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侨 民

  一、俄国、苏联侨民
    黑龙江省境内俄国侨民的形成及其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即从1898年(清光绪 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开筑,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为第一个时期;1945年8月至19 85年末为第二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898年至1917年秋。
    中东铁路自1898年全面开工后,来黑龙江地区的俄国人与日俱增。除筑路人员外,还有 大批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乃至文化娱乐行业的人员。医生、律师等自由职业者,也纷纷来到 黑龙江地区中东铁路沿线各重要区段。至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在短短的四五 年中,俄人总数已超过3万人。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爆发了日俄战争。黑龙江省特别是哈尔滨,成了俄国军队的供 应补给基地,许多俄国商人来此大发战争之财。两年中俄国侨民的总数就超过10万人。日俄 战争结束后,一些人又返回俄国。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俄国侨民,被征入伍,侨 民数量不断减少。至1916年时,已不足4万人。
    这一时期的俄国侨民以中东铁路的各级官员、技术人员、工人及其家属为主。此外,多 为工商业主、工商业的职工及其家属。这些侨民大部分住在哈尔滨市的道里、正阳河、南岗 、马家沟、沙曼屯一带,一部分散居在铁路沿线的重要区段。这部分人的收入丰厚,且有保 障,生活优裕。俄籍工人的工资也远远高于中国工人。
    第二阶段,自1917年11月至1924年7月。
    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的俄国贵族、官吏、地主、资本家、军官及反对革命的各阶层分 子、自由职业者等,纷纷从俄国内地逃到哈尔滨市及中东铁路沿线。从1919年起,由于俄国 远东地区内战激烈,一些普通市民、农民也逃来黑龙江省。最多的年份为1922年。仅哈尔滨 一地外侨总数即达15.5万人。黑龙江省约在20万以上①(①《黑龙江移民概要》李德滨、石 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这一时期俄国侨民的政治与经济状况都变得极为复杂。在政治上既有布尔什维克党人在 活动,也有一些资产阶级社团乃至保皇党在活动,有时双方发生对抗,并发生过武装冲突。 在经济上也出现分化。地主、贵族、资本家们把随身带来的金银、珠宝等财物,转化为资本 投资于工商业、金融业或房地产业,本人成为工厂主、店主。大量的城市贫民、农民,以及 被解除武装的俄军,变为难民,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哈尔滨还成立了“万国救济俄国 贫民协济会”②(②《远东报》1919年6月13日。)。在1918年至1922年的五年中,共救济俄 国难民10万多人,用款32万多元③(③《黑龙江移民概要》李德滨、石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87年版。)。
    1923年以后,中国政府将一部分来中国的俄国农民和解除武装的俄军,遣送回国。另一 些人自行去中国关内各地或其他国家,俄国侨民人数开始减少。
    第三阶段,自1924年至1931年。
    1924年中苏正式建交,并共管中东铁路,部分俄国侨民成为苏联侨民,侨民人数不断增 加。1928年、1929年苏联开始农业集体化时,一些反对集体化的农民又逃来黑龙江省。其中 一部分在哈尔滨定居,一部分则散居在横道河子、一面坡、亚布力、三河地区,以及黑龙江 沿岸的中国边境地区。苏联及俄罗斯族侨民数又有了增加,再次超过10万人。
    这一时期,俄国侨民构成的最大特点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成为无国籍者。1924年8月15日, 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发出通告,限令原俄国侨民,愿加入苏联籍的,要到苏联总领事馆注 册入籍,否则便不承认是苏联国民。一些敌视苏维埃政权的原俄国侨民,因拒绝去苏联总领 事馆登记入籍,而丧失了国籍。据1927年统计,仅哈尔滨一地就有3万多俄罗斯人成为无国籍 者。当时苏联籍侨民总数为2.8万人。另一特点是少数原俄国侨民申请加入中国籍。原因是 中东铁路苏方局长于1925年4月19日曾下令停用中苏两国国籍以外的人为路局员工,使得一些 敌视苏维埃制度的原俄国侨民申请加入了中国籍。仅1927年中东路裁员时,怕被裁而加入中 国籍的俄人即达2361人。黑龙江全省入中国籍的俄人当多此数。
