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组织
1951年,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技术馆,主要担当技术宣传展览、先进工作方法推广、发
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采用等工作。1954年1月,齐局成立技术馆。1958年,哈、齐铁路局撤销
技术馆,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科研所)。1959年4月,齐局发出《关于建立全局科
学研究网》的指示,加强局科研所,并在主要站段及局中心医院建立科研室。1966年“文化
大革命”开始,铁路科研所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68年,哈局科研所撤销,人员解散,
只留10名人员留守,处理未完事项;齐局科研所虽未撤销,成为全国铁路运输系统唯一保留
下来的科研所,但许多人被送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或下放劳动。很多进行中的科研项目
被迫中止。1971年2月,哈局恢复科学试验基地,成立科学试验“五七”工厂。7月,恢复研
究所,但只负责新技术推广和科学技术普及宣传,以及参加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
1975年,哈局正式成立局技术改造会战指挥部,负责哈站下行场各项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科
研和施工。1976年,铁路局科研所逐步建立专业研究室,开展科研和科技攻关。1978年1月,
哈局正式成立电子计算所。同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铁道部制定和下发《科学研究工作
管理办法》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暂行管理办法》。哈、齐铁路局先后制定相应的办法和细
则,科研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正规。1979年11月,哈局成立减速顶①(①减速顶是安装在驼峰
编组场线路上,对溜放车辆进行制动调速的一种设备。)调速系统研究中心,专门进行减速
顶调速系统的科研和设计。1982年5月,齐局正式成立电子计算所,哈局电子计算所改为哈尔
滨铁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
1985年1月,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铁路科研部门均试行由运营费开支改为有偿
合同制,由研究型转向科研生产经营型。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和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当
年核减运营费100%,哈、齐铁路局科研所当年核减事业费30%。同年,铁路局利用核减下来的
运营费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用来支持铁路科技发展。
二、电子计算技术
哈、齐铁路局分别于1974年1月和1978年初,在各自科研所成立电子计算室,开展电子计
算技术研究和应用。1976年哈局将电子计算室划归局技术改造会战指挥部电控组。同年,哈
局建成1760平方米电子计算机楼,并着手进行DJS—C4型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1978年1月,
哈局正式成立电子计算所。与此同时,齐局组织科技人员到外局学习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
并参加DJS—C4型电子计算机调试和接机。1982年5月,齐局电子计算所正式成立。1983年10
月齐局并入哈局后,齐齐哈尔电子计算所隶属哈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领导,1984年10月改为
齐齐哈尔铁路分局电子计算所。哈局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子计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于1984年
成立局电子计算技术领导小组暨办公室,并在1985年7月于哈尔滨太阳岛召开扩大会议,讨论
和制定全局电子计算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及措施。决定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
、海拉尔、加格达奇、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分别成立电子计算所。
(一)电子计算机机型变革 1974年11月铁道部准许哈局购置1台DJS—
127型电子计算机,在哈站下行编组场进行单机自动控制试验。同年,黑龙江省科委、省
电子局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省电子所、黑龙江大学、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共同研制DJS—130
型电子计算机,1977年完成,在哈站下行编组场作为主控机进行间隔自动控制。1976年哈局
