,体侧灰黑色,腹部银白色。
    黑龙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鲂鱼生态习性不同。黑龙江水系的鲂鱼主要栖息在江河,产漂 浮性卵。而长江水系的鲂鱼主要栖息在湖泊,产微粘性卵。鲂鱼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水生 昆虫、虾、软体动物和小鱼等。
    鲂鱼是“三花五罗”之一,脂肪多、肉鲜美,但捕获量极少。
    10.东方真鳊
    体高侧扁,呈卵圆形,与鳊鱼相似,但背鳍没有硬刺;下咽齿仅为一行。
    栖息于江河、湖泊有水草的水域,尤以湖泊为佳。以底栖生物和昆虫幼虫为食。3龄体长 25厘米性成熟,怀卵量4.2万—8万粒,粘性卵。产卵期为5月底至7月初。生长快,个体大, 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已成为湖泊、水库的放养鱼类。鱼肉细嫩,味美。
    东方真鳊原分布于苏联里海与咸海各水系并被移殖到苏联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后游窜到 我国新疆境内,并被移养到湖泊、水库。1980年由新疆移殖到黑龙江省,现已在大庆红旗水 库放养。
    11.鳜鱼(俗名:鳌花)
    《盛京通志》云:“鳜,扁形阔腹,大口细鳞,有斑彩。明者为雄,暗者为雌。一名鳌 花,又名花罽鱼。”《黑龙江外记》云:“鳌花,鳜也。”《呼兰府志》云:“有拗花鱼, 似鳊腹尤阔,肉厚而刺少,脊有三鳍其劲,遍体浅绿色,腴美过于鳊花,似凝脂成。”
    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体较高,头呈三角状。口大端位,口裂斜,鳞小。背鳍几乎占 据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尾鳍呈扇圆形。体侧金黄色,有不规 则的大黑斑块,头部有三条黑纹延至背鳍基部。背鳍、臀鳍和尾鳍各有二行或三行黑块纹带 。
    鳜鱼在本省的江河及大型湖泊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缓流而有水草的下层水域。冬季在 深水处越冬,3年性成熟,怀卵量6.4万—23万粒,漂浮性卵。6月份在有流的场所产卵。鳜 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以鱼虾为食,仔鱼一开食即吃他种鱼苗。
    鳜鱼为“三花五罗”之一,与兴凯湖大白鱼、黄河鲤鱼、淞江四鳃鲈鱼一起被誉为全国 四大淡水名鱼。
    12.梭鲈
    体为流线形,头小吻尖。上下颌、犁骨的腭骨有齿,背鳍2个,腹鳍胸位,尾鳍分叉。背 、侧部灰绿色。有12—13条褐色纵斑,腹部白色。为淡水和半咸水水域的鱼类,喜栖息在大 型的敞水湖泊和河道。生长快,一般体长35—50厘米,最大可达130厘米。性凶猛,以小鱼为 食。4龄以上性成熟。7—13龄个体的怀卵量平均为29.1万粒,每年4月中旬水温达15—16℃ 产卵。
    梭鲈原系欧洲易比河以及黑海等水系的鱼类,由苏联人工移入黑龙江下游的湖泊,后游 窜到黑龙江中游。自1982年起抚远渔场的张网每年均能捕获。
    13.青鱼(俗名:青根,青根棒子)
    体长腹圆,背部较平直。头小吻钝,口端位,呈弧形,无须。背鳍短小无硬刺,尾鳍分 叉较深。背、侧及鳍均为暗色,腹部白色。
    青鱼为底层鱼类,个体大,生长快,6—7年性成熟,体重6—7公斤,怀卵量30万—70万 粒,漂浮性卵。主要以螺蛳和幼蚌为食。
    青鱼肉鲜美,是我国青、草、鲢、鳙四大养殖鱼类之一。在本省江河虽有分布,但数量 极微。
    14.草鱼(俗名:草根、草根棒子、草啃鱼)
    《盛京通志》云:“鲩似鳟(指赤眼鳟——引者)而大,身圆肉厚,有青白二色(误与 青鱼混同——引者)俗呼草根鱼。”《呼兰府志》云:“草根鱼,似鲤,身微圆,肉腴而白 ,巨者长四五尺,江冰初泮,此鱼正肥,可生啖。”黑龙江省历来有吃“生鱼”(将鱼肉切 丝辅以蔬菜佐料而成)的习惯,可以上大席。“生鱼”以草鱼为佳。