    第四阶段,自1932年至1945年8月。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省全境以后,又有一些无国籍者离开黑龙江省去关内各 地,更多的去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侨民及无国籍俄罗斯人逐渐减少。由于日本帝国主 义的占领,苏联单方面决定,将中东铁路以1.7亿日元的代价,出卖给日本。协议达成后, 苏方开始撤退中东铁路的苏联籍员工及其家属。截至1935年8月22日,共撤出20535人。其中 既有在1924年中苏合办中东铁路后自苏联国内来的中东铁路员工,也有原为俄国侨民而后加 入苏联国籍的。这些人回国后,苏籍侨民人数减少到7384人。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原中东铁路 员工后加入苏联籍而未撤回国内的人。1936年时再减为6564人。这是由于日本占领者岐视并 迫害苏籍侨民,迫使他们离境或放弃苏联国籍的缘故。
    第二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45年8月至1962年。
    这一阶段特点是苏联侨民逐年减少。苏联红军于1945年8月下旬进驻哈尔滨以后,苏联领 总事馆便开始重新登记侨民。一些无国籍俄罗斯人又纷纷申请加入苏联籍。至1950年时,黑 龙江省苏侨总数约为28400人①(①1954年以前黑龙江无确切统计数字。此数字系根据松江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资料汇集而成。)。此后几个重要年份的变化情况为,1955年初 为19305人,1956年为9331人,1960年为3334人,1962年5月末为955人。
    这一阶段苏联侨民经济生活变化的重大事件有二:一是50年代初期,苏联在黑龙江省的 国营企业的结束和中长铁路向中国移交,在苏侨中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由于当时苏联政府 不允许苏侨回国,为了安定他们的生活,由中国政府拨款予以救济,并组织他们生产就业。 一是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对部分外侨资本主义工商业、房产和饲养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这一阶段的某些年份侨民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应苏联政府的请求,自1954年起中国 地方政府帮助苏联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大批遣返苏联侨民回国。仅1955年一年,被遣返的 苏联侨民总数就超过了8000人。
    第二阶段,自1963年至1985年。
    在这20余年中,苏联侨民的人数次第减少。1964年为475人。1975年时为107人,1979减 至66人,1985年时只有39人。其中5名是受雇于企业的工人,4名从事农牧业生产,1名为个体 经营者。其余29人,除一名儿童外,均为无职业者。其中有的是家庭妇女,有的丧失劳动能 力,有的住进了哈尔滨市外侨养老院,有的则由中国政府长期救济。
    二、无国籍者
    黑龙江省内外国侨民中,曾有大量的无国籍者,有时数量超过有国籍者。这种现象不仅 在全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这些无国籍的外侨主要是俄罗斯人。还有一些其他族人,如犹太人、鞑靼人等。
    这些无国籍者基本上是原俄国侨民或他们的后裔。其中有一部分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即来 到黑龙江定居的。更多的是十月革命后,自苏维埃政权下逃出来的原俄国的贵族、地主、资 本家、各级官吏、军官等,他们敌视苏维埃政权。
