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球类运动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近代篮球运动于1920年前后出现于黑龙江地区。最初的兴起与发展,与修建中东铁路有
关。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水陆交通发达,中外人流汇集。俄人在哈开银行、办教堂、修
学校,一大批俄国铁路员工和外国商人蜂拥而至,其中有很多人喜好篮球运动。他们修场建
馆,相互比赛,中国人受其影响,也逐浙开展起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在哈尔滨首先在学校中开展,后逐浙发展到社会团体和部分工厂、企业之中。
20年代初,即举办有各中学、中专和大学篮球队参加的市级比赛,春秋两季各种邀请赛也颇
盛行。经常参加比赛的有哈一中、哈工大和俄人青年会等15支球队。最早有记载的比赛是19
23年9月14日,省立六中队以18比10胜俄侨篮球队。1925年,在哈一中、二中开始有女子篮球
赛。此后,每年冬季也举行有本埠中等以上学校篮球比赛大会。以哈一中、二中和哈工大队
水平最高。
1928年4月20日,东省特区各中学体育教师组成“中国篮球队”。该队每周轮流到各校比
赛。当年10月1日,由哈二中组成的准备参加东三省联合运动大会的东省特区队,以25:22战
胜哈埠最强球队——俄侨青年会篮球队。
1929年4月,由同记工厂职员及店员组成的同记篮球队开始露面。从此,同记、公和利等
若干家工厂、企业举行工商界联合运动会时,篮球是主要比赛项目之一。
1930年,哈工大篮球队,与称雄哈埠的苏侨“燕子队”实力相当,并与天津的“南开五
虎”队、北京的北大篮球队齐名。当时,苏侨青年会队和东省特区师专体育系队也享有盛名
。30年代初,哈尔滨篮球队曾远征国内部分大城市,竞技水平一度达到一流水平。
20年代末,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铁路沿线各城市和呼兰、双城、依兰等县的篮
球运动也颇盛行。嫩江县学生、曾就读于齐齐哈尔、后毕业于北京高师体专、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国后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的王耀东曾是旧中国参加第四、五届远东运动会的
主力篮球队员。
1931年,东省特区体育促进会曾决定于10月20日举行篮球比赛,因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而
未果。1934年9月29日,日伪第四军管区司令部为提倡“体育联络”,由长官、督办等人组成
哈尔滨市篮球联合会。从此,哈尔滨篮球活动成为殖民主义的一种工具,各种比赛大都由第
四军管区体育馆主办。1935年10月,开始出现小学男、女篮球比赛,以马家沟校成绩最好。
东北沦陷时期,篮球活动统由伪满洲国体育联盟总部哈尔滨篮协支部操纵,主要赛事是
为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全满运动大会和全满都市篮球对抗赛,每年均组织全市和学校篮球联
赛。各队之间经常进行远征比赛,哈尔滨队与双城、呼兰等队互有交往。哈尔滨铁路局队全
胜哈尔滨至大连一线,是伪满洲国最强队之一。解放前的上海回力球队主力队员、解放后曾
任中国篮协副主席、上海队总教练的王永芳曾在该队效力。当时哈工大“北熊队”与哈尔滨
市队水平相当。1937年3月21日,吉林、奉天(今沈阳)和新京(今长春)等市篮球队到哈参
加“宣德体育馆开馆式表演赛”,哈尔滨市队获第二名。
1935年,依兰县中学成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女子篮球队。在参加当年伪满全国篮球联赛中
,与当时实力最强的奉天队名列前茅。她们中的许多人,在民族灾难日益深重之时,毅然投
笔从戌,走上抗日疆场。其中,中共地下党员刘淑兰(后为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长滕代远的夫
人,现名林一),经苏联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建国后曾任北京铁路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中共
地下党员郭维轩(后为抗联将领周保中将军的夫人,现名王一知)直接参加了抗日联军,成
为抗联战士,建国后为北京市工商局领导干部。
1940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更加深化殖民主义政策,使篮球运动成为殖民统治的一种愚
民手段。当时的篮球比赛,无论多少队参加基本上都是一天赛完。锦标主义极其严重,打骂
