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世界上第一台自行车1839年诞生于英国的苏格兰。1896年被列为第一届奥运会比赛项目
后,自行车运动在欧洲开展广泛。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一批爱好自行车运动的俄国铁路
员工涌人哈尔滨,使黑龙江地区出现了自行车运动。1910年,中东铁路当局在哈尔滨道里药
铺街(今红旗街)修建了1处周长250米、宽4.95米的坡形跑道的自行车赛车场(今红星体育
场),以俄国人为主的铁路员工,经常在周末到该场参加自行车竞赛活动。20年代,中国政
府收回中东铁路所有权后,1927年,自行车场更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公共体育场。该场侧重
开展田径、球类等项目,同时也因器材原因,自行车运动逐渐冷落。东北沦陷时期,自行车
运动在黑龙江地区更是很少有人问津。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苏联侨民会接管了赛车场,
自行车运动有所恢复,一些苏侨和少数中国人有时进行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行车运动逐渐普及。1950年,苏联侨民协会将赛车场移交给
哈尔滨市体育会。当年7月8日,哈尔滨市举行首届自行车比赛。根据当时赛车极少的情况,
比赛分赛车(铁轮、木轮两种)、普通自行车两组进行。项目有250米、500米、1000米个人
赛和7.5公里团体赛。高崇新获250米和1000米两项木轮赛第一名,王玉振获1000米铁轮赛第
一名。当时在哈的一些苏联侨民也参加了比赛。
1951年6月,哈尔滨市苏联侨民青年联盟委员会邀请东北地区自行车冠军大连队,与哈市
中、苏(侨)自行车爱好者在红星体育场赛车场进行了友谊比赛。此后,哈尔滨的自行车爱
好者,时常利用假日和工余时间举行小型自行车比赛。
1951年,齐齐哈尔市自行车代表队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东北区首届田径、自行车运动会,
并获团体冠军。这次代表队的领队为关锡昆,队员有黄金财、张惠骥、杜兆明、周茂章、孙
树仁。1953年,由关锡昆、张惠骥任领队(张兼队员),黄金财、杜兆明、周茂章、孙树仁
为队员组成的市自行车代表队,参加在沈阳举行的第二届东北区田径、自行车运动会,再次
获得团体冠军。
1953年6月,哈尔滨市第六届运动会上设有自行车比赛,有男子1500米、5000米、10000
米和女子1500米、3000米、5000米6个项目。
1955年10月,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工人路天庆代表一机部参加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会
自行车比赛,获田径场3000米第六名。
1956年9月,哈尔滨市举行工人田径、自行车比赛大会,张绍君获男子1500米冠军,宋加
昌获男子5000米冠军,曹柏明获男子10000米冠军,徐秀珍获女1500米、3000米和5000米3项
冠军。
1958年,哈尔滨市开始在职工群众中组织公路自行车比赛。当年,在动力区和平路上举
行1500米测验赛,有5名职工的成绩达到运动健将标准。他(她)们是: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的
曲洪普、沙秀兰(女)、齐文琴(女),铁路印刷厂的肖英巨和龙江工具厂的宋加昌。嗣后
,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哈尔滨市于1958年组建自行车集训队,有曲洪普、耿宝平、李
东山等15人(男7、女8)参加集训。当年12月,与黑龙江省自行车队在南京共同训练,后合
并为省集训队。
1959年4月,齐齐哈尔市自行车运动员于淑清、王秀奎、雍喜文、孙树仁、王淑文、田景
雨,在黑龙江省、陕西省、北京市、北京石油学院四单位自行车赛中,运动成绩达到运动健
将标准。
1959年6月,哈尔滨市第七届运动会设有公路自行车比赛,项目有25公里和100公里。这
次比赛以区、县为参加单位,共有29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结果,南岗区以20分名列第
一位,道外区和宾县各得18分,阿城县得16分,肇东县得6分。
60年代以来,哈尔滨市用普通自行车进行比赛的单位日渐增多,一些基层单位举办运动
会,多设自行车比赛项目。1961年,举办一次全市自行车比赛,几百名参赛者均用普通自行
