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提江河水灌溉
黑龙江省利用机电设备提取江河水进行灌溉,始于1932年。据《壬申哈尔滨水灾纪实》
记载:1932年哈尔滨市郊区稻农,租借哈埠日商“三省银行”的6至8英寸口径轴流泵5台和1
5英寸离心泵5台,以及10至15马力电动机10台,安装在顾乡屯附近江岸上,抽松花江水灌溉
水田。当年松花江发生大洪水时,在傅家甸(今哈尔滨市道外区)安装25台水泵,抽排市区
内的积水。此后,1934年有朝鲜农民在哈尔滨市郊区成高于,利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阿什
河水灌溉水田。1937年日本“开拓团”在阿城县今河东灌区内半拉城建抽水站,提取阿什河
水灌溉水田1000亩(第二年修筑拦河坝后改为自流灌溉)。此外,阿城县的巨源、蜚克图、
永源等地也有稻农搞过抽水站,进行提水灌溉,但这些抽水站均是临时性的。正式修建提水
灌区是从1942年开始的。伪满政府为了日本“开拓团”种水稻的需要,在哈尔滨市东郊松花
江畔修建天理(今新仁)电力提水灌区。接着,1943年在桦川县松花江畔修建田禄村(今星
火)电力提水灌区;1944年在哈尔滨市东南郊区修建石槽电力提水灌区,在虎林县修建庆丰
、清和机械提水灌区。天理和田禄村提水灌区,1945年日本投降时尚未建成,石槽、庆丰、
清和虽已建成,但均遭到破坏。
解放战争时期,松江省政府和合江省政府组织力量修复了天理和田禄村灌区,成为黑龙
江省最早的两个万亩以上电力提水灌区,加上修复的石槽提水灌区,1949年全省只有3处固定
的提水灌区,装机18台3992马力。设计灌溉面积10.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不足5万亩。新中
国成立后,随着水田和旱田、菜田灌溉的需要,抽水站和提水灌区大量增加。1985年全省共
有抽水站和提水灌区3428处,总装机7714台,35.54万马力。设计灌溉面积538.9万亩,其
中水田247.2万亩,占45.9%,旱田和菜田291.7万亩,占54.1%;工程有效灌溉面积278.
2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51.6%,其中水田159.2万亩,占57.2%,旱田和菜田119万亩,占
42.8%;实灌面积183.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65.9%,其中水田155.5万亩,占84.8%,
旱田和菜田27.8万亩,占15.2%。
全省万亩以上提水灌区100处,由于工程不配套,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仅45处,
占45%。其中:效益大的有桦川县悦来、肇东县涝洲、肇源县中心、劳改农场莲江口、五常县
营城子、桦川县星火、汤原县群英、哈尔滨市新仁等灌区。
一、悦来灌区
悦来灌区位于松花江干流下游右岸,桦川县中部。北靠松花江,南至苏家店岗坡地,西
临铃当麦河与星火灌区隔河相望,东接东大甸子与江川、宝山农场为邻。灌区内有创业、悦
兴、悦来、苏家店等4个乡(镇)的34个村,总面积34.6万亩,为提取松花江水灌溉的灌区
。渠首在悦来镇西5公里苏苏屯附近的松花江畔,因距悦来镇较近,命名悦来灌区。
渠首枢纽工程,由引渠、进水闸、吸水池、厂房和压力池等组成。引渠长140米,引水江
叉子长8100米;吸水池前设有2.5米×2米的5孔进水闸兼防洪闸;厂房为砖瓦结构,面积10
00平方米,安装1200毫米口径48sh22A型离心式水泵8台,配800千瓦电机8台,装机容量6400
千瓦。扬程14.5米,最大抽水流量26.7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6.5万亩,其中水田1
3.5万亩。渠系工程:干渠1条,长14.1公里,支渠15条,总长79.6公里,斗渠362条;排
水渠5条,总长34公里。渠系建筑物共111座,其中闸20座、桥58座、跌水4处、渡槽2座、涵
洞27座。
悦来灌区是“大跃进”时期,为解决当时的悦来镇、拉拉街、苏家店3个人民公社的水利
化和星火灌区长期存在的排水问题,由省水利厅下放锻练的技术干部规划设计,1959年动工
兴建,当年采取临时措施灌溉水田0.5万亩。1962年末基本完成渠首枢纽工程和灌溉渠系,
干渠1条,长6.6公里,支渠5条,总长33.8公里,闸桥涵等建筑物15座。灌溉水田1.08万
亩。建成固定渠首枢纽工程后上升到3万亩以上,1966年达到4.4万亩。但由于渠系不健全,
加上缺少建筑物,水源浪费,抽水成本高,1967年以后灌溉面积逐年减少,电费逐年增多,
