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篇 交 往

  黑龙江地区的地方政权,从渤海时期起,就开始与日本、新罗、百济等国有过频繁的交 往。金代虽与日本断绝了来往,与高句丽的关系却较为密切,直至金迁都以后才停止。
    清朝统一中国后,黑龙江地区初期对外并无交往。《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以后, 中俄之间开始有了接触。俄国使臣进入中国时,有许多都是由黑龙江将军安排经过黑龙江地 区,穿过内蒙古大草原东部,取道张家口再进入北京的。这些交往大部分属于接待性质。只 有在边界上有一些越界偷盗,非法贸易等边境纠纷,中俄双方派人会商处理。后来俄国使臣 和商队大多数都经过恰克图入境,黑龙江地方政权与俄方的接触日趋减少。
    自《中俄瑷珲和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续增条约》签订以后,黑龙江、乌苏 里江等中国内河成了中俄两国的界江。两国地方政府之间,开始了频繁的接触,从而打破了 清政府对黑龙江地方的封禁。19世纪末,俄国政府取得了东省铁路的修筑权以后,引起了西 方各帝国主义国家对黑龙江地区的觊觎。日俄战争之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哈尔滨 开埠,日本帝国主义和西方各列强势力,先后进入哈尔滨等地,使黑龙江地方与各国的接触 大大增加。为了从各个方面入侵黑龙江地区,许多国家各界的头面人物,以参观、考察的名 义都曾来哈尔滨活动过。俄国十月革命,引起了西方各国对远东地区的武装干涉,黑龙江地 区竟成了各国进攻苏俄的后方阵地。各国军政要人,往来频繁。由于中东铁路的存在和地理 上的原因,从1923年起,黑龙江省与苏联的来往增加了,直到1935年苏联单方面将中东路出 售给日本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国来访者逐年增加,但都以参观访问为主。黑龙江省地方 政府官方代表从未出访过。1955年以后,随着哈尔滨市对外开放,黑龙江省与苏联远东地区 ,开始了地方间(包括党、政、群众团体和各专业部门)的交往,并开展了地方贸易。后来 中苏关系恶化,双方的贸易基本停止。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 行对外开放政策。黑龙江省利用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重要基地等优势,以 及所处北部边陲的重要地理位置,开始了全面的对外交往。截止1983年末,5年中外国来访者 共达7万多人次,来黑龙江省工作过的外国专家2800多人。同期内,黑龙江省派出的访问学者 超过400人,访问的国家和地区共21个,出国考察、贸易、参加各种会议的有3000多人。黑龙 江省地方政府领导人也出访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黑龙江省还和很多国家的省、州、市建立了 友好关系。同期内的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与五大洲的1700家客商建立了贸易业务联系 ,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随之不断扩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交往迅猛发展的 同时,科技、文化、教育、卫生、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也以较快的速度展开,从 而加深了黑龙江省人民与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进一步促进了黑龙江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