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中型水面增养殖
一、发展概况
“增养殖”是利用大、中型水面进行资源增殖与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黑龙江省
的养鱼生产是从大、中型水面(湖泊)的增养殖起步的。
东北沦陷时期,1939年4月伪满洲国立永吉水产增殖场(吉林省永吉县),从朝鲜咸镜南
道龙兴江移殖池沼公鱼卵1700万粒于镜泊湖孵化放流;同年9月又从朝鲜庆尚南道密阳江引入
小鲇仔鱼280万尾放入镜泊湖;1940、1941两年又向镜泊湖移殖池沼公鱼卵2000万粒,小鲇仔
鱼1000万尾和卵500万粒,虹鳟仔鱼8万尾,但均未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原黑龙江省农林厅水产局立即着手进行大中型水面的增养殖试验。1950
年在月亮泡(面积24万亩)北岸的蔡家甸修建拦水坝和产卵、孵化、饲养等鱼池11面(个)
,面积为200平方米,拟进行鲤鱼人工繁殖和鱼种饲养的试验工作。尚未投产,即被洪水冲垮
。1952年原黑龙江省农林厅水产科选择五大连池(面积2.8万亩)和黄蒿沟水库(面积1.6
5万亩,修建后易名太平湖水库),作为放养鱼类的增养殖场地。在黄蒿沟水库,利用大坝下
的一条小河沟隔出6亩鱼池,从50多公里外的嫩江采运20多尾鲤亲鱼,亲鱼受伤严重未能产卵
。由于该水库仅有1名老农工看守闸门,当年即放弃。在五大连池三池的上口建造8面(个)
小鱼池(约160平方米)。从三池中采捕鲤亲鱼放入鱼池产卵,获受精卵2万余粒,孵出鱼苗
甚少。
1952年原黑龙江省工业厅水产公司,在杜尔伯特旗境内的喇嘛寺泡(后易名为向阳湖,
原面积为1.5万亩,建成后扩展到8.25万亩)筑坝保水修建增养殖场,并建造具有一定规模
的配套鱼池,这是黑龙江省大、中型水面增养殖业真正的起步,当时《东北日报》作了“东
北最大的一个湖泊放养场正在兴建”的报道。
1953年五大连池渔场在三池投放鱼巢采集鲤鱼受精卵获得成功,获卵90余万粒,经孵化
、饲养,获乌仔头苗①(①、由卵孵出的仔鱼,体长1.65厘米以内时,称鱼花或水花,体长
达2.31厘米时称乌子头;鱼花和乌子头统称鱼苗。)30多万尾,投放三池。喇嘛寺泡大坝合
龙,鱼池建成。当年采捕野生鱼种2540万尾投放喇嘛寺泡增养殖场,1954年捕鱼20余万公斤
。黑龙江省大、中型水面增养殖首见成效。
1955年省农业厅水产局决定将镜泊湖、兴凯湖两处水产公司(渔场)扩建为水产养殖场
,由捕鱼转向养捕结合,指派水产技术人员李桓、张敬天负责实施这一技术任务。当年镜泊
湖建造鱼池320亩,兴凯湖建造鱼池730亩。同年5月下旬省农业厅水产局首次长途采运长江鱼
苗②(②由卵孵出的仔鱼,体长1.65厘米以内时,称鱼花或水花,体长达2.31厘米时称乌子
头;鱼花和乌子头统称鱼苗。)910万尾,用火车由汉口起运至哈尔滨成功,分送喇嘛寺泡和
兴凯湖、镜泊湖渔场的鱼池饲养,然后投入放养场。此后,省农业厅水产局决定每年都从南
方采运长江鱼苗,解决本省在大、中水面开展养殖的需要。
1956年黑龙江省仅水产系统就新开辟大、中型水面增养殖场7处。计有:肇东县的库塘沐
泡(0.6万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石人沟(2.55万亩)、汤原县的耿家泡(0.15
万亩)、宁安县的牛场泡(0.11万亩)、肇源县的八家河(0.72万亩)、龙江县的龙江湖
(原名白山泡、面积1.81万亩)和通河县的跃进泡(1.8万亩)。加上原有的,全省水产系