自筹资金120万元,又购置1台DJS—C4型电子计算机,1977年6月开始使用,1978年8月铁道部
分配给哈局1台DJS—183型电子计算机,1980年开始使用。1982年铁道部又调拨给1台PDP11/
24型电子计算机,哈局自筹资金60万元,再购置同类机1台,1983年8月两台PDP11/24型电子
计算机同时投入使用。1985年经铁道部科技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同意,哈局引进美国DESK
TOP系列微机25台。1985年12月30日经国家科委批准,将编组站信息系统与局计算机网络衔接
起来,拨款60万美元,在局电子计算机技术中心配置高档MV系列电子计算机,并确定用MV系
列电子计算机建设局电子计算机网络。
(二)电子计算机应用项目 哈局电子计算技术主要应用于数据处理、工业控制和科学
计算。主要项目有:哈局货运精密统计(含全局各站货物发送、到达、通过的品类和数量,
计算铁路的产值—吨公里,描绘货物流向图及其密度);哈局每日18点运输统计;哈站下行
场驼峰头部车辆溜放间隔自动控制;蒸汽机车牵引计算;滨州线哈尔滨—安达站间单、复线
区段列车运行图及其指标的计算;哈局运营指标汇总与平衡;哈局机务报表月、季、年统计
;哈局主要物资统计;哈局房建工程概算和预算;零担货票的制票、分析和统计;哈机务段
综合管理统计(含司机报单、计件工资、机车档案、材料核算、机车运用指标、机车的架修
、洗修计划)。从1974年直到1983年,哈局电子计算技术队伍、设备不断发展变化。1984年
开始逐步进行计算机网络建设。1985年初步建成全局运营管理计算机网络,是全国铁路首批
建成单位。其中包括车流确报系统、车流远期预报系统,运输收入预测系统、局月度货物运
输计划。哈局货物精密统计、局每日18点运输统计、蒸汽机车牵引计算、哈站下行场驼峰头
部车辆溜放间隔自动控制等12项成果均获局和铁道部科技奖励。1985年,哈局电子计算机网
络建设获黑龙江省电子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
三、减速顶调速系统
减速顶是铁路驼峰编组场进行车辆自动溜放间隔制动或目的制动的一种调速设备。它安
装在编组场线路钢轨内侧或外侧,无需外部能源,不用人工操纵。能自动判别车辆溜放速度
,每台减速顶都能独立地对超过临界速度的车辆起减速作用,对低于临界速度的车辆不起减
速作用。具有施工简单、对运输干扰少、安全可靠、维修方便的特点。减速顶与其它调速设
备结合、形成驼峰调速系统,用于驼峰编组场可提高驼峰编解效率,保证人身和作业安全,
实现驼峰溜放作业速度控制自动化。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70年代哈尔滨枢纽编组场编解能力非常紧张,经常出现开不
出、接不进货物列车的现象,迫使一些列车在中间站保留。哈站还出现间断性堵塞局面。为
了改变这种状况,1975年11月哈局成立技术改造会战指挥部,对哈站下行编组场进行全面技
术改造。经过充分地调研,并听取了铁道科学院运输研究所建议,开始探索和研制适合我国
驼峰编组场的新型调速工具—减速顶。参加研制的单位有哈局技术改造会战指挥部减速顶小
组、铁道科学院运输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动力系统液压教研室。在铁道部科学技术
委员会的积极支持下,科技人员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设计、试制出10台减速顶样机。经反
复试验,多次改进,采集了大量数据,证明性能可靠,效果良好。1977年4月,经过铁道部鉴
定,正式命名为TDJ101型减速顶(T表示铁路、D表示驼峰,J表示减速顶)。1977—1979年间
,在哈站下行场驼峰间隔制动设减速器,连挂区内设减速顶,包括测速、测重、半自动控制
的调速系统运营试验,安全连挂率达93%,为国内最高。第一次在我国调车线上甩掉铁鞋,取
消人工拧手闸制动,提高了车辆编解效率,改善了劳动条件,保证了人身和作业安全。1979
年10月通过部级鉴定,定名为:驼峰减速器与减速顶结合点连式调速系统。同年11月铁道部
批准成立“哈尔滨铁路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它是全国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的科研
、设计、生产、供应、安装、维修及咨询服务中心,服务于全路,面向全国。哈局减速顶调
速系统研究中心和哈局电子计算所是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
减速顶产品和调速系统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从1975年初的第一代101型减速顶开始,很快
又研制成功203、204型减速顶。到1980年,哈站下行编组场共安装曲、直线车辆减速器6台,
7501型车辆减速器20台,减速顶5000多台,风压、液压泵房两座和半自动控制系统。日编解
能力由2700辆提高到5000多辆,消除了重大、大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1981年成功地研制出
301、302型减速顶。1984年新研制成功TDJ101和102型加速顶,首先应用在南京车站编组场,
1985年研制成功TDJK型可控减速顶。当年还试制成功终端停车器,填补了我国驼峰减速顶调
速系统尾部设备不配套的空白。从1980—1985年,在全国铁路较大编组场、路外冶金、电厂
等30余处、推广应用减速顶调速系统,安装各类型加速顶、减速顶、可控减速顶近5500多台
(详见各编组场安装减速顶统计表),1985年荣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技术革新
