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黑龙江省铁路始建于1897年,已有88年的历史。至1985年,全省国有铁路营业里程①(
①营业里程,又称营业公里或营业长度,是为铁路管辖范围内线路两端分界站(处)中心点
间正线的实际长度。复线或多线时,按最短的一条计量。)共有4874.8公里,占全国铁路的
9.55%。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08公里,超过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全省国有铁路延展
里程②(②铁路线路延展里程,又称延展长度或延展公里,是指正线(含复线)、站线、岔
线、段管线及特别用途线长度的总和。)有6095.5公里。
人们爱把黑龙江省版图比作一只天鹅,那稠密的铁路线就好比是这只天鹅肌体的大动脉
。全省铁路线以连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3大枢纽的滨洲、滨绥两条主要干线为横轴,
向东西延伸,南北辐射,纵横交织,复盖全省。28条主要干线、干线和支线联接省内煤、木
、油、粮等各个经济区,并以长滨、拉滨、通让、平齐、牡图5条线路南通省外各地区。滨绥
线终点绥芬河站是黑龙江省与苏联贸易往来唯一的铁路口岸站。由此向东可与苏联远东铁路
衔接,通往符拉迪奥斯托克(Bладивостск即海参崴)。滨洲线向西经满洲里与后
贝加尔铁路接轨,通往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这条线路有1/3的里程在黑龙江省境内,是我
国东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北京—莫斯科特快列车经滨洲线而出入于中苏国境。铁
路运输是黑龙江省客货运输的主力。1985年统计,它承担了全省货物运量13954.55万吨的8
1%,旅客运量20272.78万人的57%。
1985年,黑龙江省境内共有营业铁路4874.8公里,隶属哈尔滨铁路局(以下简称哈局)
管辖的有4768.04公里,其余106.4公里,分别由沈阳铁路局下属的图们铁路分局、吉林铁
路分局和长春铁路分局管辖。哈局管辖的线路以黑龙江省境内为主,兼跨吉林省和内蒙古自
治区③(③本志所用大部分数据无法以黑龙江省界范围计算,而以哈局计。)。在哈局管辖
的6590.5公里营业里程中,黑龙江省占73%,内蒙古自治区占25.5%,吉林省占1.5%。哈
局管辖线路计有34条,其中全程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21条,另有7条跨越黑龙江省与吉林
省、内蒙古自治区界。此外,省内集资、自建自管的地方铁路有4条,计长112.36公里。厂
矿专用线共计1780.72公里,其中哈局所有338.8公里,代管维修的有691公里,其余皆为厂
矿自有并管理。哈局所属7个铁路分局,其中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分局
所在地均在黑龙江省内。有5条铁路干线交汇于省会哈尔滨,并以此为中心向全省辐射。北达
北疆边陲的古莲(北纬52度50分),东北通向三江平原的前进镇(东经133度06分),南联吉
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
哈局是全国5个较大铁路局之一。至1985年,哈局职工已达249613人,占全国铁路(以下
简称全路)职工的8%。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37年来,哈局共发送货物25
.2亿吨,占全路的11.2%;到达货物19.3亿吨。发送旅客21.6亿人,占全路的10.3%;运
输旅客22.9亿人。黑龙江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每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产生的铁
路货运量,37年平均为36万吨。哈局铁路运输对黑龙江省以至邻近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
的经济发展、城乡交流、巩固国防、国际贸易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内铁路工业有直属铁道部的哈尔滨车辆工厂、齐齐哈尔车辆工厂、牡丹江机车
工厂和哈尔滨木材防腐厂,还有专管一类物资的铁道部哈尔滨物资办事处。哈尔滨车辆工厂
诞生在中东铁路修建之时,史称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工厂就是它的前身。近90年来它经
历了苦难、抗争、奋斗而走向新生。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建立于东北沦陷时期,发展于新中国
成立以后。现在它是铁道部和黑龙江省的先进大型国营企业。至1985年,其新造货车总数占
全国产量的1/3。牡丹江机车工厂也建立于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投降前夕遭到严重破坏,在
人民手中得以重建。几十年中,它造过新机车,但以修理蒸汽机车为主。其修车任务不仅保
