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灭渤海后,为了控制与奴役渤海居民,曾在渤海故地建立附属于自己的东丹国(
意为东方的契丹国家),并改忽汗城为天福城,做为东丹的都城。以阿保机的长子即契丹国
的皇太子耶律倍(一名图欲)“为人皇王以主之”,“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
、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依汉法”。作为对宗主国的回报,东丹“岁贡布十五万端、马
千匹”于契丹。
契丹对所征服的地区,一般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在东丹也是“仍用渤海之制
”,但权力由契丹人掌握。东丹国的四相中,契丹人与渤海遣臣各占其二,似乎不偏不倚,
实际上是契丹贵族独揽大权,身为右大相的渤海老相及右次相的渤海司徒大素贤不过徒有虚
名罢了。这不能不遭致渤海遗民的强烈不满。“人心未安”,故反抗占领军的斗争连绵不断
。在这种情形下,掌握了东丹国实权的右次相耶律羽之,建议迁徙东丹民(即渤海遗民)于
梁水(即今辽阳市太子河流域),被契丹统治者太宗耶律德光采纳,于是从928年末起,大约
1百多万的渤海人被强迁到辽阳等处,而上京、东京、中京等地的原渤海名城大都被焚掠一空
,不愿强迁的渤海遗民“或亡人新罗、女真”,至于“困乏不能迁者”则被契丹富户“给赡
而隶属之(即收为奴婢)”。从此,被迁到辽阳等处的渤海遗民完全置于契丹人的直接统治
之下。由于契丹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东丹国人皇王耶律倍被迫出走,于930年浮海投奔后唐
。其妃萧氏主理国政,但实权仍操于耶律羽之之手。东丹至982年被废除国号,封域尽归辽(
947年契丹改国号辽)东京道。
在攻灭渤海之前,契丹人还先后用兵征服了在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的乌古和今嫩江流域
的室韦诸部,以及呼伦贝尔草原西北的羽厥部。对今第一松花江以北的女真部,“悉破降之
”。到渤海灭亡后,属于原黑水靺鞨即北系靺鞨各部,相继贡于契丹,分别建立了贡属的关
系。位于嫩江与速末水合流处的达卢古部也被契丹人征服。一时之间,辽阔的黑土地尽人契
丹人掌中。
由于渤海遗民的被迫迁移或逃离,曾造成其故地的经济萧条和荒芜,特别是原上京等繁
华地带沦为一片废墟;而呼伦贝尔草原也由于契丹与乌古、羽厥诸部之间的征服与反征服战
争持续多年,影响了当地畜牧经济的发展。但为时不久,辽廷即改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一方面对高度汉化的渤海人的统治“一如汉法”,建置
州县、征收租赋和军马,设南面朝官以治之;一方面则对女直、乌古、羽厥、室韦诸游牧或
渔猎部族,采用类似统治契丹本族的制度,即“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由北面朝官统
管之。辽廷对征服的诸部“恩威兼施”,对各族的内部事务不太干预,使其各族“各安旧风
,狃习劳事”,颇“得柔远之道”,而有利于各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首先是后来被称为女真人的黑水靺鞨诸部,因长期受渤海文明熏陶,又在东丹西迁时收
容了大量不愿西迁的渤海遗民,从而加速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铁骊部为例,到11世纪初
期,不仅在农业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曾派人到高丽“请历日”以指导农事活动;畜牧与
狩猎生产也有一定发展,致使其有了大宗产品能与高丽等进行贸易。文化教育方面的提高尤
为显著,1012年曾派人到辽廷请求赐给佛像、儒书,说明当时铁骊人中已经涌现出“士人”
阶层和佛门徒众。而辽廷满足其儒书与佛像的要求,也加速了铁骊地区儒学与佛教的发展。
他们又趁东丹西迁,逐渐人据渤海故地,并同匿居的渤海遗民一道,恢复与发展了当地农、
牧各业的生产。到11世纪时,涞流水(今拉林河)流域“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始遍”。而
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的完颜部不仅发展了农耕,而且久已习惯“烧炭炼铁”,制造农
业、手工业和各方面所需铁器。畜牧、渔猎及采集业在诸部的经济形态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土产有名马、生金、大珠、人参及蜜蜡、细布、松实、白附子;禽有鹰鹘‘海东青’,兽
多牛羊”。968年辽军讨伐女真时一次就获得马匹20多万,足证其养殖业已具有相当规模。随
着生产的发展,人口也有了增加。仅生女真即有“人户十余万”,约100多万口。如再加上屋
