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清代和中华民国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化

  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由建州左卫贵族出身的努尔哈赤起兵,至其后继者皇太 极,先后征战近60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以此为基础,接着又征服了海西女真;8次用兵 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完成对东海女真的统一;并派出官员带兵招抚,使西至贝加尔湖、北 达外兴安岭、东至大海和库页岛之间的领土尽人版图,所在各民族“在在臣服”。公元1613 年,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公元1635年,改族称女真为满洲(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 改称为满族)。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清兵入关时,黑龙江地区大部满族人随八旗军南移,造成人口减少,耕地荒芜 ,村屯萧条。明末清初,沙俄入侵。1685年和1686年,清廷两次进行雅克萨战役,打败了俄 军,1689年与俄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两国 国界。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北岸雅克萨、呼玛尔一带的达斡尔人,因不堪沙 俄侵扰,大批南迁至嫩江流域的甘河、诺敏河、讷谟尔河一带居住。为增强抗俄力量,原驻 吉林乌拉的八旗官兵调往黑龙江,家属随军,分驻瑷珲、墨尔根和齐齐哈尔。公元1858年和 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屈辱的《瑷珲和约》和《北京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 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在江北屠杀中国各族居民1.5万多人,逼使原住江北的鄂 伦春人、赫哲人、汉人大批迁往黑龙江以南。从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由中国的内江变成中 俄两国的界江。
    清代的267年间,黑龙江的民族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廷统一东北入关之前,黑龙江地 区人口总数约为80多万人,满族是主体。清兵入关,满族人被派往各地驻防,八旗兵家属及 其他人口随行,估计有20万人南下,留下的满族人数减少。公元1668年(康熙七年)清廷下 令对黑龙江地区“龙兴之地”实行封禁,不许汉民流入。乾隆时期一再重申禁令,直至公元 1860年(咸丰十年)开禁,长达192年。但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汉族人口仍然增加。其原因 是:①孔有德降清,编入汉军八旗,移驻齐齐哈尔,瑷珲等地;②吴三桂部被俘士兵,编调 充任驿站的站丁;③组建水师营调来的汉军;④反清起义者及各种“罪犯”,遣戍黑龙江为 奴或充劳役,估计有万余人;⑤进入黑龙江人数最多的是流民,在封禁时期,山东、河北一 带受灾破产和遭受战祸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贩、游民,冒死偷越关卡,进入黑龙江谋生, 估计不少于20万人。封禁解除后,汉族人口开始大批迁入黑龙江,特别是1903年以后出现移 民潮,最多时每年约达10万人。至清朝末年,黑龙江地区人口总数超过300万人。移入的200 多万人口中,汉族人口约占90%。汉民族人口成为黑龙江地区人口的主体,满族退居第二位。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其他民族也有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增加了朝鲜族、柯尔克孜族和回 族,锡伯族一部分移居新疆,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由黑龙江以北南廷嫩江流域。
    公元1860年至1870年,朝鲜半岛发生大饥荒,大批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的延边,一部分 经延边来黑龙江的牡丹江流域定居。1907年,日本逼迫朝鲜国王退位,交出政权,与朝鲜政 府签定《日韩条约》,从此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朝鲜人民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 、凌辱,在反抗失败后大批离国移往中国延边和黑龙江地区,成为中国的朝鲜族。
    柯尔克孜族原居于新疆帕米尔高原天山一带。元明时期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为“ 布鲁特”。清初,新疆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撤纳和厄鲁特,发生背离祖国的叛乱,经雍正、乾 隆多年用兵才得以平定。柯尔克孜族曾依附于厄鲁特王达瓦齐,并参与叛乱,达瓦齐被俘后 ,1755年,柯尔克孜族一部分被俘人员及其家属,被流放到黑龙江地区的乌裕尔河流域。19 52年定名为吉尔吉斯族,1960年改称柯尔克孜族。
