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侨民进入黑龙江地区以后,由于各国侨民在语言、信仰和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为了满足本国侨民社会生活的需要,各自纷纷开办各种文化、教育及其它社会福利事业。
同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他们国家的利益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设施有的停办,有的由中国地方政府接管,有的虽然在形
式上予以保留,但在内容上加以改造,使它们在侨民与中国人民友好相处方面,在安定群众
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一定作用。后来,随着外国侨民大批离境,这些侨民的文化、
教育及福利设施,到本世纪60年代,已不存在。
一、学校
外国侨民在进入黑龙江地区的同时,便兴办了教育事业。学校以俄国侨民办的为最多,
其次为日本人办的。其他国家侨民中人口较多的,也均办有学校。这些学校大体上可分几种
情况:一种是外国官方设置的,一种是私人集资办的,一种是教会办的,一种是侨民会办的
。
这些外侨学校以中小学的普通教育为主,也有大学、职业学校。在普通教育中,只有少
数中国人的子女到俄国人的小学就读。其他国侨民学校则没有中国人子女。在高等、职业教
育中,除中俄工业大学外,在其他学校中就读的中国人亦很少。
这些外侨办的学校在传播西方文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拓宽思想领域等方
面,都起了很大作用。如中俄工业大学,为黑龙江省培养了很多实用技术人材。俄人的音乐
教育,也对哈尔滨人音乐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影响。但这些学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在
政治上,都起了各国政府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他们向学生灌输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优越思想
、大俄罗斯思想、“大和魂”思想等等,从而加深了各国人民之间、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哈尔滨市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共有外侨学校15处。由哈尔滨市政府教育局领导
的有3所中学和3所小学;由苏联侨民会领导的有3所中学、1所小学和1所高等音乐学校;波兰
侨民会领导的1所小学;其余3所学校为教会开办的。50年代,随着大批苏侨回国及其他国家
侨民、无国籍俄罗斯人离境,外侨学校迅速减少。至1964年时已无一所独立的外侨学校。
(一)俄国(苏联)人学校
中东铁路存在期间所办中小学达69所之多,其中一半以上为俄人子弟学校。第一所俄人
铁路小学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在哈尔滨香坊开办。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
铁路通车后,即在铁路局内设有教育科,负责管理教育。同年12月在道里办了一所小学。19
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开办了哈尔滨船坞小学。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香坊又开办
阿历克赛也夫小学。同年10月,又在邮政街办了第二小学。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又开
办了第一、第二松花江小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增加,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8月,中东铁
路又在通道街(今南岗中山路)开办了霍尔瓦特中学。同一时期,中东铁路在铁路沿线各大
站点也设立了小学。重要站点如绥芬河、横道河子、满洲里、海拉尔、昂昂溪等地还设立了
中学。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批俄国人逃来哈尔滨,俄人学生增加,中东铁路各校于1920年时
,曾实行二部制授课。后来又陆续办了一些学校,如1922年在哈尔滨正阳河开办的沃斯特罗
