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滨绥线

  滨绥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自哈尔滨站起向东偏南经阿城、一面坡、横道河子、牡丹 江至绥芬河站,营业里程544.5公里。中苏铁路分界点在551.679公里处。1905年日俄战争 后,哈尔滨—绥芬河站间称为东部线。1935年后,日伪改称滨绥线。该线在哈尔滨站分别与 滨洲、长滨、拉滨、滨北等线相连;在敖头站与火龙沟线接轨;在牡丹江站与牡佳、牡图线 交会。在下城子站与城鸡线联结。
    滨绥线横贯黑龙江省南部山岳地带。哈尔滨至玉泉地形较为平坦,由玉泉起进入山地、 丘陵区。线路穿越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等主要山脉。哈尔滨海拔127.95米,绥芬河海 拔455.01米,两地海拔高差327.06米。高岭子站海拔638.73米,是滨绥线最高点。沿线跨 越阿什河、蚂蜒河、牡丹江、穆棱河、小绥芬河等较大河流。线路所经地区均为农业区、林 业区或农林混合经营区,土质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1897年开始筑路之前,由中东铁路建设局勘测队第五班和第六班负责勘测滨绥线。选线 与测量按南、北两个经路方案进行。南部经路从伯都纳(今扶余)起,经吉林、宁古塔(今 宁安),由三岔口(今属东宁)出境至双城子(乌苏里斯克Уссуриск)。北部经路 由呼兰、阿城、海林、宁古塔、一直到三岔口出境。南部经路需迂回张广才岭,路基工程困 难。1898年1月(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勘测队对南、北两个经路重新踏勘比较后,决定 采用北部经路方案。但为避免架设呼兰河大桥和避开三岔口北部万鹿沟一带复杂地形,北部 经路的起、迄点稍有变动,改为由哈尔滨起、绥芬河出境。1898年3月,中东铁路干线(满洲 里—哈尔滨—绥芬河)勘测完毕。滨绥线建设费预算1俄里(1.0668公里)平均造价85236卢 布。滨绥线共占用土地55000垧,除车站及会让站外,线路两旁各占地宽16俄丈(34.14米) 。
    按照1896年9月签订的《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第三条规定,“自此合同奉旨批准 之日起,以十二个月为限,该公司应将铁路开工。并自铁路勘定及所需地段给予该公司经理 之日起,以6年为限,所有铁路应全行告竣。”《中东铁路公司章程》又具体规定:“公司至 迟应于一千八百九十七年八月十六日(俄历)以前开工。”不能逾期。据此,中东铁路公司 遂于1897年8月28日在中国绥芬河右岸三岔口举行中东铁路开工典礼,修筑了一条东西走向长 2俄里(2.13公里)的路基,作为中东铁路的奠基。后来,基于地形因素,滨绥线东端移至 绥芬河。
    1898年6月9日(俄历5月28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动工修建。滨绥线筑路工程由哈尔滨 向东,由俄国境内双城子向西同时相向施工。沿线人烟稀少,缺乏劳动力,从山东、河北等 地招募筑路工人1万多人。到1899年末超过2万人。1900年土方工人达65000人、石方工人达3 000人、木工达5000人,另外还从西伯利亚招来部分俄国工人。
    1899年6月,中国境内绥芬河车站竣工,并开始向西铺轨。同年11月,铺轨至细鳞河站。 翌年3月,铺轨至穆棱站,并开始通行工程列车,铺轨工程继续向横道河子方向进展。1898年 10月哈尔滨向东开始铺轨。1899年12月铺轨到石头河子站,并通行工程列车。1900年3月铺轨 至高岭子站。因义和团运动使工程中断,10月铺轨工程复工。1901年3月3日横道河子站附近 举行滨绥线接轨仪式。同年11月14日开始临时营业。
    滨绥线共完成土石方21469816立方米。平均每公里填方29544立方米,挖方9705立方米。
    滨绥线共有大中小桥362座,涵渠333座.其中20米以上的大中桥67座。最大桥梁为牡丹 江桥,全长476.58米。经过多年技术改造,截止1985年共有桥梁358座,8643延长米。涵渠 518座,12746延长米。共有隧道6处,1293延长米。
    在修筑中东铁路中部线时,遇到了沿线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民坚决的反抗。他们联合筑路 工人反对沙俄占地筑路。1897—1899年,中东铁路勘测队由沙俄工程师齐文斯基带队,在黑 龙江省尚志县境内乌吉密站以东蚂蜒河谷平原一带勘测路基。当地居民把他们埋设的标桩界 标全部拔掉。把筑路工程队砍伐的木材焚毁。齐文斯基从帽儿山前往一面坡途中遭伏击、负 重伤。1900年6—7月间,义和团在中东铁路沿线攻打俄军、拆毁铁路、迫使中东铁路工程停 工,沙俄工程人员携带重要文件及贵重仪器、工具撤退至绥芬河。
    1935年3月,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6月17日将滨绥线宽轨改为准轨。1939年4月 开始复线测量,1940年测完。除亚布力—治山段采取大绕行线(开道绕行线长度47.2公里) 外,全部复线基本上与既有线平行,部分地段与原有线路稍有移动。
