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举 重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黑龙江地区的现代举重运动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传统举重运动(如抗鼎、负重、举 刀、掇石、举石担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与俄国等外国竞技举重的传入与影响有关 。
    1896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国铁路员工和中东铁路护路队的沙俄军队进入黑 龙江地区。1898年,驻哈尔滨护路队的沙俄军人在兵营中经常用杠铃练习举重。1903年,中 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英、德、日、美等国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设立领事馆、天主教 堂、基督教堂及洋行等,一些传教士和洋行职员练习举杠铃和进行健身活动,对中国人开展 现代举重运动产生一定影响。
    1905年以后,黑龙江地区兴办学堂。办学堂的章程中把体育(包括举重)列为必修课, 各学堂举行的运动会中有的有举重和哑铃操比赛。
    1920年后,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难民成千上万闯关东 逃荒避战乱。来到黑龙江地区的难民中不乏江湖义士和武林好汉,又将中原地区的民间举重 在黑龙江地区广泛传开。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的一些举重爱好者从外国报刊、书籍之中,借鉴到一些现代 举重知识和信息,并加以宣传和扩散,进一步促进了举重运动在黑龙江地区的引进和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重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在职工、学生和战士中逐步有了开 展。1950年在齐齐哈尔天主教堂里就有人举杠铃锻炼身体。1951年在齐齐哈尔大佛寺飞机场 的营房里,也有解放军战士用日伪时期留下的简易杠铃练习举重,并进行看谁举的次数多的 比赛。1952年5月,当时的黑龙江、松江、嫩江省军区,曾接到东北军区关于选拔运动员参加 1952年7月在沈阳举行的东北军区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举重比赛和195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 一届全军运动会举重比赛的通知,在部队中开展有举重活动。
    1952年10月,曾经连续获得1951年和1952年印度尼西亚轻量级健美冠军的黄强辉归国就 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后,除自己坚持系统的举重练习外,还带动了不少学生学习掌握 现代举重技术动作,各系之间还经常举行比赛。
    黄强辉于1953年入选东北区代表队,参加当年11月在天津首次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 表演及竞赛大会,获得第三名,并打破全国纪录,成为黑龙江省在全国举坛上第一个获得名 次和打破全国纪录的运动员。当年,黄强辉参加1955年全国举重测验赛,再破全国纪录。赛 后,入选国家举重队的前身——中央体育学院(后改为北京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举重队。
    1955年10月,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在北京举行。齐齐哈尔和平机器厂工人王德 田代表火星体协参加了举重比赛,并以240公斤获次轻量级总成绩第四名。
    1956年4月,国家体委颁布实施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暂行草案,开始试行举重运动员等级 标准。当年6月,黄强辉在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上,以总成绩350公斤的成绩成为中国举重运动 首批运动健将(4人)之一。他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举重运动健将。
    1957年上半年,国家体委举办第一届全国举重教练员训练班,齐齐哈尔火车头体协干部 史德玉、齐齐哈尔和平机器厂王德田参加了训练班,成为当地开展举重运动的骨干。
    1958年川月,通过推行《劳卫制》,举重运动在黑龙江省广大城乡得到广泛开展。全省 许多大城市的铁路、运输、建筑、军工、钢铁行业的职工修旧利废,利用废旧轮盘、小轱辘 码子等做成杠铃,在班前、班后工余时间开展举杠铃活动。哈尔滨市消防队的杨凤有,齐齐 哈尔华安机械厂的裴永巨、孙守忠,齐齐哈尔糖厂的刘长安,佳木斯铁路分局的徐纪泽等, 即是当年工人中练 举重的积极分子。在一些大专院校和中学里,部分教职员工对举重也产生兴趣。哈尔滨工业 大学、外语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建立有举重锻炼小组,各学校还自发地进行举重比赛。齐齐 哈尔一中专门购置了一副新式标准杠铃,并在田径场和单、双杠旁的空地上放了十来副石担 和大哑铃供校举重队和学生锻炼之用。齐齐哈尔青云小学音乐教师白魁元,不但自己坚持练 举重,还把石担、简易杠铃抬到了院子门口,带领周围邻居中的青少年练习,教授举重技术 ,许多人后来都成为省、市,甚至全国的举重好手。双鸭山、佳木斯、牡丹江等城市的公园 里也用绳子圈出举重场地,放置简易杠铃,供游人练习。在举重运动普及开展的基础上,黑 龙江省业余举重运动员于1956年6月和9月分别参加了全国青年举重通讯赛和全国基层单位田 径、举重通讯赛。哈尔滨工业大学以245分获大学组团体总分第五名,哈尔滨轴承厂以254分 获厂矿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1958年冬,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齐齐哈尔体育学院和合江地区、双鸭山、鹤岗等市成 立了举重集训队。1959年5月1日前后,各地、市集训队分别在公开场合进行举重表演。
    1959年7月,黑龙江省第一届运动会举重比赛在哈尔滨举行。有50多人参加。
    1960年8月,黑龙江省再次组织参加全国基层单位田径、举重通讯赛。齐齐哈尔华安机械 厂以748分获厂矿组团体总分第六名。哈尔滨市第二中学以504分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六名。 哈尔滨市双城县单城公社以358分获农村组团体总分第六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了大学组的 比赛,有4人获个人名次。
    1961—1962年,除省举重队坚持正常训练外,各地集训队全部解散,有组织的业余训练 基本不再开展。只有少数举重爱好者仍坚持练习。
    1963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各地、市为迎接1964年8月第二届省运会的召开,又开始恢 复举重业余训练。齐齐哈尔师专学生王惠卿、第一机床厂工人伊忠义、鸡西煤矿学校教师谭 松年、佳木斯发电厂工人孙传东等人,各自组织了7—8人的锻炼小组坚持系统的业余训练, 成为当地举重活动的骨干。
    1963年3月—11月,国家体委举行全国厂矿企业职工田径、举重通讯比赛。哈尔滨新风加 工厂以21分的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其中,次轻量级高洪佑总成绩302.5公斤获冠军,中 量级翟福德总成绩310公斤获第三名。
    1964年,为迎接黑龙江省第二届运动会,各地、市在举行不同规模的举重选拔赛的基础 上,分别组建有举重集训队。当年8月,黑龙江省第二届运动会举重比赛在哈尔滨工人体育馆 举行。有10个队、100多人参加了成年、青年两个组别的比赛。各地、市年轻选手多次打破青 年、成年省纪录。齐齐哈尔市举重队获团体冠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除哈尔滨人民体育场、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鸡西煤矿 学校、佳木斯发电厂、牡丹江铁路局,有部分举重骨干坚持业余训练外,各地有组织的业余 训练全部停止。
