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桥分布
工务部门管理的铁路繁多,遍布全局。主要有线路、道岔、道口、桥梁、隧道、涵渠等
,其他还有挡土墙、排水沟、截水沟以及导流堤等河流调节建筑物。工务部门的大修、维修
工作即是如何维护这些设备处于完好无损状态,保证铁路运输不间断地正常运行。截止1985
年末,哈局工务管理的铁路设备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二、维修作业
中东铁路1903年正式运营后,铁路管理局工务处印发《东省铁路保养及修理路线章程》
。伪满铁道总局于1935年印发《轨道整备心得》。上述两个规章对线桥维修标准及作业方法
均有详细规定。新中国成立前,养路工人使用大镐、撬棍、大铁锤、耙子作业,养桥工人使
用锛斧、扳手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运料、运人的交通工具均为手压车和人推平
车。
1947年10月,东北铁路总局参照上述两个规章,印发《养路须知》,成为人民铁路自编
第一本线桥维修规章。1949年5月,哈局学习苏联经验,试行新养路法,将养路作业分为大修
、中修(含起道修)及维修三种,实行包修、包养、包检“三包”制。根据工区管内线路状
态与劳力条件,按一定工率和料率订出劳力和材料计划,交包修班按计划补修,按技术标准
验收,然后交包养班经常保养,交包检班巡道检查作零星补修。6月22日,东北铁路总局召开
电话会议,由哈局介绍试行新养路法经验。7月,齐齐哈尔等铁路管理局也试行新养路法。1
1月,铁道部命令哈局,由肇东、双城堡、哈尔滨、阿城4个工务段各抽20人,组成4个新养路
法示范队,分赴天津、济南、郑州、上海铁路管理局示范作业。1950年1月起,全国铁路均实
行新养路法。5月,中长铁路管理局编制工务技术履历书和钢轨、枕木、桥隧登记簿,建立线
桥设备经常检查制度,编造生产财务计划及技术组织措施,实行工务段经济核算制和养路包
工制。推广苏联聂匪铎夫(Hеφедов)养路法、吴达洛夫(yдалов)冬季养路法
、马丽才娃(Mальцева)养桥法和霍绵阔夫(Xоменков)冬季养桥法等先进
经验,培养标准线路和标准桥梁,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当时的做法是:层层学理论,层层
实际操作。首先由工务段长(苏联专家)给本段副段长等中国干部讲解先进方法,然后由副
段长组织领工员学习,教大家实地操作。领工员学会后,回工区,召集工长学习,并带领大
家实地操作。工长学会后,回工区,领着养路工学习和实地操作。11月,中长铁路管理局实
行大型建筑物缺点评分制度,0—15分为优良,15—50分为良好,50—300分为及格,300分以
上为不及格。1951年1月1日,中长铁路管理局全局大型建筑物缺点评分得520分,评为不及格
。1952年6月,铁道部在哈尔滨召开铁路桥梁专业会议,中长铁路管理局工务处苏联专家郭马
路夫(Kомаров)在会上作报告,介绍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推行桥梁计划预防性维修和巡
守工作负责制经验。9月2日,铁道部命令全国铁路推行哈局的郭春林养路法。10月1日,中长
铁路管理局全局大型建筑物缺点评分减为20.6分,评为良好。
1953年1月,中长铁路管理局撤销后,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在“巩固中长经验”的过程中结
合生产实践,逐步形成杨明道岔综合维修法、关英杰桥涵综合维修经验、毛延波小组巡道经
验、张景山隧道维修经验和王跃年钢轨检查经验。1954年7月,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先进工作者
及合理化建议者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局各工务段推广上述经验。通过示范表演,开行技术宣传
列车以及办各种训练班,进行广泛传播,推动职工学习新技术。铁道部还邀请郭春林、杨明
等到各铁路管理局宣讲并示范线桥维修经验。1954—1956年铁道部先后公布《铁路线路经常
维修规则》、《铁路桥涵隧道养护规则》。1959年除补充、修订上述两个规则外,还公布了
有关路基、钢轨、道岔、桥隧等养护维修的11种规章制度。1960年,哈局开展红旗设备活动
,全年完成红旗线路2226公里、红旗道岔2161组。翌年11月,阿城工务段尚志养路工区工长
孙海臣在整修冻害作业中,创造出7人双股平行流水作业法,达到平台长度够、顺坡倍数够、
