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其他国家领事馆

  一、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月21日。馆址在南岗大直街(192 8年时门牌号为65号)。首任领事为费希尔(F·D·Fisher),1921年12月15日领事馆升格为 总领事馆③(③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23号。)。
    美国总领事馆初设时官员较少。1925年后逐渐增到9人,仅少于苏联和日本总领事馆。先 后担任总领事的有顾临、金经司、翰森、陈伯林、索克宾等。
    1932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哈尔滨后,美国总领事馆继续开馆。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任领事路易·盖尔来及全体馆员均被软禁在 该馆内达半年之久。1942年7月4日,被遣送到日本。后由日本乘船经南非返美①(①黑龙江 省档案馆27—1—14号。)。
    二、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自称是“大英帝国领事署”。自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起,由 英国驻沈阳领事馆领事兼管黑龙江地区领事事务②(②黑龙江省档案馆27—1—14号。)。1 910年(清宣统二年)1月,英国政府又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19 11年(清宣统三年)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大直街56号,后移车站街(今红 军街兴隆公司处)。1929年4月1日,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③(③黑龙江省档案馆27—1—2 1号。)。全馆最多 时共有5名领职人员。先后任领事或总领事的有斯莱、哈定、柏达、菲立普、卓乃斯、义思德 、康斯定、美哲等。其中柏达曾两度出任领事。
    英国领事馆为《英俄协定》的策划者之一。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和俄国驻哈尔滨总领 事特拉乌绍利特,于1914年4月30日,在哈尔滨签订了《将中东铁路界内自治及纳税章程推行 于界内英国人的协定》(简称《英俄协定》)。《协定》规定:中东铁路界内的英国侨民有 与界内俄国侨民同等自治权利和同等的纳税义务。英、俄两国炮制的这一协定,严重地侵犯 了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反对,却受到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的欢迎。在以后 的两年中,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10国加入了这个协定。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以后,英国总领事馆仍继续开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当日降旗,并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 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馆内,档案财产均为日伪接管。1942年6月4日,领事 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三、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5月18日。馆址在南岗齐齐哈尔街 (今龙江街),首任领事为彼列斯克。除因华俄道胜银行与法国资本有关系外,在相当长时 间内,法国在哈尔滨的侨民人数并不多,最多的是1927年,也只有253人。因此法国领事馆的 馆务也较少。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1915年)曾一度降为副领事馆。战后(1918年)又升格 为领事馆,1925年再升格为总领事馆。1931年又改为一级领事馆,派香本(Albert·chambo n)为副领事,主持馆务。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法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德国 投降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接受维希政府领导,因此该馆仍在活动。“法国抵抗运动”解 放法国后,最后一任领事莱尔堪·儒里,于1945年2月病死任所。德国投降后,6月9日,领事 馆为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在苏军占领当局的协助下,9月20日 ,该馆曾一度恢复活动。1947年5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外侨科奉命将该馆接收, 遂闭馆。法国驻沈阳领事馆曾在哈尔滨留下一名通讯员(即通常所谓代理领事名称阔热克, 系法籍俄罗斯人),不久,也返回沈阳。
    先后在该馆担任领事的还有:罗梅洛(M·F·Romero)、里必烈、勃朗特、布凡道等① (①黑龙江省档案158—1—23号。)。
    四、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8月21日。馆址先设在道里后迁南岗阿 什河街与花园街拐角处②(②黑龙江省档案馆82—1—20号。)。
    1917年3月1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京民国政府宣告与德国、奥地利两国断绝外交 关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旋即关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20 年7月24日在原址恢复。1929年7月26日至1930年1月,中苏断交,苏联关闭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时,德国领事馆曾代理苏联总领事馆的馆务。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德国领事馆仍然开馆。1945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德国投 降,日伪当局在5月末,封闭了德国领事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苏军进驻哈尔滨。8月24 日,苏军搜查了原德国领事馆,领事邦查布等被俘后押往苏联。领事馆的房屋、财物及档案 均由苏军接收。
    德国驻哈尔滨第一任领事为道弥尔,后任的有:韩赐、施德伯、梯格斯等人。
    五、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
    丹麦早于1916年1月1日,就宣布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但当时并未修筑 馆舍,亦未派出领职人员,而由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代行其馆务。十月革命以后由于俄国 总领事馆的馆务活动常陷于半停顿状态,丹麦政府方于1919年初派雅国先为驻哈尔滨领事。 1920年馆舍建成,地址在道里田地街20号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23、82—1—20、2 1号。)。丹麦驻哈尔滨领事变动较少。雅国先担任领事到1930年7月,才由爱·乔金逊接替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丹麦于1939年承认伪满洲国,丹麦政府指派丹麦在哈尔滨市的东 亚公司(即丹麦资本宝隆洋行)的经理姚根深为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名誉领事。1942年被日 伪查封。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苏军进驻时期,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恢复馆务活动。1946年 11月25日,中国民主联军总部外事处处长李敏然函复最后一任领事布克,令其即日停止非法 执行驻哈尔滨领事的职务。丹麦领事馆遂于12月5日闭馆。领事布克于1947年乘最后一次美国 飞机离开哈尔滨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23、82—1—20、21号。)。
