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旅 游

  一、旅游景区
    19世纪末,中东铁路开通以前,清政府虽已对黑龙江地区开禁,准予关内移民进入,但黑龙江地区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封闭状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以后,黑龙江地区较为发达地区处于俄国人势力范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日本势力率先进入黑龙江地区,此后,英、美、德、法、意等西方列强的势力,也逐渐进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地区,在外国商人和各国外交人员之后,外国的旅游者开始在哈尔滨、绥芬河、满洲里等地出现,而哈尔滨便逐渐成为外国人到黑龙江地区的主要目的地。随着私人资本向旅游设施业投资的增加,哈尔滨的旅游设施,更进一步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哈尔滨的铁路枢纽地位,并可辐射到玉泉、亚布力等地,哈尔滨便逐渐成为一个旅游中心。黑龙江地区内经清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绥芬河、海拉尔、满洲里等地,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形成旅游城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地区沦陷,西方各国势力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排挤逐渐削弱,除日本人以外的外国旅游者逐渐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便几乎绝迹。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者为达到永久霸占东北的目的,即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日本国内人民及侨居东北南部的日本人,宣传黑龙江,号召日本人大批向黑龙江地区移民,并鼓励官私资本,发展旅游业,因此,黑龙江地区内,除哈尔滨外,陆续出现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旅游观光城市,只是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加之处于西方帝国主义封锁之下,除苏联人外,西方零散旅游者均不能任意到黑龙江地区旅游。因此,黑龙江地区只有哈尔滨市可供苏联旅游者及官方邀请的西方国家的知名人士、友好人士观览,其他城市均未对外开放,所以始终未能形成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辐射周围其他游览地的旅游地区。
    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为黑龙江省的旅游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到黑龙江省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逐年增加,地方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开始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稍后,随着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城市、旅游点以及观光项目的增加,到1985年末,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辐射周围地带并有自己的特色旅游景点和项目的7个旅游区,即:哈尔滨旅游区、齐齐哈尔旅游区、牡丹江旅游区、佳木斯旅游区,伊春旅游区、黑河旅游区、大兴安岭旅游区。到1985年,全省旅游景点共111处,其中自然旅游景点82处,人文旅游景点29处。在自然旅游景点中,山水风光景点21处,特殊生态景点6处,园林景观11处,渔猎景点33 处,天文气象景点8处。
    黑龙江省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滑雪期长达5个月,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120天左右),雪质好、降雪多。加之雪场坡度适中,非常适合滑雪旅游。全省拥有以亚布力、二龙山、吉华长寿山、乌吉密、铁力日月峡、黑河远东为代表的高、中、初级滑雪场70多家,滑雪已经成为冬季家喻户晓的休闲旅游项目,黑龙江省也因此成为中国冬季滑雪首选胜地。黑龙江省冰雕、雪雕、冬泳、冬钓资源也十分丰富,冰雕、雪塑无论从规模上、艺术品位上,还是从参与人数上,都名列世界前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太阳岛雪雕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冰雪艺术盛会。冰雪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乃至中国冬季旅游的一个品牌,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分布广阔。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等山系,莽莽苍苍的丰林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林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41.9%,有中国最大“森林氧吧”之称。