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冰 球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黑龙江地区的冰球运动于20世纪初最早在哈尔滨出现。当时居住在哈尔滨的俄国人组建 有“滑冰协会”,并有冰球活动。
    20年代后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韩孝彰、郑荣庭、李翰平等人曾组成过“爱好者”冰 球队。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俄侨事务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铁道学院等单位有冰球队 。其成员多为俄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参加的甚少。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铁路系统的火车头体育俱乐部和秋林公司俱乐部、红星体育俱 乐部的3支冰球队,常在道里商务俱乐部、道里体育场、南岗体育场等处的冰球场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黑龙江地区的冰球运动主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 尚志等少数市、县中开展。
    1949年,哈尔滨一中学生杨奎武、邓君海,六中学生孙树隆,七中学生王志恒,制革鞋 厂医务员卢春霖,毛织厂医务员邹绍衍,秋林公司职员修福喜、修福禄等人自发组织起“雪 冰”冰球队。1951年元旦,哈尔滨市体育分会在南岗体育场安排“雪冰”冰球队与俄侨俱乐 部冰球联队进行冰球表演赛,围观群众上千人,“雪冰”队以9:4获胜。齐齐哈尔市有些学 校和工厂于1951年组建冰球队,经常进行校际、厂际间的比赛。
    1951年,牡丹江市铁路系统有一些体育积极分子在太平路体育场(当时是公共汽车站) 开展冰球活动。1952年,牡丹江市中学体育教师关崇云和冰球爱好者穆长和、李清和、肖烈 等发起组织冰球队,队员中,还有两名日本人。同年1月参加在哈尔滨市举行的第一届松江省 冰上运动会,获冠军。
    1953年,首届全国冰上运动大会之后,尚志县朝鲜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朴东奎也组建起冰 球队,同年参加松江省第二届冰上运动大会,获得冠军。1954年1月,这个队代表松江省参加 在哈尔滨市举行的东北区冰上运动会冰球比赛,获得第四名。
    1954年,哈尔滨市有职工冰球队20多个,学校冰球队100多个。市冰上运动会设职工组冰 球比赛,有26个队参加。1957年哈尔滨市职工冰球比赛因队数多,分成甲、乙、丙3个级别进 行升降级比赛(每个级别内各有8个队参赛)。冰球在学校中开展活跃,一中、二中、三中、 六中等学校都建有冰球队。每年均举行全市中学生冰球赛,或在全市冰上运动会冰球赛中设 学生组。
    1956年冬,齐齐哈尔市为迎接全国冰上运动会,由市教育局拨专款为5所中学装备了冰球 队。
    1959年2月,牡丹江市举行首届冰球赛。参加的队有市业余体校、桦林橡胶厂、五金民器 制造厂、机车厂、火车头体协。比赛结果:市业余体校队获冠军、橡胶厂队获亚军。1960年 1月,牡丹江市举行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冰球赛,有7个队参加比赛,牡市一中、二中、朝鲜 中学分获前三名。
    1962年,哈尔滨市开始举行小学生间的冰球比赛。1965年,全市评出11个冰球基点校。 这些基点校之间经常组织比赛。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都有校冰球队参加全 市比赛。
    60年代初,哈尔滨市小学生中形成“土冰球”热潮。爱好冰球活动的小学生穿“冰滑子 ”持“土冰球拍”,在街头巷尾利用铁罐头盒作冰球进行模拟冰球比赛,街道大院内的儿童 也多有效仿。1962年,仅道外区育民小学校就有60个“土冰球队”。
    1965年,齐 齐哈尔市职工和中学生冰球队增加到30多个,小学生冰球队也增加到10多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内冰球活动中断。
    1972年,开始恢复。除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外,佳木斯市学校中也开展起冰球 活动。
