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 灾
历史上,黑龙江省的农业囿于靠天吃饭的局面,缺少抗旱工程设施,旱灾频繁,危害很
大。建国后,随着农田灌溉事业的兴起,水利工程大量增加,逐渐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但
由于农业的发展和水利建设的不平衡,旱灾仍然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仍然很大。
一、频次
黑龙江省的旱灾记载,始见于1248年(蒙古贵由汗三年)。史料记载:“是年大旱,河
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死者十之八九,民不聊生。蒙古诸王及各部酋长又纷纷派人到海东
(今三江平原及滨海地区)索取鹰、鹘,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苦难。”此后,1330年(元文
宗至顺元年)“七月开元路大旱,自夏至本月一直未雨,肇州(今肇源县)旱。”清朝自康
熙年间始有记载。《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杜尔伯特旗连年干旱,米
谷不收,牛羊倒毙,兵丁人民外逃或典身与人者达千余人。”此后,1736—1795年(清乾降
年间)有9年旱灾记载(其中1年有的地方涝),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有4年旱灾记载
,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有6年旱灾记载,1862—1874(清同治年间)有2年旱灾记载
,1875—1908年(清光绪年间)有14年旱灾记载(其中4年有秋涝),1912—1948年(民国年
间)有15年旱灾记载(其中1年有的地方涝)。建国后1949年—1985年有14年发生旱灾(其中
2年有秋涝)。
根据省水利部门掌握的旱涝史料记载,1701年至1800年相继49年间有旱灾年14年,占28.6%,
相当于5年出现1.4次,连续2年旱出现1次。1801年至1900年(清嘉庆六年至光绪二十六年)
100年的连续资料,旱灾年28年,占28%,相当于5年出现1.4次。连续2年旱出现4次,
连续3年旱出现3次,连续4年旱出现1次,连续6年旱出现1次。清光绪年间出版的《黑龙江外
记》和民国年间出版的《黑龙江志稿》记载:“嘉庆十二年(1807)黑龙江城、布特哈、齐
齐哈尔、龙江等大旱,土人掘食草根、野菜,或以盐、米一撮煮野菜为美食。”《清德宗实
录》记载:“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连旱6年,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三
姓、宁古塔、五常、呼兰、大小木兰达河等地,春夏亢旱,秋雨不均,收成一至七分不等。
”1901年至1985年,旱灾年34年,占40%,相当于5年出现2次。连旱2年出现5次,连旱4年和
6年各出现1次。1904年(光绪三十年)全省大旱,《清德宗实录》记载:“齐齐哈尔、墨尔
根收成二、三分,三姓收成三分,呼兰、绥化二厅收成五、六分,墨尔根四月份无雨,拉哈
等九站五月以来落雨一寸多深,庄稼受旱。”民国时期1916年、1918—1921年、1923年、19
25年出现大旱和连旱。建国后,1949年、1954年出现大旱,1975—1979年连续旱,1982年大
旱。
1701—1985年,共出现旱76年,占32.4%,相当5年中出现1.6次。
二、分布
黑龙江省的旱灾多发生在春季,在年际上呈现连年旱,在地区上多发生在西部。古代史
料所记旱灾发生季节均指旧历,且多数记载不清、不详。1701—1985年的234年中,连旱2年
的11次,连旱3年的3次,连旱4年的2次,连旱6年的2次。仅以建国后1949—1985年37年的统
计,有24年出现春旱①(①有春夏秋连旱的重复年份。),占65%;16年出现夏秋旱,占43%
②(②包括局部地区春旱。)。年际分布上,连续2年旱的2次,连续6年旱的1次。
建国后的37年中,西部地区旱年出现23次,占62%;中部地区出现17次,占46%;东部地
区出现12次,占32%。全省性14个旱年,西部地区全旱;中部地区有2年发生春涝,3年春季正
常,1年夏秋正常;东部地区有3年发生春涝,1年夏秋涝,2年春季正常,1年夏秋正常。37年
中,西部地区出现春旱23次,夏秋旱18次;中部地区出现春旱17次,夏秋旱15次;东部地区
出现春旱12次,夏秋旱9次。
三、全省性大旱年纪实
黑龙江省的全省性大旱年纪实,根据资料情况,只从1916年(民国5年)开始,除记述1
916—1925年间的连续旱年以外,主要记述建国后的3次大旱年和1次连续旱年。
(一)1916—1925年
1916—1925年(民国5年至14年),黑龙江省各地连续出现旱象。为有水文气象资料记载
以来持续干旱时间最长的一次。据齐齐哈尔、扎兰屯、博克图、哈尔滨、黑河、牡丹江、依
兰等西部、中部和东部的7处雨量站的资料统计,1916—1925年5—9月份作物生长季节,10年
平均降雨量256.4—430毫米,比正常情况下平均值偏少8.5—28%,平均偏少17.7%。其中
:西部齐齐哈尔偏少28%;中部哈尔滨和北部黑河偏少8.9—17.1%;东部牡丹江偏少23.2
%。齐齐哈尔在1918、1919、1920、1922、1923、1925年6年,年降雨量251.2—285.8毫米
,5—9月份降雨量仅有186.3—253毫米,平均为227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36%。扎兰屯191
8年5—9月降雨量257.2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41.6%,而8月份降雨量仅6.4毫米。黑河19
18年8月份降雨量14.4毫米;1921年5—9月份降雨量183.3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59%。牡丹