    1968年末到1969年间,大批上海、浙江、天津、北京知识青年来黑龙江农村插队落户或 到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其中,有一些曾在原省、市的体校练过举重的知识青年(如上海 的张志芳、曹维臻,浙江的郁彦芳、章夏馨等),在大兴安岭、黑河、佳木斯、虎林等自发 地开展了举重活动。
    1970年,省举重队解散,省内大城市中练举重的人几乎绝迹。
    1972年夏,省举重队重新组建。
    1974年春,各地、市体委为了迎接第三届省运会,陆续成立以青少年为主,以老运动员 为骨干的举重集训队,坚持较为系统的训练。同年8月,在省体育场举行第三届省运会举重比 赛,分成年和青少年两个组别,共100人参加。省体育场业余班学员、哈尔滨市的张本杰、张 占海2人破2项全国少年纪录。
    第三届省运会后,举重运动在部分城市继续开展。哈尔滨高洪佑在平房区中学、齐齐哈 尔伊忠义在机床厂俱乐部、鸡西谭松年在煤矿学院、佳木斯孙传东在发电厂等先后建立业余 训练点。自筹器材,自找学生,不计报酬,在工余时间开展举重业余训练。
    1979年的第四届省运会和1982年的第五届省运会,均进行有举重比赛,并打破一批省纪 录。
    80年代初,宾县率先在县城中开展起举重运动。有10多名城镇中学生课余时间到县业余 体校练习举重。
    1984年,黑龙江省开始开展女子举重运动。同年11月,省举重队派纪元珊在田径、速滑 运动员中物色、招收女子举重运动员,组建省女子举重队。经过两个月的选材招生,黑龙江 省第一批女子举重运动员开始到队训练。其中有肇东的王君艳、绥化的杜玉娟、哈尔滨的王 桂云、王晓冬等5人。经过冬训,1985年5月,参加了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女子 举重比赛——“浪潮杯”全国女子举重邀请赛。这次比赛共有20个省、市、自治区的23支代 表队参加。同年12月,黑龙江女子举重队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女子举重邀请赛,获团体第 五名。
    二、业余训练
    1965年,国家体委举重体操处建议黑龙江省体委,在哈尔滨市成立一所半读半训的业余 体校举重班,在15—17岁的青少年中进行系统举重训练,以解决优秀举重运动队的后备力量 来源。据此精神,省举重队教练顾洪泉在分管举重二线队伍训练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 哈尔滨市动力区所属中学招了几名15—16岁的学生,在省队的举重房里每周训练4—5次,开 始了专业队进行举重业余训练的实践,收到一定效果。
    1973年3月,省队参加全国举重测验归来后,根据省内普及较差,无少年参加训练的实际 情况,决定进一步从普及抓起,由教练员陈成荣、王惠卿负责招收年龄为1956—1960年生的 学生,办青少年业余举重训练班。先后以省体工队名义给哈尔滨市内120所中学发信,并寄送 招生简章,随后即深入各校了解举重开展情况和物色学员。各校主动介绍情况、推荐学生。 初期,各校推荐的学生很多,但身体条件不甚理想,以“小胖子”类型居多。后来,又通过 看体育课和参观运动会的办法物色了一批身体素质好、四肢发育协调、比例适当,且有一定 力量的学生入班。第一批招收28名,于1973年5月15日开班。当年6月又招收20名,共48名学 员。由于学员多,只有两名教练,采取分班教学,每周一、三、五和二、四、六各有1个班于 晚上6—8点训练。学员训练认真,风雨不误,很少有人缺课。在训练中,重视基础训练,注 意抓好基本技术。为培养学员兴趣,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测验。通过业余举重班的训练,为各 校开展举重培养了骨干,并发现了人才,提高了成材率,有两名学员参加全国比赛获得青年 组名次。省举重队办业余举重班的这一举措,开创了黑龙江省举重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新体 制,在《体育科技》上发表了经验文章,引起省内外举重界的注意。当时,已分配到工厂上 班的省举重队教练顾洪泉,利用工余时间,克服种种困难,热心协助举重队做了大量选材和 业余教学训练工作。
    1976年12月,经省体委批准,省体育场青少年业余举重重点班(半读半训)正式成立。 学员编制10人,面向全省招生,经费由省体委拔给。从此初步开辟了一条三级(普及班、重 点班、省体校)管理,队(省举重队)为核心的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培养举重后备力量的新 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举重新秀,基本解决了省举重队招生困难、选材来源 紧张的大难题。
    1977年12月,顾洪泉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从1978年起,国家体委开始举行全国业余体校举重比赛。黑龙江省以重点班为主体,每 年都组队参加,成绩逐年上升。1978年,以总分10分,列团体第十一名。1979年,以总分54 分,列团体第七名。1980年,以总分51分,列团体第五名。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后,省体育场重点班教练石振河、顾洪泉带领队员全部转入省队。 重点班名存实亡,招生选材及训练一度出现低潮。1980年8月调入纪元珊任重点班教练,转业 队员谈奇协助工作,举重重点班、普及班的训练重新恢复。
    1980年3月,黑龙江省被国家体委列为举重单项重点布局的9个省市之一。根据这一安排 ,1981—1985年间,黑龙江省除增加优秀举重运动队的编制外,对全省业余体校的举重项目 布局和比例进行了调整。除省体育场业余体校举重重点班的10个学员编制外,先后在齐齐哈 尔、鸡西、佳木斯、松花江、伊春、牡丹江等6个地、市的业余体校中各增设了5个重点班学 员编制,陆续配齐了专职或兼职教练。从此,全省坚持半读半训举重业余训练的网点达到7个 ,共40名学员。加上随班业余训练的学生,全省每年大约有100多人坚持业余举重训练,并组 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省青少年举重比赛。经常进入全省团体前三名的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和 鸡西市。松花江和绥化、伊春、牡丹江等地、市经常在前六名。
    1984年,调谈奇去省体校任举重教练,省体校正式招收举重班学生。到1985年底,黑龙 江省举重的一线(省举重队)、二线(省体校举重班)、三线(各地、市举重重点班)的梯 队建设网络初步形成。
    三、优秀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
    (一)优秀运动队
    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1958年7月,黑龙江省举行第一次全省举重比赛,从中选拔出运动 员,于日58年11月20日组建了省体训班举重集训队。领队范连福,教练员陈成荣。运动员有 佳木斯铁路局的徐纪泽,齐齐哈尔的王德田、刘长安、白魁元、裴永巨,哈尔滨的杨凤有、 由文秀,牡丹江的包林根,鸡西的高洪年。1959年9月,杨凤有、刘长安和在国家队的黄强辉 参加第一届全运会举重比赛。
    1959年10月,省举重集训队解散,杨凤有调国家举重队。合江地区吕光兴调国家队代训 。
    1960年2月,省体训班改为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系,再次组建黑龙江省举重队。领队由郑 盛发担任。陆续选调双鸭山的石振河,齐齐哈尔的王占礼,呼兰县的高洪佑,哈尔滨的纪元 珊、朱松林、温洪宾、翟福德共9名在校学生入队。
    1960年10月,潘金润任领队,陈成荣任教练员。又先后从刚刚解散的省摔跤队、技巧队 中选调摔跤队员张振清、赵宏章,技巧队员王曰江、翟绪胜,补充双鸭山的薜昌礼,伊春的 司连江,哈尔滨的胡国良、包卫志、李福厚等9人入队。全队共有队员17人。
    1962年春,吕光兴、杨凤有为兼职教练员。同时从已解散的全国煤矿举重队调入林光明 、王书元。先后补充了海拉尔的周跃起、牡丹江的李广恒、齐齐哈尔的鄂金宝,调整了部分 队员。
    1963年8月,刘福荣任教练。1964年8月,顾洪泉兼助理教练。1964年第二届省运会后, 陆续调入双城的马铁良,鸡西的张伯华,哈尔滨的刘洪基、张福林,齐齐哈尔的王惠卿等一 批队员入队。
    1965年7月,陈成荣离队,主力队员的训练任务由吕光兴、杨凤有负责。为更好地迎接第 二届全运会,分成一、二线进行训练。同年9月,领队潘金润,教练员吕光兴(兼运动员), 运动员林光明、刘长安、杨凤有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没有参加全运会的二线 队伍,由教练员顾洪泉、刘福荣带领于1965年夏季组成“乌兰牧骑”小分队到齐齐哈尔、佳 木斯、牡丹江等地表演。同年10月,刘福荣离队。