裁判的事经常发生,更谈不上相互促进与相互交流。
东北沦陷时期,齐齐哈尔中学体育教员、东北大学“五虎将”之一的麻秉钧,哈尔滨工
业大学优秀选手苏丕承等篮球界爱国志士,愤然反满抗日,分别在齐齐哈尔监狱和哈尔滨太
平桥圈儿河刑场英勇就义。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篮球活动在黑龙江地区各地学校中普遍开展。1946
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于8月20日即举行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从此,不仅每年的
体育运动大会有篮球项目,而且经常举行许多种全市性的篮球比赛。如青年俱乐部篮球赛、
“五·四”青年节篮球赛、中苏友好篮球赛、纪念红五月篮球赛、秋季篮球联赛等等。比赛
除在市府球场、友协球场、团市委球场、道里体育场、八区体育场、苏侨体育场和江北极乐
村球场等处进行以外,许多学校和工厂也经常组织比赛。1949年,市体育分会举办红五月篮
球赛,各界共有175个队、1600名运动员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篮球运动在黑龙江地区成为普及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发展
速度最快的一个球类项目。1951年到1953年间,哈尔滨市举行7次全市性大型篮球比赛,最多
一次有230个球队参加。其中,以铁路系统的东铁队、东铁公安处队、铁路工厂队、铁路学院
队水平较高。这一期间,松江省曾分别选拔组建省男、女篮球代表队参加1950年东北区职工
运动会篮球比赛和1952年东北区篮球选拔赛。哈尔滨市体育教师周葆辉、迟则身分任男、女
队教练员。男队由阿城师范学校、哈工大、装甲兵部队及阿城县选手组成。哈市文化局文玉
璞为队长。女队由阿城师范学校、哈工大及部分其它单位选手组成。阿城师范学校张凤兰为
队长。男队获1952年东北区选拔赛第二名,市政府职员娄广礼、哈工大学生谭以津等4人被选
为东北区代表队员。女队获1950年东北区职工运动会篮球比赛第三名和1952年东北区篮球选
拔赛第三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国内篮球队互访活动增多。1950年,东铁队访问北京、
上海等地,与众多国手组成的木乃伊队、未名队、华联队比赛,几获全胜,名震国内篮坛。
次年,木乃伊队访哈,在兆麟小学球场一战,东铁队又胜。自1951年起,先后有苏联、沈阳
和东北军区等一批国内外篮球队来哈尔滨进行访问比赛。1951年1月29日至30日,苏联国家男
子篮球队来哈,哈尔滨铁路局队、哈尔滨市队与之进行迎访比赛,平均每场负分116分。195
2年8月,沈阳男、女队来哈访问。9月,东北军区队和志愿军队访问哈尔滨,除哈尔滨市队胜
志愿军队一场以外,其余14场哈尔滨各队均以较大差距败北。1953~1957年,相继有八一队
、长春队、旅大队、上海队和全国火星队、全国邮电队等访问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除与八
一队差距较大以外,其它都互有胜负。
国内外各队的来访,更加促进了群众性篮球运动的开展。1955年8月,哈尔滨市首次组队
参加全国大、中城市篮球分区赛。女队在沈阳赛区胜1场获第四名,男队胜3场获第二名。这
一期间,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呼兰、阿城、肇东等市、县的篮球活动也开展得相当
广泛,涌现出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队和一批优秀运动员。
1956年,省和哈尔滨等地、市篮球协会建立。为适应1956年开始的全国等级制竞赛制度
(甲、乙、丙和少年级)的实行,在全省各地、市普遍开展各产业系统篮球联赛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成分为甲、乙、丙级的等级比赛,并向全省性竞赛发展。从1956年开始出现全市
性少年篮球赛(哈尔滨市一次暑期少年篮球赛,队员达1000余人)和全省篮球冠军赛(或锦
标赛)。1957年首届全省聋哑人篮球赛在哈尔滨举行。1958年举行了首届全省农民篮球赛。
哈尔滨市郊平顺公社有70%的青年参加篮球活动,各公社普遍组织了篮球队,
(见附图)
出现了许多“打球是能手,生产是模范”的农民运动员。
1958年4月18日,哈尔滨市领导干部篮球队与哈尔滨军工学院领导干部篮球队进行了一场
精彩比赛。市委任仲夷、吕其恩、郭卫人3位书记和军工学院副院长刘居英等均上场表演,轰
动了全省。当年,并举行全省青年团专职干部篮球赛。以团省委副书记李天伶为核心的团省
委机关篮球队,在省直机关中十分活跃,并经常到呼兰、双城等县与当地球队比赛。省军区