惹、阿里眉、破骨鲁等部,“每国各一万余户”,则11世纪时黑水靺鞨——女真诸部人口总
数不下一百四五十万左右,较之唐时有了大幅度增长。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当时还出现
了包括五国头城(今依兰县城附近)在内的一批新的城邑。
为加强对生女真诸部的控制,辽廷任命完颜部大首领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在越里笃、
越里吉、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等五国部也置有节度使;在铁骊部及靺鞨部则分别置“大
王府”以治之。
其次是乌古、羽厥、敌烈、室韦诸部,经济也有相应的恢复与发展,尽管仍以游牧为主
、狩猎采集为副,并“以牛、羊、马及皮毛之物与契丹交易”;从939年始,海勒水(今海拉
尔河)一带即已出现了大片农田,随后不久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于谐里河流域也都发展
了农业,到11世纪中叶,胪朐河一带大丰收,“凡十四谂,积粟数十万斛”,致使谷价大跌
,“米斗数钱”。为统辖诸部,辽在乌古、敌烈之地分别设置节度使司,又置乌古敌烈部都
详稳司(监治机构)及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当地最高军政机构)以治之。在羽厥及室韦诸
部,则分别设置了国王府或节度使。上述机构的官员皆由本部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
但都详稳与统军使等显要职位则非契丹人莫属。
再次,在今嫩江下游绰尔河流域一带,由于汉人及渤海人的大量徙入,农业也在原来的
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并在泰州河上筑起水坝以保护农田。又因为人口的激增而有了泰州的
建置,并修建了周长近9华里的泰州城,出现了州学与孔庙,佛教也进一步流传,僧众多达千
人左右。为了加强对嫩江流域地区的控制,辽廷除在泰州设置德昌军节度使司外,还分别在
室韦、鼻骨德、达鲁古等部族地区设置了节度使司以辖治诸部,并在长春路置东北路都统军
使司以“控制东北诸国”。
约从11世纪中叶起,完颜部逐渐在女真诸部中脱颖而出,并逐渐统一了邻近诸部。自其
5世祖石鲁时起,“耀武至于青岭、白山,顺者抚之,不从者讨伐之”。六世祖乌古乃时,“
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伦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尤其是在
其正式出任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后,已“有官属,纪纲渐立矣!”。完颜部曾配合辽廷打通鹰
路,至11世纪末,统一了女真诸部,“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东南至于乙离骨、曷懒、耶懒、
土骨伦,东北至于五国、主隈、秃答”。在与高丽发生的边界纠纷中完颜部也居于优势。11
04年迫使“高丽请和,前所执团练十四人皆遣归”。其后,高丽背约,“筑九城于曷懒甸,
以兵数万来攻”,又被女真大败,高丽不得不于1206年“退九城之戌,复所侵故地”。至是
,女真人已以一新兴势力出现于祖国的东北大地,当时女真社会内部不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部落联盟,而且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官属”阶层,跃入奴隶制阶段。
这时,辽朝的统治者已经走向腐朽和没落。其统治集团日趋奢侈浮华。每年都派鹰坊子
弟“发甲马千余人入五国界”,求索名鹰“海东青”,而且有时还要通过“战斗而后得”,
使女真诸部人“不胜其扰”;加之,辽朝的官员每到女真地必横加勒索,“弊崟百出”,其
中的“银牌使者”每到一地还必侮辱妇女,使女真“浸忿”思叛。
正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一位才能超群的领袖人物应运而出,这就是深得女真人爱戴的
阿骨打。他于1113年11月袭位都勃极烈后,即“力农积粟,练兵牧马”,为反辽进行各种准
备。至1114年9月,时机成熟,遂率军誓师进行反辽之战。10月,首战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
西境伯都讷古城)大获全胜。对所俘获的渤海人宣称“渤海女真本同一家”,让他们回去招
渝乡人,并争取诸部的归附;又“命诸路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正式推行
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以增强和扩充女真军的实力。对归附的诸部首领也都授以猛安谋