    1966年初,姜宝忠、曹万海入队,全队共2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系统的正规训练停止。1967年秋,部分队员自发坚持一 定的训练,并以“斗批改小分队”名义在哈尔滨市内自来水管厂、量具厂、电机厂等单位进 行过举重表演,还去鸡西、佳木斯、牡丹江等市进行了辅导表演。
    1970年春,省举重队解散。除运动员王惠卿留省体委工作外,其他队员全部被分配到工 厂当工人。队伍解散后,队员私下保管了被抛弃的举重器材,坚持业余训练,并多次上书省 和国家体委,强烈要求恢复举重项目。
    1972年6月,全国恢复举重运动。各省纷纷重新组建举重队。黑龙江省体委于1972年7月 调陈成荣、王惠卿回体工队重建省举重队。经过近一个月的招生,根据以老带新的原则,由 有一定举重基础的那日斯、张本星、范长河3名队员组成省举重队。
    1973年3月,省举重队一行5人,根据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看全国举重恢复形势,决定 我省举重项目是否重新开展”的指示精神,参加了在南宁举行的1966年以来第一次全国举重 测验赛。赛后,王惠卿写出了参加南宁测验赛的总结和开展黑龙江省举重的意见,得到了省 体委副主任杨和亭和万思元的肯定和支持,批示举重应在黑龙江省尽快恢复和发展。同年8月 ,调刘福荣回举重队任教练。
    为迎接第三届全运会,1974年初,省举重队集训了以上海、浙江知识青年为主的张志芳 、曹维臻、郁彦芳、章夏馨4名有一定举重训练基础的运动员和呼兰的束振东、哈尔滨的张杰 两名新手。
    1975年初,在南昌比赛中打破全国纪录的集训队员章夏馨,成绩飞跃提高,接近世界纪 录。他利用省体工队未能按时给他转正的问题,欺骗组织,擅自离队,去了解放军工程兵举 重队。省体委和体工队发觉后,多次与部队交涉要人,并多次告知章夏馨,欢迎他归队,既 往不咎。章夏馨不听劝阻,拒不归队。第三届全运会前夕在部队自杀身亡。
    第三届全运会后,王惠卿任教练。
    1977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举重分区赛后,杨斌胜和束振东入选国家集训队。
    1978年4月,束振东、郭伟茹调入国家举重队。
    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后,省举重队领队郝巨成退休,于继胜任领队。张志芳入上海体育 学院教练进修班深造。
    1983年底,黑龙江省政府奖励黑龙江省参加第五届全运会的有功人员,举重队被授予“ 勇攀高峰突击队”光荣称号,教练员陈成荣、石振河被授予体育运动勋章各1枚,各记功1次 。运动员郭伟茹、马文平、镡廷君各记1等功和授予体育运动勋章1枚,各升1级工资。12月底 ,王海军、马文平、镡廷君、杨伯石4人调入国家队集训。
    1984年12月20日,省举重队由领队负责制改为总教练负责制。陈成荣任总教练,同石振 河分管一线队伍。王惠卿和顾洪泉分管二线队伍。
    1985年6月,省举重队实行了近6个月的总教练负责制,因不利于调动全体教练员的积极 性,经过激烈的争论和省体委的拍板定案,宣布解体。4位教练员的原班队员各归各组,投入 夏训。
    (二)运动训练
    1958年11月,省举重集训队成立后,住在省体育场,借东北农学院体育馆的一间房子训 练。当时的训练特点是条件艰苦、器材简单(只有两副杠铃),但队员干劲足,有劲就拼, 无劲就调,并在训练中注意区别对待,发挥个人特长,逐步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收到较好 效果。杨凤有经3个月训练即获全国比赛第8名。
    1960年2月,省举重队正式建队后,队员住在省体育场3号门内,训练在省体育场看台下 一间小房子里进行。后来,为使兼职教练员陈成荣教学与训练两不耽误,全队又寄宿于哈尔 滨体育学院内,在宿舍楼前的空地上训练。由于领导得力,运动员听指挥,训练效果较好。 尽管当时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队员营养条件很差,但比一般老百胜的伙食要强得 多,队员有一种“不是天堂,胜似天堂”之感,干劲很足,勤学苦练之风极盛,运动成绩提 高很快。
    1960年10月,省举重队搬回省体育场,在3号门开辟了一个设有4副举重台的正规举重房 ,训练条件大为改善。
    1961年9月,为迎接同年11月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省体委秘书长王昭文带领 全队到五常县山河屯进行封闭式训练。山河屯林业局把大食堂做训练场地,放3张举重台,提 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保证了赛前的大运动量训练。
    从1960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训练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1.根据黑龙江省年轻人躯干粗壮、腰杆子硬实、上肢力量较好的特点,注意挑选短粗壮 力量型人材,从推举训练入手,加强发展上肢力量和推举技术训练。经5年训练,杨风有、林 光明、吕光兴3人9次打破轻量级、中量级、轻重量级、次重量级4个级别的全国纪录。
    2.教练员解放思想,敢于向运动员亮底,不怕运动员否定自己的训练方法,把训练任务 、安排手段和盘端出,发动大家献策献计,再归纳整理,使运动员练起来心中有数。
    3.队内成立技术研究组,由陈成荣担任组长,发挥全队的智慧,依靠老队员的训练经验 和体会,上下提合理化建议,又通过各种资料的学习,从力学观点,进行人体结构分析,确 定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
    4.在每个周期中,分准备期、基本期和竞赛期三个阶段。在基本期中,量和强度达周期 中最高。在竞赛期中,负荷量稳中有降,专项强度较大,赛前一周不做大重量试举。
    1972年举重训练恢复后,根据世界举联1972年取消推举比赛的决定,省举重队的训练方 案也同“文化大革命”前有较大变化。减少了大量的臂力训练,矮、粗、壮力量型的运动员 被身体匀称型、爆发力突出的运动员所取代。
    初步形成了“三个为主”(即在处理技术和力量关系时,以技术为主;在处理力量问题 时,以上拉力量为主;在处理专项训练和一般身体训练关系时,以专项训练为主)的训练指 导思想。
    1975年至1976年夏,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全国举重比赛名曰“为工农兵表演”,裁 判员称“评议员”,并不计名次;运动队下厂、下乡劳动,占用大量训练时间。在这种情况 下,省举重队仍坚持勤学苦练。这个时期的训练特 点是:
    1.随着国际举重比赛取消推举的重大变化,黑龙江省举重运动员的优势推举被取消后, 又在探索新的选材和训练途径,初步总结出以抓举为主、带动挺举的新的训练路子。
    2.突破了不少旧框框,专项训练每周5—6次,每周一、三、五大运动量,45—55组;二 、四、六小运动量,25—30组。周节奏为二周大一周小。第一周大运动量技术动作强度较大 ;第二周大运动量力量练习强度较大,组数略超过第一周;第三周小运动量调整,主要抓技 术动作的改进。身体训练主要在二、四、六的早操中进行。
    根据国家体委的安排,1978年11月,省举重队赴广西武鸣参加全国举重集训。集训期间 ,采用了每周9次课的新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运动成绩。1979年2月在武鸣参加十一省市举重 比赛,束振东破挺举全国纪录,郭伟茹3次破3项全国青年纪录,杨佩勋第一次达运动健将标 准。
    1979年全年比赛多,任务重,名次压力大。队领导在胜利面前头脑不够清醒,要求过高 ,致使主力队员多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病。造成第四届全运会上,除110公斤级郭伟茹抓举 143公斤破1项全国纪录、获3项第二名,曹维臻获1项第二名,马文平获1项第六名,正常发挥 外,其他队员都未发挥应有的水平。赛前,国家队教练曾多次建议郭伟茹参加+110公斤级比 赛,可稳拿3枚金牌。但黑龙江代表团领导,为响应大会破纪录的号召,宁肯不要金牌,也要 冒险破纪录,仍决定郭伟茹参加110公斤级比赛,失去了3枚金牌。张志芳虽因冲击抓举世界 纪录失败,没有名次,但赛后抓紧恢复,10月份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举重锦标 赛,以抓举125公斤的成绩获60公斤级世界亚军。