、黑龙江日报社和哈尔滨市政府篮球队,坚持常年活动,在全市比赛中居上游水平。
1959年,哈尔滨市委发布了《关于大搞群众性体育活动,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迎接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指示,在全市职工中开展了以篮球为主的球类大联赛,进一步推动了
群众性篮球运动的开展。
1960年,哈尔滨市开始出现以小篮球为主的小排球、小足球、小乒乓球“四小球类”活
动。全市开辟2200多个小篮球场地,挂上5500多个小篮筐,组成5000多个小篮球队。4月份,
市体委和市教育局按年级举行全市性小篮球比赛。6月1日首次召开包括幼儿园参加的小球类
运动会,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小篮球活动的城市。从此,哈尔滨市每年都举行全市小球类运动
会进行篮球比赛,并扩展到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据1964年统计。哈尔滨市233所
中小学参加小球类活动的少年儿童达16万余人,占学生总人数的68%。
当年,在哈尔滨市成立业余体校篮球班,该班作为黑龙江省青少年代表队参加全国比赛
,大多居中上等水平。
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黑龙江省的篮球活动却有增无减。当年,阿城县
有17个公社建有964个球队,668个球场,并有计划地坚持业余训练。哈尔滨市银行、轴承厂
、公安局等几十个队坚持经常活动。除各产业系统按等级的比赛更加有组织地进行外,省、
市学生和青年队比赛增多。
东北三省和全国等级赛也曾在哈尔滨举行。1963年,齐齐哈尔市女子篮球队获得在吉林
举行的东北三省篮球对抗赛亚军。
1966—1969年期间,篮球活动明显减少。多数业余篮球队解体,篮球场地被侵占或破坏
,各产业系统的分级比赛消失。1969年末开始出现小范围的竞赛活动。1970年下半年,哈尔
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地举行工人业余篮球邀请赛。1971年,各种有组织的训练和竞赛活动
逐渐恢复,各种职工和农村篮球赛日益增多。1972年,哈尔滨市业余体校的篮球训练重新开
始。同年,哈尔滨市第九届小球类运动会有202个篮球队、2100人参加。
1972年9月15日,全国篮球分区赛在哈尔滨举行,24个男、女队在哈尔滨市及附近各县共
12个场地进行比赛,对黑龙江省篮球活动起到推动作用。
1974年,黑龙江省体育学校创建,内设篮球班,招收全省优秀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训练
。从1977年开始,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等10余所业余体校篮球班相继成立。三级训练网
逐步建立,通过省体校为省一、二队和外地优秀队输送了许多篮球运动员。省体校篮球队在
全国少年比赛中成绩逐渐提高,省男、女篮球队在全国甲级队比赛中成绩稳定。尤其省女篮
在1977年获得全国甲级联赛亚军、1979年全国甲级联赛和第四届全运会均取得第四名的好成
绩,黑龙江省被国家体委定为全国篮球重点省、市之一。
1979年末,黑龙江省篮球运动协会成立。
1980年,全省各层次的篮球比赛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各产业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篮
球比赛。哈尔滨市职工篮球赛有119个队、1400多人参加。其中,各行业的职工代表队多由各
级体校篮球班学员、部队和各优秀队退役的运动员组成,各队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市公安局
男、女队在全市占绝对优势。
1981年,全省10所重点业余体校有篮球班,各市、县一般业余体校有篮球班的近20所,
篮球运动人才大量涌现。
自1981年以来,省直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
岗、双鸭山、伊春、大庆等市直机关的职工篮球赛,逐渐形成制度。每年4~6月,分党
委和政府两大系统分别举行。省直机关中,以省公安厅、财政厅实力最强。
从1981年开始,黑龙江省内出现了许多新的比赛和办队形式。如哈尔滨的“冰灯杯”篮
球邀请赛、“哈尔滨之夏”、“太阳岛杯”、中学生“三好杯”和全省“促进杯”、“松涛
杯”(林业系统)、“乌金杯”(煤炭系统)篮球赛等。老年人篮球赛和家庭篮球赛日渐增
多。全省举办有“松鹤杯”老年人篮球赛。哈尔滨林机厂崔高飞一家父子7人组成的家庭篮球
队,在1985年晋升为甲级队。全省聋哑人篮球赛举行,哈尔滨聋哑人男、女篮球队访问天津