乌莫夫小学等。
除普通中小学外,190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中东铁路还办了男子商务学堂、女子商
务学堂。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办警察学校。1920年由中东铁路和市公议会及私人共
同办了中俄工业学校(1922年改为工业大学,即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1922年中东铁路
局医院还开设了护士、助产士学校。这些学校招生的对象都是中东铁路俄国员工的子弟,只
有商务学堂,应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请求,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接受了他所派的20名华
人男青年,10名华人女青年就读。中俄工业学校成立时,华人学生约占1/5。
属于中东铁路办的学校尚有1924年办的许公实业中学、普益学校等。
1926年8月16日,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成立。同年11月,将所有中东铁路开办的学校的管理
权收回,各校均由特区教育局管理,而经费由中东铁路拨给。
属于俄国半官方办的学校,尚有哈尔滨市公议会办的俄人小学与中学,自1908年至1912
年间,共办了5所,以后又陆续开办了2所。1926年3月公议会解散后,这些中小学均由哈尔滨
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接管。
黑龙江省境内第一所私立外侨学校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在哈尔滨道里开办的盖
佐罗娃女校。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车站街(今南岗红军街)又出现了另一所私立学
校——奥克萨阔夫斯卡亚女校。属于私立的学校还有东方商学校(1926年)、男女混合中学
(1938年)、高等经济法律学校、雅利斯幼儿园(1943年)、果戈甫佐夫舞蹈学校(1930年
)、俄国师范学校(原由俄侨组织及教会开办,1929年由特区接管)。
1907年犹太人开办了犹太小学,是由当时的犹太人协会开办的。以后又开办犹太第二小
学。1919年,该会又开办了犹太中学。1920年,因犹太人增加,犹太教会又设了一所小学。
其他尚有俄籍鞑靼人于1919年开办的鞑靼小学,乌克兰侨民会办的乌克兰小学等。
东北沦陷后,特别是中东铁路转让予日本后,苏(俄)侨民人数减少,俄人学校也相应
减少。至1945年时,全省仍有苏俄中学、小学、夜校、幼儿园等共80多所。1945年至1946年
春,中国东北地方人民政权建立后,接管了部分苏侨学校。为此曾在哈尔滨市教育局内设有
外侨教育科,不仅管理哈尔滨市内学校,还管理中长铁路沿线各地苏俄或其他侨民办的学校
。俄人儿童就学的学校,经费原由地方负担的,仍由地方负担。
50年代中期,侨民被大批遣送后,到1955年底,省内其他各地已无苏侨学校。哈尔滨市
也只有由苏“侨民会”开办的一所七年制学校和一所十年制的学校。1962年封闭苏联“侨民
会”后,学校由哈尔滨市教育局接管,改称哈尔滨第七中学分校。到1964年时,只有13名学
生,因而撤销了分校,开设了3个学习班,1966年停办。
(二)日本人学校
黑龙江省内第一所日本侨民学校,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在哈尔滨道里开办的“东本
愿寺附属小学校”。1936年时改称桃山寻常高等小学校,校址即今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处。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黑龙江省以后,日本官员、职员、商人及其他居民大量移来黑龙江省
,凡日本人较集中的地方都设有日本人小学校。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还设
有日本中学及女子中学。哈尔滨市即有日本中学、高等女子学校、桃山第
一寻常小学、花园第二寻常小学、第三寻常小学、若松小学、扶桑高等女子学校等。
1945年8月以后,各地的日本学校均停办。日本人被大批遣返后,1948年由地方政府协助
,日本人民会在哈尔滨南岗满洲里街11号开办了一所日本人小学校。1952年再次遣侨后停办
。
日本人办的学校中,除普通中小学外,尚有一些技术学校、政治性学校。其中影响最大
的是以“日俄协会”名义,由日本外务省出钱开办的日俄协会学校。该校创办于1920年,地