证黑龙江省内需要,而且远及全国其他铁路。哈尔滨木材防腐厂是新中国建立后由辽宁的哈
达湾迁来哈尔滨三棵树的。它以枕木防腐为主,兼及电杆防腐。其产品不仅供应铁路,而且
向邮电部门和厂矿企业销售。哈尔滨物资办事处是由东北铁路总局哈尔滨材料总厂演变而来
。它是铁道部分设在全国几个地区的物资供应部门之一,也是铁道部派驻哈尔滨的物资管理
机构。其供应和管理范围主要是统配的一类物资,以及进口的大型运输设备等。这5个单位分
属铁道部的不同部门,也是黑龙江省重要工矿企业的一部分。
黑龙江省铁路修建早,规模大,经济吸引区物产丰富。虽处高寒地带,但在东北亚地区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在历史上曾受沙俄、日本长期控制和霸占,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
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黑龙江省铁路才回到人民手中,成为中国人民最早接管的铁路之一。
黑龙江省铁路的发展,88年来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由黑暗走向光明。
旧中国的黑龙江省铁路包括两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897年至1931年,即由清末光绪二十三年至中华民国20年日本帝国主义发
动“九·一八”事变止。在这时期内,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Кнтайкая
Востоная Желвзная Днрогa,简写为К.B.Ж.Д。)①(①中东
铁路俄文名称始终未变,而中文称谓随历史时期不同和翻译的差异有所变化。在条约中有称
“中国东方铁路”、“中国东省铁路”,在三岔口铁路开工典礼的徽章上称作是“大清东省
铁路”,简称“东省铁路”、“东清铁路”。1911年后改称“中东铁路”。)黑龙江地区中
国自建的铁路也相继兴起。
沙俄为扩张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即酝酿把拟建连接莫斯科和
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穿过中国东北。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沙皇政府
即着手制定有关计划。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6月,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以
后又陆续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中俄会订旅顺大连湾租地条约》(简称《
旅大租地条约》)。1897年8月28日于东宁县境内的三岔口举行了中东铁路开工典礼。后因变
更线路走向,铁路改在绥芬河出境。1898年6月开始,中东铁路全线正式动工。1903年7月14
日,总工程师阿·依·尤戈维奇②(②尤戈维奇,曾译为茹格维志,或茹格维赤。)(A·И
·Югович)宣布全线竣工正式通车,是为黑龙江省铁路运输之始。对于这条铁路的建
成,沙俄的财政大臣斯·尤·维特(С·Ю·Витте)直言不讳地说:“它使俄国能在
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程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
首都的近距离处。相当数目的俄国军队在上述据点的出现,大大增强俄国在中国、并在远东
的威信和影响”③(③《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169页。)由于清政府对外屈辱
退让,致使沙俄的蓄谋得逞。中东铁路干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支线北自哈尔滨,
南抵大连湾,全长2489.2公里。沙俄投资近3亿卢布(其中70%攫取自清政府的两次赔款,还
有中国投入华俄道胜银行的股银500万两)。招募筑路工人由开始时的1万人,3年后迅速增加
到20万人。铁路建成后有职工约3万人(1922年全中国铁路只有12.5
万人)。与列强在中国修筑的各条铁路相比,其规模最大。沙俄企图利用中东
铁路控制东北、攫取资源。但1905年日俄战争后,南支线即被肢解,宽城子(今长春)以南
割与日本。中东铁路只以干线为主进行运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又被白俄分子
控制达7年之久。直到1924年中苏签约,双方委派官员共管为止。
中东铁路的建筑和营运,给东三省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也对东三省的政治、经济、文
化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沙俄在铁路沿线共侵占中国官、民土地达20.0894万垧①(①
清末为小垧,1垧=10市亩,约合0.667公顷。),造成大批农民倾家荡产。而其中真正用于