等地。巴彦县农民篮球队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农民篮球赛获第四名。省男、女篮球队与哈
尔滨亚麻厂、第二毛纺厂联合办队。哈尔滨冷冻厂自办女子篮球队,夺得全国商业系统篮球
赛冠军。
进入80年代,省内各大学先后试行按专项选修课的形式上体育课,选修篮球的学生人数
较多。哈尔滨船舶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工大和师范大学等校,经常举行校内及校际间的篮
球比赛。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体育学院两所高校篮球队在省内有较大影响。
1980年8月,伊春市桃山林业局中学女子篮球队参加在太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
会篮球比赛,获第三名。
1981年8月,省体校男、女篮球队参加全国业余体校篮球分区赛,男队获第一名,女队获
第二名,身体素质成绩分获第一、第二名。1982年8月,参加全国业余体校“跃进杯”篮球赛
,男队获甲组第五名,女队获甲组第三名。1983年8月,参加全国业余体校篮球分区赛,在呼
和浩特赛区,男队总名次、队名次、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测验,均获第一名,女队总名次、
队名次获第二名,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测验获第一名。黑龙江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
质条件为全国各地所瞩目。省体校男子篮球队并两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和赴日
本访问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培养出一大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和等级运动员。据
1985年底统计,全省重点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包括体育中学、独立重点班)和普通业余体
校设有篮球班的共计男队45个,女队40个,队员人数为1414人,占体育学校学生总数的17%;
有专职教练员96名。1977—1985年间,各级业余体校向本省优秀运动队及大专院校输送运动
员291人,向外地(部队、学校、各省市)输送464人。
二、省队的组建、训练与比赛成绩
(一)省男子篮球队
黑龙江省男子篮球队(简称黑龙江男篮)始建于1956年3月,是黑龙江省最早建立的两个
运动队之一(1956年建立省体育训练班,设有两个队,一个是男子篮球队,一个是足球队)
。首任领队梁宝贵,教练李宗铨。主要打球队员有张景富、高玉国、孙武、冯厚义、刘玉峰
、荣太明、刘和、何世金等。当年5月参加全国丙级队联赛,获沈阳赛区第一名,进入乙级队
。1957年,补郑连亭、逄玉文、王思仁人队。
1958年黑龙江男篮参加全国篮球乙级队联赛,第一阶段在长春,第二阶段在天津,参加
比赛的共12个队。黑龙江男篮以第一名的成绩晋升为全国甲级队。当年,在北京与国家队进
行表演比赛,仅负3分。主要打球队员有张景富、刘和、郑连亭、于长江、王思仁、刘玉峰、
冯厚义、逢玉文、战树棠、荣太明。
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运会决赛,在主力队员张景富调国家队,按规定不能代表本省参
加比赛情况下,仍取得第九名的成绩。
第一届全运会后,刘和、于长江、刘玉峰、郑连亭4人入选中国青年队。
黑龙江男篮从建队到1959年,5次迎访外国队,2胜3负。其中,1959年8月3日在沈阳,以
70:58战胜匈牙利国家队的一场比赛,轰动全国篮坛。匈队为欧洲篮坛劲旅,来华后,除以
微弱比分负于国家队、八一队和北京队外,与其他队均以较大比分获胜。
坚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狠抓队伍的作风建设是黑龙江男篮建队后取得好成绩的重
要原因之一。建队初期,借住在哈尔滨市体育场西看台下,食宿条件简陋,且到处借用场地
训练。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全体队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荣誉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积极参加大运动量训练。训练作风顽强不怕苦,做到了“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干,不敲