统已有11处利用大、中型水面发展增养殖的水产养殖场,养殖水面达63万余亩。1956年全省
养殖产量为368吨,1957年为760吨。这些鱼产量中,绝大多数是大中型水面的增养殖产量。
投放的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人工放养品种约占20%;其余的80%为自然鱼类增殖的产量
。
1958年黑龙江省水产局在杜蒙自治县他拉红乡野泡子群组建增养殖场,省委书记、副省
长杨易辰为其定名“连环湖水产养殖场”。该场共19个湖泡,湖泡总面积78万亩。同年依安
县开辟上游水库(面积0.6万亩)为增养殖场。
1959年省水产系统又新建五常龙凤山水库(面积3万亩)、宾县二龙山水库(面积1.18
万亩)、木兰西大泡(面积0.1万亩)、双城石人沟水库(面积1.8万亩)、甘南音河水库
(面积2.7万亩)和齐齐哈尔市的扎龙湖(面积1.09万亩)、北湖(面积0.12万亩)等7处
大中型水面增养殖场,总计水面9.99万亩。这是本省第二次集中开辟大中型水面发展增养殖
生产的一年。又经几年发展,到1965年,全省已利用大中型水面145.7万余亩,产鱼2100余
吨,平均亩产1.5公斤。这个单产水平是很低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高产典型,如德都县凤
凰山农场“五一”水库面积为5250亩,是一座沼泽型水库,以人工移殖和自然繁殖鲫鱼为主
,同时适当投放鲢、鳙鱼种,产量逐年提高。1961年亩产4.2公斤;1965年产鱼81.5吨,亩
产达15.5公斤。其中鲫鱼产量占68.7%;鲢、鳙鱼占31.3%。镜泊湖水产养殖场利用2700亩
的东大泡,筑坝与大湖隔开,每年都投放鲢、鳙、草鱼种,1956年到1965年,10年共产鱼42
5.5吨,其中1965年3月打冰下拉网,有一网捕鱼120吨。放养的鲢、鳙鱼个体重量均在3公斤
以上,10年年平均亩产15.8公斤。茂兴湖水产养殖场,于1963年首次从南方购运规格为9.
9厘米的春片鱼种①(①当年生产、秋季出池放养的鱼种称秋片鱼种;经过越冬,翌年春出池
放养的鱼种称春片鱼种;秋片和春片统称鱼种。)10万尾,放入3000亩水面的乐营塘粗养,1
964年回捕成功,产鱼16万公斤,年平均亩产27公斤,放养鱼类占50%,草鱼个体重达1.5公
斤;鲢鱼0.65公斤;鳙鱼1.75公斤。显示了黑龙江省大、中型水面增养殖的鱼产潜力。
1966年以后,又陆续兴建了一些水库,增加了大、中型水面增养殖场所。水库的增养殖
水面迅速扩大。1977年发展到90万亩,比1966年的25万亩增加2.6倍。全省大、中型水面的
增养殖面积总计约达140万亩。1977年养殖产量1.03万吨,其中大中型水面的增养殖产量没
有单独统计,用养殖单产水平推算约为5000吨左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省的大、中型水面增养殖生产与整个渔业生产一样
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增养殖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水产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进
行了大规模的湖泊、水库鱼产潜力的调查,初步摸清了湖泊、水库的渔业资源现状,适宜放
养鱼类的品种与规格,自然经济鱼类的增殖措施等等,防止了盲目性,大大提高了水面资源
的利用效率。1985年,全省已利用大中型水面约314万余亩,产鱼1.2万余吨,平均亩产3.