垫钣尺寸够、道钉长度和数量够、安全钉打够、防护距离够的“六够”标准。哈局、铁道部
先后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这个经验。1963年11月,哈、齐两个铁路局均推行了锦州铁
路局的孙家养路工区先进经验。哈局确定佳木斯工务段申家店养路工区,齐局确定海拉尔工
务段伊列克得养路工区为学习孙家的样板工区。各工务段也都选定了本段的样板工区,从而
掀起了群众性学习孙家的高潮。1964年6月20日—7月2日,哈局在申家店养路工区召开工务部
门学习孙家工区经验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分局长、分局政治部主任、工务段党委书记、
段长、技术主任和部分领工员、工长等共计110人。会议交流申家店养路工区学赶孙家工区的
经验,交流绥化第一养路工区道岔综合加固、洗马养路工区养护曲线等13个单项经验。1965
年7月27日—30日,哈局召开桥隧维修交流经验巡回现场会,参观南岔、林口、鸡西工务段7
座桥梁、1座隧道和2座涵渠,交流晨明桥梁工区采用高强度螺栓、月牙型垫片挤严轨缝,通
天屯桥梁工区采用5层抹面补修隧道衬砌,鸡西桥梁工区翻修破损涵管等经验,并制订桥隧工
区学赶孙家工区提高设备质量的规划。上述两次线桥现场会议制订的规划,每年检查鉴定1次
,从而提高了设备质量和工区管理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线桥维修正常秩序遭到破坏,有章不循,职责不清,线路失修,
质量下降,钢轨伤损加速。1969年冬运中,哈局共发生钢轨折损292根,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1970年2月,汤林线缓岭—伊春站间98公里和牡佳线八虎力—孟家岗站间519公里连续发生两
起钢轨折损列车颠覆重大事故。是年,哈局工务部门共发生重大、大事故12件,为历年来最
多的一年。三棵树工务段有28个养路工区,1969—1970年抽调大量工人搞批判、搞专案、参
加工人宣传队,其中有13个工区只剩下1名工长和几名巡道工,以致1971年线路检查鉴定时,
该段担当的拉林—哈尔滨站间73公里线路全部不合格。
1974年冬季,三棵树工务段五常养路机械化大工区对管内32.5公里线路全部筛选接头石
碴,更换小碎石,清扫胶垫,调整扣件,做到接头稳固清洁,胶垫不串不斜,扣件紧固无锈
蚀。哈局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1975年10月,哈、齐两个铁路局贯彻中共中央9号文件,开展线桥设备整修,实现设备标
准化。1977年3月,哈局召开设备整修大会战会议,制订洗马式养路工区、晨明式桥梁工区、
细鳞河式巡道组验收标准。采用从“一”起步的做法,即夏修开始前,各工区、领工区和工
务段先逐级修1公里标准线路、1组标准道岔和1座标准桥梁。验收合格后作为样板,然后按样
板开始夏修作业,并把开展标准线桥活动作为学大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劳动竞赛的一个主要
条件。是月,双城堡工务段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7月,哈局在
该段召开现场会,交流他们“六年学大庆,六年大变样,建段六年,四年实现零分(轨道检
查车评缺点分)”的经验。
从1978年开始把工务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线桥设备质量,保证行车安全方面来。推广横
道河子工务段洗马养路工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优质线路活动经验。1980年7月,
阿城工务段奋斗两年,于1980年第一个实现全段道岔全优。哈局和铁道部先后在阿城工务段
召开全局、全路道岔养护维修经验交流会,在此期间,还总结推广南岔工务段晨明桥梁工区
、阿城工务段阿城桥梁工区优质桥梁,鸡西和佳木斯工务段优质道口,哈尔滨工务段松花江
大桥巡守组及下城子工务段细鳞河工区巡道组等单项经验,促进优质设备全面发展。1981年
,哈局工务处总结推广虎林工务段补足道碴,全面起道,加强捣固,拨正轨向,推广优质曲
线和优质区间经验。阿城工务段奋战1年,1982年第一个实现全段正线曲线全优和12个区间优
质。哈局于当年6月在该段召开现场会。工务处确定每年组织2—3次联合大检查,抽调工务段
长、主任领工员、领工员及技术人员等,组成检查组,到各段检查工作。1983年,铁道部工