致使1973年停灌。1974年虽然恢复灌溉,但实灌面积不超过万亩。1976年中共桦川县委动员
县城各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群众,通过季节突击和专业队常年施工的办法,整修了原有干
支渠,并新修10条支渠。从1977年开始,灌溉面积迅猛增加,1979年突破10万亩,1980年达
到12万亩,1981年为最高峰,实灌水田12.4万亩,1985年12万亩。自1958年兴建以来,虽经
过续建配套,共完成土方890万立方米,石方6.5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1.43万立方米,
国家共投资1433万元,但工程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渠首枢纽工程防洪闸启闭不灵,吸水池底
板没有封底,机电设备超负荷运转,厂房漏水严重。灌区内部用水渠系布局不尽合理,冲刷
严重,达不到设计水位,排水渠系不完善,渠系建筑物不配套,等等。
二、涝洲灌区
涝洲灌区位于肇东县南部,松花江干流中游左岸,提取松花江水灌溉,因渠首在涝洲镇
,取名涝洲灌区。本灌区是1958年大搞水利时兴建的,历经两易渠首,四个建设阶段。灌区
兴建之前,涝洲公社新民大队在县水利科的帮助下,用1只长12米、宽5米的木驳船,固定在
松花江边,船上安装1台330马力柴油机和2台500毫米口径卧式水泵,抽松花江水灌溉水稻30
0亩。在这个浮船抽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58年10月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兴建大型
电力浮船抽水站,为二级提水,不仅灌溉涝洲、合居、东发、五站等公社的沿江土地,还灌
溉岗上黎明、民主、四方、姜家等公社的土地,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一级提水灌溉面积14
万亩,其中水田7万亩;二级提水灌溉面积26万亩。当时全县25个公社均抽调基干民兵参加施
工,最高日出工达万人以上。经过两个冬春的施工,完成一级提水干渠1条,长48公里,干渠
25条,总长96.5公里,斗渠360条,总长544公里,建筑物干渠桥4座、节制闸2座,支渠分水
闸18座、桥160座。二级提水干渠长6公里,支渠4条,总长12公里。浮船6只,为30米长、10
米宽的木结构驳船,每只船安装850毫米口径水泵,配260千瓦发动机的4台机组。1959年灌溉
水田6万亩,1960年灌溉水田5.2万亩。由于当时是突击发展水田,缺乏基础,不巩固,由大
起走向大落,1962年仅剩下330亩,濒临停灌的境地。加上通过几年的实践,暴露出大型浮船
抽水站,汛期水涨船高浮动大,难以控制和看管,冬季维修机电设备困难等缺点。因此从19
65年开始,逐渐将浮船撤掉,水泵电机移至岸上,搞临时抽水站,灌溉面积0.1—0.2万亩
。1967年,改浮船抽水为固定渠首,开始第二阶段建设。渠首为木结构厂房和岸边钢筋混凝
土防洪墙的压水池,水泵出水管为爬坡式。1967—1970年维修用水干渠33公里(原为48公里
,划给哈尔滨市万宝乡15公里),支渠增加到34条,总长125公里。干渠建筑物增加到11座,
支渠分水闸34座、交叉工程13处、桥涵68座。水田灌溉面积仍在0.2万亩左右。二级提水,
建托公抽水渠首,安装800毫米口径水泵5台,配630千瓦电机5台,净扬程24米,修干渠1条
长33.5公里,支渠15条,总长78公里;干渠建筑物桥涵10座、节制闸1座,支渠分水闸17座、
交叉3处、桥涵34座。有黎明、民主2个乡受益。1970年灌溉小麦2万亩,坐水种大田10万亩。
由于临时抽水站机泵多,出水量少,维修费用高,特别是不能防洪,1971年再易渠首,
开始第三个阶段建设。在原渠首西300米处,新建能防洪水的永久性渠首工程,包括引渠、护
岸、前池、进水闸、空箱吸水池、主厂房、压水池等。安装1500毫米口径水泵3台,配800千
瓦电机3台。出口流量24立方米/秒,净扬程7.8米。1971—1980年,维修干渠33公里和34条
支渠,新增支渠16条。并按方田化,渠、林、路、机耕的要求,完善了四级渠系网。完成渠
首干砌石护岸400米,新修干渠桥5座、节制闸6座,维修干渠交叉工程4处,分水闸36座;新
开挖排水干渠9条,总116.7公里,支渠27条,总长76.8公里。水田灌溉面积从1975年开始
大幅度上升,1976年达到2.27万亩。1977年以后由于受旱的影响,又逐渐下降,1979年降到
万亩以下。在这个建设阶段,1976年将二级提水渠首厂房改建为永久性结构,并整修了引渠
和前池,维修了干渠和支渠,以及建筑物工程。但二级提水除1970年以外没有发挥效益。