江1916、1919、1920年5—9月份降雨量185.5—250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41—56.2%;192
1年6月份降雨量17.7毫米。依兰1925年6月降雨量14.2毫米。由于降雨量减少,全省江河湖
泊水量也随之减少。西部嫩江富拉尔基站10年平均流量240立方米/秒,比正常情况偏少48%
;中部松花江哈尔滨站10年平均流量662立方米/秒,比正常情况偏少44.4%;东部兴凯湖1
0年平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比正常情况偏少23%。哈尔滨1920年平均流量为387立方米/
秒,1—3月平均流量10.5—19.3立方米/秒,4—6月295—309立方米/秒;1921年9月平均
流量418立方米/秒;1919年10月—12月平均流量22.2—182立方米/秒,均为1898—1985年
88年资料中的最小值。
历史档案记载:1916年“东部大旱,拜泉6月旱甚。哈尔滨春、夏雨水稀少”(本年5月
和6月降雨量91.1毫米,比正常情况减少30%)。
1917年“讷河、泰来、肇州、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入春亢旱、禾苗枯槁居多,有苗不
秀,有秀不实”。
1918年“西布特哈(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甘井子(今甘南县)、安达、拜泉
、明水、林甸、哈尔滨、牡丹江等地春少雨偏旱,入伏旱甚。西布特哈夏至以后未经落雨,
诸禾大半干枯。除小麦每垧能收一石内外,其余谷糜等不足一石,全境收成只二分有余。甘
井子入伏以来‘旱魃’为虐,禾苗尽成枯槁,毫无生色。安达夏季雨水缺少,渐觉亢旱,入
伏后雨水更少,所种养麦、稗子等颗粒无收”。
1919年“西布特哈、讷河、安达、肇州和省东部地区春、夏少雨,夏、秋连旱。西布特
哈自夏徂秋唯7月得雨一次,其他各月虽亦得雨皆不盈寸,所种禾稼因旱枯干,颗粒不实。讷
河夏间天气亢旱异常,禾稼成灾。安达自春徂夏雨水稀少,入伏后亢旱尤甚,所种谷稗、高
梁、元豆等项,均无收成。肇州入夏天气亢旱兼发虫害。”
1920年“省西部龙江、西布特哈、甘南、齐齐哈尔、泰来、肇东等县、市,春、夏、秋
连旱。龙江县去冬无雪,今春至夏未落雨、奇旱尤甚,已种田地皆成焦土。西布特哈自夏徂
秋,天气亢旱,禾稼多半枯干,高地颗粒未获,洼地亦属歉收。甘南春旱久误开田,苗出又
遭虫害,加之秋霜早降,禾稼全伤”。
1921年“全省西、中、东部普遍干旱。西布特哈、林甸、讷河、克山等县,中部青冈、
兰西等县,东部牡丹江、宁安、绥滨等县春、夏连旱成灾。讷河自春徂夏久旱成荒,麦苗高
仅尺余,低即数寸,收成不及一分。克山、林甸等地由春至秋未落透雨,亢旱异常,禾秸微
细,穗头纤小,有壳无粮,多种秕稗,籽种尚无收回。家家如此,苦不堪言。兰西、青冈等
县,自春徂夏雨水稀少,夏季亢旱,青苗数寸,被旱枯槁。宁安县由春至夏,雨水未降,民
间所种之地有苗者业已苗槁,而未萌芽者遍地赤荒”。
1923年“省西部地区夏旱,雨水偏少。东部地区夏旱较重,穆棱县自春徂夏数月未落透
雨、麦苗枯干,籽粒未收”。
1925年“全省大部地区旱。嫩江、讷河、甘南等地,连年灾歉,今岁又遭旱灾,自春徂
夏未经落雨,禾苗多已枯萎,并发蝗灾,甸草、禾苗均被蝗食。哀鸿遍野,无处乞食。嫩江
县被旱地苗二十多万亩,讷河县一百二十多万亩。瑷珲县春季少雨,夏季久旱未雨,被旱地
亩三十余万亩。依兰县由春至夏无透雨。田苗间有出土者已均枯萎,全县得青苗者不过十分
之四”。
(二)1949年
本年夏季高温少雨。牡丹江、鸡西7和8月最高平均气温为30—31℃,最高值达36—38℃
。7月30日至8月19日,21天中连续出现日最高平均气温33.7—34.8℃的高温天气。齐齐哈
尔、哈尔滨市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均超过30℃以上,最高值达37.1℃。7和8月全省日最高气
温接近和超过历年同期最高值。据佳木斯、富锦、勃利、倭肯、同江、黑河、哈尔滨、嫩江
等7个雨量站的统计(当时只有7个雨量站),6—7月降水量,除嫩江站相当于历年同期平均
值外,其余6站6—7月降水总量60—152毫米,比正常值偏少36—69%。其中,勃利县倭肯站7
月份降雨仅16毫米,比正常值(119毫米)少6倍多。其余5个站35.4—91.3毫米,比正常值
少0.6—3.5倍。富锦、勃利等地7月份水面蒸发量191—219毫米,比本月降水量多4—13倍
。由于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旱象严重。原松江省180万亩小麦,因旱棵矮、穗小,收成五
成以上的不到一半,其余收成仅三至四成。全省水稻因干旱缺水未播上种和播后地干的达31
.7万亩,占当年水稻面积21%。尚志、林口、鸡西、桦川、宾县、密山、海林等地的大部分
旱田枯萎。密山县旱死13.5万亩,桦川县旱死15万亩,宾县受旱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7%,
勃利县的谷子旱死一半,海林、林口等一些沙土地块干到1—2尺深。原黑龙江省的拜泉、庆
安、绥棱、太安(今依安)、肇东等30个县,夏锄期间未下透雨,出现50天的旱象。庆安县
3万亩糜子被旱死。当时的松江、黑龙江两省,农作物普遍长得矮小,苞米、高粱杆细穗小,
大豆一尺来高未封垅,叶小、花落、未做荚,谷子没长起来就成片旱死。两省粮豆薯总产58
亿公斤。
(三)1954年
本年发生全省性大旱,7月和8月出现重旱。西部依安、富裕、林甸等30个雨量站7—9月
平均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减少118.2毫米,偏少39.6%。其中:7月份偏少55.7%,8月份偏少
60.9%。嫩江、克东、克山、依安、拜泉等县,7月和8月偏少75—82%。嫩江、讷河、克东、
依安、拜泉、泰康等县,7月和8月的降雨量出现自建站有资料记载至1985年的最少值。中部