    这个时期的训练特点:
    1.特别重视选材和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先后选拔杨斌胜、马文平、郭伟茹等16名青少 年队员入队,经过3—4年的训练,一支年轻的有发展前途的队伍基本形成。
    2.以发展速度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专项素质基础的训练方法逐渐成型。对大运动量 的训练节奏、强度的变化、项目的组合、恢复手段和心理训练等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这 时的训练安排,在上阶段每周5次专项课的基础上,从1978年起试行每周训练9次。每星期一 、三、五全天2次训练70—80组大运动量;每星期二、四、六半天训练小运动量30—40组。周 与周节奏为二周,或一周大、一周小。这个阶段的最大教训是:伤病是运动训练的大敌。在 大运动量的训练前题下,必须注意科学节奏。否则,欲速则不达。杨斌胜去国家队后成绩飞 跃提高,但未能注意及时调整,造成腰伤。四运会前部分队员出现伤病,影响了系统训练的 进行。
    1981年5月,在黑龙江省体委召开的庆功授奖大会上,打破100公斤抓举青年组全国纪录 的马文平和他的教练石振河受到了记功奖励。1980年—1982年间,又有阎殿举、王洪才、马 文平、镡廷君、刘洪奇5人通过运动健将。
    1983年是第五届全运会决战的一年。从冬训开始,省举重队为了更好地完成在全运会上 夺取3—4枚金牌的任务,做出了“兵分三路,集中主力”的决定。由陈成荣带领队内5名队员 进京,借助国家队的良好训练条件强化训练,王惠卿带领8名青年队员去南宁参加全国青年举 重集训,石振河带其他队员留哈尔滨训练。
    冬训后,三路归一,返回哈尔滨抓紧赛前训练。加强了医务监督,注意了营养恢复,进 一步巩固了训练成果。
    省举重队这个时期的训练特点是:
    1.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训练方针。1980年的调整,1981—1982年的增加运动量,1983年 的集中兵力强化训练,1984年狠抓后备力量的培养,都是适宜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进一步总结了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前题下,不同级别的训练方法有其不同的训 练特,点。轻级别的负荷较小,而强度大,中级别的负荷和强度都较大,重级别(110公斤以 上级)的负荷量最大,而强度相对较小。
    3.普遍采用1天2次的先进训练方法,比前一阶段更加集中,难度更大,收效显著,而且 也吸取过去要求急,伤病多的教训,安排更加合理,更加注意节奏和个体差异,训练路子越 来越宽。
    黑龙江省举重队于1985年对建队以来的训练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内容有:
    1.训练方法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50年代的挺举训练,60年代 的推举训练,70年代的抓举上拉训练,80年代的大级别的训练均颇有特色。
    2.1972年以来,10个级别中抓举平均提高18.32公斤,挺举提高12公斤,总成绩提高2 8.18公斤。抓举和总成绩的提高速度大大高于全国提高速度。挺举提高速度相比低于全国提 高速度。大级别优势明显,后五个级别全国纪录中80%为黑龙江省运动员保持。说明大级别人 材多,应优先发展。
    3.在技术动作上,抓举历来较好,速度力量突出,但挺举较差,绝对力量一般较小,大 大影响了总成绩的提高。
    4.重级别在国内略占优势,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过大。
    5.必须十分注意后备力量的培养。全省除省体育场有一个10人编制的重点班外,其它基 层训练点一个没建起来。省队体制又极大地限制了一、二、三梯队的衔接,造成省队教练只 能自找素材,每组老中少“三代同堂”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地妨碍了一线队伍的成长 ,亟待改革解决。
    四、运动水平
    (一)参加历届全国运动会成绩
    参加第一届全运会
    领队:赵长发、郝巨成。
    教练员:陈成荣。
    运动员:徐纪泽、黄强辉、杨凤有。
    团体总分:22分,第八名。
    轻量级:黄强辉总成绩370公斤(110+110+150)第一名。
    中量级:杨凤有总成绩332.5公斤(107.5+95+130)第六名。
    参加第二届全运会
    领队:潘金润。
    教练员:吕光兴(兼)。
    运动员:林光明、杨凤有、刘长安、吕光兴。
    团体总分:20分,第十名。
    中量级:林光明总成绩380公斤(137※+105+140)第七名。
    轻量级:杨凤有总成绩405公斤(137.5+110+157.5)第四名。(推举第4次试举以1 43公斤破全国纪录)。
    次重级:吕光兴总成绩427.5公斤(142.5※+125+160)第五名。
    (注:有※为破全国纪录,下同)
    参加第三届全运会
    领队:郝巨成。
    教练员:陈成荣。
    运动员:章夏馨、张志芳、那日斯、郁彦芳、曹维臻、束振东、王惠卿。
    团体总分:16分,第十名。
    次轻级:张志芳总成绩237.5公斤第二名(110第一名+127.5第七名)。
    次重级:曹维臻总成绩260公斤第四名(110第五名+150第五名)。
    次重级:王惠卿总成绩260公斤第五名(120第三名+140)。
    参加第四届全运会
    领队:郝巨成。
    教练员:陈成荣、王惠卿。
    运动员:张志芳、阎殿举、刘凯、杨佩勋、刘洪奇、曹维臻、镡廷君、束
    振东、马文平、郭伟茹。
    团体总分:20分,第十二名。
    90公斤级:曹维臻总成绩295公斤第四名(125+170第二名)。
    100公斤级:马文平总成绩287.5公斤(130第五名+157.5)。
    100公斤以上级:郭伟茹总成绩315公斤第二名(142.5※第二名+172.5第二名。
    参加第五届全运会
    领队:潘金润。
    教练员:陈成荣、王惠卿、石振河。
    运动员:张志芳、阎殿举、杨佩勋、董亚滨、刘洪奇、镡廷君、王洪才、王海军、杨斌 胜、束振东、马文平、郭伟茹、杨伯石、单玉伟。
    团体总分:98分,第四名。获5枚金牌。
    60公斤级:张志芳总成绩247.5公斤第七名(120第五名+127.5)。
    75公斤级:杨佩勋总成绩295公斤第八名(132.5第五名+162.5)。
    82.5公斤级:董亚滨总成绩290公斤第五名(132.5第五名157.5)。
    90公斤级:镡廷君总成绩315公斤第五名(147.5第一名+167.5)。(第4次抓举151. 5公斤破全国纪录)。
    90公斤级:王洪才总成绩305公斤第六名(137.5第七名+167.5第八名)。
    100公斤级:杨斌胜总成绩302.5公斤(140第六名+162.5)。
    100公斤级:马文平成绩330公斤※第一名(152.2※第一名+177.5第六名)。(第4次 抓举154公斤破全国纪录)。
    110公斤级:郭伟茹总成绩340公斤第一名(155第一名+185第四名)。
    110公斤级:单玉伟挺举172.5公斤第六名。
    110公斤以上级:杨伯石总成绩317.5公斤第四名(145第三名+172.5第六名)。
    (二)参加历次全国比赛成绩
    1958年前,黑龙江省只黄强辉一人在全国举重比赛中取得成绩: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以总成绩272.5公斤 (77.5+85+110)获轻量级第三名,并打破全国纪录。
    1955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举重测验赛中,以总成绩285公斤(82.5+87.5+115) 获轻量级亚军。同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举重冠军赛中以总成绩342.5公斤(102.5+10 5+135)第一次获轻量级冠军并打破总成绩、推举、抓举3项全国纪录。
    195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举重冠军赛中,以总成绩350公斤(102.5+105+142. 5)获轻量级第一名,并以142.5公斤打破轻量级挺举全国纪录。同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 国参加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重选拔赛中,以355公斤(107.5+107.5+140)获轻量 级第一名,入选中国参加第16届奥运会代表团举重队,并以107.5公斤的成绩打破推举全国 纪录。
