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侨民工商业

  伴随着中东铁路建筑工程的开始,外国资本陆续进入黑龙江地区。1898年(清光绪二十 四年)8月,第一家俄资商店鲁西阿尔商铺在香坊开业。同年10月,俄资波波夫兄弟商会也在 哈尔滨开办,专事供应铁路木材。在以后短短的几年中,外国工商企业较快地在哈尔滨先后 开办,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就有30多家外资企业成立,仅19 03年一年中成立的俄资制粉工厂就有5家之多。
    早期外国资本的工业企业,以俄国资本为主,其经营范围仅限于供应中东铁路筑路和铁 路运营需要及军队、铁路员工和俄侨的生活需要,由此而产生了制材、机械修理、制粉、采 矿、制烛、烟草等工业门类。1904年至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的“日俄战争” 期间,黑龙江地区特别是哈尔滨成为俄军供应基地,大大地助长了俄国资本的发展,又出现 了玻璃、酿造、制革、葡萄糖、服装等行业的企业。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哈尔滨开埠以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也迅速进入哈尔 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五金、制油、制鞋、罐头、糖果等工业企业。至第一次世界 大战前的1913年,由俄国开办的企业已达100多家,其他各国企业也超过30家。日本投资于烟 草、玻璃、糖果业;英国则投资于机械制造业;法国投资于日用化学业;波兰投资于制糖工 业;在制酒、酒精行业中,则有捷金,纷纷向小型工业企业投放,到1931年“九·一八”事 变前夕,共有俄国资本工业企业200多家。据当时日人统计,投资总额达到2000万日元①(① 《满洲事变及北铁接收以后哈尔滨市为中心各国工商业的动向》184、185页,满洲铁道株式 会社编1936年版。)。
    与此同时,由于在东北的俄国势力削弱,其他国家资本特别是日本的资本大量涌入哈尔 滨。在外资银行的支持下,一些外国资本,投向有利润可图的工业部门。日本资本的工业企 业达到160多家,其他各国工业企业也超过50家。至20年代,黑龙江省境内先后开办的外资工 业企业总数已达470家,投资总额超过1亿日元②(②《满洲事变及北铁接收以后哈尔滨市为 中心各国工商业的动向》184、185页,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编1936年版。)。在工业企业迅速 建立的同时,外国资本的商业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业,从开始就以比工业更快的速度发展。仅 据1908年至1910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的统计,哈尔滨关直接进口商品的贸易总 额为4200万海关两。而同期直接原料出口贸易额则为6100万海关两,出超1900万海关两。19 16年至1918年的3年中,商品进口总额为4700万海关两。与1908年至1910年的数额相比,只增 加了500万海关两;而同期的原料出口贸易总额却增加到1.16亿海关两,出超6900万海关两 ③(③见《东北经济小丛书》(第20册),1918年版。),较前增加了5000万海关两。
    在最初的十几年中(1898——1914),对外贸易以俄国资本所占比重最大。先后成立的 经营进出口业务商行共100多家,迨至1914年至1931年的十几年中,俄国的经济势力虽被削弱 ,而欧美各国,特别是日本资本,乘机而起,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几乎全被外国资本垄断。 据估计,黑龙江地方先后成立的各种外资进出口商行,多达3000多家④(④赵德玖《帝国主 义对哈尔滨投资侵略初探》,《黑龙江史志》1986年2期。),其中:以日本商家为最多,资 金雄厚的大商号就有60多家。仅特产输出商就有三井、三菱等11家⑤(⑤哈尔滨满铁事务所 编汤尔和译:《北满概观》1936年商务印书馆版。)。美商共有38家(1932年初统计)。其 中,汽车及零件进口商行就有4家,而英国一国的大机械输出商就有5家之多。美国资本垄断 了煤油市场,法国资本则垄断了化妆品市场。日本占领了五金、电器市场。