8公斤。同时出现了更多的高产典型。如茂兴湖水产养殖场经营大中型增养殖水面7.08万亩
,产鱼1360吨,平均亩产19.2公斤。石人沟水产养殖场有大中型增养殖水面8万亩,产鱼14
32吨,平均亩产17.9公斤。852农场蛤蟆通水库,面积2.19万亩,产鱼252吨,平均亩产11
.5公斤。
二、增养殖类型
(一)以鲫鱼为主的增养殖类型
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增养殖类型。这种类型的大、中型水面在黑龙江省约占40%,主要分
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河泛区,俗称牛轭泡,水质肥沃,动物性饵料丰富,鱼产潜力较
大。一般水深在3米以下,或虽在3米以上,但其底质为淤泥,冰下水中的溶解氧低(为3—4
毫克/升),大量投放草、鲢、鳙鱼种越冬困难,然而越冬能力强的土著鱼类——鲫鱼资源
多。德都县五大连池的五池,面积9124亩,平均水深2.5米,水草覆盖面占40%,土著鲫鱼亩
产为2.8公斤。1953年后曾连续3年投放草、鲢、鳙鱼种,因越冬困难未见成效。1958年后在
与四池间修建控水闸,在鲫鱼产卵期关闸提水,促进鲫鱼的产卵繁殖,并布置人工鱼巢,进
行采卵、人工孵化、放流,鲫鱼亩产平均达6.8公斤,最高为14.7公斤(1976年)。德都凤
凰山农场“五一”水库,1960年合龙,两年间移殖鲫鱼夏花①(①鱼苗体长达到2.6~4厘米
时称夏花。夏花亦系鱼苗。)320万尾,以后规定捕捞标准,并在繁殖期禁捕,鲫鱼产量由19
61年的22吨增至1964年的50吨,平均亩产9公斤。1962年后每年投放适量的鲢、鳙鱼种,到1
976年亩产达14.9公斤,其中鲫鱼产量仍占65.2%。肇源县的西湖,平均水深2米,水深超越
3米的面积不足万亩,养殖场采取保护鲫鱼的自然繁殖,规定捕捞鲫鱼的规格,适当投放草、
鲢、鳙鱼种的办法,提高了鱼产量。1985年产鱼300吨中,鲫鱼占60%,放养鱼类占40%。
(二)纳苗增殖与放养鲢、鳙、草鱼相结合类型
这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嫩江中、下游,是在过去捕鱼梁子的基础上改建成增养殖放养场的
。一般都建有进水闸门和防洪堤坝,能保证放养场达到鱼类越冬的安全水位。利用春、夏鱼
类的产卵繁殖期灌水,让野生鱼苗随水进入放养场,同时“淹青肥水”,增加水体的载鱼能
力。然后再根据水体的鱼产潜力,投放合格、对路的鱼种,实行轮捕轮放。这种大、中型增
养殖水面在全省约占10%左右。经营较好的首推茂兴湖水产养殖场,6处放养水面,面积达9.
26万亩。1980—1985年平均年亩产达10公斤,纳苗增殖的野生鱼类与放养鱼类的比,波动在
3:7或4:6之间。泰来县江桥渔场的河神滩放养场面积4000亩,1982年改建后,当年投放夏
花47.5万尾,1983年开始捕鱼,至1985年,年平均鱼产量为43.3吨,年平均亩产10.8公斤
,自然鱼类产量约占70%。
(三)放养鲢、鳙鱼为主体的增养殖类型
这种类型的水体,一般水深在5米以上。在草上产卵的鲤、鲫鱼少,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丰
富,外源性营养也很充沛,适于鲢、鳙鱼生长。主要为地处丘陵的大、中型水库和深水性湖
泊,这些水体约占全省大中型水面的40%左右。镜泊湖的东大泡(面积2700亩)和西湖岫(面
积2万亩),均以投放草、鲢、鳙鱼种获得鱼产量。东大泡1955—1964年10年平均亩产15公斤
,1985年平均亩产25公斤。西湖岫1983—1985年3年平均亩产8.5公斤,放养鱼类的产量占9
0%以上。据水利系统不完全统计,有51座大、中型水库,水面59.5万亩,自1975年注重投放
鲢、鳙鱼种以来,亩产1977年平均0.9公斤,到1985年达4.3公斤,放养鱼类的比重由原来
的20%提高到80%。
三、增养殖方法
(一)保水拦鱼
保水。本省的大多数湖泊系河成湖,如嫩江沿岸两侧的扎龙湖、连环湖、向阳湖、西湖
、茂兴湖、南山湖、大小龙虎泡、敖包泡、月牙泡等,湖水位受江河水位和降水影响而变动
很大。部分湖泊离江稍远,由于防洪堤坝的修建,基本与大江隔绝,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无
引水来源而干涸;有些湖泊与江河相近,随江河水位涨落而波动,洪水时一片汪洋,枯水年
份,仅一条河沟;少部分湖泊为小河流的尾区,地势低洼,积水成湖。
为利用这些大、中型湖泊进行增养殖生产,先后修建了保水工程。1952年,本省第一座
增养殖场——喇嘛寺,原水面仅为1.5万亩,水深不足2米。经筑坝保水后,水面扩大到8.