水资源居北方各省之首,江河湖泊纵横,有奔流不息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和绥芬河。还有中国最大的高山区堰塞湖——镜泊湖,浩渺无际的兴凯湖。位于界江黑龙江萝北段内的龙江三峡其雄奇不亚于长江三峡,有“北方三峡”之称。著名的五大连池,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五大连池冷泉矿泉水含有4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对多种疾病有神奇的功效。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三江平原湿地达200万公顷,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湿地达123万公顷,还有面积超过20 万公顷的迎春湿地和扎龙湿地,面积超10万公顷的有兴凯湖湿地和镜泊湖湿地。黑龙江的野生动植物繁多。有陆栖脊椎动物、两栖类、水栖类科动物上百种,植被类型丰富。东北虎、梅花鹿、人参、貂皮、兴凯湖大白鱼、“三花五罗”、林蛙、红松等著名的物产不胜枚举。绿如毡毯的草原面积达7 6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1.2%,草种1 000多种。人文资源丰富多彩,黑龙江省是北魏和辽、金、清朝的发祥地。在大兴安岭发现4.2万年前的先民遗址——嘎仙洞,拓拔鲜卑祖先最初居住的旧墟石室。还有古生物化石出土点88处,远古人类遗址12处,唐代渤海国,辽代、金代、清代“龙兴之地”遗址,现代历史纪念地近50处。民族文化风情浓郁,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二、旅游设施
    (一)旅游住宿设施
    黑龙江地区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已出现了为长途旅行者提供食宿设施的“驿站”,在京师则有“驿馆”。这些“驿站”与“驿馆”主要是为来往的官员、使节及传递公文的信使服务的。其后,渤海国的商业、手工业逐渐繁荣,与中原地区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也日渐活跃,使团频繁,商贾增多,在驿站周围,出现了各种店肆,其中即有供人食宿的旅店。至清代,驿站更加完善。由于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更加密切,可起票进出,因此旅店业也随之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行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大批外国侨民相继涌入黑龙江地区,哈尔滨市遂发展成为国际都会,开始出现了较现代化的旅馆和饭店等设施。哈尔滨道外中国旧式客栈、酒店、饭庄林立。
    1913年,哈尔滨市出现了第一家高级宾馆,即法籍犹太人约瑟·开普斯开设的马迭尔旅馆,服务对象是外国富有阶层、到黑龙江旅游的外国资本家、大商人及国内外到哈尔滨的高级官员等。1919年,哈尔滨市建起“新世界旅馆”,亦为当时的高级宾馆之一,服务设施齐全,装饰豪华,屋顶还设有休息场所、花园等。1933年,哈尔滨市建成了亚细亚旅馆,亦为当时有名的大旅馆。
    同年,齐齐哈尔市也出现了一家规模较大、较为高级的宾馆——卜奎大旅社。服务对象也主要是过往富商、军政要员等。
    
    
    
    1935年,苏联当局单方面将中东铁路出让给日伪当局后,将原中东路理事会公署办公地改为大和旅馆(现为哈尔滨铁路招待所),共耗资52万元伪币装修,于1936年2月开业。这是当时哈尔滨市最豪华的宾馆之一。1937年10月,又由日本近藤林业株式会社投资,在哈尔滨市修建了一所高级宾馆——新哈尔滨旅馆(今哈尔滨国际饭店旧楼),房间格局,多为日本式的,服务对象也多是日本人。 1937年,牡丹江地区日本人建造的几家旅馆也相继开业,较好的有“军人会馆”,接待对象为日本高级军官。“芙蓉旅馆”,设施较为完善,既有日式房间,也有欧式房间,1940年,伪康德皇帝溥仪抵牡丹江“视察”时,曾在此下榻。福家旅馆也是当时牡丹江地区建立较早、档次较高的宾馆之一。
    这一时期,日伪在佳木斯建立的较好的旅馆有佳木斯市第一旅社、协租旅馆等,均为欧式建筑布局,接待过往富有的旅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了适应当时众多的苏联专家和苏联旅游者的需要,黑龙江省内的大中城市,由政府投资陆续兴建了一批高档宾馆。如1955年,哈尔滨建成了友谊宫,佳木斯修建了佳木斯宾馆。1959年,哈尔滨建成了北方大厦、花园邨宾馆,齐齐哈尔市修建了湖滨饭店。此后,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受阻,很少有新的大型宾馆建成。
    1978年以后,旅游业大发展,新的旅馆不断出现。1979年,哈尔滨建成了国际饭店新楼,1983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第一家旅游涉外宾馆——天鹅饭店试营业,但仍不能满足蓬勃兴起的旅游业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起,黑龙江省内陆续兴建了一些大中型的宾馆。如哈尔滨的蓝天宾馆、中山宾馆、绿海宾馆、银河宾馆、飞龙宾馆、北苑饭店、北华饭店.天竹宾馆、珠江宾馆等。其他城市则有齐齐哈尔的红岸宾馆、嫩江宾馆,伊春的朗乡宾馆、带岭宾馆,黑河地区的五大连池宾馆,牡丹江地区的镜泊山庄宾馆、抱月湾宾馆、牡丹江宾馆,方正县政府招待所及重新改建装修的大庆宾馆等。此外,一些原为企事业单位的大型高档招待所也对外开放,接待能力大大增强,为到黑龙江省旅游的国内外宾客,提供了舒适的食宿条件。
    (二)旅游餐饮设施