1946—1948年,东北解放战争期间,铁路职工为修复线路和机车车辆,千方百计挖潜利
废,为以后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打下了群众基础。1950年5月,中长铁路管理局在职工
中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群众运动。管理局、分局和主要站段厂都设置负责合理化
建议的专职工程师,并组成合理化建议技术审核委员会。管理局总工程师组织各业务处提出
本系统年度合理化建议课题方向和技术革新主要目标,发给基层讨论补充,然后集中上来,
经局长召开技术会议审定公布,发动职工针对生产关键和技术薄弱环节提合理化建议。职工
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审核期限最长不超过7天。审核后,发给建议人采纳与否的通知书。对采纳
的建议,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合作试制与实施。对实施成功的项目,经组织鉴定,根据
效率效益给予建议人和技术革新者奖励。8月,齐局贯彻全国总工会、政务院发布的《群众发
明与合理化建议工作委员会条例》,在全局建立各级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开展群众合理化建
议活动。1951年,中长铁路管理局召开第一次先进工作者暨合理化建议代表大会。中长铁路
期间,全局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1575件,实现2100件。
1954年,铁路系统积极响应全国总工会“学习鞍钢王崇伦、张明山在生产中大搞技术革
新的经验”的号召,掀起大搞革新活动。哈、齐两铁路局都召开先进工作者暨合理化建议者
代表大会,发布《统一制造和认真推行使用先进工具的命令》,限期使用先进工具,取代落
后工具,推动生产发展。8月,哈局公布《发明、技术改进、合理化建议技术审核委员会暂行
组织办法及工作任务》。是年,全局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6974件,采纳2450件。
1959年,铁路系统贯彻“土洋结合,因地制宜,重点研究,全面展开”的方针,开展修
建高站台、低货位、土驼峰和实现机车整备、机车车辆检修、装卸、养路、施工机械化的群
众运动。、1960年,中共哈尔滨铁路局委员会为迎接铁道部召开的锦州、沈阳、哈尔滨3个铁
路局技术革新巡回现场会,提出“实现生产自动线、自动化和超声波、煤气化遍地开花”的
号召,到2月20日,全局实现45条生产自动线、52条联动线、85项单项自动化,向现场会(2
月24—28日召开)献礼。现场会后,全局制造出5754个“超声波强化器”,建成117座“煤气
炉”。但由于领导力量薄弱,规章制度破了不立,虽然制造了很多生产机具,推广的不多,
实际使用的也少。机械化比率提高了,而实际效果不佳,并且在材料、燃料上造成很大浪费
。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检查纠正“双革”秩序,重
新建立领导机构,制定管理制度。1962年10月,贯彻铁道部《技术革新工作管理办法》,对
确有实效的成果监督推广应用,对效果不明显的继续研究或废弃。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性革新处于无组织状态,哈局于1965的1月成立的技术革新
办公室也被撤销。1968年,各铁路局成立革命委员会后,由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负责技术
革新工作。1978年,齐局召开科技大会。会后,各铁路分局成立科研室,各主要站段成立技
术革新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重新开展。
1979年,哈局制定《技术革新管理细则》;各基层站段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的同时,编
制技术革新计划。1982年,国务院公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各铁路局都制
定相应的本局条例或办法,重新组建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指定科委办负责合理化建议的日常
管理工作。1983年10月起,哈局重大革新项目由局科委办安排,中小革新项目由铁路分局和
基层站段自行安排。1985年,哈局制定《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办法》
。
五、科研成果
(一)成果鉴定 1950年8月,铁路系统遵照全国总工会、政务院《创造发明技术改进及
合理化建议奖励条例》、《群众发明与合理化建议工作委员会条例》和《保障发明权与专利
权暂行条例》中有关技术鉴定的规定,开展技术成果鉴定。因科技成果多属一般性改革,统
由各铁路局合理化建议技术审核委员会组织鉴定。1958年,铁路局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局科
研所组织。1979年贯彻铁道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管理办法》,铁路局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
细则,规定成果鉴定分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三级。重大项目由局科委办组织鉴定,专业