25万亩,最深水位达5米。1955年至1957年修建小兴凯湖增养殖场时,筑造保水堵口堤两处,
1957年穆棱河水位猛涨,使接纳穆棱河水源的小兴凯湖水漫淹,威胁农场农田,不得不在湖
岗炸口泄闸。接受这一教训,于1960年、1962年修建了两座泄洪闸,控制水位,保证了小兴
凯湖增养殖水面的正常生产。连环湖增养殖水面曾多次面临干涸,鱼类不能安全越冬,1959
年建造的“八一”运河,由于流量过小,加上连续几年干旱,1979年几乎全部干涸。同时受
到干旱严重威胁的还有石人沟、大金泡、来德口面(以上3处水面原为18万亩,现已不足4万
亩)、向阳湖、西湖、南山湖等,最后在省水利“乌双引嫩”、“北引”和“南引”等工程
统一实施下,于1982年开始获得根本性的解决,不仅保证了以上湖泊的水容量,同时使杜蒙
、肇源等旗县境内已干涸数十年,面积达200余万亩的湖泡获得新生,并新建了大龙虎泡(1
7.7万亩)、小龙虎泡(2.1万亩)和天湖(2.02万亩)等增养殖水面。该地区小气候也相
应得到改善。
有些大中型增养殖水面修建的保水工程已经基本配套,为鱼类的增养殖创造了一个良好
的生态环境。1956年修建的跃进泡增养殖水面,现已建有完整的保水设施。在两条河流的进
水处修筑了节制闸,在下口排水处建造了泄洪闸,在低洼处修造了堤坝,冬季冰下水位可达
2.8米。茂兴湖水产养殖场的5处增养殖水面,到1985年已建成永久性涵洞、节制闸14座、溢
洪堰3座、保水围湖坝3万延长米,护坡8万米,做到了保证水源、预防水患、节制水量,为增
养殖水面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拦鱼防逃。湖泊型的增养殖水面,水容量的年交换量不大,补充水量和泄洪水量可人为
地控制,拦鱼设施简单,易解决,一般在修建增养殖水面的同时即架置了竹箔式的拦鱼栅。
水库型的增养殖水面,由于常年灌溉、发电和汛期的溢洪等等,流速快、流量大,加上随水
流漂下的污杂物,竹箔式或铁网式的拦鱼栅不易架设。因而1972年前这类增养殖水面基本没
有拦鱼设施,鱼类常常逸出。1973年桦南县向阳山水库首先利用聚乙烯网制成拦鱼栅,1978
年后陆续得到推广应用,到1985年水利系统有51座大、中型增养殖水面设拦鱼设施76处(其
中电拦鱼栅3处,大型过水石坝1处)。但是大流量的溢洪道拦鱼栅仍未彻底解决。
本省大、中型增养殖水面敷设的拦鱼栅经历了逐步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不同年代采用
的主要类型有:
1.插箔式拦鱼栅。这是50年代湖泊型增养殖水面普通采用的一种拦鱼栅,系由“梁子箔
口”移植而来,即在进水口下方(放养场内)的断面上,每隔2米打一松木桩,木桩间的上、
下设有横杆(迎水面),在迎水面铺设用柳条或竹杆编成的箔,再用木拍拍打,使箔插入水
底。柳箔二三年更换一次,竹箔三五年更换一次。由于这种拦鱼栅敷设费工,阻水力大,成
本较高,进入70年代后逐步被聚乙烯网箔拦鱼栅所代替。
2.钢筋铁丝网式拦鱼栅。这种拦鱼栅是于60年代初在国营水产养殖场使用的,系由插箔
式拦鱼栅演变而来,两者敷设方法相同,所用材料有异。这种拦鱼栅常用于断面较窄的场合
,其敷设技术比较复杂,所用钢筋铁丝等材料当时不易解决,故采用这种拦鱼栅的较少,到
1985年时已所剩无几。
3.聚乙烯网箔拦鱼栅。是随着网具尼龙化后,在70年代兴起的,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湖泊型和水库型的增养殖水面均可采用。进入80年代后全省在大中型增养殖水面使用这种拦
鱼栅的单位达90%以上。
敷设方法是根据水面宽度和水深,用3×6的聚乙烯线,编织网目为3—5厘米的网片,以