    草鱼体长腹圆,略呈纺锤形。头小吻钝,口端位。背侧为灰绿色或灰黄色,腹部白色。 栖息于有流的水域中,属中、下层鱼类,性活跃,游泳敏捷。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解冻后 集群溯江而上,开始繁殖洄游。草鱼生长快,6年性成熟,体重7公斤左右,怀卵量为36万— 110万粒,漂浮性卵。产卵后进入湖泊和河湾于淹没的草滩进行肥育。草鱼是典型的食草鱼类 ,故名“草鱼。”
    草鱼是我国四大养殖鱼类之一。黑龙江省资源较为丰富,江河均有分布。60年代黑龙江 中游及松花江下游春渔汛期产量曾占同期捕捞产量的16.6—24.6%,而1984年减少到不足1 %。
    15.鲢鱼(俗名:胖头、胖头鲢子、白鲢)
    《盛京通志》称,“似鲔而弱,腴腹细鳞,颐锐形扁,俗呼鲢子鱼。”《呼兰府志》 云:“胖头鱼面部甚宽,大者二三尺,其味厚,出水便死。小者名苦鲢子,亦曰胖头鲢子。 ”
    体高而侧扁。头大,口小。眼小且低位。鳞小,胸鳍长。背部为青灰色,体侧和腹部银 白色。
    鲢鱼栖息于江河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中,喜居水的上中层,出水易死。冬季在深水处越 冬。5年性成熟,体重3公斤左右,怀卵量为23万—60万粒,漂浮性卵。春季解冻后,成熟群 体溯江而上进行产卵洄游。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产卵后即进入湖泡肥育。以浮游植 物为食。
    鲢鱼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经济鱼类,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等水域,资 源比较丰富,是我国四大养殖鱼类之一。含脂肪量高,鱼头用砂锅清炖,堪称席上名菜,本 省民间流传:“鲢鱼头,鲶鱼尾,鳊鱼肚子,重唇嘴”,是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佳食部 位。
    16.鳙鱼(俗名:花鲢)
    体侧扁稍高,头大,约占体长的1/3,吻钝,眼小。背鳍短小,胸鳍长大,腹棱仅自腹 鳍至肛门。背部灰黑色,体侧灰黄褐色,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银白色。
    生活于水的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迅速,3年可达2公斤左右。行动迟缓,易 于捕捞,是池塘养殖和大水面放养的主要品种。5—6年性成熟,个体重为8公斤左右。
    鳙鱼原是长江水系的鱼类。1952年起本省引进鱼苗投放湖泊、水库和池塘进行养殖,后 游窜到大江,并在大江中已自然繁殖。
    17.雅罗鱼(俗名:华子鱼)
    体长侧扁,腹圆。口端位,口裂稍斜,唇薄。鳞片基部有明显的放射线纹。背部为灰褐 色,体侧银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有时呈浅黄色。
    雅罗鱼虽然不是冷水性鱼类,但喜栖息于有山涧支流的水域里。3年性成熟,一般体长1 7厘米,怀卵量约1万粒左右,粘性卵。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5月初正值桃花水上涨的季节,溯 流至有砂砾底质的支流里产卵,冬季进入深水处越冬,有着明显洄游规律,较易捕捞。是杂 食性鱼类,主要以高等植物的茎叶和碎屑为食,其次是昆虫等。
    雅罗鱼在黑龙江水系和绥芬河均有分布,但在分类上略有不同。黑龙江水系的雅罗鱼, 侧线鳞多,为典型种群;绥芬河的雅罗鱼,侧线鳞少,为亚种,谓之图们江雅罗鱼。是绥芬 河水系中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松花江流域的龙凤山、太阳升、双凤等半丘陵型水库的雅罗 鱼资源丰富,产量也较高。
    18.银鲴(俗名:黄姑子、黄骨子、黄鲴)
    《盛京通志》云:“黄鲴,似白鱼而头尾不昂,阔不逾寸,长不径尺,土人呼为黄骨子 。”
