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

  一、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
    中共满洲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领导东北人民实行武装抗日的指示,一方面派干部去努 力争取、团结和帮助各义勇军抗日武装外,另一方面从1932年起,就开始着手建立由共产党 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在黑龙江地区先后曾建立了巴彦、汤原、珠河、饶河、宁安、密山等 抗日游击队。吉林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退入苏境后,在救国军工作的共产党员李延禄相机领 导有党的工作基础的补充一团、二团、脱离救国军,独立活动,改编为抗日游击总队。在救 国军任留守处主任的周保中,也率留守处直属队两个连脱离救国军,到达宁安县后与其他抗 日部队联合,组成绥宁抗日同盟军。到1933年时,这些部队,已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 日武装斗争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 全体党员的信》(“一·二六”指示信)。满洲省委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完全接受“ 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并作出了《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 。从此,满洲省委把建立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军和群众性的反日组织以及团结各种抗日武装 共同抗日作为中心任务,很快组织起了以赤色游击队为骨干的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使 各地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从1933年7月至1935年底,在各游击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 了东北人民革命军。
    东北人民革命军由杨靖宇领导的第一军活动在辽东地区,由王德泰领导的第二军活动在 吉林地区,其余几个军活动在黑龙江地区。
    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由赵尚志领导的珠河游击队,活动于哈东一带,并联合其它各抗日 部队组成了哈东抗日联合军,转战于珠河及周围各县。1934年2月和5月两次攻打宾州城,均 取得了胜利。同年夏,珠河游击队已扩大到450余人。为了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于6月28日, 满洲省委派李兆麟到该部任代政治委员,并将其改称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下辖3个总 队。由赵尚志亲率第一总队活动于宾县一带,李兆麟、韩光分别率第二第三总队转战于珠河 县铁道南、北各地。8月,赵尚志率部在滨绥线上的九站与蜜蜂间连续破路、截击敌军用列车 ,造成列车翻车和脱轨,敌军死伤160余人。
    1934年秋,日军纠集伪军及伪警察队,对哈东支队进行“讨伐”,支队决定留少数部队 拉着敌人,主力部队迅速甩掉敌人,攻打五常。9月中旬,赵尚志和李兆麟率300余人,在地 方青年义勇军的密切配合下,一举攻克五常,缴获90多支枪和大批子弹及被服、布匹等军需 物资。待敌人援兵赶到时,抗日军已连夜撤离,转到延寿、方正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同年 11月,日军派其驻哈守备队及伪军邓团、王团和警察队等2000余人,包围哈东游击区。赵尚 志采取同样战法,留一部分队伍在游击区内袭扰敌人,率主力转移到敌人背后偷袭敌人,打 死打伤敌伪军100余人,胜利地冲破敌人的包围,使敌人“讨伐”失败。
    1934年底,赵尚志领导的哈东支队活动的地区,已扩展到宾县、珠河、延寿、方正、五 常、双城等6个县。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于1935年1月28日,在哈东支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东 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暂编1个师,下辖3个团。
    当哈尔滨人民反日会得知哈东支队扩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消息时,反日会员连夜精 心绣制了一面人民革命军的军旗,由交通员送到3军军部,表达了哈尔滨人民对抗日军队的爱 戴和支持。
    1935年3月,赵尚志与民众救国军谢文东、自卫军支队李华堂会合,三方经过协商,成立 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共同抗日。3月9日,联合军攻人方正县城。夏季,为对抗日伪对 根据地连续“讨伐”,三军分兵向依兰、勃利发展。秋季,联合军又跨过松花江,向汤原发 展。