铁链或挂卵石作底纲及沉子,以直径10厘米的塑料球作浮子,穿以138股粗的聚乙烯绳,将两
端固定在两岸。也有的在拦鱼栅的里侧连接上纲,水平敷设3米宽、网目为5厘米的盖网,两
端同样固定在两岸。向阳山水库曾采用这一方法,防止鲢鱼跃网逃出,效果较好。
4.钢架式拦鱼栅。这是镜泊湖水产养殖场1975年在西湖岫增养殖水面建造的拦鱼栅。西
湖岫的水容量为6000万立方米,可是年流量达1.67亿立方米,水的交换量1年达2.8次,为
一处过水性增养殖水面。明水期基本上常年溢洪,因而在大坝的东端修建一处溢洪口,宽30
米,设有钢架式的拦鱼栅,在溢洪口的水泥台坝上每隔1.5米灌注一“伞”字型骨架,增强
抗冲力,设四道横梁,铺置由框架组合成的铁栅,效果好,但造价高,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
拦鱼栅,全省仅此1处。
5.淌排式拦鱼栅。这是小兴凯湖增养殖水面特有的拦、捕鱼相结合的拦鱼栅,于1960年
、1962年相继在新开流和鲤鱼港两地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敷设方法,为一个钢筋混凝土结
构的三孔水闸,在边墙里侧和隔墙两侧都有一处大坝,由闸底向前方延伸,在小坝上架设横
梁,铺置和固定好由小松木杆制成的箔(淌排)。5块箔分两段,第一段3块,第二段2块。第
一段箔的下端距闸底高22厘米,距挡板80厘米;在第二段下半部的两侧和下端设围板,使聚
集其上的鱼不能逸出。
根据排水量,在淌排坡度不变的前提下,使第二段淌排的末端露出水面,而使第三段淌
排的下端与闸底相贴,这样溯流而上的鱼经淌排往上游而被淌排所阻不能外逃。
6.电拦鱼栅。1978年,库尔滨、龙凤山等水库在灌溉、发电的排水闸上部架设了电拦鱼
栅,效果较佳。1981年镜泊湖水产养殖场在上江口架设电拦鱼栅1处。当鱼类游到距电栅一定
距离时,因受到电场一定强度的电刺激,即改变游向,避开电场或被击昏,顺水流向湖区,
不能外逃。对此做法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影响鱼类(特别是红尾鱼)上溯产卵,对资源增殖
不利。此处电拦鱼栅用了几年即被拆除。同年,宁安县渤海公社阿普电站在溢洪坝上也设了
电拦鱼栅,后被流冰冲毁,1984年拆除。
(二)投放鱼种
黑龙江省从50年代初开始利用大中型水面开展增养殖的头几年,受鱼种来源的限制,投
放鱼种数量很少。1957年国营水产生产企业共经营大中型水面58.4万亩,生产鱼种1499万尾
,采捕野生鱼种151万尾。平均每亩增养殖水面占有鱼种28.1尾①(①黑龙江省的大中型水面
基本上都为国营水产生产企业经营。由于在水产统计制度中没有单列大中型水面增养殖的有
关指标,所以只能采用国营水产生产企业的有关指标.反映各时期增养殖水面投放鱼种的情
况。)。在“大跃进”期间,鱼种生产上得比较快,但受浮夸风的影响,其产量数字含有很大
水分,很难反映当时的实际水平。据统计,1959年国营水产生产企业共经营养鱼水面120.9
万亩,生产鱼种24774万尾,采捕野生鱼种3151万尾。平均每亩水面占有鱼种231尾。经过3年
调整,到1963年时养鱼水面为9.3万亩,生产鱼种538.4万尾,平均每亩养鱼水面占有鱼种
58.1尾。此后10余年间,鱼种生产有了一定增长,1975年养鱼水面下降为80.1万亩。生产
鱼种6384万尾,平均每亩养鱼水面占有鱼种79.7尾。1978年以后,鱼种生产迅速发展,而且
规格质量大大提高。1985年生产鱼种10530万尾,比1975年提高64.9%,而养鱼水面增加更快
,达到180.2万亩,比1975年增长1.2倍,平均每亩水面占有鱼种58.5尾。
上述各年生产的鱼种数,除去越冬死亡、销售和放入小水面外,实际放入增养殖水面的
