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上古至唐(含渤海国)

人 物

  始均(生卒年不详),传说为拓跋鲜卑的早期首领,在《魏书》中有明确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始均生北狄”。据考古发现,即今内蒙古鄂伦春自 治旗阿里河镇西北20多里的嘎仙洞,有其祖庙石室所在处,洞内有石刻祝文。史载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黄帝正妃嫘祖所生少子昌意,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 因以为号。其后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今黑河自金塔县的鼎新以下到 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
    毛 推寅 邻(第二推寅) 诘汾(生卒年均不详),拓跋鲜卑自始均始传至六 十七世时,著名首领毛,聪明武略,为远近所佩服。部族逐渐强盛,“统国(部落 )三十六,大姓(氏族)九十九”,威震北方,莫不率服。毛成为部落联盟大酋长 。后被北魏王朝追谥号为成皇帝。
    毛之后又至五世,至公元前一世纪后半叶,推寅(鲜卑语中称爱动脑筋、勤于 思考的人为推寅)被立为酋长,史称第一推寅,后被追谥为宣皇帝。推寅率众自大 兴安岭北段群峰中向西南草原迁徙,遇“大泽”(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达 赉湖一带),周围千余里,多低洼沼泽。推寅谋更南迁,未行而崩,其部遂定居, 与当地高车人、匈奴人通婚杂居,成为拓跋鲜卑。
    推寅之后又历七世至邻,实行“七分国人”的措施,即将部众分为七部,趁势 派诸兄弟统摄各部,取代原部落酋长。后又增至十部,从而加强了部落联盟的统治 。这时邻已看到,为了部族的发展,必须继续南迁。乃假托神人说:“此土荒遐, 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奈邻已衰老,乃以位传子诘汾。后人尊邻为推寅,史 称第二推寅,追谥为献皇帝。
    邻(第二推寅)去世后,诘汾秉承遗志,继续率部向南迁徙。路经“山谷高深 ,九难八阻”,难进欲止时,赖有形似马而声似牛的“神兽”(推测可能是四不像 )引导,历年乃出(约在公元163~166年),始到达匈奴故地(今内蒙古河套东部 以托克托县为中心的地区)。由此向西,与大漠南北的匈奴人结合,人口渐增至近 200万人,有“控弦之士四十万”,而成为“鲜卑父,胡母”的拓跋鲜卑。诘汾终 成南迁之功,被尊谥为圣武皇帝。
    东明 尉仇台 简位居 依虑 依罗(生卒年均不详),北夷索离国国王出行 期间,其侍婢怀孕。王还,欲杀之。侍婢对答说:“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降,我 故有娠。”后生男,王弃之猪圈,猪以气嘘之;移置于马厩,马以气嘘之,得不死 。王疑以为是天帝之子,赐名东明。后王恐其夺国,复欲杀之,东明遁走。约为公 元前二世纪,东明至濊地而王,因都王夫余,国号夫余,在索离之南,“去玄菟千 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 夫余国汉 时受玄菟郡节制,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年),夫余王遣使朝贡,帝以厚礼相报, 自此,岁通使命。东汉永宁元年(120年),夫余王遣嗣子尉仇台诣阙朝献,汉安 帝赐尉仇台印绶金采。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和东汉延光元年(122年),夫余王 两次命尉仇台统兵援助东汉于玄菟,皆胜之。尉仇台继王位后,更属辽东公孙氏政 权。公孙度曾将其宗女嫁尉仇台,以密切双方关系。尉仇台死后,其孙简位居嗣位 。简位居无嫡子,有孽子麻余。简位居死,诸加共立麻余。值三国时改隶于魏。当 时牛加兄之子名位居,任官大使,为人轻财好施,国人附之,岁岁遣使向魏京都贡 献。魏正始年间,幽州刺史毋丘俭将兵讨高句丽,派遣玄菟太守王颀到夫余国,位 居遣大加郊迎,并供给军粮。季父牛加,怀有野心,位居杀死牛加父子,籍没其财 物,遣使簿敛送官。夫余国旧有习俗,凡水旱不调、五谷不熟,归咎于王,或说当 更立王,或说当将王杀死。时逢自然灾害,又逢麻余死,其子依虑年仅6岁,被立 为王。晋太康六年(285年),鲜卑大单于慕容廆袭破夫余,依虑自杀,子弟走保 沃沮。晋武帝为此下诏曰:“夫余王世守忠孝,为恶虏所灭,甚悯念之。若其遗类 足以复国者,当为之方计,使得存立。”遂以何龛为护东夷校尉。明年,夫余后王 依罗遣使诣见何龛,求索现存的夫余国人,还复旧国,仍请援助。何龛遣督邮贾沈 以兵送之。慕容廆又拦击于路,贾沈率兵与之战,大败之。慕容廆众退,依罗才得 以复国。至北魏太安三年(457年),夫余等50余国朝贡于北魏。