    1974年,哈尔滨市评定出工程机械厂中学等11所冰球基点校;从当年开始,职工冰球赛 仍按甲、乙、丙组进行。
    1980年,鸡西市被国家体委列为冰雪运动重点地区之一,重点开展起女子冰球运动(后 于1983年组建起市女子冰球队)。
    1981年,齐齐哈尔市举行全市职工冰球比赛,第一机床厂队获冠军;市中学生冰球比赛 有14个队参加,第一中学获冠军;市小学生冰球比赛有17个队参加,龙沙小学获冠军。
    1983年,哈尔滨市成立起12支少年儿童冰球队,共350人,平均年龄11.5岁。1984年, 市女子冰球队成立,并于1985年首届哈尔滨冰雪节期间举行有4个队参加的女子冰球比赛。
    二、业余训练
    (一)哈尔滨市的冰球业余训练
    1955年5月,哈尔滨市创办市冰上业余体校,内设冰球班。第一批学员有一中的马占辉、 孙瑞斌、姚仁林、刘克升、郭瑞久、陈全英,三中的王熙岩、朱宝峰、.周家华、刘晔,还 有来自市工会、市公安局、车辆厂、制氧机厂的王仁周、张玉超、邱荣贵、王国臣、崔光田 、张志俊等。办班初期的教练员由市冰训班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兼任。先后担任教练的有修福 喜、修福禄、郭家彦、卢春霖、杨奎武、王志恒。后来,又聘请哈尔滨师范学校的张显忠、 一中的李克谦、十中的陈芳森担任过教练。
    哈尔滨市冰上业余体校冰球班建立后,于1958年1月参加在哈尔滨市举行的黑龙江省少年 冰球赛(领队赵乃乐,教练员张显忠)。当年2月参加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冰球锦标赛少年组 比赛,获冠军。1959年派出两个队参加黑龙江省少年选拔赛,一、二队分获冠、亚军。同年 12月派3个队参国省少年冰球比赛,一队获冠军(领队兼教练卢春霖)。从冰球班建立到“文 化大革命”开始,共向市冰球队输送30名队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余体校冰球班停办。1971年恢复训练,一队教练卢春 霖、二队教练金光、守门员教练张会君,队员50名。1973年从车辆厂借调李庆玉任小班教练 ,训练20名队员。1973年组队参加全省少年冰球集训比赛,获冠军。当年参加在吉林市举行 的全国冰上运动会,一队获少年组第三名,二队获第六名。1975年,参加在长春市举行的全 国冰球比赛,一队获冠军(领队刘志田,教练卢春霖、张会君)。1976年代表黑龙江省一队 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获少年组冠军。1978年代表黑龙江省一队参加 在佳木斯举行的全国少年冰球比赛,获冠军。1979年参加在长春举行的全国十六单位冰球比 赛,获冠军。
    进入80年代后,由于冰球班主力学员连年输送到各队,比赛成绩有所下降。1980年至19 83年,在全省和全国比赛中均未获得冠军(全省列第二、第三,全国列第三、第四)。1985 年2月,参加在大庆市举行的全国少年冰球赛,再次获得冠军。
    哈尔滨市业余体校冰球班自1972年以来,进一步贯彻“从小培养,多年训练,打好基础 ”的方针,在加强训练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员的文化学习,建立了舍监 制度,增聘了文化教员,并在选材中注意把住体检关,建立了学员健康档案。由于训练成绩 突出,1978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并第三次被评为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卢春霖被评为 全国业余训练优秀教练员。
    至1985年,哈尔滨市业体校冰球班向各优秀运动队输送学员200多名。其中许多人后来人 选国家队,达到运动健将。
    (二)齐齐哈尔市的冰球业余训练
    1959年,齐齐哈尔在各区建立业余体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市重点业余体校,内设集中食宿 的冰球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冰球业余训练中断。1980年,齐齐哈尔市选定12所小学校建 立小冰球队,由市体委提供冰刀、冰球杆和护具。小冰球队由学校体育教师和市体委指派下 队的教练员共同管理和组织训练。
    (三)牡丹江市的冰球业余训练
    1957年,在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中组建冰球队,由穆长和任教练,姜世俊兼教练。
    1960年,以市体校少年冰球队为主组建市冰球二队。
