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出 版

  一、图
    书
    黑龙江地区的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始自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渤海国时期的图书出版,属于卷轴制度的汉文手抄写本,分为誊抄本和传写本两种。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地区古代图书出版的滥觞,也是黑龙江地区图书编辑出版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图书,一部分是渤海国派往唐朝留学的“诸生”从唐朝誊抄手写的经、史、子、集等典籍,一部分是渤海人的诗、文、赋、笺、书等著述,传写存世。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黑龙江地区开始出现刊刻图书,宋人称为“北方版本”,属于册叶制度的雕版本书籍,主要可分为官刻与私刻两种,传世很少。这一时期刊刻的图书,有中国古代的经、史及诸子等典籍,有当时文人、学者的诗歌、曲词、文集、类书、字学,也有医药知识的书籍,还有很多道藏经版和佛书。是黑龙江地区古代印书业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迁都燕京(后改中都,今北京)后,黑龙江地区图书出版业逐渐衰退、消亡。从金国迁都到清初、中叶,黑龙江地区很长时间沦为边荒之地,再没能出现与金前期相媲美的书籍印刷业。因而黑龙江地区的学人或流人的著述,只能以稿本形式留存,这是黑龙江地区图书编辑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黑龙江地区现代出版业产生之后,稿本仍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稿本书从内容上分,大体有流人著述稿本和学者著述稿本两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松漠纪闻》《柳边纪略》《黑龙江外记》《黑龙江述略》等。
    1912~1931年,黑龙江地区的图书出版稳步发展,实务(相当于社会科学)、格致(相当于自然科学)类图书,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类图书。在日伪统治时期(1932~1945年),凡是具有民族意识的图书,甚至带有中国、中华民族字样的图书均不得出版,汉文图书受到限制。黑龙江地区出版的图书发展质的变化,是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黑龙江出版的图书先是以宣传小册子和翻印老解放区的出版物为主。随着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和政治理论、思想文化、经济建设、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书以及教科书、工具书,既有适合一般群众需要的通俗读物,也有中级读物、高级读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85年末,黑龙江地区出版图书总的面貌可以概括为品种由少到多、门类日趋齐全、质量不断提高。按发展状况和图书特点,大体可分为1977年前和1978年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1~1977年。这一阶段黑龙江地区出版的图书,通俗化、地方化是最突出的特点。以广大基层干部和工农群众为读者对象的通俗读物占出书总数的83.9%,文字使用简洁、通俗的群众化语言,力求深入浅出,使初通文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形式上经常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体裁,有说唱、有韵文、有画面、有问答、有讲解,生动活泼、容易接受。这一阶段也出版了为数不多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学术专著和文学作品, 受到文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但是,这一阶段在“突出政治”“配合中心工作”的思想指导下,大批图书是配合政治运动的宣传品,每次政治运动过后都有大量图书报废,而真正有价值的图书严重匮乏。第二阶段是1978~1985年。这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6年间黑龙江省出版图书最富有特色的时期。这一阶段出版的图书品种齐全,质量大幅度提高,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哲学、社会科学、法律等门类的普及读物到学术著作,从科普读物到科学技术专著,从低幼读物到高等院校教材,从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到世界文学,从一般应用工具书到大型辞书,从连环画册到大型画册应有尽有、丰富多样,满足了广大读者对图书日益增长的多学科、多层次需求。出版的图书不再跟着“运动”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体系。根据各出版社长期图书出版规划陆续出版的图书,显示了宏观连续性,其中还出现了大型丛书、套书。出版了一批哲学、经济学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仅受到思想理论、哲学、经济学界的重视,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借鉴。出版了一批直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科技图书。这些图书既有应用技术、科普读物,也有学术专著,在科研、教学、生产以及宣传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发展快、品种多、质量好,既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普及类通俗读物,也有水平较高的学术理论著作;既有基础知识,也有高等教育教材,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好评和欢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出版了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艺术图书。很多文艺作品不仅一反“文化大革命”时那种“三突出”“假大空”的唯心主义恶劣习气,也同“文化大革命”前17年中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大异其趣,无论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上,还是艺术手法的创新上都有新的突破。