    1920年9月,中国政府取消原俄国使领馆的外交使领待遇后,与苏联建交以前,原俄国侨 民一律由中国政府保护。1924年中苏建交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于1924年8月15日发出通 知,限令哈尔滨的原俄国侨民在两天内到苏联总领事馆的办公地点注册登记,否则便是自动 丧失了苏联国籍。从这时起,由于一些原俄国侨民敌视苏维埃政权,拒绝去领事馆登记,而 又歧视中国,不肯申请加入中国籍,便沦为无国籍者。据1927年统计,仅哈尔滨一地即有30 322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期间,由于苏联侨民受日伪当局迫害,一部分已加入苏联国籍 的原俄国侨民又放弃了苏联国籍。30年代中期,有许多苏联侨民或无国籍者,离开黑龙江到 关内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无国籍者的人数仍然很多。据统计,1934年为34178人,1935年 为29549人。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在新形势下,一些无国籍者, 特别是青年人,又纷纷申请加入苏联籍,无国籍者的总数显著减少。但一些敌视苏联的人, 仍拒绝取得苏联国籍。1948年为2721人,1950年为2086人。
    自1953年开始的连续几年大规模遣返苏联侨民起,苏联政府允许无国籍者成为苏联侨民 ,返回苏联,1950年至1962年5月,返回苏联的无国籍者总数为1129人。其中1955年最多,为 684人。
    在这一期间,无国籍者出境人中的特殊现象是,有很多人去了资本主义国家,共有931人 。自1950年至1962年的12年中,除1950年、1951年、1954年、1955年、1962年等5个年份外, 其余7年中去资本主义国家的都大于去苏联人数。如1957年无国籍者出境总人数为214人。其 中有206人去了资本主义国家。截至1985年末,黑龙江省尚有无国籍者78人(男13人,女65人 )。其中职工8人,从事农牧业的18人,个体经营者2人,余为无职业者。无业者多为家庭妇 女。
    无国籍者人数多时,从经济状况上看,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国内逃出时,有些握有财 产的人投资于工商业,成了资本家、大房产主,生活优裕;有的是医生、科学技术人员,生 活也较为安定。另一部分则不事生业,只靠积蓄度日,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也有一些资本家 因投机失败破产,沦为贫民,以至出现了看门的公爵,开车的伯爵,教钢琴的将军等现象。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期间,无国籍者受到日伪当局的重视,专门成立了管理无国籍者的机构— —白俄事务局。无国籍者中有一些人当了日伪警察(一面坡曾设有白俄警察学校)。有的被 训练成间谍,派往苏联。
    三、波兰侨民
    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欧美侨民中,波兰籍侨民人数占第二位,影响也较大。1898年(清光 绪二十四年)俄国筑路工程人员进入黑龙江地区时,就有波兰人陆续来到哈尔滨。最初多为 中东铁路招聘的工程技术人员。稍后便有一些波兰资本家、商人,来到哈尔滨开店设厂。19 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波兰籍犹太人老巴夺兄弟来哈尔滨开设切烟丝手工作坊。后来发展 成老巴夺烟厂(即今哈尔滨卷烟厂前身)。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波兰人开办的铁工厂( 简单机械制造、锻造)开工。此后陆续有波兰人开办铁工厂,多时达到8家。由于波兰当时尚 被俄国、德国和奥地利占领,并无自己的政府,哈尔滨也无波兰领事馆。但由于波兰人逐渐 增加,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建立起自己的侨民组织——波兰人协会。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波兰人柴瓦德夫在阿什河畔修建了制糖厂(即今阿城糖厂 前身,投资额为180万卢布),促使来黑龙江地区的波兰人增加。1912年时,还设立了一所男 女合校的波兰中学。
    1918年波兰独立后,侨居在黑龙江地区的波兰人仍未减少。1934年时,共有波兰侨民40 3户,1344人。1939年波兰再次被瓜分后,辗转来黑龙江地区的波兰人有所增加。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少部分波兰人在苏军占领时期返回波兰,还有少部分人加 入了苏联国籍。至1948年,黑龙江省境内仍有波兰侨民1096人。此外,还有少数与波兰人结 婚的无国籍者。
    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49年内三次遣返波兰侨民共742人(内有部分苏联籍波兰 人),仍有422人愿意留在黑龙江。
    此后陆续有波兰人回国或出境。1956年时波侨人数减至94人,1960年为37人,1978年再 减少至5人,至1985年仅剩有1人。
    四、日本侨民和日本孤儿
    (一)日本侨民