1981—1985年为涝洲灌区(一级提水)的第四个建设阶段。这次是以整顿配套为主,设
计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4万亩,水旱田各半,调整为12万亩,均为水田。渠系整顿除整修33公
里的用水渠外,将支渠取消13条,合并成35条;建筑物维修闸4座、桥6座,新建合居强排站
1处,扩建马家、涝洲等2处强排站;整修了巨合滞洪区土坝等工程。灌区内还增设临时小型
流动泵站378处,灌溉了较高的地块,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81年5.9万亩,1982年7.25万
亩,1984年8.68万亩,1985年达到12.95万亩。有涝洲、合居、东发、五站、民主等5个乡
的34个村受益。灌区水稻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使过去大片易涝绝产的低洼地变成了高产田。
三、中心灌区
中心灌区位于松花江中游左岸,肇源县的南部,为提取松花江水灌溉的灌区。渠首抽水
站在肇源县城南松花江大堤上,因距县城较近,取名中心抽水站,灌区也因此而得名。灌区
控制范围:北起安肇新河,南至松花江肇源大堤,西临八家河,东至薄荷台乡界,总面积40
6平方公里,有肇源镇、兴安乡、二站镇、和平乡、裕民乡、水利乡等所属38个村受益。
中心灌区是1958年动工兴建的。原设计安装10台水泵,以4台总容量2830马力的蒸气机为
动力。1960年5月,在建成抽水站厂房,安装1台280马力蒸气机,完成引渠和1条用水干渠、
9条用水支渠,3座干渠桥梁的情况下,试车抽水后即停建搁置,未发挥效益。此后一直到19
64年春季抗旱时,才利用既有设施抽水,为灌区部分村屯提供了坐水种的水源,第一次发挥
效益。
为使中心灌区进一步发挥效益,肇源县于1973年重新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开始将蒸气
机动力改为电力。当年改配2台260千瓦电动机,1975年改配成10台电动机,总容量2080千瓦
。中心灌区总体规划设计,1975年以后逐年实施,并在实施中,发挥抗旱坐水种和旱田灌溉
的作用,1982年开始灌溉水稻。1983年,中心灌区复查设计核定灌溉面积14.6万亩,其中水
田10.6万亩。经过几年的整顿配套,1985年中心灌区的工程有引渠1条,长800米;总输水干
渠1条,长1000米;干渠2条,分东西干渠,东干渠长27.4公里,西干渠长17公里;支渠45条
,总长609公里;斗渠648条;渠系建筑物780座。抽水站10台机组,总装机为2080千瓦,抽水
流量19.4立方米/秒。灌区内共有4个排水区,设中心、双胜、巨宝山、莲花泡等4个强排站
。中心强排站即中心抽水站,为灌排两用站;双胜强排站2台机组,总装机容量310千瓦,抽
排水流量2.66立方米/秒;巨宝山强排站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315千瓦,抽排水流量4立方
米/秒;莲花泡强排站即莲花泡抽水站,为灌排两用站,既是薄荷台灌区的渠首抽水站,又
是中心灌区最下游的强排站,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345千瓦,抽水量4立方米/秒。
中心灌区经过整顿配套,效益逐步增加,1985年已灌溉水田3.5万亩,并有逐年发展的
趋势。此外,每年春旱时间还可提供10万亩坐水种的水源。
四、莲江口灌区
莲江口灌区位于松花江下游左岸,汤原县境内。北部有小兴安岭余脉起伏,东南为松花
江所环绕,自西北向南有无尾河川法司河曲曲流入,中部有半截河贯流其间,整个灌区呈长
方形,东西最大长度21公里,南北宽10公里,为提取松花江水灌溉的灌区。渠首抽水站在望
江乡望江屯南6公里。
莲江口灌区于1953年秋到1954年春,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新建勘测大队勘测,1955
年由黑龙江省农业厅水利局和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共同设计,1956年3月动工兴建。望江输
变电工程和铁路交叉涵洞工程,委托哈尔滨电业局、齐齐哈尔铁路局施工,其余工程均由莲
江口劳改农场施工,日出工5300人,1957年底各项土方和水土建筑物工程基本完成。但因当
时国内无电机和水泵定型产品,委托上海机械制造厂和哈尔滨电机厂试制,由于缺乏大直径
优质轴钢和未能列入机电产品生产计划等原因,推迟到1958年才到货安装,1959年5月正式投
产运行。为了尽快受益,1957年搞一个临时抽水站,灌溉水田1.1万亩,1958年灌溉水田3.