    复线土石方工程分三段施工:第一段香坊—一面坡站间,于1939年4月开工,1942年6月 完工,土石方工程量1573522立方米;第二段一面坡—牡丹江站间,于1939年6月开工,1942 年6月末完工,土石方工程量3358513立方米;第三段牡丹江—绥芬河站间,于1939年4月开工 ,1940年8月完工,土石方工程量410097立方米。
    复线桥梁以牡丹江桥为最大。位置在既有线桥下游230米处,桥长549米,25孔20米钢钣 梁及2孔13米钢筋混凝土梁。基础采用沉井,主体施工达18个月。
    开道绕行线穿过张广才岭山脊,在杜草站附近修建杜草隧道,全长3849米。1937年7月施 工,1942年7月31日竣工。大观岭隧道和第二抬马沟隧道改建为复线隧道。由于该二隧道均较 宽,稍加修改衬砌墙即成为复线隧道,长度260.0米。1939年4月20日开工,1940年8月20日 竣工。
    复线铺轨工程也分三段进行:第一段香坊—一面坡站间,1942年开始铺轨,同年8月完成 ;第二段一面坡—牡丹江站间,1942年6月开始铺轨,同年8月完成;第三段牡丹江—绥芬河 站间,1940年3月开始铺轨,1942年9月完成。除亚布力—杜草隧道使用铺轨机外,其他均以 人力为主。杜草隧道内铺设部型钢轨,哈尔滨—牡丹江站间和牡丹江—绥芬河站间铺设40型 钢轨,运量较小的区段铺设少部分37型钢轨。复线标准轨距铺设至绥阳站,绥阳—绥芬河站 间准轨和宽轨套轨。(俗称“骑马线”,即准轨和宽轨四条钢轨在一根枕木上)。同时,在 绥阳站修建宽轨调车场。
    1944年,日伪将下城子—绥阳站间的复线拆除。1945年8月,苏联红军将滨绥线改成宽轨 。1946年4月苏联红军撤退回国后,人民铁路又将宽轨改为准轨。同年按照东北行政委员会决 定,又将香坊—亚布力站间和治山—下城子站间复线拆除,以拆下的器材支援东北铁路的恢 复和建设。为提高滨绥线运输能力,满足运量不断增长的需要,从1958年至1982年,逐年拨 款修建复线。截止1985年末,滨绥复线开通245.2公里。
    杜草新隧道工程。日伪时期修筑的杜草隧道渗水严重。为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能力 ,在原来隧道的南侧平行修建第二隧道。1961年由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完成勘测设计,同年4月 破土动工。1962年10月因削减基建项目停工。1975年5月1日,由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第七 处重新开工。1978年11月15日全长3900.53米的隧道工程全部竣工,正式交付运营。
    钢轨更换工程。滨绥线于1903年交付运营后,至1920年(民国9年)开始大批更换枕木, 共更换23万根,占整个线路枕木的28.4%。1926—1929年更换钢轨,将原来铺设的32型钢轨 更换为43型及33型钢轨。1939年修建复线时,将33型钢轨更换为43型和40型钢轨。新中国成 立后,分期、分批更换重型国产钢轨。截止1985年末,滨绥线钢轨类型分布见表2—2。
    
    滨绥线在中东铁路时期(1903-1935年),普通列车运行速度42.7公里/小时,快车4 8公里/小时。日伪时期(1931—1945年)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到80公里/小时。人民铁路时期 (1945年—1985年),线路质量和行车速度进一步提高。截止1985年末。滨绥线已成为国家 I级干线铁路。行车采用半自动闭塞方式。哈尔滨-牡丹江站间牵引动力:货物列车是前进型 蒸汽机车,旅客列车是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和人民型蒸汽机车。牡丹江—绥芬河站间牵引 动力客、货列车均为建设型蒸汽机车。线路允许速度:哈尔滨—一面坡站间80—90公里/小 时;一面坡—牡丹江站间65—80公里/小时;牡丹江—穆棱站间60—80公里/小时;穆棱— 绥芬河站间60—75公里/小时。牵引定数:哈尔滨—牡丹江站间货物列车上行3300吨、下行 1500吨,旅客列车750吨;牡丹江—绥芬河站间货物列车上行1600吨、下行1350吨,旅客列车 500吨。输送能力:哈尔滨—一面坡站间2826万吨/年;一面坡—牡丹江站间1862万吨/年; 牡丹江—下城子站间300万吨/年;下城子—绥芬河站间417万吨/年。滨绥线上行为重车车 流,上行实际运量:1980年是1904万吨;1984年2246万吨;1985年是2136万吨。
    滨绥线开始运营时,共开办66个车站。其中办理客、货营业的车站22个。1935年(伪康 德二年),办理客、货营业的车站,增加到44个。1942年,滨绥复线完工后,营业站中的1个 改为会让站,又新开办新香访、黄花、河西车站,办理客、货营业的车站计为46个,会让站 28个,共计74个。人民铁路期间,随着滨绥线运量的不断增长和牵引定数的不断提高,对原 有办理客、货营业的车站及会让站又进行多次调整。1985年滨绥线车站分布见表2—3与表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