    1924年中苏建交以后,苏联的资本也进入哈尔滨。它利用握有中东铁路管理大权的优势 ,先后开设了30多家大型商业机构,几乎包揽了大部分对苏贸易部门。1925年至1928年的四 年中,在哈尔滨输出总额中已居各国资本对外贸易额的首位。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黑龙江省境内的经济命脉,完全为日人所操纵 。苏联的工商企业首先遭受限制,先后关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及其盟国资本的 企业或受排挤,或遭没收、吞并,或因原料商品市场困乏而停产。只有无国籍者的一些中小 工商业企业,得以勉强维持。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在黑龙江省境内的外国资本,除哈尔滨外,其他地方为数甚微 。在哈尔滨的外资工商业,除苏联资本外,其他均未恢复,更无发展。截止1947年底,外资 工业共有301家,它们属于14个国籍及无国籍者,资金总额东北币1608038万元。商业企业共 有408家,资本总额为东北币500297.3万元。工业企业中,以两家英国企业的资本为最多, 资金总额共有东北币889093.7万元。其次为苏联资本,东北币665543.9万元,商业企业中 主要为苏联资本,约为东北币480541.4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末统计,外侨工业共51个行业、298个企业。企业总数虽 略有减少,但资本总额却有了很大增长,总额为东北币43280611.3万元。商业由408家减至 402家,而资本增加更多,已达东北币83375011万元。除东北币贬值较大的因素外,主要是由 于苏联资本的增加所致①( ①东北币贬值情况现无资料可查。1946年省内各地发行地方流通 券时与苏联红军票等值,后发行之东北币与地方流通券等值。1949年政府兑换红军票时,1元 红军票可换东北币30元。由此可见东北币贬值大概情况。又东北币1947年前最大票面额500元 ,1948年发行5万元券,1949年更发行10万元券,由此亦可见货币贬值情形。)。
    在外资企业中,苏联国营秋林公司、苏侨民会、日侨民会经营的共26家,总资本额占全 部外资总额的48.3%;其余为私人资本。在工业各行业中,以卷烟业的资本为最大,占外资 总数的30.26%,其次为制酒,占24.39%。298家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为2889人,平均每家企 业不足10人。402家商业企业职工总数为1938人,平均每个企业不足5人。可见外资企业中, 无论工业或商业,小企业占多数。
    截至1953年,苏联已将所有公营企业移交给中国(第一批早于1951年移交),外资工商 企业数及资金均大为减少。后来随着外侨大批离境,外资工商业陆续减少。1954年末,外资 工业为165家,总资本为1205935.2万元(旧人民币);商业企业为162家,总资本为683381 万元(旧人民币)。1957年时,工业企业再减少到79家,总资本为人民币509167元;商业企 业为59家,总资本为人民币372024元。均为小型企业。
    1959年,中国政府对苏侨及东欧侨民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尚有 外侨工业企 业71家,资金为675657元;商业企业57家,资金为395720元。对这些工商企业中属于资本主 义性质的,采取估价定息、赎买的办法实行改造;对个体劳动者性质的,便组成合作企业。 当时对苏联侨民会的企业,暂未进行改造。因此到改造完成后,外国资本工商业总数只有26 户。其中属于苏联侨民会的共22家。其余4家为自负盈亏的个体劳动者或自负盈亏的合作企业 ,4家的资金总额只有2012元。
    1962年封闭苏联侨民会后,隶属侨民会的工商企业,均由中国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接管, 只剩下自负盈亏的个体户。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除大力利用外资 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外,同时开始引进外资。1984年,黑龙江省开始有外资企业,外商投 资额为219万美元。1985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48项,合同总额为7885万美元,利用和吸收外 资总额5275万美元,兴办的中外合资企业34家。利用外资主要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 港31项,1660万美元;丹麦5项,1058万美元;美国4项,85万美元;日本4项,96万美元;法 国1项,1679万美元;意大利1项,540万美元;新加坡1项,40万美元;澳大利亚1项,17万美 元。直接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已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