车进行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鹤岗、佳木斯、牡丹江市也开展有自行车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省内群众性的自行车运动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恢复
。哈尔滨市继续在职工中开展自行车运动,多次举办职工公路自行车比赛。比赛路程逐渐延
长,80年代出现有男子100公里、女子50公里的长距离比赛。参赛者全是工厂、企业的业余自
行车爱好者,男、女选手人数有六七十人之多。
第一次全省自行车比赛是1958年4月在牡丹江市举行的全省自行车选拔赛。赛后,选出男
、女运动员10人,参加了当年5月在长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
1959年7月,黑龙江省举行第一届运动会时,自行车为表演项目。1964年8月举行第二届
省运动时,自行车列为比赛项目。此后的历届省运会,自行车未再列入比赛项目,亦未举行
过全省性自行车比赛。
二、省自行车队的组建和训练
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1958年10月,黑龙江省体委决定组建省自行车集训队。12月14日
在南京冬训时与哈尔滨市自行车集训队合并成立黑龙江省自行车集训队,共32人。领队于占
才,副领队许开墀。男运动员17人,来自哈尔滨的有宋加昌、曲洪普、李东山、肖英巨、路
天庆、张传江、耿宽平、安会敏、许宏,来自齐齐哈尔的有雍喜文、孙树仁、杜兆明、王秀
奎、田景雨、马长福,来自鹤岗的有张永吉、高贵斌。女运动员13人,来自哈尔滨的有齐文
琴、沙秀兰、刘翠珍、刘素萍、杨振环、徐秀珍、李桂兰、孟相茹、刘敏丽,来自齐齐哈尔
的有于淑清、王淑文,来自牡丹江的有齐桂芝、林秀珍。
1959年3月中旬,队伍进行一次调整,部分运动员离队。后从佳木斯调于金娥、王桂芝人
队。至此,全队共有运动员22人。其中,来自哈尔滨的12人、来自齐齐哈尔的6人、来自佳木
斯的2人、来自鹤岗的2人。在22名运动员中,有工人16人、干部4人、教师1人、学生1人。
建队初期,队内没有教练员,且训练器材严重缺乏。当时仅有6台车,其中2台是坏的。
哈尔滨市队带来13台车,其中有7台是哈尔滨自行车厂出品,6台是捷克26型赛车。完整车辆
平均2人1台。来自齐齐哈尔市的运动员大都是自备车辆参加集训。在这种条件下,运动员仍
保持有很高的训练热情,提出了“为祖国争荣誉,为全运会作贡献”的口号,不断掀起大运
动量的训练热潮。没有教练就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技术研究指导小组,采用群众路线的
教学方法,由技术指导组提出计划,通过群众讨论具体实施。训练中提出以“累不死”为原
则,坚持大运动量训练,每周进行10次训练课,每天训练5—6小时。运动员除了正常训练外
,还利用早晨提前出操和晚饭后的业余时间自觉加量训练和进行个人间比赛。
1959年7月,为加强训练的技术指导力量,从哈尔滨体院借调刚到学院任教的苏联莫斯科
中央体育学院毕业生孙显墀来队担任教练。许开墀调回哈尔滨市工作。
孙显墀到队后,训练步入正轨,安排科学,节奏明显,注意分别对待。对车队的训练起
到了淬火加钢的作用。孙显墀还为全国教练员详尽介绍了赛车场自行车的竞赛规则、训练方
法、赛车场技术等,为我国赛车场自行车项目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9年9月,黑龙江省自行车队组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组成人员有:
领队于占才,教练员孙显墀。
公路男运动员:雍喜文、宋加昌、王秀奎、李东山、田景雨、张永吉。公路女运动员:
沙秀兰、刘素萍、李桂兰、齐文琴、王淑文、刘翠珍。赛车场男运动员:曲洪普、孙树仁、
高贵斌。赛车场女运动员:王桂芝、孟相茹、徐秀珍、于淑清。
在第一届全运会上,黑龙江省自行车队取得男子公路团体第二名、男子赛车场团体第三
名和女子赛车场团体第二名。有8名运动员取得9项前六名,其中有两项第一名。
黑龙江省自行车队建队一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有关方面认为,这是坚持思想政治工
作,激发了运动员的上进心,自觉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结果。
第一届全运会后,省自行车队进行了调整,教练孙显墀回哈体院任教,王秀奎、齐文琴
任助理教练。从哈尔滨、鹤岗、佳木斯、齐齐哈尔、双鸭山、伊春等地补充了一批新队员入
队。
1960年5月,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锦标赛,有10名男、女运动员人选国家自行车