克称号,由其率军参战。同年11月,再战于鸭子河北的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南的吐什吐)
,再次大败辽军。辽人曾言:“女真军满万则不可敌,现满万矣”!女真军已从心理上战胜
了对手。随后又连克宾、祥、咸诸州,形成直捣黄龙府(今吉林农安)之势。在这样形势下
,为“系天下心”,阿骨打接受女真贵族和谋士们的劝进,于1115年1月28日(旧历正月初一
)“即皇帝位”,国号大金,建元收国,组成了以其兄弟子侄为主,包括各有关宗室大臣及
贵族势力参加的领导集团。
接着,阿骨打亲帅大军进攻黄龙府,在达鲁古城(宁江州附近)大败20万辽军。9月攻占
黄龙府。辽天祚帝在惊慌失措之余,于12月督帅“70万”大军前来应战,但因国内有变,被
迫退兵。在护步答冈被金兵追及,“辽师败绩,死者相属百余里”。从此,辽兵闻风丧胆,
分崩离析,纷纷归附于金。1116年2月,渤海人高永昌据东京叛辽,自立为帝,金兵乃乘机于
5月攻占辽阳及附近州县。次年2月,又克重镇泰州,辽“东北面诸军不战自溃”。宋朝闻讯
后,于1118年初派人前来修好,“共行吊伐”。几经往返,双方订有“海上之盟”,约定共
同灭辽后,燕云诸州归宋,宋则把每年给辽的银绢照数转给金人。这时,辽廷在走投无路情
势下,也一再派人到金国要求议和。金人则一面与之讨价还价,一面积极准备用兵。1220年
5月阿骨打亲自伐辽,6月攻占上京临潢府。次年,辽都统余澂等来降,使金人尽得辽之虚实
,乃于同年冬再派大军伐辽,1122年2月下中京,4月西京降。是时,辽耶律淳自立于燕京,
为求生于金、宋之间,乃遣使抵宋以结好,宋廷则乘机派童贯率军复燕,结果被辽师所败。
10月,宋军再至燕地,又遭败北,其腐朽无能已暴露于金人面前,故同年12月金军攻取燕京
后,就不想兑现前约了,只答应将燕京及所属6州归宋,且要宋每年出钱百万缗做为割地的代
价。当1123年4月宋人前往接收时,燕京已遭金兵劫掠,成为一座空城,居民大都被驱走。
1123年9月,阿骨打病逝。吴乞买继立,是为金太宗,继续进行灭辽战争。1125年3月活
捉天祚帝,辽朝灭亡。同年11月,金太宗即“诏诸将伐宋”。于是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一
路自南京(平州)入燕山,一路自西京(大同)逼太原,并相继攻占之。到1126年1月,已经
渡过黄河和包围了汴京。宋徽宗吓得仓皇出逃,刚刚继位的钦宗只好派人求和。金人则在宋
方答应割让三镇(太原、真定、中山),派出人质、增加岁币、确立伯侄关系等条件下,解
围退兵。同年冬,金兵又到汴京城下,逼迫宋钦宗出降。1127年2月,金廷废徽、钦二帝为庶
人,北宋灭亡。至此,金人以13年时间,先后消灭了两个腐朽王朝,迈出了人主中原的关键
一步。随后又经过近20年的时间,终于把南宋的残余势力逼处于江南一隅,而使自己在淮河
以北巩固了阵地,并统治北方达1个世纪之久。虽然,在逐鹿中原之初,由于连年战争,造成
人民的死亡和生产的破坏,但一当战争结束,情况稳定之后,金人就逐渐采用汉法,即用当
地封建制度进行治理,使北方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和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也较北宋时
期有了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女真人还同当地的汉人逐渐实现了融合,从而在中华诸族多元
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京城与金源内地,是金朝初期的政治中心和女真人的发祥地。金朝统治集团一向极为
重视“金源内地”的巩固和发展。早在灭辽前后,曾一再迁山右和燕云一带数以万计的农耕
者、手工业工匠、技艺人员及各色人等以实内地;灭北宋后,复将汴京的工匠及包括医师、
伶官在内的百工技艺人等连同北宋的宗室勋戚子弟、文武官员以及难以计数的大量法器、珠
宝、金银玉器、玺印、法驾、仪仗、医药和博艺之具等等一并运人,使得当地的女真官民直
接接触到中原地区的文明成果。汉民族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加速了金源地区农业、手工业
的发展;而中原封建文化及内地生产方式与政治制度的传入,也加速了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的
革新和封建化。
由于金廷的重现,农业得到优先的发展。建国伊始,宗室元老重臣阿离合懑与宗翰等人
即“以耕具九为献”,警示金太祖“勿忘稼穑之艰难”。其后在反辽过程中特别留意于农具
的收集,屡屡把缴获的农具分发给谋克户使用;并对缺乏畜力的女真农户“给以耕牛”;多
次“委官劝督田作”,“分遣使者诸路劝农”;在泰州等地大兴屯田,提倡向汉户学习耕作
技术,“农作时令相助济”。当时,铁农具已普遍使用。肇东八里城出土的金后期农具有铧
、锄、钁、锸、锹、镰、铲、铡刀、垛叉、犁镜、趟头等铁器700多件,凡农事所需工具大体