    黑龙江地区随城镇的逐渐增多,到19世纪末,在齐齐哈尔城、三姓(今依兰)、呼兰、阿勒楚喀(今阿城)、北林子(今绥化)、双城堡(今双城)等地,餐饮业已逐步形成为一种专门行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在中东铁路通车前后,黑龙江地区的餐饮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规模较大的专营饭店多集中于哈尔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北塘人张仁在哈尔滨道外区开设了张包铺,这是黑龙江地区开设最早的专营餐馆。此后10年,哈尔滨市的几个重要人口居住区段,专营餐馆迅速增加,尤以道外为最,并出现了行业公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哈尔滨开埠以后,外国侨民大量涌入哈尔滨,其中最多为俄国人,因此在哈尔滨的香坊、道里、南岗出现了许多由俄侨开办经营的餐馆。如1917年11月23日,哈尔滨市内的各俄国餐馆的中国工人,因“地位低下”、“薪水微薄”,要求增加工资,实行同盟罢工(《哈尔滨历史编年》李述笑编著,哈尔滨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86年版第65页),可见俄人餐馆之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日本侵略东北止,黑龙江地区经贸有了较快的发展,旅游业又随之兴盛。哈尔滨闹市区餐馆林立,先后有许多较有名气的大餐馆开业,如1919年,朱安东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开设新世界旅馆饭店。此饭店档次较高,不仅餐饮经营在当时数一流,还可住宿并设有配套服务设施。此外如瀛洲大饭店(1918年)、异香饭店(1918年)(《哈尔滨历史编年》李述笑编著哈尔滨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86年版第71页)、原德福饭店(1919年)及福泰楼、兴滨楼、五芳斋、新华楼等,这些餐馆接待对象多为外侨和旅行富商、达官显贵。此时期黑龙江地区其他城市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较有规模的餐馆,如齐齐哈尔的同兴园饭店、龙江饭店、厚德福饭店等;牡丹江、佳木斯地区的大餐馆多为日本人开办,中国人开办的较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日本人涌入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成为日伪统治下的北满商业经贸中心,据1937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尚有中餐馆610多户,西餐馆260多户,另外有可供应炒菜的酒馆400多户。在此时期开业的一些较大的中餐馆有道外晏海楼饭店(1932年)、道里宴宾楼饭店(1932年)、会宾楼、致美楼、泰华楼等,但不少新餐馆多为日本人投资的日式餐馆,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尤其明显。后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经济萎缩,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一切生活必需品均实行配给制,各餐馆原料供应不足,许多大餐馆纷纷倒闭。
    1945年日本投降后,黑龙江地区城乡物资交流恢复,流动人口大增,市场繁荣,餐饮业又逐渐趋于活跃。据哈尔滨市工商局1947年的统计,全市共有中餐馆442户、西餐馆69户、回族餐馆87户,其他类型饮食店铺尚有1 571户。哈尔滨市当时曾出现了20多条餐馆集中的街道,人们称之为饭馆街,如道外区的张包铺胡同、富锦街、天一街、纯化街;道里区的中国八道街、中国十三道街等。
    道外区的张包铺胡同,是黑龙江地区最早形成的一条有特色、档次较高的饭馆街。在不足100米的街面上竞开设了10家餐馆,均以独特的风味小吃而驰名,如清香阁的山东包子、范记永水饺、清真饶的烧麦、魁元阁的排骨包子、三合春的馅饼、福宴春的蒸饺、馥香春的锅烙、顺香斋的馄饨、肉火烧等。而道里区中国十三道街不足200米的街面则集中了20家餐馆,中餐、西餐、红幌、蓝幌,从高档到低档,一应俱全。这些饭店从路南到路北有老都一处、兴寄楼、天福楼、洪庆楼、同兴楼、巴黎饭店(西餐)、文华香浆汁馆,南江春、新华春、五芳斋、广珍粤菜馆、五味香、福泰楼、北江村、松江园、义和馆、德胜园、东海春、王记馄饨馆、东亚菜馆(西餐、俄国大菜)等,这些饭店有的竞能从日伪统治时期挣扎过来,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仍生意兴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全面公私合营以前,黑龙江地区餐饮业中,仍以私营企业为主,国家投资经营的规模大、设施高档的企业数目较少。1956年餐饮业全面公私合营以后,经过多次调整,许多小餐饮企业陆续合并,使饭店规模增大。数目大大减少,在县乡小城镇中尤为明显。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黑龙江省的餐饮业中,又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档次竞相发展的局面,大大小小餐馆遍布城乡各地,为城乡居民,特别是来往于全省各地的国内外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旅游购物设施