筑路所必需的土地只有29%。他们野蛮地砍伐沿线两侧和松花江两岸的森林,除作枕木和建筑
用材外,运往俄国或高价出售。沙俄的肆虐欺诈,引起民情激愤,群起反抗。1900年义和团
对沙俄侵略者发动围攻。他们提出“练会义和拳,打跑洋毛子”等战斗口号,在广大筑路工
人的配合下,扒铁路、拆桥梁、砍电线、毁教堂。中东铁路建成后,铁路工人的罢工时起时
伏。仅全线大罢工就有3次。先后驱逐了白俄中东铁路管理局长德·勒·霍尔瓦特(Д·Л·
Xорват)和波·佛·沃斯特罗乌莫夫(Б·B·Остроумов)。
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派吴丽石到哈尔滨,在中
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和地包(机务段)等处组织“东铁青年协进会”,作为共产党的外围组
织。翌年建立中东铁路工人最早的党支部和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吴丽石任书记。1926年,
在中共北满地区委员会领导下,中东铁路沿线站区陆续建立中共绥芬河、穆棱、磨刀石、双
城、安达、横道河子、牡丹江等支部。共有党员50余人,占当时全北满党员人数的50%左右。
1929年刘少奇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期间,曾深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活动。1930年3月刘少
奇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中东铁路工人斗争总报告》。中东铁路成为中共领导黑龙江地区工
人运动的重要基地。
中东铁路通车之后,黑龙江地区地方当局,为“便商民运输之利,且杜外人干预之谋”
,于1909年9月建成齐昂(齐齐哈尔至昂昂溪)轻便铁路,全长29公里。中华民国建立后,穆
棱煤矿公司于1925年(民国14年)建成穆棱铁路,全长59.4公里。鹤岗煤矿公司于1926年修
建了鹤岗铁路,全长55.8公里。1927年至1930年,黑龙江地区地方当局又陆续建成:洮昂(
洮南〈今洮安镇〉至昂昂溪)铁路,全长250.6公里;呼海(呼兰至海伦)铁路,全长215.
2公里;齐克(齐齐哈尔至克山)铁路,全长142.8公里。上述6条铁路共计752.8公里,为
清末民初在黑龙江地区中国自建的民族铁路。
截止“九·一八”事变,在现黑龙江省境内的铁路有:中东铁路999公里,中国民族铁路
752.8公里,合计1751.8公里。
第二个阶段自1931年至1945年,即自“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到1945年
8月15日日本投降为止。在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强化对既有铁路的统治,而且在黑龙江
地区又新建了2900多公里铁路。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以铁路为先行。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5月7日,日本政府以第142号敕令
公布了《南满洲铁道株式(股份)会社(公司)章程》。12月7日该会社正式成立。南满洲铁
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会社或满铁)实际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在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
进行侵略活动的指挥中心。满铁刊行的《吾社之事业》中表明:它的使命在于“王道始自铁
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黑龙江地区,同时派遣大批满铁人员控制黑龙江地区各
铁路(除中东铁路外)。1932年,伪满洲国(以下简称伪满)成立。满铁控制的铁路名义上
改归伪满交通部管辖,但在1933年2月又同满铁订立委托经营契约,将东北铁路的管理与建设
权交给满铁。这些“托管”的线路称之为“国线”(又称“国铁”),由同年3月满铁在奉天
(今沈阳)成立的“铁路总局”统辖管理。中东铁路在日本势力的全面包围之中,货源枯竭
。苏联此时无力与日本竞争,经过几年的洽商,于1935年单方面将中东铁路卖给日伪。从此
结束了中东铁路33年的历史。日伪买下了中东铁路以后,即将宽轨改成准轨。①(①宽轨轨
距为1524mm,准轨轨距为1445mm。)翌年10月,满铁把它总部的“铁道部”和“铁路总局”
、“铁道建设局”合建成“铁道总局”,从而实现日本对东北铁路殖民主义的“一元化”统
治。铁道总局下设7个铁道局②(②其中六个铁道局在中国,一个在朝鲜,为罗津铁道局。)
有3个在黑龙江地区;8个铁道工场,有4个在黑龙江地区;4个铁道建设事务所,有2个在黑龙
江地区。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北成为日本的重要军事补给基地,对东北铁路实行“
战时体制”,完全置于军事管理的“强力统治”之下。
满铁一方面对原有铁路进行殖民主义的经营,一方面大力修建新铁路。日本为了实现霸
