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乒乓球
一、发展沿革与普及概况
黑龙江地区的现代乒乓球运动最早出现于民国时期1920年前后,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由国外传入的。当时,仅有少数单位的少数人打乒乓球。1925年,哈尔滨中东铁路第十七小
学(今博物馆院内)在地下室的风雨课堂内设两副球台,该校师生和附近的铁路员工常在课
后和业余时间到那里进行活动与比赛。当时称乒乓球为“桌上网球”,球台较窄,木质球拍
中间有孔,球是软质彩色,打起来沙沙作响。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的一些机关、学校中有自发性的乒乓球活动,参加者以日本
居多。哈尔滨第一、第二、第三国民高等学校设有乒乓球台。其中,哈尔滨第三国民高等学
校打乒乓球的学生较多。解放后,黑龙江省知名的乒乓球教练员王吉禄以及田家鳌、李明旭
等名手均出自这所学校。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双城、呼兰等铁路沿线的各市、县伪
政府和铁路部门,有时也举行乒乓球比赛,但多为日本人所操纵,中国运动员参赛必须经过
日伪体育部门登记,并有“许可证”方可。1943年,中国学生王吉禄、李明旭在哈尔滨的一
次乒乓球比赛中,战胜了日本人中的高手桑园和河村,举办当局以“没有登记”为借口,取
消了王、李两人的比赛资格。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群众性的乒乓球活动很快在哈尔滨开展起来。1946
年8月,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青年俱乐部成立,随即于8月中旬在经纬小学举行第一次乒乓
球赛,有17支球队、85名选手参加。市青年俱乐部队、市电业局队分获男子组冠、亚军,市
政府乙队、市电业局队分获女子组冠、亚军。当年8月下旬,由市民主政府举行的哈尔滨市第
一届运动会亦设有乒乓球比赛。比赛在公园小学(今兆麟小学)进行,有20支男队、5支女队
参加。市青年俱乐部队获男子组冠军,市政府队获女子组冠军。
1946年至1949年间,哈尔滨市的竹林商场、同记商场、八区粮库、航运局、南勋小学、
纯化小学设有乒乓球台,业余时间尤其是节假日,打乒乓球的职工、干部、师生与日俱增。
这一时期,乒乓球活动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中也开展广泛。齐齐哈尔市一些
机关、学校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乒乓球比赛活动。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的赵德尊,几乎
每天午饭后都在省委机关小食堂内与机关干部打乒乓球。
50代初,省内各大城市的职工俱乐部、青少年宫和文化宫,普遍设乒乓球台供群众活动
,经常举办小型比赛。随着《中小学体育教材》(草案)的颁布试行,部分中、小学把乒乓
球纳入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1953年,国家乒乓球队姜永宁、王传耀、孙梅英等来
哈尔滨表演。哈尔滨运动员王吉禄、贺平、邓朝柱、王明善、焦秀燕等,1953年即开始参加
全国大、中城市和全国乒乓球比赛。
50年代中期,群众性的乒乓球活动,从机关、学校、工厂走向农村。嫩江、龙江、宁安
、青冈、望奎、呼兰、肇东、海伦、安达等县也在城镇和农村文化站或俱乐部里设置乒乓球
台,开展乒乓球比赛活动。
1954年,全省各大城市相继建立乒乓球协会。哈尔滨市乒协设在市教师俱乐部,不仅摆
下球台供群众活动,而且经常组织比赛、表演,并举办乒乓球讲座。同年,全省首届乒乓球
比赛在哈尔滨举行。松花江、嫩江、合江、牡丹江、哈尔滨、伊春等地、市选派运动员参加
了比赛,哈尔滨市的王吉禄、焦秀燕分获男、女单打冠军。1956年,哈尔滨市工会根据市委
副书记郑依平的要求,成立了第一个职工业余乒乓球队。由市工会体育部部长关贵和及体育
干部王佩成担任领队,教练员是王吉禄,男队员有于凯、戚凤德、徐继尧、贺平、齐经纬、
徐春晖等,女队员有焦秀燕、徐继霞等。该队集体吃住在市工会干校,训练在市蔬菜公司,
白天上班,晚上训练,并利用节假日到工厂、机关、学校以及五常、呼兰等县去比赛、表演
和进行技术辅导。在1955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会的推动下,省内各工矿、企业和机
关职工的乒乓球活动开展活跃。省一机、火星(二机系统)、银鹰(银行系统)、钟声(教
育系统)、建筑、海员(航运系统)、煤矿、邮电、前卫(公安系统)等产业体育协会,均
举行本产业系统全省性和地区性职工乒乓球赛。二机部所属在省内的今哈尔滨东安厂、伟建
厂、哈一机厂、建成厂、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北安庆华厂、齐齐哈尔华安厂等均建有厂男、
女职工乒乓球队,并经常举行全厂性职工乒乓球赛。
50年代后期,乒乓球活动在省内各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哈尔滨市有70%的中、小学校开