    新中国成立前和建国初期,留居黑龙江省的日本侨民人数在外国侨民中占第二位。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就有久平光弥等8名日本人来到哈尔滨。此后,每年都有日本 人来黑龙江地区各地留居。由于日人增加,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7月,日本佛教寺院— —本愿寺,就在今哈尔滨道里西六道街出现,而彼时中国人在哈尔滨尚无寺院。同年11月, 日本创办了第一个外国侨民组织——松花会(地址在今哈尔滨道里西五道街)①(①黑龙江 省档案馆158—1—25号。)。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日本侨民达519人。1907年(清光绪 三十三年)增加到1000多人。
    最初来到黑龙江地区的日本人大多数是商人。他们经营杂货业、洗染业、药品、照相, 还有很多妓女。其中还有日本军方的特工人员。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侨民全部撤走,战后又返回黑龙江地区,而且人数越来越多,留居 地区也越来越广。1914年仅黑河一地,即有日本侨民128人②(②《瑷珲县志》1917年版。) 。哈尔滨共有日侨2287人。1918年由于日本纠合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进攻苏联,一些为战争服 务的日本商人涌入哈尔滨,日侨多时达1万多人。协约国进攻失败以后,一些日本人回国。据 1920年统计,黑龙江地区仍有日侨3759人。此后,日本政府加速实施占领中国东北计划,鼓 励日本人到中国东北定居。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黑龙江地区境内的日本侨民 总数约有一万人③(③琼斯《1931年后的东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除日本侵略军、大小官吏、警察特 务、工厂或企业的从业人员及家属外,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个庞大的20年移民百万户到中国 东北的计划,大批日本贫苦农民被强制集体移居到黑龙江地区。仅1938年一年就建立了118个 移民点共2.7万人④(④日本政府拓务省拓务局昭和十四年(1939年)统计表,大连档案馆 M55—39号。)。后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受到财力与运输条件的限制,实现这 一计划受阻。截至1945年8月,移入黑龙江省的日本移民共48172户,110131人⑤(⑤李德滨 、石方著《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虽然这些日本移民的生活条 件、医疗条件都大大好于土著的中国居民,但他们不服水土、不习惯当地寒冷气候,因此, 死亡率并不低于当地居民。以东北第一个日本移民村桦川县弥荣村为例,在当地出生的日侨 婴儿共556人,死亡61人,死亡率超过10%。成人798人,死亡56人⑥(⑥日本政府拓务省拓务 局昭和十四年(1939年)统计表,大连档案馆M55—39号。)。日本移民中的许多人因承受不 住精神上的压力还得了屯垦病⑦(⑦佐藤めつこ著《开拓团女教师手记》日本仙台めつこき 书房版。),许多移民逃走。弥荣村移民共523户,而退团户就有196户。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部分日伪官员、大资本家逃回日本。留下的下层日本 人及移民,有的留在原地,有的集中到城市。在1946年7、8、9三个月中,由东北北部地方( 主要是现在的黑龙江地区)政府遣送回国的日本人共18222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1949年统计,黑龙江省境内仍有日本侨民1万多人。其中大部 是与中国人结婚的妇女,以及这些妇女抚养的日本人的子女。还有大批被中国人收养的日本 孤儿。另一部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雇用的人员。还有一部分人,因 消息不通,未得到遣返通知,或因遣返时有病,无法成行而留下来的,地方政府对这些人曾 多方予以救助。
    根据中日两国民间团体达成的协议,1953年、1955年两次遣返回国的日侨7660多人。留 下的纯日侨户已不多。截至1974年,纯日侨户人数为1722人。此外,有日本孤儿867人,日本 血统中国人717人,以后陆续有人返回日本。1978年末,日侨总数为1321人。1985年末,减至 834人。其中有196人从事农业,职工80人,个体经营者26人,家庭妇女及无职业者156人,其 他208人。