占东北、吞并中国的侵略野心,在“东方会议”上就确立了“开发满蒙铁路计划”,企图在
20年内建筑35条总长达8800公里的“满蒙铁路网”。按这个侵略企图设计,新建铁路分为3类
:第一类是把中国东北同日本本国和朝鲜密切连接起来的铁路;第二类是准备进攻华北的铁
路;第三类是准备进犯苏联的铁路。3类中除第二类外,第三类的全部和第一类的部分线路都
在黑龙江地区。日本侵占东北14年中,建成通车的铁路共有5700公里,日本投降时尚在施工
的有1000公里。在黑龙江地区建成的新线有2914公里。
日本控制铁路,除了军事运输,就是掠夺东北丰富的农林矿产资源。在伪满的出口贸易
总值中,1937年输往日本的占49.9%,1940年增加到95.98%(含日本占领关内地区的出口贸
易)。从东北输出到日本的主要是大豆、豆饼和其他农产品,还有煤、铁矿石和生铁,以及
食盐和木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3个铁道局的总货运量,从1937年的1518.5万吨,
增至1943年的3968.4万吨;客运量从1937年的1303.4万人,增至1943年的5475.1万人。
日本占领者利用铁路加紧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32年4月12日,赵尚志领
导的抗日武装,在爱国铁路员工的配合下,于香坊—城高子站间颠覆日军用列车1列,百多名
日军丧生。1936年9月12日午夜,由牡丹江开往穆棱的军列在新房子—北林子站间413公里处
遭到抗日武装的伏击,日工兵部队死伤130余人,军马60余匹,缴获大批军用物资。配合这次
战斗的中共党员、新房子养路工区工长戴吉山被日本宪兵队杀害。哈尔滨铁路总工厂等处工
人则经常采取怠工、罢工、破坏生产等方式进行反抗。在多次抗日战斗中,铁路工人起了重
要的配合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黑龙江地区铁路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的同时,中共领导的10余万抗日部队迅速在东北广大地区展开
工作,首要的目标之一是接管铁路。但是,日本投降前夕,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条
约,规定中国长春铁路(以下简称中长铁路,即最初中东铁路所建线路)为中苏共有共营的
商业铁路。日本投降后两国政府着手接管经营,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共管的中
国长春铁路管理局,国民党势力插入黑龙江地区铁路。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1945年9月
28日中共中央军委在给中共东北局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
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人民铁路的接管大体是按
上述区域分别进行的。1946年1月,于郑家屯成立西满铁路管理局,后迁齐齐哈尔。同月于梅
河口建立东满铁路管理局。5月于哈尔滨成立北满铁路管理局。这个时期,尽管东北时局变化
起伏,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4000多公里铁路始终为人民政权所掌握。3个铁路管理局,除管理
各自的线路外,还协助中长铁路维持通车。为加强统一指挥,1946年7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
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铁路总局,统辖东北解放区各铁路,并向中长铁路派出军事代表。直
至1950年5月1日,新的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时东北铁路总局撤销。
日本侵略者投降时,东北铁路已遭严重破坏,进入东北的苏联红军又把部分通往苏联边
境的铁路拆除。在现哈局管界内共计被苏联红军拆除的铁路线达824.5公里。一些机车、车
辆、通信信号和给水、上煤设备也都被拆走或毁坏。为了支援解放战争,铁路员工提出“解
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口号,开展立功运动,积极修复铁路设备,广泛搜集和
献纳器材,努力完成运输任务。1947年5月至1949年2月,哈局有3807人立功,占职工总数的
11.3%,齐局有1517人立功,占职工总数的7.1%。到1948年底,哈、齐、牡3个铁路管理局
和哈尔滨、牡丹江二个铁路工厂共修复机车213台。“毛泽东号“和”朱德号”就是其中修复
最早的机车。1949年5—9月,齐局组织1200名职工在被拆除的北黑线沿线搜集机车25台、客
货车431辆、起重机16台、起道机431台,钢轨39124根,以及其他各种铁路器材2200车,大部
分运往关内修复线路。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东北铁路工人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1949年4月在西
柏坡接见3005次英雄列车司机长范永时说:“向铁路工人致敬!”