展乒乓球活动。铁岭小学和一一二中、二十七中、十二中、十四中、十三中等中学均组建有
乒乓队,常年坚持业余训练。十四中队员路慧珠曾获全市少年赛冠军,铁岭小学石广田、胡
淑筠,十二中曹慕文后来成为省队主力队员,二十七中学生韩玉珍道外区的一次比赛中,被
市乒乓球队教练王吉禄和市乒协主席周齐发现,调入市中学联队,后入选市、省和国家乒乓
球队。
1958年,在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推动下,全省银行、电力、邮电、教育、建筑、铁
路、公安、农场等系统,纷纷成立乒乓球业余训练队。各地、市、县层层举办乒乓球选拔赛
,使全省群众性的乒乓球活动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60年代初,由于二十六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群众性乒乓球活动在许多市、县开展活跃
。为迎接二十六届世乒赛,黑龙江省先后在双鸭山市、鹤岗市举行全省青少年乒乓球赛和优
秀运动员选拔赛。后又在佳木斯市举办九城市乒乓球比赛,哈尔滨十四中学生路慧珠获女子
单打冠军,佳木斯一中学生王大江获男子单打冠军。
1962年,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了人手一拍,广泛开展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通知
;1964年9月,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在女子少年中大力提倡乒乓球活动的通知》
。为贯彻通知精神,黑龙江省迅即开展了全省性的女少年乒乓球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对这一
活动十分重视,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哈尔滨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石青、副市长王立疆及有
关部门负责人,分别深入中、小学校视察女少年乒乓球活动。齐齐哈尔、鹤岗、安达、阿城
等
(见附图)
市、县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分别接见运动员和观看比赛,鼓励女少年刻苦训练,
提高技艺,为国争光。各市及方正、泰来、安达等县专门为女少年开辟乒乓球活动阵地。据
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五常、讷河、海伦、铁力等23个市、县统计,即有近1000所中
、小学广泛地开展了女少年乒乓球活动,参加活动的达7万多人。
1964年1月,省体委、团省委、省教育厅共同举行全省女少年乒乓球标赛,有19个市、县
的混合队和7个基层代表队的78名女少年选手参加。赛后,选出哈尔滨市六十二中姜仁屏等6
名选手参加全国比赛。行前,省委书记、副省长王一伦及省体委、团省委、省教育厅和哈尔
滨市的有关部门负责人接见了参赛选手。
1962年至1966年初,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鸡西等市及边陲县城
黑河、虎林、同江等地出现了在公园、校园及街道居民大院用砖头、水泥修砌的大批土乒乓
球台。各级学校的业余乒乓球队纷纷建立。有的学校、有的班级是人人参加活动,个个挥拍
上阵。全省许多学校的代表队还坚持了冬训。哈尔滨市于1964年冬进行坚持冬训优秀单位的
评选,东风小学、汽轮机一校、电工小学、公园小学、十四中、十二中等28所中小学校受到
表彰奖励。同年,哈尔滨市少年女子混合队和文林小学队在参加1964年全国21城市少年乒乓
球比赛中,分别获得混合队团体赛第七名和基层队团体赛第九名。1965年由哈市体委、市高
教局联合举办全市首届大学生乒乓球赛,东北农学院路慧珠获女单冠军,黑龙江水利学院潘
华胜获男单第一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运动遭到严重破坏,乒乓球运动也受到极大影响。但在某些
工厂、机关、学校中自发性的乒乓球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哈尔滨车辆厂、第一工具厂、轴承
厂、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大庆炼油厂、佳木斯电机厂等单位的文化宫
和俱乐部仍开展有零散的乒乓球活动。哈尔滨市少年宫、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建筑公司等单
位的乒乓球业余训练也在坚持。尤其是伊春市双子河子弟校(现为友好区第四小学)的小乒
乓球队,在体育教师李传谦的带领下,顶着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坚持长年训练,培养
了一批象焦志英、刁丽丽等后备人才。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乒乓球活动有了恢复。哈尔