鱼种约计不足生产数的50%。以1985年为例,全省平均每亩增养殖水面投放鱼种30尾左右,远
未满足放养鱼种的需要。《养鱼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大水面应亩放鱼种50尾,中小水面应
亩放鱼种100尾。
为了解决向增养殖水面投放鱼种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开辟鱼种来
源。一是采捕野生鱼苗鱼种。1953年建成的喇嘛寺放养场,当年放养结合梁子生产采捕
的野生鱼种2540万尾,第2年又放养采捕的野生鱼种721万尾,陆续捕出商品鱼25万余公斤。
养鱼初期,各地仿效这种办法,或采集鱼卵,孵化鱼苗;或在松花江张捕野生鱼苗,培育鱼
种;或结合放梁子等捕捞生产采捕野生鱼种,直接放入增养殖水面。在“大跃进”期间,采
捕野生鱼种的活动达到了高潮。1958年11月省人民委员会在肇源县召开的全省养鱼生产跃进
现场会议期间,肇源县委第一书记巴彦胡在会上介绍了他们大搞群众运动,在冬季采捕鱼种
的经验,与会代表参观了该县冬季采运鱼种的现场。1959年3月初,省人民委员会下发了《关
于抓紧开展春季渔业生产的紧急指示》,要求凡有条件的地区都应在开江后组织一次群众性
的突击采捕鱼种运动。3月末,省人民委员会又发出急电,指示各地抓紧时机大搞群众运动,
采捕江河野生鱼种。经过实践认识到这种办法损害江河鱼源,60年代初就被废止了。二是建
造池塘,培育鱼种。从50年代初开始,以经营大中型水面为主的国营水产生产企业,一般在
建场时均建有一定数量的鱼种培育池(包括亲鱼池、产卵池、孵化池),而省营水产生产企
业比市县营水产生产企业的情况更好些。但从全省发展增养殖生产的需要看,鱼种池严重不
足,“三池”(鱼种池、亲鱼池、越冬池)不配套,生产的鱼种远远不能满足放养的需要。
70年代后期,针对鱼种池短缺、老化的问题,加强了鱼种池的维修、改造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提高了鱼种生产能力,特别是分别于1977年和1978年开始在增养殖水域开展的湖湾育种、
网箱育种,为生产成本低、规格大的鱼种开辟了新途径,缓解了鱼种不足的矛盾。三是购买
省外鱼苗、鱼种。为补充省内鱼种生产的不足,1955年首次购运长江鱼苗910万尾,投放喇嘛
寺泡、镜泊湖、兴凯湖饲养,从此每年都从省外购入大量鱼苗。1963年购运南方春片鱼种在
乐营塘饲养取得成功。全省各地又改为以购运春片鱼种为主。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省内鱼
种生产的长足发展,到1984年全省养鱼所需放养的鱼种已基本实现自给,但就全省情况看,
为调剂养殖品种,仍要从南方购运大批鱼苗。
(三)调整鱼类种群结构与数量
黑龙江省在大中型增养殖水面中,采取调整鱼类种群结构与数量的办法主要有三种:
1.增养殖土著经济鱼类。多数增养殖水域均有1—2种土著经济鱼类。这些鱼类都适应该
水域的生态环境而获得繁殖生长。尤其是银鲫,食性广,繁殖力强,是人们喜食的鱼类。有
许多地方把它作为繁殖保护对象,靠它提高产量,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如凤凰山农场“五
一”水库,从1960年起,每年都在鲫鱼产卵期实行禁捕,生产季节也规定捕捞标准,14.9厘
米以内的不准捕,使产鱼量大幅度提高。1961年产鱼22吨,到1976年产鱼量达54吨,其中鲫
鱼产量占65.2%;五大连池农场养鱼场,1958—1976年,每年在五池子面积912亩内布置人工
鱼巢,进行采卵、孵化、放养等增殖措施,使鲫鱼的亩产由2.4公斤提高到14.7公斤;镜泊
