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大活动
一、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
1922年2月,哈尔滨进步青年韩铁声(又名韩迭声、韩庆昌)在“五四”运动青年领袖、中共党员马骏的启发和指导下,与王精一、张树屏、袁世庵等7人,组织起“哈尔滨救国唤醒团”, 反对日本向北京政府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反对日本侵占青岛,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1925年,震撼全国的“五卅”运动爆发。同年8月,中共哈尔滨支部创刊《东北早报》。9月23日,该报第三版刊载《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为开除开滦五矿工被捕情事通电》,呼吁反对英国镇压开滦矿工的罪行,支援工人罢工斗争。扩大了党的影响,密切了党同群众的关系。
1926年,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曾一度与国民党左派骨干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办《哈尔滨日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封建军阀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1928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共青团省委发动了一场维护路权的斗争,给予日本帝国主义及反动当局很大打击。
1929年,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利用1929年“八一赤色国际日”,在哈尔滨、奉天、抚顺等城镇组织游行示威,反对军阀强占中东路。1929年12月间,哈尔滨反帝大同盟成立。1930年初,印度、朝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出现高潮。中共满洲党团省委为此向各级党团组织发出紧急通告,号召为援助朝鲜独立运动、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印度革命运动,发动群众示威,声援印度、朝鲜人民反帝独立运动的开展。与此同时,由党组织领导的城镇行业工人罢工、农村农民抗债减租、士兵运动等也相继开展。
二、抗日游击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东北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领导东北人民开展反日武装斗争。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认清“九一八”事变产生的原因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群众罢工、罢课、罢市和组织各种反日团体,以各种斗争形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通过组织抗日武装与侵略军直接作战。先是东北军中部分爱国官兵违反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组成各种名称的反日义勇军抵抗侵略者。中共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党团员到义勇军中开展工作,随即创建了巴彦游击队、珠河游击队、海伦游击队、汤原游击队中国抗日救国游击军、密山游击队、饶河游击队、绥宁反日同盟军等,发展了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在黑龙江地区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六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这些部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消灭了大批敌人。第三军第二团政治部主任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就在珠河小北门英勇就义。
1933年后,中共满洲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又陆续建立了哈东、密勃依方、绥宁、汤原、虎饶等5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6年,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在今黑龙江省境内,有北满省委领导的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后联合组成抗联第三路军),有吉东省委领导的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后联合组成抗联第二路军)。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部队主动出击,牵制驻东北的日军入关,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同年冬,日伪当局调集大批兵力,围剿抗日联军,同时派出大批特务破坏党的组织,使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极端艰苦的阶段。1938年,北满省委所属抗联部队进行了西征,并开辟了嫩(江)海(伦)平原游击区;吉东省委所属抗联部队也进行了西征,并开展了反“讨伐”斗争。1940年秋冬,经苏联方面同意,东北抗日联军部队陆续转入苏联远东地区整训。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抗联部队与之配合,收复失地。坚持14年艰苦抗战的东北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新时期。
三、建立根据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针对国民党的反革命策略,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地区” 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各老根据地来的2万干部和先期到达的东北抗联干部,接收伪政权,建立人民政府,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部队,开展剿匪斗争。1945年11月~1947年12月,中共黑龙江地区各级党委根据党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紧紧围绕剿匪、土改、支前和生产等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工作。成立了滨江省政府、松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后改为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嫩江省政府、黑龙江省政府、合江省政府、绥宁省政府,成立了各省军区。当时北满、西满地区的5省1市,辖80个市县,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 000多万。经过两年的反复清剿和广大群众配合,境内7万多土匪被彻底消灭。与此同时,在农村开展了反奸清算斗争,分配敌伪土地,建立人民政权。
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以后,东北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为适应土改运动的深入发展,黑龙江地区各省进行了整党。土改运动经过清算分地、“砍大树、挖财宝”以及平分土地等几个阶段,到1948年春全部完成。从此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压在农民头上的地主阶级,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使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真正翻了身。
1946~1948年的三年解放战争中,根据地各级中共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大批翻身青年农民参军,扩充了主力部队。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中黑龙江地区共有41 万人参军补充主力。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为配合南满部队“四保临江”作战,先后三次向南跨过松花江打击敌人。黑龙江地区各省还组织战勤民工130万人次随军上前线,组织军工生产和征集军需物资,大力支援前线,直到东北全境解放,都发挥了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1948年后,中共黑龙江地区各省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后的大生产运动,翻身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长期在封建生产关系桎梏下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城市民主改革中,工业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48年末东北全境解放。黑龙江地区党组织及时提出了恢复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支援东北新区医治战争创伤,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任务。在搞好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搞好工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
1949年3月中共第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黑龙江地区各省普遍建立了新的城乡关系,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各级党组织根据党的中心任务,部署配备干部力量,接收了大批由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到黑龙江地区开辟工作的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从土改、支前积极分子中发展了大批党员,从斗争中选拔培养了大批新干部,从思想、组织、作风上加强了党的建设,为创建北满和西满根据地提供了组织保证。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黑龙江地区省级党组织为中共松江、黑龙江两个省委。两省委从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以城市为重点,调整部署干部力量,先后培养并抽调大批干部进城投入工业建设,充实军事、战勤等部门。到1950年,黑龙江地区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增加到3 249人,其中省厅级以上干部129人,县团级干部3 120人。