    体为纺锤形,头小,吻钝、口下位。尾鳍分叉较深,背部灰黑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 鳃盖后缘有一桔黄色的斑块。胸鳍、腹鳍和臀鳍杏黄色。
    银鲴栖息于有水流的水域中,喜群游。3年性成熟,体长为13厘米以上,怀卵量4万—10 万粒,漂浮性卵。产卵期为6月初至7月底。在江道中产卵,产卵后进入湖泊或在岸边索食, 秋季洄游到江道深水处越冬。是以食浮游植物和碎屑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银鲴是本省的小型经济鱼类,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及有流的附属水体均有 分布,嫩江下游泰来江桥一带银鲴资源尤为丰富,年产可达500多吨。
    19.细鳞斜颌鲴(俗,名:板黄)
    体较高侧扁,头小,吻钝,口小下位。背鳍有硬刺。鳞小。尾鳍分叉较深。背部灰黑色 或灰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有隐约可见的黄色色彩,各鳍均为淡黄条,故名“板黄。” 尾鳍边缘带有黑色边框。
    细鳞斜颌鲴4年性成熟,体长23厘米以上,怀卵量1.8万—9万粒。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 月中旬,受精卵轻微地粘着于砂砾上。以腐屑和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还食水生苔藓类。其 肉味鲜美,已被作为养殖的品种进行人工繁殖。
    细鳞斜颌鲴主要分布于大型湖泊,以镜泊湖为最多,50年代曾占总产量的40,8%,近年 来所占比例急剧下降。
    20.圆吻鲴
    体侧扁,腹部圆,尾柄较长。头小,吻钝突出。背部深黑色,腹部银白色,眼后缘有一 浅黄色斑纹。
    适于江河、湖泊中生活,喜栖息于底层,以下颌角质膜刮食附着藻类和有机碎屑。在黑 龙江省的水域环境中4年性成熟,体重0.5公斤左右,6月份产卵。
    圆吻鲴原是分布于长江、珠江等水系的鱼类,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体长可达60厘米, 重4公斤。1979年本省从山东省引进鱼种试养,1982年进行人工繁殖,获得了第一代鱼苗,现 已在池塘安家。
    21.鱤鱼(俗名:鱤条,干条鱼)
    《盛京通志》云:“鱤,即诗之鳏,俗呼鱤条。”《呼兰府志》云:“鱤条,头锐额黄 ,身类木棒,重至六七十斤,恒破网而走,渔家称为金头大王。”
    体细长呈棒状,头为锐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大,上下颌长而尖,突向前方,眼小,鳞 小。尾鳍分叉很深。背部灰黑色或灰绿色,体侧银白色,有金黄色泽。胸、腹、臀鳍带有黄 色条纹。
    鱤鱼栖息于江河以及有一定水流的大型湖泊,为中上层鱼类。游泳敏捷,善于掠食,生 长快,5年性成熟时体长达60厘米,怀卵量82万—134万粒。产卵期为6月初至7月中旬,在大 江二流产卵。产卵结束后进入支汊、湖泊肥育,食欲旺盛,以其它鱼类为食。对氧量的要求 较高,成、幼鱼皆须进入大江深水处越冬。
    鱤鱼是本省主要大型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各条大江及镜泊湖和兴凯湖,以黑龙江中游 和松花江中、下游数量为多,尤其是在产卵季节,可占捕捞产量的2—4%。一般捕捞的体长为 100厘米左右。
    22.唇?(俗名:重唇鱼、重重、虫虫)
    《盛京通志》云:“重唇鱼,即诗之鲨。如鲫而狭,淡黄色,尝张口吹沙。”
    体长侧扁,腹部圆。吻长略尖,口下位,呈马蹄形,唇厚肉质游离,故名“重唇。”口 角须一对。眼特大,上位。背鳍的刺粗壮而光滑。背、侧部灰褐色,腹部白色。栖息于江河 以及有水流的大型湖泊,3—4年性成熟,怀卵量10万粒左右,产卵期为6月份,于砂砾质的地 方产卵,粘性卵。是典型的食底栖动物的鱼类,依靠游离的唇挖掘泥中生物,故曰“张口吹 沙。”
    唇?分布于江河及镜泊湖等水域。嫩江上游、黑龙江上游和镜泊湖等水域的数量较多。 体长一般20—30厘米。