集训队,并有2男3女代表国家队参加了9月的中蒙比赛、10月的中德比赛。在比赛中,于金娥
获公路团体赛第二名,通过了健将。曲洪普、张永吉也是赛车场的主力队员。
对1960年的训练工作,省自行车队在总结中,既肯定了成绩,也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缺乏理论指导,偏重思想、战术的大运动量训练,而忽略了技术训练。如身体训练
时认为,跑得越快时间越长越好,举重蹲腿越多越好。当发现体力不好、速度不快、成绩下
降时,多半是检查思想鼓干劲,加大运动量,而缺乏对技术进行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和改进
。另外,公路组在广州冬训盲目于骑行,忽视了身体训练,导致体能下降,再加上往返途中
的劳累,营养不佳,有的患了肝炎,有的摔伤,致使比赛成绩不理想。
1961年上半年,北京体院毕业生郑英才来队任教练。
1962年,根据新、老队员不同对象,安排不同内容的训练比重。对健将级运动员以治疔
为主,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专项以赛车场团体为主,相应提高个人单项成绩,因材施教,精
雕细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对二级以下运动员,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多
年系统训练,取得较好效果。
1962年冬训在上海进行。冬训中,对训练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了分组训练。全队
分成短组和中长组。郑英才负责中长组,齐文琴负责短组。对各组都分别安排有不同的训练
内容和训练重点。初步做到每人有1份计划,训练内容、手段、运动量、比重安排都能因人因
项有所不同,尤其对女运动员按例假期做出了不同安排。队内并建立有训练日记制度,使运
动员能较好地理解教练意图,教练员也能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及完成计划的情况。
1962年增设副领队1人,由王秀奎担任。
1962年冬训比较成功,但4月份返回哈尔滨后临时任务太多,对训练干扰很大。6月份,
为迎接全国篮球分区赛,全队停训卖票。男队又去庆安劳动1个月。全年中断训练累计约4个
月。加之队伍调整,队员情绪不稳定,对训练工作也造成一定影响。
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系统训练逐渐恢复。当年冬训在北京进行。冬训中,主
要进行一般耐力为基础逐渐加强速度耐力训练。在基本期专项速度耐力提高的基础上,绝对
速度也有相应的提高,利用公路训练安排一定专项素质训练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基本技术训
练重点提高赛车场团体赛的配合技术,交换位置、尾随时骑行的直线性,换位后速度的衔接
,狠抓了弯道技术的重心位置和弯道踏蹬技术,俯冲技术也有明显提高,坚持每次课后改进
技术10—15分钟。当时,省自行车队的基本技术,尤其是团体配合和起车在全国居上游水平
。
1963年,领队李风鸣,教练郑英才、齐文琴。
1964年于占才任领队,吴允林任教练。为了充实后备力量,从全省冰上
运动队和第二届省运会自行车比赛中选调了部分运动员。
当年冬训在无锡进行。冬训期间,全队骑车到上海观看日本女排的训练(当时,国家体
委在上海召开现场会)。在日本女排训练法的推动下,冬训中进一步加大训练量,周训练课
时达到40小时左右,每次训练课长达5—6小时。为了保证训练取消了午睡制度,改变了开饭
时间,午饭一般都在下午2时左右。综合训练4小时左右,运动员的汗水把地面滴湿一片。运
动员在大运动量后出现头晕、呕吐、血压不稳定,甚至出现血尿的情况下,仍能自始至终地
进行训练。冬训后,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有了提高,100公里团体计时在沙石路用钢丝圈突破了
3小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专项能力,调整强度,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决定男子公路组由宋
加昌、肖英巨带队,王景顺、孟宪臣、宋保富、陈博、张德和一行7人,长途拉练到北京,全
程1400公里,用10天时间到达。这种长途拉练的训练方法,成为全国公路自行车训练的创举
。《体育报》对此作了报道。
1965年初,为迎接第二届全运会,全队认真地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全国