    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由李延禄组建和领导的密山抗日游击总队,由于敌人的“讨伐”和 地主武装的袭击,曾两次受挫,1934年8月,李延禄率部与张奎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并肩作战 ,游击总队得到发展,其活动区域包括密山、勃利、宝清、林口等地。9月,为解决部队的冬 装问题,决定攻打密山县城。首先派一支队伍佯攻平阳,使平阳敌军不敢出动,游击队主力 于6日夜发起攻击,经3小时激战将密山城攻克,1个连的伪军被缴械,缴长短枪共130多支, 子弹万余发和大量军需物资,解决了全军的冬装,取得了对敌斗争的重大胜利。
    1934年秋,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吴平,以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密山县视察工作 ,在哈达沟主持召开了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密山游击队与李延禄率领的游击总队合并 ,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参谋长胡伦。第四军由密 山县委直接领导。当年冬,日伪军向四军所在地哈达河进攻,四军跳出敌人包围,转向勃利 、穆棱一带活动。1935年9月,吉东特委决定,饶河游击队编入四军序列,为第四团,共290 人。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由周保中等组建和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创建了以宁安为中心 的抗日游击区。1934年3月和4月,同盟军先后进攻新官地和先古屯、马莲河的反动武装,拔 掉了敌据点。从4月开始,敌人发动了“春季大扫荡”,在周保中领导下,李荆璞率部突袭卧 龙屯的伪警察署,生俘包括署长在内的警察28人,傅显明带领另一支队伍在风水山附近,消 灭敌田村部40余人。1934年9月至1935年1月,日军以6个联队的兵力,加上伪靖边军、警备旅 等共3万人,以哈东、绥宁地区为主要目标,进行了4个月的“秋季大讨伐”。同盟军在极端 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与敌人周旋。傅显明率部将黄旗屯民愤极大的伪自卫团80余人全部消灭 ,接着李刑璞率部在八道河子伏击靖安军2营6连“讨伐队”,击毙日军小队长以下20余人, 缴枪10余支。接着又将向抗日游击区中心进行“围剿”的一支日军击败,敌死伤200多人,俘 虏40余人。同盟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讨伐”。1935年2月,根据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和绥 宁反日同盟军党委的共同决定,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 ,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主任胡仁,辖两个师、7个团,共930多人。经过1年多的艰苦斗争, 5军的活动区域已包括宁安、额穆、牡丹江、穆棱、勃利、密山、汪清、敦化等地。
    1935年1月,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和抗日同盟军四军先后活动到汤原,在三军和四军党委帮 助下,汤原中心县委决定,以汤原游击总队为基础,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云 杰,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参谋长冯治纲,下辖4个团、1个保安连,全军近千人。主要活 动地区为汤原、萝北、绥滨、依兰、桦川等县。3月,张寿篯和二团团长戴鸿滨,率队袭击老 钱柜,缴机枪1挺,步枪100多支,牛马百余头,粮食2万余斤。4月,夏云杰率队进袭兴山镇 (今鹤岗),解除了矿山伪警察队武装,毙日伪官吏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成立后,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总数达6000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大到 40多个县,为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坚持长期东北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联军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 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建立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的主张。从此,在东北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 ,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先后改编为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共建立11个军,其中除杨靖宇领导的第一军和王德泰领导的第二军主 要活动于辽东、吉林地区外,其余的9个军,即从第三军到第十一军,均活动于黑龙江地区。 其中,第三、四、五、六、七军为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和领导的队伍,第八、九、十、十一 军是赞成《八一宣言》、接受共产党领导、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队伍。