    傉鸡(生卒年不详),肃慎国王。肃慎,又称息慎、稷慎。东临大海,西接寇 漫汗国,北至弱水,广袤数千里。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时,肃慎先民“献 其楛失、石砮”。曹魏景元三年(262年),肃慎国王傉鸡遣使至辽东郡,入贡, 其后朝贡不绝。
    乙力支(生卒年不详),勿吉国人。勿吉国是在肃慎、挹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扩大而形成的。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勿吉派遣乙力支为使者前往北魏朝贡。北魏 太和二年(478年),乙力支再次携贡马500匹向北魏朝贡,并向北魏皇帝请示进攻 高句丽,北魏文明太后为首的朝廷对此坚决不同意,诏敕:“三国同是藩附(外藩 臣附),宜共和顺,勿相侵扰。”乙力支乃取原道返国。
    突地稽(生卒年不详),粟末靺鞨首领。隋开皇年间(581~600年),粟末靺 鞨与高句丽战,不胜。后率其余部数千人归附于隋,安置于营州(今辽宁朝阳)。 隋大业八年(612年),率众从隋炀帝伐高句丽,每战有功,先后授于右光禄大夫 、辽西太守。唐武德四年(621年),其遣使朝唐。高祖以其部置燕州,仍命突地 稽为总管。次年,刘黑闼叛乱,受命赴定州,从秦王李世民破刘黑闼,封蓍国公, 并徙部落于幽州昌平。唐武德六年(623年),高开道引突厥共寇幽州,突地稽率 兵邀击,大破之。太宗贞观初年,进右卫将军,赐姓李氏。
    可也余莫(生卒年不详),唐初流鬼国国王孟蚌之子。流鬼国位于黑水靺鞨东 北,少海之北,南与莫曳靺鞨为邻。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可也余莫受其父王 之命,于长安朝贡,献貂皮,唐盛情接待,并授予骑都尉之职,遣之。
    李谨行(生年不详~683年),唐前期重要将领,突地稽之子。唐麟德年间 (664~665年),累迁营州都督。唐咸亨元年(670年),高句丽酋长钳牟岑叛乱 寇边。李谨行以燕山道行军总管名义率兵讨伐,历四年乱乃平。唐上元三年(676 年),吐蕃寇边。李谨行奉命到河西,为积石道经略大使,转战八年,屡立战功。 唐永淳二年(683年),卒于任。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李献诚(生卒年不详),原姓名佚,黑水靺鞨酋长,唐朝首任黑水府都督。唐 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酋长倪属利稽朝唐,玄宗李隆基即拜倪属利稽为勃利州 刺史。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赐都督姓李, 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黑水靺鞨遣使朝唐 ,唐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府”,首领为都督,余部置刺史,正式建立黑水都督府 。是为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建官设治之始。同时,朝廷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 ”。黑水府初隶幽州都督府,后由平卢节度使等“兼押”。
    阿朱(生卒年不详),唐代室韦都督府都督。室韦大体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东西 两侧,洮儿河以北至外兴安岭地区。八世纪末,唐朝为经略室韦地区,设置室韦都 督府,以阿朱为大都督。阿朱先后于唐大和七年(833年)十二月、唐大和九年 (835年)十二月、唐开成元年(836年)、唐开成四年(840年)多次来朝,有力 地促进了室韦与唐朝关系的发展。
    大祚荣(生年不详~719年),大荣,姓大氏,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 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建立了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 地方民族政权。都城设在“旧国”(一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唐神龙元年 (705年)接受唐廷招抚称臣。唐开元元年二月(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 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辖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靺鞨去 族号,按朝廷封号,专称渤海。唐开元七年三月(719年)谢世,国人上谥大祚荣 为高王。