    1957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中,以总成绩377.5公斤(115+112.5+1 50)获中量级第一名,并打破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项全国纪录。
    1958年4月,参加在重庆举行的全国二十五单位举重锦标赛,以155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 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继陈镜开之后中国第二个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时,以 总成绩365公斤(105+105+155)获第一名。
    1958年11月,黑龙江队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比赛第一次分为普通组和青 年组进行,黄强辉在普通组中量级以总成绩367.5公斤(107.5+107.5+152.5)获第一 名,并以152.5公斤的成绩打破挺举全国纪录。
    在这次比赛中,青年组次重量级由文秀(哈尔滨)以总成绩275公斤获第三名,这是除黄 强辉外,黑龙江省举重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取得的第一个名次。
    1959年4月,全国健将级举重锦标赛在太原举行。黄强辉在4月21日的测验赛中,以158. 5公斤的成绩第3次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黑龙江队其他运动员未取得名 次。
    60年代,黑龙江省举重队在全国比赛中的主要成绩有:
    1960年6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举重个人冠军赛,中量级杨凤有以总成绩372.5公斤 获第二名,并以127.5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中量级推举全国纪录。重量级吕光兴以总成绩37 2.5公斤获第三名。
    同年10月15日至20日,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以75分获团体总分第六名, 进入全国举重先进行列。轻量级黄强辉以总成绩365公斤(107.5+107.5+150)获第一名 (此后,黄强辉告别举坛,专门致力于国家举重队的教练工作)。轻重量级杨凤有以总成绩 365公斤获第四名,重量级吕光兴以总成绩390公斤获第二名,并以160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全 国纪录。
    1961年5月,在武汉参加全国举重分区赛,中量级杨凤有以总成绩367.5公斤(127.5+ 100+140)获第一名。重量级吕光兴代表北京体院(国家队)在太原参加全国举重分区赛, 以总成绩422.5公斤(135+130+157.5)获第一名,还创造了总成绩422.5公斤和抓举13 0公斤两项全国最高纪录。同年9月,吕光兴在北京参加全国举重优秀运动员测验赛,以130. 5公斤的成绩再破重量级抓举全国纪录。
    同年11月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1961年全国举重锦标赛。次最轻量级胡国良以总成绩247. 5公斤获第三名,次轻量级石振河以总成绩315公斤第一次达到运动健将标准。轻量级刘长安 以总成绩330公斤获第五名,中量级杨凤有以总成绩382.5公斤获第四名。在中量级的推举比 赛中,杨凤有第二次试举133公斤成功,打破该级别推举全国纪录。翌日,杨凤有参加轻重量 级的测验赛,又以130.5公斤的成绩打破轻重量级的全国纪录。
    1962年10月,在广州参加全国举重锦标赛,次最轻量级王占礼(齐齐哈尔)以总成绩26 0公斤获第三名,次最轻量级胡国良以总成绩250公斤获第六名,轻量级林光明以总成绩347. 5公斤获第五名,并以121公斤的成绩第一次打破该级别推举全国纪录。重量级吕光兴以总成 绩425公斤(137.5+130+157.5)获冠军。特重量级赵宏章以117.5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 该级别的抓举全国纪录。
    1962年度,黑龙江省有4名运动员进入全国举重总成绩前10名:轻量级林光明第五名,轻 重量级杨凤有第三名,重量级吕光兴第二名,周跃起第八名;有6人12项进入全国单项前十名 :次轻量级石振河抓举第八名、挺举第十名,轻量级林光明推举第一名,中量级杨凤有推举 第三名,刘长安推举第七名、抓举第十名,重量级吕光兴推举第二名、抓举第二名、挺举第 三名,周跃起推举第八名、抓举第八名、挺举第九名。
    1963年6月,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次最轻量级王占礼以总成绩267.5公斤 获第三名,最轻量级石振河以总成绩307.5公斤获第四名,轻量级林光明以总成绩355公斤第 六名,并以121.5公斤再破该级别推举全国纪录。中量级王书元以总成绩377.5公斤获第二 名。以上4人第一次达到本级别的运动健将标准。轻重量级杨凤有以总成绩390公斤获第三名 。特重量级赵宏章以总成绩365公斤获第四名。同年,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东北协作区比赛。中 量级刘长安、特重量级赵宏章达到运动健将标准。至此,黑龙江已拥有7名举重运动健将。
    1963年度,黑龙江队有5名运动员进入全国举重总成绩前十名:最轻量级石振河第五名, 轻量级林光明第七名,中量级王书元第五名,轻重量级杨凤有、重量级赵宏章第七名;有5人 11项进入全国单项前十名:最轻量级石振河推举第十名、抓举第三名、挺举第八名,轻量级 林光明推举第二名,中量级王书元推举第八名、挺举第五名,轻重量级杨凤有推举第三名、 挺举第四名,重量级赵宏章推举第十名、抓举第十名、挺举第十名。
    1964年5月17日至24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暨八单位击剑锦标赛,由于不适应技 术规则的变化,除甲组次重量级吕光兴以总成绩417.5公斤(135+127.5+155)获冠军外 ,其他人均未能发挥应有水平。
    1964年度,黑龙江省有2名运动员进入全国举重总成绩前10名:中量级王书元第九名,次 重量级吕光兴第二名;有5人6项进入全国单项前10名:轻量级林光明推举第四名,中量级杨 凤有推举第三名,中量级王书元挺举第六名,次重量级吕光兴推举第三名、抓举第三名,重 量级赵宏章抓举第五名。
    70年代,黑龙江省举重队在全国比赛中的主要成绩有:
    1973年3月,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举重测验赛。这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间隔7年 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举重比赛。这次比赛首次采用国际举重比赛的新规则,取消了推举,只 进行9个级别的抓举、挺举和总成绩比赛。次重量级王惠卿以总成绩247.5公斤获第四名。同 年10月,参加在连云港举行的1973年全国举重比赛(分成年和青少年组),黑龙江队以3分列 团体总分第十二名。成年组次重量级王惠卿以总成绩262.5公斤获第四名。(1973年度,举 重全国前10名总成绩排列中,次重量级王惠卿列第四名)。
    1974年4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个人比赛,成年组次重量级王惠卿以总成绩275 公斤获第二名。次最轻量级章夏馨以总成绩185公斤获第六名。同年10月,参加在南昌举行的 1974年全国举重比赛。次重量级王惠卿以总成绩275公斤(122.5+152.5)首次夺得全国冠 军(时年32岁)。次最轻量级章夏馨以抓举93公斤、挺举113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两项全国纪 录,并以总成绩195公斤获第四名。黑龙江队以团体积10分的成绩列第九名。