    抗联第三军。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所属3个团,最初转战于珠河、延寿、方正、宾县、五常 等地。1935年夏,赵尚志率军部和主力部队向延寿、方正、依兰、勃利,通河、汤原等地发 展,开辟新的游击区,队伍扩大到6个师。
    1936年8月1日,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张寿篯。队 伍扩大到10个师,总兵力6000余人。10月,敌伪集中兵力力对汤原、宾县、木兰、通河、依 兰5个县进行大“讨伐”,三军执行“向新区发展”,向敌伪统治薄弱的缝隙突击的战略,主 力部队向海伦、通北、铁骊西征。在赵尚志指挥下,西征军于1937年3月7日,在通北冰趟子 与800多敌人激战,毙伤敌300余人,其中指挥官7人。
    抗联军四军。李延禄领导的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主要活动于勃利、密山、穆棱、虎林、 方正、依兰等地。1936年3月15日,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 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参谋长胡伦。由7个团编为3个师,人数达2100多人。同年 4月,李延禄被调往关内,军长由李延平接任。第四军成立后采取夜袭战术,攻打石头河子金 矿,毙敌60多人。5月,李延平率主力一部向宝清、富锦远征。黄玉清率其余部队继续在密山 、勃利一带打击敌人。
    抗联第五军。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转战于宁安、额穆、安图、东宁、穆棱等地。1936年2月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 主任胡仁,参谋长张健东。下辖3个师及警卫营、教导队、妇女团,总兵力达3000余人。2月 下旬,一师在莲花泡与日伪军激战,毙伤敌90余人,一师也受到损失。5月,一师在穆棱县颠 覆敌军用列车,使敌军受到严重损失。当年夏,由于敌人“讨伐”,军部转向中东路东段活 动。1937年1月,二师在盘道伏击敌中村守备队,缴获战马、无线电台和大批军需品。3月20 日,周保中指挥三、四、五、八、九军各一部联合进攻依兰县城,毙敌200多人,击毙井口指 导官,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抗联第六军。1936年1月30日汤原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后,当年2月, 一举消灭掉了汤旺河沟里的于四炮,获枪百余支,子弹几十万发。3月,在汤旺河上游老钱柜 ,将300余名警察队缴械,打死日军官6人,得轻机枪1挺,步枪百余支,子弹4400余发,并缴 获了电台1部。后来就是用这部电台,在林海雪原中办起了抗日联军的第一所“电信学校”。 经过半年的对敌斗争,队伍有了很大发展,所辖4个团增加到7个团,全军兵力达1500多人。
    1936年9月,六军党委根据《八一宣言》精神,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 ,代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参谋长冯治纲。其活动区域,以汤原为中心包括依兰、桦川、鹤立 、富锦、宝清、绥滨、萝北、通河等地。在汤旺河沟里建立了后方基地,设有医院、被服厂 、兵工厂和军事学校。当年11月23日,夏云杰在依兰开辟游击区,在返回汤原途中遭敌伏击 负重伤,3日后牺牲。由戴鸿宾继任军长。1937年2月,六军扩编为4个师。5月18日,在参谋 长冯治纲指挥下攻入汤原县城,击毙伪县公署指导官、参事官、警务局巡官及警察多人,打 开监狱放出70多名被捕群众,缴获迫击炮、轻机枪、步枪等一批武器和弹药。
    抗联第七军。主要活动于饶河、虎林一带的饶河反日游击队,1934年8月,队长张文偕和 崔石泉(崔庸健)率部100余人联合山林队攻打虎林县三人班之敌,战斗中张文偕牺牲,崔石 泉率部经过激战攻下了三人班,旋即又向五林洞和小佳河进攻,消灭敌人近200人。同年9月 ,李学福(李葆满)继任队长。11月初开始,李学福率部同敌伪3万多人的“冬季大讨伐”进 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苦战,使敌人的“讨伐”落空。这时,该部已近700人,1936年3月25日 ,吉东特委指示将活动在饶河境内的第四军四团改编为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同年10月26 日,在饶河县暴马顶子召开活动在饶河、虎林一带的抗日部队代表会议,决定由抗日联军第 四军第二师与饶河抗日游击队及各游击队联合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参谋 长崔石泉,下辖3个师,总兵力1500人。1937年3月5日,军长陈荣久在小南河活动时遭敌袭击 ,为掩护大队突围,不幸牺牲,后由崔石泉代理第七军军长。