齐备。再加上牛耕的全面推广,都使金源内地农业有了新的突破。据1193年的统计,“上京
蒲与、速频、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户计”17.6万多户,再加上非猛安谋克户,人口达
到200多万人;上京路的垦田约在40万顷以上,无论人口和耕地都是当地历史的最高水平。又
据《金史》的记载,当时上京路每年征收税粟达20.5万石,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
的发展和进步。
金源“内地”的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据考证仅阿城市五道岭一带冶铁遗址开采出的矿
石即达四五十万吨之多;此外,蜿蜒河流域也有冶铁遗址的发现,可知当时铁的产量已相当
可观,至于加工制作的铁器种类则达数十种之多,从生产、生活到军事应用的铁器,可以说
应有尽有。金、银的开采与加工也盛况空前,按出虎水流域是著名的黄金产地,上京城内出
现了“翟家”、“邢家”等著名的金银器生产作坊。制盐业的发展足以满足当地的需要,金
后期当地盐的产量,较前期竟提高了1倍半还多。畜牧、渔猎与采集业的生产也都有所增长,
官养数以10万计的马、驼、牛、羊,一般的女真人家也大量饲养牲畜,故结婚时往往送上数
十或上百头的牛马,作为聘礼或嫁妆。
随着生产的发展,流通领域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重要标志就是金属钱币的广泛使用
,一改以前买卖以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的交易方式。当时,铜钱并不是唯一的通货,还有银锭
的使用。考古发现的“承安宝货”即为证明。
文化教育方面也有突出的发展。金初除使用汉字、契丹字外,还研制与推广了女真大字
、小字。上京会宁府设有国子监,学生200人;诸路、州、县都建有不同级别的学校,每一谋
克要选派两人学习。还兴办女真字学,各路学生总数至3000人,并皆以儒家的经史典籍为主
要教材,培养出大量的本地士人,其中还涌现出不少的名流、学者、诗人。在会宁府还建有
孔庙,金熙宗曾亲往祭祀,其本人也常读《尚书》、《论语》、《五代》、《辽史》诸书。
同当时的中原一样,当地官员的选拔也通过科举考试,有乡试、府试、殿试,钦定的榜首(
第一名),即授奉重大夫、翰林应奉等官职。会宁府是上京路所属4小路及乌古敌烈统军司的
科举点。佛教与道教在“金源内地”已相当流行。中原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书法,
乃至击球(马球)、射柳、角力、棋奕、双陆、投壶等竞技游戏活动,也在当地上层社会中
流行开来,风俗习惯越来越“寝染华风”。在这过程中,不但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人与当地
汉人逐渐融为一体,就连上京等地的女真人也越来越趋于汉化,金熙宗完颜

本人即“赋诗
染翰,雅歌儒服,品茶焚香,奕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这在当时显然不是个别的现象
。至于女真人改汉姓氏,着装、饮食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就更多了。1185年金世宗为了维
护女真“故俗”,在回銮上京之际亲自导演了一场千多人参加的演唱女真“本曲”的大型歌
舞晚会,然而,这根本阻挡不了女真人的汉化,因为它代表着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金建立之后,20多年来不断用兵,领土扩大,四方威服,至金熙宗时已达极盛时期,但
也出现尖锐的矛盾。为争夺皇位,金熙宗竟大杀功臣、重臣和宗室人员,甚至“悉夷其族”
。不久又因大臣之间的不和和诬陷,杀左丞相希尹及其子女和有关官员数百人,并杀乃弟、
北京留守胙王元和节度使等多人,一时间闹得朝野不安,政局动荡不定,从而导致了流血的
宫廷政变。1150年初,完颜亮刺杀熙宗,夺得最高统治权,是为海陵王。但他更是嗜杀成性
,刚刚即位不久,就杀太宗子孙70多人、宗翰子孙30多人、诸宗室50余人,太祖、太宗子孙
被杀殆尽。1151年,海陵王自上京迁都燕京后,下令尽毁上京宫殿、诸大族宅第及储庆寺,
“夷其址而耕耘之”。至1161年,自将32总兵伐宋,但将士逃亡者“相属于道”。结果在采
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大败,于瓜州(今江苏扬州西南)被杀。同年,金世宗即位后,
虽有志于中兴,但并无多大作为。其后的统治者更是一代不如一代,迅速走上衰败之路,在
蒙古人的进攻面前,连吃败仗,只能求和纳贡。1213年即位的金宣宗,被迫由中都(今北京
)迁往南京(今开封)。金哀宗时,又于1233年南逃归德,至1234年城陷自杀,金朝灭亡。
自1115年建国,至1234年,共存续12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