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貌特征
黑龙江省地貌,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多种形态。除小兴安岭外,省内主要山脉及平原的长轴走向均沿北北东方向展布。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北段; 北部是沿黑龙江干流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小兴安岭;东南部是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那丹哈达岭和完达山构成的东部山地。东部为三江平原,西部为松嫩平原,松花江谷地使两大平原相连通。三大山地和两大平原相间排列,构成黑龙江省南北高、东西低、境内无高大山脉的地势特点和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地貌特征。
二、地貌类型
黑龙江省地貌类型可分为流水地貌、火山地貌、风成地貌、湖成地貌、冰缘地貌。流水地貌在黑龙江省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总面积约31.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5.95%。火山地貌分布面积约6 75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41%。晚第三纪以来,黑龙江省共经历了6期火山喷发活动。全省共有14个火山群,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及小兴安岭北部,其中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地下森林火山群。风成地貌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十分发育,主要分布在嫩江中下游两岸,北起富裕,经齐齐哈尔,向南延伸到松花江与嫩江汇合的三叉口处,东到杜尔伯特一带,西至泰来,与大兴安岭山前侵蚀剥蚀台地相接。分布范围约5 300平方公里。湖成地貌的形成是由于黑龙江省的湖泊,泡沼不仅分布广,数量多,且成因复杂,类型多样。既有因火山喷发熔岩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也有因地壳沉陷河流注入而形成的大型湖泊。湖泊最多的要数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这里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数百个。在这些湖泊的周围,形成了范围不太大的湖成地貌。冰缘地貌也称冻土地貌。由于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特别是北部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严寒,是中国气温最低的地区,所以形成了大面积的连续多年冻土。其范围是南从小兴安岭一带的嘉荫——南岔——铁力北——南北河——嫩江县以北的大兴安岭山地,分布地区约16.35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面积的28.58%。伊勒呼里山东北十八站往北至黑龙江边为永久冻土区及岛状融区,其他地区则为岛状冻土区。冰缘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冻结和融化过程,多年冻土区的活动层和多年冻土层上部是冰缘过程的活动场所。
三、山地
黑龙江省山地面积为24.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2%。由西北到东南,山地贯穿全省,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北部是沿黑龙江右岸自西北向东南延展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则是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构成的东部山地。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是由北北东向南南西。基本地势完全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东部山地属第二隆起带,松嫩平原为第二沉降带,大兴安岭则为第三隆起带,形成了山脉和平原相间的地貌格局。
大兴安岭山地由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构成。在地质历史上,大兴安岭山地曾是一个狭长的海槽区,是一片浩荡的大海。大约距今2亿年左右,地球上发生了强烈的“海西运动”,大兴安岭就是在这次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全长约1 8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中山海拔1 000~1 500米。低山一般海拔700米左右,山麓地带还有台地(如白土山台地),海拔200~250米。地貌特征是山地起伏不大,山坡长而平缓,山顶较为平坦,冰缘地貌发育,并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小兴安岭山地大致以嘉荫至铁力一线为界,燕山运动期间断裂活动显著,并有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发生火山活动,形成大片的玄武岩熔岩台地。同时有轻微的翘起,沿北西方向断裂隆起,成为嫩江和黑龙江的分水岭。海拔一般500~800米,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表现出明显的成层性,属低山丘陵地形。