7万亩。灌溉设计灌溉水田7.7万亩,抽水站正式运行后,1959年灌溉水田5万亩。1985年灌
溉水田6.59万亩。
渠首抽水站总扬程8.5米,装机7台水泵,电动机功率3200千瓦;厂房建筑面积1024平方
米,另有配电室120平方米;进水池1628平方米,压水池1980平方米。导水渠与松花江流心成
45度角,浆砌石护坡总长430米、面宽18米。变电所至抽水站间配电线路2.4公里。渠系工程
:用水总干渠长13.3公里,设计流量24.8立方米/秒;用水干渠5条、总长55公里。排水总
干渠长29.8公里,设计流量65立方米/秒;排水干渠4条,总长42.2公里。主要水工建筑物
有总干渠钢筋混凝土结构5孔节制闸1座,每孔宽1.2米、长6米,设计流量24.5立方米/秒
;绥佳线铁路钢筋混凝土结构4孔涵1座,每孔宽2米、长12米,设计流量24.5立方米/秒。
排水总干渠钢筋混凝土结构泄洪闸1座,3孔拱桥1座。干支渠水工建筑物有分水闸5座、节制
闸5座、泄水闸5座、渡槽4座、跌水2座、桥梁16座、涵洞63座、支渠闸39座。此外,还有连
望引水总干闸的砌石滚水坝2座。
莲江口灌区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今属司法厅)所属莲江口劳改农场管理。受益单
位主要是莲江口劳改农场,其他受益单位有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汤原县望江镇、永发乡
、江口镇、鹤立镇等。为便于管理,成立了以莲江口劳改农场为主的灌溉管理委员会,莲江
口劳改农场设立灌溉管理站,负责全灌区的抽水、配水和工程管理养护等工作。
莲江口灌区自1957年开始灌溉水稻,灌区建设前,规划范围内仅有水田灌溉面积1万亩,
现在全灌区共有水田灌溉面积6.59万亩,到1985年共生产水稻4.2亿公斤。灌区建成以来,
仅莲江口农场就上缴商品粮1.5亿公斤,商品率66%。
五、星火灌区
星火灌区位于松花江下游右岸,桦川县境内。西与佳木斯市松江提水灌区相接,东以铃
当麦河为界与悦来灌区相望,北靠松花江堤防,南临铃当麦河,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15公
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包括建国乡、星火朝鲜族乡和创业乡的一部分,为提取松花江水灌
溉的灌区。渠首抽水站在建国乡红旗村西北2公里处,距佳木斯市18公里。
星火灌区始建于1943年,当时是日伪政府为日本“开拓团”种植水稻修的电力抽水灌区
。因抽水站在田禄村附近,称之为田禄村扬水站。1945年日本投降时,抽水站和灌区骨干工
程基本完成,机电设备已安装,尚未抽水受益即遭到破坏。1947年合江省政府为尽快恢复和
发展农业生产,由建设厅组成田禄村水利办事处,着手修复抽水站工程。1947年7月动工,到
1948年4月完工。抽水站扬程6.8米,安装1100毫米口径水泵和330马力电动机各4台,抽水流
量13.2立方米/秒。1948年干渠通水,灌溉水田8277亩,当时灌区名称是桦川水利农场。1
950年南干渠通水,2条干渠共灌溉水田2万亩。1951年灌区内的朝鲜族省农业劳动模范金白山
,仿照苏联的模式,试办第一个命名“星火”的集体农庄,灌区随之取名为“星火灌区”。
以后,逐年扩大灌溉效益,成为全省灌溉效益好的灌区之一。特别是创办集体农庄的朝鲜族
集居的星火乡,曾闻名遐迩。为进一步扩大灌溉效益,1955年在铃当麦河左岸增设辅助泵站
1处,安装口径600毫米的水泵和95千瓦的电动机各3台,抽水流量1.6立方米/秒。此外还整
修了渠系工程。1956年灌溉面积达7.09万亩。此后,由于渠首工程质量差,年久失修,灌排
渠系不健全,加上江河水位偏高,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次生沼泽化等原因,灌溉面积逐