1950年6月,中共第七届三中全会发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号召以后,两省委进一步大抓农业和工业生产。在农村,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粮食总产量明显增加,农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实行企业民主化管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创生产新纪录运动,生产不断发展,国营工业的规模随之扩大, 工业结构有所改变,工业生产总值连年大幅度提高。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后,两省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同年11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从省公安厅、民政厅、军区等单位抽调334名配备一个团的全套干部,组成二线兵团。1951年2~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又为抗美援朝前线抽调战勤干部2 000多人;中共松江省委为抗美援朝前线抽调战勤干部4 205人。又先后为东北局等各部门抽调1 400多名干部。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从而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安宁,革命队伍的纯洁,保证了抗美援朝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中共松江、黑龙江两省委领导了“三反”“五反”运动,使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经受了严峻考验。在此期间进行的整党整风,使中共党员普遍受到了党员标准的教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各级党组织有力地领导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到1952年两省社会总产值达41.81亿元,比1949年的24亿元增长74.2%。
1953~1954年,中共黑龙江地区党组织认真宣传贯彻中共中央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形势下,国家经济建设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地区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地区之一,黑龙江地区党组织都把主要领导力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54年8月,黑龙江省、松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同时哈尔滨市并入黑龙江省建制。合省后的黑龙江省委,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全省实际情况, 编制并实施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列入国家重点的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大型工业项目中,有22个项目在黑龙江省兴建,从而掀起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为了更好地保证“一五”计划的实施,省委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商品粮。其他方面的建设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1955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省委作出《关于抽调大批干部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决定》,从省、地、县直机关抽调4 500名干部(其中省直2 700人、地直300人、县直1 500人)组成农村工作队,派往农村工作。
1956年初,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黑龙江地区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共黑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八大”会议精神, 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全省社会总产值达73.5亿元,比1952年增长75.8%,其中工业总产值35.03亿元,比1952年增长95.9%。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2%增长到59.4%。22个国家重点项目,有19个已建成投产。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完成,使黑龙江省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同时省委把“办好合作社,争取大丰收”作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中心口号和奋斗目标,召开会议,开展活动。全省农村党支部以增产粮食为中心,认真贯彻执行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的方针,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的合理分配制度,加强合作社的组织整顿和建设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1957年,黑龙江省发生了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害。省委、省人委提出了“坚决斗争,决不退让,全力以赴,战胜洪水,城乡兼顾,确保哈尔滨市”的口号,带领干部群众全力进行抗洪斗争,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1957年5月~1958年1月,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黑龙江省开展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在整风运动中进行的反右派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把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958年后,黑龙江省干部和群众在“一五”计划各项建设取得的巨大胜利的鼓舞了下,积极性不断高涨,城乡各条战线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与此同时,开垦“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和开发大兴安岭林区都取得很大成绩。1960~1962年,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共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中共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战胜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援建合同、撤走专家而造成的严重困难。在此期间,按照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黑龙江省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关停并转一批难以维持的企业、精减下放人员、扶植重点企业等一系列措施;在农村调整了人民公社所有制,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纠正了“一平二调”。全省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善,稳定了市场,保证了财政收支平衡,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1963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开展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四清”(开始是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分工,以后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为内容的社教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犯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黑龙江省是全国最早被“造反派”夺权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领导人被造反派批斗,干部、党团员因反对造党委的反,保过单位领导,而被戴上“保皇”“老保”等帽子,被批判、斗争。全省大、中、小学已全部停课,部分工矿企业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全省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基层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于1967年1月夺取了省委、省人委的领导权,建立了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同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将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正式改称为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继续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1967年2月,黑龙江大学等10多个院校“造反派”成立了“哈尔滨市炮轰联络站”(简称“炮轰派”),哈尔滨工业大学另一些造反派和省委机关“造反团”在省革命委员会支持下,成立了与“炮轰派”相对立的“捍卫革命三结合总指挥部”(简称“捍联总”)。从此, “捍”“炮”两派的斗争遍及全省,以至多次发生大规模武斗流血事件。“捍”“炮”两派无休止的争斗使全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直到1968年夏,“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大专院校,强调“大联合”,并随着1967年、1968年高等院校两届毕业学生分配离校,两派武斗逐渐停息。在此期间,全省各地、各单位“造反派”陆续夺取各级党政机关和本单位的权力,建立革命委员会。到1968年5月30日,全省82个地、市、区、县全部建立起革命委员会。