锣就不松劲”;一年四季坚持出早操,每周进行30个小时的训练课,有时星期天也不休息,
达32个小时。在训练内容上,实用技术的对抗训练占60%;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与基
(见附图)
本技术训练揉合一起进行,并实行边练边打,边打边练,每年平均与强队比赛50场左右。在
实战中,培养和锻炼出一种敢打硬仗、越打硬仗越发挥的“啃硬骨头”作风,在比赛中给各
队造成很大压力。国内篮球界权威人士于钢评论说:“许多队在后几轮比赛中都显得体力不
足,只有黑龙江队越打越有劲,速度越打越快,看不到队员疲劳,这是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
1959年前后,黑龙江男篮的技术风格,主要表现为:①速度快(跑动与攻守转化快,参
加1958年乙级联赛平均10秒钟结束进攻);②抢断凶(平均身材高、体力好、力量强,张景
富的抢篮板球,刘和、刘玉峰的抢断驰名全国);③攻得猛(篮下强攻硬打,杀伤对方);
④中投准确(半场攻击,内外开花);⑤战术变化多(以突破分球见长,后来增加了策应打
法)。
1960年,参加全国甲级联赛,在23个队中,名列第十三名。
1961年,荣太明任教练。新增队员有王居堂、梁宝福、姚遐龄、高云龙和隋安勋。当年
,参加全国甲级队联赛,获第八名。1962年为第十一名。1963年参加全国联赛,降为第十七
名。
1964年,张景富从国家队回省任教练。新增王世杰、石贵、刘树声和郑家声4名新队员,
当年取得第十五名。在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上,连续战胜辽宁、吉林、新疆和陕西等强队,
决赛取得第八名。当时,全国篮球运动正处兴盛时期,各队强手如林。黑龙江男篮学习日本
女排大运动量训练法,1964年冬训在哈尔滨体育学院进行,晚8—11点训练,有时稍事休息后
,继续练到下半夜两点多。这种加时、加量极限训练方法,是进入“全国八强”的重要措施
之一。
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训练中断,队员有的下放劳动,有的转业。
1971年,为准备参加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黑龙江男篮重新组队恢复训练。由军代表任
领队,荣太明和逄玉文任教练。主要队员有刘树声、陈茂林、高德学、王亚光、孟庆海、徐
建堂、赵云章、李天利等。参加1972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获第十五名。赛后,刘树声、
陈茂林调往国家队。以后的两年在全国排第二十六名。1973年,参加全国联赛,获第二十七
名,1974年,在全国联赛中,降为第三十一名。
1973年10月,刘景良任领队,荣太明为教练。1974年,刘玉峰、荣太明任教练。1975年
,刘玉峰、荣太明离队,张景富、陈舜、王林江任教练。队员有王亚光、陈茂林、刘志伟、
尚贵臣、孟庆海、刘文彬、徐奎武、纪志新、王革新、依大雷、李天利、马飞、李德福。当
年6月,在昆明赛区参加第三届全运会篮球预赛,排名第六,未进入决赛圈。
70年代前5年,黑龙江男篮走入低谷,与“文化大革命”中队伍元气损伤严重,加之管理
工作不当,有直接关系。
参加第三届全运会预赛失利后,认真总结了前几年的教训,从思想与管理工作上进行了
提高与改进,全队士气大振,提前1个月去南宁投入冬训。在冬训中,要求“场场认真,球球
仔细”,狠抓作风训练,注意新生力量培养,苦练身体素质,突出防守和提高对抗强度的训
练,6个月打40场公开比赛,是黑龙江男篮历史上负荷最大的一次冬训。
1976年4月,参加全国联赛,在西安赛区,以较大的比分差先后战胜1974年全国冠军广州
部队队,以及江苏、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等强队,仅负八一队1场,以每场平均得101分的成
绩名列第二名。第二阶段比赛,因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世,停止举行。
1977年,郑连亭任领队,陈茂林任教练,王亚光为队员兼教练。队员尚贵臣、马飞、刘
志伟、厉祥国、李德福、白常瑞、张友杰、秦文丰、项士荣、杜青、王荣新。当年,在南京
参加全国乙级联赛,获冠军,重新升入甲级队。
1978年,重新进入甲级队后,参加全国联赛,获第七名。
1979年,参加第四届全运会预赛,获决赛权,决赛获第九名。领队郑连亭,教练张景富
、刘玉峰、王林江。队员陈茂林、尚贵臣、马飞、刘志伟、厉祥国、李德福、白常瑞、张友
杰、萧增福、王亚光。同年,张友杰入选国家队。
1980年,领队兼教练张景富,教练王世杰、李建元。新增队员有张立春、马文志、王显
忠和乔刚。当年参加全国联赛获第九名,参加全国锦标赛,获第八名;迎访日本国家队,以
73:72获胜。
1981年,参加全国联赛和全国锦标赛,均名列第十。