新中国建立后,经中苏两国政府商定,于1950年5月1日在哈尔滨成立新的中苏共管的中
国长春铁路管理局,管辖原中长铁路线路。1952年12月31日,该铁路全部无偿移交中国。新
中长铁路虽然只有2年8个月,但它的经验对新中国的铁路事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长
铁路把苏联铁路管理的经验运用于中国实际,创造出一套当时中国铁路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
作(生产)方法。郑锡坤的超轴牵引、王吉奎的机车平均日行500公里以上、杨茂林的装车法
、李锡奎的调车法、孙士贵的焚火法,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群众的学习创造和领导的总
结推广,逐渐形成广及全路的“满载、超轴、五百公里运动”和“铁牛运动”。为巩固中长
铁路的成果,推广“中长经验”,1953年1月1日成立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除保持中长铁路
管理局的管辖范围外,还划入了安东(今丹东)铁路分局,并为全国铁路培训和输送了大批
干部。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从1956年1月1日起,将哈局划分为哈尔滨和沈阳两个铁路管理局
。此时哈局的管辖范围较原来缩小一半,基本上以黑龙江省境内铁路为主。1958年“大跃进
”开始以后,全民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铁路运量也随之剧增。由于“大跃进”
中高指标严重脱离实际,铁路废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新职人员大量增加,致使从1960年冬
起,哈局运输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初贯彻中央对铁路工作的指示,经过近1年的努力,全省
铁路逐步改变了运输生产的混乱被动状况。1963年开始回升,到1965年恢复到1957年水平。
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经过调整稳步发展的全省铁路运输再次遭到了严重
破坏。10年间,黑龙江省铁路运输生产三起三落:1966年上半年铁路运输在1965年的基础上
呈上升趋势,下半年则开始逆转。上海“一月风暴”扩展到黑龙江省,“红卫兵”开始无票
乘车大串连,企业生产停顿,运输生产无法完成任务,出现第一次下降。1969年至1973年的
“斗(争)、批(判)、改(革)”阶段,运输生产略有好转,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没
后运输生产不断上升。但1974年开始“批林(彪)批孔(子)”后,全省铁路运输生产第二
次下降。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整顿各条战线。3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铁路工作的决定》后,铁路运输生产较大幅度上升。同年底受江青反革命集团掀起的“反击
右倾翻案风”的破坏,运输秩序再次混乱,运输生产出现第三次下降。“文化大革命”10年
中,省内新线建设有所成就,但整个运输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省铁路开始走向改革之路。经过两年的整顿,扭转了
混乱被动局面,恢复了正常运输秩序。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5年止,全省
铁路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了两大步。1979年至1981年,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的方针,对铁路运输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不仅利用现有设备全面完成运输
生产任务,而且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为铁路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1982年至1985年,全省
铁路进行全面整顿,实施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使铁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
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
黑龙江省人民铁路40年的历史,尽管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在总体上取得了旧中国不可比
拟的成就。新中国建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运量迅速增长的实际需要,实行改造旧
线和修建新线并举,加速增强牵引动力和改善运载设备。1953—1985年国家共拨给哈局基本
建设投资197415.6万元,大修及更新改造费491305万元(含原齐局、缺原牡局),1985年固
定资产已达337177万元,使运输生产获得较快发展。
40年来全省线路设备有了较大改善。根据各条线路列车密度的不同情况,先后有计划地