    1975年5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举重比赛。(分青年和成年组,竞赛规则首次采用分 别录取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项名次的办法)。次轻量级张志芳以107.5公斤的成绩获抓举全 国冠军。同时获挺举、总成绩第五名和第四名。轻量级那日斯(呼盟)获抓举第五名。轻量 级曹维臻获抓举第四名。次重量级王惠卿获抓举第二名,挺举和总成绩分别获第四名和第五 名。青年组束振东获挺举第四名、总成绩第三名。
    1976年5月,参加在抚顺举行的全国举重分区赛。次轻量级张志芳以总成绩245公斤(11 7.5+127.5)获第一名。次重量级曹维臻以总成绩265公斤获第二名。重量级束振东以总成 绩265公斤获第四名。同年10月参加在无锡市举行的全国举重比赛(在极“左”思潮干扰下, 比赛叫“为工农兵表演”,不计名次)。成年组轻量级郁彦芳以总成绩272.5公斤排第五名 。次重量级曹维臻以总成绩275公斤排第三名,重量级束振东以总成绩275公斤排第二名。青 少年组轻重量级那宪飞以总成绩215公斤排第六名。次重量级杨斌胜以总成绩250公斤排第六 名。
    1977年5月,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举重分区赛。成年组:60公斤级张志芳抓举112. 5公斤获第一名,75公斤级郁彦芳抓举获第三名、挺举第四名、总成绩第三名。110公斤级束 振东抓举获第三名、挺举第二名、总成绩第二名。郭伟茹抓举获第五名。青年组:82.5公斤 级刘凯抓举获第二名、挺举第四名、总成绩第四名。孔繁雷抓举、挺举、总成绩获3项第六名 。90公斤级杨斌胜抓举120公斤、挺举150公斤、总成绩270公斤获3项第一名,并在第4次试举 中以125.5公斤打破90公斤级抓举全国青年纪录。赛后第3天,杨斌胜在哈尔滨轴承厂的举重 表演中,又以抓举127.5公斤、挺举132.5公斤和总成绩290公斤,3次打破2项全国青年纪录 。同年10月22日至30日,参加在桂林举行的全国举重比赛。黑龙江队以总分20分获成年组团 体第四名。60公斤级张志芳以125公斤的成绩获抓举第一名,并打破中国著名运动员肖明祥保 持11年之久的60公斤级抓举的全国纪录,第一次进入全国纪录创造者行列。这个成绩比1977 年第三十二届世界举重锦标赛该级别抓举冠军成绩(122.5公斤)还高出2.5公斤,创造了 当年世界抓举最佳成绩。他的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257公斤获第一名。82.5公斤级曹维臻 抓举获第四名、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三名。郁彦芳抓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六名。 90公斤级杨斌胜抓举127.5公斤获第二名(破全国青年纪录)、挺举165公斤获第三名、总成 绩292.5公斤获第二名(破全国青年纪录)。90公斤以上级束振东抓举获第三名。青年组: 82.5公斤级张杰抓举获第四名。
    1978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举重个人比赛,110公斤级郭伟茹抓举获第三名、挺 举获第二名、总成绩获第二名。束振东抓举获第二名。82.5公斤级刘凯抓举获第五名。同年 10月参加杭州举行的全国举重比赛。黑龙江队青年组以62分的绝对优势荣获团体总分亚军。 其中,110公斤级郭伟茹以抓举132.5公斤、挺举150公斤、总成绩182.5公斤获3项第一名。 100公斤级孔繁雷抓举获第六名、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五名。82.5公斤级杨佩勋抓举 获第三名、挺举获第二名、总成绩获第三名。马文平抓举获第六名。75公斤级刘凯抓举117. 5公斤获第一名。90公斤级张杰抓举获第五名、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四名;谈奇抓举获 第五名、挺举获第六名、总成绩获第五名。成年组比赛:黑龙江队只有2名运动员参加,团体 积分24分,列第十名。100公斤级束振东挺举175.5公斤,首次获全国冠军,并首次打破全国 纪录。他的抓举130公斤获第三名、总成绩305公斤获第二名。90公斤级曹维臻挺举160公斤获 第二名、总成绩获第四名。
    1978年度,全国举重总成绩前10名排列中,黑龙江队有4人:60公斤级张志芳第三名,9 0公斤级曹维臻第九名,100公斤级束振东第三名,110公斤级郭伟茹第四名。
    1979年1月,参加在广西武鸣举行的十一省市举重比赛。75公斤级杨佩勋抓举122.5公斤 获第二名,挺举162.5公斤和总成绩285公斤获2项第一名,并第一次通过运动健将。100公斤 级束振东抓举130公斤获第二名,挺举180.5公斤和总成绩310公斤获2项第一名,并以180. 5公斤打破挺举全国纪录。110公斤级郭伟茹抓举132.5公斤、挺举165公斤、总成绩297.5公 斤获3项第一名,并5次打破3项全国青年纪录。另有2人获4项第三名。同年4月参加在天津举 行的全国举重分区赛。青年组100公斤马文平抓举获第二名,挺举155公斤和总成绩280公斤获 2项第一名,并8次打破3项全国青年纪录。90公斤镡廷君抓举125公斤获第一名、挺举获第二 名、总成绩275公斤获第一名。那宪飞抓举获第三名、挺举152.5公斤获第一名、总成绩获第 二名。王洪才抓举获第二名、总成绩获第三名。75公斤级杨佩勋抓举125公斤获第一名、挺举 获第二名、总成绩280公斤获第一名。
    80年代,黑龙江省举重队在全国比赛中的主要成绩有:
    1980年2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优秀举重运动员测验赛上,19岁的110公斤级运动员郭 伟茹以150.5公斤的成绩打破抓举亚洲纪录,成为黑龙江省举重史上第一个打破亚洲纪录的 运动员。同年4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黑龙江队得46分列团体第十一位。60公 斤级张志芳抓举125公斤获第一名,并以126公斤成绩打破抓举全国纪录,总成绩260公斤获第 三名。110公斤以上级郭伟茹挺举第二名,100公斤级马文平抓举获第五名。同年7月,参加在 抚顺举行的1980年全国青年举重冠军赛。90公斤级王洪才抓举获第六名,挺举获第五名、总 成绩获第六名。100公斤级马文平抓举127.5公斤获第一名、挺举155公斤获第三名、总成绩 282.5公斤获第三名。110公斤级杨柏石抓举、挺举、总成绩获3项第二名。同年10月参加在 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达标赛。60公斤级张志芳抓举125公斤获第一名,并在第4次试举中以12 7.5公斤的成绩打破抓举全国纪录、平亚洲纪录,总成绩260公斤获第一名。110公斤级郭伟 茹抓举150公斤、挺举172.5公斤、总成绩322.5公斤获3项第一名。
    1981年4月,参加在广东石龙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黑龙江队团体总分108分列第八名 。60公斤级张志芳以128公斤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黑龙江省第二个打破亚洲纪录的运动 员,并获第一名,总成绩262.5公斤获第三名。82.5公斤级刘洪奇抓举获第六名。90公斤镡 廷君抓举获第六名。100公斤级王洪才抓举获第五名。马文平抓举获第六名。110公斤级郭伟 茹抓举140公斤获第一名、挺举获第三名、总成绩310公斤获第一名。110公斤以上级杨柏石抓 举获第三名、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三名。同年7月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青年举重锦标 赛。黑龙江队获团体总分第四名。110公斤级郭伟茹抓举135公斤、挺举177.5公斤、总成绩 312.5公斤获3项第一名,并两次打破挺举全国青年纪录。110公斤以上级杨柏石抓举、挺举 、总成绩获3项第三名。67.5公斤级阎殿举抓举获第六名、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四名 。82.5公斤级董亚斌抓举获第五名。100公斤级单玉伟挺举获第六名、总成绩获第六名。11 0公斤级张福义抓举获第六名、总成绩获第六名。同年10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举重冠军赛 。90公斤级镡廷君抓举获第二名、挺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二名。100公斤级马文平抓举获 第二名、挺举获第五名、总成绩获第二名。王洪才抓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五名。