五常、宾县、木兰、双城、庆安等19个雨量站,夏秋季平均降雨量比正常情况减少104.7毫
米,偏少28.7%。其中:7月份偏少75.7%,8月份偏少23.8%。铁力、庆安、绥棱、海伦、
绥化、延寿、方正县等,7月份偏少80—97%,8月份偏少50—90%。
尚志、铁力、绥棱等县自6月20日至9月4日,降雨量仅6.1—35.5毫米。黑河市7月份降
雨量仅有1.8毫米,为1892—1985年间的最小值。北安、铁力、庆安、绥棱、海伦等13个县
、市,7月份降雨量出现建国后至1985年中的最小值。东部宝清、密山、佳木斯、牡丹江等2
9个雨量站,春季平均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减少56.4毫米,偏少27%;夏、秋季减少23.6毫米
,偏少7.8%。其中:
6月份偏少57.6%,7月份偏少72%。萝北、抚远、鸡西、饶河、宝河等10个县、市,7月
份降雨量偏少80—95%。佳木斯、富锦、集贤、饶河等县、市自6月1日至8月23日期间,降雨
量最多的仅有24.8毫米。其中:饶河县自6月15日至7月25日的41天中,滴雨未下;富锦县自
6月1日至7月20日的50天中,仅降雨7毫米。整个东部地区自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未下透雨。萝
北、抚远、鸡西、虎林等10个县、市,7月份降雨量出现了建国后至1985年的最小值。依兰县
7月降雨量仅6.8毫米,为1917年至1985年69年中的最小值。由于降雨量小,全省大多数江河
出现枯水。嫩江、呼兰河、阿什河、松花江(佳木斯站等)5—9月份的来水量比正常情况偏
少20—60%。因旱,各地水田龟裂,小麦黄脚,大豆萎缩,苞米打绺,严重的地块农作物枯干
致死。全省受旱成灾面积1200万亩,减产粮食达7亿公斤。
(四)1975—1979年
黑龙江省于1975年至1979年出现全省性连续大旱。各年的年降水量与全省多年平均年降
水量比较,年平均偏少104毫米,平均减少19.6%,等于少降一年雨。其中,1975、1976、1
979年偏少118.4—136.4毫米,减少22—26%。全省由西到东,由春至秋,降水量比正常情
况(多年平均值)普遍显著减少。西部地区春季干旱期各月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平均减少19.
3%,夏、秋季减少31.6%,农作物生长季节减少16.9%。其中:8月份平均减少56.5%。197
7、1978年8月份减少60%以上。1979年5月份齐齐哈尔站降水量仅0.2毫米,为有记录以来的
74年中最小值。1977年8月份,拜泉、齐齐哈尔、龙江、林甸、杜尔伯特旗等县、市的降水量
为10—37.9毫米,比正常情况的102毫米减少78%。齐齐哈尔市本月降水量仅10毫米,比正常
情况减少90%;龙江县本月降水量12.7毫米,为28年中的最小值。中部地区1977、1978年春
季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偏多,其余三年偏少。但由于连年干旱,底墒不足,旱象有所发生。夏
、秋季平均每月偏少31.4%,农作物生长季节偏少18.1%。1979年5月份巴彦、通河、方正、
延寿、尚志等5个县的降水量9.2一13.2毫米,平均为11毫米,比正常情况的54毫米,平均
偏少80%。1976年6月哈尔滨站降水量10.2毫米,为81年中的最小值;7月份,通河、宾县、
阿城、双城、尚志等5个县降水量21.9—58.4毫米,平均为48.8毫米,比正常情况平均偏
少68%。1977年8月份,通河、铁力、海伦、庆安、绥化等5个县、市降水量15.6—24.8毫米
,平均为20.5毫米,比正常情况平均偏少84%。东部地区春季降水量平均每月比正常情况偏
少14.3%,夏、秋季偏少32.2%,农作物生长季节偏少27.1%。1979年5月萝北、鹤岗、集贤
、依兰、桦南、勃利、牡丹江、佳木斯、绥滨、桦川等10个县、市降水量1.3—8毫米,平均
为4.8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85—98%,平均偏少91%。10个雨量站的降水量均为建国后的最
小值。其中,依兰站降水量2毫米,为56年中的最小值;牡丹江站降水量5.6毫米,为59年中
的最小值。1977年8月,富锦、依兰、桦南、勃利、密山5个县降水量16.3—36.8毫米,平
均28.8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68一85%,平均偏少75.6%,均为建国后的最小值。1975—19
79年由于农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少,小麦缺水量32%,水稻缺水量38%,大豆缺水量33%。西部地
区嫩江干、支流5—9月农作物生育期的水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41.6一77.3%,平均减少5
4.9%。其中:乌裕尔河依安站和双阳站1976年减少89.5%,1978年减少80一93%;雅鲁河碾
子山站1979年减少82.5%。中部地区呼兰河、拉林河等5—9月平均水量,比正常情况减少33
—52.7%,平均减少43.6%。其中:1976年减少56.2%,1979年减少57.6%,减少量少的19
77年为17.8%。呼兰河铁力站1979年减少53.3%;拉林河五常站1978年减少71.1%;蔡家沟
站1979年减少76.8%;阿什河阿城站1976年减少71.9%,1979年减少72.8%;蚂蚁河一面坡
站1978年减少60.1%,1979年减少70.1%。东部地区牡丹江、倭肯河等5—9月平均水量,比
正常情况减少28.3—89.5%,平均减少67.2%。穆棱河梨树镇站1979年减少71.9%,1978年
减少76.9%;挠力河宝清站除1975年减少77.6%以外,其余4年均减少80%以上,1978年减少
88.5%;毕拉雅河毕拉吽站均减少80%以上,1977—1979年减少90%以上;牡丹江牡丹江站19
79年减少67.8%,1978年减少75.9%;倭肯河倭肯站均减少75%以上,其中,1976年减少90.