务局在阿城工务段召开全路曲线养护维修经验交流会,推广开展优质曲线活动经验。1984
年4月,铁道部根据全国铁路各工务段线桥养护维修工作改革试点情况,公布《线路保养标准
、维修周期和质量评定办法》、《桥隧涵维修周期和状态评定办法》和《工务设备技术指标
》,从6月1日起试行。7月5日,哈局布置从工区到工务段层层制定实现安全优质工区、工务
段规划,每年10月末全面检查,适时评定。是年,阿城、双城堡、虎林、下城子、佳木斯、
齐齐哈尔6个工务段被评为全国铁路仅有的6个部级安全优质工务段;鸡西、南岔2个工务段被
评为局级安全优质工务段。1985年,省内铁路阿城、双城堡、虎林、下城子、佳木斯、齐齐
哈尔、铁力、南岔、哈尔滨、林口、昂昂溪、让湖路12个工务段被评为部级安全优质工务段
,占全路的38.7%。绥化、横道河子、牡丹江、富裕、三棵树、林海等6个工务段被评为局级
安全优质工务段。
二、线桥养护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前,省内铁路养路工人使用大镐、耙子和撬棍等简易工具作业,体力劳动繁
重。运输料具用的平车需要8个人才能从线路上抬上抬下。1951年,中长铁路管理局借鉴苏联
莫德隆式小推车,研制成功单轨小车,全车重40公斤,2个人就可以从线路上抬上抬下,载重
量可达一吨。从此,淘汰笨重平车。1952年末,中长铁路管理局共有此种单轨小车1242台。
1953年7月1日,铁道部进行养路机械化试点。在哈尔滨工务段成立王岗机械化领工区,
配有从苏联进口的全套机械工具:T—5型轨道车1台,牵引平车2台,电动捣固机8台,链式电
动锯1台,电动枕木钻孔器2台,电动锯轨器1台,电动锯轨钻孔器1台,杠杆式拨道器2台,轨
缝整正器1台,枕木方正器1台。1954年,王岗机械化维修工队维修21公里,比手工作业提高
效率24%。1955年,双城堡机械化领工区成立。1956年,兰棱、三岔河2个机械化领工区成立
。这3个机械化领工区因主要机械设备不足,未能正式用机械进行养路维修作业。养路机械化
工作自1953年试点以后5年中,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技术力量不足,养路机械化的核心机械—
电动捣固机当时国内尚未生产,致使养路机械化工作得不到进一步发展。
1958年,在开展向“十·一”国庆节献礼活动中,铁路工务职工掀起养路机械化、半机
械化高潮。1959年3月,全路第一次养路机械化半机械化会议在山东泰安召开,哈、齐、牡3
个铁路局分别派出机械化半机械化代表队参加表演。鉴于当时全路工务部门的机械制造能力
、原材料及技术力量缺乏,会议确定以半机械化为主,机械化为辅的发展方针。半机械化的
核心是放下“洋镐”,实现捣固作业半机械化。是年5—12月,哈、齐、牡3个铁路局工务部
门都展开了各种半机械化养路工具的研制工作,制造出一批半机械化工具。主要有:滑轮小
车式捣固机、兰花式捣固机、杠杆式扒碴机、吊杆回填机、吊杆式拍碴机、起道小压机、拨
道器及清筛机等9项作业机具。随着大批半机械化工具的制造,养路机械化、半机械化工队数
量也在迅速增加,从1959年初的8个队到年末增加为126个队。但由于机械化来势迅猛,出现
了只抓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各工务段制造的机械都有粗制滥造现象,发电机不能正常发
电,甚至发不了电,电动捣固机使用时间不长就发热。双城堡机械化工队22种工具实际使用
的只有9种。机械化工队数量多,但操作者技术水平差,不能适应机械作业。为扭转上述现象
,1960年,哈、齐两局分别建立哈尔滨工务机械厂、电力段电机厂,齐齐哈尔电力修配厂、
工务修配厂等养路机械化专业工厂。1963年,齐、哈两局总结几年来养路机械化经验教训,
淘汰不适用机具,定型10种常用机具,各工务段按标准图纸生产,不准粗制滥造;培训技术
力量,全面整顿养路机械化工队,配备3种基本机械(简称养路机械“老三件”):22马力(
相当于今16.2千瓦)轻型轨道车及拖车,4千瓦发电机组和10台电动捣固机,组成夏集冬散
的养路机械化工队。每个工队由相邻的2—3个工区抽人组成,夏季组织在一起维修,冬季分
散回各自工区。加强养路机械化专业工厂建设,使1960年起建立的4个工厂初具生产“老三件
”的能力。1963—1966年,哈、齐两局共培训工班长500余人、小车司机400余人、电力技工
300余人,共成立机械化工队180个。交通部于1973年6月,在衡阳召开全国铁路第二次养路机
械化会议,选定18种机具,确定以推广73—1型四头电动捣固机(简称“一操四”捣固机)为
中心,以推广养路机械化大工区为重点。同年8月,绥化、哈尔滨、双城堡、牡丹江、佳木斯