年下降,1960年降到4万亩。1962、1963年佳木斯市水利局(当时星火灌区属佳木斯市郊区)
曾进行整顿维修灌区工程的设计工作,并上报设计任务书,但未能实现。以后只是每年由农
田水利费中拨给少量投资补助,维修和改善部分工程,使灌溉面积回升到5万亩以上。1977年
突破6万亩。1985年灌溉面积7.1万亩,超效益1.1万亩。
星火灌区工程现状:渠首抽水站安装1100毫米口径双吸式离心泵4台,配250千瓦电机4台
,扬程7米,抽水流量11.2立方米/秒,补助泵站安装600毫米口径离心泵3台配100千瓦电机
2台和72千瓦电机1台。用水干渠2条,总长14.4公里,用水支渠16条,总长56公里,斗渠27
0条,总长86.6公里;排水干沟2条,总长15.1公里,排水支沟13条,总长67.8公里,斗渠
200条,总长18.2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22座。
星火灌区渠首抽水站的厂房和机电设备均已陈旧,需改建和大修,灌区工程也需整顿配
套。
六、新仁灌区
新仁灌区位于松花江中游右岸,哈尔滨市东郊,西起阿什河,东至蜚克图河,长22公里
;北从松花江民主农田堤防,到南边的荒山脚下,宽6公里,呈条形,总面积125平方公里。
包括哈尔滨市太平区的民主和东风乡,阿城县的巨源乡,省劳改局的松滨农场,哈尔滨市的
松花江奶牛场等单位的耕地。渠首抽水站在哈尔滨水泥厂东侧松花江畔,阿什河流入松花江
的汇流口附近,为提取松花江水灌溉的灌区。设计灌溉水田面积3.7万亩,1985年有效灌溉
面积和实际灌溉面积均为3.7万亩。
新仁灌区始建于1942年,当时称天理灌区。1934年日本天理教青年会(日本固有宗教神
道派别之一)在福昌号西北(今太平区民主乡光明村)建立生琉里(意为生长珠宝的地方)
。“开拓团”和天理教生琉里教会堂,强行迁走当地中国居民,计划移入教徒,建立一个容
纳千户的大天理村。为生琉里开拓团种水稻的需要,由伪滨江省公署防水开发事业局勘测设
计,伪滨江省强征所辖阿城、呼兰、宾县、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等8个县的“勤劳
奉仕队”施工。当时设计工程有渠首抽水站,包括厂房、进水闸、吸水池、压力池、环形堤
、引水渠;渠系工程,包括用水干渠1条,支渠30条,排水干渠6条,桥梁42座,堵水堤2处;
防洪堤防2.8公里,包括排水闸门3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渠首抽水站厂房已建成,
安装600毫米口径水泵11台,配3300千伏电动机11台。整个灌区工程完成90%以上,但日本投
降时遭到严重破坏。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松江省人民政府和哈尔滨特
别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天理灌区。1947年冬建立“松哈天理水利工程处”,省市共同派出领
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设计和施工。1948年初,由哈尔滨市附近的双城、呼兰、阿城
、宾县等四个县出工,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于1949年末完成抽水站厂房、吸水池、压力池、
环形土堤等工程的修复,并新修6孔钢筋混凝土进水闸。渠系工程除完成遗留的尾工外,对遭
到破坏的工程进行了整修。防洪堤工程除进行加高培厚外,并增修3座闸门。在修复灌区工程
中,当时的松江省政府农业厅厅长孙新仁亲自领导,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积极向省政府