东部山地主要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那丹哈达岭和完达山组成,其间还有大青山、肯特阿岭、锅盔山等小型山地。东部山地地貌的基本轮廓完全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各山脉山间断陷盆地较多,第四纪以来沉积了河、湖相堆积物,形成山间平原。晚新生代以来, 张广才岭南部及小兴安岭东北部,有多期玄武岩喷发,形成了火山熔岩低山、丘陵及台地。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等山地海拔为300~1 0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为200~400米,有的可达400~800米。西部沙河子、依兰以西,东北部那丹哈达岭至完达山一带,主要是低山和丘陵, 海拔300~800米;中部及南部则主要为中山,张广才岭主峰大秃顶子峰,海拔1 780米,是黑龙江省第一高峰。东部山地地貌特征多为断块侵蚀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形成的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山势高峻巍峨;山岭与宽广的山间谷地相间平行排列,均作北北东或北东向延伸;有两级夷平面发育,最高一级形成于白垩纪末或第三纪初,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大部分海拔1 000米左右,近似等高的缓坦的山岭,与此夷平面相当;较低一级夷平面形成于中新世,分布在山岭两侧的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地。
四、河流
黑龙江省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 918条,5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条,10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河流中绝大部分属于黑龙江水系。省内河流总流域面积为45.34万平方公里,其中黑龙江为11.6万平方公里,占25.6%;松花江(包括嫩江)为26.9万平方公里,占59.3%;乌苏里江为6.1 万平方公里,占13.4%;绥芬河为0.8万平方公里,仅占1.7%。
黑龙江是世界重要的国界河流之一,总流域面积为184.3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91条, 流经苏联、中国。黑龙江是中苏界河。黑龙江古称“完水”“黑水”,汉称“弱水”,唐称“望建河”,清代始称“黑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意为黑色的江。俄人称“阿穆尔河”。南源为额尔古纳河,其上源为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北源为石勒喀河, 其上源为鄂嫩河,发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东麓。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黑龙江省境内的最大河流。魏称“速末水”,唐称“粟末江”,辽称“混同江”,金、元称“宋瓦江”,明时始称松花江。满语称“松阿哩乌拉”,意为“天河”。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南源第二松花江在吉林省境内,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北源嫩江在黑龙江省境内,发源于大兴安岭。两源于三岔河汇合后注入黑龙江的江段称松花江干流。松花江的总长度以北源嫩江计算为2 309公里,上段嫩江长1 370公里,下段松花江干流长939公里,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总流域面积为26.9万平方公里。
嫩江是松花江北源,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正源称南瓮河,河源海拔1 030 米,流至十二站林场南与二根河汇合,始称嫩江干流。汇合点海拔920米。由北向南,经鄂伦春自治旗、呼玛、爱辉、嫩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讷河、富裕、甘南、齐齐哈尔、龙江、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安、肇源等市、县、旗,于三岔河从左岸汇入松花江, 河口高程128.22米。从源头至河口全长为1 370公里。流域面积282 748平方公里。
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流经松嫩平原东部13个市县,在哈尔滨以下4公里处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总流域面积35 683平方公里。最大支流为通肯河,此外还有克音河、努敏河、欧根河、依吉密河、安邦河和泥河等, 较大支流集中于右侧。呼兰河下游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河道曲折。
牡丹江是松花江中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境内长白山脉白头山以北的牡丹岭,流经吉林省敦化、蛟河两县后,经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5县市,在依兰县城附近注入松花江, 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37 023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大,河道天然落差1 007米,平均比降为1.39‰。
乌苏里江在黑龙江省东部,为中国和苏联边境界河。唐称“安居骨水”,金称“阿里门河”,元称“忽吕古江”,明称“阿速江”、“速里河”,清代始称“乌苏里江”。乌苏里江原为中国的内河,清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乌苏里江遂成为中俄界河。乌苏里江有东西两源,东源乌拉河发源于苏联的锡霍特山之西侧,乌拉河长398公里在苏联境内。西源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两河汇合后,由南向北流经密山、虎林、饶河、抚远等县,至抚远三角洲东北角,从右岸注入黑龙江。
穆棱河为乌苏里江左岸最大支流。“穆棱”满语意为“马”或“牧马”。穆棱河流域是古代渤海国的牧马场,穆棱河因此而得名。穆棱河发源于老爷岭山脉东坡穆棱窝集岭,由西南向东北流经穆棱、鸡西、鸡东、密山、虎林等县(市),至虎林县湖北闸处,河道分成两路。一路沿穆兴水路(分洪河道)注入兴凯湖;一路沿穆棱河原河道继续东流,在虎头以南18公里处桦树林子注入乌苏里江。
