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元、明对黑龙江地区的经略

  金中叶以后,女真上层社会争权夺利,滋长了奢侈腐朽、不求进取的倾向,逐渐导致社 会矛盾的激化,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而在这过程中,北方高原上蒙古民族迅速崛起。
    蒙古源于东胡族系的室韦诸部之一。《日唐书·室韦传》称为蒙兀室韦,原居住在额尔 古纳河、望建河(今黑龙江)右岸及大兴安岭北部的山林中。相传于10世纪初西迁,定居于 今呼伦湖以北、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游一带,并完成了狩猎人向游牧民的过渡。辽时,与 草原上诸部族一样,受辽人的羁属。金伐辽后,在向南方伐宋的同时,对北方采取守势,遂 为草原诸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金廷曾在泰州与临潢府交界处,“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 ”,并于1194年,1196年和1198年3次出兵北攻,给了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的塔塔儿、弘吉刺 、合答斤诸部以沉重打击,然而客观上也为蒙古部的兴起扫清了障碍。
    铁木真一家世为蒙兀室韦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乃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毒死后,部众离 散,家族衰落,少年时期的铁木真陷入了绝境。但战争的环境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也锤炼了铁 木真坚毅的性格和勇敢才智,使他逐步地聚集了力量,并于1189年被推为本部的“合罕”。 铁木真又与草原上强大的克烈部王罕、札答兰部札木合建立联盟,打败蔑儿乞部、泰赤乌部 ,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其后虽遭到札答兰部札木合的反对,曾纠集13个部落、3万人来攻,铁 木真却能够从容应战,并乘敌内乱而击退之。于是,势力更加强大。至1196年又因助讨塔塔 尔人有功,被金廷授以札兀惕忽里(部族官),并开始控制了呼伦贝尔草原部分地方。1201 年,与札木合战于海刺河(今海拉尔河)之野并大败之。1203年,又攻灭克烈部,打败王罕 ,终于完成了统一草原的大业。1206年,蒙古诸部首领在斡难河召开“库里尔台”(部落联 盟大会),推选铁木真为蒙古大汗,即成吉思汗(意为大海)。
    蒙古汗国建立以后,成吉思汗开始了他的对外扩张的战争。从1211年起开始南下攻金。 当时金朝已经走向衰落,刚刚即位不久的卫绍王是个不孚众望、懦弱无能之人,根本组织不 起有效的抵抗。蒙古军在浍河堡(今河北怀安东)一战,大败金兵10万余众。1212年,蒙古 军按陈那颜率军东讨女真,越过大兴安岭,在岭东一带,与叛金的“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 留哥相遇。留哥曾在隆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县偏脸城)起事,聚众10余万,至是决定投靠 蒙古。
    1214年,成吉思汗实行分封时,将土地、百姓分封给子弟、亲戚和功臣。其大弟拙赤合 撒儿封地在额尔古纳河、达赉湖和海刺尔河一带,二弟合赤温之子按赤台封地在乌尔逊河和 哈拉哈河,东至大兴安岭;三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在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东西之地及嫩 江、松花江一带;别里古台封地在按赤台封地以北,西近成吉思汗大帐。黑龙江地区西部大 部属于成吉思汗幼弟的封地。
    1115年,金的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率军攻占咸平、沈、澄诸州,自称天王, 国号大真,或称东真,史称东夏政权。同年秋冬之交,向东海转移,逐渐占有速频和胡里改 路,并依附于蒙古。其后不久,当蒙古向高丽用兵时,曾派两万人助战。但1223年,东夏杀 监军耶律捏儿哥,同蒙古绝交。1233年,蒙古派大军攻灭之,蒲鲜万奴被擒,“东土悉平” 。
    当时黑龙江地区全境皆为蒙古所直接控制,初于建州故城(今俄境乌苏里斯克)之北设 开元路以管理东夏故地。至1235年改置开元、南京两万户府。1243年又恢复了路的建置。12 61年置开元等路宣抚司。1267年改称辽东路总管府。在今宝清县出土的“塔察国王发”、“ 甲寅年六月日造”的“管民千户之印”,证明最晚在1254年以后,今三江平原一带已成为斡 赤斤的封地,并设置了若干“管民千户”以治其民。接着,蒙古势力继续向黑龙江下游一带 推进,直到1286年才最后完成对包括今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地区的经略。