1982年,张戬任领队,张景富任教练。当年,参加全国联赛,在哈尔滨赛区列第十八名
,降为乙级队。(全国甲级队为16个队)
1983年,领队兼教练逄玉文,教练王世杰、李建元。参加第五届全运会打入决赛圈,决
赛获第十二名。队员有王威、王显忠、王道安、赵法军、张友杰、刘志伟、马文志、吕杰、
于新德、王世国、蔡广生、李宁。
黑龙江男篮1980年以后这批队员,年龄多在25岁上下,王显忠、乔刚曾人选国家青年队
,赵法军等几名新手,思想和技术均较成熟,具有向全国先进水平进击的实力。但因主力队
员白常瑞和厉祥国先后因伤病退役,尤其对个别尖子队员教育不力,队内思想涣散,几次临
场比赛出现毛病。后经调整,状况有所好转。1984年,在沈阳参加全国篮球补助赛,发挥较
好,获第四名。
1985年,参加全国联赛,队伍状况欠佳,缺少团结拼搏精神,排名第二十位。
(二)省女子篮球队
黑龙江省女篮始建于1958年。领队吕浩然,教练田金铎。首批队员有省直的刘书文,哈
尔滨的李云程、姬媛、张莲、李曙芝、武继明、尹秀芝、谷玉萍、王淑文,齐齐哈尔的阎馥
香、赵凤兰、范秀兰,牡丹江的邢桂英、宋玉珍,肇州的王清智,伊春的马秀芳,绥化的贾
春荣等17人。建队当时,队员技术基础较差,但身体条件好,朴实热情,积极上进。由部队
转业的教练员田金铎,把部队严格管理和作风培养的传统带到球队。当年参加全国丙级联赛
获第十五名,即进入乙级队。
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分区预赛中获第四名,未进入决赛。1960年参加全国乙
级联赛,预、决赛仅负3场,获第二名,晋升为甲级队。
黑龙江女篮建队不久即进入全国甲级队行列,起点低,进步快。这一阶段的训练工作,
同黑龙江男篮一样,十分注意政治思想建设和作风培养。运动员有一种为发展新中国体育事
业,为黑龙江人民争光的远大理想,自觉刻苦地参加训练,并在技术训练上形成了自己的独
特风格。该队在狠抓全面身体素质发展和基本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注意发挥个人特长,结合
位置技术,突出实践应用。阵容结构由“三小二高”过渡为“三高二小”,提高场上高度。
防守以盯人为主。在提高个人防守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协作能力。进攻是双中锋打法,
强调抢篮板球反击快攻,加强外线中远投篮。当时,黑龙江女篮经常与广东、上海等队比赛
。北方的身高和身体素质优势,吸收了南方的快速准确灵活的打法,形成了南北结合的技术
战术风格。1964年,学习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法,严格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
则,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更加提高,一直与河北、广东等国内老牌强队保持抗衡局面。
1963年,邢桂英、李曙芝入选国家青年女篮。1965年,王清智入选国家女篮。
1965年7月,黑龙江女篮参加第二届全运会篮球预赛,获第三名,取得决赛权。9月进京
决赛,获第十名。领队王万里,教练田金铎、刘玉峰。队员邢桂英、李云程、姬媛、王清智
、王莉、李曙芝、杨荣贵、贾春荣、杨景玉、刘桂芝、慕爱华、徐志英、孙广华。
1966年下半年至1970年,训练和比赛停止,教练员和队员下放劳动或安置转业。
1970年,招收队员重新建队。领队董汉才,教练刘玉峰、吴鸿志、李建元。队员有徐志
英、马秀芳、滕聚英、贺玉芳、马淑芬、王昆、王琦、王设、刘双凤、刘亚琴、张力军、阎
杰、田兰英、马静、宋春香、姜英等16人。
1971年,原教练员田金铎归队执教。按照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原则,队伍进行了调整
。9月,参加全国8个优秀队集训比赛,取得第四名。
1972年,队员再度调整。老队员邢桂英和王清智归队,马秀芳到新建的省女篮二队任教
练,另吸收方桂芝、郭丹莉、符金美、蒋秀娟等新手人队。参加当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
决赛获第十五名。
1973年,重点加强了新队员的基础训练,于1974年获全国联赛第六名。1975年,领队董
汉才,教练田金铎、吴鸿志。以邢桂英、徐志英、王清智、马静、张力军、田兰英、宋春香
、阎杰、刘双凤、郭丹莉、李思一、方桂芝和符金美组成参加第三届全运会阵容,几度争战
,先在南宁赛区以第二名的成绩取得决赛权,进京决赛获亚军。这是黑龙江女篮历史性的突
破,为黑龙江省争得了荣誉。
1975年,张力军、郭丹莉人选国家队。1976年,出访叙利亚,四战皆胜。1977年仍保持
全国联赛决赛第二名。1979年,来自巴彦县、身高2.04米被誉为“亚洲第一高妹”的王玉华
人队,场上高度又有增加。在甲级联赛和第四届全运会上均获第四名。其后又迎访阿尔巴尼