    23.花?(俗名:吉勾鱼、花吉勾)
    《盛京通志》称为抿子鱼,“脊高腹平,鳞小味腴。”民间又称吉花,而列入“三花五 罗”中。
    体长,背鳍起点显著隆起,而且背鳍硬刺粗长光滑。腹部平直,吻圆钝、口下位,呈马 蹄形,唇较薄,口角须一对。眼突出。背、侧部为灰褐色,并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 ,腹部灰白色。
    花?喜在静水和水流不大的水域里生活,3年性成熟,一般个体为15—25厘米,怀卵量4 .8万—13万粒。粘性卵。产卵期为6—7月份。以底栖动物为食。
    花?分布较广,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和镜泊湖等水域均有分布, 资源量也较丰富,年生产量约占2—5%。
    1985年5月4日在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捕获一尾花?和唇?的天然杂交种,性状界于两者之 间。
    24.红鳍鲌(俗名:麻连鱼、小白鱼)
    《盛京通志》称为鲚,“细鳞,型窄,腹扁,头尾向上,亦曰白鱼。”
    体侧扁,头小,头顶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背鳍有硬刺,胸鳍长,尾鳍分叉深 。背部青灰色,侧、腹部银白色,侧线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臀鳍具有鲜艳的桔黄色。
    红鳍鲌喜栖息于微碱性的湖泊中。除越冬在深水处外,平时在湖岸有水草的地方肥育和 产卵繁殖。3年性成熟,体长20厘米在右。产卵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中旬。怀卵量为1.2万—1 2.7万粒,微粘性卵。以鱼、虾、螺、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为主要食物。
    红鳍鲌的适应性较强,碱度较高的湖泡都能生存和繁殖,沿江的附属水体均有分布,兴 凯湖、小兴凯湖、五大连池、连环湖、镜泊湖等水域内资源较丰富,如连环湖在捕捞产量中 可占10%左右。
    25.蒙古红鲌(俗名:红尾)
    体长侧扁,头部顶面平坦,后部显著隆起,头小吻尖。口前位、斜裂。胸鳍小,尾鳍分 叉深。背部灰褐色,体侧银白色,胸鳍和腹鳍浅黄色,尾鳍下叶鲜红色。
    蒙古红鲌喜栖息于有缓流的大型湖泊中,江河中的数量少,但个体大。产卵时溯流而上 ,在砂质的沿岸地带产卵。4年性成熟,体长29厘米,体重300克。怀卵量为20万粒左右,粘 性卵。以鱼、虾为主要食物。
    蒙古红鲌是本省的主要经济鱼类,尤其镜泊湖,在捕捞产量中占一半左右。每年6—7月 份,蒙古红鲌为了产卵成群结队游向上游——大河口,壮观时湖面出现一片红(红色尾鳍露 出水面)。冬季在深水处越冬,较易捕捞,往往出现万斤的“红网。”70年代以来产量下降 ,个体变小。
    26.尖头红鲌(俗名:偻佝鱼)
    体形和青梢红鲌相似,但体高,背部隆起特别显著,故渔民谓之偻佝鱼。头呈三角状, 吻较尖,故又称尖头红鲌。背部青灰色,侧、腹部银白色,尾鳍浅桔红色,并镶有黑缘。
    尖头红鲌是栖息于大型湖泊中的鱼类,以虾为食。是兴凯湖的主要捕捞鱼类之一,在春 渔汛期,约占产量的50%左右。体长一般为25厘米。
    27.黄颡鱼(俗名:嘎牙子、昂刺鱼)
    《盛京通志》云:“黄颡鱼,似鲇而小,背青黄色,无鳞。俗呼昂刺,赤色者名红昂刺 。”
    体长、腹平、后部梢侧扁。头大,口裂大、下位。触须四对。裸露无鳞,背鳍硬刺具有 锯齿,胸鳍呈扇状、硬刺粗大,两缘均有锯齿。尾鳍分叉较深。背、侧部黄色,有断续的黑 色斑纹数条,腹部淡黄色,各鳍均灰黑色。
    黄颡鱼是底层鱼类,适应能力很强,白天潜栖水底,夜间活跃。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 、小蚌和螺等为食。成熟个体长一般15厘米左右。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月初。亲鱼选择有水 草的泥沙质浅滩,挖坑筑穴,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驱逐入侵的其它 鱼类。并经常用胸鳍拔动,使穴中水流动,利于鱼卵发育孵化。
