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第一章 机构与团体

  一、机构沿革
    1954年,原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合省前,两省即分别建立有各自的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原松江省体委建立于1953年7月,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竞赛组、学校体育组、社会体育组 。无专职主任、副主任主持工作。日常工作由办公室副主任赵长发、白山负责。办公地址在 哈尔滨市南岗区新永和街13号。
    原黑龙江省体委建立于1953年8月,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秘书组、竞赛组、学校体育组、 社会体育组。无专职主任、副主任主持工作,日常工作由办公室副主任关锡昆、刘恕负责。 办公地址在齐齐哈尔市西大桥西朝鲜中学内。
    1954年8月1日,原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随 即成立。主任、副主任均为兼职,设有专职秘书长。机构设置有秘书科、竞赛科、学校体育 科、社会体育科。编制20人,日常工作由秘书长王昭文负责。与省政府文教委员会合署办公 ,办公地址在和兴路省委党校内。1955年5月,省体委迁至新建的省政府大楼内,不再与省文 教委员会合署办公。1956年9月,黑龙江省国防体育协会成立,与省体委合署办公。
    1959年,省体委机关的机构设置改科级建制为处级建制,设有办公室、训练教育处、群 众体育处、人事处、机关党委。当年,省国防体育协会撤销,改设为省体委国防体育处。
    1963年3月,省体委从省政府大楼内迁至哈尔滨市南岗区阿什河街26号办公。
    1965年12月1日,经省委批准成立省体委政治部,设政治部办公室。当年,省体委机关设 置冰雪处。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省体委机构陷入瘫痪状态。1967年1月20日,省体委 机关群众造反组织,夺了体委机关的领导权,并于3月16日成立“省体委临时接管委员会”。
    1968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布“五·一二”命令, 对全国体育系统实行军事接管。黑龙江省军区于5月31日派出军事接管小组进驻省体委,对省 体委系统实行军事接管。
    1970年8月15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黑龙江省体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受省革委会 政治部领导),编制25人,机构设置有办事组、政工组、业务组。办公地址在南岗区阿什河 街11号省总工会大楼内。
    1972年6月16日,省革委会批准恢复省体委,直接由省革委会政治部领导。原省体育领导 小组办公室及军事接管小组随之撤销。恢复后的省体委机关编制43人,设办公室、政治处、 训练竞赛处、群众体育处。办公地址迁回阿什河街26号。
    1976年,省体委机关增设冰雪处、军事体育处。1977年编制49人,增设援外办公室。19 80年,省体委机关增设计划财务处。1981年7月,省体委政治处与机关党委合署办公。1982年 ,省体委政治处撤销,机关党委单独办公。另设人事处(含保卫处,对外为省体委保卫处) 、宣传教育处和业余训练处,训练竞赛处改为竞赛处。1983年,省体委军事体育处撤销,设 置训练处。1984年,恢复省体委政治处,撤销人事处和宣传教育处(工作归政治处),并撤 销业余训练处。1985年编制55人。撤销政治处,设置人事处、科教宣传处,并将训练处、竞 赛处合并为训练竞赛处。
    二、历届主任、副主任
    合省前的原松江省体委主任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林兼任,副主任由省教育厅、省 卫生厅、省文化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军区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各1名负责人兼 任。
    合省前的原黑龙江省体委主任,由省政府副主席王梓木兼任,副主任由省教育厅、省文 化局、团省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各1名负责人兼任。合省后的黑龙江省体委主任,由副省长 于天放兼任,副主任由省教育厅、省文化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军区、哈尔滨 市体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各1名负责人兼任。
    1955年4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国民党起义将领、民主人士苏炳文为省体委主 任,于天放不再兼省体委主任。
    1956年,省国防体育协会建立,调哈尔滨市兵役局副局长邵相侯任副主任。