亚、罗马尼亚队和出访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胜多负少。
1981年,领队于继胜,教练刘玉峰、温慕谦、田金铎。当年,身高1.87的柳青和身高1
.90米的王爱琴相继入选国家队。后卫秦莉进步显著,形成了由张力军、郭丹莉、王爱琴、
柳青4名国家队队员和秦莉、王玉华、阎杰、方桂芝、刘双凤、李思一、陈文菊、李丽英、王
艳琳、唐丽娟、曾红等具有强大实力的阵容。平均身高1.85米。与湖北、广西同列为赛区3
个快攻打法队之一。于1981年再度获全国甲队联赛第二阶段(决赛)亚军,被公队为“全国
女篮四强”之一(北京、黑龙江、吉林、江苏),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
黑龙江女篮从1972年到1982年十年巨变,达到颠峰状态,所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老带
新,走南北结合的路,以全队配合打法为核心,发挥个人特长。根据队员身体素质较好,但
不及南方队员快速、灵活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南派和华北地区打法相结合的中间型战术体
系。在技、战术运用上,采取的是快攻与阵地进攻相结合,阵地进攻以外线的准确投篮,内
线无球移动和中锋策应,加上内外结合的徒手空切和掩护为主;连续换位,善于控制场上节
奏,注重打成功率。防守是以集体的区域联防为主,结合盯人连续变换,兼顾人、球、区的
混合型防守体系。根据球的落位进行“倒转逆防”,充分发挥场上高度优势,弥补个人防守
脚步慢和随球转动而随防的弱点。这一套很有规律,易于掌握,反复变化的独特打法,国内
唯此一家。攻守配合都将每个人的习惯打法和特长全部融合在整体战术之中。战斗作风顽强
,攻守节奏层次分明,技战术实用、准确,虽少精彩激烈,但多实惠赢球。总是把对手的比
分压得很低,使国内诸强队一筹莫展,攻守难以得手。进入80年代以后,根据王爱琴(1.9
0米)特有的内线组织进攻能力,全国最佳投手张力军(1.80米)和郭丹莉(1.79米)善于
空切接球急停进攻,柳青(1.87米)出色的防守(抢篮板球和盖帽技术),以及全队阵容整
齐,日趋成熟等特长,在战术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发展为“内外结合,高快结合,以高制快,
以快制高和以快制快”。适应各派不同打法,可组成4套阵容,轮番作战。堪称“东北一霸”
。
黑龙江女篮的训练特点是坚持长年基本功训练,重视实战技术和个人特长训练,围绕全
队的风格、特点、打法考虑和安排系统训练,提高徒手空切配合意识,针对当时各队普遍忽
视防无球队员进攻的倾向,强调防守训练,同时注重新队员的个别训练与衔接,使身体与技
术、技术与战术、作风与意识、全面与特长、进攻与防守、新老队员的接替等,均纳入训练
——比赛的系统工程之中。
1983年,参加第五届全运会,预赛获第三名,决赛获第九名。领队兼教练刘玉峰,教练
温慕谦、陈茂林。队员有柳青、王爱琴、王艳琳、秦莉、于淑英、唐丽娟、卢风云、周宏波
、许丽荣、刘霞、傅静华、李国琴、董玉芳。
第五届全运会后,队伍几经调整,未能恢复元气。1985年参加全国联赛,获第七名。
三、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篮球高级教练员8名,一级教练员21名。高级教练员是:
张景富
省男子篮球队教练员
田金铎
省女子篮球队主教练
逄玉文
省男子篮球队教练员
陈茂林
省男子篮球一队主教练
刘玉峰
省女子篮球一队主教练
温慕谦
省女子篮球一队教练员
王林江
省男子篮球二队教练员
王基斌
省体工一队队长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篮球国家级裁判员11名,一级裁判员224名。国家级裁判员是:
刘程衔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
孙宝政
哈尔滨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干部
张长岭
东北林学院教师
王春生
哈尔滨建工学院教师
韩传奇
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会干部
潘成吉
哈尔滨肉联厂工会干部
牟 健
省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
李广文
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工会干部
韩 军
哈尔滨市化工五厂工会干部
王立杰
哈尔滨市顾乡粮库工会干部
王世英
双鸭山市体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