    大武艺(生年不详~737年),渤海国高王大祚荣世子,初被唐朝封为桂娄郡 王。唐开元七年(719年),唐玄宗遣使册封大武艺为左骁卫将军、渤海郡王、忽 汗州都督。嗣位不久,私建年号“仁安”。大门艺因与其对待唐朝的政见不合,欲 杀之。大门艺投奔长安避难,唐玄宗改授大门艺为左骁卫将军。大武艺数次上书唐 朝迫害大门艺未果。唐开元二十年(732年),与契丹密约攻唐,命大将张文休越 海犯登州,唐玄宗以分路进讨,迫使其退兵。后突厥衰落,迫于形势,再次遣使上 表修好。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大武艺去世,被谥为武王。
    大门艺(生卒年不详),渤海国高王,大祚荣次子,武王大武艺同母弟。唐中 宗时,奉大祚荣之命,使唐,留侍宿卫。开元初返渤海。黑水靺鞨同唐朝的关系日 益密切,建黑水州,引起渤海郡王大武艺不满,欲命大门艺率军攻打黑水靺鞨。大 门艺谏大武艺勿发兵击黑水,武艺不从,反欲杀之,遂奔唐,唐玄宗诏拜左骁卫将 军。后武艺派兵攻登州,唐玄宗遣大门艺等赴幽州征兵以讨渤海。此后留唐为官, 直至去世。
    大钦茂(生年不详~793年),渤海国武王大武艺中子,渤海国第三代王。唐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 督,并诏示“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即位后实行“文治”,遣使朝唐 ,请写儒家典籍,仿效唐制,建立政治机构,为发展经济,两次迁都。唐宝应元年 (762年),唐下诏以渤海为国,进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检校太尉。唐大历元 年(766年),又拜大钦茂为司空兼太尉,位列三公。唐贞元九年(793年),因病 谢世,在位57年,其间先后以大兴、宝历为年号。谥号文王。
    已珍蒙(生卒年不详),唐朝渤海人,仕于渤海文王大钦茂时,官云麾将军。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渤海郡王大钦茂派遣若忽州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 云麾将军已珍蒙访问日本,并护送平群广成回国。途中一船遇浪倾覆,大使胥要德 等40人溺亡。已珍蒙、平群广成安全到达日本。次年夏,已珍蒙完成出访使命,踏 上归程。访问期间,已珍蒙和他的乐队在日廷演奏“渤海乐”产生了较大影响,从 此“渤海乐”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宫廷音乐之一。
    大嵩璘(生年不详~809年) ,渤海国文王大钦茂的幼子。大钦茂病故后,渤 海政局出现动乱,大嵩璘因“权知国务”,暂掌王权。唐贞元十年(794年),大 嵩璘改元“正历”。次年,唐遣内侍殷志瞻使渤海,册封大嵩璘为渤海郡王,兼左 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大嵩璘在唐廷的支持下,逐渐掌控局面,使渤海政局稳 定。唐贞元十三年(797年),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依例册封他为国王。唐德宗 允其所请,册封为渤海国王,授以银青少禄大夫、检校司空。大嵩璘在位十多年中 ,9次遣使朝唐。同时,与日本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唐廷 加册封大嵩璘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次年,又加册封检校太尉。唐元和四年 (809年),大嵩璘病故,谥为康王。
    孛儿帖赤那(生卒年不详),唐代中期蒙兀室韦首领,成吉思汗二十二代祖。 该部生活在望建河下游之南,即“额尔古涅昆”地区。约唐中期,蒙兀室韦已发展 成由若干部落组成的共同体。为寻求新的生活空间,孛儿帖赤那领导部众开始西迁 ,经“腾吉思水”( 即今达赉湖),向西偏南前进,到斡难河源头(今呼伦贝尔 地区)。孛儿帖赤那卒,儿子巴塔赤成为该部首领,称“巴塔赤合罕”(蒙古语, 汉译“牧民的首领”)。这支部落,当是蒙古民族正宗部分的“源头”。
    大仁秀(生年不详~830年),渤海国高王大祚荣弟大野勃的四世孙,简王大 明忠的从父。唐册封大仁秀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大仁秀宣扬儒家思想;立“三纲”、“五常”学说;重新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击 败新罗、海北诸部靺鞨人的抵抗。大仁秀大力吸收中原文化,加速了中原汉籍、制 度、技术、习俗在渤海的传播。使渤海国出现“海东盛国”的“中兴”局面。唐朝 加封大仁秀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唐大和四年(830年),大仁秀谢世。谥 号宣王。