    抗联第八军。第八军原为由依兰县土龙山暴动的农民为基础成立的民众抗日救国军。19 32年至1933年日本开始向佳木斯、依兰一带移民,强占中国农民土地,引起农民、包括被占 土地的富农和地主的强烈愤慨。为反抗日寇强占土地,土龙山一带农民在保董谢文东领导下 ,于1934年3月8日举行暴动,参加的农民达2000人。首先攻下太平镇,10日又打败了前来镇 压起义农民的关东军第十师团六十三联队,击毙联队长饭冢大佐以下官兵17人。起义农民打 起抗日旗帜,称为东北民众救国军,推谢文东为总司令。日军为了消灭这支队伍,派第三师 团和第四军管区的伪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救国军损失惨重,到10月时已处于瓦解 状态。赵尚志领导的第三军及时给救国军以帮助和支援,于1935年1月,同谢文东、李华堂等 部组成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赵尚志为总指挥。3月9日联合军取得了攻人方正县城的重 大胜利,从而提高了部队的士气。9月中旬又联合攻打刁翎,敌警卫营营长率部反正,参加了 救国军。1936年以后,救国军又不断得到五军的帮助,使其队伍逐步扩大。1936年9月,救国 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后叛变投敌),副军长滕柏松,参谋长于光世 ,政治部主任刘曙华(中共党员),下辖6个师,达1000人。活动区域主要是依兰、方正、汤 原一带,后来扩大到延寿、桦川、勃利、富锦等地。为了粉碎敌人的“讨伐”,八军部队曾 袭击牡佳线敌人列车。在依兰团山子、方正县第四区、勃利县齐家窝堡等地,袭击伪军和伪 自卫团。3月,参加联合军进攻依兰的战斗,在阻击敌援兵中,击毙日伪军200余人,缴枪13 6支、机枪7挺、迫击炮3门。
    抗联第九军。原是吉林自卫军混成旅96团1营,营长李华堂。于1932年8月,在依兰土城 子收编了地方大排队及部分山林队,组建成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共400余人。最初活 动于汤旺河沟里,汤原中心县委曾与其联系并给予帮助。1934年后,因日军反复“讨伐”, 李华堂率部转移到松花江南岸。1935年后,由于得到三军的帮助,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与赵 尚志、谢文东、祁明山(祁致中)等部建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时,李华堂任副总指挥 。在共同取得攻克方正县城的重大胜利后,又在大罗勒密、半截河、新开道和刁翎等地与日 伪军进行过多次战斗。1936年4月,李华堂率200余人偷袭依兰县南大营之后,乘县城空虚之 机攻人县城,产生较大影响,推动了依兰、方正、勃利、刁翎等地抗日斗争的发展。1937年 1月,该部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后叛变投敌),参谋长李向阳,全军共 800余人。
    抗联第十军。由活动于舒兰、五常一带的抗日义勇军组成的。原在东北军26旅34团当兵 的汪雅臣,在“九·一八”事变后,带领9名士兵毅然脱离已经投降日本的34团,于耲牛河沿 岸举起抗日的旗帜,号称“双龙队”。1933年,汪雅臣率部加入山林队宋德林部,被编为第 4支队。1934年2月,为了把分散的山林队联合起来,在五常县尖山子老爷庙前召开了有各山 林队600余人参加的大会,成立了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1935年,由于日伪军的大规模“讨伐 ”,宋德林千余人的山林队被打垮,汪雅臣率部突围后进入山里。同年秋,汪雅臣所部在高 丽营子与赵尚志的三军汇合,他当即要求三军收编其队伍。珠河中心县委决定将该部改编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命汪雅臣为军长,派三军3团的政治部主任侯启刚任该军政治部主 任,并要其率部返回原地,坚持在五常、舒兰、榆树等地的抗日斗争。1936年冬,中共满洲 临时省委决定将其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副军长张忠喜,政治部主任王 维宇。下辖5个团,总兵力800余人。十军组成后,于1936年春,在半截河群众的帮助下,消 灭进山“讨伐”的日军100多人。利用缴获敌人的军装、化装成日军,攻打了土桥子“集团部 落”。4月,又在四平山毙敌“讨伐队”200余人,俘敌208人,缴枪100多支。