8%,1977年减少96.2%;安邦河福利屯站均减少70%以上,其中,1977年减少84.6%。这些站
都是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小值。
1975—1979年全省气温偏高,春季多大风。齐齐哈尔、哈尔滨、绥化、佳木斯、牡丹江
等5个市,1—9月份月平均气温比正常情况的1975年偏高1.6℃,其中1—6月偏高2.3℃,4
月份偏高3.6℃,7—9月偏高0.6℃;1976年1—3月偏高2℃,7月份偏高1.1℃;1977年的
5、7、9月份偏高0.5—2.4℃;1978年的6月份偏高2.2℃;1979年的5月份偏高1.7℃。春
季4—5月,齐齐哈尔每月平均出现大风天气4.4天,最多的1976年5月份达13天;哈尔滨平均
每月8.5天,最多的1979年5月份达13天;绥化平均每月13.5天,最多的1976—
1978年每月达14—20天;佳木斯平均每月7.7天,最多的1976、1977年5月份出现10天;
牡丹江平均每月6.9天,最多的1976年5月份达13天。由于高温、大风,加速了蒸发和土壤含
水量的减少。哈尔滨、饶河等市、县蒸发量比正常情况增加140—380毫米,偏多10—36%。根
据黑龙江省气象局不完全的资料统计,1975—1979年4—7月,有56个县(市)计145个旬次2
0—30厘米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小于20%;25个县(市)计35个旬次等于或低于15%。阿城县
1975年4月上旬、下旬和5月中旬3个旬次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1%,最少的4月28日仅12.
4%。双城县1976年4月上、中旬,6月下旬和7月上、中旬5个旬次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6.1%
,最少的7月8日为13.9%。1977年肇州、宾县、双城等县有5—6旬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7.1%
;最少的依安县4月18日为10.7%。1978年肇州县6个旬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8.7%;最少的肇
源县6月8日仅有12.2%。1979年阿城县有9个旬为15.6%;最少的双城县7月8日为8.9%。
由于少雨、高温、多风,造成全省连续5年干旱。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出现炕种、芽
干、黄脚、黄苗,或枯萎、断苗、死苗等现象。特别是东部三江平原地区干旱程度严重,沼
泽干涸,过去常年积水的湿地变为草原和耕地,是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现象。5年受旱灾耕地
达9085万亩,占1949年至1985年37年旱灾总面积的24.3%,减产粮食17亿公斤。
(五)1982年
本年1—4月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8℃。隆冬的1月鸡西等地竟出现—2—3℃的高温天气,
2月中旬中部地区达2—3℃,大地冰雪融化。4月份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平均
出现5级以上大风18次。高温、多风加速了旱象的发生和发展。5月初,松花江、绥化、嫩江
(今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区的18个县、1.08万个生产队(今屯)受旱耕地1957万亩,其
中重旱面积844万亩。5月至7月,全省持续高温、多风、少雨,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
3℃;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日最高气温均在30以上;7月8日至9日全省气
温在35—38℃,双鸭山、萝北、甘南、龙江等市县超过38℃,达历史最高值。5月和6月全省
出现8次7—9级大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平均每月出现5级以上大风17次,
5月份多达24次,有60%以上的天气为大风日。全省平均风速比历年同期大一级以上。哈尔滨
、延寿、富锦、黑河、萝北、饶河等地,6月份水面蒸发量达237—350毫米,为有记载以来的
最高值。全省30个测站统计,5—7月降雨量80—240毫米,比历年平均少50%左右,其中6月份
1.4—32毫米,为有记载以来的最小值。5月10日至7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55毫米,比历年
同期偏少65%,大部地区基本无雨。由于少雨,江河严重枯水。统计72条大、中、小河流100
个站的实测资料,7月份平均流量比历年同期偏少76%。松花江干流及其支流53个站中,有37
个站是有记载以来的最小值;12站是第二位最小值;哈尔滨站是自1927年以来56年中的最小
值。全省绝大部分江河出现6—8月长达3个月的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和水库塘坝基本断流或
干涸。由于持续高温、多风、少雨,致使旱情继续发展、扩大。绥化、嫩江、松花江地区部
分地块的土壤含水量只有5%,已接近和达到农作物的凋萎指标。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干土层为
5—20厘米,安达、杜尔伯特旗等地的一些地块达35—40厘米,已旱到垅底,耕地出现板结和
龟裂。6月上旬全省受旱面积达3500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500万亩,分别比5月初增加1543万
亩和656万亩。发生旱情的有55个市、县,比5月初增加37个。7月上旬全省旱情急剧蔓延,受
旱面积猛增到1.亿亩,占总播种面积1.27亿亩的87%,旱象几乎遍及全省,重旱面积5200万
亩。伴随旱情的发生,草地螟等虫害相继出现,发生面积达5700万亩,危害面积3700万亩,