挠力河为乌苏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明代称诺雷河,《吉林通志》称诺罗河,满语意为“河床流荡不定”。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北坡,勃利县境内七里嘎山。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勃利、宝清,于饶河县东安镇从左岸注入乌苏里江,全长596公里,流域面积23 98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七星河、外七星河、蛤蟆通河等。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唐称“率宾水”,金称“苏滨水”“恤品水”,明称“速平江”“恤品河”,清代始称“绥芬河”。这些名称均为“绥苏”的音转满语“锥子”之意,其河流蜿蜒于老爷岭的丛山之间,因有“锥子”之形而得名。绥芬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小 绥苏河发源于东宁县太平岭,南源大绥苏河发源于吉林省汪清县的老爷岭。两源于东宁县的道河镇下游约3公里处汇合,东流至东宁镇进入平原地区,继而流入苏联境内,向南流入日本海。以大绥苏河为上源,全长443公里,其中在国境内长258公里;干流在中国境内长61公里,中俄界河长2公里。总流域面积17 321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10 059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境内流域面积7 541 平方公里。
五、湖 泡
黑龙江省的天然湖泡有镜泊湖、五大连池、兴凯湖、达里加湖、向阳湖及扎龙湖等众多泡沼6 026处,总水域面积为3 500平方公里。较大的湖泡有65个,占湖泡面积的74%。
镜泊湖古名湄沱海,唐朝时称之为忽汗海,清代称毕尔腾湖(清平如镜之意)。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是一个外形略呈“子”字形、湖岸弯曲、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的狭长湖泊。湖面平均水位海拔350米,湖盆长45公里,东西最大宽度6公里,湖面面积92.5平方公里, 湖水平均深度17.2米,并由南向北增加,南部仅数米,北部一般为40~50米,最大深度在北部的鹿圈脖子附近,深达64.5米。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熔岩堰塞湖,形成于全新世,是在断陷湖盆的基础上,由来自于西北部的火山喷出的火山物质和熔岩流汇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河道所形成的断陷—堰塞湖。湖的北部出口处,水流深切于第四系玄武岩层中,形成落差达20米、宽达45米,深达数十米的“吊水楼”瀑布。在湖域中分布有白石砬子、小孤山、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孤砬子等孤岛,号称镜泊八景。湖西岸有最高峰老黑山(海拔911 米);湖的西北约50公里处有“地下森林”奇观。
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北约23公里处(现属五大连池市),形成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和清康熙六十年(1719年和1721年)国内最近一次老黑山和火烧山的大规模喷发,巨大的玄武岩流顺坡而下, 堵塞了讷谟尔河支流白河(今为石龙河)河道,形成了由石龙河贯穿在一起的,由北向南排列的五个串珠状的湖泊,即头池、二池、三池、四池和五池,因此称为五大连池。
兴凯湖唐代称湄沱湖,辽金时称北琴海,清代始称兴凯湖。兴凯满语为“水耗子”之意。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县境内,距城镇东约150公里处,是中苏界湖。面积为4 380平方公里,平均湖面高程为海拔69米,以当壁镇至龙王庙一线为国界,长约70公里,其线以北为中国领土,约占全湖面积的1/3。兴凯湖可分为大、小兴凯湖。小兴凯湖在北部又称达布库湖,位于中国境内。集水面积为15 299方公里,湖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仅3~6公里,水深1~2米,储水容积为3.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0.5立方米/秒。小兴凯湖的南面为大兴凯湖,在中国部分的湖面为1 080平方公里,占兴凯湖面积的26.9%,大部分深度在4~7米,最大深度为10米。湖床坡度较缓,在距岸100~400米左右形成大片的水深仅1.6~2.8米的湖岸浅滩区。
连环湖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乌裕尔河的下游地区,原为泰康野泡子,1958年经修建改称连环湖。连环湖是由大小17个湖泡组成的天然湖泊。湖岸十分曲折, 水面面积为75万多亩。主要湖泡有他拉红泡、火烧黑、二八股子、牙门气等。
达里加湖又称大力加湖,位于抚远县境内。湖形狭长,入湖水量主要是鸭绿河和浓江等地表水,出湖是下游直接注入黑龙江,属排水湖泊。水域面积为7万亩,1982年建为养鱼场。
向阳湖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又称喇嘛寺大泡子。水面面积8.25万亩,水深达4米左右,现已辟为水产养殖场。
扎龙湖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部,是乌裕尔河下游湿地。又称龙湖,面积约1.21万亩,水深约2米。区内沼泽地广布,芦苇茂密,水草丰盛,湖水清澈,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六、平 原
黑龙江省主要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较大的山脉间的山间河谷平原。类型有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滨湖平原、风积冲积平原等。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在黑龙江省境内的仅是松嫩平原的北半部,南北约540公里,东西约430公里,面积为10.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61%。松嫩平原由低平原、高平原、河谷平原及风成沙地组成。特点是河漫滩宽广、一级阶地广大、沼泽湿地广布、湖泊(泡)众多、易受洪涝、风沙地貌突出、平原类型多样。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冲积平原,为黑龙江省第二大平原。三江平原由黏土质台状低平原、泥砂质低平原、湖泊低平原及河谷平原组成。地貌类型主要属于流水地貌,其中又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除此以外,还有流水侵蚀地貌、湖成地貌、火山地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