自行车运动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制定了新的训练方案。方案主要内容是:训练周期以小周期
为主,男子25天、女子20天为1个训练周期,强度逐渐直线上升,3周后作1周调整;赛车场运
动员以间歇训练为主,公路运动员以变速为主。
为更好地完成全运会任务,1965年3月,省体委决定省速度滑队教练孙显墀带领速滑运动
员袁英一、杨少华参加全运会自行车比赛。8月,随队到北京训练。
1965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运会队伍组成:
领队于占才,教练孙显墀、吴允林,助理教练沙秀兰。
赛车场男运动员:曲洪普、刘玉民、袁英一、杨少华、张圣铭。
赛车场女运动员:徐凤贤、范桂莲、刘惠珠、王金华、张丽娟、张艳杰。
公路男运动员:宋保富、董志新、孟宪臣、张德和、崔振江、王锦顺。
公路女运动员:李桂茹、王淑英、张继茹、刘素萍、张玉华。
在第二届全运全上,黑龙江省自行车队以69.5分获赛车场总分第二名,共获1项冠军、
5项第二名、8项第三名、3项第五名、2项第六名。
全运会后,省自行车队进行了总结,认为在第二届全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是队伍发展中的
第二个高潮,但训练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影响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训练中,主要是机械
地执行每次课5小时的规定,强度上缺乏节奏,致使范桂莲、张德和等几名主力队员训练过度
。公路组训练中运用短段落过多,超长训练过少。赛车场组训练中主项练习太少,安全要求
不严,致使王景顺、王金华、刘惠珠、李桂茹等摔伤影响了实力。队伍的管理抓得不紧,公
路组思想比较混乱。决赛中,男子180公里(大组)利用线路向距终点1000多米冲刺,但3名
队员不能齐心协力,而是互相依赖,失去了一次夺标机会。赛车场男子4公里团体按实力可突
破5秒大关,破全国纪录。由于准备活动不好,未发挥出平时训练水平。
1965年冬训在哈尔滨进行。在沙曼屯原“体育城”的暂设工程——大食堂训练,条件十
分艰苦。但运动员仍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冬训中注意解决了如下几个关系:身体训练与
专项技术训练的关系;强度、密度、运动量之间的关系;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关系;突出
强度和主项需要的关系;力量和力量耐力及速度耐力的关系;主项肌肉群和副项肌肉群的关
系。
1966年2月,领队于占才、教练吴允林相继离队。王治文任领队,教练为曲洪普、郑英才
、范桂莲。
1966年6月,在太原参加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获1项第二名、1项第三名、2项第五名
、1项第六名。当年7月,日本自行车代表团访华,袁英一、
刘玉民选调到国家队迎战日本队。中国选手与日本队进行了7个项目的两轮比赛,以14:
0战胜日本队。比赛中,袁英一参加4公里团体赛,两次获冠军,并获4公里两次第二名,10公
里1次冠军、1次第二名;刘玉民获200米两次第二名、500米1次第四名。其中,袁英一以13′
43″的成绩打破男子10公里全国纪录。
1966年11月,刘玉民人选国家自行车队参加在金边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
为4公里团体赛冠军队员之一,并获200米争先赛第三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行车队训练中断。1970年,队伍解散。
1978年初,重新恢复组建省自行车队。董志新任领队兼教练。
男队员:王瑜(来自海拉尔)、周伟与苏景文(来自松花江)、朱建伟与刘振海(来自
哈尔滨)、张金林(来自海拉尔)、王忠滨(来自鸡西)。
女队员:宋佩梅、刘凤香、金波、王磊(来自哈尔滨)、赵霞(来自松花江)、王秀华
与赵艳霞(来自黑河)、曹连春(来自佳木斯)、齐晓霞(来自鸡西)。
1978年底,调已转业的张永吉、刘玉民回队任教练。
建队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争取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创造好成绩,选材上以赛车场运动员为主
,要求有一定的训练基础,便于进行突击性训练,故队员中大部分人来自冰上运动队伍。
队伍重建初期,缺少器材。哈尔滨市业余自行车运动员刘相柱(哈尔滨标准件厂工人)
、刘宪夫(哈尔滨轴承厂工人),利用业余时间来队协助整修车辆,零件不足就用普通件代