址在哈尔滨马家沟(今风华厂附近)。初期只收日本人,后期招少数中国人和蒙古人。这个
学校实际上是培养对苏联进行间谍活动的专门人材,后期学校的负责人,均是现役日本高级
军官。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院长自杀,学校解散。
(三)其他外国人学校
除俄人、日人办的学校外,尚有其他国家侨民办的一些学校。1912年波兰侨民协会开办
了辛凯维奇男女合校的中学,至1950年停办。1920年,朝鲜人曾办过英实学校。1923年美国
人开办一所美国商业专门学校。1930年,德国侨民创办了兴登堡小学。同年,美国商业大学
哈尔滨分校在道里买卖街开办。英国也办过一所中学和一所专门学校。此外,法国天主教曾
办过一所女子学校(在马家沟第二方圆里),但学生并不都是法国人,也有俄国人和欧洲其
他国家侨民。这些学校均于1938年11月被日伪封闭。
二、侨民医院
,外国人进入黑龙江省后,外国医院也先后在黑龙江省各地出现。这些医院虽然也如资
本、十字架一样,是各国对黑龙江地区侵略的产物,但客观上也起到了改善当地居民卫生生
活条件、救死扶伤、传播医疗技术和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特别是在1902(
清光绪二十八年)至1930年,对控制、减弱几次传染病的流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些外国医院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官方开办的。其中以中东铁路在其沿线各地办的医院、医疗所为最多。除在哈
尔滨设有中心医院外,在绥芬河、昂昂溪、海拉尔、满洲里等地也设有医院,在许多站点还
设有医疗所。哈尔滨的铁路中心医院,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建成开诊。初期还附设一
个俄国妓女医院。后来交给哈尔滨市公议会管理,并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市第一医院。
第二种是社会团体和教会医院。其中最早的是俄国红十字会医院,始建于1911年12月。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初期,改为日本红十字会医院(今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
哈尔滨犹太医院。由犹太人募捐创办,犹太宗教公会领导,创办于1934年11月,地址在
哈尔滨市道里西五道街。1958年因犹太人数不多而停办。哈尔滨喀赞别克医院,由苏联侨民
集资于1931年11月开办,地址在南岗十字街,后来又在比乐街开办“纪念喀赞别克医院”。
两院在新中国成立后,均由苏联侨民会管理,大批遣侨后停办。
东北红十字会及半月协会医院,成立于1947年。1950年由哈尔滨市卫生局接收。该院在
海拉尔、巴拉郭陈克、牙克石设有分院,在巴林、扎兰屯、上库力、那依真布拉克、克留切
瓦、博克图六地设有诊所。
设在各地的教会医院主要有:绥化丹麦天主堂医院(1911年12月)、英国天主教会医院
(1913年)、道外善牧医院(1914年8月由比利时传教士阿尼亚在国外募捐创办)、齐齐哈尔
瑞士天主教会医院(1928年)、阿城基督教医院等,但这些医院的医疗对象,均以当地中国
居民为主。
第三种是外国侨民私人开设的医院、诊所。其医疗对象有的以外侨为主,有的以华人为
主。在哈尔滨所设的这类医院,据1934年统计,有日本开设的诊所、医院25家,其他国家开
设的57家,尚不包括齿科诊所。较为有名的有哈尔滨市的俄人郭鲁别夫医院(建于1931年,
1954年停办),齐齐哈尔的俄人范音医院(1919年),齐齐哈尔喀夫丹其阔夫医院等。
三、侨民养老院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人逃来哈尔滨。其中除俄国贵族、军官、官员、地主、资本
家外,也有一些贫困的需要救助的人和老、弱、伤残人员。1920年1月,俄国东正教会在马家
沟文艺街开办了第一所俄人教养院(30年代停办),收容伤残人员。
1921年,犹太宗教公会,在哈尔滨市道里炮队街(今通江街)开办了犹太养老院,只收
养犹太人中的老、弱、伤残人员。这个养老院因在院人数不多,于1951年改名为“犹太收容
所”。犹太宗教公会解散以后,于1954年收容所停办,人员转入哈尔滨市政府修建的外侨养
老院。
1935年俄人的赛拉佛耶母慈善会,在道里霁虹街开办了一个养老院,只收养苏联籍和无
国籍的俄罗斯人。
30年代,东正教会开办了两个养老院,一为涅斯多尔大主教倡议开办的救济院(地址在
南岗一匡街),一为弗拉基米尔女修道院附设的救济院(地址在南岗邮政街)。1950年时只
收养12个人,大批遣侨后该院解散。
