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报 业
一、近代报纸
黑龙江地区近代报纸的产生,是随着帝国主义入侵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北,以哈尔滨为中枢修建中东铁路后,大批俄人拥入哈尔滨兴办工商业,使哈尔滨由分散的村落,迅速形成初具规模的国际商埠。为适应传播经济信息的需要,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一日(1901年8月14日),俄国人洛文斯基主办的俄文《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创刊。这是黑龙江地区报纸创办之始,但比全国最早的近代报纸晚了近半个世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中东铁路公司又创刊俄文《哈尔滨日报》。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廿日(1906年3月14日),由沙俄出资创办的中东铁路公司机关报——中文《远东报》在哈尔滨出版。这是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第一家中文报纸,也是东北创刊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当时,俄国人办的4家俄文报纸和1家中文报纸,垄断了哈尔滨的新闻舆论。特别是中文《远东报》,对中国政治权限隐相干涉,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为沙俄侵略中国的喉舌。为抵制《远东报》,皖南人、原哈尔滨吉林省交涉局职员奚廷黻(字少卿)召集股资,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十日(1907年7月19日)在哈尔滨创办中文《东方晓报》,并得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官府的“提倡”,既投入官股,又为其派销报纸。由于经费来源和人事的变动,《东方晓报》先后更名为《滨江日报》《东陲公报》,但其抵制《远东报》的拒俄宗旨始终未变。《东陲公报》因揭露沙俄侵犯中国主权和痛斥《远东报》为此进行辩护的谬论,而被沙俄迫使中国政府派员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查封。齐齐哈尔也于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黑龙江官报局先后出版了《黑龙江公报》《黑龙江官报》。前者是黑龙江地区创办最早的官报。到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初(1911年12月末),中国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相继创办7家民报、3家官报,打破了俄国人垄断报纸的局面,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报纸事业。
二、现代报纸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黑龙江地区报业进入现代报纸发展时期。关内一些报人纷纷来黑龙江办报,及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入,使报纸事业更加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民办报纸,到1931年就创刊61家。这些民报多以拥护共和,改良风气,振兴实业,指导民生为宗旨, 多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有自发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在大型民报中,除《国际协报》外, 还有大力宣传反帝爱国的《哈尔滨晨光报》、坚持“反苏反共”的《滨江时报》、偏重“为官府宣传政令”的《哈尔滨公报》等。在小型民报中,有供人“膳毕茶香”之后消遣的《滨江午报》、自称“培植道德,挽救风俗”的《滨江挽风报》、专门刊载“秦楼楚馆、剧场梨园”之事的《松滨花报》等。各种民报虽然办得较多,但多数寿命不长,出版3年以上者很少。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也在哈尔滨创办了一些报纸,有些中共党员还参加了一些民报的办报活动。1923年3月,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陈为人(化名陈涛)、李震瀛(化名骆森)参加由几位进步青年办的《哈尔滨晨光报》,以新闻记者身分进行革命活动。同年9月,陈为人、李震瀛又同晨光报社长韩铁声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他们以通讯社为据点,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并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组。陈为人、李震瀛离哈南下后,1925年6月,在哈坚持斗争的几名中共党员又创刊了《东北早报》,以民报面目公开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地区创办的第一家党报。后因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组织遭到破坏,《东北早报》被迫停刊。1926年初, 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北满地委书记吴丽石同国民党合作,于同年6月创刊了《哈尔滨日报》,仍以民报面目公开出版。后被滨江警察厅以该报副刊“有宣传赤化性质”为名予以查封。