绝产面积215万亩。7月中旬,全省大部地区先后降雨,有些地方的旱情得到缓和和解除。但
时间不长,又普遍少雨,全省又出现“回头旱”,造成春旱连伏旱、伏旱连秋旱的整个苗期
干旱。8月初,全省受旱面积仍有800万亩,其中一直未下透雨,干旱严重的面积3000万亩。
农民形容受旱的庄稼“越长越小,越长越少,越长越老”。本年干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
旱期之长、灾情之重是黑龙江省自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以来300多年开发史上之首次。
虽然经过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3万多名干部,出动1万多台各种机动车辆和1500多台畜力
车拉水浇地,竭尽全力进行抗旱,耗用抗旱经费达3000多万元,但与正常年相比仍减产粮食
31.7亿公斤,减产率22%。第二节 旱灾
正文:
历史上,黑龙江省的农业囿于靠天吃饭的局面,缺少抗旱工程设施,旱灾频繁,危害很
大。建国后,随着农田灌溉事业的兴起,水利工程大量增加,逐渐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但
由于农业的发展和水利建设的不平衡,旱灾仍然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仍然很大。
一、频次
黑龙江省的旱灾记载,始见于1248年(蒙古贵由汗三年)。史料记载:“是年大旱,河
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死者十之八九,民不聊生。蒙古诸王及各部酋长又纷纷派人到海东
(今三江平原及滨海地区)索取鹰、鹘,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苦难。”此后,1330年(元文
宗至顺元年)“七月开元路大旱,自夏至本月一直未雨,肇州(今肇源县)旱。”清朝自康
熙年间始有记载。《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杜尔伯特旗连年干旱,米
谷不收,牛羊倒毙,兵丁人民外逃或典身与人者达千余人。”此后,1736—1795年(清乾降
年间)有9年旱灾记载(其中1年有的地方涝),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有4年旱灾记载
,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有6年旱灾记载,1862—1874(清同治年间)有2年旱灾记载
,1875—1908年(清光绪年间)有14年旱灾记载(其中4年有秋涝),1912—1948年(民国年
间)有15年旱灾记载(其中1年有的地方涝)。建国后1949年—1985年有14年发生旱灾(其中
2年有秋涝)。
根据省水利部门掌握的旱涝史料记载,1701年至1800年相继49年间有旱灾年14年,占28
.6%,相当于5年出现1.4次,连续2年旱出现1次。1801年至1900年(清嘉庆六年至光绪二十
六年)100年的连续资料,旱灾年28年,占28%,相当于5年出现1.4次。连续2年旱出现4次,
连续3年旱出现3次,连续4年旱出现1次,连续6年旱出现1次。清光绪年间出版的《黑龙江外
记》和民国年间出版的《黑龙江志稿》记载:“嘉庆十二年(1807)黑龙江城、布特哈、齐
齐哈尔、龙江等大旱,土人掘食草根、野菜,或以盐、米一撮煮野菜为美食。”《清德宗实
录》记载:“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连旱6年,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三
姓、宁古塔、五常、呼兰、大小木兰达河等地,春夏亢旱,秋雨不均,收成一至七分不等。
”1901年至1985年,旱灾年34年,占40%,相当于5年出现2次。连旱2年出现5次,连旱4年和
6年各出现1次。1904年(光绪三十年)全省大旱,《清德宗实录》记载:“齐齐哈尔、墨尔
根收成二、三分,三姓收成三分,呼兰、绥化二厅收成五、六分,墨尔根四月份无雨,拉哈
等九站五月以来落雨一寸多深,庄稼受旱。”民国时期1916年、1918—1921年、1923年、19
25年出现大旱和连旱。建国后,1949年、1954年出现大旱,1975—1979年连续旱,1982年大
旱。
1701—1985年,共出现旱76年,占32.4%,相当5年中出现1.6次。
二、分布
黑龙江省的旱灾多发生在春季,在年际上呈现连年旱,在地区上多发生在西部。古代史
料所记旱灾发生季节均指旧历,且多数记载不清、不详。1701—1985年的234年中,连旱2年
的11次,连旱3年的3次,连旱4年的2次,连旱6年的2次。仅以建国后1949—1985年37年的统
计,有24年出现春旱①(①有春夏秋连旱的重复年份。),占65%;16年出现夏秋旱,占43%
②(②包括局部地区春旱。)。年际分布上,连续2年旱的2次,连续6年旱的1次。
建国后的37年中,西部地区旱年出现23次,占62%;中部地区出现17次,占46%;东部地
区出现12次,占32%。全省性14个旱年,西部地区全旱;中部地区有2年发生春涝,3年春季正
常,1年夏秋正常;东部地区有3年发生春涝,1年夏秋涝,2年春季正常,1年夏秋正常。37年
中,西部地区出现春旱23次,夏秋旱18次;中部地区出现春旱17次,夏秋旱15次;东部地区
出现春旱12次,夏秋旱9次。
三、全省性大旱年纪实
黑龙江省的全省性大旱年纪实,根据资料情况,只从1916年(民国5年)开始,除记述1
916—1925年间的连续旱年以外,主要记述建国后的3次大旱年和1次连续旱年。
(一)1916—1925年
1916—1925年(民国5年至14年),黑龙江省各地连续出现旱象。为有水文气象资料记载
以来持续干旱时间最长的一次。据齐齐哈尔、扎兰屯、博克图、哈尔滨、黑河、牡丹江、依
兰等西部、中部和东部的7处雨量站的资料统计,1916—1925年5—9月份作物生长季节,10年
平均降雨量256.4—430毫米,比正常情况下平均值偏少8.5—28%,平均偏少17.7%。其中
:西部齐齐哈尔偏少28%;中部哈尔滨和北部黑河偏少8.9—17.1%;东部牡丹江偏少23.2
%。齐齐哈尔在1918、1919、1920、1922、1923、1925年6年,年降雨量251.2—285.8毫米