系统项目由主管业务处和铁路分局组织鉴定。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项目,由
主管业务处编制推广计划,报请计划物资部门安排资金和材料。1985年10月,哈局统一公布
《科技成果技术鉴定和评审办法》,将科技成果分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二类,按铁路局
、铁路分局、基层三级鉴定。对能促进铁路运输、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设计参
数、设计、计算、测试、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方法等科学研究成果,由专家评审,发放评审
证书。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重要检测设备等技术成果,采取技术鉴定办法
,发放鉴定证书。
(二)成果奖励 1958年前,各铁路局按铁道部《创造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奖励
条例》的规定给予科技成果奖,并召开先进工作者暨合理化建议者代表大会,给荣誉和物质
奖励;举办展览会,宣传推广先进事迹、经验和成果。1958年,随着规章制度的“大破大立
”,成果奖励制度空有其名。1963年,贯彻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稍有恢复。“文化大革命”中,奖励被看成“物质刺激”,予以批判。1977—1978年,
哈、齐铁路局相继召开科技大会,选派优秀科技工作单位和个人先后参加黑龙江省科技大会
、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励全省铁路系统13个先进集体。
19名先进个人、42项优秀科技成果。齐局科学技术研究所李树荣和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左明
三参加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
1979年,国务院重新颁发1963年的两个奖励条例,哈、齐两局都制定《奖金等级批准权
限范围》,下发执行。1980年3月,贯彻执行铁道部《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试行办法》。是
年,齐局科学技术研究所“运输朽木化学防火剂获铁道部三等奖,哈尔滨站站场技术改造会
战指挥部“驼峰硅力敏测重器”和哈局第一工程处“磁化铁油漆颜料”均获铁道部四等奖。
1981年,齐局运输处、齐铁分局、齐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的“改进滨洲东部线运输组织的
研究”获铁道部二等奖。1983年,合并后的哈局制定‘优秀科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是年
,局奖励重大科技成果18项。1984年8月,哈局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对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中奖金额作了一次
较大幅度调整。是年,局奖励重大科技成果21项;给21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记功
并晋升一级工资;奖励3个先进集体、115名先进科技工作管理人员;奖励的软件成果比例占
40%,投入产出比达到1:18.7;本年支出科技成果奖金额占科技成果创利总额的8.4%。19
85年,哈局修订《优秀科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鼓
舞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局科技成果获得丰收,有25项通过局级鉴定,3项通过部级鉴定,
3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哈局齐齐哈尔科学技术研究所田庆丰和林海工务段马丛发明的
“严寒地区铁路隧道泄水洞通风融冰法”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林口工务段张洪达、郑贵显和
哈局工务处隋景明研制的“YQB—1液压起拨道器”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
中心的“驼峰减速顶调速系统的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局齐齐哈尔科学技术
研究所高羽等研制的“804朽木防火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哈局哈尔滨科学技术研究所
何建楠发明的“雷电流测量方法”获铁道部四等奖。给予通过部级鉴定和获得黑龙江省科技
成果奖的6个项目的科技人员晋升一级工资。
六、科技经费
从1958年省内铁路成立科研所起,科研所承担铁道部指令性项目,由铁道部按项目拨给
科学研究、中间试验和新产品试制三项经费;各基层单位承担铁路局指令性技术革新项目,
由铁路局在科技发展经费中拨付自行安排的技术革新、新技术推广项目经费。800元以下的列
各单位生产成本,超过800元的在更新改造费中开支。1973年起,科技发展经费每年由铁路局
计划处在更新改造中划拨,局科委办集中掌握使用。1985年,科技发展经费改为科技发展基
金,同时试行有偿合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