替或到工厂加工修配。由于器材奇缺,往往影响训练,直到1980年尚达不到每人1台车。
1978年11月到北京冬训。为节省开支,住在国家体委赛车场看台下。室内没有取暖设备
,房间四面透风;利用包装箱的板子和砖头搭起当床,并上街“打游击”吃饭,条件非常艰
苦。
冬训中,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运动员严格组织纪律,发扬
艰苦奋斗精神,珍视每一堂训练课。有时场地冻了就用喷灯将冰烤化,用布擦干后再训练。
有时到戒台寺爬坡训练,往返60多公里,运动员脚冻麻了,就推车跑步取暖,人人都能达到
训练的骑行量。
1979年9月,组成黑龙江省赛车场自行车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
领队:张戬,教练员刘玉民、张永吉、董志新。
男队员:王忠斌、张金林、刘振海、周伟、朱建伟、王瑜。
女队员:曹连春、王秀华、齐晓霞、金波、刘凤香、赵霞。
在第四届全运上,黑龙江省自行车队只在男子4公里团体追逐赛中,由王瑜、张金林、朱
建伟、刘振海获第六名,王秀华在女子1000米争先赛中获第六名。
第四届全运会后,队伍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张永吉离队,赵魁元任领队。
1980年6月,吴允林任领队,宋加昌、曲洪普、徐凤贤相继回队担任教练。8月,赵魁元
、董志新离队。调整后的男队员有19人,女队员有12人。
1981年初,调入刘相柱任机械员。2月,牟春生等9名队员离队。9月,女队从七台河、呼
盟、呼兰、齐齐哈尔、鸡西等地补充5名队员入队。
从1981年起,黑龙江省自行车队训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进一步研究国内自行车运动
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队特点,探索走自己的道路;着重抓好队伍思想作风建设、身体
素质和基本技术三个基础;同时注意科学选材,从家族遗传、年龄、体态、素质等方面观察
选拔后备力量,提高选材水平,为队伍向更高水平发展创造条件。
1981年,在北京冬训,由于人员骤增,原本紧张的器材更加紧张。加工安全帽困难就购
买建筑用的柳条帽,车辆不足就2人1台车(后来,通过修旧利废发展到1人1台车)有的公路
车、场地车还要合用1个前轮,有的车圈几乎天天都要平1次。气候寒冷、刮风下雪也从不间
断训练。艰苦的训练不仅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了较好成绩,也培养了良好的思想作风。朱
建伟在全国冠军赛记分赛中被青海队员刮倒,摔掉一只鞋,爬来后发现车辆未坏,顾不得穿
鞋光着脚就上车继续比赛。对这种拚搏精神,在场的数万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这一
场面被电影《神行太保》的剧作者纳入剧本之中。
1982年的训练着重为第五届全运会铺量,提高专项能力。男队以4公里团体为主安排训练
计划,注意短、长组的分组安排。女队则以提高个人实力为主。冬训在山东威海进行,当地
坡路较多,气候适于提高专项耐力。冬训比较系统,全面身体素质训练针对性较强,专项训
练周安排结构比较合理,在坚持大运动量的基础上狠抓了坡路训练。通过冬训,专项能力有
明显提高,尤其是力量耐力素质得到提高,为全年训练、比赛奠定了基础。转入基本期之后
突出了赛车场中上强度的配合训练。男队这种练习在80%左右。提高和改进了配合技术,同时
解决心肺功能,提高速度耐力水平。女队较多地采用单人或二人的间歇训练,提高速度和速
度耐力。这一阶段训练节奏明显,训练课质量较高,运动成绩出现跃进。上半年比赛,男队
以良好的竞技状态,用永久牌赛车第一次获得4公里团体赛冠军。
1982年9月的全国公路自行车比赛是第五届全运会比赛的一次预演。队伍到大连后着重抓
了适应比赛的量和强度,并专门研究地形特点,进行战术模拟训练,立足点放在争取团体取
胜。经过艰苦拼搏,女队获得70公里大组团体第二名和1项第六名。男队由于思想混乱,准备
不够充分,团体赛时摔伤,大组弃权。
1982年6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自行车比赛,黑龙江省自行车第一次取得男子4公里
团体冠军,并取得2项第三名,3项第六名。1982年8月,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自行车冠军赛
,取得2项第二名。当年7月,在太原参加全国青年自行车比赛,成绩突出,获5项第一名、1
项第二名、1项第三名。
为迎接第五届全运会,1983年初组建男子公路组,张永吉任教练,并借调徐凤贤任女队
教练。
1983年9月,组队参加第五届全运会。
领队吴允林,教练刘玉民、曲洪普、张永吉、徐凤贤。医生谢春城、鲁宁。