    1981年度全国举重总成绩前10名运动员排列中,黑龙江队有5人:60公斤级张志芳第三名 ,90公斤级镡廷君第三名,100公斤级马文平第四名,王洪才第七名,110公斤级郭伟茹第二 名。
    1982年4月,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黑龙江队以总分139分获团体第二名。 110公斤级郭伟茹以156.5公斤的成绩再破抓举亚洲纪录,并获抓举、挺举第二名,总成绩第 三名。60公斤级张志芳抓举122.5公斤获第一名、总成绩获第五名。100公斤级马文平抓举获 第三名、总成绩获第六名。王洪才抓举获第二名、总成绩获第四名。82.5公斤级刘洪奇抓举 获第六名。90公斤级镡廷君抓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四名。110公斤以上级杨柏石抓举、挺 举、总成绩获3项第四名。同年6月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黑龙江队以全 新的阵容上场。奋力搏拚,人人得分,荣获团体总分第四名。90公斤级刘洪奇以136.5公斤 的成绩首次打破抓举全国青年纪录。48公斤级赵伯森抓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五名。67. 5公斤级阎殿举抓举获第五名、总成绩获第六名。82.5公斤级董亚滨抓举获第二名、挺举获 第五名、总成绩获第四名。100公斤级张文君挺举获第六名、总成绩获第六名。王海军抓举获 第四名。110公斤以上级杨柏石抓举获第二名、挺举获第二名、总成绩获第二名。同年10月参 加在合肥举行的全国举重冠军赛。82.5公斤级刘洪奇抓举获第三名。100公斤级马文平抓举 获第二名、总成绩获第三名。
    1983年4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黑龙江队以总分157分获团体第三名。 110公斤以上级郭伟茹以158.5公斤的成绩第4次打破抓举亚洲纪录,并获第一名,挺举187. 5公斤获第一名,总成绩345公斤获第一名,并打破全国纪录。100公斤级马文平抓举获第二名 、挺举获第三名、总成绩325公斤获第一名,并打破总成绩的全国纪录。成为黑龙江省第10个 打破举重全国纪录的运动员。60公斤级张志芳抓举125公斤获第一名。100公斤级王洪才抓举 获第六名、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五名。110公斤级杨柏石抓举获第三名。90公斤级镡廷 君抓举获第三名、挺举获第四名、总成绩获第四名。同年6月参加在长春举行的东北三省举重 对抗赛。90公斤级王海军以138公斤的成绩打破抓举全国青年纪录。同时和束振东一起第一次 达到运动健将标准。同年7月15日至24日,参加在烟台举行的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黑龙江队 以团体66分排第十二名。48公斤级赵伯森抓举获第二名。110公斤级许万晨抓举获第三名、挺 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二名。李俊丰抓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四名。100公斤级赵景昌总 成绩获第六名。
    1984年2月28日,马文平、郭伟茹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优秀举重运动员测验赛。100公 斤级马文平抓举155公斤、总成绩337.5公斤打破2项全国纪录。110公斤以上级郭伟茹抓举1 62.5公斤破亚洲纪录。同年4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110公斤以上级郭伟茹抓举1 60.5公斤和165公斤两次打破亚洲纪录并获第一名。100公斤级马文平抓举获第二名。90公斤 级镡廷君抓举获第三名、挺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二名。王海军抓举获第五名、挺举获第 四名、总成绩获第三名。82.5公斤级王洪才抓举获第五名、总成绩获第六名。同年7月参加 在长春举行的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100公斤级王明滨抓举获第六名、总成绩获第六名。110 公斤级李俊丰抓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五名。同年10月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举重冠军赛 。82.5公斤级王洪才挺举获第四名。90公斤级单玉伟总成绩获第五名。100公斤级马文平抓 举获第二名、挺举获第六名、总成绩获第三名。110公斤级杨柏石抓举获第五名。许万晨总成 绩获第六名。
    1985年4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100公斤级王海军抓举155.5公斤首次打 破全国纪录,并获第二名、挺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二名。马文平抓举获第三名。刘洪奇 抓举获第四名。单玉伟抓举获第六名、挺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五名。110公斤级郭伟茹挺 举获第二名。
    同年10月,参加在郑州举行的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的举重决赛。甲组110公斤以上级李俊 丰总成绩获第五名。乙组75公斤徐成浩总成绩获第六名。110公斤级刘树君获第四名。同年1 0月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举重冠军赛。90公斤级王洪才抓举获第二名。100公斤级王海军抓 举获第二名、挺举获第三名、总成绩获第二名。马文平抓举获第三名。110公斤以上级郭伟茹 抓举获第二名、总成绩获第二名。
    1985年举重总成绩全国前10名排列中,黑龙江队有5人:90公斤级王洪才第十名,100公 斤级王海军第五名、马文平第八名,110公斤级许万晨第九名,110公斤以上级郭伟茹第三名 。
    (三)参加历年国际比赛成绩
    1956年4月15日至28日,在国家举重队训练的黄强辉随中国举重队出访蒙古人民共和国, 在乌兰巴托进行中蒙举重友谊比赛,以总成绩340公斤(102.5+97.5+140)获轻量级第一 名。
    同年5月17日,中国举重队在北京同首次来华访问比赛的世界强队——苏联举重队进行友 谊比赛,黄强辉以总成绩350.5公斤(102.5+105.5+142.5)获轻量级第二名。同年8月 13日至9月19日,黄强辉随中国举重队访问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同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 进行四国友谊比赛,以总成绩345公斤(102.5+105+137.5)获轻量级第二名。
    1957年4月18日至5月10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重队访华,在上海进行中德举重友谊赛 。黄强辉以总成绩360公斤(112.5+112.5+135)获轻量级第一名。同年7月1日至23日, 日本举重队访华,在北京进行中日举重友谊赛。黄强辉以总成绩372.5(112.5+112.5+ 147.5)获轻量级第一名。同年7月29日至8月10日,黄强辉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 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的举重比赛。以总成绩367.5(115+112.5+140)战胜 保加利亚世界冠军阿巴杰也夫,获轻量级第二名。赛后,中国举重队访问苏联。8月11日至2 1日在塔什干进行中苏举重友谊赛,黄强辉以总成绩370公斤(115+110+145)获轻量级第一 名。