,5—9月份降雨量仅有186.3—253毫米,平均为227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36%。扎兰屯191
8年5—9月降雨量257.2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41.6%,而8月份降雨量仅6.4毫米。黑河19
18年8月份降雨量14.4毫米;1921年5—9月份降雨量183.3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59%。牡丹
江1916、1919、1920年5—9月份降雨量185.5—250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41—56.2%;192
1年6月份降雨量17.7毫米。依兰1925年6月降雨量14.2毫米。由于降雨量减少,全省江河湖
泊水量也随之减少。西部嫩江富拉尔基站10年平均流量240立方米/秒,比正常情况偏少48%
;中部松花江哈尔滨站10年平均流量662立方米/秒,比正常情况偏少44.4%;东部兴凯湖1
0年平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比正常情况偏少23%。哈尔滨1920年平均流量为387立方米/
秒,1—3月平均流量10.5—19.3立方米/秒,4—6月295—309立方米/秒;1921年9月平均
流量418立方米/秒;1919年10月—12月平均流量22.2—182立方米/秒,均为1898—1985年
88年资料中的最小值。
历史档案记载:1916年“东部大旱,拜泉6月旱甚。哈尔滨春、夏雨水稀少”(本年5月
和6月降雨量91.1毫米,比正常情况减少30%)。
1917年“讷河、泰来、肇州、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入春亢旱、禾苗枯槁居多,有苗不
秀,有秀不实”。
1918年“西布特哈(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甘井子(今甘南县)、安达、拜泉
、明水、林甸、哈尔滨、牡丹江等地春少雨偏旱,入伏旱甚。西布特哈夏至以后未经落雨,
诸禾大半干枯。除小麦每垧能收一石内外,其余谷糜等不足一石,全境收成只二分有余。甘
井子入伏以来‘旱魃’为虐,禾苗尽成枯槁,毫无生色。安达夏季雨水缺少,渐觉亢旱,入
伏后雨水更少,所种养麦、稗子等颗粒无收”。
1919年“西布特哈、讷河、安达、肇州和省东部地区春、夏少雨,夏、秋连旱。西布特
哈自夏徂秋唯7月得雨一次,其他各月虽亦得雨皆不盈寸,所种禾稼因旱枯干,颗粒不实。讷
河夏间天气亢旱异常,禾稼成灾。安达自春徂夏雨水稀少,入伏后亢旱尤甚,所种谷稗、高
梁、元豆等项,均无收成。肇州入夏天气亢旱兼发虫害。”
1920年“省西部龙江、西布特哈、甘南、齐齐哈尔、泰来、肇东等县、市,春、夏、秋
连旱。龙江县去冬无雪,今春至夏未落雨、奇旱尤甚,已种田地皆成焦土。西布特哈自夏徂
秋,天气亢旱,禾稼多半枯干,高地颗粒未获,洼地亦属歉收。甘南春旱久误开田,苗出又
遭虫害,加之秋霜早降,禾稼全伤”。
1921年“全省西、中、东部普遍干旱。西布特哈、林甸、讷河、克山等县,中部青冈、
兰西等县,东部牡丹江、宁安、绥滨等县春、夏连旱成灾。讷河自春徂夏久旱成荒,麦苗高
仅尺余,低即数寸,收成不及一分。克山、林甸等地由春至秋未落透雨,亢旱异常,禾秸微
细,穗头纤小,有壳无粮,多种秕稗,籽种尚无收回。家家如此,苦不堪言。兰西、青冈等
县,自春徂夏雨水稀少,夏季亢旱,青苗数寸,被旱枯槁。宁安县由春至夏,雨水未降,民
间所种之地有苗者业已苗槁,而未萌芽者遍地赤荒”。
1923年“省西部地区夏旱,雨水偏少。东部地区夏旱较重,穆棱县自春徂夏数月未落透
雨、麦苗枯干,籽粒未收”。
1925年“全省大部地区旱。嫩江、讷河、甘南等地,连年灾歉,今岁又遭旱灾,自春徂
夏未经落雨,禾苗多已枯萎,并发蝗灾,甸草、禾苗均被蝗食。哀鸿遍野,无处乞食。嫩江
县被旱地苗二十多万亩,讷河县一百二十多万亩。瑷珲县春季少雨,夏季久旱未雨,被旱地
亩三十余万亩。依兰县由春至夏无透雨。田苗间有出土者已均枯萎,全县得青苗者不过十分
之四”。
(二)1949年
本年夏季高温少雨。牡丹江、鸡西7和8月最高平均气温为30—31℃,最高值达36—38℃
。7月30日至8月19日,21天中连续出现日最高平均气温33.7—34.8℃的高温天气。齐齐哈
尔、哈尔滨市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均超过30℃以上,最高值达37.1℃。7和8月全省日最高气
温接近和超过历年同期最高值。据佳木斯、富锦、勃利、倭肯、同江、黑河、哈尔滨、嫩江
等7个雨量站的统计(当时只有7个雨量站),6—7月降水量,除嫩江站相当于历年同期平均
值外,其余6站6—7月降水总量60—152毫米,比正常值偏少36—69%。其中,勃利县倭肯站7
月份降雨仅16毫米,比正常值(119毫米)少6倍多。其余5个站35.4—91.3毫米,比正常值
少0.6—3.5倍。富锦、勃利等地7月份水面蒸发量191—219毫米,比本月降水量多4—13倍
。由于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旱象严重。原松江省180万亩小麦,因旱棵矮、穗小,收成五
成以上的不到一半,其余收成仅三至四成。全省水稻因干旱缺水未播上种和播后地干的达31
.7万亩,占当年水稻面积21%。尚志、林口、鸡西、桦川、宾县、密山、海林等地的大部分
旱田枯萎。密山县旱死13.5万亩,桦川县旱死15万亩,宾县受旱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7%,
勃利县的谷子旱死一半,海林、林口等一些沙土地块干到1—2尺深。原黑龙江省的拜泉、庆
安、绥棱、太安(今依安)、肇东等30个县,夏锄期间未下透雨,出现50天的旱象。庆安县
3万亩糜子被旱死。当时的松江、黑龙江两省,农作物普遍长得矮小,苞米、高粱杆细穗小,
大豆一尺来高未封垅,叶小、花落、未做荚,谷子没长起来就成片旱死。两省粮豆薯总产58
亿公斤。
(三)1954年
本年发生全省性大旱,7月和8月出现重旱。西部依安、富裕、林甸等30个雨量站7—9月