1931年8月,中国共产党北满特委又以民报面目公开出版了《哈尔滨新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除公开出版报纸,还秘密出版了一些油印报刊,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同敌人进行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一些革命组织和白俄在哈尔滨出版了许多俄文报纸。英美等国利用所享有的治外法权,不经中国地方当局批准,陆续用本国文字出版了许多报刊。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英文、德文、波兰文报刊总数达40多家。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实行法西斯奴化统治,一再强化“新闻统制”,对报纸接连“整顿”。中国人办的大部分报纸被迫停刊,其他外文报纸也先后消失殆尽,只有少数日伪官报垄断了报业。到1936年末,中国人办的中文报纸由沦陷前的13家降为5家;俄国人办的俄文报纸,也由沦陷前的13家降为6家。
这一时期日伪虽然对报纸进行严密控制,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革命报刊仍在秘密出版。1932年初,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迁到哈尔滨后,继续出版机关报《满洲红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表东北军民抗击日寇的消息。共青团满洲省委和满洲总工会,分别在哈尔滨出版了《东北青年》报、《东铁工人》报。在黑龙江地区各抗日游击根据地,也纷纷出版油印抗日小报, 配合党的抗日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1932~1940年,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创办和领导的各种革命报刊,先后共出版14种。在秘密出版革命报刊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还派人打入日伪控制的报纸内部,利用日伪当局对报纸副刊检查不严的有利条件,编发进步文艺作品,揭露日伪的黑暗统治。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后接管了伪满哈尔滨弘报会馆,并于9月由苏军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在该馆出版中文报纸《情报》,主要翻译刊登苏联塔斯社电讯稿。当时,分布在各地的伪满职员和报人,打着“国民党”的招牌,利用伪满报社的设备也出版了一些报纸。其中有齐齐哈尔的《嫩江日报》、佳木斯的《佳木斯民报》、牡丹江的《国民日报》等。同年10 月,中共中央派来东北的大批干部,有一批到达了黑龙江地区,他们与原抗联干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分别在滨江、合江、黑龙江、嫩江、牡丹江5个省(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工委(后全改为省委),并相继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这是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公开出版的第一批党委机关报,它们的诞生使黑龙江地区报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报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46年黑龙江地区全境解放后,各种类型的中共和人民的报纸在全省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继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迁至哈尔滨出版后,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机关报《西满日报》在齐齐哈尔创刊,中国共产党齐齐哈尔市委也创刊了自己的机关报《齐市新闻》。全省最早的中共地委机关报《黑河报》《东安日报》,也分别在黑河、东安创刊。还有一批农民报、工人报、青年报、军队报和铁路报、煤矿报、厂报、县报,相继在各地创刊。在哈尔滨还有一批私营报纸纷纷复刊和创刊;曾被日伪扼杀的《哈尔滨公报》《午报》在这时也得到复刊。在此期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资助作家萧军创刊了《文化报》,随后自己又创刊了《生活报》。到1948年末,全省先后创刊和复刊的各种报纸已达45家,它们配合中共各级党委的工作,大力宣传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农村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和剿匪斗争等,对实际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沈阳解放后,《东北日报》于1948年末迁至沈阳出版。1949年1月15日,中共松江省委在《东北日报》旧址创刊了《松江日报》。同年6月,随着四省合并为两省,《合江日报》和《哈尔滨日报》并入《松江日报》,出版中共松江省委机关报《松江日报》;《嫩江新报》《齐市新闻》与《新黑龙江报》合并,在齐齐哈尔出版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黑龙江日报》。
从1919年“五四”运动时起,到1949年9月的30年间,黑龙江地区总计出版报纸350多家,其中中文报纸200多家,外文报纸140多家。
三、当代报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报业进入当代报纸发展时期。50年代初,报纸数量较解放战争时期为少。除《黑龙江日报》《松江日报》两家省报外,仅有地市报1家,特定对象报7家,企业报4家。这十几家报纸,以省报为主体,主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宣传报道,贯彻地方性、群众性、通俗化的编辑方针。此外,哈尔滨有两家私营报纸,于50年代初期先后停刊。
