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宁安县

  宁安,旧名宁古塔。宁安县城西南的渤海镇,是唐代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所在地。 1666年(清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今宁安县城,成为边外七重镇之一。1909年( 宣统元年)称宁安府,1913年(民国2年)改为县治。
    一、渤海国时期市场
    公元689年(唐圣历元年)渤海建国后,政治稳定,又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影响,社会经 济有了发展,商业贸易较为活跃。渤海国开辟了从京都(今宁安县渤海镇)到长安长达3000 余公里的鸭绿朝贡道,通过这条水陆联运线,向唐朝进行朝贡和贸易往来。713年(唐开元元 年)渤海王遣王子朝唐请求互市,得到允许。唐朝在青州(今山东蓬莱)设立了渤海馆,接 待渤海使者和处理贸易事宜。从此渤海与中原的官私贸易往来频繁。渤海先后贡唐130余次。 每次入贡随行人数甚多,亦兼事贸易活动。渤海输出的货物有名马、羊、皮张、雕鸟、药材 、金银等;从中原输入的货物有锦、帛、粟、金银器皿等。渤海国与邻国的贸易也很多,特 别是与日本贸易联系密切。据记载,渤海与日本通聘30余次,初是礼节性互赠,逐步发展到 “回易”、“交关”以及民间的“私贡”、“私易”、“市场”等形式。与日本国之间的民 间贸易规模很大,人数很多,去日本人数最多的一次达11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前往贸易的 。
    渤海时期的都城上京,是渤海的政治、经济、贸易中心,市场比较繁荣。上京龙泉府是 仿照唐长安城兴建的,分内、外城和宫城。外城周长30余华里,是当时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外城中央有一条南北笔直的大街,把外城一分为二,并分成若干坊,在中央的朱雀大街两侧 有两个对称的市,是当时城内贸易的场所。据考古发现,当时西市内有按行业如饮食业、珠 宝业分区布局的痕迹。
    二、地区性商品集散市场
    渤海国灭亡后,这里一直没有形成市场。700多年后,1652年(清顺治九年)宁古塔还是 一个很小的“木城”,城内外仅300余户人家。迨至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此地,大批汉人流放 宁古塔宁古塔遂成为黑龙江地区的一个重镇,农业又得以开发,工商业也随之发展。
    1857年(咸丰七年),据《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宁古塔城商贩云集于市,共 有大小商铺101户,共卖钱59.2万吊,购销粮油9万余石。小铺摊床122户,全年共卖钱2.4 万吊。此时,城乡初步形成商业网,并已成为东部地区与朝鲜对外贸易的中心。1861年(咸 丰十一年),商铺发展至145户,各种行业渐臻齐全,分为10等:头等4户,二等7户,三等5 户,四等4户,五等10户,六等28户,七等8户,八等13户,九等34户,杂货店32户。晚清时 ,宁安县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04年(光绪三十年)商会成立,铺商增加到695户,不仅数 量增多,而且已有23个行业。除纯商业店铺和饮食业外,还有商工结合、手工业作坊、各种 服务业。与邻近的海林、敦化、穆棱、八面通、汪清、依兰等城镇都有通商贸易,交易频繁 。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在宁安县创办了一些较大的面粉、烧锅、制油工业,商业也随 之活跃。据1924年资料,当时在商会注册的大小商号620户。至1931年“九·一八”前夕,全 县商铺发展至768户。这时期宁安市场组成:一是商工结合,前店后厂。如机制面粉业的新华 、裕东、增兴庆三大股份公司,还有制酒烧锅业12家,油坊业28家,都是前店后厂,既生产 又销售,批发零售兼营。二是商业资本与高利贷结合。民国时期,当铺行业由咸丰七年的4户 增加到15户。开当铺本小利大,受到政府保护。三是纯商业杂货商铺增加。1931年,杂货铺 商增加到257户,占商铺的一半还多,其次是山行庄17户,国药店15户。四是与全国市场贸易 往来扩大。本地的农副土特产品大量运销县外、关外各地。外地的布匹绸缎、上杂货、药材 、茶叶等商品输入宁安,不仅供应当地市场而且供应周围县镇。
    东北沦陷时期,工商总户数稍减,行业变化很大,商工兼营、手工作坊及饮食业都比民 国时期增加。纯商业店铺248户,与沦陷前相比减少近百户。但这个时期市场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巨商垄断,小本生意被排挤。当时宁安有号称五大财阀和八大巨商,这些大商户开设 烧锅、当铺、粮栈、商店,既收购、加工,又销售,还经营木材、垦牧业。二是日、朝资本 迅速扩张,控制了经济命脉。1933年开始,日本、朝鲜资本先后涌入宁安,经营工商业的有 宝隆洋行、三菱会社、美华公司、三井洋行、佐贺、立洪经营所、高岗号、金泽号,逐渐垄 断了宁安市场。三是由于牡丹江市的兴起,宁安市场的商品集散作用逐渐减弱。到沦陷后期 ,随着经济统制的加强及物资配售,民族工商业经营陷入困境。
    三、地方性城镇市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府采取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至1948年私营商业又得以复 兴,市场重新活跃起来。1949年,私营商业户数达到1094户,比解放当时增加近1倍。同时公 营商业开始建立与发展。1946年冬,民主政府在没收敌伪官僚资产的基础上,组建了宁安县 贸易公司。1947年在宁安和东京城两镇区,设立了4个百货店、营业部和粮栈。1949年后,相 继成立了国营专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商业,并逐步在宁安城乡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基本形成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多种 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市场全面繁荣活跃起来。1985年,各种经济成分 的商业达到4172户,其中国营商业网点288户;集体商业923户;个体商业2961户。全县社会 商品零售额20093万元,比1949年的697万元增长28倍。
    宁安县有些土特产品行销省内外,1980年以来,年出口大豆4000吨左右。地产西瓜,皮 薄味甜,1985年总产6.1万吨,大量销往省内和吉林省延边地区,少量运销到沈阳、北京。 紫皮大蒜,一直是省内特产,供应全省,改革开放后又成为日本特约的出口商品,1985年产 量2385吨,50%出口。大白菜,产量高质量好,一直行销省内外,1985年总产90056吨,销往 县外13280吨。同时,根据全国物资协作会议精神,1979——1985年以木材与上海、天津、辽 宁、邯郸、秦皇岛等地协作,换回县内一些短线物资,供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