    1962年,崔兴俊任市体校冰球队教练。1966年,市体校冰球队(班)停办。
    1971年恢复重建,赵广全任教练。1972年,陈增强任教练。当年,参加全国冰上项目集 训比赛,获乙组冠军。1973年,赵广全回队任教练。1974年,参加全国冰上运动会冰球比赛 ,获第三名。1981年,参加全国少年冰球比赛,获得冠军。
    三、优秀运动队的组建和训练
    (一)优秀运动队
    由于全国冰球比赛绝大部分以各市为参加单位,黑龙江省除参加少数全国冰球比赛临时 组建省队外,均由各市分别组建优秀运动队进行训练。
    1.哈尔滨市冰球队
    哈尔滨市于1954年8月建立市冰上运动训练班,内设冰球队。同年9月调回在东北体育学 院竞技指导科的哈尔滨籍冰球运动员修福禄、卢春霖、邓君 海和长春的张家跃。此后又调进了太昌松、朴东彬、王荫芳、李万基、金满斗、杨奎武、王 志恒等人组成哈尔滨市冰球队。队长兼教练员修福喜。
    1961年初,哈尔滨市成立冰球二队,原市冰球队为冰球一队。调整后的一队教练为李万 基,二队教练为刘克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冰球训练停止,一大批队员分配到电 表厂、电线厂、电碳厂、车辆厂等单位。
    1985年冬,哈尔滨市少年女子冰球队纳入市体育工作队序列,改称为市女子冰球队,由 盛克俭、王国成担任教练。1985年,全省女子冰球邀请赛在哈尔滨举行,哈尔滨、齐齐哈尔 、鸡西、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伟建厂等5个女子冰球队参赛,哈尔滨队以全胜的成绩获第一 名。
    2.齐齐哈尔冰球队
    为迎接1955年全国冰上运动会,1954年,齐齐哈尔组建市冰球队,进行集训。教练是王 禹哲。队员有崔国良、庞捷、沈迪宇、李荣廷、陈升亚、谢焕发、王志良、赵海瀛、郎世和 、朱世义。
    1956年,齐齐哈尔市成立冰上运动训练班,内设冰球队。教练是葛万兴、邓君海(兼) ,队员有郎世和、邓君海、朱世义、崔国良、庞捷、李荣庭、陈升亚、沈迪宇、谢焕友、宋 在万、王志良、孙容卓。
    1960年,齐齐哈尔市成立冰球二队。教练为张家跃,队员有魏天顺、王国硕、黄本发、 梁作华、王喜春、张李齐、黄本万、崔义臣、金正玄、杨春义、邓守信、王福元、陈志民、 吴宝林。
    1962年,齐齐哈尔市成立少年冰球队。市少年冰球队实行逐级选拨、逐级训练,有时是 2个队,有时是3个队。同年,李洪军、刘久明、张作彬、鲁波、关小芳、郭俭等被选入国家 少年队。
    1983年,齐齐哈尔市组建女子冰球队。教练程永明、陈升平。队员20人。1985年,参加 在哈尔滨市举行的首次女子冰球邀请赛,获第二名。
    3.佳木斯冰球队
    1958年,佳木斯市组建市体育训练班,内设冰球队。第一批运动员共12人,教练吴柱石 (兼守门员)。1962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市冰球队撤销。1972年重新组建市冰球队。 1973年1月正式成立了佳木斯市体育工作队,庞维元任副队长兼冰球队领队,冰球队员16人, 教练王政平、吴柱石。1975年,冰球队员增加到20人,教练王政平、刘刚、吴柱石。1985年 市冰球队建二队和少年队。教练员为傅英奎(兼)、刘刚(兼)、李健民、段积武、赵建成 、董陆田,队员20名,二队队员15名,市少年冰球队员20名。
    4.牡丹江市冰球队
    1955年,牡丹江市体委从桦林橡胶厂、朝鲜族师范学校、火车头体协等单位中选拔队员 组建市冰球代表队,由曹文镇任教练。1956年2月,市冰球队运动员崔兴俊、李修贵被选人中 国大学生体育代表队,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1959年,正式组 建市冰球队,教练员曹文镇、崔兴俊。1960年,组建市冰球二队。1962年两队合并,领队金 东默,教练崔兴俊、孙瑞斌。后于1964年解散。1970年恢复训练。1973年正式建队,由崔兴 俊任教练。1974年,陈增强任教练。1977年,崔兴俊去市体校任少年队教练。1979年,董金 山任领队,教练为陈增强、尹东辉。1981年,崔兴俊回队任教练。当年,成立市冰球二队。 1982年,一、二队合并,领队陈增强(兼教练),教练崔兴俊。1983年,再次成立市冰球二 队,崔兴俊任领队兼总教练,教练为陈英勋。1984年,一队领队兼教练陈增强,教练王春江 、李国相。1985年,二队撤销。
    (二)运动训练