    黑龙江地区的旅游购物场所,最初出现在19世纪末,且集中在哈尔滨。但并无旅游专店,仅由一般商店供应旅游商品,这些商店的发展过程极为迅速,初期多为外国资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8月,中东铁路开工仅三个月,在哈尔滨的香坊,俄人即开设了销售化妆品兼理发的“鲁西阿”商铺。次年,道里出现俄人的阿盖耶夫商行,中国人开设的同盛隆百货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林公司在香坊开业,道外也开设了几家中国商号。此后,哈尔滨每年都有许多新商号出现。但严格说起来,这些商店都是为修筑中东铁路的中俄工人、职员、技术人员服务的,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俄商秋林公司南岗新大楼落成并开业、才算出现了真正的可满足旅行者需要的购物商店,加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建的南岗莫斯科商场、道里同发隆百货店,现代意义上的商店才具雏形。到1920年,道外同记商场在新址营业,加上道里秋林开业,使哈尔滨的购物场所形成一定规模。这一时期,齐齐哈尔、佳木斯、绥芬河、黑河等也相继开设了一些购物场所,如齐齐哈尔的公和厚百货店、佳木斯的义兴东环球和同兴合商店等。 日伪统治期间,由于受到日资的排挤,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人的商店均一蹶不振,一些外国资本企业如秋林公司等均转入日资控制之下。日资还在道里开设了当时营业面积最大的丸商百货店(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旧址),牡丹江、佳木斯等市尤甚。如牡丹江的高冈号、丸宫号、奇尾百货店等均为日资开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方便外国来宾及外国旅游者,除在各大宾馆内设有零售服务点外,还指定一些大商店为旅游购物商场,为了加强外汇管理,开设了专门供外国旅游者选购商品的商店,如:友谊商店。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的繁荣,物资丰富,商品供应状况改善,原有商店之间差别已不大,但省旅游局仍指定一些较大、设施较好的商场为外国旅游者的购物场所,旅行社的导游人员,也经常带游客、旅游团到这些商场购物。这些购物场所,多集中在哈尔滨市,主要有:秋林公司、保康药店、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哈尔滨工艺美术厂、友谊商店、黑龙江省文物商店、旅游毛皮商店,黑龙江省冰城画廊等。
    (四)旅游娱乐设施
    自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黑龙江省境内大多数城镇可供旅游者消遣的娱乐场所,以中国旧式戏院为主。个别有电的城镇或有电影院,只有较大的城市才有赛马场、游乐场、高尔夫球场等娱乐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一些非正当的娱乐场所,此时电影院已普及,国家还陆续建立了一些剧院,各大企业或行业也建立了自己的俱乐部、文化宫等。20世纪80年代后各地出现了台球室、歌舞厅、卡拉0K厅、游戏厅等,娱乐活动种类迅速增加。
    (五)旅游交通设施
    黑龙江地区公路出现始于20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85年全省已有公路45 487公里,为1950年的7.8倍,自1978年起,先后修筑哈黑、哈同、哈大、呼绥、哈双、哈北等6条公路干线,并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向全省各地辐射延伸,以各大中城市,各县城为中心向小区域内延伸的省、地(市)、县、乡公路。这些公路的建设,为改革开放后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中短途旅行的方便。
    与公路建设发展相适应,黑龙江省内汽车客运事业,也有了迅猛发展,除满足国内居民一般旅行的需要外,也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省内中小城市,虽尚未创办旅游专业汽车公司,但中心城市至重要旅游景点之间,如牡丹江至镜泊湖、齐齐哈尔至扎龙自然保护区、黑河市至五大连池市,均有旅游宾馆的自备车辆,为旅游团(者)服务。
    黑龙江地区航运在20世纪以前,向无从事专营水上远程客运的船舶,除军用木船外,其余多为当地居民渔猎或简易摆渡用木船,与旅游运输要求相去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航运事业,发展迅速。到1985年,全省有4条主要通航河流和呼兰河、牡丹江等部分次要通航河流,共有直营客运航线9条,29个客运站,130个简易站。1985年直营企业完成客运量77.6万人次,主要为国内旅客。由于水运航速低,沿途缺少景点,尚不足以吸引国外游人。
    为了满足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等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者和前来观光的外国旅游者的需要,航运业每年在旅游旺季,都临时开辟专游航线,增发客轮,或提供包租船只,去城市附近风景区参加旅游度假活动,平均每年运载近3万人次。
    黑龙江地区铁路最早的一条铁路是“中东铁路”,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1985年底,全省共有铁路线路8 562公里,干、支线26条。滨洲、滨绥两线,经绥纷河、满洲里与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牡图线、拉滨线,经图们可与朝鲜铁路相连,哈长、拉滨、齐平、通让、牡图5条线又经吉林、辽宁两省与全国铁路网相通。此外,还有森林、煤矿专业铁路6 651公里,亦可部分载运旅客,缓解林区内旅行的紧张状况。到1985年,全省拥有蒸汽机车823台,内燃机车223台,铁路客车1 938辆。
    由于省内民用航空运输尚未普及,因此省内各大中城市间旅行交通,仍以铁路为主,因此,每到旅游旺季,客运状况仍十分紧张,尤以通往内地各大城市和近郊为甚。