、齐齐哈尔、昂昂溪7个工务段成立省内铁路第一批养路机械化大工区。每个大工区由2—3个
工区合并而成,管辖正线16—20公里。
“文化大革命”期间养路养桥机械化基本停顿。1976年6月25日,哈局召开养路机械化绥
化现场会,林口和北安工务段用自制的双缸双立柱式液压捣固机表演作业,标志省内铁路养
路机械化从电动向液压过渡迈出重要一步。同年末,哈、齐两个局共建250个机械化大工区,
有“一操四”捣固机1781台。1977年末,北安工务段研制成单缸78—1型液压捣固机,有自动
走行装置。铁道部于1979年3月召开全路养路机械化选型会议。会议选定沈阳、哈尔滨铁路局
的单缸液压捣固机为定型的主要样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设计的XYD—2型液压捣固机为定型
机(该机获得国家二等发明奖,哈尔滨铁路局为发明单位之一)。会议决定新机制造采取统
一安排,定点生产,避免工务段分散制造、质量低成本高的弊病。齐齐哈尔电力修配厂被列
为全路定点生产厂之一。会议后,液压捣固机在全国铁路普及使用,取消了扒碴机和回填机
。液压捣固机的镐钣每分钟4千次高速振动,有1500公斤下插力和搅动力,不需扒碴就可以完
成镐钣的插入和夹实石碴。比“一操四”捣固机捣固效率提高3倍,空吊板率减少到3%以下,
比规定合格率提高5%以上。年末,哈、齐两局有146个养路机械化大工区。到1982年末,哈、
齐两局有养路机械化大工区251个,其中90个使用液压捣固机,有液压捣固机391台。
1982年,林口工务段张洪达、郑贵显、哈局工务处隋景明研制成液压起拨道器。1983年
,YQB—1型液压起拨道器通过部级鉴定。该机将起道和拨道两种功能集于一体,其主要特点
是在任何工作状态下,都不侵入行车限界,不会发生撞机事故。比用撬棍拨道节省人工70%。
由工人弯腰拨道改为直立操作,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淘汰了近百年的齿条式起道
机。同年,林口起拨道器厂建立,产品供应全国铁路。1985年,林口工务段YQB—1型起拨道
器获国家四等发明奖。年末,林口起拨道器厂累计生产YQB—1型起拨道器4万余台。是年哈、
齐两局有养路机械化大工区432个,12千瓦以上发电机组487台,轻型轨道车431台。完成机捣
线路3924.09公里,占正线综合维修的97%。
新中国建立前,铁路养桥作业一直使用大锤、锛斧、扳手等手工工具,劳动强度大,工
作效率低,质量得不到保证。1956年铁道部在铁岭工务段召开养桥经验交流会后,哈局工务
处于1959年2月在哈尔滨工务段桥梁工区举办机械铆钉训练班,聘请桥梁大修队八级铆工孙树
贵讲课和示范操作,培养出32名机铆能手。同年3月三棵树工务段用旧内燃机改装成养桥动力
车,产生的压力可达10公斤/平方厘米。哈局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此项经验。各工务段都进
行养桥工具的改革。阿城工务段创造出多种形态的铣铲、镐头等工具头,可将工具头装在风
镐上进行铲麻面、凿除混凝土、支座垫砂浆等多种作业。哈尔滨工务段创造电动圬工钻孔器
,在圬工梁或墩台上钻孔取芯,检查圬工质量。钻一个直经40毫米、深度200毫米的孔,只需
10分钟。铁道部于1959年4月在上海铁路局石湖荡桥梁工区召开养桥机械化现场会议。在这次
会议的推动下,针对当时哈局桥隧建筑物主要是钢梁裂纹和铆钉松动的病害,把钢梁结构小
型改造及更换松动铆钉作为发展养桥机械化的主攻方向。1962年8月哈局工务处在蔡家沟桥梁
工区召开使用机械更换钢梁紧固铆钉现场会议。各工务段在代表队技术表演基础上,总结出
“八成焖火十成用,大红加风亮白铆”的烧钉经验和“紧三点,连续打,晃窝轻,机把正”
的铆合经验。会后编印成简明易记的《提高铆钉质量的几点作法》一文,深受工人欢迎,对
于提高钢梁质量起到一定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养桥机械化工作陷于停顿状态。从19
78年开始,各工务段增购空气压缩机和发电机,添置风动和电动工具,扩大养桥机械化作业
项目。到1985年末,哈局管内共有7个养桥机械化工队实现“三喷(喷砂、喷浆、喷漆)一铆
(铆钉)”。横道河子、鸡西、林口等工务段采用喷混凝土技术补修隧道衬砌,实现“四喷
一铆”。滨洲、滨北、绥佳线3座松花江特大桥及滨洲线嫩江特大桥上,安装固定风管,供桥
梁维修及巡守工清扫钢梁使用。横道河子、鸡西、牡丹江、林口、下城子、铁力、南岔、伊
春工务段组装成可以横移下道停放桥头路肩的宿营车,改善桥梁工人食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