1946年波兰侨民会恢复后,曾办过一个养老院。但不久即停止收养入院老人,1950年时
停办。
鞑靼救济院,建于30年代,地址在道里炮队街(今通江街58号),只收养鞑靼人,规模
较小。1949年并入苏联侨民会养老院。1941年“白俄事务局”还办了一个养老院,地址在南
岗教堂街。
外侨办的养老院最大的为苏联侨民会养老院,成立于1948年,地址在南岗文景街17号。
初设时只收容70人。后兼收黑龙江省境内各地的苏联籍及无国籍者。1950年时,人数增至16
3人;1957年时仍有159人。1961年苏联侨民会被封闭后,养老院停办,由哈尔滨市人民委员
会接管并改为外侨养老院,原在院人员均由外侨养老院收容。截止1985年末,尚收容老年外
侨13人。其中苏侨2人,无国籍者5人,日侨3人,朝侨3人。
四、侨民其他福利事业
(一)红十字会
外侨红十字会共有两个,一个是1913年创办的俄国红十字会,地点在哈尔滨市道里地段
街,1917年后曾积极活动,筹划募捐,用于救济俄国难民,于1949年停办;另一个是美国红
十字哈尔滨分会,成立于1918年4月,它曾积极参与“万国救济俄国贫民协济会”的活动。
(二)慈善会
外侨慈善会均设在哈尔滨。1945年以前曾出现过很多外侨办的慈善会,主要的有犹太妇
女慈善会,救济对象为犹太贫民特别是犹太妇女。俄国慈善会,1920年俄国领事馆撤销(特
别是1926年哈尔滨市公议会解散)后,至1935年苏联侨民会成立前这一时期,该会与俄人的
联系较为广泛,不仅参与了“万国救济俄国贫民协济会”的活动,还从事过许多短期的救济
活动。
1909年(清宣统元年)日侨开办北满慈善会。此外,还有索菲亚教堂救济会(1922年,
在今哈尔滨道里兆麟街),赛拉佛耶母慈善会。
(三)贫民食堂
犹太宗教公会于1917年9月开办了犹太贫民食堂,免费供给犹太贫民就餐。直到50年代还
在开办。犹太宗教公会撤销后,停办。
1921年4月,俄国红十字会曾办过一个“一滴牛奶”的慈善机构。该机构开办了一个简易
食堂,以救济俄国难民。1922年停办。
1947年9月,苏联侨民会先后在哈尔滨市成立了两个贫民食堂,一在南岗国课街(今奋斗
路)与教堂街(今革新街)拐角处。一在道里斜纹街(今经纬街)。就餐者多为贫困的苏侨
和临时需要救助的苏侨和无国籍者。这两个食堂均于1962年苏联侨民会被封闭后停办。
(四)孤儿院
外侨孤儿院均设于哈尔滨。一在南岗国庆街,名为尤结夫维赤保育院,成立年代不详。
初为慈善团体所设,1948年由苏侨民会接办。一在南岗耀景街5号,为苏联侨民会所设,规模
较大。两院在大批遣侨后停办。另一处在南岗第二方圆里,名为法俄孤儿院。50年代初即停
办。
(五)其他福利设施
外侨开办的其他福利设施有苏联侨民会托儿所,苏联私人开办的“雅斯里日间托儿所”
(地址在霁虹街,后由苏侨民会接办)等。犹太葬仪社(地址在南岗大直街)专门办理犹太
人丧葬事宜。犹太无利贷款会(地址在今哈尔滨市道里通江街),为失业的犹太人提供无息
贷款。这些机构在侨民大批离境后,陆续停办。
五、侨民文化设施
(一)外侨报纸
本世纪初,外人在黑龙江地区所办报纸,均在哈尔滨一地出版、发行。某些大国的报纸
,也在哈尔滨设有销售分支机构。但影响不及当地报纸大。本地报纸中以俄人所办为最多,
其次为日人所办。俄人所办报纸以俄文为主,只有个别用中文出版,对象为中国读者。日人
所办报纸,多为中文,日文者属少数,个别的也用俄文出版。
第一份俄文报纸《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出版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8月14日,
发行人为罗文斯基。中东路的第一份报纸《哈尔滨新闻》,创刊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6月23日,为中东铁路的机关报。1917年更名为《铁路员工报》,1920年停刊。1906年(清
光绪三十二年)发行的有俄文日报《哈尔滨》,1909年(清宣统元年)12月停刊。1906年3月
14日,中东铁路出版中文版机关报《远东报》,出版达15年之久,于1921年停刊。1907年出
版的有《九级浪》,几个月后改称《新生活》。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出版《远东铁路
生活报》,1909年(清宣统元年)俄人东方学者协会出版《亚细亚时报》。1911年出版《满
洲报》,1919年被中国东北地方当局查封。1917年出版的《前进报》,为中东铁路职工联合
会出版,1921年停刊。帝制联合会出版的《俄国论坛》,1924年被中国当局查封。1918年7月
出版的《劳动之路》和1919年出版的《光明报》均于1924年停刊。1920年出版的有《俄声报
》(1926年改名为《俄国言论》报)。1921年出版的有《俄罗斯报》、《喉舌报》。1922年