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伊春、双鸭山、鹤岗、双城、阿城、肇东等市、县利用“六·一○
”“七·一六”等纪念活动,组织了一些乒乓球比赛。1970年哈尔滨举办的第八届少儿运动
会,有近千名少年儿童参加了小排球、小篮球、小乒乓球比赛。同年,在哈尔滨的省展览馆
举行东北三省乒乓球巡回赛,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和省、市领导观看比赛,并接见参赛全
体人员。
197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对建国以来体育工作巨大成
就的肯定以及今后体育工作的指示。1972年,各项体育事业相继恢复。乒乓球运动在全省体
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列为重点项目。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成立大批业余代表代,各级业
余体校多数设立乒乓球班,并建立有一批乒乓球传统校。安达县幸福小学乒乓球业余训练工
作出色,为省队输送了一批后备人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黑龙江省群众性乒乓球活动登
上新台阶。1981年5月,在全省体工会上成立了黑龙江省首届乒乓球协会。这个时期乒乓球活
动的特点:一是大批省队队员转业,成为基层活动的骨干力量。哈尔滨市公安局、银行、东
北轻合金加工厂、汽轮机厂、伟建厂、电表厂等单位都拥有一批骨干。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
,社会办体育、企业赞助体育成为新风,群众性的乒乓球活动开始走向家庭。1984年“致富
杯”乒乓球赛,就有40多支家庭乒乓球队参赛。1985年的“双鹤杯”赛,也有30多支家庭乒
乓球队参加。从此,这种杯赛每年举行1次。后由生产威力牌洗衣机的广东中山市洗衣机厂资
助,易名为“威力杯”乒乓球赛。这一时期,随着体育先进县的建设,随着乡镇村屯文体站
和文体活动中心的建立,肇东、穆棱、宁安、青冈、望奎、嫩江、密山、集贤、北安等许多
县(市)在乡镇村屯广泛开展乒乓球活动,并出现一批农民“乒乓球之家”。
80年代初以来,老干部、老职工的乒乓球活动,在省内各地开展活跃。哈尔滨市有一大
批老干部是乒乓球场上的活跃分子,其中不少人是厅局级干部。市、区两级经常举行老干部
乒乓球比赛,曾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赵德尊,是省直机关老年组乒乓球比赛的参加
者,并多次获得冠军。省卫生厅厅长陆忠、省农牧渔业厅副厅长韩世才、省体委副主任张恒
安、省工交学院副院长韩宝德、省农场总局物资局局长王冠恒等常年坚持乒乓球锻炼,并带
动本单位职工开展乒乓球活动。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宗有、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张明
一、杨福林和鹤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车建生,均为乒乓球运动爱好者,并带动本市的老干部
积极参加乒乓球活动。哈尔滨铁路局有一支数十人的老干部乒乓球队,常年坚持活动。牡丹
江、佳木斯、鸡西、伊春、双鸭山、大庆等市及松花江、绥化、黑河、大兴安岭等地区的各
县,均开辟有老干部、老职工的乒乓球活动阵地,开展有经常性的乒乓球运动。
二、业余训练
黑龙江省乒乓球业余训练始于1955年。当年,哈尔滨市少年宫办起了省内第一个乒乓球
业余训练班,首期兼职教练员为刘光普,开设有学前班和普通班。
1956年,哈尔滨市业余体校设立乒乓球班,在八区体育馆训练。教练员是郝志和王吉禄
。首批学员有王进宝、王大江、胡淑筠、赵庆惠、石广田、石振邦等。
60年代初,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市长吕其恩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倡导“四小球”(小
篮球、小排球、小足球、小乒乓球)活动,每年“六·一”举行一次隆重的“四小球”运动
会,进行小乒乓球比赛。哈尔滨市公园、文林、继红、东风、兆麟、电工、田地、保障等小
学及第三、十四、二十七、六十二等中学成为全市乒乓球重点校,坚持业余训练。据1966年
统计,全省建立有37所重点业余体校,其中有1/3的业余体校设有乒乓球班。哈尔滨、齐齐
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建立有6所“三集中”的业余体校,并设有乒乓球重点班。当年5
月,省体育学校成立,首批招收乒乓球学员12名,教练员由曹慕文、赵守礼担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市业余体校乒乓球班纷纷解体,训练停止。
1972年,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青少年业余体校座谈会后,黑龙江省业余训练出现转机,
并朝着“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方向发展。为了突出重点,搞好项目布