    1958年3月8日至9日,黄强辉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冠军赛。战胜苏 联世界冠军布舒耶夫,以总成绩382.5公斤(117.5+115+150)获轻量级第一名。同年7月 16日至8月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重队访华,在北京同中国举重队进行友谊比赛。黄强辉 以总成绩362.5公斤(112.5+110+140)获轻量级第一名。同年11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 中国、波兰、乌兹别克三国举重友谊赛上,黄强辉以总成绩388公斤(115+115+158)获轻 量级第一名,并以158公斤的成绩第二次打破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1959年4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苏举重对抗赛上,黄强辉以总成绩377.5公斤(112. 5+110+155)获轻量级第一名。
    1960年6月15日至27日,中国青年举重队出访苏联,6月19日在阿什哈巴德市同土库曼共 和国队进行比赛。黄强辉以365公斤(110+105+150)获轻量级第一名。6月25日在塔什干同 乌兹别克、吉尔吉斯进行三国举重对抗赛。黄强辉以总成绩360公斤(110+110+140)获轻 量级第一名。
    1961年—1975年的15年间,黑龙江举重运动员,无人参加国际比赛。
    1976年4月10日至12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洲举重锦标赛, 以抓举117.5公斤的成绩获第一名,是第一个获得举重亚洲冠军的黑龙江运动员。同年10月 12日至22日,英国举重队防华,在南京举行的中英举重友谊赛上,在国家举重队集训的黑龙 江次轻量级张志芳以总成绩255公斤(120+135)获第一名。同年10月29日至11月10日,张志 芳随中国举重队出访日本,在大板、横滨举行的两场中日举重友谊赛上,分别以总成绩245公 斤(115+130)和247.5公斤(115+132.5)获次轻量级第二名。
    1977年5月3日至6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伊拉克巴格达举行的第九届亚洲举重锦标赛 。以112.5公斤获得60公斤级抓举冠军、挺举132.5公斤和总成绩245公斤均获第三名。同年 9月16日至25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西德斯图加特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举重锦标赛。获 60公斤级抓举120公斤第四名、挺举135公斤第十一名、总成绩255公斤第七名。
    1978年4月19日至5月10日,张志芳随中国举重队出访英国和法国,4月23日在英国加的夫 市比赛,获60公斤级总成绩250公斤(112.5+137.5)第一名。5月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进行 比赛,获60公斤级总成绩245公斤(115+130)第一名。5月7日在法国阿米埃市进行比赛,获 60公斤级总成绩255公斤(120+135)第一名。同年5月27日至6月1日,日本举重队防华,束 振东代表中国在北京参加中日举重友谊比赛,获110公斤级抓举132.5公斤第二名。同年10月 4日至8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葛底斯堡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世界举重锦标赛,获60公 斤级抓举117.5公斤第五名。同年10月17日,束振东代表中国在杭州参加中国巴基斯坦举重 对抗赛,获总成绩292.5公斤(127.5+165)第一名。同年12月9日至20日,张志芳代表中 国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洲运动会的举重比赛。获60公斤级抓举120公斤第一名、挺 举137.5公斤第六名、总成绩257.5公斤第四名。成为黑龙江省有史以来第一个在亚运会上 夺得金牌的运动员。
    1979年4月24日至5月9日,张志芳、束振东、郭伟茹作为中国举重队成员出访日本进行比 赛。4月29日在大津举行的中日举重对抗赛中,60公斤级张志芳以265公斤(125+140)获总 成绩第一名,100公斤级束振东以307.5公斤(132.5+175)获总成绩第一名,110公斤级郭 伟茹以300公斤(135+165)获总成绩第一名。5月5日在年贺町进行第二场访日比赛,67.5 公斤级张志芳以总成绩265.5公斤(122.5+140)获第二名,100公斤级束振东以总成绩30 7.5公斤(137.5+170)获第一名。同年7月,教练员陈成荣、运动员束振东、郭伟茹代表 中国在日本东京参加第十一届亚洲举重锦标赛。100公斤级束振东以172.5公斤获挺举第五名 ,110公斤级郭伟茹以170公斤获挺举第三名。同年11月3日至11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希 腊萨洛尼卡举行的第三十三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以抓举125公斤的成绩获60公斤级抓举世界亚 军。
    1980年5月24日至31日,郭伟茹代表中国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举 重锦标赛,获110公斤级抓举142.5公斤第五名、挺举172.5公斤第三名、总成绩315公斤第 三名。是中国重级别举重运动员首次在世界青年赛上进入前三名的运动员。同年11月24日至 26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埃及阿斯旺举行的第四届努塞尔国际举重锦标赛,以总成绩24 7.5公斤(115+1325)获60公斤级第一名。
    1981年6月14日至21日,郭伟茹代表中国参加在意大利利格那诺镇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 举重锦标赛,获100公斤级总成绩332.5公斤第七名、抓举152.5公斤第六名、挺举180公斤 第九名。同年6月16日至24日,张志芳随中国举重队访问日本,在北海道札幌同日本举重队进 行两场友谊比赛,分别以总成绩255公斤(120+135)和总成绩265公斤(120+145)获60公 斤级和67.5公斤级第二名。同年9月12日至20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法国里尔市举行的 第三十五届世界举重锦标赛,获60公斤级总成绩267.5公斤第八名、抓举127.5公斤第四名 、挺举140公斤第十六名。
    1982年9月18日至26日,张志芳代表中国参加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的第三十六届世 界举重锦标赛,获60公斤级抓举122.5公斤第六名、挺举140公斤第十三名、总成绩262.5公 斤第十一名。同年10月22日至25日,郭伟茹代表中国参加在埃及赛得港举行的埃及第五届奴 赛尔杯国际举重锦标赛,获110公斤级总成绩342.5公斤(157.5+185)第一名。
    1983年8月,马文平随中国举重队防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平壤进行中朝友谊举 重比赛,以总成绩327.5公斤(147.5+180)获100公斤级第一名。同年11月23日,王洪才 、马文平、刘洪奇、镡廷君、杨柏石和广东举重队联合组成中国举重队,在广州与来访的埃 及国家举重队进行友谊比赛,黑龙江队成员除90公斤级镡廷君战胜对手外,其他均告失败。 同年10月22日至31日,郭伟茹代表中国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十七届世界举重锦标赛,获 110公斤级抓举160公斤第名、挺举192.5公斤第十四名、总成绩352.5公斤第十一名。
    1984年10月18日至23日,王海军代表中国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参加第二届亚洲青年举重 锦标赛,以抓举147.5公斤、挺举175公斤、总成绩322.5公斤获得100公斤级3项第名。
    1985年4月15日至20日,郭伟茹代表中国在杭州参加第十七届亚洲举重锦标赛,以182. 5公斤获110公斤级挺举第二名。
    五、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举重高级教练员两名:省举重队教练员陈成荣、王惠卿。有一级 教练员3名。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举重国家级裁判员3名,一级裁判员21名。国家级裁判员是:
    纪元珊
    省举重队教练员
    顾洪泉
    省举重队教练员
    高德厚
    省交通厅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