建议成立水利局,开展水利工作。1948年10月孙新仁因病逝世,为纪念他在领导修复灌区工
程中的贡献和对水利事业的关心,经松江省政府批准,1949年7月将“天理水利工程处”改为
“新仁水利工程处”,灌区内的水田农场改称“新仁水利农场”,新仁灌区即由此而得名。
修复灌区期间的1948年9月,松哈天理水利工程处工程科长、工程技术人员卞三立因公由哈尔
滨市内赴天理抽水站时,发生车祸牺牲于阿什河桥畔。为纪念他因公殉职,1949年10月松江
省政府水利局在抽水站压力池旁立了“卞三立纪念碑”。
灌区工程修复后,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56年达到3万亩以上,但1957年以后抽水站厂房
和压力池基础底板发生破裂,吸水池底板也发生管涌漏孔。1960、1961年汛期厂房机组被淹
没,部分设备受到损坏,灌溉面积开始下降。1963年对渠首抽水站工程进行了全面整修加固
。1964年对渠系工程进行第一次整修;1974年又进行第二次整修配套。1974年对机组进行第
一次更新,试装一台双吸泵,但效率低,未能达到设计要求。1981年对灌区工程进行全面整
顿配套的规划设计,机组逐年更新。1985年11台机组全部更新,装机容量935千瓦,比更新前
减少230千瓦,但抽水流量却由4.5—5立方米/秒,增加到7—8立方米/秒。新增修进厂道
路桥1座,为双曲拱桥,共3跨全长75米,桥宽5米。渠系工程有用水干渠1条、长24.1公里,
支渠25条、总长36.7公里;排水干沟6条、总长21公里,截流沟2条、总长27.5公里;建筑
物有干渠节制闸3座,支渠分水闸25座,支渠排水涵洞1座,桥梁42座。防洪堤45公里,排水
闸6座,排水涵洞33座。
七、群英灌区
群英灌区位于松花江下游左岸,汤原县平安乡东部,北靠半截河,南临松花江,西起佳
鹤铁路,东至原松花江堤,总面积10.6万亩,为提取松花江水灌溉的灌区。灌区内有半截河
和旱河2条人工河,均为上游的望江镇和莲江口劳改农场的排水渠道。此外,还有东莲花泡、
新民泡、沤麻泡等泡沼,把平整的土地切割开。
群英灌区原为涝区。1966年建成东方红强排站,设计排水流量4.5立方米/秒,安装仿
苏双吸螺壳式1100毫米口径农田水泵2台,配325千瓦电动机2台,总装机容量640千瓦。1971
年将强排站改建为电力抽水站,命名群英抽水站。抽水站共有6台机组,水泵为28ZIB—70型
轴流泵,电动机单机配套功率155千瓦,总装机容量930千瓦。抽水站扬程7.75米,设计抽水
流量5.15立方米/秒,灌溉水田4.5万亩。渠系工程有用水总干渠1条、长667米,用水干渠
3条、总长19.5公里,用水支渠27条、总长67.5公里,干支渠上有桥梁16座,分水闸35座,
渡槽2座,涵洞21座,共有建筑物74座。排水沟以原东方红及中兴排水干渠为主体,共有干沟
3条、总长25公里。支沟7条、总长18.7公里,干支沟上有桥涵建筑物23座。灌区范围内有西
起佳鹤铁路,东止永昌闸,全长36.5公里的松花江堤防(包括阿凌达河回水堤)。堤防上有
莲江口劳改支队造纸厂排水闸和松滨排水闸,以及群英灌区用水总干渠交叉工程。
群英灌区1970年建成后,灌溉面积不超过万亩,以后随着渠系工程配套,逐渐增加。19
81年达到3万亩,1984年增加到4万亩,1985年发展到4.5万亩,达到设计灌溉面积。
八、营城子灌区
营城子灌区位于五常县的西北部,拉林河中下游右岸,由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两部分组
成。渠首在拉滨铁路桥下游1.3公里处,引拉林河支流牤牛河水灌溉。设计引水量18立方米
/秒,灌溉水田9.65万亩。其中自流灌溉3.05万亩,提水灌溉6.6万亩。灌区范围东以拉
滨铁路为界,西至拉林河堤防,平均宽4公里;南起渠首,北止红旗乡前大坡村瞪眼沟,长4
3公里。有营城子乡、红旗乡、背荫河乡、拉林镇和五常县第三良种场受益。