    1958年2月21日,万思元任省体委副主任(原为广东省广州市法院院长),主持省体委全 面工作(原省体委主任苏炳文被定为“右派分子”,主任一职空缺)。
    1959年8月15日,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钧转业到地方工作,任省体委主任。
    1963年,省体委秘书长王昭文调任哈尔滨体育学院副院长(此后,省体委没再设专职秘 书长)。
    1964年,李天伶(原团省委副书记)任省体委副主任。省国防体育协会撤销,邵相侯任 省体委副主任。
    1965年10月,省体委主任王钧任省视察室主任。
    1967年7月,省体委副主任邵相侯逝世。
    1968年,对省体委系统实行军事接管。军管组长为仰峰,副组长为张苏、冷尚达(来后 不久即回部队)。1968年10月,省军区派曹荫蒲任组长,仰峰任副组长。1969年10月,曹荫 蒲、张苏撤回部队,仰峰任组长,王连喜任副组长。1970年4月,省军区派刘春华任组长,唐 坤、王连喜任副组长。仰峰撤回部队。
    1970年8月15日,成立黑龙江省体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刘春华任主任,唐坤、柏蔚(原省 体委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
    1971年4月,省军区派李承德任军管组长、体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春华撤回部队。
    1972年恢复省体委。苏民(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副政委)兼任主任,杨和亭(原副 省长)、傅清治(军队干部、某部二师参谋长)、万思元(原省体委副主任)、赵向(原哈 尔滨市体委副主任)任副主任。
    1973年6月19日,张恒安(原省体委训练竞赛处处长)、刘凤荣(原优秀速滑运动员、省 体校速滑教练员、呼伦贝尔盟体育局副局长)任省体委副主任。
    1973年8月11日,宋振业(原东北农学院学生、时任省革委会副主任)任省体委副主任。
    1974年4月,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逝世。
    1975年4月10日,宋振业任省体委主任,苏民不再兼省体委主任。
    1977年9月,宋振业带职去中央党校学习。当年12月擅自回哈。省体委系统开展“揭批查 ”运动,宋停职反省。傅清治调回部队。
    1978年1月11日,省委任命李兴昌(原省政府机关党委副书记)为省体委副主任。1978年 11月28日,省委免去宋振业省体委主任职务。1979年1月31日,李兴昌任省体委主任。
    1980年1月4日,李兴昌调任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法平(原省化工厅厅长)任省体委 主任。
    1980年2月5日,孙德胜(原省知青办副主任)、柏蔚任省体委副主任。
    1980年12月4日,李天伶(原省劳动局副局长)任省体委副主任。
    1982年11月7日,赵向离休,皮文波(原任省体委训练竞赛处处长)任省体委副主任。柏 蔚任省体委顾问。
    1983年2月3日,李天伶任省体委代理主任,陈法平任省体委顾问。
    1983年4月,省体委副主任孙德胜逝世。
    1983年5月25日,李天伶任省体委主任。
    1983年7月30日,王钧(时任省顾委委员)任省体委顾问。
    1984年12月13日,王余庆(原省煤炭管理局副局长)任省体委副主任。
    1985年2月11日,刘海云(原团省委书记)任省体委副主任。张恒安任省体委调研员。1 985年4月,陈法平离职休养。
    1985年9月,李天伶改任省体总主席。刘海云任省体委主任。      
    三、直属单位
    1956年成立省体育训练班,设男子篮球和足球两个项目,职工编制12人,运动员编制36 人。同时成立玉泉滑雪场,有职工编制2人。
    1958年,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省体训班扩大集训项目,职工人数增加到110人,运 动员编制增加到360人。新建省国防体育俱乐部,有职工37人,运动员100人。成立省马术队 ,有职工27人,运动员45人。建立省体育场,有职工20人。成立省体育学校,有职工23人。 省体委直属单位增加到6个,共有职工219人,运动员505人。
    1960年,在省体训班的基础上成立省体育工作队(对外称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系),有 职工编制110人,运动员编制360人。新建省冰上训练班,有职工编制7人,运动员编制20人。 新建省航空体育俱乐部,有职工编制62人,运动员编制29人。新建省体育馆(训练馆),有 职工编制3人。新建省体育器材修配厂,有职工编制24人。新建省体委基建办公室,有职工编 制10人。当年,省体校改为哈尔滨体育学院中专部(归哈体院领导)。1960年,省体委直属 单位共有职工325人,运动员554人。
    1961年,省体委直属单位增加到16个。除原建单位外,新建大海林高山冰场(有职工13 人)、省五大连池冰场(有职工12人)、省马术队饲料场(在呼兰县大用公社,有职工10人 )。1961年,省体委直属单位职工总数为378人,运动员人数仍为554人。