局,省体委使用政策杠杆,每年对每个重点乒乓球班的学员按人头补贴400元,加上其它举措
,使省内一个层层衔接的乒乓球业余训练网络迅速形成。到1970年,全省共建业余体校131所
,学员10900人,专职教练员400多人。其中有1/3的业余体校设有乒乓球班,专职教练员达
80多人。70年代,一些企业办有业余体校。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北兴农场为开办乒乓球班和承
办全省乒乓球比赛,修建了1座乒乓球训练馆,由北京知识青年袁大任担任专职教练员,培养
了一批后备人才。
1975年,全省青少年乒乓球赛在鹤岗举行,从中发现伊春市友好区第四小学培训的选手
焦志敏。当年调入省体校,在女队教练组长王吉禄和教练曹慕文、胡淑筠的先后指导下,进
步很快,后于1978年调入省队,不久又人选国家集训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深化,社会办体育迈
出新步伐,黑龙江省大力倡导“四个自办”,企业办的业余体校乒乓球班逐年增多。其中,
坚持常年训练的有哈尔滨伟建机器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轴承厂,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
第二机床厂,牡丹江北方工具厂、铁路车辆厂和佳木斯电机厂,鸡西矿务局等。截至1985年
,除乒乓球传统校大量增加外,在全省156所业余体校中近1/3设乒乓球重点班,学员210多
人,其中有140多名学员是地方自费开办的业余乒乓球训练班学员。
为了提高业余乒乓球教练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迎接全国业余体校教练员的统一考试,
省体委于1982年6月在大庆举办了全省业余乒乓球教练员训练班。省体校、各业余体校重点班
的50多名乒乓球教练员参加了学习。
为表彰先进,调动积极因素,1978年,省体委开展了全省业余体校优秀教练员评选活动
。伊春市李传谦、青冈县赵纯才、拜泉县杨松柏、明水县唐景波、大庆市穆心顺、海伦县朱
显达、哈尔滨市道里区李春阳、哈尔滨市体校于凯、东宁县解迎春、牡丹江北方工具厂樊云
清被评为优秀乒乓球教练员。李传谦于1985年还被评为黑龙江省职工体育先进个人,受到省
总工会和省体委的表彰奖励。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5年期间,由于全省加强了乒乓球业余训练工作,运
动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1979年8月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业余体
校“跃进杯”乒乓球比赛中,黑龙江省代表队获男子乙组团体第三名;1982年8月在卢龙举行
的全国业余体校乒乓球比赛中,黑龙江省获男子甲组、乙组两个团体第二名,女子乙组获得
团体冠军。随着业余训练的不断加强,这个时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乒乓球后备力量,哈尔滨
的王永刚、曲志勇、伊春的焦志敏、刁丽丽、李大成等相继输送到国家队,他们在多次国际
和世界乒乓球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黑龙江省和国家赢得了荣誉。
三、省队的组建与训练
1958年,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哈尔滨市组建有乒乓球集训队。1959年第一届全国
运动会后,黑龙江省乒乓球队于当年底即组建成立。首任领队为乔长山,教练员为王吉禄。
首批男运动员有来自哈尔滨的王忠本、刘国华、潘华胜和牡丹江的樊云清,女队员有来自齐
齐哈尔的王志杰、隋春玲和哈尔滨的李志萍。后又从内蒙古调刁秀英入队,男、女队员共8名
。
1959年,为迎接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国家体委在北京举行全国青少年乒乓球
选拔赛,黑龙江省男选手伍立人、韩志诚、孙毓敏、杜桂林、王进宝,女选手曹慕文、胡淑
筠及先期调入国家集训队的姚国治、韩玉珍等9人入选国家集训队。
1960年初,王吉禄调往国家集训队任教练。黑龙江省乒乓球队由哈体院讲师徐春晖任教
练,王忠本为助理教练兼运动员。当时,利用省体训班食堂为训练场地,吃过饭即撤去饭桌
摆上4副球台训练,也借用过电机厂的俱乐部作训练场地。1960年相继又调入一批新队员,男
队员有哈尔滨的郭维成、李云峰,齐齐哈尔的张万骥,依安的李守义,海伦的徐瑞海,女队
员有齐齐哈尔的王惠茹。
1962年,王吉禄从国家集训队回省任教练组长,领队是辛国桐,训练场地是利用沙曼屯
修建“体育城”时留下的暂设工程大食堂,摆有8副球台。还借用过哈市团校的场地,也曾到
过鹤岗等地进行冬训。
1963年,训练场地仍无着落,有时在体工队篮球馆,有时借用原地处哈尔滨市南马路的
市工人体育馆(现二工具厂仓库)。当年,伍立人从国家队回省任女队主教练,黎光任领队
。1964年,领队为袁永清。这时,仍然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