    大彝震(生年不详~857年) ,渤海国第十一世国王,大仁秀嫡孙。其父新德 早卒,大彝震以王孙嗣位,改年咸和。唐朝册封大彝震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 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大彝震在位期间,遣使朝唐十多次,派出众多的留唐 学生,其有数位王子。唐朝在登州(今山东蓬莱)设有接待渤海贡使和商贾的专门 机构——渤海馆。大彝震模仿唐朝,施行募兵制,建立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 百二十司。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大彝震病逝。其在位27年,是渤海国成就较 大的几位国王之一。
    王文矩(生卒年不详), 唐朝渤海人,仕于渤海国王大仁秀、大彝震时期。 历任政堂省左允,永宁县丞。唐长庆元年(821年)、唐大和元年(827年)、唐大 中二年(848年),王文矩先后三次奉使访日,均受到日本的优厚款待和赠品后, 返回渤海。
    乌孝慎(生卒年不详),唐朝渤海人,仕于渤海国王大彝震、大虔晃时,官政 堂省左允。唐会昌元年(841年)、唐大中二年(848年)先后随贺福延、王文矩出 访问日本,乌孝慎历任判官、副使。唐大中十二年(858年),乌孝慎任大使,出 访日本,访问期间向日本进献了长庆宣明历。唐咸通三年(862年),日本天皇批 准颁行新历,一直沿用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张建章(806~866年),字会主,中山北平(今河北省完县东北)人。在唐历 任安次尉、假瀛洲司马、幽州节度巡官、掌书记、观察判官、节度判官及幽州卢龙 节度使、押奚契丹两番副使等职务。唐大和七年(833年),自登州(今山东蓬莱 )“方舟而东”,翌年秋抵达渤海上京龙泉府。因其博通经史,文采出众,渤海国 王大彝震“重礼”使其逗留一年多。后以其见闻撰写《渤海记》一书,这是中国古 籍关于渤海国的第一部著作,价值较高。
    杨泰师(生卒年不详),唐朝渤海国文王时期著名诗人,官归德将军。唐乾元 元年(758年)秋,渤海文王大钦茂以辅国大将军、行木底州刺史兼兵署少正、开 国公杨承庆为大使,归德将军杨泰师为副使一行23人回访日本,并吊圣武天皇丧。 访问完毕,日本太保藤原惠美押胜设宴饯行,赋诗送别,副使杨泰师作诗唱和。杨 泰师的诗作,在日本《经国集》中收录《夜听捣衣诗》《奉和纪朝臣公咏雪诗》两 首。
    王孝廉(生年不详~815年),唐朝渤海国著名诗人,仕于僖王大言义之世, 官太守。唐元和九年(814年),王孝廉出使访日,期间以出色的外交和出众的文 学才华,赢得日本朝野的礼重。因其善诗,日本诸臣多与唱和。现存仅5首,都是 访日时的作品,收入日本《文化秀丽集》得以保存。其中《春日对雨得晴字》《在 边亭赋得山花戏寄两领客使并滋三》。翌年,王孝廉患疮疾,不治,于六月客死日 本。
    释贞素(生卒年不详),唐朝渤海国僧人,精通汉文和梵文。渤海僖王大言义 之世,负笈入唐,究心释典,以应公为师。唐元和八年(813年),与日本留唐学 问僧灵仙遇于长安。二人议论投合无间,建立起深厚友情。唐宝历元年(825年) 释贞素受托于灵仙,历经磨难以舍利万颗,新经两部,造敕五通,别具表文,送至 日本。日本又以黄金百两托渤海使转交灵仙,至五台山,灵仙已毙。释贞素返渤海 国时,遇风船沉罹难。
    裴颋(生卒年不详),唐朝渤海人,渤海国十四代王大玮瑎时,任文籍院监, 是当时著名的大诗人和外交家。唐中和二年(882年)、唐乾宁元年(894年),裴 颋率两次出使日本,其作诗甚丰,但无一流传下来。
    裴璆(生卒年不详),唐朝渤海国著名外交家、诗人裴颋之子。渤海末代王大 諲譔时,任文籍院少监,继为政堂省信部少卿,改和部少卿。唐天祐四年(907年 )冬、后梁贞明五年(919年),裴璆两次奉命出使日本。契丹天显元年(926年) ,契丹灭渤海。裴璆改仕东丹,官英绪大夫。契丹天显四年(929年)冬,裴璆受 东丹国派遣,出使日本。日廷以裴璆转仕东丹,有失臣节,不予接待,勒令离境。
    大諲譔(生卒年不详),渤海国第十五代君主,曾先后向后梁、后唐朝贡,继 续保持与中原王朝的贡属关系,并接受其册封。9世纪末期,渤海国势日渐衰落, 西部契丹国兴起后,屡屡侵犯渤海国。契丹天赞四年十二月十六日(926年1月3日 ),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契丹天显元年正月二十日(926年3月6日),大諲譔 请降。至此,渤海国灭亡。大諲譔与其妻及族属被安置于辽皇都临潢(今内蒙古巴 林左旗波罗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