    抗联第十一军。由祁宝堂组织的东北山林义勇军改编成。在桦川驼腰子金矿当工人的祁 宝堂,“九·一八”事变后,出于爱国义愤,与6名工人结盟,在1933年6月,用买来的两支 手枪,打死护矿的日军班长和机枪射手,夺过武器又打死5名日军,宣布起义。号召矿工参加 。正式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山头字号叫“明山”。“明山队”以大梨树沟为根据地,经常 活动于松花江下游的依兰、桦川、方正、汤原等地。8月,祁宝堂率部将从驼腰子金矿往佳木 斯送金子的伪军20多人击毙,缴枪20多支,战马20多匹,得部分黄金和3大车物资。依兰土龙 山暴动时,祁宝堂部曾配合谢文东起义队伍作战,于1934年5月,被编为谢文东的东北民众救 国军暂编混成第一旅。后来,祁宝堂发现谢文东抗日不坚决,因而离开了谢文东部,于1935 年2月在方正县大罗勒密附近与三军相遇,赵尚志和冯仲云向他讲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 纲领和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从此,祁宝堂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冯仲云并亲切地劝他 放弃山林字号,改名为祁致中。1935年冬由夏云杰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汤原中心县委 还派金正国到祁致中部去做政治工作。1936年5月,将其编为抗日联军独立师,共500余人, 活动区域在依兰、桦川等地。1937年,发展到1500多人。11月,北满省委决定将独立师改编 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
    三、渡过艰苦阶段迎来抗战胜利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全国全面抗战开始。在“七七”事变前夕,北满临时省 委在汤原县帽儿山召开执委扩大会议,总结过去工作,讨论当前斗争形势,提出各军要相互 援助,团结一致,配合行动,开辟新的游击区,粉碎敌人新的进攻。7月,中共吉东省委以东 北抗日救国总会名议发表了《关于目前抗日救国运动的紧急通知》,号召东北抗日军民积极 行动起来,以一切财力、物力、人力支援抗日战争,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粮栈、仓库、通信 网络、飞机场、发电站,策动伪军哗变,更多杀伤敌人,与关内抗战相呼应,夺取抗战的最 后胜利。1937年7月中旬,在全国抗战形势影响下,经过地下党员工作,伪宁安三道河子森林 警察大队150人,在队长李文彬率领下,携全部辎重反正参加抗联五军。8月,周保中率五军 、八军各一部在桦川县五道岗进行伏击战,毙伤敌350多人。9月29日,中共吉东省委为加强 吉东地区抗日联军的领导,在牡丹江四道河子抗日联军密营召开常委工作会议,决定第四军 、第五军、第七军为骨干,包括第八军、第十军和东北义勇军姚振山部、救世军王荫武部, 共同组成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10月,抗联三军四师与六军一部组成模范师 ,挺进饶河抚远境内,在乌苏里江沿岸打击敌人。六师师长张光迪率部进军海伦,开展游击 战争并攻下叶家窝堡、侯家大屯等敌人据点。11月,六军五师进入富锦县,袭击伪第四军管 区教导队,毙俘伪军100余人。
    日本侵略者于“七七事变”后,在大举进兵关内的同时,为巩固后方并准备对苏作战, 继续向东北增兵。1938年增至50万,1941年时增至70万。日伪为了消灭其“心腹之患”的抗 日联军,制定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抗日联军各军和各游击区,进行长期、连续和残 酷的“大讨伐”。松花江中下游和三江地区是“大讨伐”的重点之一。1938年和1939年,调 用6万日军和大批伪军,在地方警、宪、特和自卫团密切配合下,采取“分区包围”,而后进 行“篦梳式”反复多次清剿,军事突袭,长追、堵截战术,以使抗日部队陷入困境。
    在农村,特别是山区,严格实行“匪民分离”政策。推行“并屯”,建立“集团部落” ,割断抗日联军与广大群众联系。同时,推行“保甲连坐法”,一人有罪,十家连坐,敢反 抗者一律捕杀。汤原县有的村屯被敌人把人杀光,房子烧光。在敌人反复“大讨伐”的严重 形势下,抗联部队被迫转入深山密林之中露营。敌人又在沿山地区设卡,严禁粮食、棉花、 布匹、药品进山,致使军需和生活用品极端缺乏,尤其在严寒的冬季,抗联战士在缺少棉衣 和食粮的条件下,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摆脱由于日寇“大讨伐”出现的严重局面,抗联各部队主力决定进行西征,以开辟 新的游击区和试图打通与关内八路军的联系。二路军于1938年5月开始西征,首先由四军、五 军和第八军的一部,共700余人向五常、舒兰一带的游击区挺进。部队沿途边打边进,翻过老 爷岭,冲过苇河县楼山镇,8月中旬到达五常县冲河山区。由于沿途遭敌人追击、堵截和飞机 轰炸,部队受到极大损失,只剩下200多人。由于远征军总负责人宋一夫叛逃,四军正、副军 长李延平、王光宇等相继牺牲,五常冲河地区又无法立足,于10月被迫返回牡丹江地区,二 路军西征受挫。
    1938年5月,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三、六、九、十一各军跳出敌人包围圈,向小兴安岭西麓 、黑嫩平原地区西征,开创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年初,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派北满抗联总司 令赵尚志去苏求援,赵尚志到苏联后被关押,直到1939年6月释放。因此由李兆麟代表北满临 时省委,在萝北麻花林子召开各军领导联席会议,决定分3批进行西征。从6月开始第一批、 9月和11月第二、三批相继出发,冲破敌人堵截,忍受饥饿疲劳,历尽艰辛,至12月各部于海 伦县八道林子会合,完成了西征计划。