从1959年底建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尽管训练条件很差,伙食营养及医务监督也是
低水平的,但这期间由于受二十六届世乒赛及日本女排教练大松来华讲学的影响,运动员自
觉性较高,能吃大苦、耐大劳。“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得到较好贯彻。1964年冬训,每天
一次身体、技术的大运动量训练长达6小时,运动员也不叫苦叫累。
“文化大革命”期间,省乒乓球队解体,训练停止。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停训闹革
命”,后期都到通河县岔林河农场进行“斗、批、改”。
1969年,队伍从岔林河农场回到了省城。1970年,省乒乓球队重新组建。领队是王万里
,男队教练是徐春晖,女队教练是伍立人、王吉禄。男队员有傅永实、孔祥志、孙克成;女
队员有马淑琴、赵纯洁、傅光丽等,后又从讷河调来哈尔滨下乡知青张淑萍、从齐齐哈尔调
来李淑英,从伊春调来刁丽丽和焦志英,从哈尔滨市调来张兰英、张祝英等,男、女运动员
达23名。这年冬季,省乒乓队成立“乌兰牧骑”队到合江地区的边缘县份和呼伦贝尔盟的少
数民族地区,进行巡回表演,并进行训练,深受群众欢迎,对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起到了积
极作用。
1971年下半年,牛志一任女队教练,男队教练增加了张万骥和郭维城。为迎接亚、非、
拉乒乓球大赛,当年底傅永实、李淑英、焦志英和刁丽丽调人国家集训队。1972年,在黑龙
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知识青年张德英和哈尔滨的时亚洲调入省队。
1973年4月,伍立人受国家体委派遣赴坦桑尼亚任援外教练,石广田接任女队教练。197
3年,刘荣海调人国家集训队。
从1970年到1973年,训练条件大为改善,在省体工队专门开辟了乒乓球馆,摆有12副球
台。这个时期,在恢复性训练的基础上,重视基本功训练,并继续坚持“三从一大”的训练
原则。每周6次早操进行身体训练,每周11次技术和战术训练课,每次不少于两个半小时,并
要求达到一定的密度和强度。
1975年,省体委派机关党委副书记李秀文到省乒乓球队(参加第三届全运会为领队),
女队主教练张万骥,教练赵守礼;男队主教练郭维城,教练徐
(见附图)
春晖、牛志一;石广田去省体校任教练。第三届全运会后,韩克亮任领队。
1973年至1975年,运动训练的特点是:除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外,侧重抓重点队
员的提高,并采取“男帮女”的训练方法。为加强重点队员张德英、焦志英等人的训练,加
大了教练的工作量,每天一般运动员上两节训练课,而重点队员和教练则上3节,着重训练发
球、接球和前三板,并抓弧圈加快攻训练。女队整体水平提高快,1973年,获全国乒乓球赛
女团冠军。张德英的发球抢攻很有威力,成为世界乒坛的好手。
1976年,伍立人援外归来,回队任女队主教练。张万骥、李淑英、牛志一(兼副领队)
任女队教练员;郭维城、赵守礼、徐春晖任男队教练;领队于志达。
1981年,牛志一调离。
1984年2月,省体校乒乓球队合并到省乒乓球队,孔祥志、胡淑筠、曹慕文调入任教练员
。男队主教练由郭维城担任,教练为赵守礼、徐春晖、孔祥志,女队主教练由张万骥担任,
教练为王立平、李淑英、胡淑筠、曹慕文。女队被列为国家重点队。
1981年至1985年期间,队内重视后备力量培养,训练趋向科学化,基本功训练占40—50
%,战术训练占20—30%,身体和灵敏性训练占30%左右,成效比较显著。黑龙江省乒乓球队的
基本功和身体训练水平在全国居前列,且逐步形成“黑龙江风格”,如张德英的发球抢攻,
傅永实的横板弧圈加快攻、刘荣海的高抛发球等技术均有独到之处。
四、运动水平
(一)参加历届全国运动会成绩
1959年9月,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贺平(哈尔滨)与姚国治(哈尔滨)获男子双打第
十二名,韩玉珍(哈尔滨)获女子单打第十二名,韩玉珍与隋春玲(齐齐哈尔)合作获女子
双打第四名。
1965年,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未取得决赛权。
1975年9月,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傅永实(哈尔滨)、刘荣海、李波(青冈)、柯洪
江(哈尔滨)、时亚洲(哈尔滨)获男子团体第六名,张德英(生产建设兵团)、李淑英(
齐齐哈尔)、张淑萍(哈尔滨)、焦志英(伊春)获女子团体第三名,傅永实和张德英合作
获混合双打第五名。
1979年9月,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张德英、李淑英、焦志英、晁晓华(哈尔滨)获女
子团体第十二名。
1983年9月,参加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焦志敏、陈冬叶(哈尔滨)、杜惠杰(肇东)、赵
丽艳(绥化)获女子团体第九名;焦志敏获女子单打第一名;陈冬叶与黄玉冠(广东)合作