    截至1985年末,全省先后成立12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图书累计8 323种,总印数252 550万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政治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读物,较好地满足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期 刊
    (一)中文期刊
    清朝末期,黑龙江地区期刊业开始起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皇俄国军队大批入侵黑龙江地区后,将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辟为商埠,使黑龙江地方官吏在“交涉殷繁”中认识到“开导民智、图挽利权” 已成为当务之急。“开导民智”的措施之一,就是“推广官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1月),黑龙江地区第一家中文期刊《黑龙江公报》创刊。这一时期创办的期刊还有《黑龙江官报》和《滨江画报》。
    中华民国成立至1931年末的20年间,是黑龙江地区期刊业形成及第一个发展较快时期。黑龙江地区先后约有89种期刊编辑出版,其中有18种期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地下活动时秘密编印、散发的,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约在71种左右,多集中在齐齐哈尔、哈尔滨两地出版。齐齐哈尔出版的期刊, 以官厅创办的机关刊物为主,刊登的文章多为要政文牍、官府言论、调查报告、论说等。哈尔滨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以民办期刊为多,多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以拥护共和制度、提倡民主政治、提倡民权、改良商政等为宗旨,内容大体有论说、论著、专件、译件、工商界动态、市场行情调查及杂闻琐记、诗文杂俎、小说散文、照片图画、商业广告等门类。一些期刊带有自发的反帝、反封建倾向。
    日伪统治时期,黑龙江地区先后出版有73种中文期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期刊的特点,特别是伪公署编辑出版的期刊,就是不伦不类,从刊载内容到印装形式既像杂志又像书籍,有关各地的资源、物产、经济、人口构成、商工界情况及机关、学校、团体的统计报表占了很大篇幅,其余则是一些鼓吹“民心皇道顺化”的文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编辑出版的报刊有《满洲红旗》《东北民众报》《东北红旗》《哈东人民革命报》《反日报》《前哨》《寒流》《文艺》周刊、《大北画刊》等。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先后共出版有98种期刊。其中,在1945年末到1946年初苏联红军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和中国国民党接收黑龙江政权的半年左右时间里,出版有13种期刊(哈尔滨12种,齐齐哈尔1种)。以后陆续创办和迁移到黑龙江出版的85种期刊,全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用以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服务的革命进步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85年末,黑龙江地区先后共出版有417种期刊。分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两种出版方式。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类期刊先后共有77种,到1985年12月仍继续出版的有36种,较有影响的期刊包括《奋斗》《党的生活》《学习与探索》等。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包括兽医药)类期刊先后共有170种,到1985年12月全省继续出版的这类期刊共有121种。其中,较具影响的有《自然资源研究》《苏联科学与技术》《油田地面工程》《机械工程师》《大豆科学》《北大荒农业》《黑龙江林业》《乡村医学》等。文化教育、体育类期刊先后有63种,到1985年12月仍在继续出版的这类期刊共有40种,较具影响的有《北方文物》《黑龙江教育》《教学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北方棋艺》《当代体育》《冰雪运动》等。文学艺术类期刊有53种,至1985年12月仍在继续出版的有23种,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有《北方文学》《小说林》《人间》《松花江》《诗林》《剧作家》《北方音乐》《银河》(朝鲜文)《文艺评论》《黑龙江画报》等。少年儿童期刊先后共有4种(实际是2种4个刊名),即《北方少年》和《花丛》。综合性期刊先后共有8种,至1985年12月仍在继续出版的有6种,影响较大的有《妇女之友》《新青年》《民族生活》《家庭生活指南》等。至1985年12月,黑龙江省26所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报32种,大多数是公开发行,有的还发行到国外,较有影响的有《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的《北方论丛》和《自然科学学报》、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外语学刊》和《求是学刊》。
    至1985年12月,黑龙江省仍在继续出版的期刊共有335种。其中,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共有254种;内部出版发行的期刊有81种。
    (二)其他文种期刊