男运动员:朱建伟、张金林、王忠斌、周伟、陈祝彤、顾海实、李可言、刘振海、李佰
军、姜学华、潘洪顺、王校军、马奎龙、祁玉军。
女运动员:王秀华、赵霞、白玉环、景红、崔明花、姜凤英、齐秀芬、陈香梅、汪玉杰
、张兴艳。
在第五届全运会上,男队潘洪顺、姜学华、李可言、朱建伟获4公里团体赛第三名,并打
破全国纪录,姜学华、潘洪顺分获男子4公里冠军和第三名;女队获3公里团体、70公里团体
、1000米争先3项第六名。女队员崔明花在70公里大组比赛中,距终点800米处摔伤,锁骨骨
折仍推车跑到终点。这种顽强拼搏精神受到大会表扬。
1984年1月,省自行车队归属省体育工作三队。在此之前,为迎接亚洲锦标赛,姜学华、
潘洪顺调到国家自行车队集训。
1984年训练工作的重点是调整队伍,充实后备力量,医治创伤。冬训在哈尔滨进行。全
面身体素质训练以力量和力量耐力、一般耐力为主,专项训练以练习台为主,采用长时间骑
行、短间歇、高频率、变速度等手段交替进行。经过一冬实践证明,运用练习台训练,对发
展频率、改进技术、保持专项能力有一定效果,但对提高速度不够明显。
1984年11月,女队在北京冬训,后进行短程拉练,从北京出发到达威海,全程1105公里
,骑行12天。这次拉练对女队专项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有氧功能明显提高。恶劣气候的锻
炼,培养了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到达威海后身体素质采用综合训练小周期循环,着重抓坡路
、短段落反复训练,利用田径场改进技术。通过冬训,运动员的配合技术与技术动作的协调
有进步,坡路骑行技术和爆发力也有很大提高。
1985年的训练工作,围绕迎接第一届全国青运会进行安排。男、女队员训练安排有较大
区别。
1985年1月,男子赛车场组到威海开始正规训练。根据威海连续下雪的气候条件,狠抓了
两个基础训练:不下雪时,以短段落反复进行专项技术练习为主,下雪天,以身体训练为主
,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比例为8:2,有时9:1。这段时间身体训练达到了全年最大量。通
过均衡的循环训练,新、老队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循环系统都得到了提高,为夏
训加大专项运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上半年,转地到北京后,对女队的训练采用突破性安排,针对每个运动员的不同
情况、项目特点,区别对待,收到了效果。各项指标达到预定要求。运动成绩均有大幅度提
高。训练安排中坚持系统的身体训练和采用摩托车牵引手段,解决弯道技术、踏蹬技术和战
术意识。在安排中注意技术、战术与不同训练内容的配合,量、强的配合,重复训练与间歇
训练的配合,训练与恢复的配合,重点项目与区别对待的配合等,使运动训练保持系统性和
连续性。
1985年5月,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赵亚梅以4′09″和4′06″的成绩两次
打破女子3公里追逐赛全国青年纪录。
1985年10月,组队参加在郑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领队吴允林,教练刘玉民、曲洪普,机械员杨国军。
男队员:刘强、金述达、吕士奇、路秋光、姚勇、刘明、洪明植。
女队员:于晓娣、何丽君、赵亚梅、李静、王艳丽、冷华、姜凤英。
在青运会比赛中,取得1项第二名、4项第三名、3项第五名、1项第六名、2项第七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自行车高级教练员两名:
吴允林
省自行车队领队兼教练员
曲洪普
省自行车队教练员
三、运动成绩
(一)参加历届全国运动会成绩
(二)参加历届全国比赛成绩
1960年4月4日至7日,在北京参国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沙秀兰获女子25公里第五名。
刘素平、沙秀兰、王淑英获女子25公里团体第六名。
1960年5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锦标赛,曲洪普以1′16″9获男子1公里
第一名,破全国纪录。雍喜文以1′17″6获男子1公里第二名,破全国纪录。张永吉以1:13
′6″2获男子50公里第一名,破全国纪录。宋加昌以1:13′7″5获男子50公里第二名,破全
国纪录。曲洪普、张永吉、田景雨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二名。于金娥获女子500米第二名。张