    (二)日本孤儿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有的日本人在撤退时,或因双亲有病,或因只母亲一人在家 ,子女又多,或因婴儿本人有病,长途跋涉无法携带等缘故,便将子女遗弃在中国,由中国 人收养。中日建交之前,由于观念、生活上的原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 上的原因,中国养父母们极力隐瞒日本孤儿的身世,因此很难确定日本孤儿的身份。1974年 第一次调查时,孤儿总数为867人,1981年统计时为1000多人,1984年调查再增至1200人。这 些孤儿中,有一部分人的身份尚待认证,这是由于孤儿产生的情况及孤儿的经历不同所致。 一部分孤儿想了解其身世,确定其身份,极为不易。有的孤儿的最初养父母已死,或养母死 后养父无法扶养而转给另外养父母收养。有的几经转移,身世身分很难弄清。另外,即使是 同一名孤儿,对其身世的判断,中日双方有时也迥然不同。
    经过多年后,这些日本孤儿已长大成人,大多数与中国人结婚,并生有子女。他们的思 想也比较安定。
    1978年以后,日本一些友好、慈善团体,借来黑龙江省访问之机,查找、会见日本孤儿 ,并愿协助他们寻找在日本的亲属,由此在孤儿中引发了“寻亲热”。1980年,日本孤儿问 题发展为两国政府间的磋商事宜。
    在中国政府的协助和中国养父母的支持下,1981年3月末,16名住居黑龙江省的日本孤儿 启程赴日探亲或寻亲。以后陆续有人赴日本探亲、寻亲。截至1985年末,黑龙江省共组织9批 299名日本孤儿去日本探亲,有145人找到了亲属。哈尔滨市的74名日本孤儿,有60人在日本 找到了亲属。其中,找到生身父母的有24人。
    已找到亲属的日本孤儿,有的返回日本定居,有的去日本探亲后又返回了黑龙江省。赴 日定居孤儿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携配偶、子女、养父母一起去定居的;有的只身一人去 日本定居,将养父母或配偶、子女遗弃;有的带配偶、子女去日定居,将养父母留在中国, 汇款供养;有的根本不赡养被遗弃的子女和养父母,而养父母又别无子女,无人照料,以致 造成中国的社会问题。有的孤儿到日本后,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亦 有少数人重返黑龙江省。
    五、朝鲜侨民
    1910年(清宣统二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式吞并朝鲜后,大批不甘受日本统治的朝鲜人流 向中国东北定居。同时,日本当局也设法让朝鲜人移居中国,以增加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 。因此有许多朝鲜人经由吉林、珲春到达牡丹江一带,并且人数陆续增多。密山、海林、穆 棱、东宁、依兰、阿城等地,均有朝鲜人移入。1919年仅哈尔滨一地,即有朝鲜侨民1500多 人。1931年时,黑龙江地区的朝鲜人约为63000人。
    移入的朝侨绝大多数都是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他们并不与各地的日本领事馆合作,却与 当地居民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1930年5月1日,阿城、平房等地朝鲜青年35人,为解救被日 本领事馆逮捕的朝鲜爱国者,曾举行示威游行,并袭击了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另一方面 ,日本当局则利用一小部分亲日的朝鲜人为其侵略政策服务,制造事端,欺压当地华人和朝 鲜人。
    中国东北地方当局为了遏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曾多次发布命令,严防朝鲜 人入境。1927年12月4日,中国东北当局又曾发布了向朝鲜人出租土地办法十二条。规定土地 不得出租、转让给非中国籍朝鲜人。12月7日,日本当局在朝鲜煽起排华风潮(15日,朝鲜仁 川暴徒打伤、打死华侨千余人)。14日,东北地方当局拒绝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的严重 抗议,下令驱逐未入华籍的日籍朝鲜人出境。16日,吉林省朝鲜侨民代表尹觉等7人,代表3 0万朝鲜人,向东北当局请愿,申请加入中国籍。但仍有部分亲日朝鲜人拒绝加入中国籍。日 本侵占东北后,原住东北的朝鲜人,被日本当局强行编入“鲜系”。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曾在“九·一八”事变前入中国籍的朝鲜人,仍为中国籍。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黑龙江省境内保留朝鲜国籍者,为数不多,1948年为3175 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的一部分国家干部、家属及普通居民被疏散到黑龙江 省,因此朝鲜侨民人数猛增,1950年达到11935人。朝鲜停战以后,朝鲜侨民陆续回国,连同 一部分早期来中国的侨民也返回朝鲜。至1962年,侨居黑龙江省的朝鲜侨民总数为190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部分华侨自朝鲜归国。他们的朝鲜籍家属,以侨民身份来黑龙 江省,另外也有少数已回国的朝鲜侨民又返回黑龙江省。朝鲜侨民总数,略有回升。1971年 增至2238人,1977年末降为2208人。1985年为2108人。他们之中有529人是企业职工,822人 从事农、牧业生产,还有少数是个体经营者。朝侨中,有许多是中朝国籍混合家庭,即夫妇 的一方为中国籍朝鲜族人。