    元朝初年,今黑龙江地区作为封地而为斡赤斤之后各王所控制。由于势力强大,早有轻 朝廷之,心,王位传至年青的乃颜后,尤为“躁妄”,生“有异志”。元世祖决定“削藩” ,于1286年二月置东京等处行中书省,直接管辖包括黑龙江地区在内的东北地方。结果,东 北诸王“多不自安”,终于导致了1287年爆发的乃颜、哈丹之乱。元世祖忽必烈御驾亲征, 打败乃颜,并于1287年设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将乃颜封地中的很大部分纳入直辖范围。除 在辽阳行省之下先后分置开元路及水达达路外,还在2路之下设置了胡里改、斡朵邻、桃温、 脱斡邻、孛苦江等5个军民万户府,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又在奴儿干地方建有东征元帅府, 镇守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一带;在嫩江以西地方则建置了泰宁路,隶属于岭北行省。行省、 路、府分别是一、二、三级地方政权机构,主官均由蒙古人担任。
    初人黑龙江地区的蒙古统治者轻农重牧,所到之处造成农业破坏,大量农田毁为牧场。 乃颜、哈丹之乱也导致了“民废耕作”、“连岁饥荒”,使当地的社会经济进一步陷入低谷 ,人口急剧减少,不到百万左右。故元廷在平乱后采取了赈灾、减赋、劝农及实民等一系列 措施,并且“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以牛畜、田器”,从而为经 济恢复提供了条件。后又在肇州、蒲与路等地置屯田万户府,在黑龙江下游设屯田机构,呼 伦贝尔草原也出现了农田,都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恢复。人口也有相应增加,如泰宁路所 属的泰宁县即达5000户之多,水达达路的钱粮户逾2万。畜牧业也有新的发展,松嫩平原出现 了许多新的牧场。手工业中以造船恢复最快,女真、水达达曾为元军造船达200多艘,甚至造 出坚固灵便的迎风船,供远征日本之用。开元路盛产黄金,吉里迷(黑龙江下游)地以采炼 水银和硃砂而著称。生产发展,流通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金锭、银锭及“宝钞”(纸币) 得到广泛应用,涌现了一批新的城镇,如乃颜城、上京城及泰宁城等。一些水陆码头出现了 “集”市之类的定期交易场所。还在旧驿路基础上建设了一批新的驿路和站赤,其中最著名 者有北路、东路、西路、东南路、中路等等。从总体来看,较金代经济水平有较大下降,人 口也大量减少,但在局部地方如黑龙江口一带及泰宁县等地有了一定的发展。
    元代末年,由于元廷横征暴敛和民族歧视与压迫,引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1330年、 1331年和1337年至1340年,开元路、水达达等地连续水旱灾荒,灾民本已困苦不堪,又遭捕 捉海东青的骚扰,于是导致1348年的“吾者野人和水达达皆叛”。为镇压持续10年的“叛乱 ”,元廷曾调集大量兵马,到处镇压,又造成新的破坏。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统治虽 被推翻,但其残余势力仍在黑龙江各地称雄割据,既阻碍全国的统一,又给当地各族人民带 来新的灾难。故元末明初之交黑龙江地区社会经济已跌入了渤海辽金以来的低谷。
    明朝建立后,为肃清故元残余势力,不断派军攻伐“北元”,先后进军至胪朐河(即克 鲁伦河)、阔连海(今呼伦湖)等地。同时派出军队向东北中部的纳哈出势力进攻,迫使后 者于1387年投降,并于1395年进军忽剌温江(今呼兰河),攻击与故元残余势力密切的女真 西阳哈部,曾追至甫答迷旧城(今宾县西北45里处松花江边的鸟河古城);次年又进军至兀 良哈秃城(今洮儿河流域)。并陆续派人招抚女真诸部。直至1396年才使黑龙江全境归属明 朝,完成了对本地区的经略。
    为了管辖和控制这一广大地区,明朝逐渐在女真和兀良哈范围内,设置了一系列的卫所 。到1409年(永乐七年)已设置100多个,分别以归附的诸部酋长为都督、都指挥、千百户、 镇抚等官,“俾仍旧俗,各统所属,以时朝贡”。明成祖1409年闰四月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 司,以作为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它相当于省一级的建制,直隶于中央管理,同时 接受辽东太监、总兵官和巡抚都御史等东北“三大员”的节制。都指挥使司设于元代东征元 帅府故址,即今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都指挥使司官员由朝廷委派,卫所的 主要官员由朝廷任命,由所在的诸部首领充任,而且世代相袭。明廷还派驻军常年戍守,并 规定2年轮换1次。都司的驻军多时达到3000,最少也有500。