获混合双打第三名。
(二)参加历次全国比赛成绩
1953年10月,哈尔滨队王吉禄、贺平代表东北地区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乒乓球
锦标赛,王吉禄获男子单打第十一名。
1956年5月28日至6月10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十二城市工人乒乓球比赛,哈尔滨队
焦秀燕获女子单打第五名,王吉禄与徐春晖合作获男子双打第六名,焦秀燕与汪奇合作获女
子双打第二名。
1956年9月1日至10日,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哈尔滨队汪奇获女子单打
第六名。
1960年5月10日至20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职工乒乓球赛,哈尔滨队焦秀燕与李志萍
获女子团体第五名,并获女子双打第二名。
1960年10月15日至26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韩玉珍获女子单打第四
名,韩玉珍与邱钟惠(北京)合作获女子双打第二名。
(见附图)
1961年9月16日至29日,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韩玉珍、曹慕文、胡淑筠
获女子团体冠军,韩玉珍获女子单打第五名,韩玉珍与李富荣(上海)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
。
1962年4月11日至20日,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韩玉珍获女子单打第三名
,曹慕文与周一玲(上海)合作获女子双打第五名,韩玉珍与李富荣合作获混合双打第三名
。
1964年4月3日至15日,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韩玉珍获女子单打冠军,
韩玉珍与李赫男(上海)合作获女子双打第一名,韩玉珍与李富荣合作获混合双打第一名。
1972年4月15日至26日,参加在沈阳举行的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省一队获女子团体第三
名,二队获女子团体第七名,女子甲组刁丽丽、男子乙组王连富(哈尔滨)在单打比赛中均
进入了前八名。
1973年7月4日至15日,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获女子团体第二名,刁
丽丽、焦志英在女子单打比赛中均进入前八名。
1973年10月17日至29日,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省男队获团体第九名,女
队获团体第十二名,傅永实、张德英获混合双打第五名。
1974年11月20日至30日,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省女队(张德英、李淑英
、张淑萍)获团体冠军,傅永实获男子单打第四名,张德英获女子单打第三名。
1977年8月13日至23日,参加在辽阳举行的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省体校女队进入团体前
八名,曲志勇获男子单打第一名,杜惠杰进入女子单打前八名。
1977年9月11日至25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省女子一队获团体第三名,
张德英获女子单打第三名。
1978年4月1日至11日,参加在福州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省女子一队获团体第六名;
张德英与李振恃(八一队)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
1981年6月13日至23日,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省女队获团体第十名。
1982年9月10日至20日,参加在重庆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省女队获团体第九名,焦
志敏获女子单打第三名。
1984年9月15日至20日,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省女队获团体第三名,焦
志敏获女子单打冠军。
1985年6月,参加在沈阳举行的全国第一届“乒协杯”赛,焦志敏、蒋雪梅、陈冬叶、徐
光红获女子团体冠军,焦志敏获女子单打冠军,焦志敏与蒋雪梅合作获女子双打第一名。
(三)参加国际比赛成绩
1960年11月5日,朝鲜平壤市乒乓球队访华,在北京比赛,韩玉珍与邱钟惠合作以2:1胜
客队。
1961年朝鲜国家乒乓球队访华,在北京比赛,曹慕文参加中国青年队,以3:0胜客队。
1961年4月4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韩玉珍与梁丽珍(
广东)全作获女子双打第三名,与李富荣合作获混合双打亚军。