    1962年,根据精简精神,省体委将玉泉滑雪场交阿城县体委管理,并撤销省体育器材修 配厂。同时对哈体院运动系(省体工队)和省国防体育俱乐部、省航空俱乐部的部分项目作 了少量调整。省体委直属单位的职工总数减少到344人,运动员减少到428人。
    1963年,哈体院中专部和省体委基建办公室撤销。省体委直属单位为14个,职工总数减 少到311人,运动员数仍为428人。
    1964年,省体委农场撤销,省体委直属单位为13个,职工总数减少到309人,运动员数仍 为428人。
    1965年,省马术队和马术队饲料场撤销,将齐齐哈尔航空俱乐部归省体委直接管理。19 65年,新增省体育科研所(编制12人)和哈尔滨体育学校(职工8人)。当年,省体委直属单 位共有职工编制394人,运动员编制459人。
    1966年省体委各直属单位的机构和编制数仍同于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直属 单位,计有哈体院运动系、省冰训班、省国防体育俱乐部、省航空体育俱乐部、省体育场、 省体育馆(训练馆)、省大海林高山冰场、省五大连池冰场、省青少年业余体校、省体育科 研所和哈尔滨体育学校,共13个单位,职工编制仍为394人,运动员编制仍为459人。
    1968年,省体委系统实行军事接管。军管组将体委机关及各直属单位编成7个连队。即哈 体院运动系为一、二连,省体育场、省体育馆(训练馆)、省青少年业余体校为三连,省国 防体育俱乐部为四连,省体委机关、省冰训班、省体育科研所、省大海林高山冰场为五连, 哈尔滨体育学校为六连,省航空体育俱乐部为七连。
    1968年10月23日,军管组将上述7个连队全部拉到通河县岔林河农场办“五七”战校,搞 “斗、批、改”。1969年7月1日,“战校”停办。队伍回到哈尔滨后,一部分人参加省革命 委会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别去了绥化和林口县,一部分人留下继续搞“斗、批、 改”。
    1970年5月,参加“宣传队”的人员返哈后,在原哈体院运动系和冰训班中留下部分运动 员,组成黑龙江省体工大队,开始恢复训练。其余人员“一分为三”:一部分留下工作,一 部分到宾县农村插队落户,一部分调出和等待分配。其中,省航空体育俱乐部被宣布撤销, 人员有的调出,有的等待分配;哈尔滨体育学校的学生,除个别有特殊情况外,统一分配到 齐齐哈尔国营华安机械厂当工人(少部分教练员亦分配到该厂工作)。
    1970年,由军事接管小组报请省革委会批准,将黑龙江省体工大队改为黑龙江省体工队 ,职工编制缩减到47人,运动员编制缩减到180人。
    1972年,省体委恢复后,将原冰训班改建为省体工二队,并新建省体育学校,恢复省体 育科研所、省体育场和省大海林高山冰场。省体委直属单位共有6个(包括省体工队),职工 编制为328人,运动员编制为368人。
    1974年,恢复省国防体育俱乐部(改称省军事体育学校),并新建省冰上训练基地、省 体委招待所、省体委房产维修队。当年,省体委直属单位职工编制增加到427人,运动员编制 增加到468人。
    1975年,新建省业余滑翔学校,运动员编制100人。省体委直属单位职工编制557人,运 动员编制为408人。
    1976年,省体委直属事业单位仍为11个,职工编制增至587人(省体委招待所增编30人) ,运动员编制增至455人(省体工队增加47人)。
    1977年,除原有11个直属事业单位外,新建有省体育用品供应站和省体委援外办公室2个 单位。省体委直属事业单位发展到13个,职工编制761人,运动员编制455人。
    1978年,省体委直属事业单位仍为13个。职工编制增加到814人(省体工二队增加2人、 省体育科研所增加31人、省体委房产维修队增加20人),运动员编制仍为455人。
    1979年,省体委省属事业单位中增设青云滑雪场(职工编制10人),将大海林高山冰场 交海林县管理。当年职工编制为821人(省体工二队增加10人),运动员编制为449人(省体 工一队减少32人、省体工二队增加26人)。
    1980年,省体委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与1979年相同。职工编制为821人,运动员编制 为449人。
    1981年,新建黑龙江体育报社和北方棋艺社(各有职工编制4人和3人)。当年,省体委 直属事业单位为15个,共有职工编制880人,运动员编制506人(省体工一队增加21人、省体 工二队增加26人、省军体校增加10人)。
    1983年,《黑龙江体育报》停刊,改建为当代体育杂志社,并新建省体育服务公司。省 体委直属事业单位为16个,职工编制906人,运动员编制541人。
    1984年,将省军事体育学校改名为省体育工作三队,将省冰上训练基地改名为哈尔滨冰 上训练基地,将省体育学校改名省体育运动学校,并增设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和省体委文史办 公室2个直属事业单位。当年,职工编制为914人,运动员编制为541人。
    1985年,新建黑龙江棋院(职工编制10人,运动员编制9人)。省体委直属事业单位职工 编制为924人、运动员编制为670人(当年,省编委批准增加优秀运动员编制120人:其中为省 体工一队增加59人、省体工二队增加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