平均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减少118.2毫米,偏少39.6%。其中:7月份偏少55.7%,8月份偏少
60.9%。嫩江、克东、克山、依安、拜泉等县,7月和8月偏少75—82%。嫩江、讷河、克东、
依安、拜泉、泰康等县,7月和8月的降雨量出现自建站有资料记载至1985年的最少值。中部
五常、宾县、木兰、双城、庆安等19个雨量站,夏秋季平均降雨量比正常情况减少104.7毫
米,偏少28.7%。其中:7月份偏少75.7%,8月份偏少23.8%。铁力、庆安、绥棱、海伦、
绥化、延寿、方正县等,7月份偏少80—97%,8月份偏少50—90%。
尚志、铁力、绥棱等县自6月20日至9月4日,降雨量仅6.1—35.5毫米。黑河市7月份降
雨量仅有1.8毫米,为1892—1985年间的最小值。北安、铁力、庆安、绥棱、海伦等13个县
、市,7月份降雨量出现建国后至1985年中的最小值。东部宝清、密山、佳木斯、牡丹江等2
9个雨量站,春季平均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减少56.4毫米,偏少27%;夏、秋季减少23.6毫米
,偏少7.8%。其中:
6月份偏少57.6%,7月份偏少72%。萝北、抚远、鸡西、饶河、宝河等10个县、市,7月
份降雨量偏少80—95%。佳木斯、富锦、集贤、饶河等县、市自6月1日至8月23日期间,降雨
量最多的仅有24.8毫米。其中:饶河县自6月15日至7月25日的41天中,滴雨未下;富锦县自
6月1日至7月20日的50天中,仅降雨7毫米。整个东部地区自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未下透雨。萝
北、抚远、鸡西、虎林等10个县、市,7月份降雨量出现了建国后至1985年的最小值。依兰县
7月降雨量仅6.8毫米,为1917年至1985年69年中的最小值。由于降雨量小,全省大多数江河
出现枯水。嫩江、呼兰河、阿什河、松花江(佳木斯站等)5—9月份的来水量比正常情况偏
少20—60%。因旱,各地水田龟裂,小麦黄脚,大豆萎缩,苞米打绺,严重的地块农作物枯干
致死。全省受旱成灾面积1200万亩,减产粮食达7亿公斤。
(四)1975—1979年
黑龙江省于1975年至1979年出现全省性连续大旱。各年的年降水量与全省多年平均年降
水量比较,年平均偏少104毫米,平均减少19.6%,等于少降一年雨。其中,1975、1976、1
979年偏少118.4—136.4毫米,减少22—26%。全省由西到东,由春至秋,降水量比正常情
况(多年平均值)普遍显著减少。西部地区春季干旱期各月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平均减少19.
3%,夏、秋季减少31.6%,农作物生长季节减少16.9%。其中:8月份平均减少56.5%。197
7、1978年8月份减少60%以上。1979年5月份齐齐哈尔站降水量仅0.2毫米,为有记录以来的
74年中最小值。1977年8月份,拜泉、齐齐哈尔、龙江、林甸、杜尔伯特旗等县、市的降水量
为10—37.9毫米,比正常情况的102毫米减少78%。齐齐哈尔市本月降水量仅10毫米,比正常
情况减少90%;龙江县本月降水量12.7毫米,为28年中的最小值。中部地区1977、1978年春
季降水量比正常情况偏多,其余三年偏少。但由于连年干旱,底墒不足,旱象有所发生。夏
、秋季平均每月偏少31.4%,农作物生长季节偏少18.1%。1979年5月份巴彦、通河、方正、
延寿、尚志等5个县的降水量9.2一13.2毫米,平均为11毫米,比正常情况的54毫米,平均
偏少80%。1976年6月哈尔滨站降水量10.2毫米,为81年中的最小值;7月份,通河、宾县、
阿城、双城、尚志等5个县降水量21.9—58.4毫米,平均为48.8毫米,比正常情况平均偏
少68%。1977年8月份,通河、铁力、海伦、庆安、绥化等5个县、市降水量15.6—24.8毫米
,平均为20.5毫米,比正常情况平均偏少84%。东部地区春季降水量平均每月比正常情况偏
少14.3%,夏、秋季偏少32.2%,农作物生长季节偏少27.1%。1979年5月萝北、鹤岗、集贤
、依兰、桦南、勃利、牡丹江、佳木斯、绥滨、桦川等10个县、市降水量1.3—8毫米,平均
为4.8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85—98%,平均偏少91%。10个雨量站的降水量均为建国后的最
小值。其中,依兰站降水量2毫米,为56年中的最小值;牡丹江站降水量5.6毫米,为59年中
的最小值。1977年8月,富锦、依兰、桦南、勃利、密山5个县降水量16.3—36.8毫米,平
均28.8毫米,比正常情况偏少68一85%,平均偏少75.6%,均为建国后的最小值。1975—19
79年由于农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少,小麦缺水量32%,水稻缺水量38%,大豆缺水量33%。西部地
区嫩江干、支流5—9月农作物生育期的水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41.6一77.3%,平均减少5
4.9%。其中:乌裕尔河依安站和双阳站1976年减少89.5%,1978年减少80一93%;雅鲁河碾
子山站1979年减少82.5%。中部地区呼兰河、拉林河等5—9月平均水量,比正常情况减少33
—52.7%,平均减少43.6%。其中:1976年减少56.2%,1979年减少57.6%,减少量少的19
77年为17.8%。呼兰河铁力站1979年减少53.3%;拉林河五常站1978年减少71.1%;蔡家沟
站1979年减少76.8%;阿什河阿城站1976年减少71.9%,1979年减少72.8%;蚂蚁河一面坡
站1978年减少60.1%,1979年减少70.1%。东部地区牡丹江、倭肯河等5—9月平均水量,比
正常情况减少28.3—89.5%,平均减少67.2%。穆棱河梨树镇站1979年减少71.9%,1978年
减少76.9%;挠力河宝清站除1975年减少77.6%以外,其余4年均减少80%以上,1978年减少
88.5%;毕拉雅河毕拉吽站均减少80%以上,1977—1979年减少90%以上;牡丹江牡丹江站19
79年减少67.8%,1978年减少75.9%;倭肯河倭肯站均减少75%以上,其中,1976年减少90.
