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交收东三省条约

  “庚子事件”中,俄军占领中国东北以后,俄国采纳俄驻华使馆参赞璞科第的建议,命 令俄军总头目阿列克塞也夫与中国东三省将军分别订立条约,以保障俄国利益。1900年10月 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五日)盛京将军增祺派已革职湖南候补道周冕为代表,与俄方 代表于旅顺开始谈判。11月12日,双方签订了有八项条款的协定,即《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按照《章程》,俄国不但有驻兵权,还要在沈阳设总管一人。凡将军所办要件,该总管“ 应当明晰”。《章程》还规定,清政府必须拆除一切防御工程,亦不驻军,只准设马、步警 察。这一《章程》形式上承认中国对东北三省的行政管理,实际上已将东北完全置于俄国 控制之下。
    清政府对《章程》的签订全不知情。直到11月下旬,清驻俄公使杨儒在彼得堡才了解大 概,并电告清政府。清政府得知后大为震惊。12月31日,清廷一面令将增棋革职,派杨儒为 全权大臣与俄国谈判,并批示务必废除《章程》;一面又电示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转令杨 儒在谈判中“审时度势,悉心筹划,随时电商奕、李,互相参酌”。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月4日至1月24日,为谈判第一阶段。双方会谈7次,重点集 中在废除《章程》上。初时俄方执意不让,并以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相纠缠,直至1月23日、 24日,俄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尔夫,才同意将《章程》作废,另立新约。
    自1月25日至2月1日,为谈判的第二阶段。俄国政府虽然同意废除旧《章程》,但由于财 政、外交、陆军三部对新约的意见不一致,直未能送交俄皇审批,俄方只能借故推拖。其间 ,俄方曾在2月4日,要求清廷收回“将增祺革职交部严加议处”的命令。(后来在俄国干涉 下,增棋果然被留任。)在正式开议前夕,清政府不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去分析、研讨 和采取对策,却仍然迷信俄皇二世的所谓的“对中国的敦睦感情”。2月11日,由盛宣怀转给 杨儒一封以光绪帝名义写给尼古拉二世的国书,由杨儒呈递,肯求俄皇能在新约中,不使中 国损失太大,以免他国效尤。
    自2月16日至3月4日,为谈判的第三阶段。2月16日,拉姆斯道尔夫交给杨儒两分文件, 一份是俄皇给光绪帝的复信,一份是俄国政府拟定的《交收东三省约章》的俄文本与法文本 。
    俄国拟定的新约共12条。处处有碍中国的主权。2月18日,杨儒在给奕劻、李鸿章的电报 中说:“细译各款,留兵为保路,实注意末4条:禁运满洲军火、禁用外人练兵,并及北路水 运、满蒙、新疆,所有金矿矿路利益,一网打尽,其侵夺我兵权、利权,心图自便,可谓周 密”。这一阶段的谈判有两个特点,一是清廷停止对新约的谈判,等对各国共同和约签订后 ,再商中俄专款;一是新约内容传出后,引起清廷朝野人士及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由 于各国特别是日本、英国的坚决反对,影响了李鸿章对谈判所采取的政策。2月18日,李鸿章 将日、英两国的态度电告杨儒,并要杨儒与俄相商,暂时停议正约,放到各国的公约中共同 讨论。杨儒则认为,在未派全权之前,甚至俄方对约款尚未拟就的时候,“却之甚易”,现 在,全权已派,国书已递,约款已拟就,想要停议是不可能的。
    这一阶段的会谈实际上是在彼得堡与北京两地进行的。在彼得堡方面,杨儒与拉姆斯道 尔夫于2月18日、3月2日会谈两次,2月13日又与维特会谈一次。在这三次会谈中,都没有进 行实质性的讨论,俄方除要求中国从速签约外,并对中国将约款内容外泄表示不满。在北京 方面,俄驻华公使格尔思曾企图迫使李鸿章签约,要求中国“照所述各节从速核准,现经本 国用兵力所取应行占据之满洲始能交还,否则暂据将成永久。”因此,李鸿章认为各国有意 见是日本挑拨的,各国不出头“独向中国饶舌,其用意别有所在。”至于条约本身,李鸿章 认为,除第八款中有关新疆、满蒙等地的条款外,均可接受。清廷则基本上否定了约稿。不 仅第六款禁止用他国人训练军队,第八款及第十二款向北京造一铁路直达长城等三条不能接 受外,第四款、第七款有许多地方也须商改。
    自3月5日至3月26日,为谈判的第四阶段,双方就新约文本进行了讨论。3月5日、7日、 11日、12日,杨儒与拉姆斯道尔夫举行了四次会谈。在会谈中,俄方表示经过修改的约稿, 是俄国政府的最后意见,不能再让。杨儒提出,如不能改,请加一条,声明他日各国群起效 尤,有俄国一面承担。杨儒提议也遭到俄方的拒绝。在俄方既不许改议又不许缓期,也不肯 附加声明的情况下,杨儒向俄方表示,只有等朝廷另派大臣来与俄方再议,俄方才答应可在 两天后给以答复。但3月12日,拉姆斯道尔夫却向杨儒宣称,约稿是奉国谕删改的,不能再变 动,必须在12天内画押。
    3月18日,李鸿章电奏清廷,认为“刺目处均删除,照允无后患”。但清廷不同意李鸿章 的意见,却又别无对策,只指示杨儒以“不使各国效尤为原则,缓期再议”。
    3月20日以后,俄国态度强硬。杨儒几次欲会晤俄外长均不得见;所发函电均被退回,连 国书也不接受。在北京方面,俄公使格尔思企图逼使李鸿章画押,声称“逾期不画,则东三 省由我自便。”3月23日,李鸿章电示杨儒:“明告各国驻使,势处万难,不能不允,一面即 可酌量画押。”同一天,清廷也电示杨儒,仍令商改或缓订,如果二者均作不到,“惟有请 全权(注:指杨儒)定计,朝廷实不能遥断也。”当日,杨儒即电清廷和李鸿章:儒未奉画 押之旨,未敢擅专,西例订约,须互校画押凭证,未奉明旨,俄决不允。”