自流灌溉工程始建于1940年,由日伪的“满蒙株式会社”修建。当时建有柳石拦河坝,
长278米,输水干渠全长12公里,由南向北与拉滨铁路平行。在3公里处修3孔木结构进水闸,
通过流量3.5立方米/秒,计划灌溉水田7500亩。田间工程有支渠9条,木结构渡槽1座,柳
石结构跌水2座,木结构涵洞2座,简易农道桥7座。1945年灌溉水田300亩,1946年因工程遭
到破坏未灌,已有水田荒废。1947年拉林县政府为恢复水田生产,组织背荫河、安家、民乐
、八家子等区农民重新修复拦河坝,并增修2处副坝,对输水干渠进行清淤整修,称背荫河灌
区,当年灌溉水田2000亩。1954年重新修兰大桥渡槽工程,原计划修永久性的,因施工中发
生基础难工,改建木结构渡槽。1956年在营城子屯下坎又修一座木结构渡槽,把干渠延长2公
里,新开发水田300亩。1958年大搞水利运动时,灌溉面积曾达到7100亩。
提水灌溉工程始建于1958年。原计划兴修扬程17米,装机20台、容量5400千瓦,提水16
立方米/秒,灌溉水田12万亩的电力抽水站。但因资金不足,设备奇缺,采取因陋就简办法
,修临时性抽水泵房,安装600毫米口径水泵6台,配240千瓦电动机6台,抽水3.6立方米/
秒。在拉林河上修柳石拦河主坝1处、副坝2处,总长370米,开挖1200米长引水渠1条,修木
石结构6孔进水闸1座。在台地上挖用水干渠2条、总长40公里,支渠21条、总长146公里,临
时性渠系建筑物50座。1960年开机抽水,灌溉水田2.2万亩。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工程停建。以后虽利用已建工程继续抽水灌溉,但因引水渠口淤积,临
时性工程维修量大、电费高等原因,灌溉面积逐年减少,1969年停止抽水。
1971年到1974年对自流灌溉工程进行第一次整修和扩建,并改称“反修灌区”。在原拦
河坝上游新筑堆石拦河坝,新开挖长43.5公里的干渠,设计引水流量18立方米/秒。新修节
制闸、渡槽和支渠分水闸等56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受益生产队自修支渠30条,总长40
公里。此后,1975年至1981年又进行续建配套,修支渠分水闸20座、农道桥7座、渡槽1座、
涵洞2座、跌水1座。
1977年到1978年改建抽水站和提水灌溉工程,建砖瓦结构泵房,利用原有6台机组,重新
安装。将3台机组进水管由600毫米改为800毫米,出口管由500毫米改为800毫米,单机流量由
0.6立方米/秒,增加到0.8立方米/秒,并修吸水池和压水池。将拦河坝与自流灌溉拦河
坝合并,扩建引水渠1条和木结构渡槽1座,新修输水干渠1条,干渠节制闸1座,改建后统称
营城子灌区。1982年到1984年又对整个营城子灌区进行第二次整顿配套。1985年灌区工程有
渠首木笼堆石拦河坝1座,长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6孔进水闸1座,设计流量18立方米/秒
;回水堤330米。渠系工程,自流灌溉输水干渠1条、长43公里,支渠36条、总长58.5公里;
提水灌溉引水渠1条、长400米,总输水干渠1条、长4公里,东干渠长9.5公里,西干渠长11
公里,支渠20条、总长30公里,排水沟15条。渠系建筑物永久性工程共125座。其中自流灌溉
部分95座,包括节制闸7座,排水闸5座,涵洞8座,渡槽5座,跌水3座,公路桥1座,农道桥
24座,侧堰1座,分水闸41座;提水灌溉部分30座,包括节制闸1座,涵洞3座,跌水2座,农
道桥7座,分水闸17座。1985年营城子灌区工程有效灌溉面积7.3万亩,实灌面积6.34万亩
,其中自流灌溉3.93万亩,提水灌溉2.4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