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侨民墓地
一、东正教墓地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海参崴东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在哈尔滨修建香坊尼古拉教堂
后不久,中东铁路工程局就在哈尔滨道里高士街(今高谊街一带)圈定了墓地,以埋葬死去
的俄国筑路人员。此后不久,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这个墓地便被废弃。1902年(清光绪二
十八年)又在新市街(今南岗大直街52号处)划出地段,辟作墓地,墓地位于圣巴克洛夫斯
卡亚教堂附近,俗称老墓地。此墓地埋葬的多为乌克兰人。这一年的6月初至10月末,哈尔滨
及中东铁路沿线各地,霍乱大流行。截至同年10月8日,因霍乱而死亡的俄人达695人,使老
墓地埋葬的俄国人数迅速增加。铁路工程局不得不又在哈尔滨东大直街的尽头(今文化公园
内)开辟了一处占地范围更广的东正教新墓地,即乌丘宾斯卡亚教堂墓地。此外,同一年中
,在中东铁路俄人聚居较多的站点如横道河子、绥芬河等地,也都修建了俄人东正教墓地。
1910年10月,满洲里站发生鼠疫,很快传染到哈尔滨,有几千人死亡。其中有不少俄国
人。1919年8月,第二次霍乱流行,又有许多俄人染病而死。此后,1921年再度发生鼠疫,又
有许多俄人死亡。这样,几乎在所有东正教居民点,都有了东正教墓地,有的地方如绥芬河
甚至有两处墓地。
截至1958年,哈尔滨东正教老墓地共有单人坟墓631个,公墓3座(埋葬1700人),共埋
葬2331人。
东正教最大的墓地是位于哈尔滨东大直街1号的乌丘宾斯卡亚教堂墓地,自1902年到191
3年共埋葬3982人。此后,以1919年埋葬的为最多,共1511人(1955年埋葬人数为4667人。但
其中多为外地移来者)。其中有许多是在哈尔滨生活过的俄国人的显贵人物。如曾任俄国驻
哈尔滨总领事馆副领事库尔恰也夫,哈尔滨公议会董事长贝克尔等均埋在这里。截至1958年
6月5日,共埋葬东正教徒44226人。
从1958年6月5日起,根据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两个东正教墓地迁往哈尔滨市东
郊荒山嘴子新墓地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158—2—241号。),至翌年4月结束。
东正教新墓地位哈宾公路荒山嘴子南约4公里处,共占地5.22公顷,与犹太教墓地相毗
邻。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无人看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70年代时,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曾拨款加以修整,但有许多墓已不能复旧。哈
尔滨市人民政府在维护后,又派专人管理墓地,此后情况较好。
二、犹太教墓地
由于俄国籍犹太人较多,中东铁路当局在建立东正教新墓地的同时,就在附近划出地段
,辟为犹太人墓地。自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6月10日(俄历5月28日),
第一个犹太人死者葬于此地后,随着犹太侨民大量增加,埋葬的人数亦与之俱增。截至1958
年的55年中,据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的报告,共有坟墓3173个①(①黑龙江省档案馆158—2
—649号附件4。)。犹太人墓地在犹太宗教公会建立以后,一直由犹太宗教公会管理,1958
年时,尚雇有专人看管墓地。因此墓地状况良好。该墓地于1958年开始迁往荒山嘴子新墓地
,至翌年结束,共移走坟墓853个。
荒山嘴子新犹太墓地与东正教墓地毗邻。当时建有祈祷所、洗尸房等建筑,并由犹太教
公会雇人看管。后曾一度无人管理,墓地受到了一定破坏。70年代后,政府拨款加以维修,
又设有专人看管。因此现在状况较东正教墓地为好。
三、其他教派联合墓地
欧美外侨中的天主教及其他教派教徒,几乎与俄国人同时,在中东路开工伊始便进入黑
龙江地区。最初为波兰人,稍后其他欧美国家侨民也纷至沓来,许多人死于1902年的霍乱,
因此,中东铁路工程局便在东正教墓地一隅,开辟了天主教墓地。
1907年哈尔滨开埠以后,其他各教派的教徒也来到哈尔滨。为了安葬这些教派的死者,
除原有天主教墓地,又开辟了许多不同教派的墓地。包括莫洛干教、卡拉伊姆教等,甚至信
仰伊斯兰教的鞑靼人墓地,也在这个区域内,统称天主教联合墓地。截至1958年迁墓前统计
,该墓地内共有外侨坟墓2104个。其中天主教1298个,莫洛干教151个,基督教信义宗(巴吉
斯特派)42个,基督教安息日宗92个,卡拉伊姆教41个,鞑靼教480个。
虽称联合墓地,但原来均由各教派自己管理。40年代以后,多呈无人管理的状态。只有
天主教徒的坟墓,1958年时仍有一苏籍妇人代管。当时状态较好,尚有墓碑487块。
这一墓地少部分坟墓也于1959年迁往新墓地。而多数的无主坟墓就地深埋。
四、日本人墓地
1945年以前,虽然黑龙江省境内有很多日本人,但并无大型的集中墓地。死去的日本人
,有的在火化后将骨灰运回日本,有的存入神社,更多的则散葬在各地。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原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日本人,按日本当局的要求,向几
个大、中城市集中,以便等待遣返。桦川、勃利、依兰等地的日本移民几千人,因铁路中断
,便由陆路徒步行进,计划奔向滨绥路,然后转向哈尔滨。后来由于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
便滞留于方正县境内过冬。是年冬与翌年春,因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
艰苦。由于饥饿寒冷,加上疾病,有许多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相继死亡,后来活着的
日本人被遣返,死者的尸骨便散留在各处。当地居民将尸体运往方正县吉兴屯以南一个旧炮
台下集中,由于当时尚未建立基层政权,且又远离村屯,这些尸骨并未掩埋,而散抛在山坡
上。
1957年,方正县日侨安达千惠子(女)曾给日本政府写信,要求处理遗骨,但无结果。
她又曾写信给中国红十字会要求予以协助。1963年安达千惠子等人串连了部分日侨,准备自
行掩埋,并集资
祭吊。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得知后,指令方正县组织人力,妥善处理、掩埋。掩埋工作于19
63年5月4日结束,共清理遗骨219具,集中就地深葬,坟前树立标志。同年5月5日,安达千惠
子等人前往祭扫,并对中国政府的这一行动表示感谢。
1965年9月,这一墓地由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拨款重新修建,墓前立一石碑,铭为“方正
地区日本人公墓”,周围建木栏1973年,因附近水库容量增大,有被淹没的危险,于是再度
由政府出资,将墓地迁至附近高地,并照原样修复。
另一日本人遗骨集中地在鸡西市麻山区西大坡附近。
1945年8月下旬,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100多名日本开拓团的老人、妇女、儿童从密山
一带撤出,行至麻山西大坡附近一个小山坡时,由于连日饥饿,行走无力,又听说前方已被
苏军占领,自以为走投无路,便在这里集体自杀。当地群众发现后,领走了未被杀死的儿童
,并简单地掩埋了死者的尸体。1984年4月,鸡西市政府曾派人将因年久受雨水冲刷而裸露的
人骨,重新掩埋。
同年,根据日中和平友好会副会长金丸千寻的建议,为了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
发展,经外交部批准,由黑龙江省政府拨出专款,由鸡西市和方正县负责,对西大坡进行认
真、彻底地清查、搜寻,将所有日本自杀者的遗骨,运至方正县吉兴屯,在“日本人公墓”
左近,又新建一个日本人墓地,以埋葬这些遗骨。此后,凡在黑龙江省境内其他地方发现的
日本人遗骨,也都迁到此处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