    六、其他国家侨民
    历史上,留居黑龙江省的外国侨民,除苏联(俄)、波兰、日本、朝鲜外,尚有许多其 他国家的侨民。这些侨民人数虽少,隶属国籍却很多。1917年时,在中东铁路沿线哈尔滨以 外各地,就有英国103人,法国31人,意大利2人,美国53人,荷兰6人,希腊69人。1927年时 ,哈尔滨市共有欧美等国家侨民11国833人。其中法国253人,英国163人,美国53人,德国1 41人,瑞典35人,意大利62人,荷兰32人,奥地利47人,葡萄牙14人,土耳其15人,印度18 人。1934年时,哈尔滨市欧美其他国家侨民的总数,计有22国1957人。其中,立陶宛388人, 捷克斯洛伐克223人,拉脱维亚211人,德国185人,英国178人,希腊156人,爱沙尼亚108人 ,澳大利亚61人,比利时23人,法国71人,匈牙利6人,美国96人,瑞典20人,意大利46人, 荷兰25人,丹麦19人,土耳其35人,印度1人,葡萄牙5人,瑞士13人,罗马尼亚14人,塞尔 维亚28人,亚美尼亚8人,其他37人①(①其他国家侨民数中不含上列苏、日、朝、波及无国 籍者人数。)。
    欧美其他国家侨民的居留地以哈尔滨为主,少数人住在中东铁路沿线其它的地方,甚至 黑龙江省的腹地。如在珠河(今尚志县)就有比利时、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美国等国的侨 民。欧美国家侨民中,多数为商人、工厂主、银行经理及外国企业的职员、技术人员。此外 ,还有一些自由职业者,如律师、记者,自己开业的医生等,住在黑龙江省腹地的多为外国 传教士、教会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医生等。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对外国人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压迫,而且在经济上实行严格的 控制,使较大的外资企业,均无法进行正常的业务活动。因此许多外侨次第离开,或去中国 关内各大城市,或返国,或去其他国家。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些英、美国 家的侨民,被日本占领当局遣送出境。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哈尔滨市共有欧美其 他国家(苏、波、无国籍者除外)侨民1172人。其中以德国人为最多,524人,次为希腊155 人,其余均不足100人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158—1—83号。)。这些国家的侨民,虽然人数 不多,但情况极为复杂。有的一家人,分属几个不同国籍。如有一户俄罗斯人,父母为苏联 籍,两个子女一为美籍,一为法籍。因各国法律不同,给我国地方政府在遗产等事务的处理 上,带来许多麻烦。此外,这些人中,不少人长期流落国外,祖国观念已经淡薄,甚至消失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黑龙江省的欧美等国家侨民人数不断下降。1950年时,共 有23国(苏、日、朝、波除外,下同)侨民505人。1956年时,下降到7国48人。其中:捷克 斯洛伐克12人,南斯拉夫9人,匈牙利8人,希腊3人,意大利1人,瑞典1人,伊朗2人,巴基 斯坦7人,越南5人。1960年时,据黑龙江省公安厅调查,包括波兰人在内,共9国78人。196 2年再减到50人。其中波兰26人,越南18人,巴基斯坦1人,捷克斯洛伐克3人,希腊2人。截 至1978年,除波兰5人外,已再无欧美侨民。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外交流增加,临时来中国,并持有 居留证的外国人增多。1982年时共有37人,1984年为176人,1985年为160人。这些人主要是 临时根据合同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教师以及留学生。其余少部分为外国工贸企业的常驻 代表和工程技术人员,或他们的眷属,旧有的欧美侨民,只有1名波兰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