明廷不时派官员到奴儿干等地进 行巡视和宣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内官(太监)亦失哈,在永乐、宣德年间曾代表朝廷10次 去奴儿干,为宣抚当地各族军民、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与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亦失哈 还曾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在奴尔干建永宁寺,并刻有“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留传至 今,为证实当时黑龙江下游地区为中国领土版图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都司之下,设有卫所。终明之世,在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内,即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 )、东北越海至库页岛之间先后设置384卫、24所、地面和站各7、寨1。其中已知在今黑龙江 省境内的卫所不下50多个。卫是次于都指挥使的下一级地方军政机构,全名是卫指挥使司, 下辖若干个千户所,千户所之下又有百户。他们必须执行朝廷政令,听从调遣,戍守边疆, 按时督促缴纳贡赋,及时向上级或朝廷报告地方情况。卫所治下的各族人等则负有纳赋、从 征或戍守的义务。赋税主要采取“土贡”的形式,1年1贡当地的土特产品,并均有一定的期 限而不得违误。总的来看,明代黑龙江地区各族人等的负担较元时减轻,无疑为当地的经济 复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明廷也很重视通往奴儿干等地的水陆交通和驿站的建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西东水 陆城站”。这条交通干线的陆路从底失卜站(今双城市石家崴子古城)出发,沿松花江和黑 龙江岸下行,到亨滚河口北岸的终点站——满泾站、共45站;水路则从今吉林市松花江出发 ,顺江而下直抵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朝经略黑龙江流域的主要交通线,也是当地女真、吉里 迷各族人等朝贡进京的交通要道。
    在明朝的重视和扶植下,都司所在的奴儿干地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著名的奴儿干城 “周约二三里”,作为都司的中心所在及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曾经相当繁华。直到 清末著名学者曹廷杰考察其遗址时,尚能看到“街道形迹宛然”。在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条要 道上,还出现了一批新的城镇,如弗提斤(今富锦市)等6城都是有名的商贸聚落,与奴儿干 、吉里迷等处的买卖交换非常活跃,至1462年明廷仍下令当地人民“买卖者任从,两平交易 ,不许争竞纷扰”。海西女真的许多部落建卫后,因与明廷来往密切及与中原内地和朝鲜的 贸易交换,铁农具源源流入,农耕有了相当的发展。据档案资料显示,1584年2个季度中输往 女真地区的铁铧子即近5000多个。适应当地农、牧各业生产的需要。忽刺温一带还出现了冶 铁,速平江(绥芬河)流域的居民中也掌握了鼓风加温冶铁的技术,几良哈三卫及蒙古族的 农业也在经济生活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从永乐年间开始,明廷每年都要向泰宁、福余、朵颜 3卫人提供耕牛、农具、种籽、布帛等生产、生活物资。至于畜牧与渔猎、采集各业也均有不 同程度的恢复。
    明代前期由于对奴儿干一带的经营,使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并在局部地方 有所发展。但从整体看,其水平远不及渤海辽金时期,以及元代前期至中叶以后。随着明统 治的中衰和都司的徒存虚名,已逐渐失去对黑龙江流域的控制,再加上鞑靼、瓦剌诸部的频 繁侵扰与蚕食,兵连祸结,灾荒频仍,又造成了经济的滑坡和文化的凋零,人口也降到了渤 海辽金以来的最低点,只有六七十万人左右。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并逐渐取代了明廷对东北 地区的统治。建州女真(今吉林通化至延吉一带)、海西女真(今辽宁开源以北至松花江中 游一带)、东海女真(今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两岸至海一带)诸部也逐渐停止对明廷的朝 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 ,至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这时清朝已基本占有包括黑龙江地区的东北全境。1644年, 清兵入关,明朝历时276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