1961年4月17日,日本乒乓球队访华,在北京的第一场团体比赛中,韩玉珍以2:0胜日本
名将松崎君代。
1963年11月10日至22日,在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韩玉珍
获女子单打第三名;韩玉珍与梁丽珍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在混合双打中与李富荣合作获第
三名。
1964年10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乒乓球邀请赛中,韩玉珍获女子单打亚军,
与梁丽珍合作获女子双打亚军,与李富荣合作获混合双打亚军。
1972年9月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刁丽丽获少年组女子
单打亚军。
1975年11月20日至22日,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乒乓球邀请赛中,张德英获
女子单打亚军,与隋建莹(辽宁)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
1976年4月25日至5月7日,在平壤举行的第三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张德英获女子单打
第二名,与张立(河南)合作获女子双打亚军,与李振恃合作获混合双打第三名。
1977年3月26日至4月5日,在英国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中,张德英获女子单
打第三名。
1978年11月21日至12月1日,在吉隆坡举行的第四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张德英获女子
单打第三名,与梁戈亮(广西)合作获混合双打第三名。
1978年12月9日至20日,在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洲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张德英获女子单
打亚军,与张立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与梁戈亮合作获混合双打亚军。
1979年4月26日至5月4日,在平壤举行的第三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张德英为女子
团体冠军主力队员,并获女子单打第三名,与张立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与王会元(辽宁)
合作获混合双打第三名。
1980年5月10日至18日,在印度举行的第五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张德英与刘扬(天津
)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与谢赛克(广西)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
1981年4月14日至28日,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三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张德英获女
子单打第三名,与曹燕华(上海)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
1983年10月8日至11日,在无锡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杯乒乓球比赛中,焦志敏获女子单打第
三名。
五、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一)教练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乒乓球高级教练员4名,一级教练员14名。高级教练员是:
牛志一省体育运动学校乒乓队主教练
张万骥
省乒乓球男队主教练
于 凯
哈尔滨市业余体校乒乓球队主教练
李桂香
哈尔滨市业余体校乒乓球队教练
(二)裁判员队伍
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乒乓球国际级裁判员两名:
谷生雨
哈尔滨市体委竞赛处处长
杨兆明
哈尔滨市体委竞赛处干部
有国家级裁判员4名:
周 谦
哈尔滨市一一二中学教师
蔡兴瑞
哈尔滨市二轻局文化宫干部
谷振元
哈尔滨锅炉厂工程师
段永振
黑龙江省电力学校教师
有国家荣誉裁判员3名:
张恒安
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
王吉禄
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乒乓球队教练
黄德元
哈尔滨市低压锅炉厂经济师
有一级裁判员8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