8%,1977年减少96.2%;安邦河福利屯站均减少70%以上,其中,1977年减少84.6%。这些站
都是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小值。
1975—1979年全省气温偏高,春季多大风。齐齐哈尔、哈尔滨、绥化、佳木斯、牡丹江
等5个市,1—9月份月平均气温比正常情况的1975年偏高1.6℃,其中1—6月偏高2.3℃,4
月份偏高3.6℃,7—9月偏高0.6℃;1976年1—3月偏高2℃,7月份偏高1.1℃;1977年的
5、7、9月份偏高0.5—2.4℃;1978年的6月份偏高2.2℃;1979年的5月份偏高1.7℃。春
季4—5月,齐齐哈尔每月平均出现大风天气4.4天,最多的1976年5月份达13天;哈尔滨平均
每月8.5天,最多的1979年5月份达13天;绥化平均每月13.5天,最多的1976—
1978年每月达14—20天;佳木斯平均每月7.7天,最多的1976、1977年5月份出现10天;
牡丹江平均每月6.9天,最多的1976年5月份达13天。由于高温、大风,加速了蒸发和土壤含
水量的减少。哈尔滨、饶河等市、县蒸发量比正常情况增加140—380毫米,偏多10—36%。根
据黑龙江省气象局不完全的资料统计,1975—1979年4—7月,有56个县(市)计145个旬次2
0—30厘米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小于20%;25个县(市)计35个旬次等于或低于15%。阿城县
1975年4月上旬、下旬和5月中旬3个旬次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1%,最少的4月28日仅12.
4%。双城县1976年4月上、中旬,6月下旬和7月上、中旬5个旬次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6.1%
,最少的7月8日为13.9%。1977年肇州、宾县、双城等县有5—6旬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7.1%
;最少的依安县4月18日为10.7%。1978年肇州县6个旬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8.7%;最少的肇
源县6月8日仅有12.2%。1979年阿城县有9个旬为15.6%;最少的双城县7月8日为8.9%。
由于少雨、高温、多风,造成全省连续5年干旱。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出现炕种、芽
干、黄脚、黄苗,或枯萎、断苗、死苗等现象。特别是东部三江平原地区干旱程度严重,沼
泽干涸,过去常年积水的湿地变为草原和耕地,是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现象。5年受旱灾耕地
达9085万亩,占1949年至1985年37年旱灾总面积的24.3%,减产粮食17亿公斤。
(五)1982年
本年1—4月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8℃。隆冬的1月鸡西等地竟出现—2—3℃的高温天气,
2月中旬中部地区达2—3℃,大地冰雪融化。4月份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平均
出现5级以上大风18次。高温、多风加速了旱象的发生和发展。5月初,松花江、绥化、嫩江
(今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区的18个县、1.08万个生产队(今屯)受旱耕地1957万亩,其
中重旱面积844万亩。5月至7月,全省持续高温、多风、少雨,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
3℃;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日最高气温均在30以上;7月8日至9日全省气
温在35—38℃,双鸭山、萝北、甘南、龙江等市县超过38℃,达历史最高值。5月和6月全省
出现8次7—9级大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平均每月出现5级以上大风17次,
5月份多达24次,有60%以上的天气为大风日。全省平均风速比历年同期大一级以上。哈尔滨
、延寿、富锦、黑河、萝北、饶河等地,6月份水面蒸发量达237—350毫米,为有记载以来的
最高值。全省30个测站统计,5—7月降雨量80—240毫米,比历年平均少50%左右,其中6月份
1.4—32毫米,为有记载以来的最小值。5月10日至7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55毫米,比历年
同期偏少65%,大部地区基本无雨。由于少雨,江河严重枯水。统计72条大、中、小河流100
个站的实测资料,7月份平均流量比历年同期偏少76%。松花江干流及其支流53个站中,有37
个站是有记载以来的最小值;12站是第二位最小值;哈尔滨站是自1927年以来56年中的最小
值。全省绝大部分江河出现6—8月长达3个月的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和水库塘坝基本断流或
干涸。由于持续高温、多风、少雨,致使旱情继续发展、扩大。绥化、嫩江、松花江地区部
分地块的土壤含水量只有5%,已接近和达到农作物的凋萎指标。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干土层为
5—20厘米,安达、杜尔伯特旗等地的一些地块达35—40厘米,已旱到垅底,耕地出现板结和
龟裂。6月上旬全省受旱面积达3500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500万亩,分别比5月初增加1543万
亩和656万亩。发生旱情的有55个市、县,比5月初增加37个。7月上旬全省旱情急剧蔓延,受
旱面积猛增到1.亿亩,占总播种面积1.27亿亩的87%,旱象几乎遍及全省,重旱面积5200万
亩。伴随旱情的发生,草地螟等虫害相继出现,发生面积达5700万亩,危害面积3700万亩,
绝产面积215万亩。7月中旬,全省大部地区先后降雨,有些地方的旱情得到缓和和解除。但
时间不长,又普遍少雨,全省又出现“回头旱”,造成春旱连伏旱、伏旱连秋旱的整个苗期
干旱。8月初,全省受旱面积仍有800万亩,其中一直未下透雨,干旱严重的面积3000万亩。
农民形容受旱的庄稼“越长越小,越长越少,越长越老”。本年干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
旱期之长、灾情之重是黑龙江省自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以来300多年开发史上之首次。
虽然经过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3万多名干部,出动1万多台各种机动车辆和1500多台畜力
车拉水浇地,竭尽全力进行抗旱,耗用抗旱经费达3000多万元,但与正常年相比仍减产粮食
31.7亿公斤,减产率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