    3月24日,维特与拉姆斯道尔夫先后逼迫杨儒签字,杨儒均以“未奉明旨”,加以拒绝。 拉姆斯道尔夫最后竟订25日上午9时20分为签字的最后时限。杨儒当即向俄方声明,截至25日 9时20分仍未接电旨,即无可奉告。在这次谈判后,杨儒自俄国外交部回至使馆下车时跌跤倒 地,“神志惚恍,不可作答”。直到26日,才接到军机处的电报:“著杨儒婉告俄外部,中 国为各国所迫情形,非展限改妥,不敢迳行画押”。
    4月1日,俄国政府就订立撤军条约事发表声明,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但并未解除各国特 别是日本的疑虑。
    自杨儒病后(杨于翌年——1902年3月5日逝于俄国任所),谈判即改在北京举行。
    自1901年8月12日至11月7日,为谈判的第五阶段。8月12日,格尔思派人会见李鸿章,称 声俄国政府已授与他全权来讨论东三省事宜,不但要求清廷保密,还要求清廷先办一个有保 证性的照会再开议,李鸿章基本同意,但遭到清廷的拒绝。自此以后,清廷与李鸿章的矛盾 日益加剧。
    9月4日,格尔思与李鸿章会谈。俄方提出一个非正式约稿,用4条代替原来的11条,内容 无大变化。新草案有俄军于1903年夏全部撤完的条款,而李鸿章只提出无关紧要的修改,为 俄方所接受。消息传出后,为各国及清廷重臣所反对,谈判再次停顿。不久,雷萨尔代替格 尔思任俄驻华公使,俄方又提出一个经过修改的约稿,计4条7款。李鸿章认为完全可以接受 ,但仍遭到日本等国及朝野重臣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等人的反对,加上西方各国在京津 地区的军队尚未完全撤离,清廷拒绝了李鸿章立即签约的请求。
    11月7日,李鸿章病死于北京,死后他的意见仍受到群臣的反对,因此签约事再度搁置。
    进入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2月12日,日本方面把《日英同 盟》的文本交给俄国外交部,俄国才感到问题的严重。
    2月25日,清廷的谈判代表联芳通知雷萨尔,要求俄方全面接受清廷的修改意见。鉴于形 势的严峻,维特同意清廷修改意见,但要附加一个声明,俄方以东三省“普遍的安定和列强 的行动方式”作为撤军的条件。清廷先曾反对这一附加条款,在璞科第收买了清外务大臣王 文韶以后,才同意。后来的事实证明,俄国正是利用这个附加条件,迟迟不肯撤军。
    4月8日,由清外务部大臣王文韶和俄驻华公使雷萨尔代表两国政府在《东三省交地章程 》上签字。《章程》共4条,第二条中规定,条约签字后限6个月撤退盛京西南段至辽河所驻 的俄军;再6个月撤退盛京其余各地区及吉林的俄军;再7个月撤退黑龙江的俄军。按照这个 进度,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0月8日,东北俄军即可全部撤完。到1902年(清光绪二 十八年)10月8日,俄国勉强将沈阳西南地区的俄军撤回,集中于中东路沿线。至1903年4月 8日第二期撤兵期限满时,俄军不仅未按约撤军,而且已撤的部分俄军,有的又返回了原驻防 地。与此同时,雷萨尔又提出了7条撤兵条件,几乎包括所有早为清廷所拒绝的原约的内容。 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以日本为首的其他国家的反对,会谈中断。9月6日,清政府根据 列强的劝告,拒绝了俄方的7条撤军条件,坚持履行《交地章程》,要求俄国如期撤兵。俄国 政府一面拒绝撤军,加速备战,一面与日本谈判,企图达成日俄的妥协。1904年(清光绪三 十年)2月初,日俄谈判破裂,导致了日俄战争爆发。
    日俄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但俄国除了割让南库页岛外,未失一寸土地,未出一文赔款 ,所付出的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与主权。日俄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只是在1905年(清光绪三十 一年)9月26日提出抗议而已。12月22日,中日双方便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不仅 承认日本继承俄国的在华地位,还通过12款附约,使日本获得了许多额外利益。
    日俄和约签订后,日俄双方开始撤退自己的军队。日本方面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中日会谈 中,取得成功,10月15日宣布日军将在6个月内(按和约规定为18个月)撤完,从而取得了清 政府的好感。但俄军行动迟缓,至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6月28日,中国东北南部的俄军 才全部撤出。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3月22日,驻扎在中东路地区以外的俄军才基本上 撤完,少部分驻在瑷珲、黑河的俄军,竟然拖到5月才撤走。日本方面,第一批日军撤出后, 其余的行动迟缓,最后一批日军是在1907年4月10日才撤出。
    俄国军队基本上撤出后,3月22日,清廷命昆源率兵进驻黑龙江。5月29日,陆军第三镇 及两个混成协,也进驻黑龙江。至此,中俄撤兵交地事宜,历时近7年,始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