    在黑龙江地区出版业发展的历史中,还曾出版有品种、数量众多的外国文字(主要是俄文和日文)期刊,这主要是帝国主义殖民文化影响和渗透的结果。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皇俄国攫取了中东铁路的建筑、经营权后,特别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皇俄国的军队侵入黑龙江后,黑龙江地区陆续出现了俄文及英文、波兰文、乌克兰文等欧洲文种的期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省城齐齐哈尔和当时属吉林省管辖的哈尔滨等地相继开辟为国际商埠,日文及朝鲜文等亚洲文种的期刊、图书也陆续在黑龙江地区出版发行。仅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统计,自清末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1905~1949年)的45年间,在黑龙江地区编辑出版的外国文种期刊有332种,其中俄文期刊230种,日文期刊95种,英文期刊4种,波兰文期刊1种,犹太文期刊1种,朝鲜文期刊1种。
    三、书刊印刷
    黑龙江地区的书籍印刷始于金代。金代初期,黑龙江地区开始出现书籍的雕版印刷,主要刊刻印装女真文书籍、译成女真文的汉文典籍和学宫、府学课本以及汉人学者的诗文著述等。黑龙江地区雕版书刊的刻印为时很短,随着金代迁都燕京(今北京市)渐趋凋零。元、明两朝和清初、中叶,黑龙江地区也基本未再发展雕版书生产。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有了较有规模的雕版印书部门,但由于现代机器印刷技术的传入,只雕版刊刻了几种图书,就为石印、铅印所取代。这时的书刊印刷还只是印刷业的一项次要业务,只有学务公所图书科印刷部是印制图书的专厂,它与中东铁路印刷所一起,开了黑龙江地区使用现代机器印制书刊的先河。黑龙江地区的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曾一度在全国处于较先进地位。
    清末、中华民国前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的印刷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了较快的发展,承印书刊的品种、数量逐年增多。当时,承印书刊的印刷局均集中在齐齐哈尔、哈尔滨两地,但除清末的学务公所图书科印刷部和中华民国后建立的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经书印刷部外,其他都不是专门印刷书刊的专业厂,书刊印刷在整个印刷业中所占比重很小。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书刊印刷占主导地位的是铅印,石印逐年缩减。这时,仍有少部分抄本书,这些抄本多为没有印刷能力的各县采辑上报的通志资料或撰编的志书雏形。
    日伪统治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印刷业曾一度增加到120多家且遍布今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市、县,但无印刷书刊的专厂。与中华民国初期相比,印刷技术没有大的进步;日本人开办的印刷业急剧增多。在日伪当局的摧残下,民族印刷业特别是其中的书刊印刷业逐渐萎缩。伪满洲国时期以铅印为主,但一度萎缩的石印却有回升,这是因为日伪统治当局强令各县都要编印资料图书,因此,一些大的县城开始兴办或发展石印作坊,而一些僻远小县只能抄写或复写、油印上呈,所以,这一时期除有大量铅印、部分石印外,还有抄写、油印、复写等制书形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书刊印刷业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从日伪手中接管的东北铁路印刷厂是东北解放区和全国解放区中印刷设备最先进、技术条件最好的印刷厂。哈尔滨新华印刷厂是这一时期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私营印刷企业,也是东北解放区第一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民主选举的私营企业。随着佳木斯印刷厂、东安印刷厂、东北日报哈尔滨印刷厂等专业书刊印刷厂的相继建立,黑龙江地区的书刊印刷业无论是印刷厂的规模、设备条件、技术能力还是书刊印制的品种、数量、内容,在全国各解放区都居于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建在黑龙江地区较具规模的印刷厂全部迁离, 一度造成黑龙江地区印刷业设备能力、技术水平的下降和没有书刊印刷专业厂的局面,当时黑龙江地区出版的一部分书刊和中小学需要的大部分教科书不得不交由吉林、辽宁两省承印。国家文化部印制管理处在1956年6月调查东北三省书刊印刷情况时就指出:“全国书刊印刷业落后的是东北,东北最落后的是黑龙江。”为了彻底解决黑龙江省书刊印刷生产能力低,不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和黑龙江省文化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规模较大的印刷厂发展书刊能力的同时,筹建了第一家大型书刊印刷专业厂——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到1965年10月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并入后,形成了铅字拣排3 000万字、铅印书刊15万纸令、胶印书刊6万色令、书刊装订17万令纸的年生产能力。同时,报社印刷厂和机关、企事业印刷厂也形成了年印刷书刊2万令纸左右的生产能力,结束了中、小学统编教科书和黑龙江地区出版的书刊靠外省印刷的历史。随着书刊出版任务的增加,在黑龙江新华印刷厂的基础上,黑龙江又组建了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黑龙江新华印刷三厂等3个书刊印制专业厂。全省书刊印刷形成了以出版行政机关直属的专业印刷厂为主,轻工和企事业单位自办印刷厂为辅的三大系统。在组建大型专业书刊印刷厂和鼓励其他印刷厂发展书刊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书刊的胶印生产,积极引进各种先进印刷设备和技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书刊生产手段也由传统的铅字排版,铅活版、型版印刷发展到以胶版印刷为主,实现了激光照像排字、照像分色和电子分色制版、高速多色印刷及书刊装订联动化,印刷种类也发展到型版、平版、凸版、凹版印刷以及各项特种印刷,既能完成书刊的平装本生产,也能完成精装本和平装压塑本的生产。到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建成投产,印刷设备能力和技术条件已经完全能够满足黑龙江省书刊出版的印刷需要。据1985年统计, 全省共有印刷厂800多家,其中具有书刊印刷能力的150多家,仅全民所有制工人就有4 万多人。1985年,黑龙江全省共完成黑龙江省出版总社直接安排的书刊印刷、装订任务60万令纸,是合省后的1955年所完成的书刊印刷任务的20倍。