    省内各优秀冰球队的训练分陆训期与冰训期。陆训期训练重点是安排运动员身体的全面 训练和安排适量的专项技术(如一般队员射门,守门员防守球门等)训练。冰训期主要是专 项技术训练及战术训练,辅以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哈尔滨市的冰球训练,从解放初期到1956年,技、战术仍沿袭解放前俄侨的风格:夏季 陆上训练大多搞些田径运动,如长跑等,也搞些球类、自行车等提高耐力的训练,其间还搞 些在陆地上拨圆木球的专项训练;冬季上冰后进行运球、小传球配合和分组比赛。1956年到 1957年两年中,中国派出以黑龙江省运动员占大多数的国家冰球队到东欧和苏联访问和比赛 ,同时也邀请捷克、日本国家冰球队来国内比赛。1957年,国家在哈尔滨举行冰球教练员培 训班,请捷克著名教练库茨来讲学。1957年以后,哈尔滨冰球队开始重视耐力、速度、力量 、灵敏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同时配合进行滑行、滑跳、技术模仿等专项训练。60年代初期, 开始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并重视基本功练习和加强配合训练,在风格上形成了“积极主动, 勇猛顽强,以我为主,以快为主”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冰球运动中断。1971年开始恢复。同年,从国外传入了 弹射技术和运球横拉球过人技术;滑行上,刀的弧度增大,加大了转弯时身体的倾斜度,使 用单、双脚内外刃急停,脚下灵活性增强。
    70年代,加拿大教练欣德马什·伊文斯来哈尔滨介绍冰球训练经验。80年代,原苏联达 拉索夫教练来哈尔滨进行冰球讲学,哈尔滨冰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学习了原苏联冰上、陆地混 合训练法、陆地综合训练法和大运动量训练法,提高了冰球运动训练水平。
    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地的冰球训练方法大体上和哈尔滨相同。
    四、运动水平
    黑龙江省冰球队(主要以省内各市为参赛单位)从1955年到1985年,在历届全国冰上运 动大会、全国冬季运动会和全国冰球甲级队比赛中,运动成绩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自1972年以来,国家冰球队的运动员中,黑龙江省运动员一直占大多数。从1972年到19 85年,先后8次参加世界冰球锦标赛C组和B组比赛。其中,参加C组比赛的成绩是:1972年获 第三名,1973年获第5名,1974年获第六名,1978年获第四名,1983年获第三名,1985年获第 三名。参加B组比赛的成绩是:1979年获预赛第五名,1982年获第七名。
    五、场地与器材
    40年代,随着冰球运动的开展,黑龙江地区建有一些设施简单的冰球场地。场地是正方 形、面积比现在小,场地四周立有约30厘米高的木板界墙,界墙四角为直角。球门呈长方体 ,横梁立柱均用四楞木结构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按照国家体委《冰球比赛规则》,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 等市均先后新建了冰球场或利用原有的运动场部分场地在冬季浇冰球场。场地长61米,宽30 米。场地四周围有牢固的1.15—1.20米的木板界墙,界墙的四角为3.5米,后又增至4.5 米半径弧型角墙,球门线距界墙3米。木板墙上装有线编织的保护网。球门使用金属管材料焊 接制成。比赛场地装有电灯。随着比赛中冰球运球速度的加快和阻截冲力的加大,界墙的半 径也由4.5米,改为6米,直至8米。
    80年代,哈尔滨市冰球场界墙上装有1.6米高的有机玻璃板。界墙由原来木质发展为可 塑材料制成。哈尔滨市的冰球场主要有:哈尔滨市第二人民体育场冰球场、南岗体育场冰球 场。1973年,在市文化公园建成黑龙江省第一个人工制冷露天冰球场。1982年在人工制冷露 天冰球场的基础上加盖建成黑龙江省第一座人工制冷室内滑冰馆,建筑面积为9200平方米, 冰面面积1830平方米,有4000个观众席位,常年用作冰球、花样滑冰训练和接待国内外重大 比赛。
    齐齐哈尔市的冰球场主要有:齐齐哈尔市人民体育场冰球场、齐齐哈尔市鹤城体育场冰 球场。齐齐哈尔市球类运动场在冬季都划出部分场地浇冰球场。齐齐哈尔市人工制冷冰场于 1979年建成,面积1800平方米。该场地可用于速度滑冰和冰球的训练和比赛。人工制冷冰场 多次接待国家、省和市级冰上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