    六、瑞典驻哈尔滨领事馆
    瑞典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17年。是年8月20日,王国政府任命克立满新吉为驻哈尔滨 副领事。克立满新吉于1918年3月8日开馆视事。地址在道里加克那亚街(今经纬街)11号。 1922年11月7日,将领事馆由道里迁到南岗新商务街(今奋斗路)21号。
    克立满新吉在任期间,曾代表各国领事团加入由俄国把持的哈尔滨市公议会董事会②( ②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23、82—1—20、21号。)
    七、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
    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即已设立。馆址在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 并于1915年10月14日加入了《英俄协定》。后因馆务不多,海外贸易不景气,于1922年7月1 2日宣布撤馆,委托英国领事馆代理馆务。1926年,荷兰王国政府又派万德厚为驻哈尔滨领事 ,将领事馆恢复。馆址在道里炮队街(今通江街)45号,后迁道里商务街(今上游街)13号 ③(③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23、82—1—20、21号。)。荷兰领事馆的馆务不多,人员亦 较少。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荷兰领事馆一直活动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 ”爆发。1942年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毫文及领馆其他人员均被日伪驱逐出境④(④黑 龙江省档案馆158—1—23、82—1—20、21号。)。
    八、比利时驻哈尔滨领事馆
    比利时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13年,由副领事克罗让主持馆务⑤(⑤吉林省档案馆11 —6—1—15号。)。该馆址初设于道里商铺街(今花圃街),一度迁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 道街)。1925年于斯特任领事时,迁到南岗邮政街22号。
    比利时领事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以后,仍继续活动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 ”爆发。最后一任领事乌爱诺及其他领馆人员,均被日伪当局软禁。1942年5月,乌爱诺及领 馆其他人员同美国领事、英国领事等其他西方国家领馆人员共30多人,被驱逐出境,经南非 回国。
    九、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
    捷克斯洛伐克在1918年独立后,随即于1919年2月11日,派葛司为远东外交代表常驻哈尔 滨,直到1931年6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才派海纳(R·Hejng,旧译贺尼)为捷克斯洛伐 克驻哈尔滨领事并建馆。馆址在南岗吉林街38号,9月12日举行升旗仪式,开馆办公。后移至 南岗建筑街。
    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于1942年被日伪当局封闭,领职人员旋被递解出境①(①黑龙江省 档案馆28—1—71号。)。
    十、西班牙驻哈尔滨领事馆
    西班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设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1月30日。馆址在南岗铁岭街33号,首 任领事为费拉斯果②(②黑龙江省省档案馆158—1—23号。)。
    西班牙于1916年3月14日,宣布加入《英俄协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仍继续 开馆。1936年西班牙内战开始后闭馆。后西班牙承认了伪满洲国,但领馆未再恢复。
    十一、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
    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在未与中国北京民国政府外交部完成正常建馆手续、地方当局尚 未接获外交部准其建馆通知的情况下,便在1921年1月,设立了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在南岗 大直街14号。第一任领事为奚揭斯(或译为施基台尔斯)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82—1—20号 、吉林省档案馆13—1—3—123号。)。葡萄牙领事馆因侨民人数较少,馆务活动不多,二次 大战后期闭馆。
    十二、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
    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20年。馆址最初在南岗长官公署街(今南岗区民益街) 与吉林街拐角处,后迁至南岗车站街(今红军街),再迁至南岗松花江街(今黑龙江省广播 电视厅招待所)。第一任领事为智贝洛②(②黑龙江省档案馆29—5—24号、吉林省档案馆1 3—1—3—125号。)。1942年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以后,最后一位领事因受日本人的排挤,以 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遂闭馆③(③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23号。)。
    十三、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再次获得独立。1918年建立波兰共和国后,20年代末,在哈尔 滨设立了波兰共和国驻哈尔滨委员办公处。地址在南岗风翥街。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 夕,波兰将办事处改为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在南岗阿什河街与山街(今南岗一曼街)拐角 处。第一位领事为道格拉斯(H·G·Dog1as)。波兰在日本侵占东北后,曾承认日伪政权, 德苏瓜分波兰后,领事馆由在伦敦的流亡政府领导。“太平洋战争”开始,领事馆于1942年 为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位领事利结夫斯基(Литевский)及馆员均被遣送出境① (①黑龙江省档案馆28—1—71号。)。
    十四、立陶宛驻哈尔滨领事馆
    立陶宛共和国最初于1921年在哈尔滨设立了代表处。1925年12月,设立了领事馆。馆址 先在南岗大直街,后迁至南岗海关街。日本侵占东北后,仍在开馆,1940年苏军进驻立陶宛 后闭馆。
    十五、拉脱维亚驻哈尔滨领事馆
    拉脱维亚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19年12月。馆址在南岗比乐街56号。日本占领东北后 ,该馆仍在活动,1940年苏军进驻拉脱维亚后闭馆。
    十六、爱沙尼亚驻哈尔滨领事馆
    爱沙尼亚于1919年3月12日在哈尔滨设立了代表处。地址在南岗大直街。1924年5月,设 立领事馆,馆址在道里商务街(今上游街)。第一位领事为苏堤②(②黑龙江省档案馆158— 1—23、82—1—20、28—1—27号。)。日本侵占哈尔滨后,该馆仍在开馆,1940年,苏军进 驻爱沙尼亚后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