    四、发 行
    黑龙江地区的图书发行约兴起于唐代渤海国时期。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渤海王大钦茂派贵族、世家子弟到长安抄回《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从此,唐代典籍图书以写本形式正式传入渤海国。这一时期的图书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主要是传抄誊写。辽代黑龙江地区的图书流传,在东丹王耶律倍浮海去后唐,大批藏书被焚之后,长期停滞。金代,中原典籍图书通过战争中的劫掠和民间交易等渠道传入,并逐步形成论值索价的图书交易,图书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商品,发行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应用户需求组织抄写或刻印。进入清代,由于长期实行封禁,很长时期内黑龙江地区几无图书发行可言。在著述编辑上虽有若干稿本出现,但仅在很小范围内抄传,亦无索价交易的可能。
    黑龙江地区近代图书发行产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黑龙江地区文案处在齐齐哈尔开设的图书馆发行教科书,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陆续有一些私营书店草创开业。至中华民国初年,“书业”已经有店铺、有作坊、有经纪人及本坊编印图书,集发行、印刷、编辑出版为一体。“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已形成中外文图书多渠道发行的局面,各种教科书、宗教书、咨情调查书、文艺及通俗书,发行量已相当大。黑龙江地区沦陷后,日伪当局全面垄断了图书发行业,在伪满洲国内设立了400处贩卖所(在今黑龙江地区有82处),并由300家地方书局组成贩卖网(在今黑龙江地区有80家),大力推销宣传“建国精神”“王道乐土”等侵略理论的图书和进行奴化教育的教科书。自清光绪末年至日伪统治黑龙江地区沦陷时期,图书发行业务的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各图书行销店铺间的差距十分悬殊,除少数较有规模的书局、书馆外,多数书店都是购入、零售的简单销售。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诞生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图书发行事业,以东北书店发行系统为主的人民图书发行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总店领导分店、分店领导支店的图书发行系统,图书发行业务形成了严密体系,黑龙江地区成为革命图书的发行基地,如《毛泽东选集》等重要经典文献图书,从黑龙江地区发行至各个解放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全中国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工作,也极大地支援了新解放区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人民图书发行事业基础上,建立了国营新华书店系统和省、地、市、县以及乡镇图书销售网,成为图书发行的主渠道。各级书店均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国营书店经营体制进行改革, 普遍实行了以承包为主的经营责任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黑龙江省在充分发挥新华书店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逐步发展了一批集体书店、个体书店和个体书刊摊床,形成了主渠道与辅渠道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图书发行的品种、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黑龙江省新华书店及全省新华书店系统在发行重要的政治理论读物,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发行各级各类教科书,保证学校教育,以及发行各种图书,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图书发行业务不断调整、改革、完善,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运行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新华书店一直沿用征订包销的订货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黑龙江省图书发行工作出现了特约经销、寄销、计划分配等多种订货方式,但仍以征订包销为主。图书销售以零售、批发、征订发行三种方式为主。在服务方法上有门市销售、流动销售,在门市销售格局上有闭架售书和开架售书等。
    至1985年,形成了以黑龙江省新华书店系统及黑龙江省外文书店为主渠道,以国营商业、供销社系统批销网点和出版社自办发行、集体书店、个体书店(摊床)为辅助渠道的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的发行网络。据1985年末统计,黑龙江省新华书店领导的国营发行网点有县级以上书店95家、门市部104个、售书点179处,共有职工3 644人;同时,全省建有供销社系统批销网点5 400处、国营商业系统批销网点426处、集体和个体书店(摊床)590处、其他售书点11处,总计有职工和从业人员6 960人。按1985年全省3 311万人口核算,平均每5 012 人有1处售书点,每3 122人中有1名图书发行人员。1985年全省新华书店系统共销售图书24 489 万册、总码洋10 797万元,分别比1951年增长1.36倍和36.89倍。全省人均购书7.40册,超过全国人均购书6册的水平。全省图书销售的货币用量占社会商品销售货币总用量的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