湖水产养殖场于70年代起将蒙古红鲌的产卵场划为保护区,对促进鱼类资源的增殖效果也很
好;桦南县向阳山水库,1973年以来,每年布置柳树根、草根、小叶章草制做的鱼巢,促使
鲤、鲫鱼的繁殖。到1985年本省又有红旗水库、蛤蟆通水库等放养水面采取这种办法增加鱼
类资源。
2.“清野除害”。以节制凶猛性鱼类和“杂鱼”的繁殖。本省大、中型增养殖水面的“
清野除害”办法,各地比较常用的主要是下食钩、下鲶鱼囤,也有用网歼捕的。1954年喇嘛
寺放养场在冬网生产季节,渔工根据狗鱼喜在下风头越冬的习性下网,在石碑岗子东部网场
共捕狗鱼54吨。到1960年放养场的狗鱼基本绝迹。五常县龙凤山水库,在狗鱼产卵季节用网
捕获,每年捕出的狗鱼占总产鱼量的1.5—4%。80年代各地多是改用网箔(迷封网),在网
箔的进鱼口挂门帘,普遍反映这种办法对捕获鲶鱼、狗鱼、黑鱼等底层肉食性凶猛鱼类效果
较好。茂兴湖水产养殖场常年“清野除害”,不仅提高了放养效果,而且每年可捕获200—3
00吨野杂害鱼。据1985年5—7月统计,该场的白银中华放养场捕获342.2吨商品鱼,其中黑
鱼、鲶鱼占16%,鲫鱼和小型成鱼占64.8%。
3.移殖“新品种”。70年代以后,有些大、中型增养殖水面,开始移殖一些能在本水域
自然繁殖的品种来增加水体载鱼量。1979年木兰县从新疆移殖湖拟鲤鱼种10万尾,放入香磨
山水库。1982—1984年镜泊湖水产养殖场,先后两次向镜泊湖移殖池沼公鱼受精卵10多万粒
;密山县青年水库也移殖一批池沼公鱼的仔鱼。1985年绥棱县红旗水库移殖东方真鳊鱼种8.
9万尾。至1985年,湖拟鲤和池沼公鱼已在移殖的水域里形成繁殖群体。
四、水面管理与成鱼回捕
(一)水面管理
控制闸与拦鱼栅的管理。本省一些大、中型水面建造的控制闸和拦鱼栅均设专人管理。
拦鱼栅使用期间经常清洗,防止网目堵塞;结冻前将拦鱼栅起出,清洗晾干,入库保管。控
制闸根据水文预报和水位观测,及时纳水、排水。
越冬管理。越冬期间,各地都设专人经常检查注、排水闸门和堤坝,以防冻裂渗水溃堤
。在中型偏小的水面,遇有缺氧时及时补水,或采取循环水(马拉爬犁倒水、风车车水)的
办法增氧。进入80年代后多采取“冰下生物增氧”办法提高水中的含氧量。
水面看护。许多大中型增养殖水面,四周靠近村屯,为维护渔业秩序,多数生产单位都
设有人数不等的看护人员。为了加强管理,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80年代初有些湖泊
、水库先后成立了公安分局或派出所,实行持械巡逻,使偷鱼现象大有收敛,维护了渔业生
产秩序。
(二)成鱼捕捞
本省大、中型水面的增养殖方式主要是轮放轮捕。许多生产单位确定放养鱼类达到2—3
龄的为准捕规格。捕捞渔具冬季多用冰下大拉网,也有用冰板挂子的;明水期多使用挂网、
双拖网、迷魂阵、网箔等。桦南县向阳山水库,1972年、1973年首先使用赶、拦、刺、张的
畚斗网,能捕大留小,且单产高。只因当时生产不稳定未能推广。1982年双城县石人沟水库
又重新试用,连续3年效果均好,最高网产120吨,平均为100吨。目前已在部分水库推广应用
。全省大、中型增养殖水面的产鱼量和单产水平,据不十分准确的计算,1956年①(①1956年
以前水产统计未列养殖产量指标。)已利用大中型水面52.7万亩,产鱼300余吨,平均亩产不
到1公斤。1965年已利用大中型水面145.7万亩,产鱼2195吨,平均亩产1.5公斤。到1985年
,已利用大中型水面314.6万亩②(②根据《资源调查汇编》和《统计资料简编》所载每个增
养殖场的大中型水面数相加之和。),产鱼12000吨,平均亩产3.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