永吉获男子5公里第四名、10公里第三名。曲洪普获5公里第三名、10公里第五名。沙秀兰获
女子1公里第三名。孟相茹获女子200米、1公里第四名。沙秀兰、王淑文、王桂芝获女子2公
里团体第三名。
1963年6月16日—17日,在北京参加八单位赛车场锦标赛,范桂莲获女子500米第三名刘
素平获女子3公里第三名。王淑英获女子5公里第三名。沙秀兰获女子1公里第四名、200米第
五名。曲洪普获男子4国十单位自行车锦标赛”获得100公里公路自行车比赛第五公里第六名
。名。图为比赛出发前的场面张继茹获女子3公里第六名。范桂莲、沙秀兰、王淑英、刘素平
获女子2公里团体第三名。
1964年9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参国全国十单位自行车锦标赛,曲洪普获男子1公里第三
名、4公里第五名。张继茹获女子3公里第三名、5公里第四名。范桂莲获女子200米第四名、
500米第五名、1公里第五名。刘玉民获男子1公里第五名。刘素平获女子1000米(行进)第六
名。沙秀兰获女子1公里第六名。刘素平、张继茹、王淑英、张玉华获女子25公里团体第三名
。沙秀兰、刘惠珠、范桂莲、张继茹获女子2公里第四名。曲洪普、葛曾经、刘玉民、张圣铭
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四名。宋加昌、张圣铭、张永吉、张德和获男子100公里团体第五名。
1966年6月14日至19日,在太原参加全国公路和自行车锦标赛,张德和获男子200公里第
三名、100公里第六名。董志新获男子200公里第六名。陈博、董志新、孟宪臣、张德和获男
子100公里团体第二名。张继茹、王淑英、张艳杰、李桂茹获女子50公里团体第五名。
1979年6月5日至10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王秀华获女子争先赛第三名
。王忠斌获男子争先赛第四名。张金林获男子1公里第五名。周伟获男子争先赛第六名。赵霞
获女子3公里第六名。张金林、朱建伟、刘振海、王瑜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五名。
1980年6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周伟获男子争先赛第三名。
张金林获男子1公里第五名。
1980年8月25日至30日,在太原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冠军赛,周伟获男子争先赛第三名
。张金林获男子1公里第五名。王秀华获女子争先赛第五名、1公里第六名。朱建伟获男子4公
里第六名。朱建伟、张金林、刘振海、姜学华获男子4公里团体追逐赛第四名。
1981年6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王秀华获女子1000米争先赛
第四名。朱建伟获男子10000米记分赛第五名。景红获女子3公里第六名。姜学华、张金林、
朱建伟、李可言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三名。崔明花、赵霞、景红、王秀华获女子2公里团体第
六名。
1981年10月15日至24日,在建阳参加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白玉环获女子70公里第五
名。李可言获男子青年30公里第五名。李佰军获男子青年120公里第五名。
1981年8月25日至30日,在太原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冠军赛,朱建伟获男子4公里追逐
赛第三名、10000米记分赛第五名。崔明花获女子3公里第三名。张金林获男子1公里第四名。
景红获女子3公里第四名。王秀华获女子1000米争先赛第五名。姜学华、张金林、朱建伟、李
可言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五名。赵霞、王秀华、崔明花、景红获女子2公里团体第五名。
1982年6月5日至10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顾海实、朱建伟、姜学华、
潘洪顺以4′54″97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一名;王忠斌获男子争先赛第三名;赵霞获女子3公里
第三名;张金林获男子争先赛第六名;潘洪顺获男子4公里第六名;赵霞、白玉环、崔明花、
张兴艳获女子3公里团体第六名。
1982年7月25日至8月4日,在太原参加全国青年自行车比赛,姜学华以43′12″36获男子
30公里第一名、以3′52″40获男子3公里第一名并获男子1公里第三名。潘洪顺以1′13″49
获男子1公里第一名并获男子争先赛第一名、男子3公里第二名。张兴艳以4′20″83获女子3