    黄颡鱼的资源分布广,适应性强。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左右。肉细刺少,味鲜美,尤以 烧汤为佳,是颇受欢迎的大众鱼品。
    28.鲶鱼
    《盛京通志》云:“鲇,即诗之。身圆,性偃,无鳞,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 黄。”《呼兰府志》云:“无鳞之鱼有鲇,大头扁口,口旁有二肉须,色青白,春时味最肥 美。”
    体细长,头扁平,尾部侧扁,无鳞,胸鳍硬刺后缘有锯齿,须两对。
    鲶鱼为底层鱼类,适应性强,在本省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但以湖泊、泡沼为主 要生活场地,游动迟缓,不作较远的游动。白天潜伏在深水处,傍晚和夜间潜入岸边捕食其 它鱼类。体长30厘米性成熟,怀卵量1.5万—9.8万粒,粘性卵。产卵期为6月上旬至7月底 。
    鲶鱼是本省的主要捕捞鱼类,在五六十年代其产量约占全省捕捞产量的近10%,之后产量 逐渐减少。
    29.乌鳢(俗名:黑鱼)
    《盛京通志》云:“圆而长,鳞细色黑,首有七点,作北斗象。俗呼黑鱼。”《呼兰府 志》云:“黑鱼长身而圆,鳞黑肉白。逐流而行,其声鸣鸣然,雾时恒于近水草地,以头柱 地倒置之。能游行草地,失水一二日不死。巨者重二三十斤。其行甚疾,不易捕。”
    体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之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吻长,下颌突出,上颌和 下颌前有数列小齿,下颌和口盖骨边缘各有一列大而尖锐的齿、形如犬齿。背鳍和臀鳍甚长 无硬刺,胸鳍大,腹鳍小,尾鳍圆形。体色灰黑有黑斑块,故俗称黑鱼。
    乌鳢喜栖息水草丛生,淤泥底质和混浊的水域中。在缺氧的情况下,乌鳢可以依靠鳃上 器官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而生存。平时潜游在水草茂密的场所,窥视掠食对象,适时猛烈捕捉 ,以鱼为食。生长快,3年性成熟,体长达35厘米,怀卵量1.3万—3.4万粒,卵鲜黄色,为 漂浮性卵。每年5月下旬至6月底为产卵期,产卵于挺水植物间。产出后,亲鱼即潜游在卵巢 下进行守护。当水温24—26℃时,72小时即孵出。
    乌鳢是本省的重要捕捞对象,年产量约占总捕捞量的3%。乌鳢具有收敛作用。能促进伤 口的愈合,成为外科手术后食用的一种滋补品,尤其在广东省及东南亚国家,被视为上等滋 补品。
    30.泥鳅、大鳞泥鳅(俗名:泥里勾子)
    《盛京通志》称为,“似鱓而短,(尔雅)谓之鳛,俗呼泥鳅。”《依兰县志》云: “泥鳅鱼似蛇而短,头尖无鳞尾扁。”
    体细长,腹部圆,尾柄侧扁。头小,吻尖,眼小,口呈马蹄形,须5对。各鳍均小,尾鳍 扇圆形,鳞特小。背侧部灰黑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的小黑斑点,腹部浅黄色或浅灰色。
    泥鳅喜栖息于泥质的静水域和沼泽地、水田区的沟汉,当水位低枯时,常钻入泥中,能 利用口吸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离水后不易死亡。体长16—18厘米。 产卵期为6月份,产卵于浅水处的植物基体上,繁殖能力强。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泥鳅在本省分布很广,资源丰富。多者,如勤得利农场一年可捕百吨。但是大鳞泥鳅较 为稀有。泥鳅的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并有药用价值。《本 草纲目》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