    黑龙江地区民用航空业务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4年,哈尔滨市建了简易机场。1925年,东北当局在哈尔滨设立了航空分处,配备6架飞机,开展航空业务。
    1984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哈尔滨机场为国际空港。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以哈尔滨市为始发站的地方航线共有了3条,即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黑河,哈尔滨——牡丹江。省际航线有6条,即哈尔滨——沈阳,哈尔滨——北京,哈尔滨——上海,哈尔滨——广州,哈尔滨——西安,哈尔滨——大连。1985年全年各条航线共运送中外旅客近9.2万人次。是1974年的8倍多。
    三、旅游经营
    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成立的黑龙江交涉处,即负责外国人入境游历事项的管理。20世纪初中东铁路通车后,到黑龙江地区特别是哈尔滨的旅游者日渐增多。有20多个国家的侨民进入哈尔滨,接着便是一些零散的个人旅游者,到哈尔滨游历。当时,由于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地方当局对旅游的管理,仅限于对旅游者的入境管理。由于当时并无专门企业来经营旅游事宜,地方有关当局如黑龙江交涉总局、吉林交涉总局仅负责这部分旅游者的入境签证或换照事宜,入境前后一切有关旅行安排,均由旅游者自己负责。随着到黑龙江地区旅游者日盛,哈尔滨市出现了外国旅游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
    日伪统治时期,黑龙江地区出现了一些较为正规的专门经营旅游事宜的机构或企业,但均为日本人所垄断,禁止中国资本涉足。他们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在扩大旅游经营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增设了机构,增建了旅游设施,推出了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大肆在日本国内招徕日本旅游者。欧美等地的旅游机构,也极力组织旅游者来黑龙江地区观光。因此在日伪统治的初期,来黑龙江地区的旅游者较多,最多的一年,来黑龙江地区以日本人为主的外国旅行者高达6万人。这些机构组织富有的中国人去外国旅游的人数,每年都在千人以上。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黑龙江地区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成立了观光协会,以统一协调与旅游有关的部门与行业。20世纪40年代起,日本统治者加紧了经济统治与掠夺,市场萧条,旅游业也一蹶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旅游业方面,是以政治挂帅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随黑龙江地区与国际往来与交流的扩大,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黑龙江省曾相继设立一些机构,以协调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对内外宾和旅游者的管理与接待等,但这些均属于政府的外事工作范围,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商品的销售,乃至旅行社、涉外旅游饭店的经营等,尚未形成系统、独立的管理门类,一直分散在林业、服务业、交通业、商业等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交际、接待、外事等部门。 1977年全省只有5家旅行社,接待海外旅游者859人,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的旅游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78年6月,黑龙江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之后,全省加强了特色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积极开发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旅游业的管理开始从接待任务为中心的接待型管理向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经营管理型转变。为了加强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合作经营,从1981年开始,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等三省一市,成立了国际旅游协作区(以后又增加了呼伦贝尔盟)。
    1985年全省旅行社已发展到32家。全省各地、市、县共成立了10个旅游局。黑龙江省旅游业开始形成系统、独立的经济事业,并有了专门行政管理机构。从1985年起,北方的10个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伊春、黑河、鸡西、双鸭山、密山及海拉尔,建立了国内旅游的联营关系,以加强协作,使旅游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的道路。1985年接待游客35 809人,8年中增长40倍。1985年,在黑龙江省境内各风景旅游区的国内旅游者,已超过1 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