    牡丹江市公园体育场始建于1956年。1958年修木制跑道牙子,场内有400米跑道8条,夏 季为田径场地,冬季为速滑和冰球场地,多次接待全国和省级速度滑冰和冰球比赛。1972年 ,牡丹江市在北山运动场东南角修建了露天灯光球场,亦称北山冰球场。冬天打冰球,夏天 打篮、排球及羽毛球。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多次全国及全省冰球、篮球比赛在该场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1956年初,黑龙江地区使用的是日本人留下来的或加拿大产 的一些冰刀鞋和冰球拍。当时,哈尔滨市能生产护具。护胸是用毡子、皮革块制成,护腿用 帆布和毛毡制作,护腿里层加入藤竹条。护帽没有严格要求。守门员只带铁网状面罩,一手 握拍一手带着和握拍手套一样大的圆型挡球手套。冰球杆是独木杆,拍角前宽后窄,冰球杆 为平直拍面。
    1956年—1957年,作为国家冰球队的黑龙江省运动员出国比赛归来,学习国外经验,促 进了省内冰球护具质量和样式的革新。护腿采用硬厚钢纸、毡子与皮革块制成,裤衩兜装钢 纸护板。冰球拍拍角放宽改为弯面。70年代初,罗马尼亚冰球队、加拿大冰球队来访,又促 使冰球护具有进一步的改进。护具改用塑料代替钢纸,海绵取代了毛毡。冰刀刀刃从手工架 子磨改为磨刀机磨沟刃。比赛时要求冰球运动员戴塑料护帽。80年代后,冰球护具材料向轻 便、坚硬和安全方面发展,多采用轻便质泡沫和硬质塑料。少年和女子冰球运动员参加比赛 时,除护帽外,还要求戴上塑料或铁网面罩。冰球刀改用硬质塑料与金属压合制成。冰刀刃 部由平刃改为沟刃。
    冰球运动员服装,50年代和60年代用毛线编织,70年代发展为尼龙针织,80年代则采用 网眼材料制做。生产冰球护具的厂家有:哈尔滨体育用品厂、齐齐哈尔市器材厂。生产冰刀 的厂家有齐齐哈尔市冰刀厂。
    六、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冰球高级教练员4名,一级教练员13名。其中,高级教练员是:
    李万基
    哈尔滨市体委副主任
    沈迪宇
    齐齐哈尔市体委副主任
    孙梦熊
    哈尔滨市冰球队教练员
    卢春霖
    哈尔滨市业余体校教练员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冰球国际级裁判员3名:
    杨家弟
    黑龙江省体委冰雪处处长
    张显忠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
    白其斗
    齐齐哈尔市体委副主任
    有冰球国家级裁判员19名:
    阎 钟
    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副教授
    王荫芳
    省体育科研所科长
    李育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
    吕惠莲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
    王维国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
    郭绩华
    东北农学院教师
    李长江
    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培训中心干部
    刘世谦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
    辛延平
    齐齐哈尔机床厂技工校教师
    韩世昌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
    姜永高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师
    李惠恩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
    季成斌
    哈尔滨市军体校教练
    尹东辉
    牡丹江市体委科长
    崔俊生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教师
    赵炳君
    佳木斯造纸厂工会干部
    洪 禹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教师
    王正武
    哈尔滨铁路体协干部
    杨余生
    哈尔滨建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