出版的有《论坛》,(1925年被查封)同年《遥远的地方》出版于海参崴,在哈尔滨发行。
1925年出版了《回声报》、《晚霞报》。《晚霞报》出版不久即因有明显亲苏倾向被中国东
北地方当局勒令停刊,《回声报》则于1926年12月被勒令停刊。《戈比报》也在出版后不久
停刊。1926年出版了俄文报《哈尔滨公报》和《莫尔瓦》报,1928年11月,被勒令停刊。
这些报纸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长者达十几年,短者仅几个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
东北后,俄文报纸幸存极少。只有由日人傀儡“白俄事务局”支持的《侨民之声》报及一两
家小报得以出版,1945年均停刊。
日人出版的报纸中,以中文出版的较多,日文的较少。《极东报》,1918年11月出版,
发行人为斋藤。《西伯利亚新闻》于同年12月出版。1919年出版的有《哈尔滨商品陈列馆报
》,1920年更名为《俄亚时报》。1922年出版的有《大北新报》。同年11月1日,《西伯利亚
》、《哈尔滨》、《北满洲》3家日文报纸改组为《哈尔滨日日新闻》。同月又出版了《北满
电报通讯》。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文报纸均由官方出版。日人出版的中文报纸亦均为《
康德新闻》等官方报纸所代替。
(二)外侨影剧院、俱乐部
外侨投资所办文化娱乐设施有官方办的、侨民组织办的,也有私人投资办的。出现最早
的是中东铁路俱乐部,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哈尔滨香坊成立。1905年(清光绪三十
一年)迁至南岗,1911年(清宣统三年)又迁至今哈尔滨铁路文化宫处。1901年(清光绪二
十七年),哈尔滨铁路工厂也成立俱乐部。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俄国商务俱乐部在
道里商务街(今上游街)成立。为俄人俱乐部中设备最完善的。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俄籍乌克兰人成立了乌克兰俱乐部。同年日侨民会礼堂建成。1910年建成的有达尼洛夫戏园
(道里)、新城大马戏园(道里)、谢尔日马戏园、乌查斯街电戏剧团等。1919年,英国俱
乐部成立。1920年,日本人修建哈尔滨会馆(地址在今道里兆麟街,市话剧院处)。1925年
。德国侨民也成立了俱乐部。
黑龙江省境内的第一个电影院,为俄人考布切夫所办。开业时间是1902年(清光绪二十
八年),地址在哈尔滨市道里中央大街。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俄人希尔科夫等开办
了一个剧场,在今道里兆麟公园处。同年8月,俄人又在道里开办了一个滑稽剧场。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俄人阿列克谢耶夫与阿尔贝其阔夫两人合资在南岗修建了电影院(后称
敖连特影院,今和平影院)。1909年(清光绪元年)托尔斯泰影院在道里开办。1912年莫代
尔戏园建成(今“马迭尔”)。1916年,节克斯坦电影戏园在中央大街路西开办。1918年,
日人在兆麟街开办了一个剧场(后因容纳观众过少停办)。1920年,日人开办了德利戏园。
1925年,基干特影院落成,地址在南岗(即今亚细亚影院)。
这些外侨兴办的剧场、影院,大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几易其主,有的
转入中国人手中。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期间,又陆续为日人所侵占。几个重要影、剧院在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一度为苏军当局所控制,后又转交给苏联影片输出公司。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才先后移交给中国。
(三)外侨图书馆
外侨在黑龙江省的图书馆也都集中在哈尔滨市,几乎各个大的侨民组织都有自己的图书
馆和图书室。其中最重要的是中东铁路图书馆俄文部,成立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3月
。临时铁路工厂的图书馆,成立于1901年。1922年中东铁路还办过列车流动图书馆,均有俄
文部。
侨民组织的图书馆以波兰侨民会的图书馆较为有名。私人图书馆中有名的是1906年(清
光绪三十二年)2月开办的库尔金图书馆,也是由俄人社团支持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