1968年8月~1976年5月,全省已有8 300多个医院、剧团等文教单位,进驻近万名“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全省农村学校已有1.4万多所实行了贫下中农管理。
1968年12月~1975年底,开展了教育革命、文艺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省共有103.3万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时接收了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知识青年36.4万多人。这些知识青年一部分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五七”干校,大部分都到人民公社插队。
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后,省革命委员会召开全省整党建党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整党建党为中心把斗批改运动引向深入。全省各地根据中央、省革命委员会的部署,全面展开整党建党工作。召开“讲用会”、忆“三史”(指村史、厂史、家史)等形式,进行所谓抓大节(路线斗争问题)、抓要害(阶级斗争问题)、抓“活思想”,开展“斗私批修”活动,“狠斗‘私’字一闪念”等。这次全省整党建党工作持续时间很长。
1971年8月,召开中共黑龙江省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但执行的仍是“文化大革命”路线。“九一三”林彪篡党夺权的阴谋败露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工作,强调落实干部政策,搞好经济工作。黑龙江省一批干部恢复了领导职务,使经济、文教、科技等事业有一定发展,但不久又被江青反革命集团策划的“批林批孔”“反复辟”“反回潮”等运动搞乱。1975年,邓小平出任党中央副主席,针对各方面存在的混乱局面,提出进行全面整顿。这对全省恢复秩序,发展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不久,受“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冲击和影响,刚刚恢复的秩序又遭到破坏。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省委根据中央的部署,在全省开展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在黑龙江省帮派体系罪行的活动,全面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清理复查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矛盾, 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为在思想路线上实现拨乱反正,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省委常委带头批判“左”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则。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为“文化大革命”前的省委平反, 肯定“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共黑龙江省委不是黑的而是红的。这对于解放思想,使党员干部从长期“左”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了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1979年1月,为贯彻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召开了中共黑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同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三年调整。5月,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部署调整工作。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省委全力贯彻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省委召开的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制定了全省经济建设规划,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讨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全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普遍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年11月,省委派省委书记陈俊生和省委常委王玉生分别到省内外几地考察,向省委写出了2个《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情况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中发【1983】1号文件,黑龙江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文件和省委会议精神,加快了农村改革步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体形式。
1984年6月,省委提出了“两改两开,富国富民”的战略方针,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体改委)。根据“十二大”精神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在3 176户国营企业开始实行利改税政策;进行工厂企业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在工交、财贸系统50个国营企业进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实行以“包”字为核心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商业体制,放宽产品购销政策、改革批发体制、改革供销社体制、发展城乡集市贸易;改革所有制结构,实行全民、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全省城镇集体企业7.6万个,个体工商业发展到21万户;改革科技体制,在31个科研单位试行有偿合同制,全省兴办38个科研和生产联合体,有60个科研单位试行了所长负责制;改革人事劳动制度,下放干部职工管理权限;实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1984年2月,省委、省政府批转了省高教局党组、省高教局《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我省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1983~1987年的发展规划设想,进行了教育科技体制相应的改革。1985年2月,按省委要求进行了高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调整科类结构和专业设置, 试行毕业生由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挂钩的计划分配和有偿分配制度;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办学;把搞好科技体制改革,开拓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科技工作的社会化作为科技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了科技经费由国家全包的办法,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不同科技项目拨款制度。科技干部管理体制也有很大改变,打破了科技人员不能自由流动的僵死规定,对向农村、企业流动的科技人员,进一步放宽政策。
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黑龙江省委还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了整顿。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省委部署了从试点到逐步开展的整党工作。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公布后,省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了分三期进行整党的方案,进行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内容的整党。第一期和第二期整党分别于1985年1月和9月基本完成 。
到1985年,全省社会总产值达629.79亿元,比1976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272亿元增长了13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泛开展起来。这个时期,黑龙江省有14个市(地)委,69个县(市)委,6 182个基层党委, 134 310个党总支和支部。全省党员1 394 0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