公里第一名。
1982年9月17日至24日,在大连参加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张之翠、白玉环、崔明花、
齐秀芬、怀吉庆获女子70公里团体第二名;白玉环获女子70公里第六名。
1983年5月29日至6月3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王忠斌获男子争先赛第三
名;白玉环获女子争先赛第三名;潘洪顺、姜学华分别获男子4公里第五名、第六名;张兴艳
、齐秀芬、赵霞、白玉环获女子3公里第六名。
1984年5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姜学华、潘洪顺、朱建伟、
李可信以5′0″20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一名;潘洪顺以5′15″23获男子4公里第一名并获男子
1公里第二名;姜学华获男子4公里第三名、1公里第四名;李可言获男子50公里记分赛第三名
;张兴艳获女子3公里追逐赛第五名;张兴艳、崔明花、汪玉杰、景红获女子3公里团体第六
名。
1984年8月,在太原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锦标赛,姜学华、潘洪顺、李可言、李佰军获
男子4公里团体第二名;赵亚梅获女子3公里团体第二名;姜学华获男子4公里第三名、1公里
第四名;汪玉杰、于小娣、赵亚梅、王艳丽获女子3公里团体第四名;潘洪顺获男子4公里第
五名。
1984年8月23日,在太原参加全国青少年自行车比赛,王艳丽以1′25″81获女子少年1公
里第一名并获女子少年20公里第四名;赵亚梅获女子1公里、3公里第二名;刘强获男子少年
1公里第三名、500米第四名;吕士奇获青年男子1公里第四名、30公里记分赛第五名;于小娣
获女子青年1公里第六名。
1985年5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比赛,赵亚梅以4′16″73获女子
3公里追逐赛第一名;赵亚梅、于小娣、李静、王艳丽获女子3公里团体第二名;潘洪顺获男
子争先赛第二名;李可言获男子50公里记分赛第二名;姜学华、潘洪顺、李佰军、李可言获
男子4公里团体第三名;姜学华获男子4公里追逐赛第四名、1公里计时赛第五名;李静获女子
3公里追逐赛第六名。
1985年8月20日至25日,在太原参加全国赛车场自行车锦标赛,潘洪顺获男子争先赛第二
名、男子1公里计时赛第六名。赵亚梅获女子3公里追逐赛第二名、1公里计时赛第四名。何丽
君获女子争先赛第三名。李可言获男子50公里记分赛第四名。刘强获男子争先赛第五名。李
可言、李佰军、金述达、潘洪顺、姜学华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五名。于小娣、李静、赵亚梅、
姜凤英、王艳丽获女子3公里团体第五名。姜学华获男子4公里追逐赛第六名。姜凤英获女子
争先赛第六名。
1985年10月6日至18日,在郑州参加全国青运会自行车比赛,刘强获男子争先赛第三名、
1公里计时赛第七名;王艳丽获女子50公里第二名;赵亚梅获女子3公里追逐赛第三名、1公里
计时第五名;冷华获女子50公里第三名;金述达获男子4公里追逐赛第五名、1公里计时赛第
六名;何丽君获女子争先赛第五名;于小娣获女子争先赛第七名;刘强、姚勇、金述达、吕
士奇获男子4公里团体第三名。
(三)破全国纪录运动员名表
1960年:曲洪普,男子1公里(两次)、男子5公里(两次);雍喜文,男子1公里(两次
)、男子5公里(两次);张永吉,男子5公里(两次)、男子50公里;宋加昌,男子50公里
。
张永吉、曲洪普、田景雨,男子4公里团体。
王淑文、沙秀兰、王桂芝,女子2公里团体。
1961年:雍喜文,男子10公里;张永吉,男子10公里;于金娥,女子1000米(两次);
刘素平,女子1000米(两次);沙秀兰,女子1000米(两次);王桂芝,女子1000米;范桂
莲,女子1000米。
1962年:范桂莲,女子1公里。
1963年:刘玉民,男子200米(行进)。
1965年:袁英一,男子10公里。
1983年:潘洪顺、姜学华、李可言、朱建伟,男子4公里团体。
(四)通过运动健将名表
1959年:王秀奎、高贵斌、田景雨、雍喜文、张永吉、宋加昌、曲洪普、李东山、肖英
巨、孙树仁、于秀清、齐桂芝、齐文琴、沙秀兰、刘翠珍、刘素平、王淑文、徐秀珍、孟相
茹、林秀珍
1960年:于金娥
1963年:刘玉民
1965年:李桂茹
1980年:朱建伟
1981年:王秀华、景红、赵霞、崔明花
1982年:顾海实、潘洪顺、李佰军、刘振海、李可言、周伟、张兴艳
1983年:姜学华
1985年:赵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