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官方交往

  历史上黑龙江境内各个时期大小政权对外交往活动,可上溯到公元八、九世纪的渤海国 时期。公元720年(唐开元八年),日本就曾派遣过一个6人使团到唐王朝的藩属渤海国修好 ;渤海国则在727年(开元十五年)派出使者赴日本修好,以牵制新罗对渤海国南部的袭扰威 胁。
    渤海国迁都以后,与日本的交往逐渐增多,由军事、政治,转向经济、文化。至契丹建 辽为止,黑龙江地区向日本共派出使者35批。每批使者少者二三十人、多者数百人,甚至上 千人。日本方面向黑龙江地区派出使者14批。在长达二百多年的交往中,双方并非完全平等 。由于渤海国势较弱,不时受到来自新罗方面的威胁,主动向日本修好。日本则以大国自居 ,交往中经常发生不愉快事件。渤海国也与朝鲜半岛北部的新罗有过交往。后来因两国不断 发生冲突,交往断绝。
    辽代东女真酋长达鲁曾赴高丽通好。金国时武力强大,高丽国势衰微,双方的交往,高 丽处于从属地位。金迁都以后,黑龙江地区的对外交往停止,元明两代,黑龙江地区对外也 无联系。
    清朝兴起后,黑龙江地区与朝鲜方面有过一些地方性的往来,均以贸易为主,规模亦不 大。如1639年(清崇德四年)宁古塔官员按惯例去朝鲜会宁互市,受到会宁府使的冷遇。清 廷向朝鲜提出质问,朝鲜方面不得已将府使郑一骥革职。
    清朝统一中国,《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后,中俄接触增多。初时俄使及商队来中国, 均经齐齐哈尔,再通过蒙古大草原,取道张家口去北京,黑龙江将军负责来往接待。大事由 朝廷处理,将军衙门只负责边民越境偷窃等越境纠纷。恰克图商路开通,俄使不再经黑龙江 辖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颁布的《宁古塔等处禁止流民条例》,黑龙江、吉林两地 列为封禁的重点区,黑龙江境内的对外交往完全停止。上世纪中叶,《中俄瑷珲和约》、《 中俄北京续增条约》等条约的签订,特别是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中俄密约》签订后 ,俄国势力全面侵入黑龙江地区。此后,俄国政府及民间的一些头面人物,便不断来哈尔滨 活动。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哈尔滨开埠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也先后进入黑龙 江地区。代表各国利益的各界人物,陆续来哈尔滨进行所谓考察、访问、参观、游览等,实 质上是为该国政府的侵略政策服务。
    中东路通车前后,俄国方面来黑龙江地区的人员主要是军政人物。1901年(清光绪二十 七年)来访的有俄国阿穆尔总督格罗德科夫、财政副大臣罗曼诺夫。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 年)来访的有俄国财政大臣维特,隶属军部的阿尔涅特考察队。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来访的有沙皇御前大臣别卓布拉佐夫、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等。
    日俄战争以后,俄国势力被排挤出中国东北南部,俄国便集中力量巩固在黑龙江地区的 地位,许多军政要员纷纷来哈尔滨活动,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8月,俄国财政部顾问希 鲍夫来哈尔滨活动。1909年(清宣统元年),俄国的康斯坦丁诺维奇亲王也到哈尔滨活动。 同年来哈尔滨的还有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自此以后,来黑龙江地区活动的俄国官员更多。 以1911年(清宣统三年)为例,先后来访的有俄国阿穆尔总督关达基、俄国国家杜马(国会 )前议长古奇柯夫、陆军大臣苏霍姆里诺夫、伊尔库茨克军区司令尼科岑、交通部大臣鲁赫 洛夫等。
    日本方面,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战败俄国后,企图向北发展,许多政府要人也来 黑龙江地区活动。1909年(清宣统元年)10月26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哈尔滨,计划与 俄国财政大臣修订《日俄密约》,共议瓜分东北,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革命志士安重根击 毙,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大事件。1911年(清宣统三年),日本陆军大臣乃木希典自欧洲返 国时,也到哈尔滨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政府无暇东顾,日本则乘机加强了在黑龙江省的活动。19 16年3月,日本海军少将秋山去欧洲时,曾在哈尔滨逗留。同年内还有关东督都中村大将、海 军中将上泉德弥、日本制铁所长押川、陆军中将白井、星野,以及日本驻华海军司令部的军 官、陆军参谋本部的军官等来黑龙江地区。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帝俄贵族、军官、政客等得到资本 主义各国的支持,先后在欧洲和远东地区成立若干个所谓全俄政府。在远东的这些临时政府 都把哈尔滨当作他们与各帝国主义政府维系关系的枢纽地带,一些头面人物频繁出入哈尔滨 。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干涉远东俄国革命,一些军人、政客,纷纷来哈尔滨,与沙俄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的头目接触、密谋联合。1918年,外国干涉军的一些首脑人物,经常出现在黑龙江 地区内。其中有日本驻华使馆武官菊池武夫和前陆军大臣楠赖、法国驻华武官狄马特、英国 特派员查理兹、捷克兵团司令盖达、日本第7师团长藤井、美国参赞德来达、美国总统顾问查 理兹、法国陆军大将卢格等。十月革命后的旧沙俄临时政府的沃木斯克政府中的头面人物来 哈尔滨的更多,有总头目、原帝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旧俄军司令普列斯阔夫、沃木斯克政 府代表格鲁玛聂夫、总理沃洛阔夫、陆军总长伊万诺夫及外交总长、海军次长司捷潘诺夫等 人。1919年2月17日一天之中,即有沃木斯克政府的交通总长乌斯托罗果夫、英国代表爱里沃 特、英军司令诺克斯等人来哈尔滨活动。直到1920年9月23日,中国政府取消原俄国驻中国使 领馆的承认后,各西方国家军政人员来黑龙江活动的,才逐渐减少。
    自1920年9月至1932年2月这一时期,除苏联政府的代表外,来黑龙江地区活动的各国代 表人物以日本为最多。其中不但有政府官员、军人、银行家、财阀,甚至有些间谍特务也来 黑龙江活动。如1931年日本关东军特务中村震太郎大尉伪装成旅游者,进入黑龙江省西部地 区进行秘密活动,测绘地图。在返回关东军司令部途中,于洮南一带被抓获(后被处决), 导致发生“中村大尉事件”,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之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止,对外交往的情况,大体上与中国对外政策重心变 化相一致。50年代基本上是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为中心,强调社会主 义阵营的团结。进入60年代,不仅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依然存在,而且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推 行霸权主义,陈兵于中苏边境,形成对中国的威胁。因此国家的对外交往活动,便以争取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为中心。进入70年代末,同西方各国 和日本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上,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多做工作,广交朋友 ,促进国际和平力量的发展,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黑龙江省的对外交往,反映了国家各个时期的外交路线和外交政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至1985年末止,前来黑龙江省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领袖、政府首脑,分属于10个国家 。其中亚洲4个,非洲2个,拉丁美洲1个,欧洲3个。
    来访的议长、副议长、议员共有11国21批,议员中以日本为最多,共10批。
    来访的各国外交官共36国、132批,其中以欧洲国家为最多,共16个国家、57批,依次为 亚洲10国、38批,非洲5国、10批,美洲3国、23批,大洋洲2国、4批。
    各国共产党的代表团访问黑龙江省多集中于60年代以后,以70年代前期为最多,共46国 、85批。其中以亚洲的为最多,共15国、27批。
    此外,还有一些政府代表团,共9国、10批;来访问或来参观的军事团组共15国、33批。