西征后的各军,以小兴安岭山地为依托,机动灵活地 与敌开展黑嫩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1939年5月30日,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将三军、六军、九军 、十一军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部队划分为龙南、龙北两部分:龙南由许亨植、王明贵、雷炎等率领,主要活动于海伦、 望奎、绥棱、庆安、绥化一带;龙北由李兆麟、冯治纲、张光迪等率领,主要活动于嫩江、 讷河、德都、通北、北安、克山、克东等地。1940年春,又将部队改编为三、六、九、十一 等4个支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机动灵活地坚持斗争,先后取得了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 城的胜利。
    无论是参加远征的还是留下坚守游击区的抗联部队,都不断遭到敌人的重点“讨伐”、 围困,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受伤无医药,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整,部队减员得不到补充,抗 联部队活动地区日渐缩小,各方面的困难越来越严重。抗联部队原有3万多人,1939年以后全 军不足2000人。到1941年底,黑龙江地区的抗联部队已不足千人,许多优秀指挥员相继牺牲 。从1940年以后,就不断有因作战失利的抗联部队退入苏联境内休整。中共此满省委、吉东 省委和抗联的代表与苏联远东当局经过协商达成协议,苏方同意所有抗联部队可以陆续进入 苏联境内。
    进入苏境后的抗联部队先后建立起南北两个野营,1942年8月,南北营合并组成抗联教导 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副旅长什林斯基(苏联军官),参谋长杨林,副参谋 长崔石泉。教导旅下设4个教导营和两个直属教导连。抗联教导旅名义上由苏联远东军总部代 管,其番号为苏联远东军步兵独立第88旅,实际上仍保持抗联的独立建制和保证中国共产党 对抗联的领导。1942年9月13日,召开全旅党员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 ,由崔石泉任书记。各营和各直属连都分别建立了党小组。同年冬,教导旅先后召开党员代 表会议和党员大会,成立中共教导旅委员会(又称中共东北党委会),崔石泉任书记。原特 别支部局撤销。野营期间主要是进行文化和政治理论学习与军事训练,同时还不断派遣小分 队回到东北地区进行军事侦察,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寻机袭击敌人。从1941年至1945年8月 ,派回东北各地的小分队共达300余人次,每个小分队3至5人,10多人不等。1941年秋,赵尚 志率5人小分队返回东北,在萝北、鹤岗、汤原一带活动。1942年2月12日,在袭击梧桐河伪 警察分所途中被混入的敌特枪击重伤,于昏迷中被俘,苏醒后忍痛怒斥日本人和伪警察,8个 小时后英勇牺牲。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9日,百万苏联红军从东、西、 北3个方面突破关东军防线,发起全面进攻。教导旅派出十数支小部队,到苏联各方面军参加 空降或作响导。10日教导旅召开全体人员誓师动员大会,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配合苏联红 军、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东北。同时,教导旅委员会(东北党委会) 因朝鲜同志大部回朝鲜,调整委员会成员改由周保中任书记。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 投降。9月初,教导旅330人,除朝鲜同志大多数回朝鲜外,分为3路,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 :一路由冯仲云率领向沈阳进发;一路由李兆麟率领直奔哈尔滨;一路由周保中率领到达长 春。教导旅的人员分别到达10个地区和57个战略据点,任务是协助苏联红军维持地方秩序, 肃清敌伪残余和一切反革命分子,利用合法地位,恢复和建立东北地方党组织、建立人民政 权。9月中旬,将东北抗日联军改建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司令员。9月15日中共中央 决定组建中共中央东北局,负责统一领导东北的各项工作。10月20日,东北党委会向东北局 移交了组织关系,东北党委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宣布撤销。10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以 林彪为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程子华为副政委、吕正操、李运昌、 周保中、肖劲光为副司令员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人民自卫军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 军部队一起,统一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