1954年8月,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后,黑龙江日报社迁到哈尔滨,与松江日报社合并,组成新的黑龙江日报社,改刊出版了《黑龙江日报》,由4开4版扩大为对开4版。一批中共地、市委机关报也先后创刊。在齐齐哈尔出版了《齐齐哈尔日报》《嫩江日报》,在佳木斯出版了《合江日报》,在牡丹江出版了《牡丹江日报》,在伊春出版了《伊春日报》;鸡西、鹤岗、双鸭山3市也在原矿工报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鸡西日报》《鹤岗日报》《双鸭山日报》。同时,一批中共县委机关报也在原县委小报停刊之后,重新创办起来;一些原来没有机关报的中共县委,也开始创办了县报。到1958年末,除4个边远县份外, 都出刊了报纸,共有53家。省、地(市)、县(市)三级党报,都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省、本地区工作方针为中心,经常刊载国内外时事新闻和省内各地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理论教育、文体卫生等方面的新闻、言论和副刊。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手工业、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较为突出的作用。1959年后,由于纸张缺乏,报纸再次进行调整,大部分县报停办,只保留了《海伦报》等4家县报;《黑龙江青年》等报亦停刊。继续办的省报及地市报,在总结“大跃进”对于生产建设浮夸风等宣传报道失误基础上,充实内容,活跃版面,在改革新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1961年10月,由黑龙江日报社主办出版的《黑龙江日报(朝鲜文周报)》创刊。1963年,《黑龙江农村报》在停刊两年后复刊。
“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省报业遭到很大破坏。全省各种报纸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停刊,出版《新华社电讯稿》或《红色电讯》。《黑龙江日报》停刊6天后,在“造反组织”控制下复刊出版“新1号”,各市级报纸也相继复刊,出版“新1号”。省、地(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各报又成为“革委会机关报”。在此期间,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的一些“造反组织”,出版了《造反有理报》《长缨报》《红色造反报》等。《黑龙江青年报》《东北林业报》《科学周报》《海伦报》等被迫停刊。全省各报的一批新闻干部遭批斗、受迫害。这场灾难使社会主义报纸的党性原则,实事求是作风等优良传统遭到严重破坏。省报及各市报纸千报一腔,使报纸在人民心目中丧失了威信。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报业恢复了生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省报纸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拨乱反正,恢复和发扬了社会主义报纸的优良传统,使宣传报道迅速走上正确轨道。在贯彻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推行农业联产承包、改革经济体制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都作了突出、连续、深入的宣传。全省各报都解放思想,不断进行新闻改革,报纸增加了短新闻, 扩大了信息量;开辟多种专栏,增加了花色品种;开展问题讨论,活跃了读者思想;突出改革报道,促进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增强开拓型人物报道,为改革者鸣锣开道;加强批评报道,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经过新闻改革,报纸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交流日益增多,全省各种类型的报纸大量发展起来。在1979年6月哈尔滨《科学导报》复刊前后,《佳木斯科技报》《大庆科技报》《松花江科普报》等11家科技类报纸,和《黑龙江经济信息报》《农村金融报》《价格信息报》《致富信息报》等8家经济类报纸相继创刊;《哈尔滨法制报》《黑龙江法制报》《黑龙江武警报》等8家政法类报纸和《黑龙江卫生报》大庆《文化生活》报等11家文教、体卫类报纸也相继创刊。除了上述各类专业报外,还于1985年1月创刊了《黑龙江工人报》《老年报》。黑龙江日报社、哈尔滨日报社、齐齐哈尔日报社还分别出版了《生活报》《新晚报》《齐齐哈尔晚报》。同时,还有4家县报、8家厂报、4家大专院校报复刊;15家厂报、12家大专院校报创刊。这些报纸在宣传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黑龙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1985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报纸152家。其中中共地方报纸17家、特定对象报纸和晚报型报纸7家、专业报纸54家、企业报纸50家、大专院校报纸24家。这是黑龙江省报业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形成了以中共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种类、开放型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