进行大、中修,改善路基,更换钢轨和轨枕,延长和增加站线股道,改善闭塞方式,增加会
让站,改造枢纽站,扩展编组站和部分场站,以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增建复线:以哈局计
,1945年前的复线多半已被拆除,至1949年复线仅剩38公里,到1958年增修了200公里,195
9—1962年增修了580公里,至1985年累计复线1139公里,占营业线的1/6。新线建设大多集
中在西北部大小兴安岭林区和东部煤炭矿区,共计13条2190公里,在黑龙江省内有1584公里
。
40年来牵引动力有了很大增加。以哈局计,1949年有机车436台。货运主型为“解放”型
蒸汽机车,客运主型为“胜利”型蒸汽机车,皆只有1500马力。从1959年开始配属大马力的
“建设”型蒸汽机车。1966年开始配属更大马力的“前进”型蒸汽机车。每台机车的牵引能
力提高1倍多,约3000多马力。牵引定数由解放初期的1000多吨提高到3000多吨。到“文化大
革命”前有蒸汽机车近700台。1968年开始配属内燃机车(客运)。到1985年共配属机车122
5台,为1949年的2.8倍。杂型蒸汽机车基本被淘汰。客运主型为内燃机车,蒸汽机车只剩9
8台。
40年来运载车辆有很大发展。哈局客车由1949年的739辆增加到1985年的2241辆。1985年
旅客列车对数为78对。客车运行时间有很大缩短,哈尔滨至北京由50年代的24小时缩短到80
年代的17小时。货车总体数量成倍增加,车型由小变大,装载量大幅度提高。50年代初期大
多数是30吨车,杂有少量40吨和20吨、15吨小型车。现已为60吨和50吨大型车所代替。
40年来通信信号更新进展很快,50年代初期除几个大的编组站是色灯信号和集中联锁外
,中间小站全是臂板信号,闭塞设备大部分是路牌机。通信设备也大部分是手摇电话。1950
年后,站场改造修建了电气集中或机械集中,道岔集中控制。在复线区间安装了色灯信号,
设置自动闭塞和半自动闭塞,大大提高了列车通过能力。对通信线路进行改造,在较大地区
装置12路载波机和自动交换机,换上自动电话。到1985年,哈局对北京、沈阳、吉林铁路系
统和7个铁路分局所在地以及15个较大铁路地区的电话,都可直接拨叫。
哈局现有综合运输能力为年货物发送量12463万吨。
1949—1985年37年中,哈局货物发送量平均每年6822万吨,年均递增6.37%。1979年以
后,年发送量突破1亿吨。1985年最高峰达到13153.4万吨。在所发送货物中,煤、木、煤、
油、矿建等主要物资占84%。37年共发运煤炭85790万吨,木材52063万吨,粮食12984万吨,
石油28168万吨,矿建材料33449万吨。产运系数:煤为80%以上,木材为90%以上。装车水平
由50年代初的日均1400辆左右(当时以30吨车为主型),上升到1985年日均7149辆(现以60
吨车为主型)。黑龙江地区37年铁路货物发送量年均6065万吨,1952—1985年34年中,铁路
货运量占全省总货运量一半。
哈局旅客发送量,37年来每年平均5825万人,年均递增6.84%。1985年达到12565.4万
人,为1949年的10.8倍。黑龙江地区37年铁路旅客发送量年均5466万人。1952—1985年34年
中,铁路客运量占全省客运量63.6%。
哈局客货换算周转量:37年共完成1306574百万吨公里,年均35313百万吨公里。其中货
物周转量1087127百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19447百万人公里。1985年换算周转量达到81080
百万吨公里,为1949年的11.4倍。黑龙江省37年铁路换算周转量1132691百万吨公里,年均
30613百万吨公里。
哈局运输全员劳动生产率:1963年每年平均24万换算吨公里。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
结束的十几年中,一直徘徊在每人平均27万换算吨公里左右。进入80年代,第一年就达到33
万换算吨公里。1985年每人平均已达41.9万换算吨公里。
财务结果:1950—1985年哈局运输进款3187667万元。1979年以前运输收入统一上缴铁道
部,支出由铁道部统一报销。1980年开始,按完成换算吨公里结算。1985年哈局实现利润25
190万元,上交利润5404万元,上交所得税13306万元,铁道部集资998万元,铁路局留利548
2万元。
行车安全:哈局37年来共发生重大、大事故1788件。其中以“大跃进”年代和“文化大
革命”期间上升幅度最大。1958年为40件,1969年达117件,为历史最高峰。以后逐年下降,
1983年为28件,1985年仅为3件。1985年全局实现9个安全月、连续225天无行车重大、大事故
的历史最好成绩。
以管理黑龙江省内铁路为主体的哈尔滨铁路局,乘改革的有利形势,制定了《推行管理
现代化实施方案》和《推行技术进步实施方案》。经营管理上为争创我国铁路企业新的模式
而努力,技术改造上正在突破“一、二、三”,即完成1个哈尔滨铁路枢纽,满洲里、绥芬河
2个口岸站站场,滨洲、滨绥、牡佳3条复线”改造工程。技术发展重点是,在路局和分局实
现了电子计算机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站段联网,主要干线实现无线列车调度,客车全
部实现内燃机车牵引。目前全局正为开创一个“路风正、安全好、效率高、效益大、职工富
裕、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铁路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