    回族,原称回回民族,元代称色目人,曾单编一军随蒙古军进入东北作战,有些回民就 留居在黑龙江地区。清康熙年间,强制由华北、西北各地移入回民,入旗当差,平时生产, 战时打仗。以后官荒开放,自行开荒耕地,安家立业,向旗人交租。乾隆年间,青海、甘肃 等地回民起义失败,部分被俘人员流放到黑龙江地区的齐齐哈尔和龙江县。清末开禁后,大 批汉族流入,山东、河北的回民也同时流入黑龙江地区,至清末约达1万多人。
    锡伯族是拓跋鲜卑后裔,原居住在大兴安岭。隋时称石韦,唐时称黄头石韦,金时称黄 头女真,明时称野人女真,清时称锡伯。明末清初,迁居海拉尔以南,绰尔河一带,属科尔 沁蒙古。康熙时编入科尔沁蒙古八旗,后被调分驻齐齐哈尔、伯都讷、吉林乌喇3城,又移北 京、盛京及其所属锦州等地。清廷为加强新疆驻防力量,由驻盛京及其辖区开原、锦州、辽 阳等地锡伯族中抽调千余官兵,连同家属共3275人,西迁到新疆伊犁,驻防屯田。还有的锡 伯族人,在多年后又由盛京、京师及其所属各县陆续回归黑龙江故乡。今黑龙江境内锡伯族 ,主要为原驻齐齐哈尔、伯都讷等城官兵后裔。
    鄂温克族原属靺鞨族系,共分3支,一支居于贝加尔湖西北的勒拿河,被称为使鹿的“喀 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支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的赤塔河流域,被称为使马的“纳未雅 尔”;一支居住在石勒喀河到精奇里江一带,被称为“索伦部”。当时,“索伦部”也泛指 鄂伦春和达斡尔。
    鄂伦春族世居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又称“使鹿部”。元时称“林中百姓”,清 初称“树中人”,曾编入布特哈八旗,康熙时称鄂伦春,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达斡尔族世居外兴安岭以南石勒喀河以东地区,江东64屯的色布拉、海兰泡及雅克萨城 均为达斡尔人所建。沙俄入侵后,鄂温克首遭其害,起而反抗,后东迁至黑龙江中上游北岸 。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沙俄占领尼布楚后,继续东犯,侵占雅克萨,达斡尔人曾与侵 略者进行激烈战斗。鄂温克族各部与当地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遭沙俄蹂躏,不得安居,3个 部族相继内迁到嫩江上游两岸,在讷谟尔河、努敏河、雅鲁河一带,逐水草修建村落,以牧 猎为生。鄂伦春族进入大小兴安岭密林,从事射猎。3个部族在康熙年间先后被编入布特哈八 旗(打牲之部)和呼伦贝尔八旗(游牧之部)。今内蒙古达斡尔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和黑 龙江黑河的鄂伦春自治乡为其后裔。
    清代末期出现的移民潮,应该说还只是初潮。
    中华民国时期,东北地方当局实行放荒招垦、移民实边、3年免交租赋政策,鼓励移民到 黑龙江地区来。这几年关内军阀混战,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困若,因而引发了越来越大的移 民潮。1912年至1917年,6年移民56.1万人,年平均近10万人;1918年至1922年,5年移民7 0.6万人,年平均达14.1万人;1923年至1930年,8年移民187.5万人,年平均高达23.4万 人;其中的1927至1929年,3年移民112万人,年平均37万人,是移民潮的最高峰。黑龙江地 区的人口由清末的1911年344.9万人,骤增至1930年的659.1万人,增长接近1倍。移民中有 回民,也有朝鲜半岛经延边来的朝鲜人,但95%是由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来的汉族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北,至1945年投降,共14年。在此 期间,日本由国内移来开拓民约20万人,重点安置在黑龙江地区,这些人在日本投降后被全 部遣送回国。由朝鲜移来29.1万人,日本投降后,一部分回国,其他加入当地的朝鲜族。1 931年后,华北一带的移民仍继续流入黑龙江地区。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 义者在对华侵略的同时,准备对苏作战,加紧实施“北方振兴计划”和“产业开发五年计划 ”,开发林业、矿业,兴修铁路、公路及军用工事等。为解决“劳工”不足,采取欺骗手段 ,由华北招募“华工”。甚至将被捕的中国革命者和战争中被俘的八路军战士也大批送到黑 龙江地区,投入矿山、林业当“劳工”。到1945年,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总数已达1046万人, 较1930年增加387万多人。这些人中,除自然增长26万余人、朝鲜族增长10万多人外,由华北 等地来的移民共有340多万人,按14年计算,年平均移来24万余人,主要是汉族的移民。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和1947年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曾突破1100万,原因是黑龙江地区是 革命的根据地,东北的党、政、军、群领导机关都集中在这里,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主力也大 部驻扎在这里,因而人口增长。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领导机关南移,大批干部南下,大军 进关,黑龙江地区的人口于1949年初下降到1014万人。战争形势的变化决定了人口的变化, 但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人口构成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